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当朋友的情绪垃圾筒?
(图源:PD Pics)
「铃──」晚上10点,一向早睡的陈太太正准备就寝,电话却在这时候响了。她心想:八成又是朋友打电话来抱怨家务事了。不接,好像有点不够意思;接了,又不知道得讲多久,而且每次听完一堆牢骚,她的心情也受影响,很难入睡。「唉,到底该不该接?」她犹豫着..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丶需要倾诉的时候,因此每个人也都可能成为别人诉说心事的对象,当别人对着你倾倒「情绪垃圾」,你该怎麽接招,才能既帮忙亲友,又避免自己被「垃圾」淹没?
听比说重要
诗人余光中曾说:「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能赢得朋友。」当亲友找我们聊心事,就让他讲,不需要急着动嘴提供建议。「会讲话不如会听话,」担任生命线志工16年的基隆市生命线协会理事长周宝贵说。
而且,「说」就是一种疗愈,当事人愿意把事情说出来丶把情绪宣泄出来,虽然问题可能还在,但他的情绪已稳定下来,慢慢就能恢复能量和能力来面对问题。「作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我们看起来好像没做什麽,只是陪伴和聆听而已,但其实已经帮了大忙,」「张老师」基金会督导丶谘商心理师林世莉说。
然而倾听也需要一些技巧:
■接纳对方的情绪
「不要哭了」丶「你生气有什麽用」丶「赶快打起精神」..台安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张育彰说,东方文化不太鼓励人表现情绪,我们以为叫旁人「别伤心」丶「别生气」是一种安慰,但其实这样会阻断情绪宣泄,「情绪背後的东西被忽略了。」
他建议倾听者先接纳对方的情绪,不急着抚平丶压抑它,让对方感觉被接纳,先建立关系,再适时问:「为什麽这麽难过?」鼓励他谈心事。
基隆市生命线协会主任宋丽云有20年谘商经验,她发现,当情绪纾解後,理性才会恢复,才能把事情看透彻,这时跟他讲理才有用。
■展现同理心
站在对方的位置想事情,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麽想?」就算不赞同对方的想法,还是同理他丶去了解他为什麽这样想。
可以问他:「为什麽会这样想?」而不要说:「你不要那样想就好了嘛」丶「你别理他就好了」;也不要当「法官」,批评丶否定对方,例如「你怎麽那麽笨」丶「你的个性就是这样」丶「这样想不对」等等。
周宝贵举例,假设朋友向我们哭诉她先生最近常晚归,她怀疑他有外遇。我们可以先同理她的感受,问她:「为什麽会这样想?」再提醒:「先生有什麽具体的行为,让你觉得他有外遇?」
聊到後面,可能发现原来这位朋友的父母失和,让她对婚姻很没有安全感,因此对先生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敏感。但如果一开始就用「你想太多了」否定她的感受,这样会让对方的心里开始「备战」,对话很难继续下去,更不用说进一步发现问题丶解决问题了。
■态度专注丶适时回应
放下手边的事,专心听,对方说一段,就给一些回应,例如「嗯」丶「喔,原来是这样」。如果用电话交谈,因为彼此看不到,尤其需要适时给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诚意。
不提供建议,不帮别人决定
「你觉得我该怎麽办?」,处在负面情绪中的人往往六神无主,期待别人告诉他怎麽做。
但张育彰医师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是可能在烦恼和压力下暂时乱了方寸,这时旁人急着给建议不见得恰当。
专家一致建议,旁人最好不要随便「献策」,更不要替他决定。因为当事人的情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别人提供的办法他未必做得到,也未必适用。
再者,不提供建议也是一种「自保」。如果你的建议不管用,反而让事情变糟,对方可能反过头来怪你出馊主意,你也会觉得「好心没好报」。
基隆市生命线协会主任宋丽云就有类似经验。女儿有时跟她聊工作上的事,她忍不住给建议丶希望帮忙解决问题,结果却变成两人在争执,女儿抱怨:「事情没有你想得那麽简单」丶「这样做没用啦」。後来她才发现,其实女儿只是在抒发情绪,不是不知道怎麽做。
比较好的方式是你和他一起讨论丶分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先问:「你打算怎麽做?」如果对方毫无头绪,不妨鼓励「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例如朋友的配偶有外遇,朋友正考虑要离婚还是维持现状,你可以跟他一起讨论各种选择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哪些状况:如果离婚,将来生活及经济能独立吗?如果不离婚,配偶可能常常不回家,可以接受吗?心里怎麽调适?
