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创新不是前所未有,用加减乘除思考点玩出新创意!

Image爱因斯坦说:「创意的秘密,是知道如何隐藏你是从哪里偷来的。」

跳脱习惯,挖掘可能性
在竞争激烈的广告业打拼多年,促使创作者养成「记录」的习惯,纸上的涂鸦丶手机里的录音和照片,都成了在创作的题材。创作者最重要的资产是他的生活经验,他因此训练自己有知有觉地过生活,「大众用『看』的,创作者用『观察』的,反覆观察你就会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培养创新能力的下一步骤是跳脱习惯。「人是惯性的动物,每天遇见的人丶走的道路丶看的节目丶逛的网站都大同小异,这些习惯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创意,」他以自己为例,他喜欢走不一样路回家,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拒绝在框架内思考丶切换看事物的眼光与角度,就能找到创新的可能性。」

加减乘除,玩创意的四个思考点
旧东西如何玩出新花样?创作者提供四个思考点:加丶减丶乘丶除。「加法:把两个旧元素相加,想一想珍珠奶茶的魅力;减法:舍弃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想一想轻薄型电脑iPad引领的风潮;乘法:如何创造双赢?想一想异业结合,譬如健检旅游;除法: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经营?想一想P&G多品牌经营概念攻下的市占率。」

想跟别人不一样,你可以时常问自己:「what if 如果…将会怎麽样?」,假如你有很多what if,又愿意去尝试,这会形成你的优势,你成功的机率就会比别人高。「创新是一种心态,人要勇於改变!

8个赢得客户敬重的销售心法

Image事实上,业务是份很复杂丶需要高EQ的工作。它无时无刻都在思考丶应变,也必须很快掌握客户的想法,察觉客户的情绪,除了要对自己商品熟悉外,更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吸引客户的重点,在聊天过程中慢慢的切入,进而得到客户的信任而成交。要成为一个成功且受人敬重讨喜的业务,《Entrepreneur》杂志以下八点建议:

1.少用嘴丶多用耳朵

与客户见面的头几分钟,是业务最关键的时候,绝对要切记不要一直说自己的事,也别开头就讲商品和服务,最重要的,不要背诵自己准备的草稿。多数业务在初次见到客户时,都会急着想要介绍自己与产品,但在深入认识客户前,业务是无法猜测客户的兴趣丶嗜好或有什麽样的需求,在这时候就贸然推销商品,反而会让客户失去耐心。因此,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客户多说一些自己的事情,是重要的第一步。

2.要用「问题」来卖东西,而不是「答案」

不要一直推销自己的服务与商品,要先去理解「客户想要买什麽?」藉由问题的引导,从客户回答的内容中去推敲对方的需求。举例来说,销售美妆的业务可以问客户:「最近夏天这麽热,你出门都怎麽防晒?」「这样防晒真的有用吗?」「除了防晒外,回家後的肌肤保养也很重要,妳都怎麽做?」用这样的引导聊天,来了解客户的保养习惯,对保养品丶彩妆的习惯爱好。

3.同理客户的想法

对客户保持好奇心,了解客户现在丶过去使用相关商品的经验与使用情况,抽丝剥茧归纳出客户的需求。在这里,并不是像做市调的访谈员在发问,而是以轻松丶非正式的聊天,来了解消费倾向丶特殊爱好,理解客户的想法。

4.将客户当成朋友或家人,不用业务的姿态做沟通

试着将客户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设身处地为客户想之外,落落大方丶亲切的态度,将获得对方的好感。只有当彼此拉近距离後,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若在一开始就摆出业务的姿态,急着推销丶与成交无关的话题就毫无兴趣,那客户自然会起了防心。

5.观察客户隐藏在心里没说的话

当客户在对话过程中,呈现焦躁不安丶频看手机或手表,那可能是他公事太忙了。在这时候,业务就该识相的询问「是否现在在忙?」「是否需要改约别的时间或晚点再致电联络?」让客户知道业务有在为他着想,这是十分贴心的行为。

6.不懂不要装懂丶假专业

在当业务的初期,和客户对谈的时候,最怕遇到太专业的问题回不出来。这时候,可以用几句比较简短的话来大概介绍,剩下的可以坦白跟对方表示,过几天後会将今天谈论的重点以及问题,再一并整理回覆,只要能够准时回覆让客户满意的答案,很快就能在对方心中建立起「负责任」的印象。相反地,最糟糕的状况,就是不懂硬要装懂,也许当下可以撑住场面,但胡乱回答的内容,迟早会被客户识破,反而会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想要在客户心中把这标签撕掉,得要花更大的力气。

7.清楚知道自己可以提供给客户什麽帮助

了解自己产品优势丶业界趋势…等等这些基本要素,都可以作为给客户的参考,也让客户感受到业务的努力,并且展现出替他量身打造丶设身处地而想的诚意。不要一直用卖东西的方法表达,而是让客户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或问题,并且需要向透过业务员的协助来满足,这才是成功的销售模式。

8.不要唠叨丶没重点

跟客户介绍商品,不是要长篇大论丶包山包海的介绍,而是要挑几样客户可能需要的商品,把主要的功能与客户可能的需求做结合来做介绍,才能够切中客户所想要的。对於像是规格丶功能的细节描述,未必是客户爱听的内容。

一定要懂的4个管理理论!

