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参与战场的主管,别想纸上谈兵就想做个好将军

Image做主管的最怕的是躲在象牙塔里思考, 不知市场变化以及客户需求, 却又掌舵指挥权,这样的决策结果, 很容易就偏离了市场。

在一个演讲场合中,我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的主管总是坚持己见,後来客户要的提案就是我当初的想法。但是官大学问大,我听他的後果就是白做工,以後碰到这种问题,我该怎麽办?」

我问提问者,主管有无参与客户提案?提问者摇头。因为时间关系,我无法了解全貌,只能就原则性的回答他。我建议两个选择,一是去说服你的主管,大胆用你的提案一次,并且要有信心拿到案子,你才继续有自主的权利。二是带你的主管一起去提案,让他了解被客户否决的原因,并让他有机会可以解释,如果他那麽坚信那是个好提案的话。

在我们公司,专案负责人不见得是主管。谁是专案负责人,谁就要参与策略与执行,并懂得运用资源完成任务。主管反而是扮演支持的角色。如果主管想强力介入,就要走进战场,就算没赢也要知道原因,体会前线的战况以及客户问题,以作为下回改进的参考。

比赛时临场感是很重要的,没有参与战场的主管,别想纸上谈兵就想做个好将军。主管可以适度提醒,但是要下策略就要负最後的责任。而前线战士也要沟通战况,表达自己的立场与看法,隐藏自己的想法,只会让主管做出不适当的判断。

我以前在企业内曾经担任过广告文案的工作,最经常碰到的就是跟创意人员意见不合,有一次创意总监把我的文案丢在地上,骂我写这什麽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当场跟他吵架,後来一想,倒不如找他跟业务部门开会,最後他了解业务部的压力,反而回过头来力挺我的版本。

相信这样的情节经常在广告公司上演,也许一起面对客户更能让创意人员有临场感。所以主管们或创意人员不要远离了客户的战场,这样下的决策和思考才能符合市场需求,与专案人员并肩作战才能发挥战斗力。

做主管的最怕的是躲在象牙塔里思考,不知市场变化以及客户需求,却又掌舵指挥权,这样很可能决策偏离了市场面,除非他适当授权。但是站在一线上的专案人员,也应该知道如何做好清楚的报告和沟通,让主管可以支持你的提案。否则折损的岂是提案失败,而是整个团队的士气。

谁是接班人?实力诚可贵,潜力价更高

Image发展与培养具有未来潜力的领导人才,是现在多数企业老板关心的议题,但我们如何辨识这些有潜力的人才?现在的绩效表现是预测未来潜力的唯一指标吗?

无领导力,即无发展潜力
三国时代,刘备被吕布袭击後投靠曹操,曹操待以上宾之礼。某日,曹操邀刘备到花园饮酒谈心,两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刘备寄人篱下,毫无实力,举出的人物都从「实力」着眼,诸如袁术丶袁绍丶刘表丶孙策丶刘璋丶张绣丶张鲁丶韩遂等;曹操则不从目前「实力」着眼,逐一点出这些台面上有「实力」大人物的弱点,他评论的标准为:是否具发展潜力与领导力?

「具备未来发展潜能」是曹操评论人才的第一要点,他认为英雄与人才的行为要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於宇宙之间,隐则潜伏於波涛之内。」他就是根据这一项人才的标准,透视刘备的未来发展潜能,现在隐伏於自己身边,但终将兴云吐雾丶飞腾於宇宙之间,因此将刘备拉到与他同等地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此外,他也认为人才应该「胸怀大志」,是「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他就是根据这一点,评袁术是「冢中枯骨」,指其没有志气与作为;评孙策「藉父之名」,而刘璋乃「守户之犬」。他们虽然都有实力,独霸一方,但曹操看透他们不具潜能,非英雄也。曹操不以眼前实力来判断人才的发展,确具卓见。

「具备领导才能」则是曹操评判人才的另一要素,他认为「腹有良谋」是英雄与人才应该具备的条件。曹操同样不以现在地位与表现来论断台面上领袖的前途,而是以具有领袖素质与否来看未来成败。他就是以这个标准,认为天下只有他和刘备称得上英雄,而袁绍非英雄也。

刘备後来采纳诸葛亮「隆中对」的建议,得以三分天下,刘备「腹有良谋」并能接受建议的领导才能,曹操早预见并给予肯定。而以袁绍当时拥兵百万,手下有许攸丶郭图丶审配丶逢纪等谋士,以及颜良与文丑等大将,具有逐鹿天下实力,却因其表面要求严格,实则内心胆怯,广听计谋但优柔寡断,这些都是领导人物致命缺点,所以曹操给他的评论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也正是这些不良领袖素质,造成袁绍在官渡之战中,70万大军却被曹操7万雄军击溃,就如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在战前就曾向他分析:袁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猜忌,不足忧也。」

人才九宫格,找出接班梯队
曹操论断人才的方法,可用【附图】的「人才九宫格」图示。九宫格的横轴是绩效,反映过去工作表现或现在实力;纵轴是潜能或领导,反映未来发展潜力。最右上方的第「1」格表示,不但现在具备实力,未来也有高度潜力,曹操应是自评在此格中。

Richmond人才九宫格

依曹操论英雄的内涵,他应是将刘备列入第「3」格中,代表现在实力不足(或表现平平),但短空长多丶潜力无穷,是「见龙在田」,蓄势待发之象;而将袁绍丶袁术丶刘璋丶孙策等列入第「4」格中,代表现在实力充分(或表现优良),但短多长空,毫无潜力,是亢龙无悔,先盛後衰之象。

