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快乐的六个秘诀

儒家有忧患意识,总是担心百姓生活困难丶教育不足丶未能择善固执。但是儒家出於真诚,修己安人,心中永远洋溢悦乐之情。「君子三乐」,意在成己成人;「反身而诚」,其乐操之於己;「人生六境」更是终身修养的目标。

儒家对於快乐,向来深具信心。孔子过着简朴生活,但是「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他的学生颜回生活穷困,但是「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关於快乐,孟子提出更多描述,只要略加察考,便能发现一个特色─孟子会同时注意「乐」与「忧」。

他鼓励齐宣王多为百姓着想,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同天下人一起快乐,同天下人一起忧愁」,这是称王天下所必须做到的。但是,如果「乐」成为安乐或享乐,「忧」成为忧患或患难,情况就不同了。孟子谈到「天降大任」一段话时,肯定考验是必要的过程,结论则是「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 《孟子.告子下》),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招致灭亡。

孟子认为自己饱经忧患,并且得到天降大任。他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他的口气充满自信,像他这样的人怎麽会不快乐呢?以下试述孟子的快乐观。

(一)君子有三乐
孟子宣称:君子有三种快乐是超过「称王天下」的,这话值得认真倾听。分别为: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2.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尽心上》)他说的有道理吗?

第一,父母都健康,兄弟都无灾无难。这听来像是狭隘的家庭主义,只管自己的家人平安。这种快乐会胜过君临天下吗?天下具备这项条件的人比比皆是,但为何不见他们如此快乐呢?原来孟子另有深意。父母俱存时,遇到老年人,比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因而真诚表现出尊敬与礼让的态度。在兄弟无故时,遇到同辈的人,比较容易把他们当成兄弟看待。然後,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简单说来,人性是向善的,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要实现善,必须先关怀及珍惜「别人」。父母俱存与兄弟无故,使大家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更有可能行善以完成人性的要求。所以,孟子所说的快乐,不是只在意家人平安,而是考虑到自己的人性能否顺利实现其潜能。这是身为人最根本的快乐。

对上无愧於天,对下无怍於人。天给了我这样的人性,向善的人性,所以我走在行善的路上,即可无愧於天。同时,善涉及了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所以行善即可无怍於人。孔子认为,君子要知天命与畏天命( 《论语.季氏》);到了孟子,把天命与人性做了合理的连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能够事天,其快乐自然胜过君主了。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把教育当成快乐,其实也是在奉行天命。孟子引述《尚书.泰誓上》所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的属於「作之师」,这不是在回应天命的要求吗?至於「英才」,则儒家向来认为「有心上进者为英才」,如此可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使未来更有希望。

因此,以上三种快乐,代表了「顺天命以完成人性」的三种作为。至於称王天下之乐,在此实在相形失色。

(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未必时时与人相处,即使与人相处也未必事事皆可如意。因此,懂得如何自处或对待自己,是人生必学的一课。孟子说了一句心得,可谓发人深省。他说:「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分为三小段,其中第一句最抽象,第二句最让人向往,第三句则比较落实。

「万物皆备於我」在说什麽?「我」是指每一个人,万物在每一个人身上都齐备了。表示每一个人都没有缺憾,都具备了所需要的一切。换言之,即是对万物一无所求。只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然後天地虽大丶万物虽多,与我有何关系?富贵荣华丶名利权位,又与我有何相干?

「反身而诚」是说反省自己做到了真诚,不为任何利益而损伤道义,也不为任何理由而委屈别人,保持光明坦荡的心胸,那麽就可以体会「乐莫大焉」的意境了。当然,所谓真诚,并非自以为是,而是随时可以展现为具体的善行。孟子谈到,在做到「仁丶义丶智丶礼丶乐」之後,就会快乐起来,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地步( 《孟子.离娄上》)。

然後,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是行仁的最近途径。孔子所谓的「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论语.卫灵公》),不可脱离人我之间的关系。孟子谈到真诚时,也不会忘记由恕(将心比心)来实践仁。

由此观之,儒家的快乐观很清楚,就是在明白人生正途之後,坚定心志往前走。人生正途是顺着人性的要求而展现的。这样的人生始於明白善是什麽,再出之以真诚,由内而发产生力量,使自己主动行善。为了完成这个目的,有所牺牲在所不惜。所以孔子会说「杀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孟子会说「舍生取义」( 《孟子.告子上》),明明是牺牲生命,但却使用「成丶取」两字,反而像是大有收获。学会上述思想,人生操之於己,快乐自然也将如影随形。最後,在抵达生命终点之前,人还可以朝什麽境界去修养呢?