Image1.破窗理论:凡事照规矩,不轻忽每一件小事

面对繁多工作,每个人难免都会轻忽某些「小事」,以将时间保留给「大事」。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任何一点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破窗理论」的大意便是,再微小的犯罪,最後都可能蔓延扩大,导致严重後果。因此,对於任何不良习惯,都应该防微杜渐,不要任由让自己的惰性和坏念头影响工作专业。唯有事事都按部就班照规矩来,并且养成即时修正和补救问题的习惯,才能杜绝任何阴沟里翻船的可能。

2.莫非定律:坚守原则,不怕鬼敲门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认真工作了好几个小时,身心俱疲的你只是想随意浏览网站丶图个轻松,老板偏偏正好就在这时走到你座位後面?「莫非定律」(或译为「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坏事只要有可能发生,无论机率有多小,它就是会发生。

姑且不论运气好坏,坏事终究是肇因於自己的一念之差,做了不该的事。因此,要避免莫非定律作祟,务必坚守个人原则:不该做的,就坚决不去做;需要做的,就做到尽善尽美,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若是千万小心之後,依旧出了错,也要积极找出原因,下不为例。

3.木桶定律:持续学习,强化团队表现

要判断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并非找出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於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身为团体的一员,应勤於学习,拉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避免成为害群之马。至於已经是「长板员工」的人,也必须惕励自己与其他木板紧密结合,并且持续提升自我能力,切勿恃才傲物丶原地踏步。

无论是你团队里的长板或短板成员,最重要的都是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力打造出「不漏水」的木桶团队。

4.刺猬法则:君子之交,不以私害公

「刺猬法则」指的是,人际交往应保持距离,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运用在职场的人际互动上,则是提醒工作者凡事必须谨慎拿捏,公事公办,不以私害公。

管理者则须尽量做到公私分明丶亲疏有度。前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总裁艾佛瑞·史隆(Alfred P. Sloan)坚持与员工保持适当距离;但当员工发生意外,他总是立刻赶到医院探望。此举不仅搏得部属敬重,也能激励团体向心力。

4个让人容易忧郁的职场因子,你一定要知道

Image4种易产生忧郁症的职场因子
说到这里,你可能以为忧郁症是情绪疾病,但其实,忧郁症不只是心理丶更是生理疾病。 育宁心理文化心理谘商师邱永林表示,诱发忧郁症主要有生理丶心理与社会成因:

1)生理因素
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失去平衡(如血清素(Serotonin)丶脑内啡(endorphin)跟正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2)心理因素
完美主义的个性,或是负面悲观的思考习惯;

3)社会因素
负面或高压的生活事件造成心理创伤,如工作环境讲究效率丶失婚丶失业有庞大的财务压力丶家庭失和等。

叶雅馨点出,若将社会因素缩小范围至工作环境,可以想见在高压丶时间急迫丶工时较长以及同侪竞争激烈的工作性质,就容易将工作者推向情绪悬崖,若你曾经怀疑过自己有可能是忧郁症的隐性族群,詹佳真提供以下4要素,让你初步判断,自己是否属於潜在忧郁症患者的族群:

1.主管是权威式领导者
主管每天都骂你「笨蛋」「蠢猪」吗?他专制的作风丶习惯贬抑部属能力,让你长期处在恐惧与焦虑当中,心情大受影响。

2.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
以业绩计薪的工作丶盈亏自负的创业家,或是同侪评比激烈的环境中,都有可能造成你的恐慌情绪。

3.个性追求完美
你的标准近乎吹毛求疵,甚至将此视为追求卓越的动力,但你心底总是觉得自己从未完全实现目标丶从未满意过自己的表现。

4.时常觉得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
主管才刚交办任务到你手上,你就预先看衰自己丶预告失败。习惯自我否定,并且也认定别人也总是这样看待你的能力。

积极协助,让患者勇於面对
社会大众对於忧郁症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情绪疾病,认为「低潮」会过,人会「自然复原」,但事实上忧郁症是生理更是脑部疾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康复,也因此,既是忧郁症患者也是陪伴者的导演吴念真(已故大妹患有长期忧郁症),曾用自身的经验呼吁大众:「当我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疾病的时候,请不要相信自己,请相信专业丶相信医生,寻求专业协助。」

其次,职场的不友善环境,会让患者刻意回避疾病。「大多数人将罹患忧郁症,跟抗压性不足丶工作能力不佳做直接联想,」这种想法会直接扼杀工作者面对自己得病的勇气,企图隐瞒病情,企业主丶同事自然也不会知道他的病况如何

 

为何跨不出国际?不是市场太小,而是企图心不够!

