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的7大金句與禁語

1. 跟部屬打招呼時……

○ 金句:「XXX(部屬的中文名或英文名),早!」

盡量以部屬的名字做為一句話的開頭。例如,早上對部屬不要只說「早!」,假設部屬叫做
「蕭敬騰」,一進辦公室就對他說:「敬騰,早!」如果你習慣稱呼英文名字,可以說:「Steve,早!」請注意,不是連名帶姓直呼全名。

「個人化」的招呼就像「客製化服務」,會讓部屬覺得自己被主管重視,也表示你將他們看成
獨立的個人,而不僅只是眾多員工中一張記不得名字的熟臉,如此一來,可以增加部屬自信,減少部屬成為「隱形員工」的機率。

╳ 禁語:「難得你這麼早來!」

也許部屬正想養成提早上班的習慣,沒想到第一天就出師不利。

2. 當你想關心部屬時……

○ 金句:「最近如何?」(開放式問句)

問問部屬「最近如何?」表達你願意聆聽員工說話的誠意,以開放式問題讓部屬自己找出想跟
你說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生活的話題,讓部屬有機會和你聊聊天。一對願意聆聽的耳朵,是
最不花錢的激勵。

╳ 禁語:「你感冒囉?」(封閉式問句)

封閉式問句的結果通常只能回答「有」或「沒有」,「是」或「不是」,一翻兩瞪眼,如果答案不是你猜想的,例如部屬根本沒有感冒,就會有些尷尬。

3. 當你想讚美部屬時……

○ 金句:「XXX(人名)在○○(事情)做得很好!」

在給予個人肯定時,要針對對方所做出的明確貢獻給予嘉獎。雖然大家都喜歡被主管稱讚,但是「具體說明」為何此人受到肯定,會更有意義。

╳ 禁語:「做得好!」

不夠具體、言不由衷的讚美,不如不說。

4. 你看見部屬加班到很晚時……

○ 金句:「我正要出去一下,要不要幫你帶什麼吃的?」

如果沒時間出去透透氣,至少和部屬一起喝杯即溶咖啡或是吃幾片餅乾,也能表達你的關心。對於加班到很晚的部屬而言,需要的是你不著痕跡的關心,其餘的就不用多說了。

╳ 禁語:(對加班到很晚的部屬說)「你還在喔?」

部屬聽到這句話之後,通常不會覺得高興,反而心裡會想:「還不是因為你這個笨主管害的。」或是「託你的福,還活著。」

5. 責備部屬時……

○ 金句:「這件事情你一直都做得不錯,怎麼了?這次處理的方式不太像平常的你,看看有沒有甚麼方法補救,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辦得到!」

這句話的激勵句型是先說讚美:「這件事情你一直都做得不錯」,表示你一直注意他的工作表現,讓他感受到你的激勵。之後再說:「這不太像平常的你」,表示委婉的責備之意。最後,一定要再補上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辦得到(做得好)」傳達對他的期許。

當部屬在某一件事情上表現不盡理想時,可以用「三明治原則」激勵部屬,也就是先讚美、再
責備,最後一定要再補上一句讚美的話。

╳ 禁語:「你的表現讓我很失望!」

切記,每批評一次,要讚美五次才補得回來。說一次「我很失望」,則必須靠著許多次的「你做得很好」才能挽回。

6. 當你想獎勵部屬時……

○ 金句:「你最想要(做)什麼?」

你可以透過語音留言、書面、電子郵件,一對一或會議等方式詢問部屬,了解他們的想法。你得到的答案很可能不是實體物品,而是自治、彈性、信任、支持、能見度、機會之類的抽象的概念。

╳ 禁語:(對不喝咖啡的部屬說)「做得真好!這20張咖啡券送你喝咖啡!」

部屬覺得你一點都不關心他,只是敷衍了事而已。

7. 當部屬熬夜加班,隔天一早你進辦公室驗收成果時……

○ 金句:「謝謝大家熬夜加班,完成這個案子。我帶早餐來了,大家趁熱吃吧!」

也許你只是在上班途中,撥一通電話問問熬夜加班的部屬最想吃什麼早餐,或是直接買些熱食帶進辦公室。小小的動作,卻能讓部屬們覺得很窩心。

╳ 禁語:「謝謝你熬夜加班趕出這個企畫案,可是如果你照大家的建議做,你就不用熬夜加班。但你還是做得不錯啦!」

明明想要激勵部屬,卻在句中使用了「可是」與「但是」,這樣無法達到激勵的作用,最後讓部屬只記得「可是」與「但是」,至於你讚美他的話,一句也想不起來。

5個銷售秘訣,讓顧客願意聽你說

這五種方式如下:

