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把熟手当人才!快手快脚并不代表能力很好…

Image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做事情非常熟练,不但快手快脚,而且不慌不忙丶气定神闲。心中不禁油然产生钦佩之情,同时也认为他的能力很好。

对一样事情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会了以後持续做,做久了自然能熟练,所以这是「习惯成自然」。而且只要是稍有营运规模的组织,对於一样事情该怎麽做?如何做最能达到高品质高效率?都是经过规划设计而早有全套的标准作业流程(SOP)。换言之,只要假以时日,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手变熟手,同时是品质效率很好的「熟手」。

因此,熟练丶熟悉丶熟手,这都只是时间问题,无关乎「能力」。所以,熟悉并不等於能力

但是,熟悉以後若能进一步精进到「熟能生巧」,则是在熟悉事物的过程中,不断的理解丶体会并逐步融会贯通下,而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不但能妥善处理各种艰难的问题,并且还能改善提升既有做法。这才是「能力」

因此我们要特别认知,当一个人因为入行较早,而对该行业较了解丶人脉很熟悉後,要成为该领域的「熟手」并不困难。但是,若是因此而误认这就是能力而自满,不再去用心钻研丶改善提升而淬练出真正的能力,那麽,一旦其他资浅的生手变熟手,原有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而且,若你身处的是发展较久的产业,身在这产业的人已经很多,熟悉产业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靠熟悉是不存在优势的。

再者,虽然人脉相当重要,但是发展成熟的产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企业要能持续提升竞争力,必然会更加理性思考对企业营运最有利的条件。

因此,「人脉」与「关系」便会逐渐弱化为润滑剂丶强化剂的角色,而不会是决策的主轴。更何况人事会异动,没有真正的实力而只靠人脉关系,也无法长久保住生意。

因此,迷失在「熟悉以为是能力」的人,应深切理解这些道理,并用心去体会培养真正的能力。当然,主管不要在不知不觉中,误把熟手当人才,长期部门将培养不出真正的干才,陷入组织中空的窘境。

成功者怎麽列清单?6种to do list帮你解放大脑,有时间好好思考

Image如果你想让自己更有效率,一定要懂得怎麽列出这6种清单:

1. 明确且目标导向的每日工作清单
别以为列待办清单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思考!每天的待办清单只能列上你有时间跟资源完成的事项,至於那些远大的目标,你需要把他们拆解成可执行的小任务。

第一步就是列清单的时机,在下班前将清单列好,清楚写上该打哪些电话丶该寄哪些邮件。当你隔天一上班,就像把导航系统开机好了,随时都能上路!让自己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干扰, 打断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

2. 外包任务清单
有些事虽然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但亲力亲为对你来说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能外包的任务就外包吧!虽然一开始需要花点时间训练,却可以省下很多未来的时间。

3. 梦想与长期目标清单
不管梦想有多大,看起来有多不可能达成。研究指出,光是「写下来」这个动作,就让你的梦想增加33%的实现可能。将长期目标清单写下来之後,别忘了定期检视丶修改。

4. 赞成/反对的理由清单
当你准备开展一段新的合作关系或进入新的商业领域,制作一份赞成/反对的理由清单,可以帮助你清楚地厘清思绪。当然,清单中的「赞成」多於「反对」并不代表你就得全盘接受新计画。

使用这份清单最好的办法是,写下後就先搁着。等思绪沈淀後的几天,再把这份清单看一次。这一份清单也方便你跟朋友或夥伴脑力激荡时使用,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5. 专案管理清单
和别人合作一个专案时,做一份有执行细节丶任务指派的专案清单,可以避免「微管理」。透过同步的数位清单,每位专案小组成员也能清楚专案进度丶自己和别人负责的工作内容。

6. 讨论重点清单
如果你即将有一场重要的会议,你一定需要这个清单!记录你想讨论的事项,就不会遗漏了重点。把这张清单放在桌上,随时想到什麽就可以记上去。

启动5个步骤,建立独立运作的核心团队!

