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段」当「目的」,再用力也无法成功!

Image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丶要求。我们都知道,考试丶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丶学得有用的知识

但是,求学一丶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丶为了父母。於是学校有考试丶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段丶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以及「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的道理。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丶屡见不鲜吗?

以业务经营管理而言,主管会透过检核各项KPI指标数字来进行管理,建立KPI是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业绩目标的「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得漂亮,看到数字背後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只想掩饰丶合理化,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丶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隐藏问题,产生危害

再以产品的行销而言,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行销产品,甚至采取促销手法,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其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

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增强其购买意愿,而最终目的则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或是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却不问促销是否切中客户购买考量上的关键点,或是网站内容的表达是否足以产生正面效果,那麽,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还存在於许多细微之处,例如,沟通。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丶配合;至於口头说明丶发电子邮件等等,都只是手段丶方法。

如果清楚认知目的所在,为了把事情做好,则在沟通的技巧丶用语便会特别注意,也会有沟通的耐心;可是,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我已经说了」丶「我已经发e-mail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丶是否确实配合,於是效果不彰丶未能成事。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丶指示,都只是手段丶方法。其最终目的在确保公司整体营运品质与绩效的提升,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且长期稳定成长与发展;同时,透过各种要求,也藉以达到训练员工,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

如果未能清楚地分辨手段与目的,而陷入应付了事的态度,表面上符合了规定丶要求,但是却未产生真正的效果,业绩无法成长丶个人能力也未能提升。

我们在职场上可以普遍看到,在一段时日之後,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着的成长,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最後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产生这麽大差异的关键之一,便在於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丶何为目的。

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在你还年轻时一定要懂的七件事

Image年轻时若不懂得把握时间,等到老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年轻就来不及了,以下是在你还年轻时一定要懂的七件事。

一丶自己是最好的资产
投资自己的脑袋永远是最值得的投资,年轻时若不懂得多投资自己,等到老了才发现会的东西太少才想开始学习就太晚了。

二丶把路人变贵人
罗丝.寇瑟曾说:「那是只在亲密交友圈内活动的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影响他们生活最大的并非圈内发生的事,而是那些他们想像不到的无形力量」。

多多创造弱连结:机会往往都来自於某个意外这篇文章中提到,通常在重要关头帮助我们的往往都是跟我们不太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弱连结,多多替自己创造弱连结,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某个人会成为你的贵人。

三丶找回你遗忘的特长
总有些事情是你做得特别好的事情,你也总能在该领域发挥良好的能力,做得比别人突出,即使没有其他人的督促,你仍然可以在这件事上默默付出。试着找出你的天赋与专长,那才是你真正应该做也最能发挥的

四丶脸书动态不等於真实生活
问问自己:「每天花多少时间在脸书上?」,脸书的存在让我们关注朋友这件事变得容易了,但是脸书上的动态并非真实生活的情况

五丶爱情宁缺勿滥
不要因为短暂的单身,就急急忙忙找一个人陪伴在自己的身旁,年轻时,应该慎选自己的另一半,而不是还保持着交往看看的心态。谨慎选择你的伴侣,就像你挑选工作一样,因为都是要陪伴你度过下半辈子的。

六丶用理性回应情绪
认真把生活中每一件事情做好,就是对自己负责,并选择用理性的态度处理生活周遭所发生的不好事情,因为你已经不再是未成年人了,应该多几分成熟的态度。

七丶熟能生巧累积自信
卡内基曾说:「什麽都不做只会滋生恐惧和怀疑,行动则能产生信心和勇气。如果你想克服恐惧,别只坐在家里担心,走出去,让自己忙起来」。自信往往都是来自於过去成功的经验与所拥有的知识,当你对一件事情愈熟,就能让你更有自信。

人生,可以苦一阵子,但不要苦一辈子,年轻时多把握时间丶多投资自己,老了才不会後悔

烦躁不想上班?学学这5大方法让你爱上自己的工作!