Image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家并不容易,就算成功打造颠覆性的创新服务,也可能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挫折丶拒绝,他观察,成功的企业家有以下特质:

1. 积极冒险丶不打安全牌
普瑞提斯指出,亚太地区与欧美地区的创业家在技术能量上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欧美等地的创业家比较积极进取丶不打安全牌,而且从不设限,积极打造一些有助於解决(全球)问题的产品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开发行动App服务。

2. 找到对的夥伴,别被「漂亮履历」迷惑
「当你在找寻一起创业的夥伴时,千万不要被漂亮『履历』所吸引,相反的,应该找寻跟你拥有一样愿景与热情的人成为创业夥伴。」普瑞提斯建议创业家在招聘内部员工或者是寻找外部合作夥伴时,选择理念一致且热衷於透过新科技等手法解决问题的专家,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唯有对事物拥有热情的人,方能够在一次次的挑战下,持续不断的将事情导向正面循环。

3. 直指本心,保有热情
创业者必须确认,团队正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大家都想做的吗?这个产品服务真的有助於解决问题丶或者是让世界变更好吗?

普瑞提斯表示,在跟无数创业家的互动过程中发现,让创业家迈向成功的关键,不是其使用了多麽厉害的新科技,而是他们始终对事物抱持热情,并且懂得透过科技推出符合市场需求丶可以同时解决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问题的产品服务。

除此之外,创业家千万不用因为所处的国家内需市场太小而有所局限。普瑞提斯表示,就像Skype一开始也只是一间成立於爱沙尼亚的小公司,只要团队成员不局限目光丶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循序渐进的朝着梦想前进,就能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丶发光发热。

看好亚洲创新能量,普瑞提斯於去(2014)年在香港成立创投 - Oriente Holdings,以创业家暨创投的双重身分,持续关注丶协助全球新创业者走向国际,如投资在西班牙快速窜起的二手商品交易App – 「Wallapop」,以及透过巨量资料分析技术提供创新服务的大陆线上理财网 – 「Lufax」等。

P2P平台资产争夺战升级 资产提供或形成产业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当前,各家互联网机构对资源的争夺,也不再只是以往关注的流量、用户等,对优质资产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是否有比较稳定优质的资产来源,或许更是决定一个平台未来发展的关键,同时,可能会有更多专门提供资产的平台出现,并逐步形成产业。

资产端渐成争夺焦点 除了资金端的争夺之外,优质的资产也渐渐成为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争夺的焦点。

民贷天下CEO刘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优质的资产和有粘性、活跃的投资用户,一直都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平台数量的增多,优质资产 对接资金的渠道也就越多,资产端(如融资项目等)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些拥有大量优质资产的平台,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大后方,可免除后顾之忧。因此, 加强资产端的建设,对很多平台来说,非常重要。

多位P2P平台人士此前表示,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其所在的平台正在慢慢减速和收缩,主要是对资产端的风控更加严格,资产供应方面有所减少。

天天财富COO洪自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之前,P2P行业发展较为迅猛,资金很多时候最终都是流向了一些地产、矿产或者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 但随着整体经济形势压力较大,这些资产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P2P平台自身也在加强自己的风控,因此都在寻找新的资产。

记者注意到,P2P市场也开始逐渐细分,很多平台也在诸如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频频发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风投对P2P平台的判断已经慢慢发生变化,以往可能更注重用户和客户端,现在则更为注重一个平台是否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资产来源。

洪自华表示,事实上,行业人士已经慢慢达成了共识,决定一个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能更重要的是资产端,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平台很难真正做强做大。

资产提供方对平台要求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资产或形成真正的产业。

洪自华认为,将来市场可能会继续细分,有一些大的平台会提供资金,而有的机构在资产开发这一块比较专业,资产比较多,会成为资产来源方。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机构为一些P2P或者理财平台提供资产,比如小贷、保理公司等机构。此外,一些资产交易所也开始介入这块市场,以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为例,该平台为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理财平台提供资产。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P2P平台只能作为信息中介,平台不能审核和保管资产,这必然会需要其他一些机构去做,所以这将给资产提供方和保管方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

据国投保理金融同业副总监李丽介绍,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很多保理类型的资产由国投保理提供,包括爱投资、微财富等平台。

刘军认为,保理、小贷等机构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不仅为P2P平台提供资产,在贷后管理等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多平台在前期会先采取 P2N模式(N可以是担保、小贷等),选择与优质的资产提供方合作,通过资产合作方+平台两道风险把控,将平台资产风险降至最低。

不过,想要获得一些机构提供资产,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要求也会比较高。

洪自华认为,一些优质的资产提供方的准入门槛会比较高,他们的资产可能会比目前P2P公司的资产要好,不过,按照其成本的价格,大部分平台可能达不到要求。

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一位内部人士介绍说,其平台提供的资产,能够给出的收益率肯定会在15%以内,一些大的,给出的收益率比较低的平台或可以达到其合作要求,但一些收益率给得比较高的平台可能就不列为目标客户。

李丽认为,能提供低成本资金的P2P机构未来会有很大的优势,而成本较高的平台则会因为坏账等问题被逐渐淘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邓莉苹

你找得到你期待的完美老板吗?

