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还可以每天穿睡衣工作?接案工作者的真实面貌

Image破除以下常见的迷思,才能更了解自由业的真实面貌!

1.可以天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接案工作者可能以自己的兴趣为业,但工作毕竟是工作,他们也必须处理无聊的差事,以及事业的高低起伏。

2.自己当自己的老板,最幸福?
接案工作者不用面对上级的施压,但这可不一定是福气。无论你是严以律己,还是放牛吃草,到头来你还是会讨厌你的老板——你自己。

3.工作自由似神仙
少了锱铢必较的主管丶有限的假期,就真正得到自由了吗?接案工作者虽然不用朝九晚五,但他们必须24小时思考自己能否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有时候可能过得比一般上班族更不自由。

4.风险很高
各行各业都有不同风险,选择了一个工作,代表你相信这个工作的稳定性或前景。接案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比别人高,每个人都不过是选择自己能承担的罢了。

5.他们都很寂寞?
接案工作者并非每天都孤僻地宅在家丶独自工作,他们也时常与客户开会丶与消费者沟通丶参加聚会拓展人脉。在共同工作空间工作时,还必须维持好人际关系,他们可不寂寞!

6.必须是万事通,什麽都自己来
很多人以为接案工作者都是超人,可以一手包办事业。事实上,要同时处理法律丶税务丶商业计划,还得分析销量丶与消费者互动,是不可能的事情,成功的接案工作者绝对不会所有事都一把抓,他们会适时寻求不同专业的人来协助自己的事业。

8.有案子上门就接?
接案工作者并没有大家想得那样害怕工作空窗期,他们比你想像的挑剔许多。面对不适合自己生涯规划的案子,即使酬劳极高也会拒绝。

9.自由工作者没有「真实」的事业
在一般人的眼光中,接案工作者的事业非常抽象。但在「个人创业家」(solopreneur)趋势的影响下,地址丶办公室或网站已经不再是事业的必要元素。 只要能换得薪酬丶满足需求丶占有利基,又怎麽能说他们的事业不够真实呢?

没有天生就是好主管!当了5年的主管之後,我领悟了领导的关键因素…

Image有多少人天生就是个好主管?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日积月累建立起的管理经验法则,唯有一个原则不变,团队优先绝对是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大多数人在刚当上主管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恰巧都是部属正在观察主管的处理方式来决定自己要不要跟随他的重要时刻,遇到这种时刻,主管该怎麽做好呢?

部属犯错时…
犯错绝对不是不可原谅的大事,但却是双方建立合作默契的最重要的小事。部属犯错时,主管必须秉持解决事情为主的态度(千万别马上开口责骂),与部属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没关系,我们来想想接下来该怎麽办」,一句简单的话可以化解双方的冲突更可以引导部属学习解决事件。事後更可与对方约定,主管对於失误的容忍限度在哪里,犯了错主管愿意承担指导者的责任,同时也感谢能够自我改进追求进步的团队。

部属在办公室有情绪反常的表现时…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丶「人对了,事情就会对」这两句话是对於经常在处理人事时拿来提醒自己的话。记住一件事,主管的情绪表现绝对被看的一清二楚(大概是被放大镜看的等级),因此面对部属有情绪反常时,可以先问「你现在觉得如何,需要聊聊吗?」协助部属处理情绪也是帮助自己面对情绪,不管公事或私事,带着情绪做事影响的不单是个人可能是整个团队氛围甚至工作品质,因此,主管若察觉部属有异色可以适时的关心,即时的介入爆发的情绪丶提早管理风险。

新的任务要指派时…
指派任务时可以展现一个主管对团队的了解程度及期待,千万别预设你的部属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与他讨论如何好还可以更好的可能性。「我觉得你上个案子的创意很好,接下来有个可以发挥的案子,要不要一起来挑战看看!」指派任务要对部属个人提出肯定,并且告诉对方为什麽要这麽做,以战友的立场与他一起讨论一定会让彼此更有收获!