1990年代起,许多标竿企业也以「人才九宫格」做为人才区隔的工具,其中以奇异(GE)人才活力曲线最具代表。这些标竿企业同样以工作绩效与潜力(或领导能力)做为标准,将人才区分成9类,工作绩效(横轴)代表过去,潜力或领导力(纵轴)代表未来。

例如3M以判断力丶能否激励他人;杜邦(DuPont)以能否设立策略方向丶能否教导与培养他人;甲骨文(Oracle)以勇气与热情;Sabre(从美国航空分割出去旅游控股公司)以学习能力丶是否能够执行跨功能任务,来判断主管具备多大潜力。

在现代标竿企业中,凡被列於人才九宫格中1丶2丶3格的人选,被称为核心人才或高潜力人才,会被列为接班或强力发展的对象,即使相隔约1800年,现代标竿企业与曹操的人才观竟如此相似。现代企业非常可能像曹操一样,将刘备列为高潜力人才。

过去的工作表现或许与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关,但不能将其划上等号,现代管理的盲点之一,就是把员工现在实力当作未来潜力,过度重视工作绩效而轻忽领导才能。如果企业无法突破这些管理盲点,刘备这类人才在组织中将被埋没,而袁绍丶袁术等这类人,则会快速晋升,但他们会如「彼得原理」(PeterPrinciple,工作成效好的员工总被晋升到不适任的位置)所述,容易被晋升到不适才丶不适所的位置。

居高位者如果欠缺领导潜力,将危及企业生存,因此在工作绩效之外,潜力与领导力的发展是现代主管必须时时关注的两件大事,也是企业挑选下一梯队接班人才的标准。

为什麽ZARA不打广告,业绩还比别人高?

Richmond西班牙快速时尚品牌ZARA经营至今走过40年,反其道而行,他们几乎不下广告丶广告预算也低得惊人,但却始终保持品牌知名度跟畅销业绩,他们是怎麽做到的?

在揭开ZARA的经营哲学之前,得先了解营业额跟广告之间的关系。

《UNIQLO和ZARA的热销学》作者齐藤孝浩表示,大家都知道宣传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於扩张营业额,但具体该怎麽做呢?我们先看看下面的算式:

营业额=购买顾客数x客单价
购买顾客数=来客数x购买率
来客数=再度来店顾客x来店频率+新客人
客单价=平均单价x每人购买件数

很明显的,营业额由购买顾客数跟客单价形成,而宣传活动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来客数成长。

这就是为什麽时装品牌老是要砸大钱在广告上,因为踏进店里逛逛的消费者越多越好,我们再看下一个图,则是上市企业的广告费占营收比率,可以发现,全球时装业会分配3%~5%在广告宣传费上,图中虽然没有ZARA(它们没有公开),但据齐藤表示,ZARA将广告预算的占比控制在0.3%以下。

全球时装业的广告分配预算

但全球时装业都在做的事,ZARA则很有个性,坚持把广告费用降到最低。

但这个策略,连内部员工都觉得很奇怪,据悉曾有员工职接去问老板奥特嘉(Amancio Ortega):「你干嘛不做广告?」

「因为广告获利的并不是顾客,而是企业本身,所以我们当初才会把钱花在提升商品品质,并且竭进所能的降低价格上,如果你是客人,你会希望店家把钱投资在广告丶还是花在你穿的衣服上面?」奥特嘉霸气回应。

如果他们不做广告,那ZARA要用什麽方法维持在顾客心中的新鲜感?齐藤整理了两大策略,告诉你ZARA就算没有广告,他们也可以维持高营收的秘密:

1.用超高租金抢下精华店面,创造口碑
「店铺选址才是王道。」以ZARA在2011年在台北东区展的第一间店,传出以每坪80万丶月租金近900万的高价抢址(当时店面租金均价落在50万);2014年在香港中环开幕的皇后大道店,就是H&M在香港开设一号店的旧址,据香港媒体指出,当初ZARA就是用双倍租金拿下这个店面的。

租金再贵,也要把品牌形象跟客人路程方便放在第一选择,它的政策就是严选出位置绝佳的地点展店,寄望的是客人购物体验的口碑流传。

2.每周两次上新品,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除了对店址投资之外,ZARA的定位是快速时尙,他们坚持每周两次丶周一跟周五一定推出新品,同时变更店内商品的配置区域。

其实他们从未公开宣称每周一与周五会有新品上架,但这是全球不变的定律。店员知道丶熟客知道,也有那些不管买或不买,每周一跟周五都定时报到查看新货色的Fans。齐藤指出,有份来店率的研究中指出,一般时装品牌的客人来店率是3.5次,ZARA则是17次,足足是同业的五倍。

ZARA追求的品牌形象是不要让客人逛腻丶时装是生鲜产品的形象,他们认为大多数对流行时装有需求的客人,并非一刚开始就打定主意要买某项产品,而是随意逛逛找灵感,或是享受新产品带给他们的穿搭想像,熟悉ZARA新品更替速度的消费者,大部分都会在心底建立起「这次不买,下次说不定就没有了」的心态,也因此,消费者一但发现了很想要

放下执念,别以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我在迪士尼(Disney)工作的那段时间,有一次被主管派去香港带领业务团队。以往在台湾,公司都会鼓励业务先打电话给客户,再到客户家里当面拜访,久而久之,我也习惯台湾的工作模式。到了香港後,我开始打电话约客户,却不断的碰壁,成效非常差。

有一天,香港同事告诉我,「香港,不是你想像中的模样,生意不能这样子做。」「为什麽不能?」我好奇地问。「首先,香港人的家很小,所以他们不喜欢有人去拜访,」香港同事开始解释,「其次,香港人喜欢逛街,如果你希望达成业绩,最好的方式是走到街头,而不是想尽办法去他们家里。」

