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 -19世纪末以来 “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

《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 : 19世纪末以来 “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
吴震 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5年10月
  儒学传入日本,以及日本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同来自印度的佛教,滋养了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精神世界一样,儒学早于千年前,就成为日本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同理,佛教传至东土,经历了不断改造与创新,儒学东传日本,发展出各种日本类型的支脉。正如书名所示,本书作者考察的是19世纪末儒学再日本化的历史和实质。重点在后者,毋宁说,重点在后者的潜台词。为什么?

  19世纪末,日本人将儒学再日本化,其历史背景尽人皆知——西方文明的入侵。以福泽谕吉为代表的脱亚入欧势力,在19世纪末成为主流,不仅主导了日本人的观念世界,也成为日本权势集团立国的政策支柱。但他们的作为,遭到日本“本土势力”的强烈抵制,而参与其中的“旧”的观念的儒学,已无力对抗西化力量,必须对之重新解释和表述,才可能成为对冲力量。正在这一背景下,儒学的再日本化,成为不止一派本土势力的努力方向,——他们拿再日本化的儒学为武器,既抵御西方精神污染,又应付老派日本化儒学的挑战。数派一个目标,多向度表述,但意图一致:将“东洋伦理或日本道德”“化作帝国意识形态”——国民道德论,以此“提升全民精神文明”,实现“臣民一体、道德齐一”,“超克”近代,解放亚洲。“大日本帝国”正是在近代儒学再日本化的朗朗读经声中,冉冉升起!

  但这远远不是本书的重点,当然也不是本书的贡献所在。吴震先生通过对丸山真男“原型论”的解读,探讨导致日本几近毁国的近代再日本化儒学的背后原因,进一步阐发了丸山真男发现的“日本性”问题——无论儒学的日本化,还是再日本化,或都是“日本性”的果壳。它如何乔装打扮,以不同面目登场献艺,都脱不开其本色——内在的保守自足和极强的攻击性的隐秘结合。

  吴震先生的著作,更有意义的潜台词——这与他深藏不露的责任感关系密切,在于针对当下各式理论“中国化”的甚嚣尘上提出严厉警告。此时,日本19世纪再儒学化衍生出的教训,不过是他论述的坐标和平台。这本薄得不能再薄(七万余字)的著作,犹如洪钟大吕,敲得何其震耳,何其及时,何其令人惊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