Image5大让人更加热爱自己工作的方法,如果你觉得工作很烦丶也不想再工作,那应该试着在工作中找到额外的乐趣与意义,除非逼不得已,我们不该在工作上轻言离职,享受工作丶热爱工作才是最正确的事。

1丶找回工作初衷
不论是从事什麽工作,在一开始觅得这份工作的当下,一定满怀着胸怀大志的目标。也许是为了追求自身所学的专业丶冀望工作与兴趣相结合丶期望能先锻炼自我,习得抗压性与工作专长,就算只是单纯为了赚钱,初入职场的热血我们不该忘记。

於是,当你开始对工作倦怠丶觉得每天总是一成不变时,应该想想「当初为什麽要找这份工作?」回首自己刚进公司时的热情与拼劲,也许一切的迷惘都会迎刃而解,永远保有第一天上班的心情丶忘掉那些职场压力,工作会更快乐。

2丶做好自己本分
有些人常会因为对工作感到倦怠丶麻木,而开始随便了事,东西乱做丶意思点到就好,每天只想着能快点下班。久而久之,工作会变成生活最没有意义的部分,恶性循环会让工作表现更差。

事实上,你不只应该只做好份内的工作,还得要找到工作上额外的创新想法与价值,就算只是单纯又简单的工作,努力做好并笑口常开,平凡的工作也能够充满乐趣

3丶找出工作中的乐趣
不可能每个工作都是有趣的,也不会所有工作都能尽如人意,该如何从乏味的工作中找出乐趣,是每个人都应该在工作中挖掘丶探索的目标。

比方说,你不喜欢服务人群,但却可以在工作中学到料理丶美食的技巧;你不喜欢坐办公室,但却热爱跑业务时与人沟通丶聊天的乐趣;你完全不想上班,但却可以在公司遇见心仪的同事。乐趣其实一直存在於工作上,端看你怎麽去看它丶发现它

4丶别在意他人眼光
人生如果太过於在意他人,只会更不快乐,在职场上亦是如此,特别是这是个充满勾心斗角的现实场合。

无论是主管或同事,在这个利益至上丶功名当前的诱惑下,许多人都会於公於私的对他人不利,甚至瞧不起对方在工作上的表现。在这种状况下,与其一直在乎别人的看法,倒不如好好的把业绩丶绩效做好,当有了该有的成绩与表现时,所有流言蜚语自然会不攻自破,成绩才是真正的肯定

5丶发掘自我价值丶成就感
工作的一大目的除了赚钱外,从工作找到自我价值与成就感,更是工作最大的意义,比起整天认为自己在做无谓的事,倒不如从工作中认同自己,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种成就感不一定要很优秀表现,只要每天都自我都比前一天进步丶有效率,那就是一种成就。工作的价值应该由自己来定义,而不是他人可以随便标签的。

把「不可能」挂在嘴边,就是对所有的机会说不!

Image小君来到公司已经一年多了,应徵的是内勤文书处理人员,我印象很深的是,她的经历与背景,应当可以有更好的价值,但当我问到她希望的薪资时,她回答我两万四。

我很讶异,一个年纪二十五岁丶有过国内知名公司三年工作经验的她,告诉我她的薪水只要24000元。

我问理由,她告诉我,这个地区产业大概也只有这个价码。太高人家不会想用,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公司,愿意给她更高的薪水。

我观察了一阵子,终於了解到,为什麽她希望的薪资是这样。

我的结论是:
1.过於悲观
2.不够积极
3.口头禅是不可能

当主管问她任何事情时,她给的回馈总是见忧不见喜,在任何事情的评估上,不能够对一件事情采取正反两种看法去做一件的回馈。

然而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老板要的绝对不会只是单一的看法,你要用至少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得失。这样,才显得出你的思考逻辑。

而当公司有任务需求时,比她年资深的老鸟勇於接受新的案子。她总是被动的在後面担任支援的角色,问她为何不举手接新的企划案呢?她的回答是,我认为我能力不足。

我告诉她,能力不足是可以养成的,如果能力不足,但是可以养成的啊,你先接!不会我帮忙。

她摇头,拒绝了我的提议。直说,不可能。

我发现她总是把不可能挂在嘴上,永远想着这件事情不可能完成的悲观心态,导致她自己越来越封闭,视野越来越小。相对的,未来的机会也越来越小,当去年底内部讨论薪资调整的时候,她…并没有被调整到。

impossible这个字,如果一直挂在嘴上就糟糕了。I’m possible才是主管想要的。你呢?是 impossible,还是 I’m possible?