「最後,虽然香港人非常讨厌别人去他们家,但却非常乐意参观别家公司的展示间。因此,最好能够将某一间办公室辟建成展示间,以我们公司贩卖的商品,再配合迪士尼梦幻主题式的展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推销机会。」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回想起一接获上级命令的我,就急着想要拚出成绩,而不经意地用「台湾眼光」来看「香港市场」,用自以为正确的态度来开发客户,才会忽略看似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於是,我开始改变做法。

摒弃成见,协助员工发挥潜能
首先,我将心态归零,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搜集资讯丶走上街头了解香港人的一切,从中找出销售切入点。当时,我负责推销的是一套给小朋友使用的英文教材。由於香港以双薪家庭居多,父母亲并没有多馀时间陪小孩,多半都交由菲佣从旁协助学习。有一天,客户跑来告诉我,「教材真的很好,不过,都是由菲佣教导我的孩子,你们可不可以找时间教菲佣操作教材?」

突然间,我发现了一个大好机会,於是规画了一场免费培训班,并由一位菲律宾籍的英文老师授课,教菲佣们学会正确的产品使用方式。课程获得良好回响,每到假日,整个训练教室挤满了想要上课的人。

看到人潮,我又接着想,如何让跟着来到办公室的孩子们,不会感到无聊,於是就将公司的展示间布置得像游乐园般,试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而为了让家长们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我也不断地找专家丶办座谈来指导他们,在正确观念下陪孩子成长。一个个的好点子,就如同泡泡般持续地涌现。

如今回想起来,要是当时我没有放下先入为主的成见,接纳其他同事的想法,恐怕做不出这样的成绩。「自己对丶别人错」,是许多主管与老板的通病,不断地以自我观点来要求员工,殊不知过去成功的经验,并不见得适合目前的市场或员工。因此,身为主管不应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应尽力协助员工发挥潜能,让员工有机会表现丶实现心中的想法。如此一来,企业才能拥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带领组织不断前进。

考量文化差异,调整管理模式
在成立服务顾问公司後,我除了谨记过去的经验──别以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之外,同时也开始协助企业,避免重蹈管理上的盲点。

前阵子,我为一家在中国拥有四十多间店丶知名烘焙业者,进行中秋月饼促销活动,展开一连串的培训计画。在台湾,相关业者对培训的做法不外乎是:召集各店店长,当众宣告「我们下一周就开始中秋佳节活动,大家好好干,知道了吗?」然後店长就带着「命令」回到店里,再以同样的方式告知底下的员工。

然而到了中国,这样的做法完全行不通,原因就在於台湾与中国间的经营管理方式,存有很大的落差:台湾员工普遍能够接受「观念」,只要交待方向,其馀细节员工多能自主发挥;中国员工则需要将所有流程,拆解成一个个动作,才有办法执行。如果老板自以为台湾成功的模式,在中国可以顺利复制套用的话,很容易就会碰上麻烦。

因此,在促销活动开始前,我将整个服务进行拆解,从客人进门到离开,共分成18个服务关键点,比方说当客人一进门时,要「微笑丶看着客人丶大声说『早安你好』」,然後再拆解成一个个动作进行练习。同时,还安排小组演练,模拟顾客购买状况,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等。

透过「学与做」模式,让店长不仅能完全吸收,也能如法炮制,将做法传达给部属。这套步骤式的服务方针,配合行销广告的做法,获得良好的成效,所卖出的月饼数量,也比往年多出一倍。

要想感动顾客,企业主与主管就必须先感动员工,而其中的关键就在於,放下「我对你错」的执念,心宽才能发现机会与盲点,建立起良性循环,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

彼得•泰尔:市场创新的七大关键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他的经典著作《资本主义的困境》(The Capitalist’s Dilemma;《哈佛商业评论》(HBR)2014年6月刊)中,将创新分为三种:

性能改进方面的创新,即用更新和更好的产品替代原有产品。

效率上的创新,帮助企业生产已有且成熟的产品或服务,努力以更低的价格向消费者出售。

市场方面的创新,“将复杂或昂贵的产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消费者类别,或者全新的市场”。

在三种创新当中,市场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市场通常能够创造全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相比之下,性能改进方面的创新,由于只是原 有产品的替代品,很难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还会通过大幅提高生产力而毁掉某些就业岗位。为了培育市场创新,克里斯坦森呼吁利用“新型的工具管理稀缺而昂 贵的资源”,例如人才和时机。

而连续创业者彼得·泰尔(Peter Thiel)在其著作《从无到有》(Zero to One)中,颇有些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七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他认为,这是“每个市场创新企业都必须回答的七个问题”。

Peter-Thiel-Zero-to-One-700dpi

1. 工程问题:你具备突破性技术吗?

2. 时机问题:你要做的事业,时机正好吗?

3. 垄断问题:你有没有什么优势是其他人没有的?

4. 人才问题:你拥有合适的团队吗?

5. 分销问题:你有没有办法销售并推广你的产品?

6. 生存力问题:你的企业能不能活到十年后?

7. 关于未知事物的问题: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吗?

这的确是泰尔的经验之谈。他参与创建了很多成功的企业。比如与人合伙创办了PayPal,并在2002年以1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他在PayPal时召集 到的那支创业团队在硅谷被称为“PayPal帮”,其中包括大量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埃伦·穆斯克(Elon Musk)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还是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的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与人共同建立了领英网(LinkedIn);陈士骏(Steve Chen)联手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贾维德·卡里姆(Jawed Karim),共同创办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杰里米·斯多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和拉塞尔·西蒙斯(Russel Simmons)创办了美国最大的点评网站Yelp;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是企业社交媒体Yammer的联合创始人;而泰尔则是帕兰提尔技术公司(Palantir)的创始人之一。如今,在所列的七家公司中,每家公 司的价值都超过十亿美元。”泰尔还是Facebook上线之初的早期投资人之一。

让我们来逐个分析泰尔的七大问题。

工程问题: 你具备突破性技术吗?