Image知名创业家丶天使投资人德瑞克·席佛斯(Derek Sivers)在《Fast Company》分享自己交办任务丶同时培训部属的技巧:每当部属问一次问题,就启动这5个步骤,让团队从一盘散沙丶变成独立运作的核心人才。

1.先召集全体部门
无论是谁提出问题,只要是例行公事丶非预期突发状况等部属应自行完成的任务,主管应该先召集整个部门,让所有部属共同听取解决办法。因为不同的工作内容仍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同时听取丶学习,可节省主管未来回答类似问题的时间。

2.回答问题之外,还要解释答案背後的逻辑
除了告诉部属解决办法,同时必须解释「这麽做背後的原因」,只有在了解和学到主管思考的逻辑後,才能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以同样的思维路径做出适当的决定。

3.善用提问,确认部属是否理解
解释完解决办法後,还不能散会。主管要尝试反问每个人「下一次再遇到同样问题你会怎麽做」,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确认部属真正理解问题,也懂得主动提出解决方法。

4.指派记录员,写下解决问题的执行笔记
在讨论完问题和解法後,要求其中一名部属制作解决问题的参考笔记,从问题状况丶思考逻辑(要这麽做的原因)丶到执行步骤,以条列式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SOP流程的范本,下次再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参考SOP,省下教导时间。

5.赋予员工决策权
有时下属每个细节都来询问主管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了解「什麽事情可以自己决定丶什麽不行」。因此,主管应适时说明开放权限的事项,让部属知道这件事「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明确划分权责归属,主管就不必决定每件大小事。

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

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德鲁克
关于“如何激励员工创造巅峰绩效”这个话题,无论是书店畅销版排名还是微信转发量都位居前茅,可见这个话题被关注的程度和流行程度之高。

这段时间想要努力地对“激励”有所突破性思考,然而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德鲁克把“激励”和“沟通”作为管理者至关重要的任务讲解,可是管理书籍中谈到管理沟通,却很少谈激励,为什么德鲁克很少谈激励呢?德鲁克在管理的三大任务中提出:让工作富有成效,让员工具有成就感,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今年研究《组织行为学》,开始琢磨员工、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特别是研究系统管理时,生产力如何提升?工作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生产力?对这些话题的琢磨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

 工作是由人做的

工作中的人性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当我们站在人、组织、社会不同层面分析,先从人的生理维度提出思考:作为人,在工作中,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如果将人与机器对比,机器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最大的特点是重复单一工作会产生疲惫。当人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和速度时,不仅注意力延长,效率也有所提升。

从人的心理维度提出思考:什么情况会使人痛苦?什么时候给人带来快乐?人在谈到工作给他带来的自豪感时,快乐而充满激情;反之,一个人失业,依靠失业保障生活,但却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尽管有收入,却得不到认同,没有被需要的感觉,渐渐地在痛苦中丧失激情。人是在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释放出内在的激情和快乐。

从社会维度而言,工作带来社会身份、地位,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因素。我们经常问:“您在哪里工作?”对方回答中,自豪的说出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尽管收入不高,却非常有自豪感、成就感。

从社群维度探讨,人需要归属感,在工作中获得友谊,与同事一起探讨、交流、学习,一起工作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很多人喜欢工作,其实是喜欢工作的过程。当然,工作中产生权力,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哪里,决定放弃什么,开发什么,通过权力而获得某种满足感。

还有经济维度,工作带来收入,这份收入,对于企业而言是支出,然而对于伙伴而言却是尊严、面子、生活保障。

通过人与工作的系统思考,期望提醒企业家注意,若想激励员工,要从工作给员工带来的价值系统的思考,才知道真正的激励因素何在。激励是重要的工作,具有挑战的工作,没有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可能费力不讨好,甚至会出现反作用。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你过去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什么阶段你的状态最好?举三个例子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满怀激情?”提出问题,不断检验时总结一个规律——当我们回忆起满怀激情、创意不断的时候,通常会提到工作意义、赏识、提升、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成就感等激励因素,却很少谈及工资、福利、地位、安全、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导致员工满意的全部因素中,有81%是激励因素,19%是保健因素;导致员工不满的全部因素中,有69%是保健因素,31%是激励因素。这个发现,让我们理解,德鲁克之所以“不谈”激励,因为他早已明白,让员工工作有效,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就是最大的激励。

回忆工作中何时让我有成就感?当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具有挑战性时;当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知道能做什么决策时;当自我引导的同时,有上级的指导和反馈时;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当被他人需要时,都会获得成就感。慢慢领悟,如果员工无法发挥优势,无法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就无法获得成就感。我终于理解:成就感不能给予,只能获取。让员工有成就感,企业家需要认真做一系列管理动作,员工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从感悟到行动,如何实践?

