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管理者後,要自律,才能律人

Image20岁成为台北西华饭店法国餐厅主厨丶25岁成为法国第六感花园(Le Jardin des Sens)执行主厨,到自己开餐厅,从专业人士(主厨)转换到经理人,江振诚如何转换角色?以下是他的管理经验谈:

1.公平
在一个团队里面,无论是对事或对人,都要做到公平。让大家在同一个时间,看着同一个方向,这个团队才会知道现在到底要怎麽做。

2.以身作则
身为主管,没有比「以身作则」更简单的管理方法了。所有事情我一定亲自做,如果我做不到,我也不会要求员工一定要做到。

不论任何时候,我跟我的团队永远都是同进同出。他们什麽时候上班(或下班),我就什麽时候到(或下班)。你也可以换个角度说,我什麽时候来,他们就什麽时候来。因为我都和他们同进退,所以从来没有人会觉得「为什麽我多做,他却少做?」

3.找对人
人对了,事情就对了。我在新加坡开设的Restaurant ANDRE餐厅里,16位厨师有13个国籍,当我有一个想法丢进这个团队,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是一道马铃薯沙拉,大家就会抛出日本的丶捷克的丶斯洛伐克的做法,其中有很多可能性。

因此,我很注重徵人,我一定亲自做,因为「徵人就像是盖房子的骨架,只要骨架是稳定的(找对人),你要把墙面漆成什麽颜色都可以。」我想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明显的缺点和优点。

有明显的优点,可以让团队其他人学习;有明显的缺点,则可请其他人教他。「什麽都可以丶却又什麽都不确定」的人,反倒不容易让团队彼此学习或互补,也很难帮团队找到方向。

跟对主管很重要!和好老板当师徒,他是离你最近的贵人

Image其实,贵人的出现并不只是靠巧合或运气,而是可以自己发现丶自己掌握的。「找不到贵人,多数时候是自己的问题,」经纬智库(MGR)公司总经理许书扬表示,懂得去培育人脉丶拓展人际关系,绝对可以找到能帮助自己的贵人。

眼光放远,贵人不只高官显要
要发现贵人丶找到贵人,第一步当然要先了解何谓贵人。就最简单丶最直接的定义而言,贵人可以说是有能力给予你帮助的人。但是贵人的帮助其实有不同面向:

可以提供金钱等实际资源的,属於「资源型」的贵人;可以介绍人脉关系丶分享商业情报的,属於「仲介型」的贵人;有些人是「顾问型」的贵人,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或资讯的谘询丶建议;有些人是「教练型」的贵人,可以给你指导丶训练,提供建议;有些人则是「导师型」的贵人,在必要时激发你的想法丶为你指引方向。

「有些贵人给你实质的帮助,有些贵人给你忠告与建议。无论有形或无形的帮助,对工作者来说都有它的作用,」许书扬说。

身为资深的高阶人力仲介顾问,许书扬深知贵人的重要性,「在和许多职场朋友的互动中,我发现很多成功经理人谈到职涯历程时,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技巧外,通常都会谈到他们这一生中所遇到的贵人。」

但许书扬认为,职场工作者对於贵人的界定,最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贵人并不一定就是高官显要,你的朋友丶同侪丶前辈等等,都有可能给你不同的帮助,」他分析,「太局限在少数人身上,只认定这些人才是贵人,眼光就太狭隘了。

因此许书扬建议,要发现或找到贵人,首先在观念上不要太现实丶太计较,觉得当下有利用价值才去建立关系。尤其是年轻人或职场资历较浅的人,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定要认识什麽资源丰富的「高层」,倒是可以抱着「广结善缘」的想法,先和周遭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多敲老板的门,从非正式组织拓展人脉
就职场工作者而言,许书扬认为最明显而直接的贵人,不外乎是自己的上司或老板。「在职涯里,跟对一个老板很重要,」许书扬指出,一般人其实可以从老板身上看到许多职场成功的关键,因为这些人能成为你的老板,就是因为能力受到肯定丶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所以从老板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丶学到很多事情。

许书扬也发现,多数的工作者通常都是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很少去「敲老板的门」,但老板不是那麽难以接触的,「多了解老板丶多去问问题,或许师徒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许书扬指出。

不过,一般人在公司里能接触的人还是有限,如果公司规模不大就更受限,这是大部分上班族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许书扬强调,想要发掘贵人,还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去拓展自己的人脉。

「职场工作者必须勇敢地踏出去,主动去建立你的人脉关系,主动去找寻你的贵人,」许书扬指出,「举例来说,校友会就是一个不错的管道。」

在进行中高阶主管的推荐丶媒合时,许书扬就发现交大毕业的人通常喜欢录取交大的,台科大的校友则较常录取台科大的,「因为有同校的情谊存在,彼此的感觉会亲切得多,关系也一下子就拉近了,」许书扬表示,如果能拥有这类关系,将来在情报丶资源上就会比较愿意协助对方,优先和对方分享,这对想要在职场或商场上获得帮助的人是很重要的。至於像研讨会之类的场合,许书扬则认为去参加的人通常彼此不会有什麽相关之处,也比较没有机会互动,效果就比较差。

如果这方面的管道真的找不到或想不出来,许书扬则建议可以自己去创造一个非正式的团体,不需要等人家来找你。「我知道IBM的离职主管有一个联谊会,我们公司楼上有一位待过花旗银行的主管,也正打算要成立花旗『毕业生』联谊会,」许书扬认为,要号召这种有共同关系的非正式组织其实不难,对於拓展人脉也很有用。

厘清生涯规画,从专业领域建立人际网路
许书扬也发现,很多人找不到有用的人脉或贵人,其实是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未来的职涯想要做什麽。

「把生涯规画厘清,对找寻贵人也是相当重要的,」许书扬表示,在找寻贵人或发掘有用的人脉之前,最好可以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是什麽,这样才不会白费功夫。否则前面如果没想好,後面可能都会是错的。

举例来说,很多人想去中国大陆发展,如果可以先想清楚要过去做什麽,要去大陆的哪个地方,就可以先去认识熟悉那里的人,这样过去时可能就已经有机会在等你。反之,如果没想清楚或临时起意就过去了,碰壁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许书扬进一步指出,台湾的职场工作者,其实从念书的时候就不太有职涯规画的概念,也没有人教导他们该怎麽分析规画。如果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也不太敢问,或是只敢问自己的朋友,而在职涯上遇到瓶颈。

在他看来,如果对某个领域有兴趣或有问题,可以去询问一些该领域的成功人士或是专家,请他们提供建议,做为建立人际关系的开始,「一旦清楚自己对职业生涯未来的期望是什麽丶阶段的目标是什麽,那你就会比较知道哪些人脉是自己需要特别注意丶特别经营的,」许书扬说。

很多人经常自怨自艾:「为什麽我碰不到贵人?」其实贵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如果自己能够做好准备,要找到贵人相助绝对没问题!

还在用学历选才?大学成绩好不好,和职场成功与否无关!