(三)人生六境
孟子评价他的学生乐正子是「善人也,信人也」,接着说了一段人生六境,原文如下: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下文依次分析之。

1.「可欲之谓善」。这句话的主词是人的心,而不是人的身。孟子说过「理义之悦我心」( 《孟子.告子上》),可见人心觉得可欲的即是理与义,可通称之为「善」。人的行为(如孝丶悌丶忠丶信)使我心觉得值得欲求,此一行为即可称为「善」。但是,这种行为是否出於别人的要求呢?

2.「有诸己之谓信」。善行不是出於别人的要求,而是自己真诚去做的,是由真诚引发内在力量去完成的,这样才可算是「信」。信是真实之意。

3.「充实之谓美」。由真实到充实,是说在「一切」人我相处之事上,都能做到善,由此彰显人格之美。

4.「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长时期彰显人格之美,以致发出光辉,足以照亮四周的人。这样才可称为「大」。孟子口中的「大人」常指德行完备的人,即是此意。

5.「大而化之之谓圣」。不仅发出光辉,还能进而产生感化人们的力量,造成化民成俗的效果,这样的人即可称为圣人了。孟子所谓的「圣之清者,圣之和者,圣之任者,圣之时者」( 《孟子.万章下》),皆有类似的表现。

6.「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圣之上还有「不可知之」的境界,表示人性的潜能是无法限制与难以想像的。古人以为「人是万物之灵」,孟子这句话是对「灵」字的最高礼赞。儒家肯定人可以做到「止於至善」,只是无从描述罢了。

孔子曾感叹「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孟子确实了解孔子,他的学说可以化解孔子的感叹。孟子也曾声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世人只须静下心来仔细省思孟子的言论,就可以领悟他的学说要旨。孟子不需要别人为他辩解,他自己的言论即可构成一个圆满的体系。

如何戒掉「3分钟热度」的坏习惯?

Image克服「3分钟热度」的方法:

1. 关键行动:使成果「可视化」
经过自我检视,发现研读英文会半途而废的主因是没时间复习,而累积的量一多,就会产生「念不完丶读不会」的挫折感。

《每天只要30分钟》作者古市幸雄指出,改变外在环境设定的第一步,就是使成果尽可能「可视化」,明确订定「落实方法」和「每日行动」;一旦短时间内可获得具体的成效,人们就会对自己的行动产生信心。

2. 缩小改变幅度:设定「每15分钟」为一学习单位
建议将「一周一课」拆成两丶三周来学习,以「切实熟记」为标准,不让压力抹杀了学习意愿。若打算每周日固定拨一小时来念书,可以用每15分钟为一单位来安排进度,每个时段详读讲义约1~2页内容,确保每个时段都能得到成果,减低读书压力。

3. 找到感觉:将英语与兴趣连结,提高学习意愿
一个人面对教材很容易无聊,石田淳建议,可安排一周一次与外籍讲师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练习英语,以提高学习乐趣。如果一对一教学费用很贵,可以邀请同事参加一起分摊。

4. 建立习惯:排定行程,使工作架构化
《提早6小时下班的工作术》作者泉正人指出,让行动标准化,用「架构」来推动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个人因为意志力薄弱,无法切实执行。

「工作架构化」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写下「行程检核表」,透过「确认行程→执行并打勾→执行下个行程」,让自己什麽时候该做什麽事一清二楚。此外,在展开行程与活动之前,安排一项例行仪式,也有助於提振行动力。

5. 调整环境:告知亲友丶排定考试,以督促学习
为了确保自己在从事某项行为一段时间後,得到一定的进展,可报名全民英检或多益(TOEIC)检定考试,并告知周遭亲友,透过「已经花钱报名了考试」以及「大家都知道了,到时不能丢脸」的公开承诺,给自己在某个日期前必须要累积足够成果的推动力。

庄子:没有用处,也有没有用处的好

Image庄子率弟子旅经山林,看到一棵巨大的树,枝叶茂盛,樵夫却不屑一顾。庄子好奇,拉住其中一人,问「为何不砍?」樵夫回答:「材质不好,砍了也没用。」

庄子便对他的弟子说,「这些树就是因为没用才能长得这麽高大呀。」

下山後,庄子到朋友家借宿,主人准备杀鹅招待。池里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佣人请示,要杀哪一只好呢?主人说,「就杀那只不会叫的吧」