1.刪除不重要字句

使內容簡單明瞭,是交談中最高原則。如果多餘字句對內容無實質作用,務必將之刪除。舉例來說,假使要向客戶推銷除草機,只需要精闢說明產品特色,和使用後的預期效益即可,客戶不會想聽一長串的公司歷史。

千萬別假設,顧客對所有資訊都感興趣,他們需要的是幫助,並能滿足需求。不需要佔據對方太久的時間,精簡的對話、詳細的說明將會是雙方最好的溝通。

2.預先解釋專業術語

如果言談中需要多次提及專業術語,事先必得向客戶說明字彙意義。舉個例子,身為一名銀行業務員,即便顧客曾聽過抵押權與擔保品,然而其中差異卻不見得完全了解。因此,預先解釋專有名詞,將會使對方快速抓住重點,並讓交流更為流暢。

3.利用比喻手法

善加使用譬喻的描述,能使複雜的概念,以更簡單的方式在顧客腦中呈現。好比說,要銷售一套商業軟體,生硬的產品介紹勢必枯燥乏味,也無法引起共鳴。若是能描述這項工具,如何幫助主廚忙碌之餘,一方面有效指導員工出餐,還能同時帶給消費者完美體驗,產品特色似乎變得更生動,也更加容易傳遞給客戶。

4.使內容生動有趣

幽默是人際互動的核心關鍵。經調查發現,人們在愉快的氛圍之下,吸收能力會大幅提升,也會對交往過程留下良好印象。

這裡不是指需要準備許多笑話,而是指用親切、平易近人的話語來做交流。客戶平常的工作可能已經讓人筋疲力盡,適當的添加幽默,能使原本沉悶的交談變得輕鬆,絕對能更快速達到預期效果。

5.按邏輯順序闡述

當資訊龐大、艱澀,很容易導致內容描述得錯綜複雜。因此,如何有邏輯的介紹,使細節條理分明便顯得格外重要。

舉例來說,Jellyvision曾利用互動溝通經驗來教導一家電力公司如何教客戶搞懂電費帳單。重點在於,不以帳單上一個項目一個項目說明的方式,而是利用有序的簡介,說明「電力是由發電廠產生,並輸送到每個住宅,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哪些成本,這些成本又會如何轉換成電費出現在帳單中。」,如此一來,客戶很快便能了解服務內容。

管理是一種態度,一種要求把事情做到、做好的態度

總經理:「對,這是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累積來的,我覺得企業的管理不見得需要很多規章,它有時只是一種態度,一種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到做好的態度,一開始是我要求這些主管,他們也會要求自己的部屬,時間久了,我不用要求大家也會這樣做,因為這已養成一種習慣了,但我不會改變我『要求』的習慣,因為我認為只有當我持續要求,所有人清楚我對希望把事情愈做愈好的態度,他們會更努力找尋進步的空間,而不會流於形式。」

 

給店長的3個建議,帶領店員成為超強「知識工作者」

在第一線戰鬥的店長,提供帶給店員工作樂趣的3個方法:

1. 依照門市變化,為店員打造有挑戰性的任務

很多人認為,服務業門市的工作很單調,但結城強調,隨著不同的顧客光顧,都會為門市帶來或大或小的變化;即使是天天光臨的客人,昨天和今天的想法都可能不同,需求也會天天改變。所以,店員的任務絕不只是協助買賣過程的進行,而是必須「藉由掌握顧客想法、順應顧客需求來調整工作」。

例如,店員必須敏銳地觀察天氣、來客數等環境變化,隨時改變店內的商品補充、擺設位置,並且認真應對客人的每一次退貨、抱怨、生氣與讚美,把每一天當做全新的挑戰,主動思考讓門市更好的做法。而店長的工作,就是藉由工作設定,讓店員體認到工作的重要與趣味性,進而完成杜拉克所說的「為自己負責、自己挑戰結果」,具有生產性的工作。

2. 針對店員表現,提供即時反饋

「山田小姐,妳上次說的那個點子,我在A銷售區試驗了幾天,真的大幅改善了銷售業績,真是太謝謝妳了!」雖然加薪、升遷一向是提升員工動力的方法,但是許多研究已證明,就員工個人的工作成效,給予意見回饋,更能對他們產生立即、正面的激勵效果。尤其是在必須時時面對顧客的門市中,不時地鼓勵店員,更能加強對方的服務熱忱,提高服務品質。