Image小小兵的渴望其实也同时是多数人的投射──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完美的老板,希望这个老板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然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来,「完美」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第一个问题是:完美的老板真的存在吗?
对於小小兵而言,完美的老板就是「最坏的大坏蛋」;因此,小小兵们的内心应该有一套关於「坏」的定义,根据这套定义,他们才能够判断出什麽是「最坏」。换个角度来说,每个员工心中应该都有各自一套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与标准,因此才有办法描述出怎麽样的老板才是自己心中的「完美老板」。理论上,去掉少数只能接受自己当老板的人,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当员工,而且各自心中都会有个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但关键在於,绝大多数人想像的好老板不仅各自不同,而且自己「想像」的好老板还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好老板。

这结论乍听之下很吊诡。事实上,每一个人心中的「好老板」与其自身的真实需求有极大的关系,例如需要高度人际互动的人就会喜欢特别关怀员工私生活的老板丶需要明确指导与指令的人就会喜欢特别爱控制细节的老板丶需要挥洒空间的人就会喜欢高度授权的老板。正因为每一个人的真实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员工想要而且需要的领导者类型也都截然不同;换言之,当一个人不够理解自己的时候,就无法正确定义出什麽才算是「好老板」该有的特质,自然也无从推断出怎样才能是「完美老板」。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真的能找到完美的老板吗?
假设一个人真的很了解自己,也真的很了解自己喜欢跟怎样的主管合作共事,就表示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老板吗?让我们稍微转译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人知道自己喜欢跟怎麽样的人谈恋爱,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完美情人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例如,员工挑老板,老板也会挑员工,而且彼此除了能力上的要求以外,往往对个性本质要求更多。以创业公司或者台湾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者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所谓的人与企业文化的适配性,也往往等同於员工是否能与大老板相处。老板挑员工,个性不合的进不来;员工挑老板,要是无法适应也待不久。

如同爱情,主管与部属的关系也没有对与错,只有适不适合──但也如同爱情,就是有某些类型的主管/部属特别受人欢迎,剩下的总是乏人问津。例如既天兵又脱线的小小兵们,跟他们历任的主人相处时间都不长,因为他们太容易出包,时常直接害死主人。好吧,即使他们总是急於寻找「最坏的大坏蛋」当主人,但是「最坏的大坏蛋」并不一定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力部属是一群无法沟通丶智力不足,需求又像是儿童的奇妙黄色生物。小小兵们参加了「大坏蛋博览会」,找上当代最坏又最美的史嘉蕾杀很大(Scarlet Overkill, 珊卓布拉克饰演)当老板,但史嘉蕾却仍得不断担心时常出包的小小兵们无法完成任务,显示双方的合作关系并不流畅,最後彼此分道扬镳,是完全可以想像的结果。

最後一个问题是:找到完美老板之後,就能天长地久吗?
我们暂时先不讨论小小兵如何用各种比《绝命终结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还要更让人震惊的方式,「无意」地害死了历任主人并结束主从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找到了完美老板,关系也很难不断持续下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人才流动以及职务调动。即使员工能一直待在同一家组织里面,直属主管或者最高主管都有可能变动,更不用说员工可能外派或者调换部门。

更深层的因素,在於员工个人的心理状态。既然员工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认知会决定自己想跟随怎样的老板,那麽当员工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认知改变的时候,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与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漫长的自我探索之路,年龄丶环境丶以及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都会促发一个人的改变或成长;因此,过去你认定的完美老板,在你成长过後也可能变得不那麽完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你甚至可能转而选择另一种典型的老板。

我始终认为老板与员工不过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只是里面多了一个变数叫做「权力关系」。不论如何,老板跟员工都应该有彼此期待丶想像与选择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则完全取决於彼此的真实需求与自我理解。你找到你的完美老板了吗?又或者该这麽问,你真的了解自己想要在工作上与主管建立一段怎样的关系了吗?

学历丶经历丶年纪丶外貌,公司录取人最看哪一个?

Smartphone公司是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
你可能从来不知道,公司决定录取谁这件事情,远比你想像得要不科学许多。

假设你是女生(如果你是男生,把以下的情境调换一下就得了),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择偶标准是什麽?我们就姑且开玩笑说学历高丶身高高丶收入高,这三高是择偶的标准好了。请问,身高一八○丶大学毕业学历的A男,和身高一七五丶硕士毕业的B男,哪一个条件比较好?身高一八三丶月薪四万二的C男,和身高一七八丶月薪四万五的D男,又该怎麽选择?硕士毕业丶有存款一百万的E男,和专科毕业丶但有存款两百万的F男又如何?还有……

「等等!你在开玩笑吧,哪有人这样选男朋友的?」我猜大多数人会这麽抗议。因为你很难想像有人会把学历丶薪资丶身高丶外貌丶家世……这些截然不同的变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理性丶冷血地加以比较,然後从中选出一个条件最好的男朋友。

因为从事HR的工作,我被问过琳琅满目的问题,询问HR是怎麽看待应徵者的履历表:「如果我先去进修,等拿到硕士学历再出来工作会更好吗?」「在履历表上写社团经验有加分吗?」「我三十二岁才想要跨入这一行会太老吗?」「我只有私立大学的学历,如果我去念一个国立大学硕士会有帮助吗?」「我上一份工作只做一年半就离职,会影响到我找下一份工作吗?」

或者乾脆这麽问,究竟应徵者的学历/经历/社团经验/在学成绩/年纪/离职原因……等因素,对求职的影响是什麽?