泰尔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容易实现的水平发展转变成难以实现的垂直发展。“呈水平或广泛发展趋势的公司,要做的就是复制已有的工作,从1到n进行复 制。这种发展趋势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而实现垂直或深度发展要做的却是全新的事物,即从无到有,从0到1。垂直发展趋势很难预 测,因为需要做一些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

事实上,垂直发展就意味着新技术。突破性的创新来源于本质上更优良的技术。仅仅10%或20%的性能改善做不到这一点,十倍的性能改善才有资格被称为技术 突破。譬如,泰尔援引了众多绿色科技公司在过去十年间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技术的性能改善普遍都较为平庸。而突破性技术则意味着性 能的提升要大到足以让顾客兴奋起来。

泰尔对于经常听到的“步步为营”的忠告非常排斥,他喜欢宏伟的愿景,以及那些想要真正建立伟业的创业者。谨小慎微、循序渐进的步伐可能是一条最安全的前进道路,但这条路不会实现那种能创造新市场的创新,除非你拥有全局的视野,能够为你指明方向。

对于那些认为竞争优势无法持续拥有,只是短暂存在的人,泰尔的回答颇有挑衅意味:这是你尝试和思考得还不够!他告诫人们不要投机取巧,只追求短期的优势,这条路只会通往血腥而惨烈的竞争,最终血本无归。与此相对,只有踏踏实实努力,才能创造真正的突破性技术。

时机问题:“现在是开始该业务的恰当时机吗?”

你可能会太早,也可能会太晚。关键就是恰到好处把握时机。例如,“在2009年,很容易就会想到政府将继续支持清洁技术:‘绿色就业’是一项政治要务,联 邦基金已经拨出专款,同时国会甚至可能会通过碳排放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立法。但是当其他人认为大量补贴可能无限期涌现时,特斯拉CEO埃伦·穆斯克却准确 预见到这只是转瞬即逝的仅有机会。2010年1月——距离奥巴马执政期间的光伏企业Solyndra倒闭以及补贴问题政治化大约一年半以前——特斯拉从美 国能源部敲定了4.65亿美元的贷款。近5亿美元的补贴在2005年前后还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它只在一个时间点才有可能,而特斯拉 完美地把握住了机会。”

垄断问题:“你是从小市场的大份额开始的吗?”

泰尔讨厌竞争。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一样,他认为制定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应对竞争。应对竞争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避免竞争。“垄断,”他直截了当地说道,“是每一家成功企业的必备条件。”

在经济学中,情况恰恰相反。“‘完全竞争’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被视为一种完美和默认状态,”泰尔说,“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从长期来看,没有公司获得经济 利润。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就是垄断。虽然竞争性企业必须按照市场价格进行销售,但是垄断企业拥有市场,因此可以自己设定价格。由于没有竞争,因此它可以按照 利润最大化的数量和价格组合进行生产。”

说实在的,泰尔说道:那些成功创造出新市场的公司,都属于实际的垄断企业。例如,泰尔认为谷歌(Google)实际上就是搜索领域的垄断企业,市场份额高 达68%。微软(Microsoft)和雅虎(Yahoo!)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和10%。这是一件好事,泰尔说。

大家看不到垄断的积极作用的原因之一,泰尔分析说,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撒谎”。像谷歌这样的事实垄断企业,都在假装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从而避免遭受反垄 断的诉讼。另一方面,普通(中等)企业却低估竞争,假装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并且“结成了自己的联盟”,而事实上,他们与其他竞争者并无多大区别;现实 中,他们面临着同类对手的激烈竞争,辛辛苦苦赚取利润。

泰尔认为,创造型垄断对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泰尔看来,资本主义就是竞争的对立面。事实上的创造型垄断企业不断涌现。继IBM的事实垄断之后是微软的事 实垄断,之后又是谷歌的事实垄断。“垄断推动进步,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前景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然后垄断企业可以保持创新,因为利润使他 们可以做出长期规划,为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这对困在竞争中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

民众和政府监管机构无法看到垄断的实际价值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所处在的世界,它并不是像《大富翁》游戏中的地产那样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 变化的动态之中:“(这个世界)存在发明出新的、更好的产品之可能。创造型垄断企业为这个世界不断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类别,让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创 造型垄断企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也是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强大引擎。”

因此成功的关键就是与众不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一书中告诉我们,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泰尔告诉我们,在商业中情况恰恰相反。和家庭不同,所有幸福的(即可盈利的)公司都是不 相同的。相同的公司都是不幸的。他们注定要在竞争的血腥中灭亡。

泰尔甚至更直言不讳地表达他的观点。“在经济理论以外的现实世界中,每家企业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为他人所不为。因此垄断并非一种病态或一种例外。”

泰尔认为企业的任务之一实际上就是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造持久的垄断。这种技术拥有在未来产生大量现金流的能力。领英网和Twitter(获得极高的估值,并不是因为当前的盈利,而是他们被视为拥有在未来数十年产生大量现金流的能力。

“即使在硅谷,这种极为看重未来利润的做法也是违反直觉的。一家公司要有价值,就必须成长和持久,但是很多企业只关注短期的成长。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成长容易测量,而可持续性却无法测量。”

人才问题:“你拥有合适的团队吗?”