3. 讓各部門共享知識,共同成長

杜拉克說:「想接觸其他專業領域的經驗、問題與需求,必須先將自身擁有的知識與資訊,應用於其他領域。」也就是說,專業工作者若想持續成長、習得其他技能,應該先做到無私的分享,與其他領域的專業者共享資訊。

因此,身為店長,如果希望員工能夠共同成長,務必建立起資訊共享平台,透過會議或店內刊物等管道,讓不同領域的人員彼此共享知識,促進「最近蔬果部門的生意好嗎?」「菜價一直漲,客人的反應是什麼?」等對話產生,營造人人樂於學習的環境,刺激每個人的學習欲望。

SOP不是萬靈丹,客製化的SOP才有效率!

「歡迎光臨!」「有什麼可以為您服務的嗎?」很多時候,店員雖然嘴上親切問候,但表情卻略顯僵硬,似乎流於形式,而少了點「人味」。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是許多店舖都會採行的基本知識,不過卻經常落入為 SOP 而 SOP 的迷思,落入工廠生產線的形式。事實上,每一道標準化的流程背後,都存在著為顧客著想的邏輯,成為真正能帶來效益、又符合服務精神的規範。

麥當勞前亞洲區副總裁李明元表示,理想的顧客服務,應兼顧「標準化的效率」與「個人化的顧客接觸」。拆解流程僅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藉此進行團隊合作和分工,做出滿足顧客需求和期待的服務,給顧客更好的感性體驗。

過去,麥當勞採取單人作業,顧客點完餐之後,櫃員就轉身取食物,效率雖高,卻缺乏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如今改成多人團隊作業,分別進行點餐和準備主副餐的動作,如此一來點餐的同仁不用忙著備餐,有多餘時間與顧客寒暄或更了解其需求,發展較具個人化的熟客關係。除了維持完整的效率,還增添了感性服務。

圖說明

要員工邊做邊學,等於浪費潛力!

大多數企業依然採用「邊做邊學」式的職場訓練,然而根據研究,適合傳統學習法的員工只占10%,剩下90%的員工,其潛力可謂被白白荒廢。重新設計你的育才計畫,就從找對人、選對方法、創造對的環境開始。

根據研究,組織內的積極學習者占全數的10%;這些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不斷主動學習,激勵自我成長;但組織中更多的是需要目的驅使的被動學習者(60%)和拒絕學習者(30%)。這項結果明確指出OJT僅適用於少數積極學習者的缺陷;人才培育計畫亟需更縝密、全面的設計考量。

第一步:選對的人,集中資源培養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避免浪費時間亂槍打鳥,企業必須仔細挑選值得投資的「接班人」人選。關於好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共通特質,酒井穣提出幾點看法:

1.具「識人力」,懂得活用他人特長:

  • 積極提拔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 能即時更動責任分配,依照個人能力指派任務;
  • 能預見、解決並避免團體內的對立。日本企業界有句廣為人知的俗語:「A級的人能帶來A級人才,B級的人卻只能帶來C級人才。」意指對自身能力缺乏自信的人,會因為害怕被其他人超越,阻撓或避免引薦優秀人才,久而久之拉低企業的整體素質。

    好的人才不但應該具備無私的識人能力,更懂得活用個人特長,避免對立,爭取企業最大利益。

2.具「社交力」,不介意被開玩笑,且能幽默以對:

在商業領域,人脈就是一切;良好的社交力即是管理、維持人脈的最大武器。社交力同時也是「討人喜歡」的能力。能力優秀的人,常無意間引發他人的敬畏或忌妒心態;更常因人際關係緊張,距離成功總差那麼一步。懂得識人,更要懂得相處待人;不排斥被開玩笑的人,通常更具有親和力與柔軟身段,於公於私都會受人歡迎。

3.具「反省力」,不歸咎他人,視成功為運氣:

自滿是自我成長的最大阻礙。成功的人有種共通的思考習慣:失敗是自己的失誤,成功則是一時的運氣。隨時懷抱危機感與對成功的謙卑態度,才能留給自己進步的空間與視野高度。

第二步:用對的方法,因材施教

企業必須了解教育的適才適時性,在對的時間,以對的方式因材施教,以求最大功效。依據個人工作熱情(Will)、能力(Skill)兩項指標,酒井穣認為可將工作者分為4種類型,設定不同的教育方式:

1.充滿幹勁,能力超群:

面對這類求之不得的人才,最適合的方式是透過授權,讓他們的才能得以自由發揮。

2.具良好能力,卻有氣無力:

面對這類工作者,在給予粗略的工作指示後,可以採用教練式領導(coach)積極地介入指導,幫助對方激發潛能、找回自信。

3.有高度熱情,能力卻無法匹配:

最棘手的類型,同時需要詳細、具體的工作指示與個人化的貼身指導,軟硬兼施。

4.沒有幹勁也缺乏能力:

此時過多的介入與關心可能引發反感。最好的方式是給予明確的工作任務,使其一一完成目標後建立個人自信,從中培養個人興趣並累積能力。

螢幕快照 2014-09-17 下午7.14.59

在選定人才,制定教導方式的同時,企業也必須做好準備。作者認為,公司對於尋求的目標人才,應該具備清晰的圖像,並盡量將其具象化、言語化,讓員工清楚了解公司想要的是具備哪些能力的人才,得以自我鍛鍊、學習。當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再展開培育計畫。

人才育成精神,必須扎根於企業文化,自各方面鼓勵員工再學習、再提升;因此,首先必須在公司內創造樂於學習的風氣。酒井穣現今任職的網路公司Freebit提供員工每個月一萬日圓、不限書籍種類的購書津貼;其目的即希望藉由員工在互相分享新資訊、新知識的同時,以毫無壓力的方式,群策群力增加公司全員的學習機會。

任何Freebit的新進員工,在入社之際,都被要求寫下一封「寄往未來的信」──收件人為3個月後的自己;信件內容絕對保密,僅有收件者得以拆信閱讀。在信上,許多人會寫下對未來的期許和目標,或是目前的不滿與煩惱;有些人甚至留白。酒井穣希望藉由寫信,提供每個社員對「未來的自己」的想像機會;以各種方式思考個人的可能性。

3個月後回頭閱讀信件,能讓社員實際體會時間流逝的快速,思考自己的進步幅度,如個人目標的達成與否、時間的運用方式等。所有的目標設定和反省都源於個人自發,並非外力。

正因為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企業想要培育人才,應該提供的,是學習機會、學習過程間的幫助,以及最重要的,讓人想要主動學習的這股推力。

老闆愛用「微管理」,是打擊團隊士氣的元凶

《誰說辦公室不能跳舞》作者丹‧柏秉斯基(Dan Bobinski)認為,「微管理」和「不傾聽」是阻礙團隊成員擁有熱情的部分原因,導致無法創造出一個衝勁十足的團隊。

杜絕微管理

柏秉斯基首先提到,許多主管明明授權了,卻還是不放心或不信任部屬,習慣插手處理,成為名符其實的「微管理者」,久而久之,造成軍心渙散。所謂「微管理者」就是會對團隊裡的每一個人發號施令,掌控每一個舉動與決策。

如果管理者出現以下部分或全部的症狀時,即可被診斷出是位微管理者:

  • 如果他人不「了解」情況,或與他們一樣認真地看待事情,他們會感到非常挫折。
  • 即使工作進展正常,他們仍舊渴望經常取得進度報告。
  • 他們會很快地指出團隊成員的錯誤或缺失。
  • 他們的工作量很大,而團隊成員卻必須努力找事做。
  • 如果團隊成員未先徵詢他們的意見就做出決定,他們會很難過。
  • 他們會將原先分配好的工作取回,以更快或更好的方式自行完成。

如果團隊中出現以下部分或全部的症狀時,也可能肇因於微管理:

  • 團隊的流動率高。
  • 團隊成員覺得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夠好。
  • 團隊成員被要求在做出任何決定前,都需先「詢問老闆」。
  • 團隊成員不再主動。
  • 團隊成員必須對結果負責,卻只獲得極少的(或根本沒有)協助來達成目標。

要杜絕微管理,企業必須教導每個位階的員工具備以下條件:

  • 擁有不同程度的思維模式,以及改變旁人思考方式的能力。
  • 擁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責任與工作事項。
  • 根據他人意見進行評估與調整的能力。

此外,柏秉斯基進一步指出,當部屬覺得自己無法暢所欲言時,覺得自己被孤立,也會失去對團隊的向心力,不願再積極投入工作。換句話說,員工投入工作與否,關乎主管能否聆聽部屬的聲音。

避開7種不願聆聽的致命罪行

大多數主管都誤把「聽見」當成「聆聽」。事實上,「聽見」是耳朵接收到聲音,是被動地接收聲音,只要你的雙耳正常,你就具備聽見的能力,完全不需要思考。

而「聆聽」則是真正試圖想了解他人的想法或觀點,是需要主動地、出自意識地做出「聽」的選擇。

柏秉斯基整理出7種失敗的聆聽,提供大家檢視自己是否為好的聆聽者:

