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省力变成习惯!练习当个聪明的懒人

引述德国前陆军元帅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对於麾下军官的分类,他以「愚蠢/聪明」「勤劳/懒惰」为XY轴线,画出4个象限:

Smartphone又懒又笨的,建议别管他们,反正他们无害;
聪明又努力的,是优秀的幕僚,会审慎考虑各个细节;
笨又努力的,不用说,立刻开除,因为他们很危险,会为所有人制造出更多不重要的工作;
聪明又懒惰的,他们最适合担任高层。

先不要立刻就判定,聪明很难丶懒惰很简单。根据80/20法则,只要找到对的少数关键丶正确的杠杆,在对的人事物上投注最多的心力,你就可以更省力地完成更多的工作。

所以,你可以先练习在工作或生活中运用80/20法则,先提高自己的成效;然後,当你愈用愈纯熟,你一定会凡事都设法找出更省力的方法,毕竟谁想「多花一分一毫无效用的气力」呢?而当省力是变成一种习惯,可能就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懒惰了。

除去4种内心阻碍,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你可能想过,要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丶做自己想做的事?想改变味如嚼蜡的生活,新的一年请马上采取行动!日本畅销作家古川武士提出几个步骤,首先列出你的欲望清单丶腾出时间丶放开心中的煞车丶采取行动。其中,内心的4种煞车是我们完成目标的最大阻碍,分别是自己和他人给予的限制,称为Must丶Can’t丶Worry和Don’t。

上班族最常面临的课题就是没时间,有无尽的待办事项要处理,想减少Must的阻碍,必须增强效率丶制作自己的时间表;Can’t的阻碍原因是自我设限,应解放自己的想像丶不执着於完美丶将目标具体化,以提升自信;过於在意他人眼光带来的Worry,其实没有必要,请重视直觉丶相信自己,甚至保持缄默,无须处处在意他人评价;Don’t的压力来自於他人的反对,若对方是值得重视的人,请以双赢为目标,找出自己行动的理由丶对方劝阻的真意,共同思考解决办法。

解开内心的4个煞车,现在就迈开步伐,朝自己希望的生活迈进。

Image

用加创新不是前所未有,用加减乘除思考点玩出新创意!

Image爱因斯坦说:「创意的秘密,是知道如何隐藏你是从哪里偷来的。」

跳脱习惯,挖掘可能性
在竞争激烈的广告业打拼多年,促使创作者养成「记录」的习惯,纸上的涂鸦丶手机里的录音和照片,都成了在创作的题材。创作者最重要的资产是他的生活经验,他因此训练自己有知有觉地过生活,「大众用『看』的,创作者用『观察』的,反覆观察你就会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培养创新能力的下一步骤是跳脱习惯。「人是惯性的动物,每天遇见的人丶走的道路丶看的节目丶逛的网站都大同小异,这些习惯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创意,」他以自己为例,他喜欢走不一样路回家,和各行各业的人聊天,「拒绝在框架内思考丶切换看事物的眼光与角度,就能找到创新的可能性。」

加减乘除,玩创意的四个思考点
旧东西如何玩出新花样?创作者提供四个思考点:加丶减丶乘丶除。「加法:把两个旧元素相加,想一想珍珠奶茶的魅力;减法:舍弃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想一想轻薄型电脑iPad引领的风潮;乘法:如何创造双赢?想一想异业结合,譬如健检旅游;除法: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经营?想一想P&G多品牌经营概念攻下的市占率。」

想跟别人不一样,你可以时常问自己:「what if 如果…将会怎麽样?」,假如你有很多what if,又愿意去尝试,这会形成你的优势,你成功的机率就会比别人高。「创新是一种心态,人要勇於改变!

6种内在力量,安静省话也能改变世界!

