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生应该寻找内心的平和并倾听直觉

克兰茨著有《不可思议的的奇蹟》(Strange Miracles)一书,他在书中描绘一个医生可以使用超能力进行神奇治疗的世界。他在一篇与该书有关的文章中说:「身为医生,我经常在想,人们是否能找到有待开发的领域或能力。」

美国医生克兰茨(Larry Krantz)曾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他见过原本无药可医的病患奇蹟般康复,却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解释。他认为,直觉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而病 患如果抱持乐观态度而且寻求内心的平和(内修)的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蹟出现。

见证无药可医病患奇蹟般康复

克兰茨有一次在购物时遇到一名以前他认为已活不了的病人。该名病人罹患移转性癌症,克兰茨曾推荐一名肿瘤学家替她治疗,但她决定不接受治疗。克兰茨认为她活不了多久,但她在几年后却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身体健康。

克兰茨表示,像这样的案例会使人困惑,但他认为所有医生都见过这种令人惊讶和医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他注意到,抱持正面态度的病人,比抱持负面态度者复原得更好。

克兰茨引用最近几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说,压力会伤害身体,或许这也是类似的情况。他相信内心的平静能协助病人复原,也可能协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帮助病人。

为何医生应该寻找内心的平和并倾听直觉?

克兰茨经常发现,他在开车前去工作的途中,某个病人会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逐渐地了解到,这几乎是肯定的迹象,预示他当天会看到那个病人。他因此学到要相信直觉。

他曾经评估病人的症状,并根据看得到的事实提出诊断结果与治疗建议,却心神不宁地认为他错了。于是他退一步,沉静一下心灵并倾听直觉,结果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浮现出来,而且是正确的。

他认为,使用直觉作为工具,再结合医疗训练和思维能力,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而过去的智慧则具有可引导未来的潜能。

内修有助于提升能力

克兰茨说,过去有很多智者和心灵导师,例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等,他们都指出禅定的状态是可达到的,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他提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类似概念「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根据这个概念,人们比较不会受外在世界左右,而是专注于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医生和社会各阶层的人经常打坐、静心调息。当时的中国医学家据信有很大的能力可以直觉诊断并治疗。他们的能力被认为来自精神上的内在修为。

 

中美女性不同表现-未必全对

专微信

在美国,女人要分担你的生活;

在中国,女人要改变和拥有你的生活。

在美国,女人的第一次是抛弃尴尬的一刻;

在中国,女人的第一次是献出了她最宝贵的。

在美国,女人永远想做你的朋友;

在中国,女人有时铜嘴铁牙有时小女子一个。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床是增强感情和享受快乐;

在中国,女人和你上床是一生的付出。

在美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永远是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是韩国的影星和英国的球星。

在美国,女人叫她的男人是亲爱的;

在中国,女人叫她的男人是天杀的。

在美国,女人不刻意要男人对她客气;

在中国,女人和男人讲:瞧瞧人家美国男人待女人多好。

在美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总是感谢;

在中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表示理所当然是很客气的了,要不在想你一定想沾她的便宜。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了床了也许都还不大注意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在中国,女人要是觉得你是个穷光蛋,话都不和你说,更别说上床了。

在美国,女人坐你的宝马能和你讨论加速的乐趣;

在中国,女人坐你的宝马就开始贬低边上的别克。

在美国,女人不会拒绝接近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把接近她的男人看成是有目的,花心,沾她便宜,流氓….

在美国,如果你能碰到上述那种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嫁了个窝囊美国男人然后在网上写婚姻如何如何幸福的中国女人;

在中国,如果你能碰到象上述那种美国女人的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中国女人中的珍品,你要好好呵护之,善待之。

美国女人只工作,曰本女人只带孩子,

中国女人就是超人:你得工作,创业,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收拾家,照顾公婆,伺候老公,教育子女,对外和谐社会关系,对内和谐家庭关系,防小三敌小四……好了,不说了我歇会!

中国女人,你有什么理由还不对自己好点?该买买,该吃吃,该穿穿。唉,想想都是泪啊!对自己不好就是罪啊。……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doulv/user_blog_diary.php?did=228336#sthash.m0L4DzpC.dpuf

研究:喝咖啡有助向大腸癌復發說掰

最新研究顯示,每天喝4杯或4杯以上咖啡因咖啡,可能大幅降低經診為大腸癌第3期病患的復發機會。

法新社報導,這項研究總共針對大約1000名病患進行調查,這些病人全曾因為結腸癌第三期進行手術和化療。

波士頓達納法博癌症中心(Dana-Farber Cancer Center)發現,每天飲用4杯或4杯以上咖啡,攝取大約460克的咖啡因有最大的益處。

根據這項發表在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這些病人癌症復發機率比無咖啡因咖啡飲者低了42%,而在因癌症或其他因素死亡的機率低了33%。」

每天喝1到2杯的人所感受到的益處比較溫和,每天只喝1杯或不到1杯的人,相關保護效果不大。

研究人員發現,復發或死亡的風險減少,特別和咖啡的咖啡因成分有關聯,而不是其他成分。

瑞典皇后岛宫

皇后岛宫是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希尔维亚的住所之一。自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地基和宫殿建立以来,其内部装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反映着当时的时尚和流行趋势。皇后岛宫殿的南配楼是瑞典皇室居所,宫殿的其他场所全年向公众开放,宫殿尤为吸引人之处是公园、花园、中国宫殿和宫廷剧院。皇后岛宫殿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她是瑞典十八世纪皇家居所的范例,代表了当时欧洲的各种建筑风格。

资本市场如何造富于民-美国30年慢牛为例

转自上海证券报 作者 简练 百一企研(Baiyi Enterprises Research)共同创始人,经济、产业、金融观察家

美国资本市场1980年代最大的转变,就是进入“大慢牛”行情,由此成为美国国民财富不断膨胀的基础,也是各种伴生的经济、金融操作的基础,甚至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得以启动并成功的基础。

美 国在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上能成为牵动全球的中心,其结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成形的,期间在关键金融要素上的重大变化是实现上述结构的基础。恰恰是 这样简单的转变,奠定了美国30年慢牛的资本市场行为规则(牛市思维),也为巴菲特、彼得林奇这些投资大师奠定了功成名就的基础。

在 长期慢牛中,美国代表性公司尤其是每个时期优秀(增长型)代表公司的市盈率并不低。美国资本市场财富的创造,主要靠的是股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市值创造。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宜对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已经成熟的蓝筹公司吹毛求疵,它们完全能满足形成美国过去30年良性慢牛走势对上市公司品质的要求,我 们对中国上市公司总体上要有信心。