罪行1:過濾訊息

在他人談話時,不斷篩選對方的訊息,試圖找出自己與談話者之間的共同處及差異處。常見的情況是,聽到自己同意的內容時會點頭,但聽到不同意的部分時會回覆說:「沒錯,但是我覺得……」,絲毫不願意嘗試了解對方,只是一味地尋找兩人的相似與相異之處。

罪行2:過度揣測

急於推斷對方隱藏的內容,並想要找出這些動機為何。習慣過度揣測的人,通常會錯過他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罪行3:駁斥對方

這種罪行的發生情況是聆聽者對講述者毫不尊重,即使講述者的談話內容可能完全正確,但駁斥者就是會出於各種理由,不是在心中藐視講述者的內容,就是公然表示輕蔑。遺憾的是,關於這類型的聆聽者,往往會因為排斥眼前提出的問題,而錯過了實質的解決方法。

罪行4:尋求關聯

聆聽者會不斷尋找與自己背景類似的資料,然後將這些資料與講述者的談話內容相互比較。比較嚴重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自我中心的態度,他們會將聽到的所有訊息與自身的經驗相互對照,這一類型的聆聽者常會說:「這提醒了我……」

罪行5:準備談話

這個罪行會很嚴重地阻礙聆聽,因為聆聽者只希望講述者能盡快結束談話,好讓自己有機會發表意見。這一類型的聆聽者和過濾型的聽眾不一樣,他們完全同意講述者的內容,但只接納自己的意見,無論對方說什麼,對他們而言,都只是噪音。

罪行6:預測結果

聽眾會擷取談話內容的某一點,然後開始思考該點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做預測),完全不理睬接下來的談話內容。即使預測者的想法最終可能被證實很實用,但事實就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在聆聽。

罪行7:敷衍對方

聽眾表面上或許完全同意講述者說的所有內容,但內心並非如此,可能的原因包括:他們不願意花時間或付出心力來傾聽;他們根本不在乎,只想取悅你;他們想要避免衝突。無論出於哪一種原因,當發生敷衍狀況時,也就失去了雙向對話的價值。

【人物】李善友:要么成为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绝无第三个选择

李善友这篇《挟用户以令员工》的分析文章,真正让外部市场和客户需求去引导企业内部组织、流程、效率、效能全面提升。这是很好的方向和必须努力实现的企业治理。

来源:颠覆式创新研习社(ID:dfscx2014)

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正和岛岛邻李善友

为什么讲小米?把一个案例推到极致之后,对人心的打动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先来看小米的团队

洪峰
联合创始人,MIUI产品负责人。他来自于谷歌,曾任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谷歌美国高级软件工程师。
刘德
联合创始人,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现在也负责价值链投资。他毕业于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曾创办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
周光平
联合创始人,负责小米公司硬件。他曾是摩托罗拉机型“明”的硬件研发负责人,也是全世界著名的天线专家。
在雷军找他的时候,他自己已经创业了,小米那个时候融资估值也就两三千万美元,周博士自己的公司那时候估值也差不多,而他居然放弃了原来的创业,加入了小米,他是怎么被说服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王川
联合创始人,小米电视的负责人,是雷军多年的朋友。
Hugo Barra
合伙人之后的第一个副总裁,负责小米国际业务拓展。他曾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安卓产品副总裁,居然也加入了小米。
陈彤
新浪总编辑、执行副总裁加盟小米担任内容方面的副总裁。

 

所以我说,没有请不起的人才,只有付不起的诚意。跨界竞争时代,合伙人也必须跨界。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运作,互不干涉。这些合伙人全都是做产品的,而每一个人都负责一块业务,独立去运作。

洪峰曾经亲口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发现小米电视有问题,他太太也说有问题,然后叫他去跟王川说。洪峰不同意,他说:

第一,王川在电视方面比他懂得多,如果他能发现这问题,王川自己也会发现。

第二,他自己的事还顾不过来,干嘛去管王川的事。

我曾经问过所有的合伙人,他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他们说他们之间很少沟通,每个人都独立做自己的东西。


要么成为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

 

最顶尖的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搭档龚焱教授讲过一句话:“今天的时代,无论多大的创业,10个人就够了。”他讲得有点夸张,想表达的意思是说,你找到10个最顶尖的人物就够了。

小米的这8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到了一块儿来创业?他们说:

第一,公司足够大,

第二,雷军足够聪明和勤奋,他Hold住我们。

林斌是雷军找到的,洪峰和黄江吉是林斌来推荐的,而刘德的太太和洪峰的太太是室友。

真的证明了一件事情,找到5个顶尖人物,他们自己就会组建出一个团队。

所以团队早期的招聘是极为重要的,雷军自己说他早期80%的精力花在招聘上,我觉得这句话说得不过分。

所以对我们来讲有两个选择,要么成为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要么跟随顶尖人物,没有第三条选择。

雷军除了自己的团队之外,他其实现在已经拥有一个雷军系了。

对雷军支持很大的人其实是他的投资人,其中最重要的投资人是刘芹。刘芹是中国最好的早期风险投资家之一。他领投了小米前三轮的融资。

小米第一轮融资的时候,雷军打电话给刘芹,说:“刘芹,我要做手机,你投不投?”刘芹说投啊。

当只有一个主意,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在想法也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刘芹毅然按2500万美元的估值,投资了500万美元。他看的是什么?人!

大约在第一轮融资后的6个月,小米进行了第二轮融资。第二轮估值2.5亿美元,此时小米只有54人的团队,其他什么都没有。54个人值2.5亿美元,看的还是人。

更匪夷所思的是第三轮融资。第三轮估值就到了10亿美元,又是半年以后,那时小米只有34万部手机的订单,一部手机都没卖出去,小米的估值就已达到10亿美元。

我问刘芹:“你前两轮投资我都能理解,为什么第三轮投资10亿美元,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也来领投。”刘芹讲了一句话,他说:

“善友,你想想看,雷军已经创过业,成功地上市,他投资的企业也这么成功。你认为雷军出来创业,市值到多大的程度才能满足他自己的抱负?所以雷军的估值只要在百亿美元之内,我都闭着眼睛就投。”
看的依然是人。

那百亿美元是谁来投的?雷军遇到了另外一个投资大鳄,这位来自俄罗斯的投资人,Yuri,他是一个物理学家转型做投资人的,他创办了DST,DST投资了京东、阿里巴巴、Facebook。

他问雷军:“你需不需要投资?”雷军说大概年底的时候需要。

他问:“年底的时候,你认为估值多少?”雷军说大概三四十亿美元吧。

然后他说:“我现在就投资你,按照40亿美元投资,你能不能让我进去?”这是40亿美元时候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才。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这么重要?假如你能跟顶尖人物建立连接的话,你跟着起来的势能就会非常大。你要么成为顶尖人物,要么去跟顶尖人物建立连接。


所有的东西简洁成了产品

 

小米在管理创新上是去管理化。在小米,我们会看到很多毁三观的管理文化。在这个地方,没有KPI,只有两个本质目标,

第一,用户是否为新产品尖叫,

第二,用户是否愿意推荐给朋友。

我坦白承认,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认为是雷军宣传的话、吹牛的话,但是跟他的合伙人以及很多员工聊了之后,我认为,这个公司的确把这两个目标当做它的核心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事管理最基础的抓手是绩效管理,小米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小米找到了复杂背后的那个简单,那就是产品。产品成为核心的核心。

在小米,管理层要有产品经理思维,工程师要有产品经理思维,销售员要有产品经理思维,全体员工都要有产品经理思维。所有的东西简洁成了产品这一个东西。一切从产品出发,所有其他的管理手段全都不需要。

小米这几个合伙人,没有一个财务人员,没有一个管理人员,全都是做产品的。所以你会看到在这个公司里,做产品的人地位一定是高的。

小米的另一个管理文化,就是没有管理层,组织结构超级扁平化,他们的合伙人就是项目负责人,尤其是在早期的时候,公司只有三个层次:项目负责人、小组组长和普通员工。

外面无论多大腕的工程师加入小米之后,都没有头衔、没有职务,小米的主流文化是没有职务的。团队大了会把产品分拆开来,再保持小团队。

小米没有组织架构,米聊群就是基本的组织架构,一件事情需要沟通,就把需要的人拉进米聊群里,事情结束,米聊群就结束。

黎万强甚至告诉我说,他们也很少发邮件,我问他,如果他不发邮件,报销拿什么当凭证?他说米聊群里面的东西,截个屏就可以当凭证了。我又说他为什么不发邮件?他说太慢了。邮件已经太慢了!

我们所熟知的人力资源管理,比如绩效管理、级别体系、员工活动、内部沟通、内部培训等,小米几乎都没有,尤其在早期的时候。

我问他们有没有培训,一个早期员工说没有,我问为什么没有,他说他们坚信,一个员工80%的技能是在工作中学来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培训呢?在工作里带出来不就可以吗?


