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让你晋升「老鸟」:先别急着问How,你听懂对方的Why吗?

1. 见面礼貌三分情,贵人不会跑
人跟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大学问。

能与公司同事打成一片自然是好事,但新鲜人刚进公司的时候可别过度着急展现你的热情,不需要特别矫情的自我介绍或者硬要找话题聊天,但最基本的礼仪-「请丶谢谢丶对不起」随时挂在嘴边。

电梯里丶茶水间丶甚至是洗手间,你遇到的每一个同事或者前辈,都可以与他微笑点头问候一两句话,早晨进公司的一句早安,下班回家的一句再见都能让人加深对你的印象,哪天你需要同事的帮忙时,他认得你,自然也愿意帮忙你。时间久了,自然跟大家也就熟识。但值得注意,前辈同事跟你称兄道弟,职场礼仪分寸请谨记。

我很幸运,我的主管与资深同事对我这样一个毫无经验的新鲜人并没有倚老卖老的威风,反而把我当成平辈在共事。尽管我总是思虑不够周全,他们仍然尊重我提出的意见,尊重我有开口讨论的权利。

偶尔聊天打闹,轻松的气氛会让我险些恍神,失分寸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得时刻提醒自己在礼貌上的分寸,就像不管父母丶教授多好相处,以朋友身份,不以长辈之尊融入你的生活,你在言语礼貌上也总不能随意脱口而出那些不经大脑的白目话,你能对他们咆哮翻白眼吗?

2. 开口前先想过,带着办法问问题
初上班的小菜鸟,往往无法得心应手的解决工作上的突发状况,举凡开会资料找不着丶会议时间乔不拢,甚至应酬餐厅订不到等芝麻绿豆大小事通通有问题,开口寻求帮忙之前,先试着自己思考如何解决,带着你的答案去问问题,不是一昧像个传声筒,直接把问题丢给别人,等着他人告诉你解决方法。

情境:
客户出差不在台北,会议时间对不上,怎麽办呢 ?
→再回报老板状况之前,你可以先想过几种解决方案 ?

(1) 如果无法面对面的开会,与客户协调有无出差的空档与公司团队来场电话会议呢 ?
(2) 将讨论的会议内容先以email方式寄给客户,并且与客户敲定出差後的会议时间。

3. 礼多人不怪,邮件沟通更快速
职场的沟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团队合作是公司分工的常态。尤其在大公司中,email往往是员工彼此间沟通的管道,只是新鲜人万万想不到email处理不当也会坏了你的工作。

业务是重要的桥梁,搭起客户与公司团队间的沟通管道,在科技大厂当菜鸟业务的这一年,来来回回发送不下数千封email,我常常需要寻求工程师的帮忙,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面对公司这些前辈,在每次发信前我都会主动先至对方座位打声招呼,或者致电给对方沟通细节,email则是我用於确认所有内容重点的最後工具。

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以下几种状况:
对方没有收到email,耽误了时程?(大公司中尤其常见,你的email被淹没在众多信件中。)
你是谁?凭甚麽一封email就指使我做事。(身为菜鸟员工,并非公司里每个人都知道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职务,在初次合作之前,先打声招呼绝对不会错。)
当面沟通与email,双重确认之下,降低双方内容的出入。
情境:Tony 您好,我是新来的业务 Jane,负责的客户是XXX。

客户希望我们能提供他们某某计画书,方向大致是@#$%^&,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等下会发一封email 请您寄相关资料给我,谢谢。

4. 先别急着执行,你听懂对方要甚麽了吗?
在当菜鸟业务的前半年,资深的业务最常对我吼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跟我说你明白,你根本就不明白!」

新鲜人在职场上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你太急着去执行,完全没静下心去思考,去听懂对方说甚麽。我的个性满急躁的,过去一年在当业务的时候常常急着去做每一件事情。

急,是业务拿下案子的关键要素,却也同时容易导致延宕或者失败,因为我没有听懂客户的弦外之音,没有冷静的判断案子的可行性。

情境:客户今天说要A ,我就给A方案的报价,明天说要B,我就端B出去卖,我根本没有去思考该客户的核心问题是甚麽。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在执行How之前,请先厘清Why,每件事情的背後都会有原因,为甚麽客户今天说要A,明天却说要B ? 目的是甚麽呢 ? 是不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麽 ? 我们该如何厘清他的问题呢?

