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南日记本-美国创业日记(七)我们为什么创业——懒人改变世界

亲爱的日记本:

一大早,兴奋的发现,微信邀请我们使用原创功能了!久等的功能。大家可以看到从这篇文章开始,左上角的原创二字。

在日记本一百天的时候,写下保持原创那篇文章。摘录部分于此。

从10月27日开始,约稿、审稿、到排版,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保持原创。身处这样信手拈来的年代,大家互相抄着对方的文章,乐此不疲的重复,并把天下文章一大抄时常挂在嘴边。甚至有人告诉我,你不抄,没卖点,这个平台是做不起来的,但我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并固执的认为,像我一样的人,有很多。


以下为正文:

这个问题,无数人问,无数人回答。的确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先来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首先看看知乎上的回答,以下内容节选自知乎:

1.不想重走上一辈的路,改变自己的未来。

2.满足创造欲,每次一有新想法就激动的半夜睡不着了,快乐得要死。

3.我只是不想等自己老去的时候,回想起过去却是一片空白,一点可值得回忆的事情都没有。

4.其实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自己。

5. 赚钱、喜欢和自由。

再来看看YC里的说法

斯坦福和YC去年联合开设的课程《How to start a startup》 译及《如何创业》,其中第二部分,是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Dustin Moskovitz,讲《创业动机的好与坏》。其中有一段非常赞成。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业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适合,但这并没有说你绝对不应该的意思。我们成为创业者的原因,我觉得最好的一个解释是“我们对于某一点子有着极度的热情,我们相信创建一家公司是把它带入世界最佳的方式。”在此,热情非常重要,因为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需要熬过各种困难,并说服他人帮助你。

也有人把创业总结成了一碗又一碗的鸡汤。

1.创业给你视野

2.创业给你广度

3.颠覆既有市场的能力

4.从失败中复活的机会

5.你的人生应该要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创业那么爽,为什么很多大佬对年轻人说不?

首先,来看看雷军为什么劝大学生不要创业。

第一,在中国办个公司,需要三四个月时间,还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

第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没有教给学生创业的技能;

第三,我们的社会有问题,没有给大家创业环境。

再来看看,和Dropbox一样风头正劲的Evernote,我们俗称的大象笔记的CEO说了什么。直截了当,“Don’t Do It!” “不要去做”可以理解为,“哥们儿,千万别干这个,都是坑“

说了那么多,我的重点是:

懒人改变世界

从人类钻木取火开始,到爱迪生的各种发明,再到当下互联网的浪潮。我们之所以做出改变,源于一个“懒”字,理想中的生活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每次和别人安利自己的产品时,第一个问题基本是,说说你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往往把它称为“Pain Point” 译及“痛点”,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们在现有的生活下,还能怎么更懒?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创业者其实比一般人更勤奋,睡的更少,但我们需要的却是做一个可以让人们变得更懒的产品。这也就是换位思考,努力的使自己从最懒的角度出发,做出一个最简单易用的产品。

扯回我们的主题,我们为什么创业?我相信人的惰性,人性中谁也逃不脱。茫茫人海,总有那么1%的人比别人更懒、但是更努力,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他们是思想上的懒人,行动上的巨人。他们的创业目的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够“懒”

大佬们劝年轻人不要创业。因为年轻人够懒的多,能想到如何解决懒这个问题的也不少,但真正能去行动的人只占0.1%,再加上创业的风险,最终成功的只占0.1%,这两个数据一乘,得出的结论惨不忍睹。

那我们怎么办?其实,成功的第一步是得先活下来。倒回来说,在创业之前,首先想的应该是如何能让自己在未来活下去,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再谈为什么创业吧。祝大家活的好!同样的话也送给自己。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画像”平台

手把手教您如何精准构建“用户画像”平台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讨论、创新,个性化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落地点。用户画像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相比传统的线下会员管理、问卷调查、购物篮分析,大数据第一次使得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便利地获取用户更为广泛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精准、快速地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重要商业信息,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用敏捷可视化分析搞定用户画像。

什么是用户画像?
互联网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后,不可避免的给企业及消费者行为带来一系列改变与重塑。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消费者的一切行为在企业面前似乎都将是“可视化”的。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企业的专注点日益聚焦于怎样利用大数据来为精准营销服务,进而深入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于是,“用户画像”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用户画像,即用户信息标签化,就是企业通过收集与分析消费者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主要信息的数据之后,完美地抽象出一个用户的商业全貌作是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方式。用户画像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精准用户群体以及用户需求等更为广泛的反馈信息。

用户画像的焦点工作就是为用户打“标签”,而一个标签通常是人为规定的高度精炼的特征标识,如年龄、性别、地域、用户偏好等,最后将用户的所有标签综合来看,就可以勾勒出该用户的立体“画像”了。

具体来讲,当为用户画像时,需要以下四个阶段:

1.战略解读:企业选择构建用户画像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的战略目的,如提升产品服务质量、精准营销等。根据战略目的的不同,用户画像的构建也有所区别。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用户画像平台的战略意义、平台建设目标和效果预期,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施工作。

2.建模体系:对用户画像进行数据建模,结合客户实际的需求,找出相关的数据实体,以数据实体为中心规约数据维度类型和关联关系,形成符合客户实际情况的建模体系。

3.维度分解:以用户、商品、渠道三类数据实体为中心,进行数据维度分解和列举。根据相关性原则,选取和战略目的相关的数据维度,避免产生过多无用数据干扰分析过程。

4.应用流程:针对不同角色人员的需求(如市场、销售、研发等),设计各角色人员在用户画像工具中的使用功能和应用/操作流程。

用户画像平台的战略意义:

(出自易观国际报告)

1. 完善产品运营,提升用户体验: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生产模式,通过事先调研用户需求,设计制造更适合用户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

2 .对外服务,提升盈利:根据产品特点,找到目标用户,在用户偏好的渠道上与其交互,促成购买,实现精准运营和营销。

如何搭建用户画像平台?
司应搭建一个用户画像平台,将本身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数据平台和可视化数据工具平台连接起来,根据不同的用户交互场景,应用挖掘数据平台的价值,让研发生产,用户研究,市场营销等人员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自主地分析不同产品用户特征,快速洞察用户需求。该平台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用户是谁? 用户需求是什么? 用户在哪里?

