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为何出了叛徒?

Image面对属下的跳槽,老板在愤恨之馀,有否想过自己是否已从创业时的上下一心,走进专制自我的权力高塔中?背叛,反映的往往并非员工的无情,而是领导力的变质。
一般的人员流动,在充满了各种新兴机会的科技产业,本是司空见惯。然而,高阶或重点培植对象的离职,无论是加入对手或自立门户,反过身来与旧东家进行直接竞争,都很难不引发「背叛」的联想。

而且,这类事件对企业产生的实质损伤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造成竞争情势的此消彼长,员工士气所遭受到的打击,也将馀波荡漾,难以平复。

为何会出了叛徒?又为何叛徒会经常出现?
「人心不足」「金钱与权力分配不均」,这些都是最常被拿来做解释的主要理由。然而,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倒果为因,流於肤浅。

现今知识型社会中,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尤其是高阶和掌握技术的关键成员——彼此间实乃合作夥伴,并非传统主从关系。但常常企业在草创初期,都以「团队合作,共创前程」来号召,一旦小有所成之後,经营高层的面目却起了变化,飘飘然地忘记了自己原先的宣誓,形成仅容纳极少数成员的权力圈,高高在上,表现和传统企业的老板殊无二致。

如果经营高层和员工的关系是「主从」而非「夥伴」,经营高层当然可以不尊重员工的自由意志,任意驱使,正如某董事长经常挂在口边的「蹂躏」?而在与员工权益关系最为重大的股票分红时,黑箱作业,俨然私人恩赐?等而下之的,还时而要求员工扭曲专业来配合营私,员工简直成了侍从?

既然经营高层把员工视为「非我族类」,那员工在时机来临时,做出自力救济的选择,替自己的前途负责,充其量也只是先发制人而已,背叛之说,岂非太沉重了?

员工的自由意志不容压制,早在东汉时期,名将马援就有「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豪语。经营高层如果没有打破小圈圈,广纳天下英雄的气度,那起码的务实之道,应是建立透明合理的人才培育与奖励分红制度,根本排除叛徒发生的机会。舍此正道不行,平日疑神疑鬼,事後反而抱怨员工背叛,那未免也太逊了!

大老板真的很难相处!想做他们的生意,一定要知道这3个「眉角」

Image大老板和你我不一样,像我们这样从事业务工作的人,我们都是合作主义者。我们都相信人人平等,我们尽我们所能的平等对待别人,也期待着别人能平等地对待我们。大老板则相信他是与众不同的,他跟我们都不一样,他有权利不遵守规则,他也认为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不守常规而获得的。至於他的不遵守常规,是否导致其他人的尊严或者权益受到了侵犯,他浑然不知,知道了也毫不在意。

我们都知道,不管自己公司内有成就的老板或是其他大公司的主管,几乎所有的大老板都很难相处。大老板丶大亨丶名人丶大公司高阶主管之所以难以亲近,是因为:

1. 他们认为他跟你不一样
每一个老板的成功都来自於长时间艰困的努力,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成就,内心都很骄傲,他们也都经历过各种不同的人,和各种困难的事。他们装模作样,不与你主动往来,是因为他们和你没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早已丧失与草民来往的能力。

2. 他们只喜欢跟对他事业有帮助的人,或者有名的人往来
因为这是可以增加他们的人生勋章。如果他们客客气气的跟你打招呼,那也只是用内心的傲慢,来表达他们肤浅的善意,表示他们这种尊贵的人,不在乎跟一个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往来。打完招呼後,其实他们的脑袋里根本没有你的影像或者资料。

3. 他们在某一部分有成就,就常常以为自己在每一方面都会有独特的见解
他们希望你除了尊敬他们的努力,也要尊重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见解。除非你的专业已经被你的产业认可了,他们才会认可了你的专业,否则他们仍然认为即使是在你专业的那部分,他们也都比你清楚。

大老板都很难相处,但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跟他们相处。这些大老板丶大亨丶名人丶大公司高阶主管,可能是我们的直接主管;可能是我们想争取的客户;可能是我们正在往来的供应商,这些人可能都是对我们现在工作丶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

选择了什麽样的客户,就选择了什麽样的未来,这件事对企业和个人都一样。业务工作每个人都讨厌与不守基本生活规则的大老板往来,但是若要有更大的成绩,我们都需要学习处理这种状况,这是做更大生意的必经之路。

我们怎麽跟这些很难相处的人相处呢?