如何养成7个麦肯锡式逻辑思考习惯 ?!

Image麦肯锡式逻辑思考,简单地来说,就是:批判性地思考(透过深度洞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性地发展(浅显易懂地传达)。
其实只要在下列的各种日常生活场合中养成习惯,就能够更自然地深入思考丶进而锻炼批判性思考!

习惯1:刻意「具体地」对亲近的人诉说

和家人丶情人丶朋友或同事说话时,你是否下意识地认定「对方懂你」,而感到心安呢?

举例来说,假设亲近的某个人说「我去便利商店买点东西」时,你拜托对方:「顺便帮我买个饮料。」

如果你拜托的对象是亲近的人,或许彼此之间会有默契,对方会将「买个饮料=你喜欢的饮料」带回来。在一般情况下,要试着刻意具体地诉说,不是「买个饮料」,而是说「我想提升干劲,帮我买提神饮料」。

日常生活中,也不要采取「顺便帮我买个饮料」这种「不具体」的说话方式,而是采取意识到「所以怎样?」的说话方式,这能够锻炼形成「批判式思考」的「思考肌力」。

习惯2:不要「跟着大家做」

两个年轻人进行了以下对话。

「你看了○○哥的脸书吗?」

「看啦。可是,我看不太懂。」

「的确,那样写的话,根本看不懂他想表达什麽。不过,我按了『赞』。你没按吗?」

「明明看不懂他的意思,你还按『赞』吗?」

「大家都按了。姑且跟着大家做,○○哥的心情会比较好吧。」

你是否曾心想「这麽一点小事,欸,算了」,如果有助於当下的情势发展,就观察现场的气氛,采取「跟着大家做」的行动呢?

众人外出用餐,思考着要点什麽餐时,有人说:「那麽,我点今天的推荐套餐。」於是其他人也说:「我也是!」

其实明明觉得别的菜色比较好,但是忍不住顺着局势,人云亦云……

你或许会认为,不过是脸书的「赞」和餐点罢了,不必那麽深入思考,但是像这样「跟着大家做」养成习惯之後,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的「根据」就会逐渐淡薄。

即使是小事,也不要轻易地「跟着大家做」。并且心想「自己为何选择它」,思考这个选择的理由,试着清楚地说出「根据」〔即使没有人在听〕,就是通往「批判性思考」之路。

习惯3:从新闻标题中思考「别的事」

「国家协助男女找到对象?! ─讨论设立『克服少子化危机基金』」

2013年,这种新闻成了话题。不仅使用国家的资金,改善环境,增加国人结婚率丶怀孕丶生产丶养小孩,更试图提供迈向婚姻的资讯和机会,给予协助。

这则新闻在各界引发了各种讨论,像是「国家终於认真地提出了少子化对策」丶「以税金协助民众找结婚对象未免太奇怪」等等。

「国家协助男女找到对象」,十分像是资讯节目中会出现的标题,但重要的不是只将新闻「作为话题」,而是试着对这则新闻进行批判性思考。

思考「So What?(所以怎样?)Why So?(那是为何?)」,就会发现到光看「国家协助男女找到对象」这个标题时没有察觉到的事。

在此,请进一步思考「So What?(所以怎样?)」一生未婚率高,会对国家带来哪种问题呢?

 

少子高龄化的情形继续下去的话,对年金丶医疗丶看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体系所造成的影响甚巨。

正因如此(虽然有实效性的问题),才会传出国家不惜编列预算,试图协助男女找到对丶结婚丶生产这种新闻。

像这样针对日常听到的新闻,批判性地思考,会逐渐看见其背景丶意义,或者别的观点。

习惯4:在冲动购买前思考

「这个好便宜,买吧!」在偶然经过的商店中,看到其他店没有打折的商品标示着「仅限今天六折」,你是否不禁心想「现在不买怎麽行」呢?