用户画像建模体系

完善的用户画像平台需要考虑周全的模型体系。通常来讲,构建用户画像平台所需的数据分成用户、商品、渠道三类实体。

1.用户:数据维度包括自然特征、兴趣特征、社会特征、消费特征。从数据特点上看,又可分为基本属性和衍生标签,基本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地域、收入等客观事实数据,衍生标签属于基本属性为依据,通过模型规则生成的附加判断数据。

2.商品:数据维度包括商品定位和商品属性。商品属性即商品的功能、颜色、能耗、价格等事实数据,商品定位即商品的风格和定位人群,需要和用户标签进行匹配。

3.渠道:渠道分为信息渠道和购买渠道。用户在信息渠道上获得资讯,在购买渠道上进行商品采购。不同类型的用户对渠道有不同的偏好,精准的选择对应的渠道才能提高效率和收益。

用户画像数据维度

针对每一类数据实体,进一步分解可落地的数据维度,形成字段集。

1.用户数据

2.商品数据(以消费电子类为例):

3.渠道数据(以消费电子类为例):

用户画像使用场景

场景一,按需设计:改变原有的先设计、再销售的传统模式,在研发新产品前,先基于产品期望定位,在用户画像平台中分析该用户群体的偏好,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从而改变原先新产品高失败率的窘境,增强销售表现。比如,某公司想研发一款智能手表,面向28-35岁的年轻男性,通过在平台中进行分析,发现材质=“金属”、风格=“硬朗”、颜色=“黑色”/”深灰色”、价格区间=“中等”的偏好比重最大,那么就给新产品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客观有效的决策依据。

场景二精准营销:针对已有产品,寻找所偏好的精准人群分类,以及这些人群在信息渠道和购买渠道上的分布比例,来决定广告投放和活动开展的位置、内容等,实现精准营销。

用户画像平台技术方案
系统架构

从数据源到最终展现分成如下几层:

1.数据源:包括来自各个业务系统和媒介的分析数据源,其载体包括数据库、文件、大数据平台等。

2.数据建模:根据用户画像建模体系,配置数据模型。

3.数据集市:每个数据集市是基于一个主题做好轻量建模的细节数据,数据按照列存储的方式,被高效压缩,打好标签,存储在磁盘中。当需要计算时,采用内存计算来进行数据计算,并且每台机器节点会同时计算,最终会将结果送往可视化分析层做展现。

4.可视化分析:采用永洪敏捷可视化分析作为前端交互组件。无论是业务用户还是IT开发人员都可以通过主流浏览器来访问可视化分析系统,用户还可通过移动终端来访问系统。可视化分析系统提供系统监控,权限多级管理,多维数据分析,等等功能,还支持自服务式报表设计和数据分析。

可视化分析:敏捷可视化分析

敏捷可视化分析已成主流

目前,可视化分析行业的建设思路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敏捷可视化分析这一思路,从被大家认知,继而逐步接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了主流。敏捷可视化分析通过敏捷、迭代的可视化分析应用开发模式,能快速满足客户的可视化分析需求;通过提升可视化分析系统的交付成功率,去最大化客户的商业价值。

基于敏捷可视化分析产品,客户的可视化分析应用不用等待数月之久,采用快速交付、持续迭代的敏捷开发,一个可视化分析需求可以在一周之内就得到响应并交付给用户。

同时,基于自服务(Self-Service)的实现理念,敏捷可视化分析支持最终用户通过简单、灵活、强大的可视化分析前端去实现自己的可视化分析应用。通过打造“发现问题、找到答案、采取行动”的可视化分析闭环,敏捷可视化分析不但能最快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能降低IT部门的沉重负担。

敏捷可视化分析对比传统可视化分析

敏捷可视化分析 传统可视化分析
产品结构 一个厂家提供的一个工具,集ETL、OLAP、展现于一体 由ETL工具、数据仓库、CUBE、OLAP、报表工具等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组成
安装过程 安装文件100M,几分钟内安装完成。 安装文件庞大(甚至几张光盘),配置复杂,需要几天时间
数据来源 数据仓库、数据集市、ODS以及源业务系统都可以作为数据源,无需数据仓库、第三方数据库或CUBE文件。 需要数据仓库、第三方数据库或CUBE文件支持;
建模过程 从数据源或数据仓库中直接抽取细节数据。

任何字段都可以作为维度和度量,灵活组合。

不基于Cube的汇总数据,保证分析的灵活性。

ETL:从源系统中将源数据根据构建完成的数据模型,抽取、转换并装载到数据仓库。Cube生成:将数据仓库中的星型模型数据,根据需求生成OLAP Cube,供给前端分析工具展现。
灵活性 只需要在界面中选取新的纬度,或者改变度量值就能实现业务人员分析需求的变更,这个操作只需要几秒钟,快速获取价值,无需复杂的建模工作。

可以按需抽取数据源的表,随时调整。

界面展现控件丰富,布局灵活。

OLAP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需要专业的技能来构建Cube。一旦最终用户希望增加、调整多维分析的要求,则必须将其需求递交给IT人员,由IT人员从数据建模,Cube制作直至展现,重新构建。
性能 高性能的列存储数据集市,分布式计算架构,内存缓存交换机制,实现百亿级数据的秒级计算响应。 随着并发用户的增加,报表和OLAP的内容增多,分析维度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将愈缓慢,即便增加多个应用服务器,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性能问题
项目风险 独特的产品技术架构,无需复杂的建模工作,按需快速调整分析维度和度量,极大的灵活性,加快了项目实施周期,也降低了项目的风险。 核心就是数据建模,数据建模的好坏影响前端分析的效果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了项目的风险度,直接决定了商务智能的成败;
实施周期 动态建模、实时计算,无需事先定义分析维度和CUBE,项目实施周期短。

产品结构简单,少量培训即可使用,无需专业的技术技能。

实施周期一般以周来估算。

数据建模的过程通常占整个商务智能项目的30%-50%时间,造成项目周期比较长。产品体系复杂,需要大量培训,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实施。

实施周期一般以月来估算。

总结来说,用敏捷可视化的工具连接企业自有数据库,搭建一个用户画像平台,根据不同的用户交互场景,随时分析用户特征,快速洞察用户需求。这期间的建模和维度分解工作做好即可。

别再对客人说「 这是公司规定」,适度授权,客人才会爱你!

Image很多人问,做为一家餐馆丶旅馆或者是任何以服务文化为主体的企业管理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免有消费者抱怨,进而跟第一线的服务人员起冲突的事情发生,有没有什麽办法可以同时做到让员工获得尊重丶又让客人满意的双赢局面?

27岁进入亚都丽致体系担任储备干部丶36岁升上总经理,成为当时全台湾最年轻的五星级饭店总经理的苏国垚回答:「有,就是授权。」

授权给第一线服务人员,让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顾客的烦恼跟怨怼,甚至提供更好丶更贴心的服务给客人,让原本的服务危机,扭转成高满意度的口碑服务。

苏国垚举了两个亲身经验,比较一下。

他某次在泰国一家旅馆内设的自助式餐厅内用餐时,留意到一个场景,有对夫妇用完餐准备离开,有名服务人员走向前,微笑着他们建议::「你们要不要带几瓶可乐在路上喝?」

苏国垚想,第一,泰国外头的天气热到不行,能随身带着冰凉的可乐,确实是贴心又即时的建议。其次,在这种自助式的餐厅,一向只听过餐厅防着客人带走食物,从没听过鼓励客人外带饮料的。

这简单的举动,不仅体现了旅馆服务人员的贴心丶也显示了旅馆对待客人的大气。

举另外一个反面的例子,苏国垚说,有次到台湾某间连锁泰式餐厅用餐,点了虾酱空心菜,菜老到整桌人都无法入口,最後几乎整盘没动。

结帐时,服务人员照惯例询问:「吃得如何?」苏国垚老实说明那空心菜实在太老了,但服务人员却一脸木然丶没有做下一步处置,更别说对顾客抱怨有任何回应。

苏国垚认为,如果企业不想处理客人的不满,就不应该在流程间设计询问客人满意度的环节;既然让第一线服务人员关心了客人的心情,那就应该设计後续的配套方法,授权给员工处理,否则只会让客人留下更糟的印象。