工作遇到瓶颈或客户出难题时…
谨记:We’re a team.

主管像是职场上的教练,当部属感到困惑面临挑战时,主管要能站在同一立场,分享正确的理念与可靠的经验,协助部属解决问题。但也别立刻自己出面解决,毕竟职场上我们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适时的下放权力丶引导作战会让团队更强大。举例来说,过去我们在协助同事面对客户的挑战时,会先做内部的沙盘推演,由有经验的主管同事轮流出题,列出客户可能会问的问题或是提出的质疑,在内部先行训练,让团队更有信心面对挑战。

掌握以上这些情境的发言与态度,以真心的态度与团队建立关系,相信部属们也一定会有所回应的。

身先士卒丶自我管理丶正面影响力
「主管」这角色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任务,不只你的部属看着丶连你的顶头上司也在看着,因此,唯有以身作则的做到自我管理,包含情绪管理丶谨慎发言丶注重品格丶或提升自我能力,把每一天都当是修炼场,带着正面价值观丶与高度的视野,带领团队一同前进。

年轻世代随时都准备跳槽!想留住7年级潜力人才,只开高薪还不够…

Image台湾俗称的7年级丶8年级生,相当於西方所称的Y世代,出生於1980~2000年间。以於1980~1985年生的工作者为例,他们都在今年满30~35岁,进入职场的时间约10年或超过10年,多半已成为主管候选人或初丶中阶主管。

研究指出,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低,更重视福利和薪资;人际关系上,比较不需要同侪认同,也比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尊心强,甚至有点自恋的倾向。这些人格特质将会对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价值观产生何种影响?一项针对德国Y世代的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点:

1. 重视跳槽带来的报酬
研究发现,5年内转换工作愈多次的人,获得的加薪幅度愈高。Y世代年轻经理人待在一分工作的时间,平均是27个月。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要留住优秀的年轻人才必须提供更高的经济诱因。线上影音串流网站Netflix便依据市场行情,调整绩效优秀的员工的薪水,他们对待公司内的员工,就好像他们正在跟其他公司竞争人才一样,不会让在职员工觉得自己被亏待。

2. 骑驴找马是常态
Y世代就算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也有92%的人表示他们一直都在找工作。他们会修改履历丶注意其他公司的职缺丶和朋友讨论工作机会,也会留心好公司的资讯。更有63%的人曾经去应徵工作丶参加面试,或是和徵才公司接洽过。

研究分析,Y世代的职涯目标鲜少专注於一家公司,他们更在乎的是工作内容和薪资,所以倾向於「逐好工作而居」。其次,他们并不认为跳槽是坏事,甚至认为这是打造个人品牌的方法。第三,跳槽不尽然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他们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市场价值;再加上网路使得人力资源市场更透明,想找工作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放出风声,也很容易得到机会。

3. 给他们挑战,增加他们对公司的认同
Y世代年轻经理人最喜欢在公司重要的决策上负责任,藉以提高自己在管理阶层的能见度,并且愿意承受来自高阶主管的压力,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重要,也能够让他们少动换工作的念头。

开门见山,是最好的沟通术!新手领导者的3大原则

Image1.培养规律作息,当一个快乐的人

许多领导者初上任时,都曾经面临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问题。在发现自己的生活只剩下出门工作丶回家睡觉,个人时间被压缩,没有时间与亲友相聚,也越来越少和其他编剧同行联络。之後,为自己立下原则:每天晚上六点回家,七点後及周末不回覆任何工作信件,并把这个原则清楚写在email的签名档中。一开始没有人相信能做到,坚持了一段时间後,发现周遭的同事也开始如法炮制,所有人的生活品质都提升了不少。学会区分什麽是「紧急性」与「重要性」,你会发现,所有事情都有稍加等待的馀地。