1. 解除我们自己的心理武装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这本书里提到;「穷人,当他们听到别人成功,通常会加以评断丶批评丶嘲讽,而且想把他们拉到自己相同的层次。要知道,你怎麽可能跟一个被你揶揄的对象学习到什麽东西呢?怎麽可能从他身上得到激励?」

现代社会我们跟亲戚见面的场合多半是在婚礼或是丧礼。日常生活,我们通常只跟自己生活条件接近的人往来。大老板们也是只跟自己生活条件接近的人往来,因为有共同话题丶彼此相处舒坦,没有压力。

有钱或成功都会给别人压力,我们的成功也会给周遭朋友压力的。当我们与大老板相处时,我们的心理上会自动的保护我们,为了保护自尊,最简单的心理机制就是开始论断和批评。所以要与大老板相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解除自己的心理武装,不要批评成功人士,我们从事业务工作只需要保持一种警觉;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了地位,我们的表现,不要和他们一样!

我们没有办法让大老板明白人人平等的道理。但是我们自己要知道「做成生意就有尊严了,过程是次要的」。这对业务工作很重要,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自尊丶自信之所在。

2. 提供即时丶正确丶高品质的讯息
大老板多半没有安全感,对身边的人讲的事情都会怀疑;大老板喜欢掌控一切,他们希望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大老板喜欢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他们不希望有意外。他们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走,这些原因是他们能有成就的原因。也是我们和他们相处的切入点。

受到敬重会让大老板觉得舒服。所以要赢得大老板的信任,应该要显示出对他的尊重。对老板/大客户最大的尊重,是让他立刻收到所有他需要知道的事,连意外惊喜都不要给他们。

我们不仅要提供即时的讯息,让大老板可以做决策,而且我们也要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大老板们有许多机会去接触高阶人士,取得重要的讯息。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高品质,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大老板是不会在乎我们的。如果我们没有什麽有价值的讯息要提供,那就闭上嘴巴吧!

大老板们不喜欢等待结果,他们要的是你把资料主动提供给他们。即使好事临门,也不要想隐瞒,不要想届时给大老板一个意外的惊喜。大老板们不喜欢有意外,即使是惊喜,所以凡事都让他们知道。企业家喜欢掌控一切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资讯工具发达的时代,我们与大老板相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正确和即时的讯息。

当然,当我们提供讯息时,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做了多大的贡献,不需要让我们看起来比大老板聪明。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正确的讯息,让大老板可以做正确的决定。我们不是裁判,我们只要确定我们提供的讯息和服务是正确的就可以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大老板是他决策成果的最後接受人,他比我们更清楚他的利益,他的压力在哪里,我们不需要质疑大老板们的生意决策。

大老板要掌握一切都在他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也要对於工作细节完全了然於胸,要「做一个『问不倒先生』,跟我工作有关的事情,问我都很清楚」,当我们能提供即时丶正确丶有用的讯息给大老板们。自然的,我们就取得了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3. 帮大老板们守密
大老板们有钱,有权,有经验。他们能够聘请各种高级的人才为他们工作。由於他们的事业牵涉了大量的金钱和重要讯息 还有大老板需要维持在外面的正面形象,他们不希望别人看到他们的病痛丶他们的弱点,或者是财务上的困难,所以他们不会把工作交给那些没有信任关系的人。他们能信任的只有少数人,所以要跟他们建立信任的关系,需要长期的培养。

大部份的企业家都是经济动物,他们对生意以外的事没有真正的兴趣,也没有几个朋友。你不需要尝试想要跟他们做朋友,除非他们自己想要跟你做朋友。如果我们要赢得大老板的信任,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处理事情时不能高调张扬,大老板不会喜欢大嘴巴的人,除非他们要你传递一些讯息给别人知道(但也不会明讲)。