显然的,两个例子一好一坏,前者授权员工充分丶员工愿意提供更多的服务给消费者,提升满意度;後者没有授权(或授权不足),让员工无法在第一时间解决消费者抱怨,因此流失消费者的喜爱,而这就是授权的重要性。

首先,当消费者对你的产品或服务感到不满意,企业第一时间授权员工提出补偿。
有诚意的补偿,不能斤斤计较於公平或实际消费金额,而是「赔其实际损失,偿其心灵损害」,苏国垚说明,而这件事得让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在当下就要立刻解决。

他回忆自身经验,当年他曾任职的亚都丽致饭店,也授权柜台服务人员一定的额度,只要客人对某项服务不满意,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就有权销帐,用意就是要让现场人员灵活应用,追求让客人务必满意的服务态度。

第二,充分的授权,会让员工成长。
为什麽?因为授权,就是要「授予员工超出他本来工作的权限」,员工会感到被尊重,因为唯有信赖丶有能力的员工才会被授权,主管授权员工去作本来是管理阶级在做的事情,若员工做得好,主管就有更多时间处理原本没办法做的事情。

有人会说,假设员工滥权或犯错,那怎麽办?苏国垚解答,不要怕员工犯错。员工犯错,表示他有在做事,若不犯错反倒有可能是只手遮天丶掩饰错误,等到出事了反而更严重。

因为他是员工,所以他一定会犯错丶一定也没你做得好,但做为主管认清这个事实,然後付出更多的包容跟尊重,才能让他们成长,变成更好的员工。

创业 CEO / 头洗完,就够了!

Image在「创业 CEO」系列,我们探讨创业者如何教会自己,成为伟大的 CEO,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这样的人在领导。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身为 CEO,大家应该都有「沉没成本 (Sunk Costs)」的概念 ─ 已经花掉的费用,是无法收回的。重点是现在开始的选项丶现在开始的成功机率丶现在开始的报酬可能,与现在开始的机会成本。

但可能是创业者天生的任性吧,实务上,我们看到许多新手 CEO,还是很容易落入头洗了,就一定要把全身都洗完的坏习惯。

举例来说:

明明 iOS App 推出後表现已经不好,却还是让团队把 Android 版继续做完上架。

明明 新 App 的使用率和留存率很差,却还是硬砸广告预算去推广它。

明明 客户已经移情别恋同业,却还想相信他会念旧回头照顾你。

明明 一个热销品已经被同业杀到没毛利,却舍不得放掉它带来的营业额。

明明 专案做到一半已经不可能赚钱,却还指望拿到尾款可以减少损失。

明明 越谈越觉得这投资人怪怪的,还是舍不得已经快到口袋的这笔钱。

明明潜在夥伴的业绩丶市占率不断下滑,还是心想拿下来聊胜於无。

明明 知道一个员工不合适,却舍不得已经投在他身上的心力。

明明 知道办公室太大短期用不到,还是可惜装潢不肯搬家。

理性上,你知道这样想是一厢情愿的,但现实上,很多时候,你就是无法强迫自己斩钉截铁丶做对的事情。

这时候,你或许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去运动

去慢跑丶去骑车丶去爬山丶去游泳,把自己抽离原来的情境半天,让运动後的脑内啡协助你恢复冷静。

开新一章

做另一个 App丶谈另一个客户丶卖另一个产品丶见另一个投资人,价值是相对的,当新的专案让你觉得更有价值,旧案子自然就变得不值留恋。

找个好 Mentor

一个真正了解你的好 Mentor,知道这时候该质问你丶启发你,还是强迫你,去忘掉沉没成本。

交给董事丶Co-founder

再不行,眼睛闭起来,全权交给董事丶Co-founder 处理,请他们帮你当坏人。(别常用,那会显得懦弱。)

就让蛇咬一次

最後,最终极的手段,当你真的无法逼迫自己,那麽在总成本可以控制的前提下,就放手让蛇咬一次吧!至少,狠狠痛一下,你就从此免疫了。

杜江南日记本-美国创业日记(八)珍爱生命,远离创业吗?

美国创业日记(八)珍爱生命,远离创业吗?

RiJiBen-Diary

这里是日记本,你最好的树洞。欢迎吐槽,欢迎分享最真实的生活。日(yue)吗?

 

题图为坠楼而亡的女创业者 Faigy Mayer

题记:Business insider 21日新闻称,《据说一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从纽约市的屋顶酒吧跳楼自杀身亡》。原文链接附在文章结尾处,英文好的小伙伴们自己去读吧。今天的主题是——真的要珍爱生命,远离创业吗?

英文原文标题“A startup founder reportedly jumped to her death from the top of New York City rooftop bar 230 Fifth” Business insider 非常慎重的用了“reportedly” 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据说”,这个据说非常值得玩味了,真是个不错的标题党。

首先,文章介绍了Mayer背景,说她开发了几个和纽约相关的iOS的APP,这是据Mayer的linkedein说,中间据警方说,他们如何判断出坠楼者为Mayer的等一堆细节。最后,上大招了,文章说:

如果Mayer真的是自杀,那她不会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创业者。接着给出了很多数据,并且据一份报告说,49%的企业家患有精神健康状况。抑郁症是其中排名第一的病症,并且存在于30%的企业家。

把这个几个关键词连在一块儿。创业,创始人,APP,自杀,抑郁症。必须承认,符合大众现在的口味。弱弱想起当年新闻学老师第一堂课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如果死者真的是Mayer,让我们折转回去看看她的Twitter,她的自我介绍如下:

她喜欢编程,喜欢写代码,喜欢苹果手表,最重要的是最后那几个字 and life,她深深的热爱着生活。

这样一个被外人欣羡的女子,她真的会甘于坠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真的只因为创业不顺而选择逃离这个世界?回到今天的主题,珍爱生命,远离创业吗?

我承认,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结,抓狂,甚至歇斯底里。但这就是生活,他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和是否创业无关。

既然我们选择了走上创业这条慢慢长路,那爬也要昂首挺胸的爬下来。输并不可怕,认输才可怕。

记得某部电影,男二号和父母说,我永远不会选择自杀,因为我的钱包里放着你们的照片,每次我有这个想法时,总会拿出来看看,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完成。从创业角度来说,这是作为创始人必须要有的担当。对项目的责任,对成员的责任,甚至是对社会的责任。所以,作为创业者,我不愿意相信Mayer会因为创业不顺而选择纵身一跃。

认真对待这个世界的人,这个世界也会认真对待你。如果你以为这是标题党,那我想告诉你,其实远离创业,你也不一定能珍爱自己的生命。

无论如何,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App。

中国互联网公司反思-最新倒闭名单涉及16个领域千余企业

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O2O创业项目中止、倒闭。盘点这些O2O创业企业,共涉及16个领域、千余家企业,这16个领域分别是医疗、美业、婚嫁、房产、家居、出行、汽车、旅游、教育、餐饮、社区、零售、金融、服务商和其它,例举了目前O2O行业的死亡企业,并逐一分析了这16个行业的死亡原因。