2.掌握沟通原则:直接切入重点,知道自己的底线

刚成为团队领导人时,与属下丶同事的每一次对话都感到紧张。後来发现如果沟通时直接切入话题核心,令人紧张了半天的对话也不过是五分钟的交谈而已。关於如何谈判,珊达建议在对话开始前就预设好自己的底线, 「在进入房间之前就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麽,谈不成的时候,无论再怎麽惋惜,也要果断收手。」这个原则不只可以应用於工作,对亲友及小孩之间的沟通也非常有效。

3.不同的专案,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

成功的领导者,面对不同专案的工作团队,要能够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在采取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态度,已经合作超过十年团队丶拥有绝佳默契,会专心当一个编剧,告诉剧组自己想要什麽样的故事;但其他的剧组则需要上紧发条丶随机应变,在现场仔细观察演员排练过程中展现的化学反应,甚至在最後一刻改变剧本走向。

再努力也达不到的年度目标,等於没订!主管设定KPI时,应该这样做

Image设立工作目标,是每一位领导者每天都在做的事,大到年度目标丶小到日常工作项目的设定,都要订定目标。而订一个高目标,又是每一个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务必把团队的能力压缩到极致,才显出领导者的能耐。

问题是设立目标是以能达成才算数,否则只是空想。因此在推高目标的同时,又要确保能完成,这就是订目标的学问所在。

有点难又不会太难」就是议定目标的最高原则。订了太高的目标,超过团队能力所及,他们虽口头勉强答应,但心里却已经彻底放弃。所以一定要订一个对他们来说有挑战丶不易完成,但只要努力可能完成的目标,这才是订目标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此一境界,领导者对整个团队能力的底线,要有极精准的估测,也要了解其潜能的可能。因此在订目标之前要先做实际估测,计算出这个团队可能完成的目标区间,然後将此目标区间,向上提高10%到30%,做为与团队议定目标的基础,这10%到30%的空间,就是「有点难又不太难」的关键。

而订定目标的过程,最忌讳领导者直接下达目标,最好让团队参与讨论,经过反覆辩证的过程,让整个团队理解目标如何订定,必要时也要经过讨价还价的拉锯过程,只不过这种讨价还价不能是信口开河出价,就地还钱,一定是要有分析丶有解释丶合道理的讨论,最终要完成对目标的共识,目标才有机会真正落实。

千万别一相情愿的逼部属接受不可能的目标,也不要随意接受部属可轻松完成的目标,寻找「有点难又不会太难」的落点吧!

问这3个问题,到手的订单就飞了!聪明业务绝不会这样说

Image美国销售畅销书作家Ian Altman於《富比世》(Forbes)杂志网站上,分享3句千万不能在客户面前说的话,让你在成交关键时刻不再与成功失之交臂:

1. 你的预算上限是多少?
这个问题将造成与客户彼此关系拥有不同变化。许多时候,业务员会询问客户的价格底限,或者打探竞争对手所给的行情,藉此想要抢得先机,以更优惠的价格抓住客户的心。

例如:如果你是提供会计服务,你可能会问客户「另外一家事务所提供的价格是多少?而你期待的预算是多少?」然而这种直接涉及机密的问题,除非你已经获得客户的完全信任,贸然地询问後,客户也不会让你获得真实的答案,认为你来找他只是为了要打探行情,而不是认真做服务,更糟的是会让自己陷入价格割喉战。

你可以这样说:「有什麽需求是你目前最需要被达成的?」
在决定哪家厂商获选时,客户总希望能够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让问题一劳永逸。尽管提出来的预算相较於竞争对手来得高一些,但客户会看在你能够明确地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问题,就会乐於选择与你签约成交。

因此,别再汲汲营营地挖掘竞争对手给客户的价码到底多少,而是将自己的服务提升,努力解决客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2. 你在犹豫什麽呢?
曾经有人建议,业务销售人员应该问自己的潜在客户,「你到底在犹豫什麽?」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很无害,好像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但是,万一他回应你的答案,是业务员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那麽这笔交易成交的机会自然渺茫。