慎重安排员工工作,让员工优势充分发挥

有系统而慎重的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特点、能力、特长,并让这些特质和分配的工作形成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工作成果。员工也容易从高效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满足感、成就感、并得到锻炼,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常说:“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会眉飞色舞。”只有员工认为“组织需要我,我很重要”,他们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成就感。带领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让员工的优势充分发挥。如果转换成具体的工作:让员工适材适所,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发挥不出优势,让员工留在原岗位,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

帮助员工排除工作障碍,提供支持与辅导

管理现实中,员工经常被干扰,使得注意力、工作重心无法集中在关键活动上,特别是知识工作者。企业家作为上司,要想方设法帮助员工排除障碍,让他们集中精力在关键活动上是我们的责任,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看见成果,而非自己邀功。

过去学习激励时不理解,以为“员工有效是他的事情,反正我不管,我只要结果,干得不好是他的事情。”后来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发现干扰员工工作无效的很可能就是上司。我们经常让员工忙;让他到处救火;引导员工“简单、听话、照着做”;激励他们“我是企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专门设计一个岗位服从上级临时性安排的工作,反而对员工绩效标准没有认真界定。以上这些现象是让员工无效的常见现象。

帮助员工分析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完成关键活动,产生工作成果是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任务,我经常分享一个观念:最打击士气的莫过于上司忙得像无头苍蝇,却让员工闲得没事干。认真地与下属讨论工作: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的关键活动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哪里?学会询问下属:“在您的工作中,有哪些障碍是妨碍你完成任务的?在您的工作中,希望我怎样协助您?”这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

4 让员工了解情况

工作中员工何时最没有感觉?状态最不好?蒙着眼睛干活,不知道为什么做,做出什么成果,将会导致员工没有成就感。因此,激励员工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公司、对团队的成功具有哪些意义,帮助员工看见成果,他们将受到鼓舞和激励。

然而有些人可能问:“实战中,到底应该让员工了解哪些信息?难道所有的信息都要公开吗?”不是所有信息都要公开,信息与任务匹配,凡是涉及战略、方向、绩效、部门变化及投入产出比、政策调整等影响工作有效性的信息他们需要了解。尤其是有关绩效方面的信息,要开诚布公地让员工了解情况,工作到底做得好还是不好,做到客观分析。

5 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员工拥有企业家视野

让员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会有创造性,才会释放其想象力运用到工作中,而不是简单、听话、照着做。如何去做?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让他们看得到企业的现状,理解为什么做,企业如何创造客户,他们的工作意义何在,从而拔高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站在企业家角度看企业,看自己的任务,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他们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只有帮助他们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理解工作的意义,才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

真正的成绩感、自豪感来源于积极、负责任地参与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参与感,就没有成就感。检验标准,可以自我检测:“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制定还是下达?我们的计划是共同协商还是下达命令?我们的战略员工是否参与?”反思工作中,是直接下达命令居多还是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并与对方的想法为主居多?

曾有人问:“让员工参与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工作中为什么那么难做到?”猜测有几种情况:上司是个急性子,做事容易着急,缺乏耐心,很难真正的与对方有效沟通,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上司信不过员工,认为他们不懂,站得高度不够,谈不出真知灼见;还有种情况,通过学习知道了,开始改变固有思维,然而知道不等于做到,实战中忘记了。种种原因,长此以往,员工产生挫败感,不愿动脑思考,丧失工作的激情。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鼓励员工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中可以提出问题:“我想了解下你对下阶段工作的计划?”鼓励对方说出计划,并与他一起协商工作计划,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提出建议,而非强硬的下达命令。

让知识员工有成就感的方法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员工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知识员工的成就感来源与传统体力员工各不相同。特别提醒企业家注意,现实中企业内部传统员工和知识员工并存,两种员工需求不同,如果没有有效区别,激励的效果和方法恐怕无效。

知识员工看重什么?