Image图说明

从问题解决金字塔来看,金字塔越往上,越接近Why,诉求的是本质丶根源;相反的,金字塔越往下,越接近How,则是需要更具体的方法。

简单来说,你必须先懂Why,才能找对How,出手前先厘清问题,才能一击毙命,达成目标。

与其每天在挣扎,何不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

Image人生的路途上,总有一个关口令你停滞不前。
你很想这些烦恼,甚至难受的日子可以统统过去。
有时,与其每天在挣扎,每天在愁眉苦脸,
何不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事情?

事情发生了,谁也无法回到起点。

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是用一个正面的态度去看待
也许我们作出了转变以後,事情会有逆转的机会。
自己的心情也能够得到释怀。

犹如雨後彩虹一样。

要取得成功,先提升你内在的状态!

 

Image学习如何化解负面的情绪,改变无意识里的程式,提升意识的层次,建立正面的心理状态,对於创造成功的生涯是不可或缺的。

提升内在状态的关键要素

一丶发现你的热情和渴望

问问自己,你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什麽?什麽可以触动你的心?什麽是你渴望探索的奥秘?什麽是你想分享给人们的?什麽是你想在世界上创造的改变?

许多时候,我们是由於匮乏感而去追求。如果我们看进自己的内心,会发现我们往往想要某个东西,是出自恐惧丶自卑感丶焦虑或缺乏安全感,希望藉由得到一个美好的东西,能让那些不好的感觉消失,自己就会更快乐丶更有自信。但如果动机是源於匮乏感,一方面会阻碍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了原先追求的事物,内在的那些痛苦依旧会使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必须再达到更大的成就,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这样的动机下,我们非但不能享受追寻梦想的过程,也无法享受我们所创造的一切。

因此,我们的动机必须是出於爱丶兴奋丶喜悦和冒险感,而不是因为恐惧丶担忧或匮乏感。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那股热情就会不断推动着我们勇往向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丶净化负面的情绪和思想

在每个人的内在里,都有许多过去残留下来的伤痛。这些伤痛可能是源自於过去的挫折丶失败经验丶关系中的冲突,或是生命初期受到的负面影响。我们不断被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纠缠丶打扰,所以感觉不到自己的心真正的渴望。因为,伤痛淹没了我们真实的感觉。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面对未知的情况,内在就会浮现许多的恐惧丶焦虑和自我怀疑。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一波波席卷而来的负面情绪。我们可能会裹足不前丶想逃离逃避,或是努力与不安的感觉对抗,但都无助於消除困扰我们的那些负面情绪。

因为克制负面的感觉,或努力将负面感觉变成正面的,只会增强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对於内在浮现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强烈的觉知到它们,看见它们的存在,并经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当我们经验负面情绪时,虽然会感到不舒服,但当我们有耐心的和情绪待在一起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负面情绪逐渐的化解了。透过面对与经验内在的恐惧和伤痛,就可以净化它们,使我们回到平静和正向的感觉之中。当造成负面程式的伤痛被化解时,程式就会自动转为正面的,外在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了。

三丶建立正面的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方法,建立起正面的心理状态:

1丶正确的身体姿势:我们的身体姿势会随着心情自然改变,同样的,透过改变身体的姿势,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将身体姿势调整为正面丶挺直时,我们内在就会感觉到一股自信和力量。

2丶正向的观点:巴观说:「伟大的领导者都拥有伟大的观点。」你可以学习你向往的那些成功人士所抱持的观点和思维。对你想创造出来的事物,用正向的观点在内在看见成功的画面。专注於一件事情的机会与可能性,有助於我们将这个可能性创造出来。

3丶将焦点放在我们所拥有的:我们经常对那些得不到的人事物耿耿於怀,却忽略了我们拥有的一切。学习将焦点放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上,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丰盛的,并使我们建立起丰盛意识。

4丶以正面的方式看待负面的事件:看见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是如何对我们的生命带来正面的影响,意识到我们所遭遇的逆境是如何提升了我们生命的深度丶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能够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智慧,使我们在未来创造出更好的成果。

5丶培养良好的关系:当我们疗愈了关系中的伤痛,关系就会改善。当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时,就可以让情绪维持正面的状态,更有能量去面对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压力与挑战。

四丶藉由神的帮助使我们成功

回顾自己的人生,会发现生命中的各种事件似乎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无形中,似乎有个更高的意识一直在引领我们,使我们一步步踏上该走的道途。这时,我们就会了解到,自己在这世界上并不是孤单奋斗,有个更高的意识丶更高的力量持续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帮助。

