优步屈服于滴滴 凸显美企在华难题

优步位于香港九龙长沙湾的办公室。

优步(Uber Technologies Co.)当初进入中国时,怀揣数十亿美元资金和欲主导这一全球最大叫车市场的抱负。但这些并不够。

在进入中国市场近三年后,优步同意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竞争对手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Didi Chuxing Technology Co., 简称:滴滴出行)。滴滴出行在周一宣布了这一交易。尽管优步比滴滴出行早整整一年在中国推出专车叫车服务,但这家中国本土公司后来居上。滴滴出行添加了本 地化功能,争取到颇有影响的投资者,并赢得中国监管部门和媒体的好感。优步以及优步中国的外部投资者将获得合并后公司20%的股权,合并后公司估值为 360亿美元。

美国互联网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把握中国庞大人口和财富增长带来的机会。一些公司因严格的政府许可和审查制度而遇阻。政府审 查使谷歌(Google Inc.)在2010年决定关闭位于中国内地的搜索引擎业务,并且也禁止用户在内地访问Facebook Inc. (FB)和Twitter Inc. (TWTR)。

其他一些公司被资金雄厚、能迅速顺应中国消费者喜好的中国本土公司打败。亚马逊公司 (Amazon.com Inc., AMZN)和eBay Inc. (EBAY)在与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的对抗中双双败下阵来。

滴滴出行的早期投资者阿米巴资本(Ameba Capital)执行合伙人赵鸿(Andrew Teoh)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外国互联网公司能在中国做大做强。

科技等行业的其他公司在中国遇到一系列障碍,包括有利本土公司的政府政策。比如,随着中国政府日益专注使用“安全的”国内设备,苹果公司(Apple Inc., AAPL)和微软(Microsoft Co., MSFT)在华销售遇冷。

美国商会大中华区执行主任王杰(Jeremie Waterman)表示,市场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他称,毫无疑问,中资企业的竞争力较五年或10年前有明显提升,但同时政府出台的网约车新规也越来越多地向中资企业的利益倾斜。

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今年1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4%的受访美国企业2015年实现盈利,为五年来最低水平。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不打算扩张在华投资,这一比 例高于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优步首席执行长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是在中国网约车新规出台后决定在中国市场做出让步的。新规是上周宣布的,但两年来一直在酝酿中,业内企业已经提前获知相关内容。

新规正式赋予网约车服务合法地位,但同时也使用户基础最大的叫车服务公司滴滴出行获得优势。滴滴出行的投资者包括苹果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新规禁止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约车服务,结束了极具破坏性的补贴战,但使得用户规模较小的优步中国难以在价格上与滴滴出行相抗衡。

新规还要求企业对司机实行更严格的监督,并带来了其他管理费用;用户基础越大,这些措施的单位成本就越低。

滴滴出行和优步对各自占中国市场份额的多少存在分歧,但大多数第三方研究机构都认为滴滴遥遥领先。根据易观国际(Analysis International)的研究数据,滴滴出行5月份的活跃用户数达4,210万,相比之下,优步中国的活跃用户数仅为1,010万。

滴滴出行表示,将保留优步在中国独立的服务和品牌。2015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成立滴滴出行时,滴滴也曾作出类似承诺,不过规模较小的快的服务在合并之后随即被边缘化。

卡兰尼克在周一的声明中承认优步进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他称,优步是一家年轻的美国企业,而目标市场中国却是一个让大多数美国互联网公司束手无策的市场。优步此前努力在中国实行本土化策略,成立优步中国这家中国子公司,并赋予中方高管相当大的自主权。

滴滴出行首席执行长程维2015年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2014年7月,卡兰尼克提出收购滴滴,并称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征服中国市场。程维称他当时拒绝了收购提议,认为滴滴总有一天会超越优步。

优步发言人证实,双方当时确有这一番接触,但优步高管对会谈内容有不同意见。

滴滴在中国本土网约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使其在与当地政府及媒体的关系上较优步有更多优势。

优步中国发现,其在微信上的公众号频频遭到关闭,导致公司向普通消费者推广服务的尝试受挫。微信的拥有者腾讯也是滴滴的投资者。腾讯对此不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