信任和欣赏:知识员工通常看重欣赏、信任,知识员工因信任和欣赏而释放创造力。知识员工和传统员工最大的差别——优势不明显。他们渴望伯乐、渴望被发现、渴望知音,面对知识员工,一定学会发挥其优势,成为他的伯乐。

鼓励自我发展:知识员工很有自主性,不喜欢被掌控、被规划,因此,鼓励知识员工自我发展。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要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

机会与挑战:知识员工看重成长,对未来有主动的思考,有自己的观念和规划,更加注重机会和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在机会和挑战中成长才更快。

适材适所:用人所长,因岗设人,在他擅长的领域要求他精益求精。

分权与责任:明确职责,分权管理,要求承担责任。

7 创造一个富有创意的工作氛围

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绩效管理:鼓励员工勇于面对绩效,评价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处罚,绩效辅导大于绩效评估。鼓励尝试,挑战现状:与员工一起探讨“我们能否做得更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承认错误:容许错误,鼓励承担责任改正错误,“假如重新来过,我会用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着眼于机会:留意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带着无知去管理”,因为“无知”才能拥抱变化。

创建学习型团队:共同学习,自我超越。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真正好的管理是释放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意,“凡是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做的你都可以尝试!”这种信任的力量,往往能够激发人内在的责任感。激励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你很棒”就够了。

来源丨CEO管理智库

为什麽经营者都读孙子兵法?中国战略经典带给我的3个启发!

Image《孙子兵法》以宏观的理论架构和具体的实务原则,持续启发现代企业经理人。

1. 战略:战前充分评估,不打没有胜算的仗
孙子的想法是,没有胜算的仗不打,所以战前的评估准备十分重要。领导者要清楚每项策略丶每个行动方案的影响,才知道如何规画下一步,取得胜算。

孙子用来评估的要素周全,由内而外包括「道丶天丶地丶将丶法」。

孙子将「道」放在首位,道指的是国家的君主和民心是否一致,也就是企业理念和员工丶消费者是否吻合。 天:时机,掌握趋势与商机;地:地理环境丶资源和市场;将:经营管理者的才能;法:组织体制。

另一方面,孙子也指出企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他强调资讯「知」和「虑」的重要性。要「知彼知己」「知敌之情」和「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这种注重全面分析情势的态度,提供企业领导者周详的思考架构。

2. 策略:创造胜利条件,不用开战就能赢
孙子说,兵法求的其实是「全胜」。

对外,指的是不用开战,不用耗费自己的人力物资,对方也不用受到损害,就能取胜,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内,经营者必须考量对企业丶对消费者丶对整体产业环境都好的策略。战争不是为了打仗,就像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竞争,杜拉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全胜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优势,所以战略上要顾及内部资源分配,也可以和对手合作,吸收整合外部资源。孙子也重视「速胜」,同样是基於预算控制,不内耗的原则为出发点。这些观念符合现代企业重视永续经营,重视营运弹性的理念。

3. 纪律:就算是皇帝的妃子也照砍不误
《孙子兵法》上也提到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的原则。面对老板要辨明是非,要有拒绝的勇气;人才以品德为优先丶找到合适的人才後,要充分授权丶赏罚分明。

有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孙子身为要带人,也要执行战术的中阶主管,如何兼顾纪律和弹性。据说,孙武献兵法给吴王後,吴王大加赞赏,问孙武能否以宫女演练兵法。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两位宠姬担任队长。孙子在操练前说明号令,但操演时宫女们嬉闹不听号令。孙武再说明一次号令後演练,宫女们还是笑成一团。

孙武说,命令没有说清楚,是将领的不对,清楚了命令却不遵守,是士兵的不对。他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吴王急忙为两位宠姬求情,跟他说,你带兵的道理我懂了,可以不要斩她们吗?孙武只说一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将妃子斩首。再次演练时,队伍整齐画一。孙武向吴王说,现在士兵已经操练完成,可以任您使用了。

老鸟太保守丶新人又太冲!跨世代团队到底应该怎麽管?

Image我担任 IT 研发部门主管。带的团队有 20 个人,年龄横跨 25~45 岁,有经验丰富丶行事偏保守的资深同仁,也有想法新颖丶天马行空的资浅同仁。年轻同仁想创新和挑战,年长同仁则认为他们冲过了头,双方经常意见相左。想请问:

1. 在领导跨世代团队时,当各方想法有差异或冲突时,如何化解歧见?

