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坦承」是很多人在謀求改變時常忽略的重點。 他們考量改變時,常常只是挑選一個「比較好改變」的部分(容易走的路);而非先承認自己的弱點,從中尋找最核心、最需要被改變的部分。
可是,在錯誤的地方自我改變,當然效果有限;就像試著縮短專案中的非要徑工作,怎麼努力也不會對大方向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以至於很多人無論怎麼投入時間與心力自我調整,核心問題還是持續存在著。
可是,只是坦承自己的弱點還不夠。 你要讓改變真正能產生功效,就是要訂出一個「真實的願景」。 嫌「願景」兩字太繞口的人,更口語一些的說法:就是了解自己的問題後,要認真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甚麼」。
(上圖,理性改變的流程。這篇要談的右上角的那一塊,也就是真實願景。)
「自己到底要甚麼?」 這聽起來好像應該簡單異常啊! 難道有人會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嗎?
但我得說,定義願景是一個很多人會卡住之處。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大部分抱持著疑問,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人,通常99%都沒能在這一個點上有所突破。 (至於不願意自我承認弱點的人,當然更是絕對定不出對的目標;只是他們卡在更前面而已。 XD)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每次有人來找我問他人生的問題時,我其實都會先丟一個問題:「你要甚麼?」
好玩的是,每次聽到我這麼問,大部分人都會先翻白眼,一副「這我還會不知道嗎?」的表情。 XD
可是待我繼續問下去,通常會發現幾個狀況。
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自我檢視看看。
狀況一 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狀況一的人給的答案都很籠統,比方說「我想要有個快樂的人生」、「我想有個安穩的工作」、「我希望趕快結婚」、「我希望周圍人都喜歡我」。 可是,這類話一聽就知道是定位不明確,根本就沒仔細思考的回答。
比方說曾經有個朋友回答說,「我要的很簡單啊,就是想有分安穩的工作」。
我笑說,「真的這麼簡單?」
我就又繼續提問,「如果有份工作很穩定、可是每天只是整理辦公室文件、沒有挑戰性、或是薪資不高,這樣也可以接受嗎?」
他想了想後回答,「喔,那不行。 我希望最少工作要跟我學校讀的有關係。 而且,薪水最少也要有三萬三以上。 還希望有新東西能不斷學習。 最好有機會可以面對外人。 啊,甚至可以常常出國跟不同的人開會。」
我說,「這種會要出國開會的,很可能是業務性質的工作耶? 你喜歡當業務嗎?」
他眉飛色舞起來,「業務性質也不錯啊! 我其實也很喜歡面對人、也喜歡認識不同的人。」
我說,「可是業務性質的工作,跟你學的不是完全無關? 很多公司業務都是獎金制耶,這樣算穩定嗎? 跟你一開始講的好像是相互牴觸的?」
他說,「嗯… 或許。 不過如果能到處跑,業務性質的工作我其實是OK的….」
你看,這樣一問之後,你發現當事人其實要的根本也不是安穩的工作,而是一個比那目標「複雜多了的東西」。 換言之,一句簡單的話常常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目標的全貌。 越問會挖出越多需求,最後會發現「只是安穩並不夠,還要薪水足夠、還要能成長、還要…… 甚至很多時候,你最後發現他要的甚至根本也不是一開始說的東西。XD」
可是,唯有你逼著他具體與周延的定義清楚目標時,他才會思考「名詞底下真正的內容」。 那些常常把「我要的東西很簡單,怎麼總會得不到」的疑問掛在嘴邊的人。原因其實通常都在於沒想清楚,所以常常努力在錯誤的方向上。
狀況二 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
有些目標大家之所以拿出來講,並不是自己真的深思熟慮過,而是因為那是「政治正確」的答案 →可能是父母從小耳提面命的、可能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可能是周圍人都選擇的、可能那目標聽起來最道德嚴謹,或甚至只是因為那目標聽起來很酷。 當那答案講久了,自己甚至都被蒙騙過了。
記得之前也有個朋友來找我抱怨。 他覺得主管對他不公平,寵另一個會拍馬屁的同事,所以把比較多的工作丟給他。
我說,「聽起來你同事也不是拍馬屁啊,只是跟主管比較親近。 如果就只是這麼簡單的狀況,你其實也可以跟主管更親近些啊!」
他露出不屑的表情,「我才不是這種人呢! 我是要靠實力的! 而且我就是因為從來都不拍馬屁,其他同事才喜歡我。 同事對我的認同對我更有意義。」
我說,「好,這也OK。 那你也成功地得到自己要的了啊? 你疏遠老闆來取悅同事,那老闆決策時不偏袒你,也只是剛好嘛。 這只是你選擇疏離、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又有甚麼好抱怨的?」
談到後來,我感覺到他其實很希望老闆做決策時能更偏袒他。 可是他又沒辦法放低身段,或說他是「沒辦法在腦海裏頭承認把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事情當成目標的行為」。 換言之,他自己充滿矛盾嘛;想要一個自己覺得不該要的東西。 當然怎麼努力都只會讓自己痛苦囉。 努力的結果因為是完全南轅北轍,只是讓自己離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遠。 這難怪痛苦不堪嘛~
這類事情很常見,尤其很多人來問感情問題時最明顯。 明明你看他很痛苦想要追某個他喜歡的異性。 但你真問他,他說「可是對方有男朋友了」。「所以你想忘記對方嗎?」 「哎呀、也不是,只是……」
你看,若不願意對自己坦承。 不願意接受自己想要的是某種「政治不正確」的東西,那最後又怎麼可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呢?
狀態三 沒能確定自己最核心的需要在哪裡
比方說有人來問說關於挽回舊情人的議題。 我給他一個建議,這建議可能有點點委屈求全。 她就會生氣起來,說:「這樣不是太便宜他了? 為何我必須這麼委屈?」
沒人要你這麼委屈啊。
你當然可以報復、可以責備、可以一走了之、可以讓對方不悅或是生氣。 可是做法本來是該跟著目標而來的;既然你一開始說要不計一切挽回,表示尊嚴與公平應該是你願意達成的目標所犧牲的代價吧?
結果當犧牲太大時、又覺得不公平、覺得無法自我平復,那所謂不計一切云云,根本是沒想清楚的衝動話語。 一開始自己就該想想,到底是公平對自己重要?還是得到想要的結果重要?還是出一口惡氣重要? 又要挽回、又要報復,基本上目標可說是相互牴觸,最後只會讓自己甚麼也得不到。
此外,如果優先順序不先自己排好,別人其實也根本沒辦法提供甚麼面面俱到的方法的嘛。
以上幾種狀況,是每次跟苦惱的人聊天,幾乎都會上演的劇情。 好玩的是,當事人每在一開始都很堅持「我當然知道自己要甚麼」。 只是透過好的引導,總是會發現各種「口嫌體正直」的狀況。
可惜的是,很多人甚至還缺乏有人幫忙引導,所以最後總在錯誤的地方找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又往往太急著進入執行階段、學一些小技巧之類的事情,自然結果就更難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