你可以这样说:「产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引诱客户主动说出自己对於产品的欲望,并且精准地抓住他们心痒之处,再通过更为详细地描述,结合客户本身的实际需求,去免除他们的犹豫,笃定地做出自己要下手的决定,而自己也不需要花费过多心思去猜测客户到底为什麽还不买。

3. 你是决策者吗/你做决定了吗?
每个人都想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谁?花费唇舌跟大量时间说服一个人买你的商品,却发现决定要不要付钱的人竟然不是他。这种郁闷心情,相信每位业务员都曾有过。

然而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常见的回应当然是「是,我是」,但答案也不一定是真的,而且还会让潜在客户感到不受尊重并提起防备心,心中在想「所以我不是决策者,你就不理我了吗?」使得自己错失开发新客户,或者建立沟通管道的机会。

另外,几乎每间公司都会遇过业务员照三餐打电话给总机小姐,询问决策者到底在不在,是否做了决定丶准备签约,尽管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是这会让客户认为业务员仅是专注在完成这笔交易,而非真心为客户设想,因此他也没必要一定要完成业务员最期待的目的。

你可以这样说:「请问接下来谁是与我持续接洽的人?」
询问谁是未来参与整个交易或後续服务的人,通常这也是交易是否成功中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他是最主要的利害关系人。

例如:业务员在卖影印机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出钱的是老板,但是真正在使用的会是企划部的员工,先与其建立关系,提出符合其需求的方案,将更容易让交易成功,并让客户愿意信任自己。

如何建立完美的沟通?真正有力量的人是先放下自我

Image什麽是完美的沟通?
沟通是效力强大的药物。我们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以伤人也可以带来疗愈。

一般认为,沟通就是用言语或非言语交换想法和感受。最理想的沟通是我们觉得对方不但注意到我,也听进了我说的话。最糟糕的沟通则可能造成诋毁和破坏。放弃无效的沟通方式,接纳适合个人风格的沟通,可以帮助你每次与人互动时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完美的沟通必须仰赖臣服,那代表懂得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手。也意味着既要表达感受,也要愿意释放封闭心灵的伤痛和愤恨。那是保持流动而非死板的支配和对立。

也是运用第六感识人技巧去接触旁人,并且避免戏剧化的结果。你将学会了解所有的互动都有流动,并决定对哪些要臣服,对哪些不要。你不必为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抱歉。欢迎借用我最喜欢的箴言:「『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说「不」需要练习,但它是最能救命的字之一。

臣服的沟通就像在河里航行。有些方向的感觉不错,水流也顺畅;有些则否。你无法强迫水流照你的意思走。你若是强迫别人,只会令他退避。人际关系中有一种能量,你必须调整自己,顺应并信任它。

意见不合时,该怎麽沟通?
我会说明如何与人沟通,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人,并且运用道家的无为和谐法,在压力下保持风度,取得成果。学会这些你就不会慌乱丶不会沦入互不相让的叫阵和无休止的相互怪罪,或是意见不合时却只知坚持己见。

那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尊的反应,与直觉和情绪智商无关。感应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有助於明白何时该强硬,何时该妥协或退让。你也可以在遭遇阻力时,逐渐克服他人的抗拒。

顺畅的沟通意指带着慈悲丶缺点和一切与他人交流。这尤其适用於争辩或关系紧张的时候。其实对他人感到厌烦和失望在所难免,每个人偶尔都会给人那种感觉。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大多数人都愿意尽量求好。因此请不断在别人身上寻找共鸣,即使很勉强也无妨。你不见得每次都找得到,但是要持续尝试。这不致使你遭到践踏或成为牺牲品。这种慈悲心反而可以让你表现最好的自我,即便你对不好的行为还是有底线也一样。

多年来,我目睹病人透过臣服把困难的沟通变为开放而有爱的沟通。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努力做到臣服的沟通,特别是起冲突的时候。

假定你正在与人争辩,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认输,该怎麽办? 不要把它变成争夺输赢的战斗。