所以,企业家不会去聘用或者升职那些会到处八卦公司事件,或闲弄老板私人事件口舌的人。如果你要得到大老板的信任,不要到处张扬你的工作内容,尤其牵涉这些大老板的部分。不要以为他们不知道,自然有人会去跟他们讲,你在外面讲了些什麽!即使你的工作绩效或服务很好,你也会失去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没有什麽好争议的。

要得到大老板的信任,我们需要持续显示我们对他的尊重,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你觉得某些人有成为企业家的特质,在他还没成功之前,就与他建立关系。

最後,最後,千万不要以为你帮大老板做了多少事,就指望他们给你特别好处。如果你这样想,那真是对大老板缺乏理解。许多大老板都是喜欢占人便宜的,别人排队,他就要插队;大老板即使才吃完老虎肉,但若是有机会,这时小猫他也会抓来吃,这是他们的天性;更可怕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占人便宜。能够与鲨鱼游泳,而不被鲨鱼吃掉,就是高手了。

钟鼎山林,人各有志。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恬淡的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没什麽不好。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业务工作,与大老板们相处,就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好公司和好上司,你要哪一个?该选好上司的理由

Image好上司比好公司重要
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需要找一个精明严格的老板,才能学到东西。待锻炼有成,就需要换一个愿意放权或者能力稍差的老板,以取得施展空间。

「一位好上司能够带给你什麽?」

「好上司的作用真的胜过一家好公司吗?」

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对此,纽曼说:「一位好上司可以带着你成长,帮你指引方向,这是年轻人在工作中最想获得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可以碰到令自己满意丶能提供真正帮助的上司。」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遇到一个好上司,会让你终生受益。

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些迷思,人们在工作中实际的感受又是什麽?

我的调查小组成员佛莱彻谈到他的心路历程:「在年轻时,我认为老板会对你掏心掏肺,关怀备至,就像一个兄长。我们期待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得到上司如兄长般的关怀。但现在我显然已经过了那个年龄,我的想法是:宁愿对自己保持忠诚,也不要依赖一位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的上司。」

我很喜欢他的观点。这是对所有年轻人的忠告:不要倚靠一个梦幻泡影般的理想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上司不能心怀幻想,而要先确立自己的价值。你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也包括你的老板。

毫无疑问,年轻人都在作梦。他们对於工作单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或者说偏爱。他们喜欢豪华的办公场所丶气派的桌椅和优越的福利。重要的是,名片拿出去一定要有足够分量。「啊,你竟然在这家公司上班?我好羡慕啊!」达到类似的效果,会令他们心花怒放。

但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尤其是那些经历类似选择丶最後取得成功的人,观点却是相反的。加州一名传媒公司的高阶主管说:「这种想法极为『自以为是』,事实上,一家好公司不会给新人任何决定性的帮助,反而会因为高竞争的淘汰机制,让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失去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信心打击是具摧毁性的。」

职场新人有很多困惑,他们缺乏帮助,不管是来自公司还是上司的。要努力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就得严肃面对这一选择。

我想问的是:你要选择一家好公司,还是一位好上司呢?
佛莱彻说,任何人都无法鱼和熊掌兼得。喜欢好公司的人,他们进了一家好公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令他痛恨至极。一个坏上司能毁掉某些人「在大公司工作」的梦想;而有些人,他们幸运地遇到一位好主管,但公司的环境却很差,随时都有倒闭的担忧。

在我看来,有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周遭并没有那麽多好公司可供选择。也就是说,多数公司其实都是十分普通的。不会有太多人可以找到一家好公司,这不具有普遍性。第一份工作进入一家烂公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是多数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所以,为自己找一位好上司是最重要的。但有人担心说,烂公司里的好上司经常绊住我们寻求更优环境的脚步。

佛莱彻以同事蒙蒂略为例,蒙蒂略是来自巴西的移民,他梦想可以进入波克夏.海瑟威──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企业总部工作。蒙蒂略信誓旦旦地说:「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公司,我可以当成一份终生职业来对待它,就不需看人脸色(指上司的苛刻),也不再需要上司的提携来为自己提供能力证明。」