没有用处,也有没有用处的好
弟子困惑,树因为不是好材料,所以免遭砍伐;鹅因为不会叫,却被杀。到底要「有用」还是「无用」,才能免於祸患呢?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意思是世人都知道有用的好,而不知道「没有用」的好处。

「有用」「无用」,端视领导者如何运用
一家公司内有三个员工,一个整天疑神疑鬼丶一个爱批评丶一个坐不住。老板无奈对朋友说,「真拿他们没办法,老觉得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如打发掉他们。」朋友说,「我正在找人,不如让给我用吧。」

几个月後,两人碰面,朋友开心对老板道谢:那个疑神疑鬼的,我派他去做保全主任;爱批评的,负责品管;坐不住的,去跑业务,结果公司业绩蒸蒸日上。

遇到昏君,你要当忠臣丶还是良臣?

Image阿谀奉承丶或疏离的员工都不利组织成长

齐景公与大臣们比赛射箭,齐景公没有射中箭靶,但大臣们却齐声叫好。後来齐景公便向大臣弦章说:「自从我失去宰相晏子後,已有17年没有人指出我的缺失了,我今天射箭没中靶,但是那些大臣们却仍然叫好。」

弦章回说:「这是因为大臣们才智不足,无法看到您的过失;勇气不足,所以不敢直言进谏。但我听说,君王喜欢穿什麽丶吃什麽,大臣们就跟着穿什麽丶吃什麽。如此看来,君王您是不是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呢?」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如果部属对主管过度阿谀奉承时,主管可能大多像齐景公一样不会当面说出感受,但背地里却看轻那些大臣们。

因此现代企业的员工不得不注意,如果对才智卓越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容易被看轻;而如果对才智一般的主管阿谀奉承或缺乏表现,那便是看轻自己。

隋文帝杨坚的宰相杨素,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上,看出文帝和皇后想废太子杨勇,另立杨广的心思,便想尽办法迎合,不断称赞杨广却诋毁杨勇,隋文帝因而更坚定自己的想法,另立杨广为太子。

杨素可说是疏离的追随者,对他想推荐的人(杨广),就隐恶扬善,他要打击的人(杨勇),就隐善扬恶,因而让隋文帝失去用人的准则。

疏离的追随者是指有愤世嫉俗态度的部属,他们经常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於别人的行为和动机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断批判公司丶主管和其他同仁的缺点,但又不积极提出适当建议或解决办法。

如果这些部属遇上的是开明丶包容的主管,或许不会有立即风险,但如果遇上不是那麽开明丶包容的主管,将陷自己於困境,既不利自己也不利组织。

员工不可或缺的追随力:积极丶绩效丶谦恭丶忠诚与品德

荀子与罗伯特·凯利(Robert Kelly)在追随者的分类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有「务实的追随者」这个类别,即「权变之臣」,他们同时拥有忠诚丶顺从丶阿谀丶疏离4种特性,会根据不同情境采用最有利的方式来面对领导人,以降低风险或度过困境。

以冯道为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总共辅佐4个姓氏13位君主,在古代高度权威的皇权中,冯道身段之柔软丶心思之细密丶态度之谨慎,时而顺从时而违逆,时而利君时而不利君,无人能出其右,既务实又能通权达变,堪为现代企业人的楷模。《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就认为冯道务实丶宽恕丶济民丶仁德;王安石也称赞他「能屈身以安人」,行为有如诸佛菩萨。

另外,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也是一位极具权变特性的臣属,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执行合理的命令;相反地,如果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会权衡命令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就不执行。在朝廷上,如果君主徵询他的意见,他会思虑周密丶谨慎回话;如果君主没有问他,他就注意自己的仪态,也不会脸露不耐。晏子因此可以经历灵公丶庄公丶景公三代,都能让齐国名声显赫。

从上述的历史故事中,得到以下启示:

如果一位部属不被主管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积极;
一旦积极了却仍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绩效;
有了绩效还是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谦恭;
谦恭了依然不被欣赏,那可能是因为他不够忠诚;
忠诚了还是不被青睐,那可能是因为他品德不够善良。

因此,我认为一位员工最重要的5种追随力就是积极丶绩效丶谦恭丶忠诚与品德,而懂得权变的员工,比较容易将这5种追随力融会贯通,将部属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出自於《经理人月刊》第99期,林文政老师专栏「论东西方领导人的追随力(下)」)

年节送礼学问大!这3招让你送到对方心坎里

Image提出3个职场送礼原则:

1.不管送什麽礼物,一定要附上一张手写感谢卡
节日送礼时,不论你送礼的对象是谁丶送的是什麽礼物,首先都必须在礼物之外,再附上一张感谢卡,简短地亲手写上一段话,表达你对对方真诚的感谢与问候,这样送礼才实在,而不是拍马屁。

2.以实用礼物为主,过於名贵反而造成对方压力
送给主管丶同事的礼物,不一定非要买名贵的不可,应以实用为主。因为名贵的礼物,必须花大钱购买,主管也会因为礼物太过於昂贵,而不敢收下;如果是送给同事的话,太过於名贵的礼物,反而会造成对方心里压力,担心无法与你「礼尚往来」。

3.礼物要与你的身分相称,而不是迎合对方身分
人们送礼时常有一个迷思:所送礼物要与受礼者的身分地位相称,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正确的送礼原则应为「与受礼者的兴趣爱好相投,与送礼者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称」。

为何必须如此呢?以初入职场的上班族而言,送给老板丶主管的礼物,必须和你的职位与所得相称,一旦超出你的薪资与收入所能负荷的范围,老板与主管便会怀懝「你怎麽送得起这麽大的礼呢?」「送这麽贵重的礼,是不是另有所图?」而拒绝你,反而弄巧成拙。

《长辈没教,但你一定要懂的81种送礼大学问》指出,送礼给主管或同事,目的是为了表达感谢丶联络感情,因此重点是心意的传达,因为再贵重的礼物,也取代不了平时工作彼此真诚相待。

考绩没预期好丶年终没预期多,为什麽你不该冲动负气离职?

Image负气离职的後果
过去在老东家,小羊资深享有优渥待遇,比如星期六日不必排班,晚上加班轮不到他,负责业绩最好的区域,门市主管的能力强态度佳,小羊的日子好过,却视为理所当然不珍惜。等到了新公司,既不是新人,也没人当他是菜鸟,自然是把最难搞定的区域丢给他负责,弄得他晚上加班,星期假日不得闲,业绩却是始终拉不起来。

於是小羊想要回锅,放出风向球试探,传回来的话竟是,「小羊只能做半个人的工作,太贵了!」小羊这才知道自己在老东家的评价是这样低,B+这个考绩算是给足面子,他竟不知足而提出离职,正中主管下怀,让他一路好走,留也没留。

进退维谷,小羊不得不被震醒,仔细检讨後,发现自己犯了两个错误:
1. 负气离职,没有充裕时间做比较与判断,以致错判新公司与新工作
2. 不问原因,其实考绩好与差都是一个重要参考,背後的理由都足以让自己明白公司的期待丶主管的要求,以及工作的重点。

影响考绩有4个因素
打完考绩,永远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打高了表示受肯定,打低了表示没被认可,其实也不尽然如此,如果能对打考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拿到低考绩时会比较坦然接受,不致愤而离职。

考绩是就每个职位的任务目标来打,业务职和业务职相比较,工程师和工程师比较,在相同职位里做高低排比。小羊拿自己和胡大相比是对的,因为他们做的都是区域督导的工作。

其次要看绩效,不同职位有不同任务目标,都有达标的数字。小羊认为自己的业绩比胡大好,应该拿的考绩较高,也是对的观念。

第三看工作困难度,小羊负责老区,业绩好主要是扎根久,而胡大负责新区,业绩不好是因为新市场,这时候就要看成长率,在这一点上,胡大远高於小羊。不过,仍然要考量到小羊的基期大,以及区域发展到达成熟期等因素。

最後是看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小羊认真负责,但是很少到主管面前走动,主管常常很疑惑他究竟在忙些什麽;而胡大不同,他会主动向主管报备,并提出问题请示主管,在主管心里留下主动积极的观感。

考绩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你看到的自己,而是主管看到的自己,而主管就是按照以上四个因素在评估你的绩效,新的一年就抓紧这四大项办了吧!

业务新手指南!中年转业务丶菜鸟上路,必懂4心法

Image一丶销售是长期赛跑,而非短期冲刺

业务销售从来都不是短期竞争,而是需要长期的关系培养。假设今天业务员期望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当然也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努力去长期经营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就像生活上许多想得到的事物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得到,花费的心力与承受的风险相对来说会比较高,但最後所得到的收获绝对值得,业务销售就是一场「施与受」,付出越多,拿回来的收获也会越多。

二丶不要挑客户

有些时候业务员会偏好与自己兴趣丶个性相投的客户做生意,但其实有许多人愿意听业务员好好讲,而且愿意买商品,这些客户大多都是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麽,而且对於销售商品拥有选择权,所以业务员不该排斥那些愿意挑剔的客户,反而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事情,从他们的角度去思索愿意付钱的客户想法。