其中,真正具有价值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变便宜,在冲动购买前, 请先冷静一下, 批判性地思考:「 对於自己而言, 它是否真的『 非买不可?』」

话说回来,若是「真正必要」的东西,说不定不管价格如何,你早就买了。假如不是偶然经过正在打折的店,就不会买的话,今後也有可能不会买。

这麽一思考,冲动购买的本质其实不是获得那个「东西」本身这个目的,或许得到「便宜买到了(尽管如此,还是有支出)」这种满足感才变成了目的。

心理学中,有种「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这是指一种特定的资讯或条件令人印象深刻,对於之後的判断或行动造成影响的心理效应。

 

即使是日常中购物这个行为,也请不要受到折扣价格所惑,请对照自己真正的目的,心想「这个真的非买不可吗?」试着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习惯5:区分事实和意见

接下来的句子中,有几个「事实」呢?

「最近伤风感冒流行,所以有许多人戴口罩预防。」

正解是「零」。话说回来,伤风感冒流行是怎麽一回事呢?医学上没有「伤风感冒」这种疾病(疾患),为求方便而将病人向医生诉说「咳嗽」丶「发烧」丶「鼻塞」丶「全身感到倦怠」等症状,归为「伤风感冒」,实际上,它是各种疾患的总称。

因此,成为「流行」时的前提「伤风感冒」本身,若不弄清具体而言它是怎样的症状,要思考预防对策也很困难。

虽说是「预防伤风感冒」,但是症状的范围太广,难以预防所有症状。

「有许多人戴口罩」,也有可能只是碰巧在场的人们都戴口罩而已。光凭主观的资讯,可以说「有许多人戴口罩」吗?也就是说,「多」的定义模糊,这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多。

和人们对话的过程中,这是常见的事,若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尽管乍看之下,感觉对方说的是「事实」,其实其内容也经常不过是说话者的「意见」罢了。

当然,和亲近的人闲聊的过程中,即使「事实和意见」混杂,只要能够乐在对话中即可。但是,一面刻意地区分「事实」和「意见」,一面听对方说,有助於打造「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习惯6:试着成为苏格拉底

人无论对自己或对他人,对所有觉得正确的事丶奇怪的事发问,才是最卓越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所有事情「设问」,一面厘清它的本质,一面提高人性。

这又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透过问题,试图从自己或他人心中,引导出更佳的答案。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说「顾客满意很重要」,便试着问「顾客满意究竟是指什麽?」;如果有人说「背叛别人不好」,就试着问:「你觉得背叛是怎麽一回事?」。

面对任何发言,都不要直接照单全收,而是试着设立某种「问题」。试着意识到苏格拉底这种做法,也是通往批判性思考的捷径。

习惯7:不要纵容模糊的用词

以下是某上司和属下的对话。

上司:「先前那件事还在进行吗?」

属下:「啊,那件事啊。好像进展得不错。」

上司:「那麽,拜托请尽早完成。」

属下:「是,我会再向您报告。」

这是常见的对话,但是,你不觉得哪里不对劲吗?

上司以「先前那件事」表达,属下「自认为晓得」上司在指哪件事,但不见得掌握了同一件事。

此外,尽管属下针对进度说「进展得不错」,也不晓得是否顺利,尽管进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否发生了什麽问题而停止进展,上司也必须确认这一点。

上司也设定了「尽早」这个模糊的期限,没有具体地指示要在何时之前完成。属下接下来的回答也是「我会再向您报告」,不清楚何时,以及报告何事。

像这样一一批判性地「吐嘈」,会意识到「这样行不通」,但是在一般的对话中,即使事情在逻辑上说不通,也会没来由地理解。

正因如此,若是在平时纵容模糊的用词,在重要的时刻时,「进展不顺利」这种结果就会摆在眼前。

学会这七招,你也能彻底掌控工作情绪!

Image1.专注於目前能做到的事情
面对问题时,高EQ工作者不会将心思全部放在问题本身,避免增加焦虑不安的情绪,对事情没有帮助。他们会仔细思考:现在能做什麽?有什麽事情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而为问题寻找解答。

2.让身边充满正向积极的人
高EQ工作者不会花时间听别人没有建设性的抱怨,也会避开经常负面思考的人,才不会使自己的热情与活力,被别人的抱怨与负面态度消耗掉。高EQ工作者会和同样正向的人往来,他们的笑容和活力使更多人想要加入他们。因此,高EQ工作者总是给人「值得信赖」的印象。