蒙蒂略大错特错。他不仅没能进入波克夏,而且很不幸地窝在一座小镇上,为证券交易所提供数据收集的小公司聘用了。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好老板,帮助他重新建立信心,改变他看待工作的价值观,以及拓展了视野。

後来,当一份更好的邀约摆在面前时,他竟有点舍不得这位上司了。他很矛盾:「我应该辞职去更好的地方发展?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和这位难得遇见的老板共事?」

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选择所面临的真实境况,并不是别人能够体会到的。工作和人生一样,从来没有什麽标准的备选答案。别人无法给他方向,他的每个选择都是现实和理想的博弈丶理智与情感较量的结果。

佛莱彻说:「重要的是他遇到一位可贵的老板,获得提拔;相较之下,接下来如何选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需要先为自己找到一位工作中的好老师。」

刚开始工作时,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强,想进入一家好公司的机率是非常渺茫的。这一点我们已说明得非常清楚。我的朋友纽曼虽是着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全美拥有知名度丶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专家,但也曾有过被华盛顿政府机构拒绝的经验。当时他非常想为政府工作,可是当局无情地退回他的简历。

我们多数人都不是知名大学毕业,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应该务实地订定事业目标—到一家正常营运的中小企业,为自己寻找一位好上司。後者需要运气,不是谁都有机会碰到一位愿意提携你的老板,但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吴先生毕业那年就业情势不乐观,他的故事就像丑小鸭那般充满戏剧性。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挤破头去和几千人竞争大公司的某个位置,而是锁定那些中小企业,以这个方向投递履历。结果一家设计公司通知吴先生去面试,给的待遇还不错,但就是办公环境差了点—公司在住宅大楼里租了间办公室,一切还是乱糟糟的,显然刚成立不久,因此没有很好的福利及办公设备。

不过,每个同事都很愉快地工作着,充满朝气和活力。他的上司说话温和,态度谦虚,给他的印象也很好。上班一段时间後,吴先生才知道这位上司竟是业界十分有名的设计师,拿过许多大奖,从原公司辞职後,筹组了这个新团队。

吴先生说:「这些年来,老板负责许多获奖的设计作品,但奖金从不自己独吞,而是把大多数分给属下。如果有人加班,他总是自掏腰包,请我们吃消夜。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客户大为不满要退单,老板不仅安慰我,还亲自去跟客户道歉,取得谅解,然後又详细地跟我说明该怎麽做,才能避免这种工作失误。」

吴先生已在那家公司待了四年。虽然公司规模一直不大,工作也很辛苦,待遇也不算太高,只达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吴先生从未後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想再坚持几年,如果公司发展好,他便安心做下去;如果公司发展不好,这些年跟这位老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足以令他在业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对於刚踏入职场的人来说,老板的影响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吴先生如果换到一家着名的设计公司,可能就没这麽好运气了。对新人而言,一个好的提携者比好环境能给你的影响更大。

另一个角度──在好公司,坏上司不会永远是你的领导者!
当然,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假如你已在大公司服务,我们不能鼓励你辞去工作,换到小公司上班。在大公司怎样看待自己的上司?如果他很「坏」的话,你应该如何应对?

白先生在一家大企业上班。刚到这家公司,他就见识了难以相处的主管。这位部门主管跟他例行谈话时,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得知白先生毕业於知名大学时,还嘲讽地说:「这麽厉害的大学,怎麽不出国发展呢?」

随後得知白先生之前曾在一家公司担任中阶主管,主管又用十分不屑的口气说:「哟,看不出来你还当过主管哩!」

尔後的工作中,白先生不断受主管的冷淡对待,重要任务从不指派给他,一些没人愿意做的事却没少叫他做。这是一个苛刻的上司,谁都不是傻子,白先生心知肚明,同事们也常劝他做好另找工作的准备,因为谁被那位主管盯上,前景都不会很妙。

但是白先生认为,我既然进来了,如果辞职不就代表认输?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即便离开这家公司,摆脱了这样的上司,将来也很难取得事业上的突破,这代表着逃避的心态,到哪儿都不可能有发展。