Image没有证据显示,大学学得好丶工作就会做得好
英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上个月初,正式打破学业成绩的限制,放宽求职者取得面试的机会。以往不管自哪个学校毕业,学生要取得学校颁发的二级一等荣誉毕业学位(条件是在校成绩良好丶及修读进阶课程),或是在高考上拿到3个B,才有应徵安永的资格。但安永人才管理合夥人 Maggie Stilwell 表示,公司追踪了超过 400 名毕业生的表现後,认为学业成绩不该成为进入安永的门槛。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高等教育的成功和职场上的成功有关联。我们还是会将学历纳入评估因素,但它不会成为取得面试机会的绊脚石。」下一年起,安永将采用统一的线上测验来评估求职者的资质。

以学业成绩当门槛,小心错过好人才
安永不是第一个这麽做的企业。英国的普华永道(PwC,PricewaterhouseCoopers),今年也正式放弃以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作为筛选人才的标准。

人力资源部长 Gaenor Bagley 解释,学业成绩确实代表某部分的潜力,但其他学生还有更多特质,过分强调分数,可能会错失成长背景较差丶但能力相对卓越的人才。而拿掉成绩的标准,有机会让公司从广大人海中,淘选出那些还没被发掘的璞玉,培养成职场亮眼明星。

看完两个会计师事务所的新作法,下次在求职面谈时,记得更全面的观察应徵者,以免被「高学历」蒙蔽,却错过另一个更好的人才啊。

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投资不易

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 L.P)欣然向各位发送公司联席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先生发布的以下投资备忘录,分享他对于全球投资机会和策略的见解

2011年,当我将近写好《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时,有幸与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共进午餐。聚餐结束后我起身离开,他说了一句关于投资的话,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投资本来绝非易事。认为投资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

  查理一如既往地言简意深。比如他那句话的前8个字:“投资本来绝非易事。”虽然投资要取得平均成绩颇为容易,但实现卓越的投资回报绝不是轻而易 举的。约翰•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多年以前说过类似的话:世界上没有什么可靠的赚钱之道。如果有,大家恐怕都争先恐后去学习了,普通智商的人都能变得十分富有。
  查理和加尔布雷斯教授的言下之意是:人人都想赚钱,尤其想找到把握十足的事情或“必胜决”,让他们无需冒相应风险就能赚钱。因此他们努力工作 (实际上就是勤奋学习),寻找能为他们带来优势的廉价证券和投资方法。他们大量买入证券,使用各种投资方法。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努力会减 少发横财的机会。证券价格越来越能反映公平价值,要得到免费的午餐则难上加难。认为投资是易事的想法是不理智的。
  接下来的那句说的是什么呢?“认为投资容易的人都是愚蠢的。”它承接上一句所说的,投资者费尽心机寻找特别的、能带来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正是大量买盘提高了资产价格,降低了回报,认为投资是易事的人忽视了投资的复杂性。
  市场就像是一个见面的地方,人们聚在一起以物(通常是金钱)易物。市场有多种功能,其中一种是消除获得超额回报的机会。
  打个比喻,Ed来电,给我的车开价1万美元。然后他把车卖给Bob,要价2万美元。如果Ed足够幸运而且我和Bob都答应交易的话,一夜之间他就赚了一倍的钱。简单来说,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这种交易赚快钱的话,
  这个人要么认为我和Bob是傻瓜,要么以为市场不起任何作用,无法令我和Bob搞清楚我那辆车的公平价值。
  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符合,那这就是一个“低效市场”。
  但如果我和Bob都能掌握二手汽车价格的市场信息,Ed拿下这笔交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在大多数的市场中,透明度往往可以揭示价格,明显的 错误定价不会发生。(得益于互联网,我们获得数据的渠道前所未有的通畅,比过去理想多了。)我认为这是查理那句话的主要基调:任何想要轻易获得暴利的人都 低估了市场的运作方式。本备忘录主要是分析市场运作方式所带来的挑战。
第二层次思维

右(巴菲特 ) 左(查理·芒格)
我总想着在退休时写一本书,把我在备忘录中讨论过的投资理念要素集结成册。然而,我在2009年收到了的一封来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电邮,他提到如果我写书,他会鼎力支持我的作品。这件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哥伦比亚商学院出版社曾和我提过出书事宜,当我告诉出版社我已经准备就绪时,他们希望我能提供一章样稿。机缘巧合之下,我得以坐下来,甚至连书 的主题都未曾构思,就敲出了一章阐述“第二层次思维”重要性的文字。这是每一位想成为优秀投资者的人必须学会的重要一课。但我却从未对我的备忘录读者们明 言此中的利害。现在就是我拾遗补缺的时候了。
  在书的第一章里,我是这样介绍“第二层次思维”的:记住,你的投资目标不是达到平均回报水平;你想要的是超越平均水平。因此,你的思维必须比别 人更出色,即思考更周密、水平更高。其他投资者也许都聪慧、信息灵通并且善于运用电脑,因此你必须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优势。你必须想他们所未想,见他们所 未见,或者具备他们所不具备的洞察力。
  你的反应与行为必须与众不同。简而言之,保持正确性可能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你必须比其他人更加正确。. 。其中的含义是,你的思维方式必须非比一般。 你要表现与普通人不同,你的预期,甚至你的投资组合都必须偏离常态,你的看法必须比大家的共识更为正确。与众不同并且更出色:这是对第二层次思维相当确切 的描述。
  在思考查理的看法时,我的脑海中瞬间出现的就是“第二层次思维”。在这个不错的大标题下面,可讨论许多把卓越投资变成一场挑战的重要因素。总之,用查理的话来说,那些认为投资是一件易事的人必然是第一层次思维者。请允许我举书中几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两个层次思维的差异。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这是一家好公司,我们应该买进他们的股票。”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如此,所以它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股票的估值和价格都过高,我们应该卖出。”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公司将出现增长低迷、通胀上涨的不利前景。我们抛掉股票吧。”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前景是糟糕,但所有人都在恐慌中抛售,买进吧!”
  •第一层次思维的人说:“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利润会下跌,卖出。”第二层次思维的人说:“我认为这家公司利润下跌的情况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有意外 的利好消息便能拉升股票;可买进。”第一层次思维是单纯而肤浅的,几乎人人都能做到(如果你想争取优势,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第一层次思维者所需要的只 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看法,譬如 “公司的前景是亮丽的,意味着股票会上涨 ”。
  第二层次思维更加深邃、复杂而迂回。第二层次思维者要考虑许多东西:
  •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
  •我认为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我猜中的概率有多大?
  •市场的共识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市场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市场对未来价格普遍的看法,和我的看法之间切合程度有多大?
  •价格中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我是正确的,价格又会如何?
  重点就是第一层次思维者看到的是表面,单纯地对表面现象作出反应,并且根据自己的反应买卖股票。他们并不明白所处的设定环境是投资市场,该市场 中资产价格反映且依赖的是市场参与者的期望。他们忽视了他人的行为会使价格变化的事实。而且他们无法理解这件事对他们能否走向成功的含义。
  举例来说,我住在洛杉矶,有一位股票经纪经常在我开车时听的电台节目里高谈阔论。他的建议很简单:
  “如果你喜欢某一家公司的产品,就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就是第一层次思维。它相当简单而又有诱惑力。但也容易出错,因为它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有好产品的公司也会业绩不佳;好产品也可能过时;或者公司股票价格过高,不是一项好的投资。
  换句话说,第二层次思维者(和第三层次思维者)反复斟酌每种情形的各个角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在1936年提出的假设报章选美比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假设报上发表100张女性的照片,要求读者选出其中最美的6位,命中率最高的几 名读者可以获得奖品。为了获胜,想法简单的参赛读者会选择最美的女性。但是请注意,比赛获奖者要选的并不是最美的,而是最受欢迎,最多人选择的女子。
  因此,获胜的关键不是选美,而是根据平均参赛读者认为谁最漂亮的看法,来预测投票结果。显然,为了做好预测,获胜者必须是第二层次思维者。(第一层次思维者并不会察觉两者间的差别。)
  维基百科指出,想从比赛中胜出的竞争者需要超越这种差异:
  还可以再作更进一步的考虑,那就是其他参赛者对于大众审美的看法。如此一来,策略一步一步的拓展下去,在每一层次中参赛者都要以他人的推理为依据,争取预测选美过程的最终结果。
  “这并不是在靠个人判断来选出最美的[面孔],也不是要选出公众平均心目中最美的面孔。我们已进入第三层次,运用智慧预测参赛者平均预期大家的平均看法是什么。而且我相信,有些参赛者甚至会进行第四层、第五层和更高层次的思考。”(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凯恩斯创造了这样一个比赛来印证实他对股票市场的观点。从短期看,跑赢大市需要的是一种可预测哪些股票能够赢得投资者青睐的能力。洞悉这种动态的高层次思考者在获得最大收益的过程中会抢占先机。当本杰明•格雷厄姆(Ben Graham)说市场短期是“投票机(”虽然在解释他的看法时,他说市场长期是“称重仪”),他所用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第一层次思维者仅仅侧重最优质的公司、最好的产品、最快的盈利增长速度或最低的市盈率倍数。而对第二层次该思考什么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第二层次思考的需要则一无所知。
  第二层次思维者在考虑购买资产时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历程。这种资产好吗?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和我一样乐观吗?它真如我想的那样好吗?其他人都认为同样的好吗?其他人眼中别人的想法呢?它将如何变化?
  其他人认为它会如何变化?根据当前的状况;我认为它的状况将如何变化;其他人认为它将如何变化;以及在其他人眼中别人认为它会如何变化等因素,它的定价如何?这些还仅仅只是开始。是的,这并不简单。
  (请注意,以上所讨论的主题完全是针对短期投资,我只是借此提供图解说明,以分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思维差异。橡树及我本人并不关注短期结果,我们进行长期考虑时的思维是颇不同的。我们很少思考其他人短期内倾向于做什么;相反,我们依靠的是称重仪上得出的最终数字。目前为止,首要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对基本面的客观评价。市场参与者过度沉迷于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以至于因为担心所考虑的资产会持续不受欢迎或进一步遭到冷遇而忽略了其价值,错过廉价资产。这为那些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并为能够忍耐由于资产暂时不受欢迎而导致短期损失的投资者,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他们能够从廉价资产中作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
  凯恩斯的假设性比赛清晰不过地显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的途径未必是第一眼看上去的样子。当你的目标是举起最大的重量,在高尔夫球场打出最低杆数,在数学考试中获得最高分,或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填字游戏,这种竞争是来自于对自身的挑战以及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但当您的目标是成功投资时,是在心理战当中力图超过其他人时,就涉及很多心理层面的较量,即其他人也在试图揣摩你的心理,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挑战变得更为复杂。
  投资者都想以公平价格买入理想资产,这个基本目标既合理又直接;可是,当你想得越深,就了解到成功的投资在很多方面都违反直觉,就也越能体会一些看似明显的事实,往往错得有多厉害。当然还有大量重要的因素要考虑,但认识到这些是关键。
人人都追捧的事物