最後还是要让朋友自己决定。可以说:「我们已经讨论过各种选择,但是最後还是要由你决定,毕竟你是当事人。」只要对方的决定不是伤害自己或他人,或其他极端丶危险的做法,你都可以表示支持。
但当事人可能还是犹豫不决,要你帮他决定。可以问他在犹豫丶顾虑什麽,进一步讨论,「但最後还是要把『球』丢回给当事人,让他决定,」基隆市生命线协会理事长周宝贵提醒。
有些人在做决定後,会问别人:「你觉得我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希望寻求支持。周宝贵会反问:「你自己觉得呢?」「张老师」林世莉则建议,可以再跟他讨论这个做法的优缺点,跟他讨论「还有其他方法吗?」,帮助他拓展想法。
你可以救人一命
如果对方在谈话中透露轻生念头,例如「活着没意思」丶「我死了问题就解决了」等,不要避而不谈或指责对方,例如「你怎麽可以这样想」丶「自杀是不对的」,而应该多跟他聊,可以问:「为什麽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想多久了?」并引导他去想轻生的後果:「问题真的能解决吗?」「孩子怎麽办?」
例如,有些人在和男女朋友分手後,会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报复对方。可以问他:「为什麽要这样做?这样能挽回这段感情吗?」提醒他:「如果伤害自己,最伤心的是父母。」再引导他去想正面的解决办法。
台安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张育彰说,许多自杀的人是一念之间陷入迷思,以为死是唯一出路,如果旁人适时点醒他「还有别的办法」丶帮助他转念丶让他看到自己其实有能力解决问题,可能就能挽回一条性命。
同时,从持续对话中可以了解对方的自杀意图有多强。可以明白问他:「你准备怎麽做?」如果发现对方的轻生念头强烈,而你不知道该怎麽办,最好转介给专业人员处理,可以提供各种求助管道(如生命线1995丶张老师1980)给对方,或建议就医。
张育彰提醒,求助者有时会对倾听者产生情感依附,当倾听者提供转介资讯,可能会让求助者有被遗弃的感觉,因此转介要注意细节,例如可以表示愿意陪他一起就医丶以後还是愿意听他谈心事。
如果从谈话中发现对方已做好自杀的准备,甚至在和你通电话时已经服了药,或正在烧炭,要想办法继续保持通话,问他一些细节:「现在在哪里?」「你吃了什麽药?」并马上报警丶联络他的家人。
别被「垃圾」淹没
当个好听众丶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如果对方发现找到了「知音」,天天对你「倒垃圾」丶疲劳轰炸,本来好心帮忙却变成压力,该怎麽办?
■当个有设限的垃圾桶
例如请对方在晚上11点前来电丶且限时一小时。当然语气要委婉,可说:「我上班满累的,没有办法太晚睡,可不可以尽量在11点以前打来?」「我很愿意听你说,但是可能没有办法每天。」也要注意时机,不要在对方情绪低潮的时候说。
基隆市生命线协会主任宋丽云说,很多人不习惯拒绝别人丶怕别人失望,但如果自己压力太大,说话时难免表现出不耐或冷漠,对方也会感受到你的情绪,与其这样,不如及早设限。
但不建议用故意不接电话丶避不见面的方式来拒绝对方。
「这样等於没有处理。对方搞不清楚怎麽回事,还是会一直想办法找你。不如明白跟他说你的难处,」基隆市生命线协会理事长周宝贵说。
「我们可能是对方求助的最後一个人,不要轻易放弃拉人一把的机会,」张育彰提醒。
■转介
当自己负荷不了,不妨委婉请对方寻求专业协助:「我很关心你,不过你的问题听起来很复杂,你也承受很大的压力,我觉得我可能帮不上忙,要不要考虑找专业的人聊一聊?像张老师丶生命线等等,这样可能对你更有帮助。」
也可以提供活动资讯给对方,鼓励他扩大生活圈,例如各种成长团体丶宗教活动丶当志工丶听演讲等,甚至主动问:「我陪你一起去好不好?」
■适度抽离,不过度投入
你是聆听者,不是当事人,不要过度投入丶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适度抽离,」周宝贵说。也要尊重对方的决定,不要企图影响对方,或预期自己一定能改变什麽,提醒自己「尽力就好」。
张育彰建议聆听者要「同理」当事人,而不是「同情」。
「同情」是跟当事人一样处在某种情绪,对方难过,我们也难过;对方生气,我们也生气,这样可能有助对方宣泄情绪,但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而且也可能让自己投入太深;「同理」是体会对方的感觉,但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站在客观立场,才有思考丶判断的能力。「如果想帮助对方,同理才有用,」张育彰说。
■自己也要有纾压管道
不管是不是常被倒情绪垃圾,每个人都需要有纾压管道。运动丶看电影丶听音乐丶找朋友聊聊丶寻求专业协助都好,适时为情绪找出口,它才不会「山洪爆发」。懂得自助,才能顺利助人。
(来自:康健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