美国资本市场30年的“大慢牛”对全世界经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中 国有着深刻的启示。如今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国际政治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大型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问题,恰恰可以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经历的几大变革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要抓住战略机会,因势利导,把资本市场带动的正面趋势变成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机遇,乃至把资本市场的正向趋势变 成国际博弈中我方的气势。

美国资本市场,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组织者和参与者羡慕的对象。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实体 经济层面突飞猛进,规模赶超美国已不是梦想。但是在资本市场及其带动的金融体系方面,我们显然还没有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的强大系统(这里暂且忽略当前 美国金融体系中相当大比例业务属于“金融自服务”等弊病)。其实,美国资本市场、金融体系上成为能牵动全球经济脉动的中心,时间并不长。这套结构是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才逐渐成形的,其间,美国资本市场在关键金融要素上的重大变化是实现这套结构的基础。美国资本市场自1980年代起最大的特点,就是进入“大慢 牛”行情。此后三十年,扣除中间少数波动的年份(如1987年的股灾,1992-1995年的徘徊,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全球金融风 暴),总体而言一直是上升的。这一慢牛行情,尤其是2008年金融风暴前的长达近30年的慢牛行情,是美国国民财富不断膨胀的基础,是各种伴生的经济、金 融操作的基础(如兼并收购、信息科技上的风险投资等),甚至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得以启动并成功的基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萌芽于1980年代,全面启动于 1990年代)。

从经验上看,有两类国家需要金融财富增值以实现国民财富的创造,一种是深受老龄化问题困扰的国家, 比如日本;一种是在全球意义上物资产品的消费比重高于其生产比重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很严重,迫切需要实现国民财富增值的良性循环, 也迫切需要找到国民财富的可靠载体。最合适的载体是什么?自然是本国的资本市场—本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其核心蓝筹股表现好了,本国其他金融市场比如市场的 国际影响力就大。此时,国际上的货币供给,尤其是那些向本国出口产品获得以本国货币的外国生产者,就愿意以其手中的剩余本国货币认购本国的股票和债券,本 国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就能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这样,既实现了本国金融资产的稳定和增值,又获得了对外的购买力。美国近20年来实现的就是这个格局。但 以此标准观察中国,中国资本市场2007年以后,尤其是2011年以后陷入蓝筹股长期低迷落寞的漫漫熊市,不由得让人怀疑它是否具有这样的资质。近些年来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落寞、边缘化的问题,很多人士提出了改革的方法,什么样的改革才能够使得它承当人口老化趋势背景下的历史任务呢?中国的未来十年可否再现 美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正面经验呢?弄清198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系统的演变,并与中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资本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类比,对弄明 白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才能成为国民财富载体有着重大意义。

美国资本市场30年“大慢牛”是其国民财富良性循环的基础

中 国资本市场发展二十多年来,无论是散户还是经理,无不崇拜美国的一些股神,比如巴菲特、彼得林奇等。这些投资家的勤奋钻研与过人定力当然是他们成功的重要 元素,但如果没有美国慢牛行情的大背景,是不可能有如此辉煌战绩的。我们如果对比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段历史时期(这两 段历史时期中间的时代,即1930年代-1970年代,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市场总体被压抑,不是可比较的时期,但此时启动了大型公司所有权公众化的 现代公司产权革命,为1980年代以后的演变埋下伏笔),就会发现后一时期比前一时期依靠资本市场成名成家者多得多。

再 细化一些,如果仔细看一下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投资操作,便可发现他们拿的很多都是传统行业的蓝筹股。以中国资本市场这几年“买小盘避大盘”、“经常要变换 小盘题材”的操作思路看,这显得不可思议,甚至让人发出“美国股市赚钱也太容易了”的感慨。但如果结合美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尤其是1980年代发生的根本 性结构变化,就能理解他们的成功:以彼得林奇1980年代持有的重要品种之一银行股为例,整个1980年代,美国大批银行的每股净利润(名义值,没有扣除 通货膨胀)增长了150%(即1990年是1981年的2.5倍),但估值倍数从1980年代初的5倍增长到1990年代初的20倍上下,增长为原来的4 倍,叠加起来股价就翻了10倍。因此,大量银行股都成了“10倍成长股”(这是彼得林奇发明的盛行于资本市场的大牛股代称)。198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领 域大的技术创新也不是特别多,银行是一个很成熟很传统的产业,因为金融规制放松,利润增长快一些—但也没有快到哪里去。其他传统行业,只要不像五大湖地区 的钢铁行业那样整体衰败的,大部分每股收益能增长50%-100%(考虑通货膨胀率这样的名义增长其实很一般),而它们的估值从4-5倍变成普遍15倍, 这样一叠加,也成了“5倍股”、“8倍股”。

恰恰是这样简单的转变,奠定了美国30年慢牛的资本市场行为规则(牛市 思维),也为这些投资大师奠定了功成名就的基础。美国的数十年慢牛行情的启动,早于后来被广泛渲染的“信息技术-互联网革命”,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资本市 场规则”的变化,而1980年代正是实现“规则变化”的十年。

要理解这一规则变化对美国金融乃至投资家个人生涯的深 刻影响,不妨拿1980年代以后的美国资本市场与19世纪末到20年代初的美国资本市场相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实体经济已经实现工业革 命,生产力成百倍的增长,但大部分资本市场成名成家者多为技术派。原因正是那时美国经济、金融系统全无管制,波动极大,而资本市场更是放大版的波动型市 场。在上下波动的市场里,出身草根、“直觉灵敏”的技术派就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最出名的人就是如利弗莫尔这样的“股票作手”。同时,由于股票市场缺乏长 时间的向上趋势,很难成批量的产生投资名家。即便如利弗莫尔这样的高手,也数次失手到一无所有。资本市场长期和投机联系在一起,蜷缩在一小群有能力投资的 人群中间,很难把资本市场长期创造财富的理念深入民间,形成正向循环。

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导致市场高手凤毛麟角,资本 市场趋势性向上批量制造投资名家,这只是最表层的因果关系。什么样的机理导致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又是什么样的要素制造资本市场趋势性向上?最关键的因素有 两点:货币和名义利率。牛市的产生需要充盈而源源不断新增的货币和保持低位的利息。20世纪之交,美国是金本位下的无管制经济。金本位意味着基础货币是刚 性的,无法被执政者调整,无管制意味着经济波动很大,而现代经济运行依靠的货币其实是信贷创造出来的,经济收缩时银行主动抽贷,进一步压缩社会货币量,自 发运行的信用金融体系更加颠簸—一个可作参考的指标是消费者指数CPI,美国当时的CPI可以从25%在不长的时间跳到-15%。而资本市场又是社会闲散 资金汇聚的地方,冲击来到时资金首先干涸,通过经济、信贷货币、资本市场三重放大,股市必然上蹿下跳。反之,1980年代以来,在里根赤字财政的大背景 下,美国不仅货币总体上日趋充盈,而且在资本市场中周转的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还增加了。同时,在1980年代初的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强力打击下,美国 1970年代中后期长期滞涨的局面终于得到了改观,通货膨胀率下行且名义利率也逐渐下行。于是,美国1980年代“大慢牛”隆隆启动。