医疗死亡名单

医疗02O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起的行业,政府促进医疗改革的利好信号更是促进医疗O2O发展的催化剂,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一个典型。据调查,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8.4亿元,预计2015年从事医疗O2O领域的企业将达到42.3亿元,其中,移动医疗和理疗保健呈集中爆发式发展。不过,在整个行业在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有大批医疗O2O企业默默退出市场。

死亡原因:

1. 移动医疗、智能硬件以及上门服务的兴起,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传统在线医疗的企业造成冲击,导致一批企业死亡。

2. 通过列表可以看出,死亡企业多以健康管理为主,从事该领域的企业较多,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一旦没有巨头注资,很容易被行业淘汰。

美业死亡名单

目前中国整个美业市场有上千亿规模,美容(包含整形)的市场规模最大,剩下的就是美发业和美甲业,整个市场非常巨大。美业线下专业店有两三百万家,整个线下高度分散,未来随着美业O2O刚刚发展,其带给投资者的机会越来越大。有人欢喜有人忧,美业O2O刚刚起步,没有能力融资持续培养用户的企业则困难重重,甚至倒闭。

本次盘点的美业O2O死亡企业有7家,其中有5家是关于美发的APP平台,所在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

死亡原因:

1、 低频次、非刚需,美发O2O普遍不被看好。从美业融资情况看,美发基本没有融资,可见投资人对美发业O2O并不看好。其原因是,美发业线下门店较为发达,线下店无数,线上很难竞争;上门等家庭场景不能与美发服务相融合;顾客消费习惯难以改变,消费者习惯于选择熟知的发行店或者就近选择美发门店,美发咨询等服务需求较少。所有服务类的关键就在于流量。因此切入细分领域,迅速做起流量来,是创业者最需要打磨的功夫。美发行业虽然有很高频次和需求,但是上门美发这一O2O项目,是否真的是刚性需求,恐怕还需要创业者三思吧。且不说剪完头发留在家里地板上的一地狼藉,就说你能否请来理发店里真正的“大牌”上门都是难题。

2、无法标准化:过去的团购网站也提供了美业服务,但是团购为什么对美业的推动力为何不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业属于非标类服务。非标类服务,极可能面临“两头难伺候”,创业者要学会当好两头受气的“小媳妇”。因此,美业O2O其实是个“看起来很美,实际上苦逼”的行业。

婚嫁死亡名单

2014年全国婚庆行业服务营业额达到7000亿左右规模,婚庆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趋于走低并将持续,所谓婚庆暴利已是“昨日黄花”。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于互联网对其的冲击。

死亡原因:

低频消费,缺乏资源。婚嫁行业的互联网化进程较短。在本次盘点中盘点出的已经停止运营的大部分企业成立时间稍早。由于婚嫁行业是低频需求的行业,如何提高用户粘性,不断的拓展产业链(横向或纵向)就成了每个企业亟待思考的问题。

最近,品途网记者采访了刚刚获得融资的寻拍。据其CEO孙鹏介绍,他们曾拿出了两个月的试错时间。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调整步伐,从婚嫁摄影领域作为切入口而展开业务 .

大部分的婚嫁平台都是基于线下资源而建立的,没有线下资源无异于无源之水。从本次的盘点中,也可以管窥到,很多基于平台的网站,无法立足于市场之中。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摄影O2O平台就在苟延残喘中。

房产死亡名单

房产O2O预计市场规模万亿。玩房产需要相当的实力。公寓租房和租售平台动辄融资过亿,如2015年6月青客公寓获1.8亿人民币B轮融资,2015年5月魔方公寓获2亿美元B轮融资、吉屋网获1亿人民币A轮融资、爱屋吉屋获1.2亿美元D轮融资。

有人欢喜有人忧,巨额的融资说明:要么行业门槛高;要么行业呈聚合现象,市场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

本次盘点的房产O2O死亡企业有7家,其中有5家是在2013年成立,所在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主要从事租房业务。

死亡原因:

1. 经过2014年的调整,房产行业告别“黄金时代”,面临一轮新的洗牌,“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成为新常态。用一位从业者的话说:这个行业太拥挤了,有1000个玩家,市场只能容纳100个,900家都得滚蛋。

2. 租房领域龙头隐现。2015年初,链家租房业务零佣金,只收5天的房租作服务费。爱屋吉屋在北京和上海,租客佣金全免。前者链家,占据北京一半的二手房成交市场。后者爱屋吉屋上线4个月后,成为上海租房市场的第一。烧不起钱的公司只能让道。

家居死亡名单

相比于单纯的家居用品电商,家装才是这个行业的重头戏,互联网家装行业是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个万亿级的市场。互联网家装未来的2-3年将迎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谁能率先做好模型,整合好供应链,拿到资本,实现模式可复制谁就能快速脱颖而出,有人预言目前90%的互联网家装公司都会死掉。

在本次盘点的6家“已死亡企业”中,有1家家居饰品电商,其余5家均为装修公司,涉及到了对接设计、提供监理到一站式装修服务的企业。

死亡原因:

1. 同质化严重,无差异化竞争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不管平台还是重度垂直型企业,目前的家装企业都主打“0曾项”、“环保材料”、“高级供应商”等口号,差异化不明显。

2. 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难以品牌化。互联网家装未出现、短期内也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家装行业自有其复杂性,目前很多企业都是紧盯价格战,以此来抢占渠道、抢占用户,699元、688元、777元等千元以下套餐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透明,可以随意比价,有些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产业链、压缩成本,为了保证利益不能加入千元以下套餐的混战,而用户本身是追求性价比的,对于质量和服务相差不多的产品,自然优先选择价位更低得一家。

当然,价格战并不是最佳选择,品牌化是更能保证市场地位的做法:不管市场热不热,品牌的那几家总是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有些企业价格战跟不上,品牌化之路还未成形,只能消失在商业的漩涡中。

出行死亡名单

从打车领域看,去年和前年在滴滴和快的的疯狂补贴下,一年就烧掉24亿元人民币!搞得众多没有来得及傍上大佬的打车软件公司纷纷倒闭,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本来是世仇的两家公司竟然在今年握手言和。而合并后滴滴快的推出了一系列出行产品,顺风车,巴士,代驾,这让众多中小创业公司亚历山大。首先一大批倒闭的就是打车软件,然后就是拼车和代驾。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出行行业的死亡原因。

本次盘点的出行O2O死亡企业有11家,所在城市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以下为具体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

1、大佬初现,格局已成。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内忧外患。滴滴快的合并后如猛虎,更是打破目前创业公司融资最高纪录。来自国际巨头Uber的威胁,挂着拼车的羊头,却做着专车的生意,直接威胁拼车和专车两条产品线。

2、投资收紧大批拼车公司面临断粮据了解,自2013年北京颁布《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鼓励搭乘之后,拼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提供私家车拼车业务的公司超过20家。

但是随着滴滴宣布进军拼车市场,投资人对拼车领域的投资开始持谨慎态度,拼车软件融资难度骤增。作为拼车行业三强,虽然嘀嗒拼车、51用车和天天用车还是凭借其用户和市场份额,融到了大战前的最新一批“粮草”,但也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批“粮草”。

汽车死亡名单

汽车后市场与出行打车平台一样,是一个拼资源,拼流量的血路战场。

死亡原因:

1、门槛极高:对于初创者而言,汽车领域O2O创业有着极高的门槛。尤其是汽车平台类项目,BAT三巨头分别涉猎了滴滴、快的、Uber三家打车项目。即使是易到用车、一号专车也逐渐形成气候,因此打车平台基本上没有机会可言。

2、服务难保证:对于汽车后市场,一个基于服务的市场来说,没有渠道可以压缩,要为消费者讨到便宜,只有一条路,给商家带去足够的客户量,薄利多销,就是团购模式。但服务资源不可能像商品一样有库存。团购的情况下极易出现饱和,从而引发消费者的预约和排队,降低整体的消费体验。

3、口碑与公信力不够:对于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店面,按照现在的点评方式,都不足以带来太多口碑上的帮助。汽车是一个很复杂的商品,汽车服务项目又很多,车作为主要的服务载体不会说话,绝大部分消费者又说不明白,专家不在现场也都说不明白,那在网上的点评不是“瞎评”吗?点评公信力下降,口碑传播也因此失效,这对于运营O2O的中间商来说是一个难题。

旅游死亡名单

近5年来,旅行业电商可谓风起云涌,各类在全国小有名气的网站和APP数不胜数,远胜于传统公司。

按照主营业务的操作方式,旅游O2O项目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侧重某些品类旅行产品生产、服务商类,例如酒店点评——到到,以前仅做比价的去哪儿,门票为主的同程和驴妈妈等,以及综合提供商类,即不但提供自营服务,而且兼作供应商平台,如携程、途牛、去啊。

在巨头的前后夹击和资本的冲击下,华东区域出现了一批“阵亡”名单,创立时间基本都集中在近三年间。其中甚至有一家坚持了十几年的平台,依旧没能逃脱时代冲击,被迫“关门”。

死亡原因:

1、巨头布局加速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已关闭的旅游O2O项目网站绝大多数出现了和巨头业务的重叠。近年来,在线旅游巨头的触手开始从线上逐渐下移,目标就是掌控线下资源及服务环节。与此同时,线下传统旅游也开始向线上布局,在两方巨头的夹击下,旅游O2O成为“有钱人”的战场,普通人似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能力了。

2、渗透率低,提升缓慢早在2012年,中国的网购渗透率就超过了美国,但在线旅游渗透率却落后美国几倍。从木桶理论的角度来看,虽然我们在酒店、机票、休闲度假游各个板块的互联网渗透率都有差距,但最明显的短板还在于休闲度假产品中的门票产品渗透率低、增长缓慢。想要改变现状显然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消耗。

教育死亡名单

从2014年开始,资本持续进入教育领域,预计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1237亿元,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预计将突破1.2亿。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购的在线教育企业不下30家,整个行业在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创业者盲目进入的情况下已经进入泡沫期。为便于观看,本次盘点涉及到了26家“死亡”的教育O2O企业,我们不难发现K12领域占多数,近年来,K12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成为了热门投资领域,但资本疯狂的背后也尽是心酸。

死亡原因:

1.过于乐观,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做支撑。以K12教育来说,这类项目多为提供在线授课、辅导、答疑等服务,但是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很多时候是被学校和传统教育企业“垄断”的,因此这类平台如果体量过小很难对抗传统,一旦占线过长,现金流又不稳定就变得很危险。最典型的是“小龙女”龚海燕的梯子网和那好网,她在失败后曾说过自己“二次创业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融资”。

2.行业巨头顶半边天,小企业难发展。新东方、好未来、腾讯课堂、淘宝同学这样的教育产业继续飞速发展,BAT等巨头持续通过并购或者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垂直教育企业,布局各自的生态教育圈,巨头在流量上的优势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

3.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优质内容。目前在线教育最大问题是缺少优质的教育内容,简单粗暴地把线下的内容录制放到线上是行不通的,学习要有很高很高的积极性,课程缺乏相应机制,内容不吸引人,对学生来说会很痛苦。在线教育获取成本越来越来,同质化使得有些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餐饮死亡名单

在过去的2014年,餐饮O2O领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尽管不少项目永远停在了2014或者2015,但正是他们在创业路上的不断的尝试,使我们有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餐饮O2O市场规模只有92.2亿元,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1389亿元,预计相比2014年将增长46.8%,五年时间这一市场以超十倍的速度迅速扩大。

但与餐饮O2O市场的繁荣风光不同,几乎很少有创业者会否认餐饮是个苦逼活,即便是如今借助互联网东风迅速崛起的品牌,迟早也将回归线下慢慢“熬”。从盘点可见,无论是外卖平台、垂直餐饮、单品餐饮亦或是餐饮服务商,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企业。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死亡原因:

1、餐饮O2O领域巨头林立的今天,互联网巨头们更习惯于简单粗暴、有钱任性,直接用钱“砸晕”用户来培养用户习惯。但在烧钱、补贴、砸流量、抢用户等混战背后,用户能够持续选择的入口是有限的,因此外卖平台必须步步为营,连淘点点这样的“富二代”在过去也未能有所作为,可见外卖平台的项目难度系数之大。

2、外卖O2O有两个必须占领的“高点”:客单价能高就高,如果高不了就高频,如果这两个一个都不占,就需要保质期长一些。尤其对于垂直单品来说,服务速度掌控力等显得尤为重要。品类太过单一或季节性太强,很容易陷入配送成本太高客单价上不去的局面,后期运营将一直处于打不平的状态。

3、餐饮企业做大的关键是餐品的标准化、集约化以及口感稳定性,如呷哺呷哺、海底捞,菜品单一,易标准化,而这些工业化流程最大的保障是中央厨房。但是中央厨房投入巨大,需要门店数跟得上才能平衡盈亏,因此没有跨过盈亏平衡点的企业关门大吉也就不足为奇。

4、在商家智能化、互联网化趋势下,不少创业者选择从卖管理软件、CRM、点菜工具等B端切入,认为做好B端,C端就能水到渠成完成O2O闭环。但在餐饮管理系统的竞争中,系统替代有较大的门槛,另外以B端为主,C端用户无感,B端和C端失衡严重,同样存在问题。反之,从排队(C端)切入,获取用户再切入商家餐饮管理系统似乎更容易最终完成交易。

社区死亡名单

社区O2O预计市场规模万亿。社区O2O是大风口。以家政综合服务和最后3公里快消品到家为例,2015年的亿元以上规模的融资事件有:5月管家帮获1.2亿人民币融资、4月Dmall获1亿美元融资、3月美到生活获2500万美元融资、爱鲜蜂获2000万美元融资。

资本看好,一方面因为市场空间大,几乎没有天花板;另一方面因为终极的社区消费端口还没有被找到。但社区不像出行,土豪砸钱改变消费习惯就好,这是很脏很累的活,每个社区的资源整合和后期把控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跑出来。因此,有人在挣扎,也有人倒下,而行业龙头未现。

本次盘点的社区O2O死亡企业有11家,其中有9家是在2013年成立的,所在城市以北京为主,涉及行业有家政综合服务、洗衣服务、家电后服务、宠物照顾、校园电商、物业服务。

死亡原因:

1. 在社区O2O领域,资本并非首要,线上流量也并非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是线下入口与资源。线下服务需要大量人力,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如果缺乏高额的利润,则难以为继。