所以,他的作法是:不卑不亢,忍受到底。无论上司怎样对待他,他都不做出任何反击,而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业绩上无可挑剔。两年後,他靠着自己傲人的工作成绩获得晋升,被他取代的就是那位上司。

你还在左右为难吗?
上面两种情况都有支持者。有一类人喜欢到大企业接受挑战,不管有没有人帮自己,他们认为好的环境就是有利的;另一类人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觉得如果有人提携一把,自己的路会走得比较顺利,可以少犯错误,少付出代价。

我们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几十个行业中的几万名从业者,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好公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上司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不赏识,工作起来既不畅快也不开心;而有时遇到一位好上司,公司整体大环境却又不好,也导致前途难料,不知何去何从。

「有没有什麽办法可以解决这种矛盾?」这是一般人共同的疑问。

我来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是一位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一个好上司极有可能是你的师长,他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指引,让你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使你的人生少遭遇许多挫折。尤其当你的学历不高时,去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自己选一个「好上司」可能就更加重要了。

这是一个关键条件。中小企业多数处於成长初期和发展期,发展机会特别多,如果你迫切希望做出优异成绩来证明自己,你希望有广阔的舞台,希望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那麽,你一定要在这样的职场为自己选择一个好主管,而不是只贪图找一个安逸的环境。

和客户吃饭别去只能付现的餐厅!10个绝不失礼的餐厅挑选准则

Image以下就是挑选商务用餐地点的十大标准

1.服务要一流
服务品质的好坏可为你的生意加分丶也可以搞砸你的生意。因此,务必要选择服务品质一流的餐厅!

2.餐点要优质
不要选择口味奇特的餐厅,免得一不小心弄巧成拙!能提供优质与新鲜料理的餐厅,就是最恰当的选择。

3.空间设备要适宜
请选择桌子够大丶且有隐密性的餐厅。如果要做重要的简报,请找能提供独立包厢的餐厅,且包厢中必须配备完整的影音设备。

4.环境音量要适当
餐厅中若是音量吵杂,客户就必须放大音量才能谈公事,这可能会让客户觉得很不舒服。但如果餐厅内太安静的话,客户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声音是否过大。

5.价格要合宜
虽说昂贵的餐厅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千万别做得太过火。基本上,有提供午间套餐的餐厅,都会是理想的选择——而且这类餐点的价位一定会让你的上司满意,不至於让公司的荷包大失血。

6.地点要方便
尽量选择离客户办公室较近的餐厅,这将能让你们有更多的交谈时间。

7.要能接受订位
你能想像当你带客户走进餐厅时,却发现已经客满的状况吗?这是多麽恐怖的场景!因此请务必事先订位,并在前往用餐前先打个电话确认。

8.要能接受信用卡
绝对不要以现金付帐!当着客户的面数钞票,会产生一种「让我们一起出钱」的气氛,客户可能因此感到不自在,而会想要抢着付帐或付小费。结帐的重点就是尽量让过程乾净俐落,所以信用卡是最好的选择。

9.要能维持一贯的水准
在与客户见面前,你必定已做了很多功课,所以你绝对不会希望临时发生什麽意外。能维持一贯水准的餐厅,才不会临时出包,让你计画大乱。

10.能提供适当的活动
除了以上9点必备条件,如果餐厅里有一些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丶活动(如旋转餐厅),或是可看见着名景观的风景那更好,这将会让客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鲁蛇启示录:人生的主导权,永远都要握在自己手中

Image当自己从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回头检视人生,追根究底,企图找出为何自己一再落入「力图振作丶积习难改丶又重蹈覆辙」的恶性循环时,他才渐渐领悟到:

1.别把人生主导权完全交给某个人
无论这个人是老板,或是唯一一位重要客户,当你必须让某个单一决策者掌控你未来任何一刻的经济状况时,你就只能摇尾乞怜丶痴痴望向对方,因为「只要他点头,你的人生就会变成彩色的;否则,就完全变成黑白。」