美国资本市场30年“大慢牛”的形成历程

要 充分认识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史,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炼思路,就有必要回顾“大慢牛”前后的演变历程。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为了遏制过度投机和欺 诈,罗斯福新政很长时间倾向于压制资本市场。但是,罗斯福新政鼓励的另一个政策,不可避免地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那就是此前已经出现端倪,罗斯福执政后继 续扩大的公司所有权社会化趋势—1930年代以后出现的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断用新增资金购买大型上市公司股权。美国资本市场在二战后开始 逐渐活跃,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时代使社会承平日久,百姓财富积累,乐意购买股票,大众参与度不断加深,机构投资者模式方兴未艾,他们也需要具有流动性的 资本市场。于是,曲折向上,美国股市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享受了一波大牛市(1972年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点)。然而,这个欢欣鼓舞的局面 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终结。

那么,美国1980年代初开启的大慢牛是如何摆脱十年阴霾的呢?决定资本市场的两 个重要金融要素:一个是利率,一个是货币(货币没有特别增长时,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也能起同样作用)。这两个因素在1980年代出现了决定性转 折。从利率上来看,1979年8月,沃克尔就任新一任美联储主席,此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13%,联邦资金利率(美国的名义基准利率)在10-11%,挤 压了企业经营又压低了估值。沃克尔起初实行了货币主义试验,试图稳定货币增速,以增加企业财务负担、加剧经济衰退为代价,使得通货膨胀率从1981年冬起 进入个位数状态。经过一些反弹波动后,从1983年起每月的年化通胀率都维持在2%-5%之间。而联邦资金利率从1982年10月起进入个位数状态,经过 反复,逐渐下行,1986年进一步降低到6%-7%。这奠定了三十年大慢牛的低利率基调。此后20多年,除了1980年代末一度提高以外,长期停留在6% 以下的水平,在19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低到3%或以下,2008年危机爆发以后直接降低到零利率。

第二个因素是 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量增大,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增强的过程。首先,美国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在1980年代进入壮年期,储蓄-投资意愿增加,而美国401(k) 为代表的养老金计划又开始在法规指引下系统性地投入股市。同时,在1970年代之前已经成气候的共同基金进一步深化发展。这些因素都与股市上升互相正向激 励:越买越涨,越涨就有越多机构资金系统地把资产配置于资本市场。

美国资本市场在1980年代在形成长期向上的趋势 上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其中估值水平的提升对股指上升的贡献很大。1980年代是美国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变动的时代,相比1990年代,新技术变革是比较少的 (如今众所周知的信息技术革命当时刚刚进入微型/家用电脑时代),而传统行业由于产业饱和或受到彼时日本、德国企业冲击,经营得并不好,只是有的产业开始 呼应信用卡消费等新社会潮流及初显端倪的全球化(外包到亚洲)趋势经营得较好。但无论产业经营好还是坏,股价总体都有相当大的增长,这主要靠的正是资本市 场市盈率中枢的提高:从1980年代初流行利率高达20%时只有4-5倍,提高到1990年代初的15-20倍(经营较好的增长型公司达到40倍也很正 常),加上很多公司每股盈利在1980年代增长了100-150%(通货膨胀率每年尚且还有3-5%),如此叠加产生了“戴维斯双击”。于是,1980年 代出现了“人人是股神”的局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等操作策略并不相同的人,都获得了丰厚回报。而对冲基金这种东西也正是此时开始 孕育(索罗斯是第一个出名的宏观对冲操作者,1980年代末名气渐渐散开)。证券投资界批量产生明星的时代到来了,“买股票长期收益最高”这种后来写进金 融学、投资学教科书上的经验规律也正是此时生成—其依据正是美国1980年代以后的主要金融资产品种的走势。

在1980年代转折之后,美国股市开始不断受到正面因素刺激,形成了若干阶段性的较快牛市。把30年历史展开,可以发现股市的上涨和新刺激因素的出现如此匹配,以至于期间少量资本市场低迷的年份恰是缺乏刺激因素的时段。

需 要指出的是,在长期慢牛中,美国代表性公司,尤其是每个时期优秀(增长型)代表公司的市盈率并不低。近几年,在中国的熊市背景下,出现了一种要整体否定中 国资本市场的扭曲性理论。这类观点极度夸大了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能力,把美国资本市场说成是一个充满着低市盈率的高成长优秀公司,分红还很高的地 方,而把中国当前一些分红率已经很不错的蓝筹股,说成是“自由现金流”上的“负净值公司”,故而不值一投(这种说法利用学术界对于“自由现金流”概念模糊 不清的空子,把自由现金流说成是经营净现金流扣减投资净现金支出的现金流,只有自由现金流为正的公司方值得投资—如照搬此教条,则现实世界几乎无公司值得 投)。又要成长型热门公司、又要低市盈率、又要高分红,除非碰到极度恐慌的大熊市,往往不可兼得。

美国进入成熟阶段 的典型大公司,按照这三十年大慢牛定下的规矩,一般市盈率在15-20倍左右,也就是净利润是市值的5%-6.7%,而每年的分红一般在净利润的40%以 下,也就是市值的2%-2.4%以下。所以每股分红为股价的2%的情况在美国是很常见的—这还是成熟企业,增长型企业就更达不到了,一些知名企业如苹果、 微软是长期不分红的。而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增发—也就是投资者把新增现金投入公司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说美国上市公司从来就是源源不断分红的奶牛是不准确 的。

所以,美国资本市场财富的创造主要靠的是股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市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宜对中国目前的 上市公司尤其是已经成熟的蓝筹公司吹毛求疵,中国股市目前的材质,完全能满足形成美国资本市场过去30年良性慢牛走势对上市公司品质的要求,我们对中国上 市公司总体上要有信心。当然,如今美国资本市场上那些不盈利却享有庞大市值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群体,确实带来了公司市值(或社会财富)的创造日渐“虚幻”的 问题,这一点是风险投资模式下倒逼生成的美国科技产业的长期性问题,中国如何看待和避免,笔者留待专文论述。