热情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要组建合适的团队。“作为通用的法则,参与公司运作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是全职的……没有股票期权或者没有从公司领 取固定薪资的任何人,基本上都是偏离公司发展的。从边际利润衡量,他们会偏向获取短期价值,而不是在未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聘请顾问行不通的原 因。兼职员工也行不通。即使远程工作也应该避免……如果你决定让某人加入团队,这个决定就只有简单的两种。肯·凯西(Ken Kesey)说得没错:你要么搭车,要么下车。”

分销问题:“你有没有办法销售并推广你的产品?”

初创企业很多时候都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泰尔对此不以为然。你应该在整个项目的创建之初就配置好相应的销售及配送网络。而具体的措施则因产品而异, 从低成本的大众市场产品到数百万美元需要进行单件销售的小众产品,其适用的机制各有不同。但无论你的产品如何,你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营销及销售进行分销。

泰尔表示:“有些外行天真地认为,分销系统并不重要,销售人员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也试图让自己相信,销售工作对我们并不重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人都需要销售——无论你是职员、公司创始人还是投资者。”

生存力问题:“你的企业能不能活过十年?”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你的生意能从今天开始运转十年吗?仅靠数字是看不出来的,你必须对企业的属性特征进行批判性的研究,才能获得答案。”

你需将以下四类要素考虑在内:(1)专利技术;(2)网络效应;(3)规模经济;(4)强势的品牌。谷歌、Facebook及Twitter等公司均包含上述元素,而游戏公司星佳(Zynga)及团购网站Groupon则相反。

要打造经久不衰的垄断王朝,你应当从在小市场建立垄断地位开始做起,正如Facebook是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社交空间起步一样。如果你连小市场都解决不了,那还是放弃大市场吧。“初创企业在运营之初规模都很小,而任何垄断企业都握有大量 的市场资源。因此,所有初创企业都应从小市场入手。宁可从规模极小的市场入手,也不要从大市场开始做起。原因很简单:在小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远比在大市场 中简单的多。”

一旦你在小市场站稳脚跟,就可以向相关联的、规模更大的市场发起挑战。亚马逊(Amazon)就是从卖书做起,然后逐步扩展到了涉及几乎所有商品的销售业务。

最重要的是看谁笑到最后,而不是谁打响第一枪。“如果后来者经营得十分成功并取代了你的位置,那么你‘首发者’的地位并不会让你有多少优越性。其实,后发 制人对你更有利——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特定市场领域发起最后的创新,推动行业的发展,那么你就可以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坐享丰厚的利润回报。达成这一理 想状况的方式就是先从小市场开始做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你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在实施相应行动之前,你必须研究最后的终局。”

关于未知事物的问题:“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吗?”

泰尔始终在寻找未知事物的价值。“还有哪些具有极高价值的公司仍未出现?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代表着当今世界所未知的事物,即:十分重要但又鲜为人知的事 物,亦或难度极大但仍可解决的事物。当今世界有多少未知事物,就意味着有多少能够改变世界的新兴公司有待挖掘和成立。”泰尔进一步补充道:“你的任务就是 发现这些未知事物,以此为基础创造一家富有、持久的企业王朝,在今后几十年享用垄断利润。”

几个实例

泰尔给出了更多详细的例子,包括对于特斯拉大获成功原因的深入分析:特斯拉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七大问题。它具备突破性技术;时机把握准确;特斯拉从垄断性的 小市场做起,并稳定拓展到相邻的市场领域;特斯拉拥有优秀的团队及强大的分销网络;它成功抢占先机且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潜在的竞争对手,因而持续生存能力出 色;特斯拉预见到了其他人没有预见到的问题,即在当今时代,清洁技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或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与之相反,泰尔表示,在过去十年间,很多绿色科技公司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上述七大问题。他们并未开发出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突破性技 术;他们选择的时机不对,遭受该行业全球竞争的影响;他们没有任何一家处于垄断地位,一开始就没有;这类公司的领导者通常是销售人员,而不是了解行业本质 的技术专家;当政府停止向他们提供补贴时,他们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太阳能公司并没有其他人不知道的未知秘密。恰恰相反,他们继续沿着那条他们认为最终会 使他们成功的陈旧思维发展。当然,他们未来仍有机会获得成功,但是,需要在处理好七大问题之后。

大企业能否掌握泰尔的制胜战略?

泰尔主要讨论的是针对富有远见、热情的创始人成立的初创企业。那么,已经成熟的大企业能否掌握他的制胜战略呢?对此,泰尔怀疑他们能否有效解决这七大问题。理由有几个。

灵活性:“官僚组织行动缓慢。”这类创新需要速度和灵活性。

规模:成熟的企业太大,很难真正大胆革新。“小企业可以有思考的空间。”

风险:创新的风险非常大。大企业的既得利益会回避风险。

价值:奖励错误的品质。“在机构失调的组织内,往往是为了职位晋升而工作,而不是工作本身。”(如果这恰好说明了你所在的公司,泰尔建议:马上辞职!)

人才:担任特大企业领导的人不是激情澎湃的创业者,后者知道他们的计划,并且相信他们的愿景。与之相反,他们是被美化的官僚或者缺乏个人技能或愿景来带领革新的守旧者。

热情:在所有的工作者当中,只有12%的工人和20%的高级管理者真正对他们的工作抱有热诚。大多数人没有动力勤奋工作,创造突破性的技术。有太多诱惑让他们回避困难,比如少量和效率方面的创新,或者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回购股份来提振股价,玩价值游戏,根本没有任何创新。

泰尔的书非常值得一读,当中还有关于政治、社会和管理问题的很多有意思的方面。

这本书为如何实现市场的创新,提供了虽然执行困难但十分中肯的制胜战略,并就如何重新思考竞争优势和垄断,提供了颇有见地的意见。

营运资讯公开,让部属了解为何而战!员工会更挺你!

