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潘家园:在鱼龙混杂中挖掘中国的过去

一位售卖毛泽东时代宣传品和文物的商人在自己位于潘家园展厅二楼的店铺里。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古玩和跳蚤市场。

一位售卖毛泽东时代宣传品和文物的商人在自己位于潘家园展厅二楼的店铺里。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古玩和跳蚤市场。

北京——这个巨大的古玩市场上满是珠宝首饰、鼻烟壶、老钟表、铜镇纸、瓷器,以及颜色多样、品质存疑的大块玉石。它给人的感觉和全世界的跳蚤市场没什么两样,这些地方都宣传自己卖的是古董,但并不总是提供真东西。

不过,在潘家园市场里漫步,你会发现是不是真品无关紧要。这个市场位于北京东南部,是很大的一片露天场地。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喧闹的中枢,可以用来发掘中国过去100年,乃至更久远的动荡历史。

那里有20英尺(合六米)高的石质佛像、孔子半身像、明代狮子雕塑,以及适合摆在宫殿花园内的大缸。此外,还有旧书、旧海报和老照片。

中国珍本书与稀有海报的收藏者会在专卖旧书刊的杂乱临时摊位之间淘宝。或者到潘家园展厅内更高档的小店铺里搜寻宝贝。尽管有着这样气派的名字,但那只是一栋风格过时的灰色建筑,是这个市场在过去十年间增建的部分。

潘家园市场是寻宝者和中外游客都很喜欢去的地方,今年春天它一度面临关张的威胁,当时管理这个市场的国有企业与市场里的商贩就许多小摊位的租赁权问题发生冲突。这些摊位往往只是4乘6英尺(约合2平米)大的一小块地方。

潘家园市场里的摊位。

潘家园市场里的摊位。

一些商贩和警方扭打起来。很多摊位关闭,以抗议有关该市场的传言,即它将被搬迁至距离这里160英里、位于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地方。

接着北京市副市长李士祥做出让步,表示作为升级该市场的一个计划的一部分,这里的大概4000个摊位中的约1000家将被关闭。而这项计划并不符合大众的意愿。

喜欢潘家园市场的人大多认为,一种鱼龙混杂的气氛正是它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与北京售卖丝绸、珍珠和仿名牌产品的俗丽商场相比,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摊贩们坚定地反对市政府的指令,坚称自己不会让步。买家则继续光顾这个市场。

“我95年就来这儿了,”55岁的任贵宾说。他坐在潘家园展厅内更高端的部分里一个有玻璃陈列柜、摆满书籍的角落。“我不搬。这些熟客都来这儿找我。”

在他的桌子后面,有一幅镶框的海报斜靠着墙面,上面画着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性——她的脸颊因兴奋泛出红晕,头发扎在脑后,胳膊伸向空中,做出革命敬礼的动作。那是他收集的珍贵文革藏品之一,来自1966至1976年毛泽东的红卫兵充当先锋的时期。

“之前他们出价17万我都没卖,”任贵宾说。尽管已经收藏了8年,但他并不着急卖出这张海报。

因为据他讲,迟早会有一位收集文革纪念品的中国藏家愿意花更多钱买下它。最近高涨起来的爱国主义情绪和数量惊人的新财富造就了一种新买家:富有而又认真的中国藏家。

“20多年前,美国人都来买这些文革的东西,可便宜了,跟捡白菜似的。现在咱们中国人有钱的就都给买回来。”

走廊那头,另一位卖家正在和马里安·范德海德(Marien van der Heijden)做生意。后者来自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他拥有一大批中国宣传海报藏品,还把它们放到了中国海报网(chineseposters.net)上展出。

潘家园市场里售卖的书、钱币和毛泽东时代的物件。

潘家园市场里售卖的书、钱币和毛泽东时代的物件。

到上午10点左右,范德海德已经买下大约50张海报。他把它们整齐地卷起来,放进一个大管子里,准备用手提着带回欧洲。在过去的15年里,他一直在光顾这个市场。

那天早上他淘到的最好的物件非常少见: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海报,上面画着一个准备去上班的中国女人。那个时期的海报艺术还比较随性,相比之下,文革期间有着高度社会现实主义的风格。

“在50年代的海报上,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他说。“在50年代初的海报里,你甚至看得到长相丑陋的人。我一直在寻找具有独特个性和充满人性的海报。”

在潘家园市场户外那些不那么讲究的摊点上,书籍散乱地堆在地上,小贩坐在离地仅六英寸高的小凳上,在摊位后方照看着自己的货品。

在北京生活了12年的荷兰摄影师鲁小本(Ruben Lundgren)在各家摊位前转悠,搜寻清朝末年、民国和共产党统治时期各个阶段的摄影书。

他找到的不少书收入了一本去年由Aperture在纽约出版的大开本画册,名为《中国摄影书集》(The Chinese Photobook)。画册里描述了中国摄影书风格的变迁,并配上了图片,其中举出了不少1949年以后共产党统治时期的例子。

“80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有大量的书籍涌入市场,”他说。“六七十年代关掉的图书馆把书一股脑儿地推到市场上,都非常便宜。”

过去几年里,要在潘家园找到崭新的善本书变难了。最好的那些往往会被送去拍卖,以获得更高的价钱。

一名运送工人在他的推车上打盹。旁边是潘家园市场内一个售卖毛泽东时代纪念品的店铺。

一名运送工人在他的推车上打盹。旁边是潘家园市场内一个售卖毛泽东时代纪念品的店铺。

不过,鲁小本近期去潘家园的时候找到了一本记录1976年逝世的周恩来总理葬礼的摄影书。由于拍摄手法较为生动,这是淘到了一本不错的书。

在另一个摊位上,从地上杂乱堆放的书的不起眼角落里,他刨出了一本高度风格化的宣传画册,里头是参与了朝鲜战争的中国军人的彩色照片。

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康学松开了一家颇受欢迎的中国老照片工作室,名为“大康摄影”。20年前,他开始新的尝试,买卖“二战”之前京沪两地泛黄的黑白照片。

他主要关注30年代资产阶级家庭的照片。拍摄对象身着中国传统华服,在棚内摆出姿势,背景呈现欧洲风情,有布加迪汽车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家具。

他这里成交最活跃的是毛泽东时代的作品。他表示,收藏者喜欢这些照片的怀旧感。从担任新闻摄影师积累的人脉,康学松说他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新华社的旧资料照。新华是官方通讯社,自共产党1949年进了北京城的那一刻起,新华的摄影师就一直享有接触领导人的广泛权利。

康学松称,最珍贵的是那些不那么正式的照片。一张广为人知的照片拍摄于1954年,里面毛泽东光着脚、穿着泳衣坐在沙滩上,身旁是女儿李讷和侄子毛远新。

他们正在离北京不远的夏季度假胜地北戴河的海滩上休息,身后有一顶遮阳伞。康学松说,这张350元,很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