美国资本市场30年“大慢牛”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资本市场30年的“大慢牛”对全世界经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或有争议的,但总体上使美国以全新的形态维持了对全球的支配力。

大 慢牛首先带动了资本市场的深化,金融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资本市场长期稳步上涨,暗示这个国家有着最好的、最值得投资的公司。强大公司发行的债券也是投资 者愿意认购的,而灵活的相对廉价的融资资本来源也使得偿还债券变得容易。再由此倒推,投资者也慢慢愿意认购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债券—美国国债。所以,资本 市场的强大带动了债券等金融市场的深化,形成认购意愿的正向循环。这为美国维持其货币的世界霸权提供了极深的合法性,于是美国同时拥有了货币霸权和“资本 市场定价权”。如果回忆一下1970年代,那时美国资本市场低迷,同时也是美国实体经济疲软、货币疲弱、美元在战后获得的世界货币地位最岌岌可危的时期。 而进入1980年代,慢牛一启动,即便当时美国实体经济并没有什么亮点,但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威胁的劲头便没有那么大了(1980年代日美贸易较量引人注 目,但美国的气势越战越勇),到1990年代彻底消解,这归根结底与资本市场正向循环带来的隐形实力有关。“资本市场定价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1980 年代获得的这个系统性权力,1990年代美国在互联网公司上推出的一整套资本市场新规则就不会有人认同。

第二个影响 是慢牛使得美国退休基金及其他体现公众利益的机构投资者更加深度地与资本市场互动,公司所有权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会造成两种效应,首先从总体上,代 表公众的这些机构投资者深度享受了慢牛带来的财富创造(市值扩大),这在通常所说的“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大趋势下维持了公众所持有的金融财富价值。另一方 面,正是养老基金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支持,美国从1980年代起出现了几波对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大型企业的生态影响巨大的资本运作浪潮,资本运作专家获取了 极大的权力。

第三个影响是为大部分人所津津乐道的,对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群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支持。这也 确实是大慢牛对实体经济的最大正面影响。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支撑了IPO,更支撑了兼并收购,这为科技类风险投资提供了充足的退出通道。美国风险投资 的历史并不长,1950年代-1960年代初才刚刚试水,那时美国如同21世纪初的中国一样,百业都在兴旺,尤其是各种工业制造业。早期的风险投资公司 (多为个人合伙公司)的投资对象多集中在精细化工、专门制造业领域,期望的退出获利方式也是被大型工业公司并购。以1968年为巅峰的1960年代牛市, 通过赋予新上市电子和软件公司极高市盈率的方法,给这批早期投资者第一次系统性的丰厚回报,从此形成示范。于是风险投资纷纷成立,而硅谷此时也以半导体、 电子行业为核心形成内核。1980年代再经过家用微型计算机及上游部件、操作系统的带动,形成群落。风险投资真正大放异彩是1990年代,相比1980年 代软件等子行业(他们通常能靠卖软件滚动成长,除了最早期的投入,其实不是特别需要风险投资,微软等公司上市前就没有什么风险投资),1990年代中期出 现的互联网行业因为在大部分成长时期经营都无法盈利,必须不断融资,风险投资是最适合的支持力量。美国1980年代形成的慢牛行情正好为这种投资模式以合 适的退出通道。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资本市场给科技型企业(互联网、通信、生物医药等行业,包括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的IPO机会,高峰时为每年 60-200家,低潮时为10-20家。但由于慢牛,已经上市的公司如微软、思科、谷歌等都成为拥有强大资本能力的公司,并购非常活跃(经常是换股式并 购),每年科技行业并购少则300家,多则500家以上,这是实质上间接把新公司吸纳到资本市场。这样,风险投资的退出就很顺畅,不存在我国的IPO排队 “堰塞湖”现象;同时,由于这套机制让风险投资和企业创始人都能赚到钱,他们创新的动力就极其高涨。所以,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从半导体、电 子、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产业一路发展,在经济中可谓一枝独秀,是少有的技术创新迅速获得回报并融入生活的行业。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 面并不是一切都很美妙,最大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之后显现了出来,那就是“市值虚造”的问题。中国是否适合照搬这套技术-风投-资本市场体制?有什么风险? 美国互联网产业繁荣和其他产业发展停滞之间有什么原因?中国当前产业结构与大搞移动互联网产业之间的可融合之处和矛盾各在哪里?这些都是需要专门研究的。 笔者将专文论述适合中国的科技金融体系。

第四个影响是与美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互相支持。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企业摆脱了 1970年代的被动局面,相当一批企业转身成为深度意义上的全球企业,把握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机遇,支撑了他们利润的增长,增强了股市慢牛的合理性。 1970年代,美国内外交困,企业在滞涨局面下苦不堪言,对外还要迎接联邦德国、日本企业的竞争。1980年代,美国摆脱困境之后,起先摸索的是继续发达 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路子(主要是美国投资欧洲),但电子等行业已经开始转移到我国台湾等地区。1990年代,“两头外延”模式,即生产端向外包生产模式发 展,消费端卖到全世界(以发达国家为主)越来越明显:先是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向墨西哥转移生产基地,再向东南亚及更后来的中国转移。在这个深刻的企业生 态变革中,不同行业的适应性很不相同。一方面,曾经是美国工业象征的钢铁、水泥、玻璃、机械等行业(以五大湖沿岸州为代表)相对地位大大衰落,个别行业如 钢铁几乎消亡殆尽,只有汽车行业乘了中国崛起的东风,依靠在华合资企业的丰厚利润继续增长;另一方面,从1980年代起,在消费零售、物流方面冒出来新的 公司,比如沃尔玛、联邦快递,与老牌消费领域的公司如可口可乐等,进化为成熟的跨国公司。这些新出现的公司,连同信息科技等成长型公司,成为美国慢牛中的 新蓝筹股。进一步的,金融交易自身也开始全球化,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如伦敦、中国香港互相连接了起来—这在1980年代才有端倪,1990年代才正式成 形。同时还连带在发展中国家开启了资本市场,比如东南亚、印度等地。再加上1990年代戈尔、托马斯弗里德曼等鼓吹“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化”等政经人士的 造势,一幅如今人们熟知的“繁荣的全球化”的场景终于在1990年代中后期被打造了出来。