2. 社区项目,如家政、洗衣、快消品到家,平均客单量几十元,需要小步快跑,即覆盖高密度的社区用户,实现高频。而线下壁垒、社区经验壁垒、社区物理边界都是难以有效逾越的障碍,限制着社区O2O企业的发展。当微薄的收入难以覆盖高昂的成本时,创业平台就会面临惨烈的淘汰过程。

3. 用户使用习惯还未形成,表面似乎生机勃勃,然而随着宣传期过后,用户热情随即冷淡。

零售死亡名单

零售市场,一直都是一块人人垂涎的大蛋糕,零售巨头沃尔玛是在近期出炉的世界500强里摘得头冠,第二则是电商零售巨头亚马逊,这个市场有多“肥美”由此可见。随着沃尔玛宣布全面控股1号店,阿里天猫超市杀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已非常清晰,零售电商的争霸赛正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死亡原因:

1. 死于差强人意的本地化

生活日常用品是零售行业的主要内容,而住户聚集地的附近,都有商店和小超市,这些实体店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当零售电商切进去,一开始可以拿着低价位“忽悠”用户群,但当补贴潮过去,当这些电商的配送花费的时间比自提还要长、或者是送来的产品不是不新鲜就是质量有问题、选择和定制了衣服却发现附近没有体验店的时,用户必然抛弃零售电商。

2. 死于消费者动力不足的个性定制

个性往往意味着小众,而当你的小众用户群的消费不足以支撑企业的营运时,公司离倒闭也就不远了。在盘点过程中,立足于个性化定制服务的零售电商不少,有卖特产的,有专门定制衣服的,而在生鲜行业,则是以提供半成品的蔬菜居多。这些创意乍看之下非常有特色,最大做强之后的远景应该也不错,但是,这种创意不适合两种零售电商。

第一种是对社区化要求比较高的零售电商,譬如提供半成品和代买的蔬菜给白领,白领会在工作日开火做饭的比较少,周末有时间和需求他们也会选择自己逛超市,买菜之余顺便补充其他生活用品,让别人代买的需求不大,所以导致零售商辐射范围内每天下单人数必然少,这种情况下,提供代买服务的零售电商存活几率就非常小。

第二种是创业型的电商,譬如对体验店要求比较高的服装电商,无论是定制还是网上选择,这些电商主打的特色基本都是线下可以试穿、体验,这种情况下,像优衣库这种规模庞大、比较成熟的服饰企业,就可以轻松完成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要求,但创业型服饰电商的体验店必然不多,这样就无法满足大多数顾客的线下体验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定制用户而言,这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问题,不能体验,怎么敢放心下单?

3. 死于标准化不足

标准化,是零售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则,货源,价格,品质,以及售后等,这都是衡量零售企业的硬件,在零售电商这里还需要加上配送时间。而零售电商入局之前,总是将故事讲得非常好听,一旦产生了问题,往往就陷入泥沼没有了应对之策。

金融死亡名单

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5年7月月报》显示,截至2015年7月底,我国正常运营平台达2136家。数据同时显示,7月出现问题平台最多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另外,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发布的P2P借贷行业上半年北京地区上半年报告统计,上半年北京P2P借贷行业整体成交额约为7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

死亡原因:

监管缺位乱象丛生

由于缺乏监管,P2P行业曾长时期的处于野蛮式的生长模式中。据P2P第三方评级机构安投宝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共有超过2100家P2P平台运营;而在2015年上半年成立的新平台就有约900家,许多国资银行背景的公司也加入到P2P大军。截止6月底,国资、上市公司和银行背景的P2P公司总计超过70家。但与此同时,上半年P2P行业就出现了456家问题平台,其中出现提现困难的平台占40%,而关站失联、诈骗类的问题平台更高达50%。

对于网贷问题,在出现清偿是否可以经营,也有待监管部门的细则出台。帮客网被网贷之家报道为“停止营业”;零壹财经曾报道其在6月份发出了清偿公告。但是就在7月22日出版的《山东商报》B2版面中出现了一篇题为“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落地——帮客网全面解读《指导意见》”。截止到发稿前,品途网记者并未在其官网上发现新的标的。

据了解,帮客网已经进行了A轮融资。其实,较为知名的平台也曾出现过负面新闻,比如说红岭创投出现坏账等。

除了较为严峻的网贷问题以外,众筹、消费类金融产品也需相应细则和配套措施完善。

服务商死亡名单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越来越普及,进入DT时代之日可待。正如前几次工业革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创新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止改变了生活,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战争逐渐从实体战争转化成信息战争,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当属计算机技术。

服务商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革新都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之前,笔者曾盘出了97家服务商企业,这些企业都通过技术为行业默默提供支持。其中多个细分领域都受到了资本的大力支持,但也有许多企业在革新中不断被淘汰。

死亡原因:

1.技术革新节奏慢。服务商企业多以技术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展策略跟上时代的同时,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也是对服务商的一个高要求。在这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企业因为技术有些跟不上,还停留在原来的步调,导致了失败。

2.缺乏创新。在服务商的企业中,许多企业早就奠定了自己领军人的地位,许多新兴企业还是走巨头的老路,生态链不够完善,资金链上也没有巨头企业雄厚的背景,发展又缺乏创新而惨遭淘汰。

运动健身死亡名单

运动健身O2O虽然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但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对健康的关注,会迎来可观的增量市场空间。

但在早期阶段,总有人要去试水,有人要被淹没。尽管人们只会记得那最成功的几个,但创业的精神弥足珍贵。

本次盘点的运动健身O2O死亡企业有4家,全部成立于2013年,所在城市以广州和上海为主,主要从事移动应用的开发。

死亡原因:

在这个数据驱动的经济时代,创业企业勾勒着用户贡献的有价值的健身信息大数据。可信息如何能尽早变现?必竟对创业企业而言,先活下来,才能谈发展。

殡葬死亡名单

本次盘点的殡葬O2O死亡企业仅有1家,2014年成立时,它以未上线即获200万融资被媒体报道。但仅一年后其网站即被关闭。

死亡原因:

1. 市场环境。国内殡葬行业牌相对封闭,且受体制影响的垄断性市场。

2. 用户消费习惯。尽管现阶段还享受着高利润的线下商家的价格不透明,但他们的经验还是被用户信赖和认可的。

3. 低频,而且除了网站搜索投放,现阶段很难有合适的方式去推广品牌。

一点总结:互联网+,天条规则

1、基于时差选行业

不同产业受到互联网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意味着不同行业O2O项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一样的。创业者要善于利用产业时差,去发现那些尚未被重视但是具备一定潜力的行业。当别人都在做餐饮,你可以去做家政,当别人都在做家政,你可以去做按摩。

2、基于痛点做产品

O2O只是形式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需求本身。解决的问题是不是用户的刚需?是不是用户愿意为之买单?是不是高频次的消费?这些问题都将决定这个O2O项目的生命力。创业者要抛开所谓的O2O外衣,去找到这个产业的本质和用户的痛点。

3、基于内容做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人人皆媒体”的效应,使得媒介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优质的内容、事件是品牌传播的关键。叫个鸭子、鹅滴神这种项目的走红,和一个好的名字有很大的关系。创业项目做传播的一定要重视内容运营的重要性。