巴观说:「意图+努力+神圣恩典=成功。」要取得成就,除了我们个人的意图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因缘具足,才能创造出渴望的成果。透过有意识的与神连结,向神请求,我们就可以与宇宙中无限的资源连结。我们可以用任何想要的方式来称呼神,祂可以是基督丶佛陀丶天使丶高灵或宇宙能量等等。神并没有绝对的形式,是我们对神的印象决定了神的特质与回应我们的方式。无论神对我们而言是什麽,重要的是我们要与神建立起深刻的连结。

当我们向神祈祷,神就会给予我们需要的协助。我们可以请求神,帮助我们拓展事业丶增加财富丶改善关系,或是将负面程式改为正面的,请求神在每一面向上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懂得运用神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等於拥有了一把通往丰盛生活的黄金钥匙。

五丶时时怀有感恩的心

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会了解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自己独自努力创造出来的,而是透过许多人的帮助,以及许多机会的来临,才能有今日的成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忽略了许多美好事情的发生,视它们为理所当然。让我们留心与记得这些美好的时刻,也许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帮助,或是别人对我们的需求给予的友善回应。记得在心中向每一个美好的发生表达感恩。

认出在每一次偶然巧合的背後,神对我们的帮助。感谢神丶更高意识或宇宙中更高的力量,并请求祂持续的引领我们,在我们生命中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同时,感谢生命中淬炼我们丶使我们成长的障碍和挑战。当我们认出宇宙所给予的每份礼物,就会意识到宇宙的丰盛。当心处在感恩的状态,我们的心就会绽放,这将有助於让更多的丰盛进入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化解了负面的情绪和思想,调整为正面的心理状态,提升到更高的意识层次,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经常的保持正向丶高频率的状态。当我们在正面和突破性的状态时,我们在工作中自然就会更有效率和创造力,更敏锐的觉察到每个机会,和人们有更好的合作,更能将美好的人事物吸引到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可以突破所处的情况,创造出更好的成果。

别再对客人说「 这是公司规定」,适度授权,客人才会爱你!

Image很多人问,做为一家餐馆丶旅馆或者是任何以服务文化为主体的企业管理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免有消费者抱怨,进而跟第一线的服务人员起冲突的事情发生,有没有什麽办法可以同时做到让员工获得尊重丶又让客人满意的双赢局面?

27岁进入亚都丽致体系担任储备干部丶36岁升上总经理,成为当时全台湾最年轻的五星级饭店总经理的苏国垚回答:「有,就是授权。」

授权给第一线服务人员,让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顾客的烦恼跟怨怼,甚至提供更好丶更贴心的服务给客人,让原本的服务危机,扭转成高满意度的口碑服务。

苏国垚举了两个亲身经验,比较一下。

他某次在泰国一家旅馆内设的自助式餐厅内用餐时,留意到一个场景,有对夫妇用完餐准备离开,有名服务人员走向前,微笑着他们建议::「你们要不要带几瓶可乐在路上喝?」

苏国垚想,第一,泰国外头的天气热到不行,能随身带着冰凉的可乐,确实是贴心又即时的建议。其次,在这种自助式的餐厅,一向只听过餐厅防着客人带走食物,从没听过鼓励客人外带饮料的。

这简单的举动,不仅体现了旅馆服务人员的贴心丶也显示了旅馆对待客人的大气。

举另外一个反面的例子,苏国垚说,有次到台湾某间连锁泰式餐厅用餐,点了虾酱空心菜,菜老到整桌人都无法入口,最後几乎整盘没动。

结帐时,服务人员照惯例询问:「吃得如何?」苏国垚老实说明那空心菜实在太老了,但服务人员却一脸木然丶没有做下一步处置,更别说对顾客抱怨有任何回应。

苏国垚认为,如果企业不想处理客人的不满,就不应该在流程间设计询问客人满意度的环节;既然让第一线服务人员关心了客人的心情,那就应该设计後续的配套方法,授权给员工处理,否则只会让客人留下更糟的印象。

显然的,两个例子一好一坏,前者授权员工充分丶员工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给消费者,提升满意度;後者没有授权(或授权不足),让员工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消费者抱怨,因此流失消费者的喜爱,而这就是授权的重要性。