从社会领域看,大慢牛带来 的经济连锁效应给社会结构的重组是深刻的。首先,社会加速分化,在美国,在上述几大影响中受益的人们,如跨国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全球化影响)、信息科技 成功创业者及风投人士(信息产业影响)、投行、各种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操盘人士(金融市场和大型并购影响)及支持他们的政治经济精英,成为这三十年慢牛的 成功人士。而传统蓝领、不能进入较高薪水的增长型行业的低学历新就业人群(包括那些在沃尔玛、联邦快递这种1980年代以来增长型公司里工作的低级员工) 就很难获得上升机会,成为最终要靠养老系统供养的群体(大慢牛使得这个系统还是养得起的)。其次,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中国的人们,开始深度卷入世界 经济,获得了一次系统性机遇,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迅速弥合。从国界上看,美国从一个虽然具有支配性国际影响力,但经济活动主体还局限在国内的国家,变成 了一个在实体经济和金融意义上都和世界紧密交往的国家。

上述影响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启示。其实,美国资本市场大慢牛带 动的经济、社会的变化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在1990年代加入了当时尚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否则美国在本土传统行业停滞或衰败的情况下,零售、物流 等行业是不可能很繁荣的—因为这些行业需要生产制造业的供给。但一个系统的生长就埋藏了破坏的因子,当中国成长成和美国平起平坐的经济体系的时候,中国自 己也会进化到美国1980年代初的局面。如今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国际政治环境问题、老龄化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大型企业改革和发展战略问题,恰恰可以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历的几大变革联系起来。例如,美国大慢牛对其金融体系的正面影响,货币霸权和本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形成,以及对美国养老系统的互 动支持,就可以和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寻找新秩序、塑造影响力的问题,和中国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国民财富(养老金等)如何经营成长的问题对应起来。美国 1980年代萌动,90年代大行其道的全球化,也可以和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产能过剩行业到世界其他新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地区摸索出路、中 国大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等问题对照起来—我们应当思考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其实,很多内容都是中国金融界人士应当主动提出的命题,当前国内主流 话语把美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放在一边,自顾自的讨论中国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太多中国金融专业人士久于在他人塑造的话语体系下,习惯性地把他人看得“高大 上”,不敢进行类比推演。

未来数年,中国可能出现美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在同一个时期并行爆发的状况,尤其是美国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现象。比如,美国1960年代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收购“买利润”的现象(conglomerate)、美国1980年代金融力 量动用杠杆对大型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的现象、美国199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退出通道大开倒逼刺激信息科技等产业创新加速的现象、美国企业设立海外生产基地或 培养海外供应商变身跨国公司,形成全球产业链的现象、美国金融机构通过兼并收购进军海外的现象……性质相似的事情可能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内在中国同时出 现,成为新的大趋势。看清这些趋势,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助于他们对资产配置做出策略选择;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有助于他们抓住战略机会;对于当政者来 说,有助于他们因势利导,把资本市场带动的正面趋势变成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机遇,乃至把资本市场的正向趋势变成国际博弈中我方的气势。

但这些趋势要能够实现,一个绕不开的条件,就是中国资本市场要走上大慢牛的路径。那么,这可能吗?要改变哪些要素才能实现?

 

亚洲周刊:天津爆炸炸开中國制度黑洞

Tianjin

天津「八一二」大爆炸,炸出了中國公共安全管理和權力監管的制度黑洞。截至八月十九日上午九時,一百一十四人遇難,六十五人失蹤。天津港消防支隊第五大隊二十五位成員無人生還。肇事的瑞海公司危化品倉庫違規操作,氰化鈉儲存達七百噸、超額數十倍,這些有害物質炸到不同地方恐釀生化危機引發恐慌。而該倉庫距民居過近,不符國家規定,究竟是誰審批通過?

這也許是一場製造也殺死了最多英雄的爆炸案。一場突然而來的生化危機,炸出了中國公共安全管理和權力監管的制度黑洞。

爆炸發生之前,這個稱為「港運生活服務區」的地方,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安全的。

緊挨著物流園的共有八棟高樓的啓航嘉園小區,二零一一年才開售。而旁邊佔地是其三倍大、達到十萬平米的萬科海港城,第三期甚至要到二零一六年八月才能交房。一所小學與一座加油站,正在規劃建設中。整個濱海開發區的房價都在往上躥著,去年九月,區內二手房價每平米還在一萬二千元人民幣(約二千美元)出頭,八月初已經漲到了一萬三千六百元。雖然位置偏遠,啓航嘉園的二手房價在一年之內也漲了百分之七。業主們多為新興中產階級,他們願意把居住的地方稱作「小歐洲」。

唯一的煩惱——如果硬要算的話,大概是來自於西側那座南北走向的高架橋,它屬於濱海高速路,難免有車流疾馳而過的噪音。

鮮有人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向北六百米遠,那個於二零一二年成立的名為「瑞海國際物流」(「瑞海」)的公司上。附近一點五公里範圍內的物流企業有十九家。

從表面上看來,「瑞海」是個熱衷於「安全文化建設」的典範。在其網站上,不難找到各種格言警句:「金錢再好,沒有生命美好,時間再緊,沒有安全要緊。」「安全不是萬能的,沒有安全卻是萬萬不能的。」企業的安全宣傳裏甚至細緻到了冬季掃雪與雨季防汛。

不止是紙上談兵而已。去年三月,瑞海曾進行過劇毒化學品洩漏應急處置演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則進行了重大危險源火災事故應急預案的演練。在那次演練總結中,不足之處包括「個別隊員打水帶仍不熟練」、「部分人員表情不嚴肅」。

政府部門的上門檢查也少不了。去年四月,交港局安監處來檢查過,並對「某些不足的地方給予了指導與建議」,去年八月是公安部門的檢查,然後是十月,北疆海事局副局長王仲良親自帶隊,對其危險品裝箱情況進行檢查。

對於啓航嘉園與海港城的居民來說,他們似乎沒有為半公里之外的「瑞海」過分擔心的理由。哪怕有火情,隔著一條馬路,就是天津港消防支隊第四大隊。那支隊伍一年至少舉行六次演習,頻繁時每月都有。

八月十二日深夜的爆炸之後,亞洲週刊對親歷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採訪。在那些死裏逃生的經歷中,在血漿、玻璃碎片與屍體的恐怖記憶裏,於當晚十點五十分被發現的火情,被許多人視為這場爆炸的引線。

但其實不是。只是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危險早已埋下伏筆。

救火

對於天津港消防支隊第五大隊來說,這本該是個平靜的夜晚,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後一個晚上,他們全部二十五人,就在這個晚上灰飛煙滅。