投资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层次思维者与投资大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他们喜欢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事物。这些往往是很容易理解且易于买进的东西,但这不大可能是通往成功投资的路径。我在2007年4月的《人人皆知》(“Everyone Knows”)一书中是这样写的:投资者们明确达成的广泛共识差不多都是错的。首先,大部分人们并不理解某个具有非凡潜力的资产,在实现盈利之前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其次,大众对某一投资形成的一些普遍性看法,可能会断送其盈利潜力。
  举例说,“人人”都相信是很不错的投资,在我看来,事情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人人都喜欢,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此资产之前一直表现良好。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如果迄今为止表现突出,那么也就预示着未来的表现将依然不俗。其实更可能的是,到目前为止的出色表现是对未来表现的提前预支,因而预示着从现在开始表现将达平均水平以下。
  •若人人都喜欢,那么可能是投资热情推涨了价格,进一步升值的可能性相对偏低。(当然,也存在从“高估”到“进一步高估”的可能性,但我不会指望这种情况发生。)
  •若人人都喜欢,可能意味着这一领域的价值已被过度挖掘,且资金流入过量,已经不存在廉值资产。
  •若人人都喜欢,当大众的集体想法出现变化并寻求退出投资时,价格将会有下跌的重大风险。优秀的投资者会知道何时某一资产的价格低于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到时会买进那些资产。只有当大多数人未能预见某个投资的价值时,价格才有可能低于其应有价值。Yogi Berra因其名句“不会再有人去那家餐馆了;它太挤”而为人所熟知。这就像说“每个人都意识到这项投资是廉宜”一样荒谬。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选择买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会停留在低位。
  因此,具有最明显优势的资产成为所有人追捧的对象。他们也可能是最受热捧及定价最高者,从而成为前途最为渺茫和最不牢靠者。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当我于1968年在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投资研究部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该银行正大量投资于“漂亮五十(Nifty Fifty) ”股票:即美国最好、增长最快的50家公司的股票。因为这是些不大可能出状况的公司,官方的论调是无论在什么价位买入,都不会有太大影响。鉴于这些公司的增长率,80或90的市盈率似乎也没什么不合理。
  但事实证明,买入价非常重要,并且80-90倍的市盈率也过高。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初市场遇到难关时,许多股票丧失了绝大多数的价值。投资者最终受了教训,知道人是可能对某项不错的投资过分乐观,而意料之中的是,结果这些对完美未来的预测是会出错的,例如显赫一时的柯达、宝丽来和施乐等大企业最终落得破产或急需转型的下场。
  大约十年前,每个人都热衷于进行房地产,尤其是住宅的投资。这受到一些似乎令人信服的“公认至理名言”推动,譬如“你可以一直居住在这里”、“房价会一直上涨”以及“房地产是一种抗通胀的保值资产”等说法。
  就连保守的债券投资者(而不是房屋买家自己)也受“从来未发生过全国性的按揭贷款违约浪潮”这一事实说服,纷纷购买杠杆和分层按揭担保证券。
  但到2007年,事实证明房价可升也可跌,基于完美历史纪录而恣意扩大的按揭贷款也存在缺陷。当房地产和按揭贷款成为所有人的宠儿时,结果就变成了不良的投资。
  事实是,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真理,那么这些令人痛苦的泡沫就不会存在。“漂亮五十”股份曾经是一些整体不错的公司。房价的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并抵消通胀。按揭贷款一般能够偿还或拥有足够的抵押品。互联网或将改变世界。每桶147美元的石油曾经不可或缺且供不应求。但在每一种情况下,其优势都太过明显;这种投资理念变得过于流行,因此最终资产的价格被抬升至危险的水平。追随在某个时间点内流行的趋势,显然不是投资的成功法宝,因为这种流行度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走在一条舒适但方向错误的道路上。以下内容节选自《人人皆知》: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靠的迹象能够指明下一个暴利投资所在:一笔价格极低的好买卖。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找这种投资 。暴利(我的意思是指不寻常的回报,或不寻常的风险调整后回报)往往并非从购买公众普遍追捧的资产中获得,而是通过购买价值被众人所低估的资产。
  简而言之,卓越的投资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拥有其他人所忽视的要点(且尚未在价格上得到体现),以及
  •该要点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至少被市场所认可)。
  第一个基本要素中,必须清楚明白的是,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必须具有不寻常的分辨能力、能不按常规出牌、打破旧习或深有远见。这就是为什么常说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孤独的原因。
风险与反直觉原理