从100位事业成功的安静影响者身上,归纳出6种内在力量,不必敲锣打鼓地大声嚷嚷,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Image1.保有安静时间
最好的想法往往在孤独时浮现,为了充电及反思,内向者需要时常回到安静的时间里独处。在沉静的状态中,可以带来能量丶增进对自己的理解,并且激发出创造力。

2.预作准备
谨慎准备,能让安静影响者做好足以应付各种状况的打算。他们会藉由增进知识涵养及进行自我调整,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异议或反对声浪。透过策略的拟定或是问题提问,他们便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变得更安然且有自信,进而影响他人。

3.凝神倾听
善用倾听的力量走出自己的小宇宙,藉由互动建立和别人之间的情谊丶增进彼此的了解。

4.专注於对话
投入一对一或小团体的互动,进而解决问题丶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

5.书写
运用安静者天生的才能,让他们能够清楚且正确地将自己的概念表述完整,进而影响他人。

6.谨慎地使用社群媒体
安静影响者会思索能如何运用社群媒体平台,以满足他们更进一步的需求,准确传达讯息给许多原本无法接触到的丶更广泛或更遥远的人。

心有疑虑时,就说真话!是赢得客户信任的不二法门

Image最小的细节,也要守信用
说实话丶守信用,连最小的细节都不能放过,因为细节是你与客户培养关系的唯一武器。谁都没有第二次机会说服陌生人「你值得信赖」。如果你说早上9点会打电话给客户,就不要等到9点2分;8点55分打去更好,宁可让自己在电话中等对方。

「要成功地向别人推销自己,就永远不能违背你的诺言。」金氏世界纪录汽车销售王乔·吉拉德(Joe Girard)在《如何推销你自己》里写道,业务员获得别人敬重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你丰富的知识经验,彬彬有礼的态度,甚至是你高额年薪带来的地位,「但只要有那麽一次,别人发现你说谎,就会立即抹煞你所有优秀的特质。」

对产品够了解,就不会夸大吹嘘
《销售的五大金科玉律》则说,「没有所谓『只坏了一点点的蛋』或『只有一点不诚实的销售人员』,当你讲的话出现一点点漏洞,再笨的顾客都会警觉。」正因如此,超级业务员绝不会吹嘘丶夸大自己的产品,他们知道「保守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丶更能赢得客户信任。

「这船吃水浅,在露珠上都能航行!」和「吃水20公分,我在水深30公分的地方试过,航行得很好。」
「这台洗衣机洗过,你的衣服会像全新!」和「如果你不想伤衣料,而且把衣服洗乾净,这台是理想的机型。」哪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不辩自明。

许多业务员说话夸张,往往不是因为本性虚伪,而是对自己所销售的产品不够了解。你忘记这型相机去年卖了5630台,占同级产品的32%,只好说「去年卖了超过6000台」;你忘记这款房车每公升汽油可以跑18.5公里,所以回答「每公升大概能跑20公里」。业务员若想避免吹嘘夸大的毛病,最好把所有产品资料都研究清楚。

对竞争对手口出恶言,绝对禁止!
除了不夸大自家公司的产品,杰出的业务员也知道,任何情况下都禁止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口出恶言。

从王牌汽车销售员被破格延揽为日本BMW执行长的林文子(现任横滨市长)在《恕我失礼,这样做是卖不掉的》说道,有时拜访了好几次的客户,最後却买了别家厂牌的汽车,她不会在心中暗骂:「为什麽不买我的车!」「他们家的车烂死了啦!」而会先肯定客户的选择:「您很会买东西呢!这次虽然很可惜,不过您选的车一定是好车。下次有机会要买我们的车喔!」

林文子表示,一旦你对客户说:「你的选择是对的」,客户反而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之後甚至会介绍朋友来,或是回头再和你做生意。而当客户选择对手的产品,你更可以把握机会问出自己的失败原因,进一步厘清客户需求,让自己在下次的业务拜访中,几取教训,抓住成功。

如何提醒自己,任何情况都要说实话?
夸大并不会让你赢得信赖。世上最成功的广告,往往都是简单的真话──可口可乐:「每一口都清凉舒畅!」肯德基炸鸡:「吮指回味乐无穷!」记住,建立客户的信任很难,失去却很容易,夸大就是最快的方法。
有疑虑时,就诚实查证。当客户问「7天内可否交货?」你不清楚,就先和技术人员确认再回报,千万别说:「我相信不会有问题,先签合约吧!」
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的事做不到,你在客户眼中就不再是问题解决者,你本身就是个问题!