像過往的那些夜晚一樣。十九歲的苑旭旭在上鋪已經睡熟。齊吉旭比他小一歲,還在跟父親聊QQ語音,問起小外甥怎麼還不睡覺。

任務突如其來,「瑞海」著火了。驚醒的苑旭旭,從上鋪的鐵欄杆滑溜下來,穿上衣服就衝出去。齊吉旭也匆匆結束通話,他安慰父親,「就是一個小火災」。

像天津港其他的五支消防隊一樣,第五大隊也只需要對天津港轄區內負責,港內少有出警任務,半年可能也就去個兩三次,處理的也多是車禍、溺水之類的事,有時他們的工作是幫人撿出掉在井蓋裏的手機。天津港已經十多年沒有出過大事了。像苑旭旭這樣的入隊才三個月的年輕隊員有好幾個,從沒有過救火經驗。

「消防隊相當於幼兒園大班,幾乎不出警,待遇還很好。」有介紹人曾如是描述這份工作。

「待遇還很好」,得看跟誰比。沒有工資卡,勞務派遣公司按現金結算,月薪二千至三千元。但比起他們的農村老家——很多人來自河北蔚縣(老鄉介紹老鄉加入),那是個以煤礦出名的國家級貧困縣,這份收入已算穩定,而且有三險,學歷要求只需初中畢業。

他們不是「正規軍」,制服上沒有警銜,除了外調來的隊長和指導員,不算公安編制,合同則是一年一簽。這種用工形式在港口企業中普遍存在。

但把這支隊伍判定為一群業務不精的散兵游勇,並不準確。天津港消防支隊名在企業旗下,但業務和理論培訓與正規消防員基本一致,每週練五天,每天的例行訓練從早上六點起床後三千米跑開始,體能項目還包括了單桿、俯臥撑等。他們懂得應對電火、化工材料著火等不同情況。請假也不容易,苑旭旭打算十一月回家探親,他告訴母親,隊裏規定是工作半年才能休假。

這是一支格外年輕的隊伍。司機班班長逯燕輝已經在隊裏待了九年,是當之無愧的「老人」,但他其實也才二十七歲,孩子剛出生不久。

執勤隊長張奇二十九歲,是個身高一米八二、體重一百八十斤的大塊頭。他是個值得信賴的領導者,去年冬天,有人落海,零下十幾度,他穿著衣服就跳下去救人。人得救了,他上岸時像「穿著冰坨」。

剩下來的,就大多都是小孩子。最年輕是張甫,才十六歲。他確實看起來像個還沒長開的小孩子,下巴尖尖,身高只有一米七出頭。

十九歲的苑旭旭與柳春濤、劉志強同齡(身份證上年齡並不一致),都是蔚縣人,三人在孩童時就認識了。劉志強十六歲時曾在天津港消防支隊工作了一年,後來換了工作,但去年底又回歸了。而苑旭旭與柳春濤則是入隊僅三個月的新人。背景相同,但每個人的想法並不一樣,苑旭旭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職業賽車手,他正在攢錢,計劃到再過半年就可以湊足錢,給自己來買輛心儀的摩托車了。而柳春濤中規中矩,他打工三年來,每逢春節都會把攢下的錢寄回蔚縣。「過年我給家裏帶回去五千!」不久前他還跟妹妹說。「你怎麼不帶回來一萬!」妹妹說。

二十一歲的胡樂已經當上了戰鬥一班的班長。當然,服衆的原因可能不止是他的年齡,還有他的積極性。七月底,他在消防演習中受傷,安排回家休養。爆炸前三天,他就主動停止休假歸隊,「媽,我必須得歸隊,最近隊裏忙,缺人。」他對母親說。

五大隊出動了二十五人,與天津港消防支隊一大隊、四大隊一起,成為首批救援隊伍到達火災現場,他們將成為作戰主力。同時出發的,還有天津市消防總隊的九個中隊、三十五輛消防車。但無論是正規軍還是「編外軍」,只是知道集裝箱著火,卻沒人知道裏面裝的是什麼。

他們看到的,是一大片燃燒的集裝箱,伴隨著劈劈啪啪的聲音,分不清具體有幾個起火點。對於這些鮮有實戰鍛煉的天津港消防戰士而言,最初的興奮可能壓過了緊張。胡樂站在火場最前方高舉水槍的樣子,被隊友拍下,發到了微信上。

但情況變得糟糕,火不但沒滅,反而越來越大,伴隨著劈劈啪啪的爆炸聲。終於,四大隊隊長發出了撤離的指令。

已經來不及了。撤退命令下達不到一分鐘,大爆炸發生了。旁邊的路燈和消防車的照明設施全部熄滅。

三十秒後,是第二次爆炸。

沖天的火光、足以擊穿耳膜的巨響、灼熱而刺鼻的空氣、漫天的爆炸碎片、連根拔起的樹木……後來,那些生還的消防員通過斷片式講述,拼湊起那電光火石間發生的完整畫面。

「我當時眼睛只能看到一點點光,聽得到燃燒的聲音,於是就向相反的方向走。」一位消防員回憶,他受傷很重,體力也幾乎耗盡,最終,他找到了一個打開的集裝箱,坐在裏面直待到救援到來。

一切生還,不過是基於生存本能與幸運。或者,僅僅是幸運。

爆炸

不計那些殺傷力有限的小爆炸,大型的爆炸發生了兩次,第一次發生在二十三時三十四分,相當於三噸TNT的威力;更致命的一擊是第二次,相當於二十一噸TNT。

通過手機拍攝的爆炸視頻,當夜就在網上瘋地傳播著。那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廣島核爆,遮天蓋地的白光突現後,天空升起了巨型蘑菇雲。大多數視頻都沒能够捕捉下爆炸的全貌,拍攝者就被衝擊波擊倒了。

據臨近的人說,爆炸時,天空中是四處亂射的火球,有如隕石來襲,掉到地上才看見,是燃燒得通紅的鐵疙瘩。

二十九歲的東北籍民工王高鋒錯過了那一刻。

他與妻子住在金域藍灣的二十九層,這是他有生以來頭次睡在這麼高的位置——當然不是買的,這裏每平米房價接近一萬四千元,他租的是公寓單位內部由木板建起的隔斷間,只有幾平米大。許多農民工以這種方式,與中產人士一起住在這個高檔小區裏。

高層的景致是開闊的,所以在八月十二日的夜晚,他看到了那場距離他大約一點三公里的大火。金域藍灣在高架橋以西,起火的位置是東側的物流園。「那邊出事了。」他對妻子說。

他在窗邊看了一會兒,火越來越大。那邊有新建的二十一層樓,但比照起來,「火要比樓高得多,得有一百多米,特別旺,就像白天一樣」。他沒有再看下去,上床睡覺,好奇心抵擋不過睡意——也許正是這個舉動,讓他逃過了被迸射的玻璃重傷。他在建築工地幹活,那是一份容易讓人疲倦的體力活兒。