霍华德·马克斯(图片转载自百度图片)
果很显然或众人普遍知道的事实往往是错误的,那什么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将明显吸引力的概念反其道而行之。真像是,最出色的购买总是来自于大多数人不了解或不相信的东西,它可能是证券、投资方法、
  投资概念,但事实上,一些未被普遍认可的事物,往往会被那些领悟力够强、能逆势而行的投资者所见到。在风险领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节选自备忘录《人人皆知》):
  “(关于某项资产)我无论什么价格都不会买入,因为大家都知道风险太高。”这是我在生活中经常听见的一句话,并且为我带来了最好的投资机遇。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这为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坚持避免投资非投资级债券的做法导致投资者退出大多数的机构投资组合,令这些资产变得廉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破产公司债务:还有比这风险更大的事情吗?
  事实上,投资大众错误判断风险的次数,至少和他们错误判断回报的次数一样多。广泛的共识是,买入一些不被人看好的投资,往往是错误的。事实往往是相反的。
  我坚信投资风险往往会在最不易察觉的地方存在,反之亦然:
  •当每个人都相信某资产具有风险并不愿意买进,这通常会带动价格降至完全不存在风险的某个点位。广泛的负面观点可令其风险降到最低,因为价格当中已经体现不到丝毫的正面因素。
  •当然,正如“漂亮五十”投资者的经验所证明,当人人都相信某个资产绝对没有风险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将其价格抬高至某个含有巨大风险的点位。没人害怕风险,因此承担风险时没有回报,也没有人要求或提供“风险溢价”。这情况可能令最受人欢迎的投资变为风险最高的投资。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是,多数投资者认为质量、而不是价格是判断某项资产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但是高质素资产也会有风险,质量不高的资产也可以是安全。这完全是购买价格的问题。对我而言,由上述可知,结论其实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普遍认为安全的时候。这是2006-07年间人们所普遍相信的情况,这种信念引发一些不谨慎的行为,最终引发了金融大危机。只要能够明白高风险可以防止这些行为发生,就可使世界变得安全。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的反复无常”。大多数人很难理解对安全的感知会导致风险,相反,对风险的感知则会带来安全。但对更深层次的第二层思维者而言,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另一个实例证明,“人人皆知”的观点塑造了环境,被认为理想的投资价格被抬高,反之亦然。
  如果认为基本面风险偏低,且未来十分美好,投资者会变得乐观。这反过来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投资风险上升。困扰着大多数人,即第一层次思维者的问题是,无法辨别基本面风险与投资风险。
  需要牢记的是价格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无论基本面展望是积极还是消极,投资风险水平大部分取决于资产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再好的资产也可能由于定价过高而产生风险,且由于表现极差以至于没有值得买入(或属安全)价格的资产也少之又少。这就是反直觉原理的其中一个最好例子。只有能够看穿这其中逻辑的人,才有望成为优秀的投资者。还有呢?围绕复杂性和反直觉的主题,我讨论了一些最重要的论题:
  •第二层次思维的重要性,
  •缺乏对“好公司”和“好投资”的辨别能力,
  •人人皆知的东西起不到作用,和
  •风险的反复无常
  不过到这里已经写了7页了。与其继续罗列所有我想探讨的论题,不如让我们来做个练习。我将在下面列出一些久负盛名的投资格言。看看你是否能正确判断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市场是“高效的”,意味着资产价格能体现所有可用信息,从而能对内在价值作出精确的估计。
  •因为人们都不愿承担风险,风险大的交易无人问津,市场会为投资者提供适当的风险溢价,从而补偿增加的风险。
  •高风险的投资产生高回报。
  •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高风险的资产会使其风险更高。
  •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所有资产都表现良好是理想的状态。
  •理解经济学能使你安全驾驭未来的宏观经济。
  •前景有时清晰明了,有时却纷繁复杂且难以预测。当情况处于后者时必须小心行事。
  •正确的预测可以带来投资收益。
  •要有利可图,则预测必须准确。
  •投资获得收益证明投资者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低价意味着投资具有吸引力。
  •正在升值的资产值得关注。
  •反向投资哲学有助投资者持续取得成功。
  •做感觉正确的事是重要的。
  •资产流动性越强越安全。
  •运用简单的公式化流程可以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水平保持在低位。
  我的答案是:所有这16项都有潜在误区,并且首先,必须放在第二层次思维,而不是第一层次思维上进行理解;其次,这些投资格言不得被视为成功的铁律。原因如下:
  •市场是“高效的”,意味着资产价格能体现所有可用信息,从而能对内在价值作出精确的估计—高效市场理论假定人是理性和客观的。但是因为感性经常代替理性左右人们行为,因此市场所反应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投资者认为的真相。因此价格可以任意变动。有时它们是合理,有时却太高或太低。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并且相信其所传递的信息,可说大错特错。
  •因为人们都不愿承担风险,风险大的交易无人问津,市场会为投资者提供适当的风险溢价,从而补偿增加的风险—事实上投资者规避风险的程度在过高和过低之间摆动。当规避风险的程度过低时,持怀疑看法和保守的投资者已很少,尽职调查做得不够,高风险交易很容易达成,风险承担的补偿常常不足。投资者绝对不能依赖市场的自我规范。
  •高风险的投资产生高回报—这是古老格言中最伟大的一句,也是最大错特错的一句。
  如果一系列低风险投资的构成部分的低风险特点能有助实现可靠收入,并可防止出现任何大损失拉低整体业绩的情况,那么这些低风险投资便可能产生高额回报。没有损失令你有好的开头,预示着会取得好成绩。这是橡树投资理念的基石。
一方面,不能依赖高风险投资来获得高额回报。若真行得通,他们就不会被称作是高风险投资了。如果支持它们的投资分析缺乏依据或陷入不利的发展势头,那么高风险投资就无法产生它们似乎会取得的高回报。
  风险和回报之间假定的正相关性,是在假设没有投资技巧和增值决策等的基础上预测。如果市场确实是高效的,且投资者没有任何技巧,那么相信承受更大的风险会获得更高回报的理论则是合理。但是如果投资者有超凡的技巧,这些技巧就能用来创造有低风险与高回报潜力的投资组合。
  •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高风险的资产会使其风险更高—这里要谈到诺贝尔奖获奖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对投资理论最伟大的贡献,即如果一个投资组合的构成全是低风险资产,加入高风险的资产反而会使其更加安全。这是因为,此举可以提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减少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增加对单一负面事件的承受能力。
  •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所有资产都表现良好是理想的状态—事实是,如果所有的构成部分在同一情况中表现良好,那么在另一情况中就可能都表现糟糕。这意味着分散投资的好处将难以完全实现。真正有效分散的投资组合中存在一些表现较落后的资产并不足为奇,也不应对其表现失望。
  •理解经济学能使你安全驾驭未来的宏观经济—实情是没有永远不变的规则。“在经济学和投资中,由于人类天性起到的关键作用,你无法简单地像真正的科学那样肯定地判断“如果A,就会B。”因果之间的微弱联系使得结果充满不确定性。换言之,这带来了风险。”(《风险再访》“Risk Revisited”,2014年9月)。
  •前景有时清晰明了,有时却纷繁复杂且难以预测。当情况处于后者时必须小心行事—事实是,未来从不会风平浪静。有时看似无需担忧,那是因为所有的风险都不会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看起来最晴空万里的时候,天空也并不像其所呈现的那般一尘不染。哪种情况更危险?是所有人都明白未来有风险,还是认为风险是可知且有限的时候呢?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相比前者,后者更令人担心。
  •正确的预测可以带来投资收益—最简单的正确预测方法是推断某一趋势,看其是否继续如预期那样保持。大多预测者会做出很多推断,这意味着市场人士大都经常知道他们的预测。因此当趋势确实在持续时,每个人都是对的。但既然每个人都持有同样的观点,那么这种持续趋势可能提前反映了资产的价格,这种符合预期的前进趋势未必会带来利润。因为要使预测能够带来高利润,必须具有特殊性。但是鉴于趋势持续的频率,特殊的预测并非常常正确。
  •要有利可图,则预测必须准确—正如正确的预测不一定会带来利润,会带来利润的预测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一项预测—即使不正确—仅仅是比其他预测错的程度更少,也可能带来利润。如果每个人均推断出某种趋势将不会持续,那预测到偏离也可带来可观的利润,……即使它并未准确猜中。
  •投资获利即证明投资者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我最先从沃顿商学院学到的知识之一便是:不能依靠结果来判断某一决策的质量。鉴于未来事件的不可预知性,特别是世上存在随机性,许多有理有据的决策反而导致了损失,而众多糟糕的决策却带来了利润。因此某一个丰收年或某些少数的大赢家并不能向我们揭示
  投资者的技巧。我们在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有技巧之前,必须审视大量的结果和漫长的历史纪录—特别是包含某些艰难年份表现的历史。
  •低价意味着投资具有吸引力—我在第七页底部探讨了价格对于判断投资是否有风险的重要性。但如果你重读这部分的粗体文字,你会明白低价并非必须要素。某项资产可能会有一个较低的绝对美元价格、一个相比过去较低的价格、或者一个较低的市盈率。但通常,如果投资要有吸引力,风险又要低的话,那么价格需要相对资产内在价值为低才成。如果投资者无法认识到廉价和价值之间的区别,就会很容易陷入困境。
  •正在升值的资产值得关注—多数人认为市场是有智慧的,因此上涨的价格便意味着基本面良好。他们可能偏爱追涨投资,基于如下理念:之前升值的资产可能继续升值。但事实是:资产价格越高(其他变量相等),越不具吸引力。上涨的动能终究会停止,而此时之前表现最差及价值最可能被低估的资产就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反向投资哲学有助投资者持续取得成功—投资大众确实常常作出错误的决策。尤其是价格升幅越大,他们越激进;而跌幅越大,则越小心翼翼,与该有的表现刚好相反。但是作出与大多数投资者相反的决策也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事是非做不可或一定不能做的。反向投资哲学在极端情况下最有效,
  而且只对那些知道投资大众在做什么并且清楚其为何做错的人,才会奏效。而且他们还需要鼓起勇气作出相反的决策。
  •做感觉正确的事是重要的—最优秀的投资者理性地知道做什么才是正确的。但即便这种认知让他们感到舒适的时候,他们也必须抑制自己不去跟随这种感觉。最好的想法往往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正如我在《敢于成就伟大》(“Dare to Be Great”)一书中所写的那样,特别的想法必定是孤独的。根据定义,流行、普遍认同或显而易见与与众不同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大多数成功的投资一开始都令人感到不安。好的投资者与其他人一样容易受到相同的误导和情绪的影响。只是优秀投资者的自制力更强。
  •资产流动性越强越安全—资产流动性较大通常意味着更容易以更接近对上最后一次交易的价格卖出资产。但首先,当其他投资者对该资产的想法改变时,流动性可能会枯竭。其次,理论上你想卖出资产时的能力是与基本面安全无关,与长期投资安全的关系也相对较低。投资拥有良好的基本面以及价格具有吸引力、经过充分分析的资产会安全得多,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长时间持有而无需考虑退出。避免缺乏流动性的
  最好办法是安排好你的投资,这样就基本上不需要追求流动性。
  •运用简单的公式化流程可以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水平保持在低位—事实上,风险的形式众多,它们可能重叠,也可能差异明显而难以管理。例如,正如我在《风险再访》(Risk Revisited)一文里所说,为降低亏损风险所作的努力总是会增加错过获利的风险,而通过购买较高质量资产以降低基本面风险的努力则经常增加估值风险,因为较高质量资产常常以过高的估值水平出售。
  以上的判断究竟包括些什么?是一系列日积月累下来的陈词滥调,包括一些只在某个时期起作用或者纯粹是胡说八道的内容。这些投资谬论无处不在却起不了什么作用。现实是投资者必须在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挣扎求存。
近期经验