我按照自己专长和兴趣求职,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麽办?

Image一份工作里有50%喜欢的事,就算很好了。重要的是尽情投入喜欢的工作内容,面对不喜欢的事,也能从中学习。

其实,教学和妳有兴趣的行销领域有共通点,两者都必须发挥创意。如果你懂得深究工作的本质,就比较能找出动力与热情。工作可以很有趣,无趣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我所熟悉的公关工作也是如此。每天要读遍报纸与媒体,找出与客户相关的讯息,再整理好数据向客户简报。有些人会觉得,剪报这项任务枯燥乏味,只求交差了事;有些人则会尝试从中发掘市场变化,向客户提出建议,剪报反而成为他们掌握市场脉动的好机会。

职场是一个能让我们尽情发挥的平台。不需要幻想找到理想工作,因为最完美的工作需要靠自己去打造。

人生就像拼拼图,无法一次到位。虽然刚毕业两丶三年时,暂时还看不出什麽形态样貌,但是只要过程中相信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多思考丶多尝试,找出自己的动力丶热情丶成就感,最後,图像就会慢慢成形。

主管与工作者,该如何看待薪水这件事?

Image当我自己是新进员工的时候,老板曾提醒「公司的政策订定薪水是严禁讨论的,如果有谁被发现私下讨论彼此薪水,当作违反员工行为守则,一律解聘。」其实我从未去查证过员工守则内是否有这一条,但是20多年我自己倒是恪守此原则,从一开始的压抑好奇心,到後来真心觉得薪水是你和公司彼此同意的工作合约,你情我愿。

薪水如何被决定的?
一个公司如何决定薪水,与人力资源策略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市场研究机构提供薪资水平调查,比如企业策略决定要在产业中延揽最好的人才,就会把各职等的薪水定在产业的最高等级;而有些企业认为他们要延揽的对象不一定是最顶尖的人,而是产业内平均值以上的人才时,他们则把各职等人员的薪水范围,定在产业平均以上。

接下来就是调薪了,较有制度的公司大概每年固定调薪一次,因各产业,工作性质制度不同,调整原则大概不出以下几种:

公司发布一个平均调薪范围 : 比如 3%-8%, 最後由你的主管根据你的绩效表现调整
主管考核员工绩效,上交人事部按照制度依各部门的贡献计算,及绩效评等计算。
公司分配预算给主管(按照部门绩效分配),由主管按个人照绩效在预算内分配给其员工
从以上3种不同的制度来看,有两个关键决定加薪的幅度,一个关键是个人绩效,另一个关键是部门贡献。除了上述两点以外部分公司也会把以下因素列入考虑,比如是否为「高成长潜力员工」,是否为「技术稀有员工」,是否为「不可流失员工」等等。

所以你的薪水如何被决定的?制度虽然是公司定的,但真正决定的人是设定你工作目标,给你做绩效评估的人。Google薪水的故事也许起源於好奇,最後引发薪酬不平等的讨论,我们在此不去谈种族肤色性别等议题,纯就绩效表现来看,我一直认为同工同酬对绩效好的员工其实是不公平的。

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薪水?
回到最基本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工作者最应该思考的是:薪水是不是你留在这家公司的唯一因素?你的付出和拿到的薪水是不是在产业的合理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你的主管是否公平并有建设性地评估你的绩效?你的工作是不是一个好的成长平台?

最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给主管,一个员工参考:

有个其他部门评价不错的员工打算离职,他来跟我道别时,我问他离职的原因。他说因为他一直升不了职等,客户那里提供不错的机会,他想想就决定去了。过了一个月,他来告诉我他不走了,他的主管帮他升了职等,虽然客户公司的薪水稍高一点,但是他觉得现在的公司发展比较好。

过了两个月後,他还是走了,因为主管虽然升了他的职等,但他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他的薪水并没有被调整到该职等的基本门槛。

这个故事给主管的讯息:不要便宜行事,值得留住的,请认真对待。

另一个故事是有个部门最重要的一级主管位置出缺,表现优异丶但负责较小业务范围的另一位一级主管,没有被指派接下那个位置,却由一个基层业务晋升接任。这位主管虽然非常难过,但他认为这是个值得投资的好公司,虽不平衡,决定继续留任也没有到处抱怨,半年之後,他变成公司最年轻的高阶主管。

这个故事给员工的讯息:记住你追求的是什麽,过程难免有挫折,只要确定是你想走的方向,不要一直跟别人比较,才能走得长远。

想晋升领导层,还是当个万年课长?这样做,让你离高层更近一步!