4、基于速度做势能

对于创业者而言,有些时候,速度胜过一切。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细分领域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去融钱聚人整合资源,持续打造品牌势能。如果没能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那么很可能就会被巨头盯上,后果很可能这个市场你就出局了。

5、有选择地规避平台黑洞

各种类型的O2O项目,在线上都将面临“平台黑洞”效应,一些大 的平台携用户和数据占有入口资源,会让很多新进创业项目卷入这个“黑洞”。创业者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还不具备迅速做起势能的时候,要注意回避平台黑洞,不去 跟这些大平台拼流量,最好选择重度垂直的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美国创业日记(12) 创业中没有天才,只有坚持—-向灌篮高手学习团队管理(完结篇)

熟悉《灌篮》的朋友们一定知道,题图为整部漫画最后一个画面。樱木一个侧脸大特写,加上这一句霸道的”因为我是天才啊!” ,留给所有《灌篮》迷们一个永恒的经典。连作者井上雄彦都不得不承认那是他本人一生的巅峰。

撇开《灌篮》里篮球以及爱情的部分。单以本书主人公樱木花道为主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整部漫画 如何从一个自称为天才的白痴,成为真正的天才

但创业中,有没有天才呢?相信会有,但至少我没有见过,有的只是坚持。

当樱木刚开始申请加入湘北篮球队时,赤木只问了一点“他有毅力吗?” 作为队长,看中的首先不是能力。而是毅力,也就是我们这儿所讲的坚持。

首先,我们得承认,樱木具备与生俱来的运动天赋以及弹跳力。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第一次接触篮球,起跳之后就能撞到篮筐的。保守估计,他的弹跳力至少在1.2米以上。

看整部灌篮高手,就是看樱木的成长,漫画中短短四个月,但樱木每一次在篮球技巧上质的飞越,都建立在无数的坚持不懈之下。

连队长赤木也不禁感慨“不过真难得,这小子倒是一句怨言也没有。” 看图中能把衬衫拧出水来,已经可想而知训练强度。

参加全国大赛之前,安西教练给樱木布置的任务是10天投篮两万次。当这两万次投篮集训结束,樱木慢慢在全国赛崭露头角,最终赢得日本高中篮球界之巅的山王工业的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回我们的创业。以下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大托拉斯从成立到上市所用时间:

苹果:1976年成立,1980年IPO,用时5年

Google:1998年成立,2004年IPO,用时7年

Facebook:2004年成立,2012年IPO,用时8年

微软:1975年成立,1986年IPO,用时11年

当然,像Google和Facebook这样的公司,不选择过早上市,也有他们自己的考量。但我们不难看出,想成为伟大的公司,必须经得住寂寞。

最后,以一句马云的鸡汤结尾: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一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

创业,即使天才也在一直坚持着,我们大家一起加油!

P2P网贷平台常见的8大“障眼法”

P2P虽然正经历着迅猛的发展,但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小众的理财方式。全国平台数千家,但投资者仅以百万计(炒股这么不靠谱的事儿,还有几个亿的股民在那儿守着),所以,如何吸引投资人,其实已经成为各个平台的头等大事。

正因如此,展现平台魅力的各种招数让人眼花缭乱,投资人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坑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了8个P2P平台常见的“障眼法”,以供各位投资人参考。可能笔者总结得不够完整或者详细,有什么建议大家可以一同探讨。

一.注册资金

按照目前的规定,P2P平台的注册资金应不少于1000万。借助注册资金来撑场子的做法在该项规定出台的前后着实热闹了一阵子,尔后渐渐销声匿迹。最近受银行资金托管的影响,这阵风算是再度吹了起来。但注册资金实则是最容易被识破的,稍微懂行的朋友都知道其中的操作空间有多大。通俗点说,有平台说自己实缴资本1个亿,但1个亿放银行吃定期的年化收益才几个点?鬼才愿意!

二.注册用户量

注册用户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台的影响力、信誉度和活跃度,说到底也是平台实力的体现。经常网购的朋友都有这样一种心理:一定去买那个评论最多销量最高的,就像下馆子的时候一定去人满为患的那家。但注册用户数量实则是最容易被操纵的,羊毛党就是明证。所以就这一项来说,有效用户和人均有效投资应该是更合理和准确的衡量指标。

三.伪保证金

为了宣扬自己的安全,很喜欢拿保证金说事,说自己有几千万的保证金在那儿放着,你尽管投。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1.保证金到底有多少其实无从查证;2.即使数额是可查的,但如果平台先拿这笔钱去存定期,再以此抵押贷一笔款,那保证金的作用就是然并卵了。说到底还是钱的事,做金融的没有人愿意拿上千万上亿的钱吃定期利息的,想明白这一点就一通百通了。

四.伪担保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平台很难自己开展征信,做风控也要依靠与担保公司或者小贷公司的合作。那么问题来了,担保公司靠不靠谱在某种程度也成了平台是否安全的衡量因素之一。因此也有不少平台将担保公司推向前台,告诉投资人这家担保公司实力多么雄厚、资质多么高大上,但其中的猫腻不少。1.只签框架没有实质担保。如果哪家平台说项目是和担保公司合作但没有担保函,投资人就要小心了;2.关联担保。担保公司和平台是一家(股东或者法人是自己人)的,是绝对存在安全隐患的;3.壳担保。担保公司本身就是个空壳儿,还怎么给你担保?

五.伪资金托管

这可能是最近最热的话题。根据此前出台的指导意见,P2P平台必须在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所以这也成为一些平台标榜“规范”、“安全”的说辞。但真相是什么呢?且不说仍有相当数量的平台并没有进行第三方资金存管,就是做了存管的,其实也并非“托管”。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通俗来讲,真正做了资金托管的,资金操作全部由用户通过第三方托管机构自主操作完成,实行了用户账户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的分离,任何借贷交易的流动都不经过平台,而在借款人和投资人的账户间直接流转,平台完全没有办法动用用户的任何资金。但存管就不一样了,一方面,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没有义务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平台随时可以操纵这些资金。所以切记混淆概念,最大的安全隐患或许就在这里。

六.过高收益

除了安全之外,收益也是平台吸引投资人的利器之一。但高得离谱的收益显然是不可取的,按照目前的情况,年化收益率在10%到15%之间应属较为合理,可适当偏低或者偏高,但年化三四十个点的这种显然是个骗局,要知道大部分P2P的借款人都是中小企业主,他们不可能承受得起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再者,连国家都说高于24%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资金成本还是这么高,那P2P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

七.华丽团队

我国的P2P平台大多数是从民间借贷发展而来,因此被诟病“屌丝”气息浓厚。所以,一些平台用尽心思将自己包装成“高富帅”,以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但实际上,很多平台“管理团队”名单中的各类大咖们只是过来打个酱油而已,实际上并不参与平台日常的运营管理。所以千万不要只看门面,而不看屋子里面实际住着的都是些什么人。