图片转载自百度图片
近全球市场动荡,标普500指数在8月17日至25日期间下跌11%,以及中国股票跌幅将近40%,这些都令投资者面对另一件难事:在不利条件下进行投资组合管理。一些教训值得记下,但要运用这些经验也并非易事:
  •情绪是投资者的劲敌之一。恐惧让人难以对持有价格急跌的资产保持乐观态度,正如嫉妒使人很难避免买入其他人都持有的价格正在上涨的资产一样。正如我上述所言,每个人都在对抗同样的影响和情绪。出色的投资者可能也难以幸免,但是他们设法不受干扰。
  •信心是关键情绪之一,我把大多数市场的近期波动,归咎于市场情绪从不久前的过分自信转变到近期的过分担忧。这种转变可能由醒悟所产生:当投资者意识到,他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的远不及他们所想时,会尤其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的增长放缓,人民币贬值及市场作出调整,我想大多数投资者都意识到,他们并不了解这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保持适度的信心十分重要,但是信心通常同其他情绪一样,都会急剧波动。
  •尤其是在下滑阶段,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寄望市场能告诉他们正在发生什么和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你可能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指出,每日市场不是基本面分析师;它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你不能把它看得太重。市场参与者对基本面实际情况的洞察能力有限,
  他们买卖背后可能依据的丝毫理智都被他们的情绪波动所淹没。将近期全球范围的下跌解释为市场“知道”艰难时期即将到来可能并不正确。相反,中国的一些利空消息让投资者恐慌,特别是以保证金形式购买股票的中国投资者,他们可能正经历着人生当中第一次严重的市场调整。这种恐慌性抛售带动美国及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开始跟风,并相信中国市场下跌预示着将对中国以及其他经济体造成严重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应该基于基本面及估值分析,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行动支配。如果你让决定市场走势的投资大众告诉你该怎么做,又如何期望能跑赢大盘呢?
  •尽管中国是导致近期市场波动的“直接原因”,其他因素也时常会造成影响,上一个月也不例外。我经常想到的一个词是“汇集”。投资者在面对一则利空消息时通常能保持理智。但是当他们同时面临多个利空消息时,就常常无法保持镇定。上个月另一则利空消息是纽约梅隆银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的SunGard软件发生故障,无法为其管理的1,200只共同基金及交易所交易基金定价。于是又一次的醒悟:没有人愿意承认他们所需要的市场机制其实并不可靠。
  •在市场走势理想的时期—或许效仿沃伦•巴菲特—投资者讨论他们有多希望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可以让他们趁低吸纳。但当价格大幅下滑时,趁低吸纳以拉低买入均价的机会通常不是很受欢迎……而作出行动就更加困难。
  •在类似此次的调整期间,投资者可能会被吸引作出抛售。在听起来很理智的理由下,比如“减持至令你感觉安心的水平十分重要”,时常隐藏着情绪性行为。但是卖出的真正理由主要是你认为基本面恶化或者价格已见顶。价格下跌则卖出才更加宽心(就像在市场上升时买入的目的)与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毫不相干。
  •另一个卖出原因当然就是害怕跌势持续。但是如果你禁不住要这样做,首先问问自己,你认为明天的股票市场是涨是跌,再问问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是多少。如果你可以理智地斟酌这些决定而不是跟着感觉走,你可能就会承认根本不知道短期内会发生什么事。
  •撇开基本面展望或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谈,很多人在股市下挫时卖出股票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必须做些什么,什么都不做只是被动地观望股市并不合理。但是我深深认为,让你赚钱的并不是你买入和卖出东西,而是那些你持有的东西。当然你需要买回来才能持有。我的重点是,交易仅仅是对你持有的东西作出调整,而进行交易不一定能增加潜在利润。紧握你所拥有的可能已经足够—尽管在困难时期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在我三月份写的有关流动性的备忘录里,我引用了我儿子Andrew的观点:如果你以渴望的心态留意着一只持续上涨二十年的股票的走势图,试想一下你有多少天是想说服自己放弃卖出的。长期持有往往并不容易。人们卖出股票的两个主要原因是股票上涨和股票下跌。当股票上涨时,持有该股票的人变得忧心忡忡,如果他们不卖,将有可能因为输掉之前获得的利润而自我埋怨,并受到他们的老板和客户的指责。而当股票下跌时,他们又担心跌幅加大。
  而这种感觉可能根本不存在任何理性的原因。如果你一个月前在80美元的价位买入,你会因为它如今跌至60美元而卖出吗?渡过下跌时期的最佳途径就是证明你的论点,保持信心和坚定立场。如果你卖出仅仅是因为出现一次下滑(或一次拉升),你将永远当不了那二十年的赢家。当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你会看到每个二十年的整体上升趋势都包含许许多多的起伏。要想享受长期成功,你必须一直持有它们。
  •近来有很多文章写的都关于当今投资环境下的流动性降低(部分是由于沃克规则(Volcker Rule)下的限制所致)。这可能是导致上个月波动的原因,但是它应该被视为仅仅加剧短期的阵痛,而不是改变长期的基本面。
  事先应对下跌的市场似乎很简单,因为不会受情绪左右,而且投资者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只有像最近那样价格开始大幅跳水,他们才意识到这比预期的要困难许多。那什么会奏效?出色投资并非易事。我已经列举了众多显示其复杂性的例子,以及一长串不可依赖的过于简单的规则。在众多的论述里,令投资变得复杂的原因是,没有一种策略会永远奏效。几乎每一种投资者可能使用的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以下是我在去年《敢于成就伟大——续》(Dare to Be Great II)一文中所写的:
  •如果投资,一旦市场下跌,你就会遭受损失。
  •如果不投资,一旦市场上涨,你就会错失由此带来的收益。
  •正确把握市场时机可能会增加投资收益。
  •在无法正确把握市场时机的情况下,买入并持有策略将实现更为理想的回报。
  •激进型投资将于市场上升时带来帮助,但也会于市场下跌时造成不利影响。
  •防守型投资将于市场下跌时带来帮助,但也会于市场上升时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投资组合过于集中,你的错误会令你全盘皆输。
  •如果分散投资,你成功时所获得的回报也将有所减少。
  •如果采用杠杆,你的成功将被放大。
  •如果采用杠杆,你的错误也将被放大。
  以上每一组都是对称的。上述策略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增加投资收益,但如果判断错误,也不会削减收益。因此,任何策略内部或其本身都没有蕴藏一定会取得优于平均投资表现的秘诀。投资界只有一样不会具有两面性,那就是“阿尔法系数”:即出色的洞察力或技巧。无论市场涨跌,技巧都能够帮助投资者获取回报。出色的技巧能够通过增加投资决策的正确率,通过集中投资和使用杠杆以提高预期收益。但这种出众的技能显然是极其少见且难以掌握的……
  初学者、未经训练或是懒于投入的人们应该获得超常利润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无需努力、没有过人的技巧或不需要获得多数人不知道的情报就能取得吗?答案是否定的。然而很多投资者是基于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而进行投资的。(如果他们不这样想,恐怕就会进行指数化投资或至少将这项任务交给其他人去做了吧?)
  出色的投资回报不可能依赖一成不变的策略、众所皆知的方法、止损规则……或是避免所有风险。只有具备优于常人的投资能力,能够识别何时冒险会获得回报,而何时会导致损失,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要想取得切实的出色投资结果,高超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缺乏卓越的判断力和执行力,那么也不能指望任何策略或是技巧能产生出色的结果。但显然,只有一少部分的投资者拥有卓越的技巧。
  在数学层面上无可辩驳的是以下两点:普通投资者在扣除费用前的业绩一般符合市场平均水平,但扣除管理费后,投资者的平均回报就会被拉低至至市场平均水平以下。当中要加以考虑的事实是,被动投资一般都可产生平均业绩,而且费用低廉,又几乎没有不达标的风险。
  从长远来说,出色的投资者以及他们深思熟虑得出的方法一般可以产生出色的平均回报,尽管他们可能离完美相去甚远。他们所能期盼的最好情况是,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多于错误决策,成功决策所赚取的资金超过因错误决策所亏损的资金。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投资的绝对真理只有一个。查理是对的:投资不易。