他睡得如此昏沉,以至於在他後來的講述中,他始終強調,只感到了一次爆炸。他從床上掉了下來,身上地上全都是碎玻璃,樓房在晃動。黑暗中他爬起來,下意識拿被子蓋住妻子的頭,停了三五秒,「不行,趕緊跑」。

隔斷房已經倒塌完了,同單位的其他人不見蹤影,他成為跑得最慢的人。不及開燈——其實電閘也斷了,他抓住嚇到哭泣的妻子,就往外跑。大門被炸走形了,連關都關不上。走廊牆壁上的瓷磚也炸掉了。電梯根本不用等,按鈕面板都崩了出來。奔到樓梯口,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受傷了,右臂血流不止。

逃到樓下,幾乎每個人都是衣冠不整的,超過半數的男人只穿了褲衩,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受傷。王高鋒才發現,拖鞋底扎滿了碎玻璃,有一塊穿透過來扎進了他的腳掌裏。剛才一路狂奔中他竟然不覺。

每一個回溯那場爆炸的人,都會大量使用擬聲詞:「咚」、「哐」,還有拉長的「嘣」。

「『跨』的一聲就過來了,像一陣涼風,速度特別的快。」一個親歷者如此描述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死亡的感覺。」他當時正在陽台上,前幾秒鐘,居然不知道要跑。「感覺炸到我了,我要燒死了。」其實,他的位置在好幾公里之外,身上一個傷口都沒留下。

傷者很快就擁滿了最近的泰達醫院。「爆炸之後馬上從家裏趕過來了,知道會死傷慘重。」一位劉姓外科醫生對亞洲週刊說。當晚腦外科收治的十三名傷員中,四人進行了開顱手術。劉醫生也參與了其中一個手術,傷者情況危殆,「腦袋都凹進去了一塊」。

王高鋒打車趕去了比泰達醫院遠兩公里的港口醫院,他以為那裏人會少些,但凌晨到達時,也已人滿為患。傷口被簡單處理後,他直待了三個小時才輪到縫合手術,右臂縫了二十針。優先處理的是那些重傷員,「有些人褲衩都染紅了」。他的妻子事發時睡在床內側,並無大礙。

爆炸的威力在次日光亮些的時候,才更清楚得展現出來。

不要說離爆炸點只有六百米的啓航嘉園與海港城,就連隔著高架橋更遠一點的金域藍灣,所有的房間都被摧毀了。幾乎不再有完整的玻璃,窗簾飄在樓體外。進入樓內,感覺所有的東西都掉到了地上,鍋瓦瓢盆、窗戶架、燈罩、防盜門……樓道有如兇案現場,到處都是血跡。

外面的世界也像是被顛倒過後變得亂七八糟的抽屜,爆炸毀損範圍超過三公里。折斷的樹木與路燈,倒塌的圍欄,散落四處的床單、電飯煲、玩具、甚至人民幣——它們是被劇烈的震動從室內拋灑出來的。有人在路邊看到了人體殘肢。

一切有序的擺放都被打破了,只有一處例外。

那是爆炸中心區的停車場,存放了約六千輛以雷諾、路虎、捷豹為主的進口車。現在,那些車燒的只剩下焦黑或者炭白色的外殼,融化的金屬在地上呈現出液態形狀。奇詭的是,所有的車仍然一排排整齊擺放,連間距都沒有改變。像是蠻族部落的某種恐怖儀式中,將敵人的頭骨順次鋪排,或是一座巨大的墳場,幾千輛車的殘骸以一種蔚為壯觀的方式,殘酷展現出來。

一個直徑百米的大坑留在了爆炸處。周圍變形的集裝箱如兒童推倒的積木,堆積如山。位於東北角的五層高「瑞海」辦公樓,只剩下鋼架結構。

廢墟

被掀走頂蓋與牆體的,不止是「瑞海」的那幢樓,這個公司的種種隱秘,正在事發後媒體調查中,逐漸解開。

表面上看起來守規矩的「瑞海」,其實是家處處違規的公司。

「瑞海」儲存的四十多種危化品中,炸藥類的高危化學品達二千噸以上,所有危化品總計有約三千噸。這些物質或者已經消散在空氣中,或者已經滲入土壤與水源,或者被炸到了不同地方。其中,引發最多恐慌的是七百噸劇毒物氰化鈉。按照環評報告,「瑞海」氰化鈉的最大暫存量只有十噸,即使按公司的倉庫存放規劃,氰化鈉存量也不過二十四噸。顯然,「瑞海」擅自擴大了存儲規模。爆炸前的「瑞海」圖片顯示,危化品集裝箱被露天堆放,而不是放在專用倉庫裏。

「瑞海」成立初期,其倉儲業務明確表明「危化品除外」。二零一四年五月八日,工商登記的許可經營項目中將危化品納入。但亞洲週刊發現,「瑞海」可能早在此日期前已從事危化品作業。在其網站介紹其倉儲業務中,商品分類已有七類危化品(除危化品名錄上的第一類與第七類)。那個頁面的發布時間是二零一三年七月二日。

雖然「瑞海」通過了安評、環價、市政規劃等環節,但核心疑問在於,既然兩個住宅區都在六百米範圍之內,這根本不符合國家對於危險品倉庫與公共設施、交通幹線以及居民區的一公里安全距離的要求,那麼審查紅線是如何跨過的?

作為一個中下等規模的新興企業,如何能成為天津港唯一擁有危化品倉儲資質的民營企業?其他物流公司,包括了像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這樣的大型國企,也曾申請天津港的危險品經營資質,均未能獲批。

然而這些只是表象,是權力的按鈕被蠻橫按下後,附帶發生的混亂。真正驅動力來自於體制腐敗與權力濫用。所有人都知道,危化品倉庫的利潤要遠高於普通倉庫。

根據騰訊網的調查,「瑞海」的一億元註冊資本中,分別持五成半、四成半的兩位股東李亮與舒錚,為代人持股。兩人均無特別背景。李亮是「瑞海」的普通員工,舒錚為機關工作人員。《財經》雜誌報道,「瑞海」的實際控制人,是中化天津公司副總于學偉,與原天津港公安局局長董培軍之子董社軒。目前,他們連同「瑞海」的其他高層均已被控制。

對於那場爆炸而言,大範圍的明火已經在八月十三日的一時被撲滅了。火場之外,餘燼仍在燃燒。

生化危機沒有終結。爆炸中不見的氰化鈉大部分已經找到。但在爆炸現場的地下管線中,檢出氰化物等毒害物質。人們也發現,天津港另外兩個危險品倉庫,安全距離並不合格,甚至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性後果。