首先,当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或服务感到不满意,企业第一时间授权员工提出补偿。
有诚意的补偿,不能斤斤计较於公平或实际消费金额,而是「赔其实际损失,偿其心灵损害」,苏国垚说明,而这件事得让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在当下就要立刻解决。

他回忆自身经验,当年他曾任职的亚都丽致饭店,也授权柜台服务人员一定的额度,只要客人对某项服务不满意,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就有权销帐,用意就是要让现场人员灵活应用,追求让客人务必满意的服务态度。

第二,充分的授权,会让员工成长。
为什麽?因为授权,就是要「授予员工超出他本来工作的权限」,员工会感到被尊重,因为唯有信赖丶有能力的员工才会被授权,主管授权员工去作本来是管理阶级在做的事情,若员工做得好,主管就有更多时间处理原本没办法做的事情。

有人会说,假设员工滥权或犯错,那怎麽办?苏国垚解答,不要怕员工犯错。员工犯错,表示他有在做事,若不犯错反倒有可能是只手遮天丶掩饰错误,等到出事了反而更严重。

因为他是员工,所以他一定会犯错丶一定也没你做得好,但做为主管认清这个事实,然後付出更多的包容跟尊重,才能让他们成长,变成更好的员工。

成为公司的「资产」而不是「成本」,你该学会的6件事!

Image要达成这件事,不妨从以下六件事开始着手。

1.保持身心健康丶充满热情
老板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员工或部属一进公司就愁眉苦脸,他希望你是真心喜欢这间公司,并且为公司付出丶做出贡献。《20几岁,影响男人的一生》的作者南仁淑认为:「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总是倾注「热情」,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能经营好当下丶更能经营好生活的人。」同样也点出了热情的重要性。

2.保持好的习惯与例行公事
想想看,如果你有个习惯,每天固定在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内早半小时到公司做一些事,你的老板有一天一定会看见。要成为公司的资产,你必须养成好的习惯,而且最好是能够让主管或老板看见,习惯造就不同,它能够让你与其他人产生差异。

除了习惯之外,你也能够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在某些时间做某些事,例如中午如果休息一小时半,你可以把其中的二十分钟拿来看书或是杂志,增加知识,这些「例行公事」都会慢慢被人看见,你的老板也会发现。

要成为公司的资产而非成本,就必须保持好的习惯与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

3.学会发问与接受别人的建议
学会「发问」始终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问得不好老板会觉得很蠢,问得好老板则会觉得你很不一样,另一方面,如果问得不对,甚至可能还会被认为是故意找麻烦,因此不得不注意。同时,学会接受主管与同事的一些建议,从中改进自己与持续学习,也能够慢慢使自己越来越优秀。

4.成为自发者
成为自发者,才能逐渐成为一个领导者,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凡事只听从主管指示的被动员工,你甚至可以自发性地做一些事,而那些事对公司来说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想想看,如果你能很快的把事情做对,并且到老板面前说:「老板,我完成了!」他会不会觉得你很不一样?而不是每次都需要到他面前,徵求同意,问老板该做什麽与不该做什麽。

真正的差异就在这里,好的人才总是能够独立作战,而不是成为一个只听指令与动作的员工。

5.学会分辨重要的事跟紧急的事
根据8020法则,真正重要的事情大概只占了全部工作的20%,而大部份人却无法好好处理什麽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因而把许多时间浪费在那些不重要的80%事情上。所以,学会分辨工作的重要性与紧急性,设定一些优先顺序,并且善用自己定下的例行公事项目,让自己做事更有效率。毕竟,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hr,要胜过别人,当然需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丶更快。

6.跟优秀的人共事
优秀的人总是喜欢跟优秀的人共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优秀。如果你想成为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想办法跟优秀的人共事,跟那些值得你学习的同事一起工作。别害怕跟他们共事,也不用担心你会被他们比下去,而是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学习,然後努力让自己成长丶脱颖而出,这样要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只是迟早的事。

「不能讲废话」的态度!提出老板没想到的解决方案!