5个练习聚焦心力,只做最值得投入的事

Image你是否相信「努力一定会成功」?微软(Microsoft)日本分公司前总经理成毛真并不这麽想!

他在《停止无谓的努力》书中指出,世间标榜「勤能补拙」丶勇於「跨出舒适圈」的观念,其实害惨了很多人,让他们把时间浪费在改善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事情,却把想做的丶喜欢做的事与拿手强项搁在一边。
他认为努力之馀,「也要有策略」,把心力用在对的地方,才能停止无谓的努力。

何况,公司或组织的好处就在於成员之间的能力彼此互补,你不擅长的事情,一定有人很拿手,所以你最不可取代的价值,就在於做你最拿手的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认清职场现实与残酷,停止无谓的烦恼
这套「有策略地努力」的哲学,成毛也教给了他的女儿,让她尽早体认职场现实,不要把心力浪费在追求「理想的工作」。

他提到,女儿开始工作时,虽然必须经常在下班之後,陪同主管与客户应酬丶假日打高尔夫,或是连续熬夜加班,但是她都不以为苦,也不会认为自己像是「社畜」(公司豢养的动物)一般卑微。

原因就在於,他从来没有传授给她许多商管书上鼓吹的「怀抱梦想,并藉由工作实现自我」的工作观,反而要她及早认清职场的现实和工作的残酷:随着退休丶离职或资遣,职场工作者曾在这份工作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转瞬归零;既然如此,就要避免对工作有多馀的期待,也不要对公司过於依赖。

「工作不过就是工作而已,不要为此忧虑烦恼,因为这只是无谓的努力而已。」成毛提醒女儿,即使工作得很累,但是只要转念一想,能成为组织的「螺丝钉」,也是一种才华,就能乐观面对一切。

对於许多上班族一天到晚想着要换跑道,试图找寻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成毛也建议他们,不如设法以「游戏的感觉」快快完成工作,不要白费力气为了工作而忧虑,才能节省心力。

大方当个「伪恶者」,别费心讨好别人
另一件成毛建议人们不要白费心力的事,就是在职场的人际互动上,不要刻意讨好别人,或者害怕讨人厌。

成毛指出,有些人会有意无意地想讨人喜欢,甚至想当个万人迷,因此往往不想说实话(以免伤人),或弄僵原本和乐的气氛。不过,这种人其实只是披着滥好人外衣的「伪善者」,无法觉察到自己的能力欠缺,甚至自以为处事圆滑,说到底,也只是个自私的人。

在组织里,如果每个人都想当好人(伪善者),很容易就把心力放在怎麽待人处事才不得罪人,而不是就事论事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较於维持表面和平的伪善者,成毛认为,人们不如大方当个有话实说的「伪恶者」,避免因为担心讨人厌而忧虑。而且,伪恶者因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是个「坏人」,所以即使自己的意见无法让人接受,也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并且更能接受异己者的建议。

5个练习聚焦心力,只做最值得投入的事
当今的时代,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目前的工作可以一直做到退休,比起是不是能在「组织里存活」,人们更需要的是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而努力求生存需要花时间,也要投入心力与金钱,因此在有限的人生时光里,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努力是否有价值丶有意义,养成以成本观念衡量每一件要花心思做的事情,从而筛选出真正值得投入心力的目标。