2. 团队会根据任务的属性,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小组。如果小组负责人多半是资深同仁,如何确保年轻同事的创新想法不受打压?

无论同事的想法趋於保守或偏向创新,更重要的是你在行事决策时,心中要先掌握一个大方向,才能够根据各别任务的属性,拿捏出不同世代想法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个大方向,必须综合考量 3 个面向:企业发展目标丶团队定位丶主事者的性格偏好。

根据你的分享,你的主管是欣赏你创新的特质,才升你做主管,而IT研发部门的定位本来就是偏向创新,所以你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向「创新」看齐。

确定目标後,第二步就是让团队成员对齐你的方向,具体的做法是「个别面谈」。想法偏保守的资深同仁,会是你的重点面谈对象,面谈频率要高一点,可以隔周或每周谈一次。藉由聆听年长同事的想法,同时说明你的决策准则,以及组织目标和团队定位,慢慢凝聚双方共识

每次面谈结束务必给部属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确认下回面谈要看到的成果。随着彼此的想法愈来愈靠拢,你可以慢慢减少面谈次数,但是加深谈话内容,在无形中强化部属对你的认同感。

至於你担心年轻同仁的想法遭打压,同样可经由定期面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回馈给资深同仁,或是指派有能力的年轻成员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让他们发挥所长

过程中,若遇到资深同仁不服後辈的带领,则可以请前辈担任导师,让他们从旁协助资浅同仁,确保两个世代的同事都能有所发挥丶满足需求。

身为主管的你,也别太过心急。建议你每季替自己设定几个阶段性目标,排定优先次序,一步一步达标,累积当主管的成就感,自然会愈做愈上手。

明明把工作交给部属,最後还是自己拿来做?指派任务时,千万别犯这两个错

Image因为主管不懂得交办的技巧,明明把工作交给部属,最後还是自己拿来做。他提出了管理者在这方面最常犯的两个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错误1:用自己的标准,评断部属能力
在交办任务时,如果部属完全没有经验丶也没有接触过相关工作,就直接指派他去处理,一定会出问题。

特别是许多主管遇到进取向上的部属,总会希望给他机会表现,却经常忘了评估对方的能力水平,不经意就交办了太难丶太复杂的工作,导致部属不堪负荷。也有些主管会用自己的标准来做判断,认为「就这点小事,有什麽难的」,就放任部属自己去摸索,下场通常都非常凄惨。

主管一定要记得,不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推测部属的极限,而是要根据他的实际表现,再增添一点挑战性,交付「超过他能力20%」的工作。

错误2:用「委托」的方式指派工作
人只有在自己决定要做丶有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才会全力以赴。因此,想提升部属的工作意愿,就不该以委托的方式指派工作,更好的做法是详细说明工作内容,徵求自愿者。

通常有兴趣的人都会主动表示「能不能让我做」。暂且不论大胆自荐的部属能力如何,但是因为他们是自愿参与的,绝对会对这件工作抱持着高度热情。

当然,你可能会遇到问了半天,却没半个部属举手的情形。很多时候,部属不是被动,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主管必须让部属相信,你随时都会协助他。一旦部属了解到这一点,大部分的人都会乐於尝试。

你是「有效的经营者」吗?接到任务的第一刻,你应该这样思考!

组织最重要的问题在於,如何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效率;而体力劳动者,是只能做他人所交代的事情的人。」这段话出自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有效的经营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杜拉克提出这段描述,是为了凸显现代企业的不同。从前,组织里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决定,员工只要遵从命令,付出他们的「劳力」即可;如今日渐转型成「知识为中心」的组织,工作者是用「脑力」来工作。

换句话说,能否独立思考,继而做出有效决策的经理人,是杜拉克心目中认定的「有效的经营者」

见招拆招未必是好招,一劳永逸的解法才是上策
要提升决策的精准与效能,第一原则是「明确地认清问题」,亦即分辨问题是「一般性的」或「例外的」?如果有很多状况都源自同一个原因,就是一般性事件,可以用法则或原则来解决;至於例外事件,则要当做个别的问题来处理。