Image成立超过半世纪的波士顿顾问公司(BCG,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是全球前三大管顾公司,客户遍及财星五百大企业与政府机构,BCG开创了商业策略中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理念,客户中有1/3以上拥有超过十年的合作关系。

今年,是徐瑞廷在BCG工作的第十年。10年下来的成绩单,他的职务说明了一切:BCG合夥人兼董事总经理丶台北办公室负责人。

我们请他回到顾问生活的第一天,聊聊那个刚入行的自己,他的第一个震撼学习,也许也是所有工作者在每天动手工作前,必须重新设定的心态:报告要有insight,不要讲出「大家都知道的事」。

第一次加入团队,面对首次合作的夥伴,徐瑞廷就受到了震撼教育。「我把做了半天的报告交给夥伴看,他只看3秒就说,这些东西大家本来就知道了啊。」
其实对方的语气没有怒火,也没有责怪,但是听者有心,「你明知道他不是在骂你,可是脑袋就是会忍不住羞辱自己,原来我提出来的东西是废话,对专案没有任何帮助。」

几次经验过後,他很快就感受到BCG的工作文化:顾问们讨厌看见那种「大家都知道的事」,因为当团队夥伴认为报告内容没用,就不能直接呈给客户,必须重新制作资料。而这份压力会让人形成一个自我审核机制,在缴交资料前都会再三逼问自己,「这些分析真的可以吗?大家真的不知道吗?夥伴会不会又看了3秒就丢掉?」

不过,要怎麽知道自己提出来的东西,是别人不知道的事?徐瑞廷笑说,如果你提出来的内容,都是教科书和商管书找得到的通用原则,像是「聚焦在核心竞争力」「行销要考虑4P」,那答案不用问就知道了,因为「客户就是在已经知道这些概念,却还是无法直接解决眼前的挑战,才会找上BCG。」

徐瑞廷说,提出客户还不知道的事(insight;又称「洞察」)看似很困难,但是在BCG内部已经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机制,教导顾问思考的方法。

10/15 BCG策略思考实务解构-问题解决与沟通简报技巧

以「Walk in consumer’s shoes」(穿上顾客的鞋子丶站在客户的立场)为例,假如客户是销售电视的公司,顾问就要回到消费者购买电视的理由去发想,「为何要看电视?希望藉由电视得到什麽?」或许就会发现,消费者需要一台电视,未必是为了看节目,而是想要听声音丶一边躺在沙发上放松休息。
因此,放松才是电视存在的意义,然後建议客户往帮助使用者更放松的角度思考,「这会和其他厂商把电视做得更轻薄丶解析度更高的思维完全不同,做出更差异化的产品。」

当然,也不是思考工具一应俱全,任何人就都能提出令人惊艳的insight。徐瑞廷坦言,「这无法一蹴可几,大约需要一年的练习。」在此之前,他建议先保持「不能讲废话」的态度,才能逼自己努力跳脱既有框架,激发出不同的思考维度。

谁说这辈子只能这样!

Image想一下自己周围的环境中,
有没有你想要运用的资源
然後再行动

这就是为何在变动局势之下,想比做更重要,

因为之前提过,
如果在不对的地方努力,
一样是没有收获的。

[阅读随笔]

谋定而後动
但也不要想太久
否则想到後面连勇气也消磨了

少数族裔移加後为什么健康变糟?

少數族裔 學生

每天验自己的血糖,已经成了加拿大不少上年纪的南亚裔男性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75岁的印度裔韦德·沙尔马(Ved  Sharma)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的一位居民。

沙尔马在7年前被诊断出患上了2型糖尿病,他在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说,自己很快就出现了并发症,血栓导致中风,脚部有问题,肾功能不好,而且左眼完全受到影响,已经丧失了80%的视力。沙尔马承认,在中年时期,自己对饮食不是很注意,经常吃油炸食品,而且也不锻炼身体。
他说,当然,你可以看得出,我不喜欢锻炼,也不喜欢走路,医生说这是错误的。根据多伦多地区的一项研究,沙尔马属于高危人群。
华人男性肥胖率翻倍
大多伦多是世界上最为多元化的地区之一,少数族裔云集,多伦多临床评估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就少数族裔移民加拿大以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进行了一项研究。
该研究分析了加拿大统计局在2001-2012年间收集的健康方面的数据,数据来自安大略省22万居民。
     研究显示,在2001-2012年中:
     华人男性的肥胖率翻了一倍,从3%上升到近6%;
     南亚裔男性患糖尿病的比例翻了超过一倍,从近7%上升到15%;
     黑人女性患糖尿病的比例也翻了一倍,从6%升至12%。
亚裔体重增加更危险
医生玛丽亚·赵(Maria Chiu )牵头了多伦多临床评估学研究所的这项研究,她说,上述结果尤其令人警觉,因为亚裔对体重的增加更为敏感,就是说,哪怕亚裔的体重只增加一点,他们患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也要高于白人。在男性中,白人仍是肥胖率最高的群体,但在过去5年中,华人男性肥胖率的上升幅度是最大的。肥胖会增加人们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的风险。
“移民效应”
玛丽亚·赵谈到,到加拿大后饮食习惯的改变、收入低、居住环境等都是导致少数族裔健康恶化的原因。所谓的“移民效应”,指的是移民来加拿大的时间越长,饮食习惯就变得越不健康,更爱吃零食、肉和半成品。玛丽亚·赵说,我们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移民后人们吃蔬菜的比例逐渐下降,证明饮食习惯越来越糟糕。
研究发现,在南亚裔男性中,承认自己每天吃水果和蔬菜少于3次的比例,从21%上升到近28%。
移民低收入家庭多
社会经济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即使受教育水平相同,少数族裔的家庭年收入趋向于在 1万-3万加元之间,低于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收入低,购买健康食品、定期健身的可能性也随之减小。研究报告最后指出,应该加强目前已有的教育项目,增强移民在这个方面的认识,有意识地避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楼市将陷入新一轮大萧条 有这6大理由