挟用户以令员工

我认为,小米的管理有三化:管理广义化、管理外部化、管理游戏化,我把它称为移动互联网“异化”的管理。

管理广义化是指让快节奏的工作氛围来影响员工行为,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

我曾经问黎万强,他们在金山的时候不是有一般公司都有的管理吗?黎万强跟我说:

“李教授,在金山的时候,我们的版本是每年更新一次,有的时候每两年更新一次。可是在小米,我们的MIUI版本是每星期更新一次,今天的速度是过去的很多倍。”

我突然明白了。

我研究小米的案例,需要跟很多人聊,有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小米员工,有一次跟我沟通,约到半夜,我问为什么,他说他们晚上10点钟从公司出来不好意思,因为周围的人都在那儿加班。

晚上10点钟出来觉得不好意思,换句话说,小米形成了一个快节奏的氛围,用这个节奏、用这个速度来管理员工。你说,哪有比这更狠的管理了?这简直是太残忍的管理了,速度稍微慢一点就落后了。小米是用速度来找齐,用速度来同步。

换句话说,小米是用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我把这叫管理的广义化,他们不需要单纯为了管理而管理,业务管理本身就会驱动管理。

小米的管理外部化就是透明。公司要求工程师必须泡论坛,必须上微博。每个星期五更新数据,星期二让用户来反馈。

小米有10万个评测员,评测有四宫格:最好的、不好的、最期望的和最需要去掉哪个功能。然后得分最高的那个人就会得到这个星期的爆米花奖。

小米用用户管理来激励员工管理,挟用户以令员工啊。不是没有管理,是更狠的一个管理,让用户直接管理员工。不是没有管理,只是把管理的本质找出来,而不是那些复杂的东西。

小米的管理游戏化,就是让员工成为自己产品的粉丝。如果你的员工都不是你的产品的粉丝,你何能指望让外人成为你的粉丝呢?小米是如何让员工成为粉丝的呢?

员工入职就送工程机,而且员工可以领F码,F码可以送给自己的朋友,这样,员工的朋友也成为小米的粉丝。让员工成为产品的代言人,成为微博里边的小V。

小米把人员管理嵌入到业务管理中,把内部沟通融入到外部沟通中,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等,都融入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换一句话说,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通常意义上的管理消失了,不是做减法弱化了,而是消失。管理融于产品,或者我们把它叫做产品引导型的管理,这不也是一种管理的降维化吗?

小米电视从百度挖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他只做了3个月就离职了,他说“我觉得我在你的公司里边根本就没有作用”,换一句话说,他没有摸到小米的脉,还在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做事。在小米,产品就是管理,管理融于产品。

我有一个大胆的预言,未来有些岗位会消失,或者说这些岗位的重要性会下降,比如,传统意义上的集团副总裁会消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运营部的作用会下降,总裁办根本就没必要存在了。

一切拿产品来引领,产品研发团队就是特种兵部队,因此增加的岗位,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产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者叫特种兵部队的队长。

雷军在创建小米的同时,对金山进行了小米化的五个改造:

第一
包产到户,成立独立子公司,成立了四个部门,实行目标管理法。
第二
关停并转,通过这种方法,将原来所有的业务聚集在三个业务上。
第三
放水养鱼,弱化KPI,不在乎财报,只重视产品。
第四
腾笼换鸟,把原来基于PC的业务用于进军移动互联网,小米手机的云就是金山提供的。
第五
筑巢养凤,即大手笔吸引人才。

 

通过这几点改造之后,金山的市值从原来几亿元涨为30亿元,猎豹也成功地独立上市。所以雷军重返金山,其实只用了他精力的10%左右来管金山的事情,结果金山改造大获成功。

一定程度上讲,雷军对金山进行改造这件事情,比小米可能更难,大家知道小米是从头做的,而金山则需要改旧换新,是一件更难的事情,而他居然成功了。


小米VS海尔:业务和管理哪个更重要?

我们把小米和海尔稍微做一个比较。在传统企业中,张瑞敏先生是讲互联网讲得最多的人,我们来看看他讲的几句话,非常好。

“当下的企业必须接受互联网思维的改造,而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指企业的平台化发展。”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小微化改造,海尔‘利共体’进行时。”
“人单合一。”

 

他在中欧演讲后回答提问时说,海尔互联网转型有三个探索,第一是战略,第二是组织,第三是薪酬。

我们曾经去海尔对张瑞敏先生做了访谈,他讲了很多关于互联网创新的词,但他完全没有谈产品,他讲的是管理、战略、文化、价值观这样的东西。

有人质疑海尔,产品是企业成败最好的佐证,海尔的产品在哪里?没有卓越的产品充当企业与公众对话的媒介,再了不起的管理变革意义又在哪里呢?