请先让步,那才是真正有力的行动为你在冲突中的立场道歉,显示你重视两人的关系甚於你的自我。由此打开使对方也能让步的大门。真正有力量的人能够率先放下自我,促进顺畅的沟通。

臣服式沟通法则
应该
•保持沉着,不要有情绪化反应。
•避免为自己辩解,因为那会使你显得软弱。
•耐心听对方讲述,不要打断,不要强求最後的结论一定要由你来下。
•以同理心了解对方的立场,即使你并不赞同。
•选择是否要争辩,必要时请道歉。

切勿
•卷入戏剧化争辩。
•因焦虑或愤怒而冲动行事,你可能会说出後悔的话。
•紧抱着怨气不放或者坚持自己是对的。
•企图插手他人的人生,或是充当心理治疗师。
•羞辱对方,特别是在其他人面前。

当主管出现这四种行为,就失去了当部属导师的资格!

Image然而,主管要把自己努力获得的智慧,顺利传授给部属,而不遇到阻碍,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为协助所有主管扮演好导师的角色,葛史密斯列出主管指导部属时常见的4项陷阱,藉此提醒所有主管,随时自我检视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这些毛病。

陷阱1:我帮得上忙
葛史密斯指出,大多数的人往往乐於付出时间丶专业与精神帮助他人,但有时对方(部属)真正需要的是靠自己努力找到出路,然而,多数主管对此却欠缺觉察。

因此,主管在出手帮忙部属前,可先行用以下方法自我测试:当你问部属「需要帮忙吗?」部属回应「不需要。」此时,如果你的心里曾感觉到任何一丝不悦时,就表示你最好要开始自我提醒,不要落入「我帮得上忙」这个陷阱中,让部属能有更多机会自我尝试丶成长。

陷阱2:没人比我懂
职场中有些人好为人师,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被别人肯定为「行家」,而沾沾自喜。因此当徒弟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导师很厉害,或是经常公开称赞他们所做的贡献时,一向以「没人比我懂」自居的导师,将会更喜欢这个徒弟。

然而,葛史密斯提醒,利用徒弟满足自己获得他人肯定的人,将无法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他指出,当徒弟告诉你找到另一位比你还要厉害的导师时,如果你的失望之情久久不散的话,就要特别小心,「没人比我懂」的毛病就是你的罩门。

陷阱3:我能帮你出人头地
在导师的鼎力相助之下,有时候可以协助徒弟直通重要人士的办公室,取得爬上组织阶梯的独家门路。这种「我可以帮你搞定一切」的承诺,则会让师徒间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在「我帮你,你帮我」的互惠模式下,固然可以令人很快地飞黄腾达,却很容易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你欠我一次」的得失心,让两人的关系生变。

陷阱4:你需要我
许多师徒关系,一开始虽然以某种程度的依赖做为出发点,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出强韧的独立关系。如果徒弟将指导过程视为理所当然,或是例行公事时,就代表师徒间的依赖关系,有碍於徒弟的成长。

葛史密斯提醒,导师的功能在於帮助徒弟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让徒弟扮演弱者的角色。过於注重「你需要我」的依赖关系,徒弟将无法独立自主。

顾客经验管理:用社群媒体抓住客户的心!

Image在这个时代,客户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体验」,品牌若能善用社群媒体网络,创造完美的互动经验,不仅能提升客户满意度,更能建立长久的品牌忠诚度。

#1:展现你真挚的感谢

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让顾客满意,一定要让客户知道他们的声音有被听见,而品牌又有多麽感谢客户的支持。这时,可以主动且定期地触及粉丝和追随者,写些客制化的个人留言,让顾客觉得「开心」。

#2:听听粉丝们怎麽说

社群媒体的快速成长,让品牌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并将消费者的意见丶喜好反应在品牌的商品及服务上。粉丝们其实很乐於分享他们对於心爱产品的看法,尤其是品牌死忠的支持者更是如此。因此,赶快给粉丝一个机会发表感想吧!