转新浪
今年8月底“双降”之后,会促使一部分城市楼市出现繁荣景象,但是,这繁荣的背后是“救市”政策不断刺激不断透支楼市需求的结果。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眼下的楼市乐观行情,金九十银”之后的楼市怎么样?2016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怎么样?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楼市危机。而这场危机极有可能在2016年年初爆发,届时,楼市将陷入新一轮的大萧条周期。具体来讲,有以下六大理由:

 理由之一:楼市供求基本面已基本平衡,今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同策咨询研究部结果显示,2010年左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户均套数已经达到1.0套,按照国际标准,城镇家庭户均套数达到1.0,也就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已基本平衡,楼市开始进入下半场,未来楼市增量房增速将递减,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这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特征来讲,就会体现出增速较为平稳、需求更加差异化的市场特征。

从楼市大趋势来看,当前楼市已经进入下半场,供求基本面来看已基本平衡,市场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今年由于多轮“救市”政策导致楼市基本面复苏好转的“大年”不可持续

理由之二:央行“双降“之后,楼市需求将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疯狂后将陷入大萧条

今年“330新政”以来,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价的回升主要是过去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由于需求的集中释放而带来的市场需求的透支,如果房企据此以为未来楼市一直会保持这样的量价走势,那其实就是对于市场的误判,就极有可能在未来市场出现变化之时陷入被动局面。

从本轮央行“双降”之后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待本轮市场需求在第四季度集中释放完毕之时,下一轮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也就来临了。笔者认为,央行“双降”之后,本轮楼市量价齐升最多持续到今年第四季度末,也就是说,央行“双降“之后,楼市需求将大量透支,楼市在下半年疯狂后将陷入大萧条,从时间的角度来看,2016年初开始新一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极有可能会来临。届时,如果企业没有在今年下半年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房企就有可能会因此陷入被动推盘的局面,企业的资金面也会因此遇到问题。

因此,在央行降准降息的政策利好“窗口期”,对于房企来讲,首先应积极调整推盘节奏,把控好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之后的跑量去库存的“窗口期”,增加“金九银十”甚至年底最后几个月销售业绩在全年的比例,防止市场环境在第四季度末甚至2016年初出现变化而导致企业被动推盘的局面。

理由之三:美元加息预期强烈,全球资产配置方向转向美元资产或房产,中国取消限外对国内楼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美元加息预期强烈,从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的资产配置方向来看,购置美元资产或增加美元资产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美国房地产市场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在此市场背景下,中国放开了外国人在国内购房的限制。笔者认为,放开外国人在国内购房的限制对国内楼市,对国内楼市去库存不会起到太大作用,中国取消限外对国内楼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原因很简单,全球投资客或财富阶层对比中美楼市的投资价值,还是会选择投资价值较高的美国房产,不会选择中国楼市。即使选择中国楼市进行投资,也只是关注一线城市及极少数二线城市当中的中高端物业,难以改变楼市大趋势。

理由之四:“地王”频出是楼市疯狂的体现,楼市疯狂之后必然出现调整期,楼市将现大萧条的周期

今年以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地王”频现。笔者认为,今年以来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现象确实在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回暖的市场背景下出现,如果今年市场成交量刚刚反弹就导致开发商在土地市场疯狂拿地,如果这样的“地王”的拿地成为常态,那么,市场可能很快将走向另外一个方向:疯狂之后的市场调整期。