想像你是一间餐厅的老板,任务是降低员工打破的碗盘数,你会采用哪种方法?

在员工休息室发布一张公告,写着「打破碗盘者,扣月薪十分之一!」
告知你的员工,餐厅内每项设备丶碗盘丶食材的成本金额,以及餐厅的毛利是多少?例如,公司每赚进1块钱,利润只有1毛,但是1个盘子的成本就要10块。
如果你采行第一种方法,员工在处理碗盘时,自然会格外小心,但下一次他弄坏的可能是咖啡机。若你采取第二种方法,你的员工将会谨慎对待店内的所有资产。

肯·布兰查(Ken Blanchard)在《一分钟潜能管理》书中提到:「资讯就是货币,用来换取员工的责任和信任。」告知员工各种有关公司营运资讯的行为,就是「分享资讯」,这是管理阶层极重要的义务,它的作用不仅是避免员工发生失误,同时也能有效提振员工生产力丶建立责任感。

在企业里,主管接收到的讯息往往比一般员工多,以利於下决策丶规画营运方向时参考。然而,主管却不见得会将这些讯息转告给部属。甚至,有些企业将经营方向丶营运数字丶上下游厂商丶同业动向等情报都视为机密,不准员工过问,导致部属只能奉命令行事,却不知为何而战。

《老板!我死都不愿意告诉你这些事》一书作者布鲁斯·卡契尔(Bruce L. Katcher)和亚当·辛德(Adam Synder)曾调查逾五万名工作者讨厌主管的原因,其中竟有47%反应:他们的主管在交付任务时,根本没有给出足以处理这项工作的讯息。

无论阶层高低,一旦员工对资讯掌握不足,将对组织产生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工作上有疏失,员工也会因为不了解其严重性而感到无所谓,间接压低生产品质。甚至,员工遇到主管没交代过的突发状况,也会因为没有充分的资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更糟的是,当员工在工作时,发现主管没有给予充足的资讯时,会感到沮丧丶并痛恨他们的主管。

反之,当员工接收到充分的营运资讯时,一方面会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重视,他也会信任将资讯分享给他的人(主管),并对这份工作产生责任感。当然,掌握充足的资讯,也能使员工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工作上的每个问题。

因此,经理人最好对於组织内部资讯采取开放的态度,在不违背道德丶隐私丶法律等规范条件下,尽可能粉碎组织内任何可能阻碍讯息流通的藩篱,让员工了解他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意义。

秘技1 与员工有关的讯息,一律告知
让你的团队成员了解以下重要的资讯,才能集思广益,对组织产生真正的力量:

顾客满意度(包含正面与负面评价)。
利润丶预算丶产品报废率丶市场占有率丶公司生产力丶产品的优缺点等,任何营运面的资讯,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目前面临的疑难杂症与解决方案。
竞争对手目前的状况,公司必须采行的对策。
任何与员工职责有关丶会影响到他们个人前途或财务状况的讯息。

秘技2 消除繁琐的行政程序,提升工作效率
分享讯息的用意之一是,帮助基层员工能做对决定。然而,繁琐的行政程序却是阻止基层员工做决定的元凶。比如说,资讯部的电脑坏了,必须买台新电脑,公司规定却得经过一个月的层层审核,即使负责出纳的总务知道电脑对生产力的重要性,却因为程序繁琐,而无法做出任何决定,只能按照公司既定的原则行事。因此,主管在分享资讯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改善行政程序。

《老板!我死都不愿意告诉你这些事》一书提供3个改善行政程序时,值得深思的指标:

要做这件事,一定要填这张表单?一定要给这位主管签核吗?
如果一定要的话,书面程序是否可以简化?
有没有比较不复杂,但同样有效的替代方案?

秘技3 诚实告知坏消息,与员工共同面对
当公司营运状况不好时,管理阶层往往为了稳定军心,而选择粉饰太平。然而,《成为好主管,抓紧关键90天》一书提到:「员工在乎的是工作的稳定与否,他们只想听到真话。」当组织情况愈不明朗,员工愈需要更清楚的资讯,如果主管选择默不吭声或含糊带过,员工就会凭自己的感受解读丶甚至以讹传讹,反而恶化员工的凝聚力。

所以,主管更应该将坏消息据实以告,甚至鼓励部属讨论。例如「公司目前打算的做法是……有任何新的消息,一定会让大家知道,不过,我也希望能听听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LINE的成功秘诀:不要想创新,做最简单的事就对了!

全力迎合使用者需求,其馀的都不重要
LINE,是近年来崛起速度最快的智慧型手机应用程式之一,在全球每月活跃用户数达1.81亿人,前3名国家(台湾丶日本及泰国)每月活跃用户数总计逾8700万人,你极有可能也是其中一人。

2011年才诞生的LINE,原先不过是一款免费的文字通讯软体,就像手机简讯一般,只是多了增加沟通乐趣的贴图。

短短数年,LINE已成为一个应用程式平台,光是游戏就有17种,其他还有相机丶漫画贴图丶电子商务和影音娱乐等应用。如果把这些都纳入考量,恐怕是你手机上最大的App(application,应用程式)家族。
据官方统计,截至2014年,LINE家族(主程式+相关App)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10亿次。

快速拓展的App网络和服务打中消费者的准确度,在在都令人好奇这是一家怎麽样的公司,能够不受限於既有的核心业务(文字通讯)一再创新。

从2007年开始担任LINE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的森川亮(2015年3月辞职,另创专为女性设计的影音网站C Channel),将他的经营哲学写成《简化思考》(暂译,原文书名为《シンプルに考える》),关於LINE的创新与速度,从这本书中可一窥端倪。