举例来说,工厂的运输管线一直出问题,有的掉了,有的破洞,如果把它当作一连串的特殊事件,就会一直去修理破掉的管线。

然而,若是去分析工厂的运作状况,就会发现是工厂内的温度过高,超过管线所能负荷的上限。

至此,问题就从特殊事件,变成了一般性问题,一旦降低温度,管线就不会反覆故障。

杜拉克说,「有效的决定者,一开始都是先假定问题有一般性的性质。」最初引人注意的事情,实际上只不过是更大事情的徵兆而已。

凡是工作必有问题,永远怀疑还有更好的做法
有别於工厂的生产线上,一有状况不良或失误,就会反映在物品上,很容易被发现,许多在办公室的工作或业务执行,往往很难让问题明确显现。

比方说,你每个月的业绩是 100 万,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同部门或同业的其他业务员每个月都有 500 万的业绩。如果你始终不知道「别人」的标准或水平,就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有问题。

由前 Toyota 员工组成的谘询顾问公司 OJT-solutions,在《用5个为什麽找出问题发生的真因》一书指出,他们到客户公司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对方「把问题当做问题」。

该公司指导师大鹿辰己认为,长时间用同样的方式丶做同样的工作,就算有问题,也会把它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建立「凡是工作必有问题」的观念,时常抱持疑问,怀疑现在的工作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就能发挥独立思考,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问题,就是「理想」和「现状」之间的落差。理想,指的是工作的目标丶基准和标准。当你知道了理想的境界,可能会发现职场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多如繁星。

《风一吹,桶匠就大赚》建议,你可以用「紧急性」和「重要性」为两轴,画出一个矩阵图来选择;《用5个为什麽找出问题发生的真因》则在「紧急性」和「重要性」之外,再纳入「扩大倾向」,提出了思考问题的 3 个面向:

1.重要性:问题影响的范围和大小。
2.紧急性:如果不立刻处理,会产生什麽影响。
3.扩大倾向:继续放着不管,负面状况会扩大到什麽地步。

Image

人资主管不会告诉你的5件事!

Image一丶为避免「遇人不淑」,人资们会上穷碧落下黄泉
你应该知道,人资会联络你的介绍人或推荐人,看看你有没有在履历中「膨风」说大话。但聘用你之前的「侦查」工作,绝对不仅如此。
人资圈不大,他们可能会联络你前公司的人资部门,探探口风,看你之前的工作态度好不好。
另一个方式,则是找社群网站。因此,你当然要小心发表在网路上的东西和言论。多纳托甚至听过有人会进一步看应徵者前主管的脸书,看看这名主管有没有在网路上抱怨这名员工。

二丶有小孩吗?
尽管企业在考虑要不要用某个人时,不应该考虑他的家庭因素,但这样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多纳托说,这倒不一定是恶意的,但如果应徵者育有必须时时有人照顾的婴孩,人资主管潜意识里可能会想「如果家里有小孩等他回家,他真的能全心把工作做好吗?」
在台湾,就业服务法第5条则有规定,雇主招募或聘雇员工时,不得要求提供非属就业所需之隐私资料,也就是说,雇主应该尊重当事人,如果不是工作需求或维护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就不得要求员工提供隐私资料,例如问有几个小孩丶有无离过婚,甚至性向等。

三丶担任企业精神纠察队,反而会被视为「难伺候的人」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准则,如果有人做出重大违反公司利益的事,你当然应该做点什麽。
但美国职涯辅导网站CareerHMO.com执行长欧唐纳尔(J.T. O’Donnell)撰文说,如果你成为纠察队,在同事一稍稍违规时,就跑去跟人资告状,你反而会被当成「难伺候丶难相处的人」。

四丶人资给你一份绩效计画,某种程度是在说「你该找新工作了」
许多公司都会对员工做绩效评估,但如果人资正式给你一份绩效计画,要求你一项项达成,情况可能就不太妙了,因为这很可能是透露「尽快找新工作吧」,这样的讯息。
如果你发现其他同事没有,只有你或少数同事接到正式的绩效计画,或许真该开始投履历了。自己打包离开,当然好过留下被炒鱿鱼的纪录好。

五丶说到裁员,员工性格对人资很重要
当人资接获公司重组指令,并受要求裁减部份比例员工,人资就会找各部门主管谈员工去留。技能丶专业和生产力当然要紧,但都比不上性格重要。
为什麽?因为人资要留下那些态度积极而正面的员工。老是唱衰公司和与主管阶层对杠的员工,通常会最先走人。

管理者必知, 新竞争时代的10大管理趋势!