无论何种形式以何种方式让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现象,笔者认为,在房地产市场仍然还在复苏的市场背景下,土地市场出现“高溢价”、“地王”不是一件好事情。土地市场“高溢价”、“地王”是魔鬼,如果当前土地市场正在酝酿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复苏的行情,这极有可能是市场走向出现偏差,这或将导致楼市调控政策由当前的“救市”为主的时期转为再度收紧,市场也将再度陷入低迷。

从历史经验来看也是如此,2009-2010年、2013年土地市场“地王”频出疯狂之后,2011年、2014年楼市包括土地市场陷入大萧条。从今年土地市场表现来看,如果土地市场“地王”现象在今年下半年持续频现,那么,这也就意味着2016年楼市将陷入大萧条的调整期。

理由之五: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大部分城市限购政策取消、“央四条”出台限贷政策也松动、330新政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布“救市”措施、央行已经累计五次降息四次降准,与楼市相关的各种政策层面的利好纷沓而至,但是,这这些政策的效果都是短期的,并不代表未来楼市基本面会一直持续回升,不代表未来问题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理由之六:对于大多数大中城市来讲,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楼市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这是楼市基本“国情”,这也决定了未来楼市仍然会面临阶段性调整的市场压力

事实上,从短期内来看,当前楼市仍然是调整期,市场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变,“去库存”仍然为市场主旋律,这个基调并不会因为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成交量回升而明显改变;对于房企来讲,同样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甚至部分房企比如浙江广厦等房企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而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下滑的压力还会导致2015-2016年期间楼市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继续表现出来,迟早还会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多伦多市警:法例上无「分心驾驶」罪

Image安省重罚司机驾车时使用手机的「分心驾驶」检控昨天正式生效﹐多市警队及安省省警昨天派出大批警员举行为期一天的严打行动﹐提醒公众。
多市警队交通组警员史密斯(Hugh Smith)昨日指出﹐传媒将之统称为「分心驾驶」(distracted driving)﹐但其实并无「分心驾驶」检控。这个罚款额由280元加至490元至1000元兼扣3分的检控﹐应是「驾车时使用手机或游戏机」(Drive-hand 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or entertainment device)。例如若被警员见到有司机于驾车时偷看手机﹑拿着手机讲话或发电邮等﹐司机会接到上述告票。
他说﹐若司机于驾车时偷看手机﹐跟着撞到另1辆汽车的话﹐司机除会接到上述「驾车时使用手机或游戏机」告票外﹐也会接到「不小心驾驶」(careless driving)告票。该「不小心驾驶」检控的罚款额由400至2000元兼扣6分。可说「驾车时使用手机或游戏机」及「不小心驾驶」检控都属「分心驾驶」。
倒泻咖啡致撞车属「不小心驾驶」
他续称﹐另一些「分心驾驶」例子包括﹐若有司机于红灯前停车时喝咖啡﹐并无问题﹐但于驾车喝咖啡时倒在身上而失控撞中另1辆汽车的话﹐会接到「不小心驾驶」告票。若司机一面驾车﹐一面化妆﹐两手都不在軚盘时﹐也会接到「不小心驾驶」告票。
他指根据多市警队交通组的统计﹐「驾车时使用手机」的检控数字﹐于2011年达至顶峰后一直逐年下降﹐2011年有22582宗﹔去年有11477 宗﹔今年首8个月有8393宗。
 昨天开始生效的交通法例也包括﹕司机开车门时撞到骑单车者,定罪后的定额罚款将增至365元兼扣3分。新例也规定司机在驶过单车旁时,情况可能的话便要保持1米的距离,否则面对定额罚款110元兼扣2分。至于骑单车者,若不使用规定的单车照明灯或反射器,则将面对更高的定额罚款110元。
另外,驶车经过拖车及校巴时司机要格外留神。当行经路边停有拖车的时候,也就是看到拖车停在路边帮助出事的车辆时,司机必须保持安全的距离、慢驶而过。若不减速及让路给拖车,可能被判定额罚款490元。
安省交通厅长邓德华(Stephen Del Duca)昨天说﹐他希望该项《令安省公路更安全法》(Making Ontario’s Roads Safer Act)新法例能提醒司机﹐分心驾驶是非常危险的。有研究指驾车时使用手机﹐撞车机会增加4倍。社会不能接纳醉酒驾驶﹐应知道分心驾驶同样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