八.“干爹”背景

找“干爹”在前段时间实在是够火爆,凡是能与银行、上市公司、“国字头”扯上点关系的,哪怕只是上洗手间的时候打了个招呼,也要像跳梁小丑一样在人前露个脸。因为长久以来,背景硬不硬确实是投资人考察平台的关键指标。但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外界对P2P的信誉度还存在怀疑,因此过分渲染自己与某上市公司或者“国”字头开展合作的的平台,投资人应该擦亮眼睛去识别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说自己即将要上市的平台,投资人基本可以无视它,从目前来看,无论从法律层面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来讲,P2P上市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是对常见的几种“障眼法”作了一些通俗的描述。至于如何识破这些把戏,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来源:网贷天眼 午夜阳光

创业失败者的忠告:不要再参加创业活动

提供书籍行动影印服务的 Paperight 创办人 Arthur Attwell 最近结束了自己的创业,从过程中学到了5个教训,并提醒自己未来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其中 Attwell 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说自己正在「创业」:1.不要再参加创业活动。2.不要再参加创业竞赛。3.小心主流媒体的报导。4.不要告诉客户你是新创公司。5.获得真正的协助。

Attwell 观察到,创业已经成为创业讲座丶创业网站丶课程丶竞赛等的商品,年轻的创业家努力奋斗,但在这个光鲜亮丽的环境之下,创业团队被视为「商品」而不是「顾客」,因此真诚给予指导与支持的创业人脉有多少?为了那珍贵的舞台, Attwell 投入许多宝贵的时间制作简报丶上台展示产品,并精心安排桥段,让产品更吸引人,产品的呈现几乎到了能售票演出的程度,然而 Attwell 没有看到回报,他希望这些努力不要再度白费。因此, Attwell 归纳出了5个教训:

1.不要再参加创业活动

Attwell 一周就受邀参加四个创业活动,包括创业研讨会丶创业早餐会等等,也让他感受到创业圈的过度兴盛。他认为,创业活动的目的是连结创业人脉,在活动中找到1到2位有潜力的合作夥伴就达到活动的目的。但这些创业活动已经占去了他大多数的时间,这些时间如果用来开发自己的产品会更有收获。
Attwell 说,你的下一个专案可能会与出版业,健康管理,程式设计或其他产业相关,但不是新创产业。在创业活动里,你遇到的人不会是你的客户,你应该要参加能与大量潜在客户交流的活动。 Attwell 也建议创业家,偶而要和几位也正在创业的朋友聚会,避免自己孤单奋斗,或者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让自己有暂时喘息的时间。

2.不要再参加创业竞赛

各种的创业竞赛,有时是为了比赛的奖金,或者是获得投资人的投资。但老实说,创业竞赛就像投资人逛街,他们快速浏览创业橱窗,加上会後的鸡尾酒派对,这样的投资关系真的适合你的公司吗?
还有可能发生更糟糕的事, Attwell 就曾接到一间大型的国际顾问公司电话,通知他们将会获得一个创新大奖,但他必须先支付7500欧元的授权费用,这个奖项才能公开。还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支持创业的广播节目访问,但他被要求签署一份文件,同意之後再上节目受访, Attwell 最後没有答应这个邀请。
如果创业家确定要参加创业竞赛,建议参加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比赛,不要成为创业竞赛的「商品」。

3.小心主流媒体的报导

获得创业媒体的报导就像灌迷汤一样。 Attwell 所创办的 Paperight 在伦敦丶法兰克福和纽约陆续获获得创新创业奖,业界的好评不断,也持续有媒体报导 Paperight 的获奖事迹,包括 CNN 丶富比世等媒体也特别介绍 Paperight ,这些媒体的光环,让 Attwell 相当满意於获奖与媒体的肯定。
然而这些媒体光环并没有让销售更有起色,也没有收到投资者的询问,对一个新创企业来说,销售就是一切。获奖的确会激励员工丶并增加投资人的信心,但在陆续获奖以後,这样的效果就会逐渐减弱。因此 Attwell 建议,在创业时不要追求大量的媒体报导,找到专门报导自己创业领域的媒体,通常这些媒体相较於主流媒体,知名度较低,但他们的报导,更能帮助你找到你的目标客户。

4.不要告诉客户你是新创公司

许多有办公室文化的企业,都会欣赏新创公司的文化,但没有人会愿意购买新创公司的服务,尤其是大公司,因为大公司习惯和知名的供应商联系,他们不认识这些新创公司,此外,大公司相信新创公司在几年之後才会更稳定。

5.获得真正的协助

创业非常需要获得精神丶策略与资金上的外部支持,但是在大部分的时候,过度的资源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相反的,如果在你创业的领域,能找到一个富有经验而且你也信任的前辈。通常他们在精神上的勉励,会大过物质上的奖励。

为什麽杀价竞争无法避免?

甲商场标榜「天天最便宜」,乙商场就打出「买贵退差价」;甲商场不甘示弱,再打出更便宜的「破盘价」,乙商场岂能坐视,立即祭出「史上最低,全面出清」……

血淋淋的价格杀戮战,在许多产业里司空见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仅由少数几家大厂决定价格的航空业及汽车业,或是通路业者的捉对厮杀,好比灿坤对上全国电子丶中油卯上台塑丶家乐福火拼大润发等等,都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真实上演。

难道他们不知道竞相杀价的结果,会导致彼此的利润都变薄吗?果真如此,那为何业者之间的竞价促销总是无法避免?

合作最有利,却无法合作
其实,这就是赛局理论中典型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富商家里发生窃案,警察抓到A和B两位小偷,怀疑他们共谋犯案,却苦无证据,於是将两人隔离审讯。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若认罪,可轻判5年,若不认罪,等到另一人供出你的罪行,就要加重刑期关上10年。这时,两人该怎麽做才好?

在这个典型的囚犯困境赛局里,A和B两位小偷个别认罪与否,可能会导致如下4种结果:

LOGO

此时,A会考虑,如果B认罪自己也认罪,要关5年;但若B认罪丶自己却保持沉默,则要关10年,所以对A来说,认罪是最好的选择。那麽,如果B保持沉默不认罪呢?这时要是A认罪了,可以直接无罪释放,不认罪却要关2年,当然也会选择认罪。因此「认罪」变成A的最佳选择,同理,B也会这麽认为。

两个小偷都保持沉默不认罪,本来是对双方最好是选择(只要各服刑2年)。但是,用赛局理论仔细检视即可看出,不管对方策略为何,「认罪」才是他们的最佳反应行动。因此,两人皆认罪被关5年,变成唯一可能的「纳许均衡」结果。

价格战,就像是一个「囚犯困境」。

以油价的例子来看,两家主导市场的油品公司明明可以采取合作策略,双方都把油价订得很高,让彼此都有不错的获利;然而,偏偏两家公司却都选择不合作策略,采取削价竞争的策略,双方拼得你死我活,把彼此的利润削薄了,陷入相对较差的囚犯困境结果。

眼看价格战很有可能使得「双赢」变成「双输」,为什麽还要发起?答案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虽然双方协议都不降价,可以确保利润不变薄,但无论是哪一家厂商,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其实是「我降价,对方不降价」,这样我就能在市场上攻城掠地,让对方失守领土。因此,在「利字当头」之下,往往会有一方很难遵守价格协议,选择第一个降价抢客人,终至两败俱伤。

从结果来看,降价策略固然颇为不智,但是从囚犯困境赛局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得不然的选择,因为在商场上「永远不能相信你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