啓航嘉園、海港城、金域藍灣等小區的超過五千戶業主,將成為無家可歸的新難民。多數人表示,即使政府修繕,也不願意回去了,因為擔心樓宇物理結構損壞嚴重、環境毒害,而樓中那些血跡與遇難也會帶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他們希望政府回購,但這個請求恐怕不易實現。政府當前的舉措是,發放每戶一個季度六千元的安置費,這筆錢甚至不够在區內租最便宜的兩居室。

截至八月十九日上午九時,一百一十四人遇難,一百零一人已確認身份,其中公安消防人員十九人,天津港消防人員三十四人。失聯人員六十五人,其中公安消防人員五人,天津港消防人員四十四人。

他們的家屬匯聚在天津,等待著結果。「汽車輪轂都化成鐵水了,說句難聽的,可能連屍體都找不到了。」有人說。

苑旭旭的母親王麗英總會想起八月十日,兒子與她的最後一次通話。「這孩子很少說自己,說了也是報喜不報憂」,母親說,「還特別關照他的弟弟妹妹,希望注意安全」。

苑旭旭與他一起出動的五大隊的二十四位戰友,一個也沒有回來。

南北韓板門店高階對話無共識 挑燈夜戰

南北韓板門店高階對話無共識 挑燈夜戰

(中央社首爾22日專電)在南北韓接壤地區板門店南韓轄區和平之家以「2+2」形式進行的南北韓高位級對話,開會時間比預定下午6時稍微延後了約半個小時,進行了兩個多小時還未結束。

由南韓青瓦台國家安保室室長金寬鎮和北韓人民軍總政治局長黃炳誓分別擔任首席代表、南韓統一部長官洪容杓和北韓勞動黨中央書記兼統一戰線部部長金養建陪同出席的此次南北韓高位級對話,雖然雙方微笑寒暄,但由於目前南北韓軍事對峙情勢繃緊,雙方難掩緊張。

會談中,南韓堅持要求北韓就在DMZ埋設地軍炸傷南韓官兵以及向南韓前線開火一事道歉,北韓則強烈要求南韓停止使用設在前線的擴音器向北韓進行心戰喊話,由於雙方意見分歧,會談一直難以達成共識。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今晚8時55分左右,距離板門店約9公里的南韓統一大橋前,透過現場把關的南韓軍方無線電和當地警察情報網,曾經一度傳出「板門店高位級會談結束,南韓代表團已出發」的信息,甚至有搶先「會談已結束」的報導。

菲海防隊員 回憶逃離恐怖組織過程

 

(中央社馬尼拉22日專電)2名被恐怖組織綁架3個多月的菲律賓海岸防衛隊成員,今天平安回到馬尼拉。回憶逃亡經過,2人聲稱上帝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祈禱帶給他們活下去的力量。

海岸防衛隊員維拉魯茲(Gringo Villaruz)與巴加凌(Rod Alain Pagaling),今天從南部返抵馬尼拉海防隊總部,受到海防隊司令官伊索瑞納(Rodolfo Isorena)、同袍以及家人的歡迎。

菲國媒體引述維拉魯茲說,「我們拼命地跑,什麼也來不及想!」

今年5月4日,這2名海防隊員和1名里長在南部1座小島被阿布沙伊夫份子綁架,押到蘇祿省(Sulu)的深山,並勒索巨額贖金。里長不幸於本月11日前後慘遭斬首。

19日下午,菲律賓政府軍與阿布沙伊夫爆發激戰,擊斃至少15名恐怖分子,2名海防隊員趁亂逃生,次日上午被軍方發現救回。

巴加凌敘述,「阿布分子無睱兼顧,我們在逃亡途中失散了,我墜落山崖。」

他說,槍戰之前,山寨裏約有200名阿布分子,2人說好一旦發生戰鬥就趁亂逃亡,至於結果如何,「一切交給上帝了!」

2人也表示,阿布分子把他們3人分開看管,他們並不知道里長已經遇害。

報導引述海防隊消息人士說,綁架當天,身穿警服的武裝男子把3人押走,乘機動船航行數日,途經多座島嶼,甚至在島上過夜,最後才抵達叢林。

消息人士說,阿布分子將3人當作僕役使喚,「幾乎什麼雜務都叫他們做。」

菲律賓海防隊重申沒有向阿布沙伊夫繳付贖金。

江蕙封麥演唱會 王力宏伴奏送飛吻

江蕙封麥演唱會 王力宏伴奏送飛吻

(中央社台北22日電)台語天后江蕙封麥演唱會台北場今晚倒數第2場,金曲歌王王力宏喉傷未癒,拉小提琴伴奏、沒說話,現身約170秒,離場時送江蕙飛吻。

被歌迷暱稱為「二姊」的江蕙,今年1月在「祝福」巡迴演唱會記者會含淚宣布將告別歌壇,引退消息震驚歌壇,掀起歌迷搶票潮,25場封麥演唱會7月25日從台北小巨蛋起跑,最終場9月13日在高雄巨蛋。

今晚是封麥演唱會第16場,江蕙用台語問「大家好嗎?」全場回好,江蕙笑問大家有沒有喜歡唱跳型江蕙?全場回有;她說,又破個人紀錄,第16場,之前一度擔心唱不完25場,現在則唱到有點不捨,台北剩兩場,「想多唱100場可以嗎?」引起粉絲歡呼。

表演嘉賓王力宏昨天從美國趕回台,被粉絲稱為「二哥」的王力宏,和「二姊」首次同台演出,拉小提琴為江蕙伴奏「愛著啊」。

江蕙以「我心目中最大牌的伴奏」介紹王力宏,全場鼓掌歡呼,王力宏拿著小提琴從升降舞台升起出場,江蕙問大家「有緣投嗎?(台語)」;唱完「愛著啊」,兩人在台上擁抱,王力宏一句話也沒說,從升降舞台降下離場,微笑送江蕙飛吻。

王力宏離場後,江蕙表示,王力宏喉嚨不適,不能講話、唱歌,醫生交代要休息,但王力宏仍信守承諾要來演唱會,笑稱王力宏是第一個用小提琴和她對唱的人,剛唱到一半真的很感動。

山東化工廠爆炸 離民宅不到1公里

山東化工廠爆炸 離民宅不到1公里

中央社台北22日電–大陸又傳化工廠爆炸!大陸人民日報報導,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的潤興化工廠今天晚間8時40分左右發生起火爆炸。

這間化工廠距離最近的民宅不到1公里,村內民宅玻璃不但被震碎,還有不明物體在空中漂浮。

魯中晨報報導,爆炸原因不明,但附近2公里內都有震感,目前消防單位已趕到現場,救護車也已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