我的个人经验是,这些条件都有影响,也都没有影响。

甄选标准是建立在「假设」上头
从科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专业的甄选过程应该是:先为职缺进行工作分析,确定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丶技术丶能力或特质为何,然後为这些条件订定权重和标准,在甄选中逐一确认每一位应徵者在每一个条件的符合程度如何,最後计算出总分,以决定谁被录取。

但实务上,绝大部分的甄选标准都是一种假设。比较常见的比方说「硕士学历者起薪高於大学学历者」,是因为我们假设硕士学历的员工在能力上高於大学学历。这不见得是事实,因为我们应该都看过一些不知道他是怎麽拿到硕士学历的应徵者,但大家显然都还是继续这样做。

比较有争议的则像是「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否应该高於私立大学毕业生?」这样做就代表公司认为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高於私立大学毕业生,有趣的地方是,我问过很多主管这个问题,不少国立大学毕业的主管都认为应该,但是私立大学毕业的主管几乎都持反对立场。

这该怎麽说呢?我只是想强调,企业的很多甄选标准,都建立在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上头。

「不要找来不适合的人选」是最高原则
当一个用人单位主管透过甄选程序决定录取某人的时候,这个决策会有以下四种情形:

正确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应徵者,录取後果然表现杰出。

错误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应徵者,录取後表现不佳。

正确的拒绝:我们认为不合格的应徵者,万一录取的话表现也不理想。

错误的拒绝:我们不小心拒绝了一位其实很优秀的应徵者。

对公司而言,第三种和第四种状况通常是无感的,我们婉拒了一个应徵者,他後来去了哪里丶表现好不好,我们都不知道。然而,同样是犯错,除非我们拒绝的杰出应徵者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并且痛宰我们,要不然第四种错误的心痛远远不如第二种。

如果你是HR或用人单位主管,选择一个不适任的应徵者加入公司,会把大家搞得人仰马翻,因此在甄选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无意显露的缺点,都可能会被过度地放大。结果,用人单位主管/HR通常倾向於选择各方面四平八稳丶在甄选过程中没有犯错的应徵者。比方说那些服装仪容看起来乾净清洁丶应对进退得当丶讲话聪明伶俐丶有优秀的学历丶待过不错的企业,而且表现不错的应徵者。甄选的最高指导原则常常是「不要找来不合适的人选」,而不是「尽可能替公司延揽优秀的人才」。

主管的决策历程
决定谁该被录取,对很多主管而言是一个「心理历程」,比较接近「这家伙的专业还不错,但上一个工作只待了一年半,说不定稳定度不够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正缺人手丶最近工作量又大,好吧,先让这家伙试试看好了……」

「A先生学历比较好,对未来的职涯也比较有想法;B小姐无论是在专业度或是对未来的想法,都不如A先生。不过B小姐最大的优势是以前做过类似的工作,不用从头开始教起。所以,嗯,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新人来培养的话,那就A先生吧;但如果我们要的是一个马上就可以接工作的人,那就B小姐吧……」

或者是,「感觉起来这位小姐对几个问题都回答得很一般,但她上一份工作是待在某某公司,在那麽好的公司待了这麽多年,应该是不会太差才对,再多问几个问题看看好了……」这一类的决策历程。

我的意思是,在大部分的甄选过程中,决定你会不会被录取的程序是:先针对你的整体印象给一个基本分数,某一些项目会让你加一些分数丶另外一些地方会让你扣一些分数,就这样加加减减。用人单位主管会在心里给你一个评价,再拿来和其他的应徵者比较。

但你大概不会知道,你的履历表上的哪些地方会被用人单位主管拿来当作加分的项目;同理,哪些东西写了会被扣分,也是非常因人而异。

很多年前我加入一家公司。报到後的第一个任务,主管请我整理一下之前的履历表,我这才发现,很多和我一起竞逐这个职位的人,在学经历都比我显赫许多。於是我开口问了我的直属主管。结果他说,我之所以会被录取,当然专业是很重要的,在几位他认为专业符合要求的应徵者当中,我是男生,所以必要时可以帮忙搬东西(不开玩笑,十几年前绝大多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都是女性),另外我在求学时期有美术编辑的经验,而HR部门必须发行内部刊物,如果我加入就不需要再委托外包厂商排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用人单位主管的决策历程,我还记得当时听完之後有一点傻眼,对自己的自信心顿时打了几折。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是个优秀的应徵者
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从很短的面谈中确定这位应徵者的表现到底如何,所以很多人会参考别人的决定,预期那些在台积电工作多年的员工很优秀丶在花旗参加过储备干部计画的员工很优秀丶年纪轻轻就在宏碁得到升迁的员工很优秀丶在鸿海拿到考绩第一等的员工很优秀……