#3:整合回馈意见

利用社群媒体观察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哪些事物能引起消费者共鸣。

#4:积极丶快速地处理问题

另一个让消费者开心并感觉受重视的方法是每当一有状况出现,不管是问题或抱怨,都要立刻回应。也就是说,要随时随地监控社群媒体帐户,并及时回覆留言。品牌必须设计一套专有的公司政策,明确表示如何一步步解决问题与抱怨,并根据行业特色决定如何补偿消费者。例如,如果消费者不满意这次的服务,该提供退费或折扣?

品牌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顾客最初遇到问题或状况的原因,并追踪顾客与品牌联系的次数。当成功地将不满意的消费者转变成开心的顾客,通常也代表品牌又多了一位支持者。

#5:打造顾客经验文化

想让消费者欢喜满意?先让你的员工快乐吧!若品牌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感到特别丶受重视,那员工也会用同样的正面态度来面对社群媒体上的消费者。不论顾客的声音有多重要,员工才是代表品牌发声的利器。表达对员工的尊重及感谢,并真心地在乎员工倾听他们的要求及建议,提供达成绩效的奖赏,并建立明确的目标,让员工愿意持续将自己投资在公司上。对待员工要像对待顾客一样,唯有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客户经验。

结语

无所不在的社群媒体已成为目前消费者与品牌互动的主要管道,而根据调查,89%的企业认为顾客经验是品牌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利用社群媒体创造令人难忘的顾客经验将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完美的顾客经验能提升品牌满意度。用心对待丶重视及倾听,顾客将成为品牌最忠实的资产。

好员工才会抱怨的!

Smartphone多年的管理经验中,我认为处理员工的抱怨,是一家公司能否进步的关键之一。

负面的看,它叫抱怨,正面的看,叫解决问题

有些员工,每天在公司做事,但却不曾去思考工作上的问题,这种人我称之为不知不觉者,他们每天依着规矩做事,一点都不认为工作流程丶环境丶分工丶产品或者策略有什麽问题,主管交待做就是了。

第二种人我称之为旁观者,他们会发现问题,但不会跟别人说,只是静静的看着问题存在,等着别人来解决他。

第三种人就是问题提出者,他们除了发现问题外,同时也会把这个问题在会议中,工作时跟别人讲,甚至会直接跟老板说这个问题应该要被解决,这种人时常会被当成头痛人物,或者是被归类为爱抱怨的人。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都太过污名化了,因为能找出问题的人,本来就不见得是能解决问题的人,相对的,能解决问题的人,也不见得是能看到问题的人,两种人对公司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种人就是问题解决者,他们能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能带领大家一同解决问题,这种人常常被称为专家或英雄。

如果公司或团队里有人总是提出问题,别急着把他当成问题员工看待,而该好好了解他们抱怨的事情,因为这是因为他在意这份工作,在意这家公司才会提出他的问题。

即便他无法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你都该感谢他,因为他让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问题,带你更深入第一线的状况。我们都期望员工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我认为这样的员工可遇不可求,比较合理的期望是有员工愿意提出问题,然後有员工能解决这个问题。

到现在我做面谈时,我还是会跟对方聊聊他在工作上有没有碰到什麽问题,对於公司的运作有没有什麽地方不理解或不满意的。

有些人反应一些问题,我也会问问他有没有什麽解决方案,有时很老实的跟我说他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我并不介意,这时我就会跟他说说我的想法,或者现况为什麽是这样子。因为这是一个解决他心中疑惑的的好机会,如果提出问题时他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更好了,那我们就能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来解决它。

另外有些人在跟我面谈时则会跟我说他觉得目前没有什麽问题,一切都很好,但当我提出我看到的问题时,他却能给我很好的建议,他没问题,但他能解决问题。

这是个公司的小缩影,但我们就能看到,有些人是可以点出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没看到问题,但当你跟他提出问题时,他却能帮你有效的解决此问题。

会抱怨,会提出问题的,才是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