Image中阶主管怎麽想丶怎麽做丶怎麽超越,才是决定自己能否向上「迈向高层」或向下沉沦为「万年课长」的关键。UP or Down关键,就在自己的手中。

不上不下的万年课长
忽略了中层主管的积极功能:承上启下丶跨部门合作,只看到中阶主管职位的「坏」,视自己为组织里的吃力不讨好的「三明治」「夹心饼乾」角色,不仅要忍受上级责骂丶部属抱怨,还要被客户同事刁难。这种心态往往造成执行任务不力丶瞎指挥,无法为组织做出更好的贡献,与升迁绝缘,成为组织里不上不下的头痛人物。

万年课长这样想丶这样做
1. 置个人利益於部门与组织之上
有些中阶主管工作非常努力,但是他们更在意的是一己的成败荣辱,将团队成果丶部门对组织整体的贡献置於其次。

2. 无法如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抱怨缺乏资源丶人力与时间,将无法达成目标的祸首推给大环境,「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从来就不是他们考量的选项。

3. 只顾着友好上级丶疏远部属
将多数时间用於打点与上级之间的友好关系,较少与部属沟通组织目标和任务,忽略了主管的成绩单,是部属成果的集合,也是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证明。

4. 缺乏平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平时甚少参与丶协助平行单位所提出的需求,与组织内其他部门的关系交恶,等到有需求时,自然无法获得协助,遑论跨部门合作。

领导层接班人的高效中层
清楚体认到中阶主管职位的难处,但是选择积极面对,称职地扮演起这个居中沟通协调的角色,传递组织价值观,阐述上级交付的目标与任务,汇整丶筛选基层重要讯息。他们很擅长跨部门合作丶解决问题,是组织里的明日之星。

高效中层这样想丶这样做
1. 扮演组织里价值与知识传递工程师
了解组织愿景,并且会在日常工作中,将这个愿景与部门丶部属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团队成员都能理解自己的贡献对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2. 从自己做事,到带领团队做成事
视培养部属能力为第一要务,也乐於放手让团队成员尝试新工作丶累积经验。不论是自己还是部属,都能从工作中不断成长。

3. 在高压下清晰思考并解决问题
即使面对艰困的任务,处在各方条件欠佳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抱持使命必达的精神,整合现有资源完成任务。

4. 除IQ与专业技能外,更具备高EQ
具备IQ(智商)与专业技能只是中阶主管的基本技能,拥有领导者特质的「情绪智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才是他们创造高绩效的关键。

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

Image稻盛谈工作
1.若要完成新的丶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估量自己现在和未来的能力。
2.沈浸在梦想中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有使之成为事实的热情。
3.能力普通的人,若能清楚自己的缺点,并极力弥补,就可以表现的比资质过人却不特别努力的人好。
4.没有灵魂的力量,我们很容易沦为自己才能的奴隶。
5.真诚使听者和说话者结合在一起。
6.热情是成功之钥。
7.乐观地思考,悲观地计画,实行时又要满怀希望和信心。
8.若有真正成功,获得伟大的成就,必得先爱上自己的工作。

稻盛谈人生
1.最伟大的技巧就是超越自我的能力。
2.如果动机和方法都是良善的,就不必担心结果了。
3.在所有的力量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勇气和意志力。
4.若要做出正确的决定,一定要以真诚的生命哲学作为行事的尺规。
5.我们一定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本能,这样才智方能发展,也才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6.认真地重复练习,可以锻炼我们的潜意识在瞬间做出抉择。
7.绝妙的机会总是藏在最不起眼处,只有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目标的人才能看见。
8.人生这出戏丶为自己写好脚本的人,与庸庸碌碌过日子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9.好走的路不一定能把我们带到目的地,相信这一点,准没错!