3.坚定丶有原则
高EQ工作者虽然心胸开放丶亲和力高,但不会因此显得太随和丶没主见。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丶底线,必要时坚定自己的立场,勇於说「不」。此外,一旦发现情绪开始酝酿丶膨胀时,高EQ工作者会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不让情绪继续扩张。

4.前瞻思考,过去就让它过去
高EQ工作者总是专注於「在未来达成过去没做到的事」丶从错误中学习,不会因为过去的失败停下脚步丶否定自己的能力。

5.寻找更多让生活更快乐丶有趣的方式
高EQ工作者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清楚怎麽做会让自己最快乐丶舒适,因此他们会想出许多方式,让自己更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此外,他们也会尽力帮助别人,使更多人都能拥有愉快的一天。

6.自我警觉,不犯同样的错
人们难免会犯错,与他人相处偶尔会有冲突丶不愉快。高EQ工作者不会让懊悔丶不愉快的情绪蔓延,而是转移注意力,思考「要怎麽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警惕自己未来不再面临同样的情况。

7.终身学习,乐於倾听他人想法
高EQ工作者把「学习」视为人生中不间断的功课,他们乐於敞开心胸聆听别人的意见丶向各式各样的人学习,当别人有很好的想法时,他们愿意改变自己丶接纳别人。如此一来,高EQ工作者接收到庞大的资讯量,使他们在自己判断丶决策时,显得更有自信。

主管要员工拿出最佳表现前 请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Getting hot

提出「EQ」理论(情绪智商)的大师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在新作《高EQ领导力》(What Makes A Leader)提到,愈来愈多研究证实,职场上,EQ比智商与能力更重要

因为,大脑中有一种「镜像神经元」,当我们透过他人的动作侦测到对方的情绪时,我们脑部的镜像神经元立刻会复制这些情绪。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能就是镜像神经元运作的结果

镜像神经元在组织中尤其重要,因为领导者的情绪与动作,会促使下属反映他的情绪与行为。

学者安排了一个实验:一组下属收到主管负面的绩效表现回馈,但伴随的是点头与微笑等正面的情绪讯号;另一组下属,收到的则是正面的绩效表现回馈,但伴随的是皱眉和眯眼等负面的情绪讯号。

最後发现,收到正面回馈伴随负面情绪的人,竟表示自已的绩效表现,比收到负面但友善回馈的人来得差。

实验结果证明,讯息传达的方式,比讯息本身更重要。所以,主管若希望员工有最佳表现,应该用能让团队产生正面情绪的方式,继续提出要求。因为当人感觉良好时,表现才会好

此外,镜像神经元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一组,其中一部份能侦测他们的微笑与笑声,进而激发自己的微笑与笑声。自制而缺乏幽默感的主管,很少能够启动团队成员脑中的这组神经元;但是一个会大笑丶能营造轻松气氛的主管,却能刺激更多笑声,在互动过程中,使团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怪一开始例子中的医生B团队,会不断吸引人才了。

另一位学者法比欧·萨拉(FabioSala)的研究发现,表现最好的主管引起下属发笑的频率,比表现中等的主管平均高出三倍。处於好心情,能使人有效吸收资讯丶敏捷而有创意地回应,有情感连结的团队才能交出好成绩。所以,笑,是组织中相当重要的成功因素!

相反地,当主管情绪化的批评或发怒时,部属的压力会陡然升高,注意力转而完全集中於老板的威胁,而非手上的工作,创意瞬间消失。

希望团队表现更好吗?主管可以从管理自己的情绪,从提升EQ做起;一味批评责备部属,反而会适得其反喔。

打破畏缩的藩篱!5项增强自信的方法

Image成功的人,总是散发出无比的自信──很显然地,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麽并且全然地相信。并不是他们的成功使他们有自信,而是他们自身使然。自信对於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基石。让自信环绕自己,将会产生无比的力量带领自己前往更高的工作成就。

经过适当的指导和努力,所有人都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信。只要越过了心中的那道自信高墙,将会看见另一个高度的世界。着名的心理学家和TalentSmart的共同创办人Travis Bradberry在《Entrepreneur》杂志网站上,针对如何增强自信给予五项建议:

1.勇敢对别人说不
根据加州大学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人越难对别人说不,他内心的压力丶沮丧程度将会比其他人高出许多,这样的情况也会很容易磨损个人的自信。拥有自信的人,知道拒绝别人是件在正常不过的事,他们对於如何拒绝别人,而不会伤害到他人,是很有信心的。他们能够有自信地拒绝,是因为知道当拒绝一项新的承诺时,也代表他们更能对於其他现有的承诺贯注心力,并将拥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它们。

2.与主管保持良好关系

即使工作能力再强的人,若跟主管的关系没有维持好,也会足以摧毁这个人的自信。当主管不停地批评员工的所作所为,不满意员工提的任何报告,的确是会让人感到灰心,进而失去信心。这时候,试着想办法去找出与主管的关系在哪个环节出错,尝试修复彼此的关系。如果最後还是没能成功的话,只好考虑寻觅下一家值得付出的公司。

3.追寻小胜利的滋味

拥有自信的人,总是会追寻更高的挑战和发现新的竞争对手,即使这些行为带来的胜利,可能只是相对小的胜利。但是,可别忽略小型胜利带来的影响。小型胜利将会激发身体内的激素,去推动大脑相关部门的运行,让人更有积极挑战的行动力。根据这一连串的反应行动,会牵连影响到睾固酮的增加,会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去处理接踵而来的挑战。这些增强信心的体内运作,将会持续好几个月。

4.找寻一位好导师

没有什麽方法比身旁有一个人可以指导丶借镜来得更有效。职场上的工作者,都应该找寻一位好导师,指导自己如何变得更有自信,同时这位导师也是在工作上可以给予支持和建议的人。一位好的导师,就像一面镜子,会告诉他人缺乏丶需要什麽来提升自信心,了解原因後,才能找寻方法增强自信。一位好的导师,同时也可以教育别人关於公司文化组织的一切事情,在面对公司事务时,有较多的自信心处理问题,同时,知道公司的潜规则,将有助於在待人处事上更有自信。

5.穿得像个成功人士

穿着是影响别人如何看待丶评价自身的重要因素。身上穿戴的衣服丶配件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小细节。自身的穿着打扮,其实影响了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根据研究显示,大多数人在穿着正装的时候,比起便装时更有自信丶更能侃侃而谈。所以,想要更有自信,就必须注意自身的衣着。千万不要害怕在穿着上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衣着真的是提升自信心的一大好方法。

学习成功者的简单习惯,离头等舱更近一步

Image整理出头等舱乘客成功者共有的简单习惯,让所有人都能透过模仿与学习,距离人生的头等舱更近一些。

1. 从不间断的笔记习惯
做笔记,是头等舱乘客的第一个共同特徵。主要从事思考型工作的成功人士,必须随时书写丶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和对话。美月也观察到,成功者习惯利用笔记整理自己的待办事项,并依循优先顺序排序。许多客人会透过笔记纸,写下自己在飞机上的时间规画,并详细记录希望的起床时间丶用餐需求等叮咛事项,交予空服员做事先准备。即使是不到半天的飞行时间,成功者也会事先思量最有效率的时间运用方法,并透过文字清晰传达需求,帮助对方记忆,展现对服务人员的体贴态度。

成功人士的笔记习惯,也充分展现他们的谦虚态度。美月指出,头等舱乘客即使面对年纪轻丶年收入差距悬殊的空服人员,也从不会出现颐指气使的说话姿态,反而还会在谦逊地询问空服人员相关疑问的同时,更确实地透过书写记录资讯,展现对对方谈话内容的重视。

2. 热爱阅读,最爱人物传记丶历史小说
很多人搭飞机,总会提着繁重行李,将大包小包塞满整个置物箱,但美月观察,头等舱乘客通常只带上一个包包丶一本书,搭机装扮极其简单。也因为「书」是每个头等舱乘客的必备物品,可以推测阅读习惯养成,和成功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 人物传记丶历史小说是头等舱乘客最常阅读的书籍类别。美月认为,成功者在具备一定地位和年岁後,通常会因为身边缺乏类似经验和成就的友人,苦寻不着能够商量丶谘询的对象,所以进而转向历史中既有的成功经验和人物,寻找能够让自己持续成长的养分和建议。