理论上,我的公司和台积电丶花旗丶宏碁丶鸿海……都不一样,在那些公司表现好的员工,并不必然在我的公司里有同样杰出的表现。但偏偏面试官在资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会根据应徵者以前待过什麽公司,或是表现如何,来判断一个应徵者是不是值得被录取。

想要得到一份工作,你可以努力的是,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优秀的应徵者。每一个用人单位主管对优秀的定义可能非常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单位丶同一个主管,这个职务需要跟公司另外一个部门合作,而那个职务不需要,就会影响到用人单位主管的选人标准。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有一些过人之处,让阅读你的履历表和面试你的人想要进一步认识你。

求学时期的好成绩和社团经验放在履历表里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果你工作了两丶三年後,还是只有求学时期的成绩和社团经验值得一提,那就糟了。

很多资深的职场前辈都说一份工作做不满两年(也有人说是一年或三年)是不及格的,如果你是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短一点其实会被原谅,偶尔一次转职时看走眼也不会变成致命伤,但万一你连着几个工作都做不长,你就比较难说服别人说那些都是公司的问题。

如果你的专业非常强,或是和你拥有同样专业的人才在市场上比较稀有,你有一些缺点也不至於被扣太多分,但如果你应徵的是劳动市场人才供给比较充足的职务,那一点点小毛病就会让你和录取通知书失之交臂。

如果你没有吸引人的工作成就,吸引人的学历当然会是你的卖点,但如果你在之前的工作中曾经拿出亮眼的工作绩效,就比较少人会在乎你是不是从名校毕业……这样的例子大概要举也举不完吧。

如果你问我,到底什麽样的应徵者会被录取?其实答案真的不难:你的专业知识应该比别人强丶你的经验应该比其他人丰富丶你积极进取的企图心应该让人印象深刻丶你应该是一个可以和大家合作的团队成员丶你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比其他人更晚放弃……你当然不用什麽好的条件都具备,但你肯定不能什麽好的条件都没有。

完美的人际关系来自「相处」与「关注」:完美生活的练习

Image关系是人际的重要管道,透过这些管道,我们学习丶教导丶成长,变成现在的我们。关系是高度敏感的东西,微小如随口的一句话,就能影响关系的气氛与和谐。

在关系中,一个人的任何改变,不论是外在的改变丶情绪变化丶财务变动,或是跟某事件有关的改变,例如获得一份新工作,都将影响到另一个人。

那麽,如何透过微决心来改善关系呢?就是藉由在重要的微小处改变行为。你也许认为,关系问题牵涉到对方,两个巴掌才拍得响,然而,我们无法改变对方,只能改变自己。所幸,一方的行为改变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减轻紧张,促进互爱,建立尊重,避免小歧见恶化成恼人的冲突对立。

我们常因为坚持得到所谓绝对公平的结果,而抗拒改变自己的行为,其实,关系通常是不公平的——若我们所谓的公平指的是诸事皆相等的话。在关系中,一方可能为另一方做更多;一方赚的钱可能比另一方多;一方可能有较强的同理心,有较佳精力,更整洁,更随和,更外向,更满足,更成功,更愿意迁就,更有信心,更愿意商谈,更公正,更胆小,或更挑衅⋯⋯两方的投入程度不大可能绝对相等。

当关系中的问题大多得归咎於对方时,对努力改变自己的一方来说,或许并不公平,但这麽做可能促使对方更快改进自己。若你和母亲的关系不佳,试图使她改变自己的缺点,可能得花更长时间(或许效果也较差),不如先改变你对她的态度,减少摩擦机会,促成更健康的关系互动。

关系未必对称,但它们是共生系统,只要中断一边的负面力量,就能立即改善此关系——不论是家中丶学校丶办公室里的关系,或是和朋友丶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仔细注意你和对方沟通的方式丶你投资於此关系的方式,乃至你对对方的想法,这一切是如何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从中你将能辨识出有助於改善关系的行为。

关注每段关系
我曾经上过知名影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的演技老师爱德勒(Stella Adler)的课,听到她对一名学习演出恋爱角色而不得要领的演员说:「你如何看出某人正在恋爱?你如何看得出来?你看得出来是因为他们很关注,他们关注爱人的一举一动丶姿态和表情。所以你在表演恋爱中的人时,要对你的恋爱对象投以全部注意力,就算你不是直接面对着爱人,就算你正在和另一个角色说话,你也总是在注意着你的爱人,爱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你。」

当你终於腾出时间给一个重要关系时,是否投以充分关注?和小孩出去时,是否不时地查看手机上的最新讯息,就算是不重要的电子邮件,你也立即回覆,让小孩在一旁安静地吃烤乳酪?你是否边和父母亲讲电话,边在电脑上做其他事?当你的女朋友进入房里并叹气时,你是否假装没听到?当另一半开始向你详述她的新计画时,你心不在焉,只间隔性地发出嗯丶喔,假装很认真在听?一言以蔽之,你是全神贯注抑或漫不经心?