稻盛谈经营
1.看看部属是否热爱工作,并把自己的活力灌输给他们,直到他们也有炽烈的热情──这就是领导人的首要任务。
2.必须在小我之利与大我之利间做抉择时,领导人的基本道德责任就是:义无反顾地把团体的大我之利摆在私利前头。
3.身为领导人,一定要清楚表明自己无私的立场。你应该为团队订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以身作则。
4.唯有谦卑的领导人能创造出一个合作的团队,并使之导向和谐的丶长远的成功。
5.大计画一定要所有的员工都来参与,并把这项计画变成大家一心达成的几个标的。
6.在自由市场里,利润该是社会给有功者的嘉许。
7.是否愿意牺牲是每个主管的试金石。
8.以你的热情让主管充满动力,进而点燃部属心中的热情。
9.「管理」就是:在重纪律的同时,不要忘了奖赏。员工如果看到主管在严峻的外表下,还有一颗温暖的心,一定会愿意追随。
10.就如研发工作,管理也要培养从繁复的现象中找到事情本质的能力。
11.企业的长远成功来自顾客对公司的尊敬。
12.从一家企业的品质,可看出其追求卓越的热情有几分。纵使每个成员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是自己那个领域的专家。
13.我们的员工因为有失败的馀地,因此有勇气不断地接受新挑战,并更卖力地工作。
14.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追求完美,就像是一种生活习惯。
15.长期的财务和心理准备是挑战创新的前提。

成为公司的「资产」而不是「成本」,你该学会的6件事!

Image要达成这件事,不妨从以下六件事开始着手。

1.保持身心健康丶充满热情
老板不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员工或部属一进公司就愁眉苦脸,他希望你是真心喜欢这间公司,并且为公司付出丶做出贡献。《20几岁,影响男人的一生》的作者南仁淑认为:「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总是倾注「热情」,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能经营好当下丶更能经营好生活的人。」同样也点出了热情的重要性。

2.保持好的习惯与例行公事
想想看,如果你有个习惯,每天固定在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内早半小时到公司做一些事,你的老板有一天一定会看见。要成为公司的资产,你必须养成好的习惯,而且最好是能够让主管或老板看见,习惯造就不同,它能够让你与其他人产生差异。

除了习惯之外,你也能够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在某些时间做某些事,例如中午如果休息一小时半,你可以把其中的二十分钟拿来看书或是杂志,增加知识,这些「例行公事」都会慢慢被人看见,你的老板也会发现。

要成为公司的资产而非成本,就必须保持好的习惯与替自己定下一些例行公事。

3.学会发问与接受别人的建议
学会「发问」始终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问得不好老板会觉得很蠢,问得好老板则会觉得你很不一样,另一方面,如果问得不对,甚至可能还会被认为是故意找麻烦,因此不得不注意。同时,学会接受主管与同事的一些建议,从中改进自己与持续学习,也能够慢慢使自己越来越优秀。

4.成为自发者
成为自发者,才能逐渐成为一个领导者,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凡事只听从主管指示的被动员工,你甚至可以自发性地做一些事,而那些事对公司来说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想想看,如果你能很快的把事情做对,并且到老板面前说:「老板,我完成了!」他会不会觉得你很不一样?而不是每次都需要到他面前,徵求同意,问老板该做什麽与不该做什麽。

真正的差异就在这里,好的人才总是能够独立作战,而不是成为一个只听指令与动作的员工。

5.学会分辨重要的事跟紧急的事
根据8020法则,真正重要的事情大概只占了全部工作的20%,而大部份人却无法好好处理什麽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因而把许多时间浪费在那些不重要的80%事情上。所以,学会分辨工作的重要性与紧急性,设定一些优先顺序,并且善用自己定下的例行公事项目,让自己做事更有效率。毕竟,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hr,要胜过别人,当然需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丶更快。

6.跟优秀的人共事
优秀的人总是喜欢跟优秀的人共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优秀。如果你想成为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想办法跟优秀的人共事,跟那些值得你学习的同事一起工作。别害怕跟他们共事,也不用担心你会被他们比下去,而是想办法从他们身上学习,然後努力让自己成长丶脱颖而出,这样要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只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