Image

以下是十个管理者不可不知的主要趋势:

1丶「连结经济」时代来临
「我们正在远离工业经济,迈向连结经济(Connection Economy),」紫牛行销大师高汀(Seth Godin)宣称。连结经济时代,价值不再来自於有形的资产,而是来自建立关系丶创造连结。也就是说,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有办法连结卖家和买家,或把消费者连结到内容的个人和企业。

最明显的例子,优步(Uber)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程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一辆车。他们的成功,靠的是把乘客和司机连结起来的能力。同样的,Airbnb是全世界最大的线上订房平台,但却没有任何房地产;脸书是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却不生产任何内容。

美国的群众募资平台(包括Kickstarter丶Indiegogo等网站在内)所集结的金额愈来愈高,有望在今年超越创投,然而,这些平台本身并没有资金。过去,企业把产品卖给顾客就好,但现在,顾客都想跟更多志趣相投的人连结,从连结中找到最大的长期价值。所以,未来的一大成功关键,就在於你的连结能力:将你的顾客连结起来,再连结到对他们有价值的资源

2丶社群销售走入主流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运用社群媒体来推销。去年一项调查显示,使用社群网路的业务人员,近八成的业绩都比不用社群网路的同行来得好。同时,五三%的买家在下单前,会参考别人的推荐;六五%的人认为,卖家提供的社群媒体内容好坏,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社群销售(social selling)日益成为主流,《快速企业》(Fast Company)杂志指出,未来,生产原创性内容,将比内容策展(curation)更有优势,从LinkedIn丶脸书到推特,各大社群平台都在积极利用原创的品牌内容,推动社群销售,就是一例。企业必须扩充并深化他们的讯息,才能产生影响力。你能不能生产引领议题丶有观点的内容,让顾客觉得真实和精彩,将成为关键

3 丶「大数据」愈来愈大
大数据(big data)被当成科技新潮喊了好几年後,二○一六年可望成为愈来愈多企业大力投资这门新技术的元年。不论面对的是消费者(B2C)或企业客户(B2B),善用大数据来捕捉顾客洞察,已成为企业胜出的一大关键。

IT专家更指出,数据分析不只是行销趋势而已,将来,几乎所有的企业战略和决策──不管是购并计划丶市场成长丶潜在机会丶产品或服务──都会愈来愈仰赖数据的协助。
目前,《Forbes》杂志统计,美国五百大企业中,只有一五%已在使用大数据分析。不过,企业的投资金额正快速成长,国际市调机构IDC最新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大数据支出(技术与服务)的复合年均成长率将高达二三%。

4丶给顾客成效,不只解决方案
做业务的人往往认为,达成业绩的终点线就是成交。事实上,客户要的不只是你卖给他的解决方案(solutions),更期待你能带给他成效(results)。

当客户愈来愈不想花钱投资在无效的解决方案上,聪明的企业就必须找出方法,确保给客户的方案会成功生效。这才是创造高满意度丶高回头率和高推荐率的不二法门

首先,搞清楚客户到底要什麽。「用问的,」企管顾问欧特曼直言。通常,客户会说他们想要解决某个问题(例如,IT委外),但这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你必须详细地问出,客户需要你的方案来达成什麽成效。然後,双方再厘清要如何达成和衡量这些成果。当顾客看到你的方案确实带来了比其他人更好丶且可衡量的成效,你就有机会走出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走向价值竞争。

5丶绩效评估再见?