我们的多工作业丶非同步沟通丶只看标题丶爱使用表情符号的文化很可能侵蚀关系中的沟通和连结,即便是我们最珍惜的关系也不能幸免。不过,如同你学会了解如何使用缩简字和表情符号来传送简讯一样,你也可以用微决心来重新训练自己更加关注最重要的关系。

缴出手机
身为离婚丶带着两个青少年小孩的父亲,艾力克斯想要利用周末和孩子好好相处。他们特地远离市区,到乡间的度假屋,那里有占地一千英亩的健行步道丶湖泊丶骑马场,让小孩暂时远离曼哈顿生活。

在度假屋的第一个周末,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和朋友讲电话丶传简讯丶玩手机上的应用程式和游戏,艾力克斯则是在他的电脑上赶工作。星期一把小孩送至学校後,艾力克斯回想周末,发现他们虽整个周末都在一起,但根本没有享受到乡间应有的体验。

於是,在下一个相聚的周末之前,艾力克斯下了一个决心:周末时,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只有一小时。

当他告诉两个孩子这个新规定时,他们激烈抗议,「我怎麽跟我的朋友说啊?」未满十三岁丶社交非常活跃的女儿满心不情愿地问,「就告诉他们,你爸是怪物!」艾力克斯回答。他要求他们缴出手机,每天傍晚五点再还给他们使用半小时。

整个周末变成出去游泳丶骑马,或健行,到了晚上,再玩桌上游戏或看电影,孩子渐渐不再抱怨暂时禁用手机的事。艾力克斯本身也确实遵守新规定,除了最重要的业务电话,他也不碰手机。在林间度假确实变成他为小孩提供的一个特别体验活动。

专注聆听
法兰的工作很费心力,因此她总是比先生泰德更早就寝。泰德必须工作至半夜,他经常让电视开着,有时会在创意枯竭时观看一部深夜电影。泰德喜欢向法兰叙述这些电影的情节重点,法兰总觉乏味极了,缺乏目光接触丶烦躁不安丶叹气,在在表现出她的不耐,尽管如此,泰德仍然继续讲述电影内容。後来,法兰心想,反正泰德还是想讲,为使他有更好的感受,就以更高的兴致回应吧,於是,她下决心:当泰德叙述电影内容时,我要专注聆听。

之後,当泰德讲述前一晚观看的电影内容时,法兰不再忙於做其他的事,眼睛专注地看着他,甚至偶尔提问。法兰说,她其实并未因此对这些电影内容产生更大兴趣,但她的专注展现了明显的亲切,「我真的很惊讶」,她说:「我只是坐着,完全专注地听他叙述一部电影内容,就在我们之间创造了这麽强烈的亲善。其实,整个过程也不过就五分钟而已,但以前我不耐烦,试图使他别再向我讲述时,我总觉得他讲了好久,没完没了似的。而且,自从我不再排斥後,我还发现了一点,原来,我以前内心愤愤不平的另一个原因是,泰德可以晚睡,深夜观看电影,而我却得早早就寝。」

关注使心爱的人和工作上的同事觉得受到重视,虽然,我们不可能时时密切关注另一个人(蜜月期总是有结束的时候),但挑选最重要的时候给予关注,仍然很有帮助。若另一半有特别计画或嗜好,你可以下决心在对方谈到此计画或嗜好时展现你的浓厚兴趣,而非心不在焉地点头,等候转变话题的时机。

腾出时间
若你总是太忙碌而腾不出时间和自己在意的人相处,当然难以展现对他们的关注。

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是一种零和赛局,没有人能创造更多时间,一切全系於如何安排优先要务。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惯性操控。星期天花两小时看报纸,倒是没什麽,但若经常这麽做,就代表看报纸是周日的优先要务;每晚上网或是悠闲地看电视实境秀几小时,就是你为自己建立的优先要务。倘若眼前有某段关系需要投以关注,那麽,你应该检视自己如何改变习惯,以便腾出更多时间给这段关系。

很多人仰赖周末时间和亲朋相聚丶做个人感兴趣的事。星期一时,我们期待周末的到来,视周末为一大块充裕丶完整的空闲时间,但到了星期六早上,这空闲时间却以有限丶不完整的面貌呈现。若你一整个星期睡眠不足,你可能用周末补眠,睡掉周六大半天,剩下半天则是懒洋洋丶涣散地度过,加上得处理累积了一整周的家事杂务,很可能到了周日晚上才突然纳闷,为何没有找时间和配偶丶朋友或小孩外出活动,或是腾出一小时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使用微决心帮助自己在工作天获得更多睡眠,避免将周末的一半时间用来补眠,这样你就能释出一些时间给自己或家人。同理,你也可以避免把家事累积到周末再处理。

还有一种增加相处时间的方法,就是把平日或周末时单独从事的活动变成和某人共处的机会,例如,和某个同事一起步行上班;和某个朋友一起健身;每月和一位同事共进午餐;和女友一起洗衣;和父母亲一起逛市场;在餐桌上边陪小孩做功课,边做你自己带回家处理的工作。检视自己每天如何利用时间,看看能否使用微决心来创造相处和增进关系的机会。