3. 细心对待身边物品,大衣丶鞋子也不放过
冬天时,为客人吊挂大衣丶外套,是许多空服员在客人登机後所做的首要服务。美月指出,有些经济舱丶商务舱乘客,习惯将衣服脱下後就直接丢给空服员,甚至随意地垂挂在椅背上,但是成功者会细心对待身边的每一项物品,就连将大衣交给空服员时,也会刻意转向,让空服员能够更轻易地放入衣架。

出乎意料地,「可以帮我找我脱下来的鞋子吗」也是空服员时常被委托的任务,但美月却从来不曾在头等舱听过类似需求。她指出,对成功者而言,鞋子是私人物品;尤其是被脱下的鞋子,因为带有个人隐私性,若被别人看见,对成功者而言是不礼貌丶不被允许的。因此,成功者习惯注意鞋子的摆放位置,将鞋子妥适收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4. 必备两大说话技巧:「预告」与「确认」
聆听乘客怒气冲天的抱怨和蛮横要求,是所有空服员的共同经验;但是,客人劈头就开骂的说话态度,就算有理,却也欠缺对空服员的体贴和同理心。

美月发现,头等舱乘客即使在提出不满的同时,也会透过言语上的「预告」,给空服员一些思考与回应的准备时间,例如透过「可以请问一下吗」「不好意思妳现在有空吗」的开头,帮助空服员从当下的忙碌状态,转换至对话空间,再慢慢开始内容的叙述。

头等舱乘客也会选择就事论事丶将心比心的抱怨方式。例如当酒的味道不对时,与其大声抱怨「你们的酒好难喝!」,他们会选择这样说:「可能是保存温度不对,等妳有空时可以帮我换一杯吗?」间接传达意见,也给空服员更多的处理时间。

「在和头等舱客人对话时,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美月在书中提到,成功者之所以能够与人进行连续丶长时间的对话,在於他们总能适当重复对方的谈话内容。 例如当美月对客人说:「您好,我是今天为您服务的美月,有任何需要都请告诉我。」对方通常会这样回应:「啊,是美月小姐对吧?麻烦妳了。」透过「确认」的步骤,成功者不但展现自己对谈话内容的重视与高度涉入感,也促使对话顺利进行。

成功的相反不是失败,而是?

成功的相反不是失败,而是什麽都没做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麽?Image
在工业化的世界里,在马路丶巷道丶洗碗机丶食物运送升降机的世界里,对个人生存的恐惧甚至没有出现在前十名。如今,野生动物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存,一个世纪以前肆虐的疾病也不复见,大城市的犯罪比以往减少许多。

我们到底在害怕什麽?

失败。

学校丶商界,我们的社会文化每天也都在增强这种畏惧。牛皮癣的难过丶狐臭的尴尬,都比不过对尝试後失败的恐惧。

其实,失败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麽糟;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畏惧,而不是失败。

最糟的是,我们把内心的忧虑扩大,不可自拔地将自由和失败连在一起。

因此,对失败的畏惧容易转变为对自由的畏惧。

想想看我们总是想避掉疲累的感觉。如果你不愿意感受疲累,不愿意感受双腿举步维艰丶欲振乏力,你就无法跑马拉松。成功的马拉松跑者并没有找出不会累的方法,他们只知道,当疲累来袭,该怎麽处理。如果你不愿意疲累,你就不能跑。

如果你不愿意设想失败,你就无法自由。
才不过几代,我们就从「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变成「我们感受到的恐惧是对采取行动的恐惧。」

无法发挥潜能的痛苦,被忽视的痛苦,无人闻问的痛苦。

身为一枚小齿轮丶总是无法适得其所的痛苦。身处不断要求我们要符合「标准」的世界的痛苦。

许多人活在这样的痛苦中,因为要考虑其他选择并不容易。

其他选择就是去经历自由的痛苦,说「你看,这是我做的」的痛苦。活在有机会可以与众不同的痛苦。

拥抱恐惧,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这些都是成年人的课题,也是历练自己独当一面所必须面对的。然而,一个人成熟与否与实际年龄无关。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某些人永远不肯做的抉择。有作为的成年人不会等人伸出援手,而是主动贡献。

没有一条路走起来是无痛的,但至少你可以做一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