去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丶埃森哲顾问公司丶奥多比(Adobe)等公司先後宣布取消绩效评估制度。德勤曾透露,它每年得耗费两百万个小时,为六.五万名员工制作年度绩效报告──可能是企业史上最浪费时间的事情。一六年,会有更多企业跟进,抛弃这套人人痛恨的系统,或重新思考评估员工的方式。未来,人资部门将逐渐放弃耗时又繁杂的考核流程,改为回馈面谈频率更高丶流程更精简,却更加个人化的评估

同时,人资专家哈克认为,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主要是为那些表现普通或不佳的员工,提供有用的绩效回馈,但对於最优秀人才的回馈,助益就不大。他建议企业应该为表现最好的员工,提供更细致的沟通丶回馈方式

6丶Y世代主导职场文化

职场正在世代交替。当千禧世代开始成为职场的主力,年轻人,将逐渐改变企业运作方式。

首先,职场的价值会出现变化:转向这个世代所重视的合作丶社会责任丶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均衡等。领导风格也将有显着改变。愈来愈多的Y世代开始取代陆续退休的婴儿潮世代,成为主管。新旧世代的领导风格将很不一样。Y世代管理者强调沟通合作丶建立关系,较不注重阶层。

调查发现,他们最想成为变革型领导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诉诸目的和热情,激励他人面对挑战。其次,他们也想成为民主型领导人,与属下共同形成决策。不过,企管专家利普曼提醒,随着工业时代的指挥控制型管理者退位,年轻主管们面临的考验,是如何维持企业绩效,并要求当责。这对喜欢合作协力丶不喜欢强势领导的年轻主管来说,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丶找人才社群化丶大数据化
职场年轻化,企业招募方法也将改变,寻才和人才管理不但要有创意,更要善用数位科技。

社群招募将愈来愈流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一五年底的调查显示,过去两年,美国有高达九成的求职者用网路找工作,更有八四%的人直接在网上应徵。为了求才,特别是吸引年轻世代人才,愈来愈多企业将把社群网站当作主要招募管道之一

人资专家建议,企业应该善用社群网站来呈现企业文化,建立品牌形象。积极的做法,是提高品牌的社群曝光率。例如,找出常在社群媒体讨论行业趋势的意见领袖,设法连结。另一个有用方法,是善用公司内部的「品牌大使」:在个人社群网站上拥有许多粉丝,且力挺公司品牌的员工。

另外,一六年也将是人资部门迎来数据分析(data analytics)革命的一年。藉由云端运算,从各种来源搜集大数据,让企业能够针对候选人进行资料研判。能够善用新科技进行沟通丶培训和评估员工的企业,将从中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

8丶游戏化时代来临
一五年微软研究显示,人类的注意力,已经从二○○○年的十二秒,下降到八秒,比金鱼的九秒还差。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太爱玩手机等行动装置,导致专注力下降,容易不耐烦。想抓住现代人(年轻世代)愈来愈短的注意力,企业必须动脑筋搞创意。一个最近开始流行的方法,就是游戏化(gamification):藉由电玩游戏或传统桌游等有趣的活动,吸引员工和顾客的参与投入

有些企业开始透过游戏来徵才,例如,万豪集团推出了「我的万豪酒店」的社群游戏,让应徵者体验酒店的经营管理。包括耐吉(Nike)和塔吉特百货(Target)在内,企业也流行用游戏和线上模拟,进行员工培训,或吸引顾客回流。

9丶透明度愈来愈重要
一六年将持续看到企业管理模式的各种改变,而年轻世代是最大的潮流推动者。这个世代成长在一个资料随手可得的世界,所以当他们大量进入职场,将会要求管理阶层也要公开透明,并且诚实对待员工。

不仅如此,透明度也将主宰品牌与顾客的关系。当消费者对品牌投入程度愈来愈高,他们对透明度的要求也会与日俱增。所以,诚实的品牌(说到做到,创造真正价值的厂商)会因此得到回报;而那些对顾客不够透明公开的品牌,注定成不了赢家。

10丶职场弹性是留才关键
台湾人工作时数长,排名全球第三;美国劳工同样也很耐操,盖洛普调查就发现,美国人每周平均工时长达四十七小时,而且加班已成为常态。不只这样,三分之二的企业主管都要求,员工即使下了班,也要随时待命,造成半数以上的美国劳工觉得精疲力竭。也因此,企业能不能提供弹性工作的选项(包括弹性工时丶弹性工作场所等),将成为愈来愈多人决定跳槽或留下的关键

另个关键,则是员工福利。一五年,全球串流影音服务龙头网飞(Netflix)宣布,新手父母员工可享有最多一年的全薪产假,立刻成为话题,不少高科技巨头也纷纷放宽产假福利。一六年,预料会有更多福利政策出炉,成为企业抢人才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