究竟是管理重要还是业务重要呢?这个问题在我当年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曾纠结过,我说管理重要还是业务重要啊?我最后证明说管理很有价值,以此证明自己有价值。

其实这是一个无厘头的比较,张瑞敏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产品驱动也好,管理驱动也好,最后都会殊途同归。”

还有一位管理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更直接,“管理驱动是气宗,产品驱动是剑宗,如果产品是倚天剑的话,管理是可以驾驭利剑的九阳神功”。

这个说法在上一个时代绝对是正确的,但很显然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错的,产品才是一切。小米4年估值450亿美元,海尔30年,我把它的港市和沪市两个加起来,大概是155亿美元。

然后我们问张瑞敏先生怎么看小米,他说现在小米小,小米长大以后也会遇到像海尔一样的问题。杨元庆也讲过类似的话,他们都以为小米小,完全没有意料到小米已经很大了,而且小米现在的成长速度很快。

你以为你的对手是友商,其实你的对手是时代,借用张瑞敏先生的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团队不是靠人多,而是靠心齐

01沟通

Communication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到了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的时候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相互沟通是维系同事、老板之间的一个关键要素。有什么话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同同事之间交流,也让同事多了解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误会和矛盾。

02信任

Trust

两只鸟在一起生活,雄鸟采集了满满一巢果仁让雌鸟保存,由于天气干燥,果仁脱水变小,一巢果仁看上去只剩下原来的一半。

雄鸟以为是雌鸟偷吃了,就把它啄死了,过了几天,下了几场雨后,空气湿润了,果仁又涨成满满的一巢。这时雄鸟十分后悔地说:“是我错怪了雌鸟!”

老板、同事之间要相互信任,很多幸福团结的团队就毁于怀疑和猜忌。所以,对同事、员工要保持信任,不要让猜疑毁了团队。

03慎重

Cautious

两只乌鸦在树上对骂起来,它们越骂越凶,越吵越激动,最后一只乌鸦随手捡起一样东西向另一只乌鸦打去。

那东西击中另一只乌鸦后碎裂开来,这时丢东西的乌鸦才发现,自己打出去的东西原来是自己一只尚未孵化好的蛋。

遇到事情要冷静对待,尤其是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保持理智,不可冲动,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团队。

04换位

Transposition

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结果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有时候,已之所欲,也勿施于人。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同事,遇到问题的时候多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这样,你会更好地理解同事、员工。

05快乐

Joyful

小猪开始学做蛋糕,但它做出的蛋糕总是不好吃。它问公鸡师傅,公鸡想想,问它做蛋糕的原料是什么。小猪说,为了怕浪费,它做蛋糕用的全是一些快要坏了的鸡蛋,公鸡对小猪说:“记住,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是的,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同样地,只有用快乐的心情才能构建起幸福的团队。所以,进门之前,请把在外面的烦恼通通抛掉,带一张笑脸进来。如果所有的团队都能这样做,那麽这个团队一定是最幸福的。

06干——无所不能10字真经

doing

这样的团队将无所不能一个字:干。二个字:主动。三个字:让我来。四个字:积极思考。五个字:责任是我的。六个字:有谁需要帮助。七个字:目标一定会实现。八个字:一切的工作为了爱。九个字:我要成为多给予的人。十个字:只有结果才能证明实力。

文章来自微信号:mayun855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Y1NjM3Ng==&mid=212120534&idx=3&sn=bdd5b6b8c9f469332096bac107cc9e46&scene=5#rd

管理者的水平分级和员工离职原因

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

1、钱,没给到位。2、心,受委屈了。 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

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仔细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为管理者,定要乐于反省。带团队,你得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跟着你混?

管理者的水平分级

一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快乐地干;

二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拼命地干;

三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主动地干;

四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跟着干;

五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没事干;

末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对着干。

文章来源:

《总裁商业思维》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老板掌握系统的思维能力,构筑完整的产品思维、团队思维、客户思维,学会如何赚钱、更要学会如何分钱,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把钱收回来;同时协助中小企业老板正确的分权、分名、名钱、分责、分身、分心!构筑持续获利,自动化运营的企业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