厨房相处时间
多年来,我下班回家後总是先和家人打招呼,接着进厨房准备晚餐,我要求自己在适当时间把晚餐做好,若下班时间延迟,时间压力就会提高。我是一个讲求速度的多工作业者,这一点,在厨房里尤其明显,我的行动就像除去优雅动作和娱乐效果後的铁板烧师傅。

每当先生进来厨房跟我闲聊时,我总是对他说晚餐时再聊。可是,晚餐时间还有小孩,之後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家庭作业丶就寝前的例行事务占用,我和先生几乎没有独处聊天的机会,等到真的有时间时,我们也已经筋疲力尽,即将入睡。

我尝试改变习惯,在工作日的晚上创造更多和先生相处的时间。我下了一个微决心:在准备晚餐的时候和他聊天,就算因此减缓做晚餐的速度也没关系。

下了这个决心後,我适应了一段时间才变得能够轻松边做晚餐丶边和他聊天,做晚餐的时间的确因此增加了十分钟,但这十分钟却为我换来大约四十分钟和先生相处聊天的时间。

由於我们已经在坐下来吃晚餐前聊过当天各自发生的事,讨论过较急迫或重要的事项,因此晚餐时间变得更轻松。如今,边做菜边和先生聊天,成为我一天当中最愉快的时段。

懂得涨价才有幸福

3d human climb in a red arrow for success
3d human climb in a red arrow for success

身为经营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成本控管,但却不是一开始就管控成本,而是先思考「客户对什麽样的商品感兴趣」,同时学会如何落实这个想法。

当经营者用了比较高的成本也能够理直气壮地调涨售价时,就能够抛开成本先考虑顾客满意与否。如此一来,经营者就能够选用优良的材料或花时间研发商品。当不斤斤计较於预算或时间时,就能够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让创意源源不绝,每年推陈出新。

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参考我的想法与方法,学会「涨价的技术」让您的企业感到幸福。
中小企业因涨价而幸福的四大理由
1.中小企业员工的幸福来自「毛利」
营业额扣除进货成本与管销费用之後就是营业利益,营业利益对於公司来说相当重要。涨价与薪资的关系极为密切。只要能够顺利地调涨商品价格,老板就能提高员工的薪资。

调薪带来的效益相当多。一般而言,当薪资增加了以後,员工就会更有活力,进而提高公司的业绩。离职率会降低,员工拿的是其他公司所无法支付的薪资,当然就会留下来继续打拼,招聘员工也变得更容易。总而言之,当薪资提高以後就能够大幅解决公司的人事问题,对於老板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

2.利用涨价的「毛利」可进一步提升业绩
为了提高业绩,公司通常都需要广告宣传或促销等「拓展营业额之开销」,就是「花广告或促销的费用,获取新客户」的意思。那麽,这个费用的钱从哪里来呢?其实还是出自於涨价所得到的毛利。

透过调涨商品价格增加毛利,并将部分资金投注於广告宣传或促销等费用,进而提高营业额,同时增加毛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其中还有一点需要留意的。

在行销商品时「稍微降价」也是促销的一环。然而,「涨价」与促销所需的「稍微降价」并不冲突。因为唯有彻底地调涨商品价格,才有馀力利用些微的降价制造行销机会,这也是本书的思考方式。

3.涨价可让往来客户(供应商)感到幸福
某家日本知名的和菓子店的店长曾说:「我绝对不跟材料商杀价,但要求他们提供最好的材料。」从他的谈话可以看出双方在长年合作下培养出良好的信赖关系。

我猜材料商在习惯客户跟他们杀价以後,遇到一家不在意进价而追求品质的店家时,应该会感受到身为材料商的价值吧。而且也一定会更努力提供更好的材料。由此可知,调涨商品价格除了自己的商店或公司以外,连交易的厂商也能感受到幸福。

4.涨价能让顾客也感到幸福
或许各位读者会觉得意外吧。事实上只要调涨合宜,连顾客都能感受幸福。

当然,同样的商品与服务就这样调涨价格的话,是不会让顾客心生喜悦的。然而,若涨价本身能够充实商品或服务的内容,那麽就能够讨得顾客的欢心。

对於顾客而言,最重要的幸福是「能够持续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或服务」。我想不少人可能有这种不愉快的经验,那就是自己喜欢的商品突然不卖了,或是常去的店竟然关门了之类的。

商品不卖了或商店关门虽然理由不一,但大概都是因为没有利润的缘故。如果售价能够订得高一点,确实获利的话就能继续卖下去,但我们不难看到因为没有调涨价格而卖不下去,最後关门结束的案例。

不久以前,我很喜欢某地一家养鸡场所出产的鸡肉。他们家的鸡肉比其他家的口感更好,风味更佳。後来那家养鸡场却关门了。幸运的是我又找到我原本喜欢那个口感的鸡肉了。因为同一个地区的养鸡场也卖一样口感佳的鸡肉,但价格却几乎是以前那个养鸡场的两倍。

但即使价格是两倍,比起其他有品牌的土鸡还算是便宜的,我常常去光顾这家新的养鸡场。我常在想,如果原来那家养鸡场能将售价订得高一点,有些利润的话,就有人肯继承了吧。因此,鸡肉的价格贵一点,对我而言反而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