一味追求差异化,反而离用户愈来愈远
森川在书的前言中提问:对公司来说什麽事情是重要的呢?是利润丶员工福祉丶品牌丶策略,还是商业模式?这些确实都很重要,但也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东西很简单,那就是「持续提供使用者真正想要的产品,」倘若没有热门的商品,前面提到的都不成立,因此「热门的商品」就是商业的本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必须召集有热情和有能力的员工,尽量不加诸限制与束缚,务求创造出能使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的环境。而森川所谓的简化思考,便是只做符合这件事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此相违的一概舍弃。

森川说,唯有如此,经营者才不会混淆「表面的价值」和「本质」,持续把力气集中在回应顾客需求上,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

由简化出发,许多经营管理的金科玉律,在森川眼中都是不必要的。森川在书中直说,企业不该竞争,不需要愿景和计画,也不需要伟大的领导者,更不必要激励员工。

举例来说,最初森川的公司(LINE的前身公司NHN Japan,之後又改名为LINE株式会社)想针对智慧型手机开发程式,经过市场调查後,发现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分别是游戏丶照片共享和通讯。随後,2011年发生311东日本大震灾,和亲人联络的需求大幅提升,因此他们决定要做出任何人都可以马上上手的通讯软体。这个单纯的目标,让森川的员工在一个半月内就开发出LINE。

在LINE的开发过程中,市场上和LINE功能相似的沟通软体不知凡几,企画开发人员也针对这些产品进行详细的研究,但并不是为了追求差异化,而是去思考使用者的使用情境,彻底了解「对使用者而言,运用智慧型手机沟通最重要的价值为何,」

森川认为,追求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差异化,会导致公司太过重视竞争对手的产品,忽略掉使用者真正的需求。也就是说,愈追求差异化的结果,反而可能离使用者愈远。像LINE一样,完全聚焦在文字传输,甚至删除掉不需要的功能,做出每个人都可以马上学会丶喜欢的产品,达到真正的差异化。

违反顾客需求的事,绝对不能做
以文字传输为主轴,LINE进化成为游戏丶贴图和电子商务的平台,并且将此平台提供给企业客户以获取收入。

森川说,最初业界的人都认为网路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只要把广告放在Line的首页上就可以赚钱。

不过,广告从来不在他的选项中,因为对使用者来说,广告是干扰,这便违背了LINE提供使用舒适沟通环境的核心价值,而只要违反顾客需求的事情他绝对不做。

目前LINE的获利主要来自於企业官方帐号和贴图,也就是由企业客户设立LINE的官方帐号,发送免费贴图,增加民众的沟通乐趣。使用者可自由选择是否加企业为好友,如果不愿意,就不使用企业提供的贴图,也不会收到相关广告。这种行销方式不具有压迫性,而且加入企业为好友,自愿使用企业提供的贴图,企业还是可以收到广告效果。

事实上,贴图宣传的效果极佳。不仅LINE内建的贴图角色大受欢迎,陆续推出游戏丶卡通丶周边商品;甚至贴图本身就形成了另一个平台,企业可以贩售贴图给使用者,一般大众也可以自创贴图上架贩售。

LINE平台做为企业与民众互动的生态系,放眼全球都是创新的商业模式,但森川说,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想要创新」「要做市面上没有的商品」的态度,做出使用者不想要的东西,创新也毫无意义。因此,「不需要去思考创新,而是要集中心力迎合使用者目前的需求」,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确保商业模式成功的方法。森川说,专心一致地将产品对使用者的价值扩大到极致,在追求的道路上,创新会自然诞生。

做得了脏活,就无不可做之事

在面试时,我总喜欢把那个工作最复杂丶最繁琐丶最辛苦的一面,仔细的丶反覆的向应徵者说明。要确定他对这样子无趣辛苦的工作内涵丶工作职位,仍然感到有兴趣,我们才会继续往下沟通。很多能力强的工作者,在历经这样的震撼教育後,就淘汰出局了。

有人提醒我,为什麽要这样不正确的陈述工作内涵,我回答:有趣的工作不需要我强调,敲门的人很多,轻松的工作不愁没人做,但我期待能禁得起考验的人,能忍受无趣丶无聊的垃圾工作(dirty work)。经过这样的考验,代表他能从烦事丶小事做起,如果再加上大创意丶大格局,这种人才珍贵,才是我们要培养的未来明星。

有人又问我,如果你找到了耐烦丶能做小事的人,却没有创意丶没有能力丶没有气派丶没有格局,那不是因小失大吗?我的看法是,才华横溢的人非常容易辨识,大家都看得清楚,通常在面试的第一眼,我大概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一个才气纵横的人,如果不是,後面的面谈早就结束了,也就不会有垃圾性工作的考验。先确定他聪明,再看他能不能做得了小事,所以不会丢掉最好的人才。

工作或职位的内涵,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组合,每一项工作都有它创意丶趣味丶多元的一面;更有它辛苦丶无聊丶重复发生丶令人讨厌的一面。世界没有完美的事物--有钱的男友,但充满铜臭丶自负而粗鲁;漂亮的女孩,可能脑筋是浆糊,是个花瓶。没有人能只挑好的,不要坏的,因此克服忍受垃圾工作,是你迈向成功绝对必要的历程,这就是所谓的「从垃圾中提炼黄金」。

许多有才气的人,最後一事无成,他们不是才气不足,只是耐心不好,通过不了无聊丶无趣的考验,以致於才气被怨气蒸发了。多少才气纵横但怨气冲天的人,最後成为组织的边缘人丶成为组织的问题人物,成为主管不得不挥泪放弃的马谡。