以下是5个停止白费努力的练习,让你的人生更聚焦:

1.不执着:不轻易放弃叫做「坚持」,却也容易沦於「固执」。成毛建议,凡事不要太执着,才能避免在特定(或错误)的事情上白费心力,培养受挫的弹性与增强适应力。

2.爽快地妥协:相较於执着者,凡事大而化之的人看似敷衍,却比较有弹性,不仅比较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也能见招拆招。

成毛指出,最理想的人是兼具「内软外硬」的特质,既有广纳建言的弹性,也能以钢铁之身抵挡恶意批评,完全不介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能在巨变的环境中随机应变。

3.不讨好所有人:如果你不想白费力气经营人脉,最好能决定你想和哪些人来往,绝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社交上。

4.好运有限,务必谨慎使用:眼看着许多同事做着发财梦跑去买彩券,祈求自己中大奖之後再也不用上班;不过,成毛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情。因为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的好运有限,并不需要把宝贵的「配额」用在中奖这种小事上头。

5.不加班:成毛指出,上班时间除了已经决定的拜访或会议时间,其他的时间都能让工作者自由使用,端看你如何毫不拖泥带水地快速完成工作。因此,真正有能力的人,必定会高效完成工作并且准时下班,才能把珍贵的时光,留给你爱的人丶喜欢的事物。

看似毒舌的成毛,其实是想给笃信勤能补拙的工作者一记当头棒喝,没有方向的努力将导致人生黯然无光,甚至与成功绝缘。他提醒工作者,人生苦短,把努力放在「对的地方」,也就是把心思留给自己喜欢的事情丶努力充实自己原本的强项,才能不枉此生。

想升迁?这些筛选标准,老板不会直接告诉你

Image招聘网站The Muse特地采访了20个主管,发现他们在挑选晋升名单时,不会特别和部属谈论筛选标准,但都会把这6种「地雷人选」排除在外:

1. 缺乏晋升职位的必备技能
「他在现在的确做得很好,但那个位置,需要更强的分析能力才行。」员工最常出现的误解就是,以为晋升只凭目前的表现而定,但事实上可以升任A职位,不代表被换去更高阶的位置也能成功。

比方说,原先擅长资料处理的人,可能需要额外培训数据分析的技能,才能以整个公司的角度,提出数据背後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制作报表就好。因此,想升迁,先去搞懂梦想职缺的需求,争取机会丶补强相关技能,并让你的老板知道,你正在增强能力丶蓄势待发。

2. 不懂人情世故的软技巧(soft skills)
分析丶规划等技术可以培训,但个性却很难调整。有些人能力绝佳,但不懂得团队合作,或是沟通技巧拙劣,无法和其他部门协调资源,当然不被视为升迁人选。

你可以自愿引导新进同事融入工作,或是接下没人想做的专案,让老板看见你已经准备好往上一阶。

3. 听不进别人的回馈意见
想当主管,一意孤行是走不通的。如果你能力一百分丶也拥有各种需要的技术,却还是无法升迁,关键可能就是你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对组织来说,只会抗辩丶不会改善自己丶解决问题的主管,愈少愈好。

4. 不会主动解决问题
跳出被交付的任务范畴,主动提出各种改善方案,才是表示你愿意帮助企业创造长期正向的发展,是值得培养的经营人才。所以别总是抱怨,从现在起除了留意组织里的问题,你更应该设法制定解决方案,并寻求他人合作,共同处理现有的麻烦,提升组织工作效率,才像个领导者。

5. 把自己放在部门和组织之前
有些人是当第一名的员工,但不适合成为经理人。原因在於,他们只在乎自己,准时上下班,单纯为了个人的薪水丶福利丶绩效而努力。但真正的「主管」是责任制,不论何时何地,都会思考怎麽提升整个部门的战斗力,或是如何拉高整体业绩。

这不是要鼓励你变成工作狂,而是要提醒你把视野放大,站在主管丶甚至是经营者的角度思考事情。

6. 只是因为年资才想争取晋升
年资早就不是老板考虑升迁的重点!无论你进到公司半年还是5年,想升迁就是要拿得出绩效。因此,别用年资为理由要求升官加薪,提出你为公司带来多少贡献比较实际。

5种不及格的PM特质,能力再好都没用!

Image1.永远只讲理论或书上写的解答,没有自己的见解
这种PM大多是经验不足的,例如我问:你怎麽预估时程,有些人就拿PMBOK中的几个方法论来回答我,我接着问如果出现delay如何调整,他可能还是拿PMBOK中的资源抚平与缩程赶工等方法来回答,这种PM要不就是太死板,要不就是经验不足。

2.看看他面对问题时的第一个举动
我会问几个他如何去「定位问题」,如果一个PM连把问题精准的抓出都没本事,那很难期待他面对问题时能做对决定,也可以说他在做决定时容易草率。

如果已经定位好问题,那看他处理问题的态度,如果他可以轻易接受别人对自己说NO,而不会积极争取资源与时程,那反应出来的可能是他对案子能否顺利结案展现的态度不够积极。

最後看他如何回报这个问题,如果他是能一肩扛起责任来面对Sponsor,那就没问题,但如果他想的是追究团队成员的责任,那就不OK了。

3.永远只会说YES的PM
原则上勇於接受挑战或各种要求是个很不错的态度,但当PM必须要有勇於说NO的勇气,对不合理的时程,不合理的需求,让人不舒服的沟通方式,你必须要有不一样的态度,不能只懂得说YES。

4.不敢面对挑战性问题的PM
例如我问:「现在有个专案,我要删减一半人力,但时程不能delay,你是PM,你如何确保专案能顺利完成?」,如果对方觉得我在刁难或直接跟我说这不合理,那代表他过去不曾面对过类似的要求,如果对方尝试跟我协商,让我了解困难点并希望我能谅解,那还算不错;如果对方进一步站在Sponsor角度跟我谈这个问题,那我会觉得这个PM更加到位。

5.擅长找藉口多於找方法的PM
有些PM在面试时当我问到某个问题时,他告诉我本来他有准备那份资料,但因诸多原因所以没有带来,或者当我问到某个专案问题时,我直接挑明这是PM责任时,他会找一堆理由来跟我说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他人的问题,这种擅长找外部归因的PM也是一种地雷。

以上的问题可以帮助我避开极为不称职的PM,不管他得能力或者工作资历如何,如果具备以上特性其二,那我也只能跟他说抱歉了。

你不需要推销,只要让顾客主动推荐你

Image人潮汹涌的大街旁,总会看见业务员努力地发着一张张DM,他们也许是房仲业的夥伴,也许是新开幕的店家,看着他们在烈日下挥汗辛勤的工作,实在佩服又不舍。

转换一个场景,有些业务员选择以电话陌生开发客户,虽然他们在冷气房中工作,不须顶着大太阳,也不用挥汗如雨,但是,一通通「我不需要」丶「不要再打电话来了」的拒绝,像是一记记重拳打在心上,也够让人气馁灰心的了。

畅销书「销售圣经」作者杰佛瑞·基特玛在着作「让95%的顾客主动推荐你」中提到:「陌生开发的电话哩,95%的客户会拒绝你,但,主动跟业务员联系的客户,却95%会成交」,这提醒我们,面对Facebook丶LINE等网路社群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时,我们必须调整销售的思维。

书中谈到,这个时代的客户有些重要的特点,例如:他们透过网路搜寻所有资讯,包含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产品丶他们会在网路上写下感受,让全世界都知道丶他们整天都在使用网路和智慧型装置丶他们需要别人的推荐或见证,因此相信网路上的评价。

面对顾客消费习性的转变,与其排斥,还不如面对接受,运用有效的策略来因应,你可以这样做:

(一)持续提供有效的资讯,让你的客户或潜在客户追随你:我在我的粉丝团『业务销售加油站』,做的就是这件事情,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会以倍数的好回应来回馈你。

(二)建立良好的互动,从虚拟世界走向真实关系:虽然现代人活在社群网路世界,不代表大家不重视真实的人际互动,相反的,社群媒体只是媒介,让人际关系的串联变得更容易,因此,举办些活动(例如:读书会丶茶会丶分享会等)创造机会让自己和网路社群的朋友面对面,是建立紧密人际莲姐很重要的关键。

(三)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让老客户满意,新客户心动:销售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价值,当客户感受到价值,价格往往就不是问题,网路让服务变得更快速轻松,千万别一直想着「要在网路上把商品销售出去」,而是要想办法「透过网路提升服务的价值,让客户愿意主动跟你联系,甚至,愿意为你转介绍客户」。

(四)透过网路社群,让个人品牌更加鲜明:客户购买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你,同样的商品,顾客可以选择跟不同业务员购买,为什麽选择「你」?新时代的业务员必须把自己当成品牌经营,而网路社群就是经营个人品牌最简单且划算的工具,谨慎网路发言,建构一致的个人品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客户不会无缘无故推荐你,只要你持之以恒做对的事,「让95%的顾客主动推荐你」不是梦想,而是可实现的目标。

待办事项这样列,才能过你想过的生活

Image终极版的「待办事项」这样做
人很容易因为清单太复杂而索性放弃,但我想说你可以列出终极版的「待办事项」,这不困难,而且我可以用一张清单告诉你怎麽做。

1.写下来再说
眼不见为净,人只要没看到就很容易忘记,所以事情一想到就要赶紧写下来。先不用担心整不整齐,反正先写下来再做打算。

2.把清单组织好
知道有哪些事情要做以後,第二步就是组织。组织的意思就是分门别类:公务丶家务丶小孩丶放松,诸如此类,基本上生活中的每一环都应该要有专属的清单。不分好类别,你的清单就会满到你连看都不想看。

基本上我会把不同的清单放在不同的地方,比方说公务清单就放在公司抽屉,家务清单就放在家里书房抽屉。这样我就不会忘记每张清单在哪里,也不会搞错上面写了哪一类事情。表单各司其职,我的心思也就可以像硬碟一样切成不同的C槽丶D槽丶E槽,这样我只要一拿起表来就可以马上着手处理事情,效率之高你试过一定会非常惊喜。

3.排优先顺序
清单分门别类完,各就各位之後,第三步是要扫一遍所有的项目,然後按照紧急程度或重要性来排定顺序。这麽做可以确保你按部就班,重要的事情会先专心做完,不会手忙脚乱。有些事情固然不那麽难完成,但毕竟重要性不高,这时候你就要忍住别先被这些小事给分散了注意力,以免影响到大局。

4.重新写一遍
分门别类做好,也知道什麽重要什麽不重要後,再来就是要把表单给重写一遍。把清单重新整理得乾乾净净,清爽宜人,一方面好读,一方面是方便使用,你会比较好确认,容易划掉条目。同一张清单我会重写好多次。你可以去摸索自己习惯丶顺手的作法,我很讨厌混乱,所以只要清单一乱,条目东一个西一个,我就会索性另起炉灶,重新来过。

每天重来一遍。为了让事情完成,清单不用怕多,需要列就列。我每天都至少会先列一张清单,然後边做边把事情写上去,今天没完成,没划掉的事情,我会再加到隔天的清单里,以此类推。

主厨的3P管理学

Image已故的伦敦商学院管理大师哥夏尔(Sumantra Choshal)曾指出管理思潮的巨变:从策略转向目标(purpose),从结构转向过程(process),从系统转向人员(people)。少了这3P,主厨的管理菜单就索然无味。

主厨是天生的领袖,但他们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却一向恶名昭彰:员工互相追来赶去丶叫嚣丶脏话满天飞,菜鸟还活该被欺负。传统的厨房管理方式就像军队,这正是「怕热就别进厨房」这句谚语的由来。但莱斯认为,一个运作顺畅的厨房应该只听得到点菜和碗盘碰撞声,是相当安静的。

雷丹诺也说,他不是个厨房强人,他喜欢团队合作,让工作环境愉快而充满学习机会,「在压力大时保持冷静,就是一个不错的示范,」如邻家男孩般风趣的英国当红主厨奥立佛,也是这个典型。

第1P:负责任,心胸广
主厨不是独裁者,但是要有肩膀,把自己的名声放在第一线。「主厨的风格会表现在餐点上,那正是吸引顾客的主因。所以太鼓励创新也不好,招牌菜的口味不应该变来变去,」莱斯说。主厨的指令得清晰,谁该在何时做什麽事,都得说清楚。

灵活丶完善的组织架构是达成任务的必须条件。 伟大的主厨也绝不口出恶言,因为展现专业绝对比斥责有用。主厨应该是边做边学,以身作则,部属能够学习,知识才得以传承。
由於餐饮从业人员的离职率奇高──新人在前3个月的离职率高达63%,所以主厨必须不断寻找新血,并且用开放丶直接丶诚实丶严格的方式加以训练。

搞办公室政治这套绝对行不通,毕竟马基维利(《君王论》作者)对做菜一窍不通。 直言不讳是必要的,所以主厨必须有接受批评的雅量。

但在短期绩效为重的环境中,人们不是把批评当成建设性意见,就是负面情绪的出口,主厨必须立即处理这种情绪冲突,制止丶遗忘丶然後继续工作。知识会藉由直言批评迅速传递给有抱负的厨师们,但也只有脸皮够厚的人才能存活。

第2P:守流程,重品质
谈到从每一道流程中挤出最後一滴时间和金钱,却不牺牲品质,主厨的功力绝对不输戴尔电脑(Dell)。「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任何东西会被丢掉或浪费,好的管理一定可以省钱,」《居家管理》的作者碧通太太在19世纪中就领悟了这个道理,主厨根本就是「全面品质管理」(TQM)的象徵。

在东京开设日本料理店的库克指出,历史悠久的日本料理系统是固定的,没有太多创意空间,料理师父们得花好几年去记住一连串数字。但不论世界各地,严格遵守流程是达成品质一致的必要条件。

第3P:有使命,展热诚
主厨们往往不只把烹饪当工作,它更是一种「使命」。不论是经营者或已经得到「米其林」的星星,他们还是习惯一早上菜市场找寻食材,随时都准备卷起袖子,没有任何创业家比主厨更亲力亲为。主厨对自己的产品充满「热情」──尽管这个字眼在商场上已被过度使用,但没有热情绝对当不了好主厨。

事实上,厨房可以被视为创业的摇篮,因为它的组织文化就是「活在当下」,把繁文缛节减到最低,而主厨更必须什麽都懂。

身为创业家,主厨追求完美就像着了魔一般,了解目标顾客的需求,而且比竞争者更能满足他们。 凯勒是加州一家被誉为世界最好的餐厅之一的主厨兼经营者,他的朋友如此形容他:「凯勒亲自剪裁洗碗区的塑胶垫,他也曾跪着擦拭上菜柜台的底部。一个伟大的主厨知道,他的世界不是名牌餐具和明星顾客,而是百万个细节。他对员工也是如此一视同仁,他有一次指着一位洗碗工说:『他是这里最重要的人!』领导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整个组织,从侍者丶厨师丶清洁人员,每个人都会以他为标准。」

当许多执行长黯然下台的同时,主厨的故事适时地提醒经理人,管理的第一要务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薪水领多少」。真正的管理,绝对是一门人员丶目标丶程序精密调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