三丶分分秒秒不忘进行说服

大家一定都有过说服别人的经验,可能是从亲近的父母丶兄弟姊妹或是朋友下手,进而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这样说服的道理同样也可以用到销售上,销售即是说服客户购买商品的过程,而销售员要在这段说服期间一直记住自己是销售员的身分,就像在商场上讲述自己的新点子丶新策略也是一种说服的过程,不能因为其他的外围因素干扰到业务员的判断丶说服,尽量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将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四丶做最真诚的自己

许多业务员会花很多力气在说服客户,他们努力让自己看起来精明丶懂得许多事情,看起来能为客户提供最多的服务,然後期待在销售过程中能够快速且顺利地达成目的。但这样对做销售的帮助,其实比想像中少。销售并不是业务员看起来如何丶懂得多少丶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应该是要了解客户需要什麽,客户到底想要获得哪些资讯,并且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客户,也不要太快就希望能跟客户建立关系而侵犯了客户的隐私,另外也不能太过炫耀自己的能力,要谦虚真诚地来赢得客户的信任,进而成功销售。

扮演好这十种角色,你才算是懂管理!

Image归纳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10种角色(managerial role),并且划分为3个范畴:

一丶人际范畴:提供资讯
企业赋予经理人管理层级的权力与地位,使他的工作内容需要建立好对组织内丶外的人际关系。

角色1. 精神领袖(figurehead)
管理者处於公司或部门的最高位阶,成为组织的象徵,有义务代表组织参与一些活动和仪式,像是主持剪彩丶参加员工婚礼等等。这些大多与管理工作没有关系,仅仅是出於社交需要。

所需技能:形象管理丶社交技巧丶以身作则的行为

角色2.领导者(leader)
明兹伯格认为,领导者是所有角色最重要的一种,因为他必须订定组织的目标,下达指令,并且掌握进度,以顺利达成绩效。另外,领导者也必须激励和指导下属,担任教练的工作。

所需技能:高EQ丶激励技巧丶沟通能力丶倾听技巧

角色3.联络者(liaison)
经理人必须与组织内部和外部维持联系,代表组织建立良好的网络与关系。

所需技能:社交技巧丶维系人脉

二丶资讯范畴:处理资讯
管理者藉由组织内丶外的人际资源,使他处於资讯流通的焦点位置,成为最了解整体状况的人。

角色4. 监督者(monitor)
为了正确决策,完成目标,必须搜集大量与组织或产业相关资讯,也必须监督团队的生产力及福祉。

所需技能:资讯搜集丶发掘问题丶克服资讯焦虑

角色5.传播者(disseminator)
将有用的资讯传达给同事或部属,并确保每个成员都收到讯息,帮助他们了解组织运作的方向。

所需技能:拆解和组合资讯丶演讲简报技巧丶反馈

角色6.发言人(spokesman)
代表组织发言,将组织的相关讯息和目标传递给员工丶董事会丶客户丶供应商等内部丶外界相关人士,确保他们了解公司的计画丶政策和成效,以获得更长远的合作。

所需技能:沟通技巧丶演讲简报技巧丶媒体应对

三丶决策范畴(decisional category):使用资讯
管理者拥有全面且最新的资讯,因此往往成为制定策略决策的关键角色。

角色7. 创业家(entrepreneur)
当组织遭遇瓶颈时,必须主导变革计画丶拟定策略丶监督执行,以解决问题,确保组织获得更好的成绩。

所需技能:变革管理丶解决问题

角色8. 危机处理者(disturbance handler)
组织陷入危机时,必须出面处理。例如,员工发起罢工或彼此之间产生纠纷时,负责介入协调,平息事端。

所需技能:处理冲突丶沟通技巧丶倾听

角色9. 资源配置者(resource allocator)
让组织资源做最有效的应用,包含预算丶人力丶时间等等,确保所有人都拥有足够资源完成任务。

所需技能:预算管理丶依轻重缓急做事

角色10. 谈判者(negotiator)
谈判者与危机处理者的工作有些相似,只是对象换成组织外的人。当执行的计画与外部部门产生冲突时,管理者必须居中协调。

所需技能:谈判技巧丶懂得拒绝

明兹伯格强调,我们无法把任何一种角色剥离抽掉,否则其他角色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如果管理者停止履行联络者的角色,他就无法得到外部讯息,也就没办法向组织内部传递消息,传播者的角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