「从垃圾提炼黄金」或许是万物相生相伴的道理,好与坏丶美与丑丶成功与失败丶风险与报偿,辛苦耕耘与欢呼收割,都是如此。

年轻的时候,看到无趣的事情丶无聊的工作,完全不能忍耐,只能恨丶只能怨,虽然在不能不工作的压力下,我仍然勉力而为,忍受了这些无聊丶无趣,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可是,现在我充分体验相生相伴的道理,我不再抱怨辛苦与无趣的工作,因为只要能够仔细做好这些工作,有趣的丶有创意的丶有成果的工作,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现在,我把全副精神拿来简化无聊与无趣,因为我避不开它们,我只能用我的能力丶用我的创意,让「垃圾工作」占据我最少的工作时间丶花费我最少的工作精力。然後,我就可以空出最大的时间,拥有最好的精神,来做我想做的事丶有趣的事。

在面试时,就吓走那些观念不正确丶不耐烦的人,是我不想浪费时间去调整他们的观念;因为,有许多人的观念是一辈子也调整不了的。看到这些人,从起跑点就被放弃,有点伤感;写出感受,或许是我对他们做出改变的最後期待。

後记:
培养能力,许多人会挑行业丶跟流行丶挑前景,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挤进热门的行业。唯一的方法,是寻找自己合适的行业,只要成为行业中的顶尖,就会有成。

做得了脏活,就无不可做之事,也可以成就最大的能力。

績效絕不可能在畏懼中產生;卓越只有在激勵中才會發生

「經理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領團隊為組織創造績效!」高啟輔認為,一位傑出的業務經理,必須具有承擔壓力、激勵團隊與管理績效的能力。

1. 指引方向,提供激勵

高啟輔認為,經理人必須自問:「我們想怎麼被管理,就應該怎麼管理別人。」好的主管懂得指引部屬清楚的方向,充分揭露重要資訊,讓部屬有清楚的目標和資源。針對不同背景與個性的部屬,也要能靈活選擇激勵方法。

2. 適度質疑,讓部屬自己發現盲點

適時的「質疑(confront)」部屬,也能讓他們能發現自己的盲點,透過反問部屬問題,能夠幫助他們找出問題點,並減少雙方溝通時的落差。

例如:某專案預定90天完成,但有天部屬回來報告,說客戶希望縮短為60天完成。我請他去問清楚原因,發現其實只是因為結案會議的日期與客戶家庭旅遊時間相衝突;於是我們只要把結案會議時間做了挪移,就解決了必須縮短專案時程的問題。

3. 勇於承擔責任與壓力

業務單位的業績從上而下一層層下放,常常會有來自上頭的壓力。他回憶起一位前輩說過的話:「經營管理者要跟半導體學習,面臨壓力時,要能扛下一半以上的責任。」千萬不要成為超導體主管,把上頭給你的責任全轉移給部屬。勇於承擔,才能讓部屬願意為你效力。

4. 教導新手業務如何溝通價值

客戶常常要求「要便宜、要快、又要好」,但其實三者並存的產品和服務,就像是不存在的百慕達三角洲,業務主管應該教導部屬如何引導客戶在三者取其二,讓生意能夠談成。

5. 商機管理

短期缺口來自於缺乏長期經營與規劃。業務主管除了必須充分了解產品對客戶的價值,更需要做好長遠的商機管理,當部屬在為今天的業績打拼時,你已經開始規劃下一波商機動能。

高啟輔認為,新手經理人容易因為部屬的不適任而影響心情,其實,與部屬之間的動態溝通與調整是管理者最大的價值所在。應該多去關心、觀察每位部屬的優點,透過激勵,讓他能夠發揮所長。「沒有激勵,就沒有績效!」績效絕不可能在畏懼中產生;而卓越只有在激勵中才會發生!

平價也能用好貨的秘訣:羅多倫咖啡的創業故事

1980年代的日本,一杯咖啡要價300~400日圓,並不是每天都喝得起的價格。羅多倫咖啡(DOUTOR coffee)創辦人鳥羽博道心想,「希望日本人每天都能喝到美味咖啡,如果設定一杯150日圓,就可以天天喝了吧!」

一般人想到壓低價格的做法,就是削減進貨成本,例如採購廉價咖啡豆,或是縮減員工數量,但鳥羽沒這麼做,依然成功推出一杯150日圓的咖啡連鎖店,他是怎麼辦到的?

《一杯咖啡的商業啟示》裡寫下他的創業心法:提供便宜一半價格的美味咖啡,同時創造四倍的客人數,也能賺取一般咖啡店兩倍的營業額!

圖說明

為了吸引大量客人,他採取削減成本思維絕對不會想到的做法,硬是選在車站附近的黃金地段開設第一家店,也拒絕犧牲咖啡品質,購買便宜的次級品。

但是,他將過去服務生送餐改為自助式服務,並捨棄座位區,讓客人站著喝咖啡,縮短客人停留時間、確保店內可以容納四倍的來客人數。加上從國外引進自動煮咖啡機、自動洗碗機,徹底達到最少人力也能提供大量服務,最終達成以「原本的員工人數」和「一定咖啡品質」應付「四倍的客人」。

圖說明

小故事、大啟示:

想推出平價產品,不代表只有削減進貨價格、人力成本和開店成本一條路。鳥羽選擇性的增加某些顧客喜歡的服務(平價、便利),再選擇性省略顧客不介意的項目(停留時間、全套式服務),走出和一般咖啡店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不過,這個戰略要成立的話必須達到三個條件,要特別留意:
1. 別家的價格較高
2. 降價就能提升銷量
3. 考慮周詳的配套措施(有增有減的服務,平衡成本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