学会和各种人士四处交游,即使没做任何生意,都会和部落客丶作家丶天使投资人见面,多从他们身上学习,也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因为这些「累积」都会成为增添未来可能性的「契机」。

投入每笔生意时,还会专程和竞争对手进行早餐会面,设法了解他们 怎麽发迹丶如何克服这项事业里的某种困难丶怎麽应付难搞的客户丶他们想被并购,藉此大赚一笔吗丶他们认为自家公司值多少钱丶怎麽招揽顾客上门等等。

他认为,竞争对手其实就是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因此也会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世界很大,足够给两个人占用相同的空间,你选择投入的战场,应该大到足以容纳一百个对手,否则你就是选错了。」

2.在你的领域里成为专家
想要创业,就要有把握自家的服务或产品好到经得起比较,让消费者选择同类商品或服务时,只会对你死心塌地。阿特切训练自己常在部落格上发表意见丶或者四处演讲,成为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

3.产生大量的点子
你为一份职务工作,就为那份职务想点子。如果开公司,每天都得脑力激荡丶推陈出新,思考怎麽样让产品或服务变得更好;假如你帮公司经营脸书,何不顺道建立百万粉丝的e-mail清单,另辟销售战场呢?写出明确的计画书丶时间表,然後实际执行,再观察消费者反应进行微调,甚至针对好点子投入更多资金。

4.培养艺术鉴赏力
成为自立门户的企业家,意味着你必须创造出客户在别处打着灯笼也买不到的产品,才能生存;因此,你必须频繁接触各种艺术的素材,激荡想像力丶从碰撞中得出结晶,然後交给真实世界的使用者测试,为你的「创作」赋予生命,如此一来,人们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创造的独特价值掏钱。

让自己变得更有说服力!3招小撇步建立专业形象

想要打造自己专业形象,就该努力完成以下三点建议:

1.必须活跃於自己的产业界

人要衣装丶佛要金装,什麽工作就该有什麽扮相。除了让外观看起来体面丶值得信赖外,在产业界活跃程度,也会是旁人评论的指标之一。当客户丶消费者看到你与其他产业界老板丶龙头丶知名人物在一起时,名声就会自然的跟着被抬升。并且,当习惯与这些厉害的佼佼者们相处,他们的思维丶价值观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无形中被学习,也是鞭策自己进步的方式之一。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主管只待在公司里,进到办公室的客户,不见得认得出他是主管;若是在社交场合里,即使与各个老板们交谈的不是主管,也会觉得他八成是社经地位很高的人。

因此,想要让自己看起来更专业,人脉绝对是需要花心力经营的。让自己打入产业的核心圈子,不只是让自己有更多可以学习丶进步的机会,也是包装自己形象的重要环节。与知名人物在一起,永远不用担心自己会不够知名。

2.出一本和产业相关的书

近期市场上有一句话:「书本已死。」但许多企业界老板丶执行长们,为何还是继续在写书丶出书?这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出书所带来的不是单纯金钱收入,出书带来的,是更多专业形象以及更多对企业或品牌的认同。

书的出版,给人一种更加专业的感觉。一个人在杂志投稿一篇文章,只有特定的读者可以接触到,但一本书,里面包含着作者的策略丶理念丶经验,可以更完整的形塑个人形象,更详尽的展现个人专业。当人们想要了解该产业或是个人,就有更直接的管道,藉由书本开启对他的了解。

3.开创属於自己的自媒体内容

打开Youtube,过去许多网路红人从这里发迹,开启了自媒体的时代。到现在,Instagram丶Facebook都将影音播放视为重要的使用功能,让使用者可以藉此表达自己的主张跟经营自己的社群。

在自媒体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想要打响自己的名声,就不能放过自媒体行销这一途径。打造自己个人频道,展现专业及个人理念,同时置入商品和服务,伴随着趋势与洞见,让个人频道成为了解该产业不可或缺的最佳解,个人的专业形象,也就因此建立了。

建立自己的成就清单!4招心法,从此对酸言与恶评免疫

Image知名财经作家LaRae Quy在LinkedIn网站上,提出四项如何面对其他人评论的建议,让我们在职场上能够不被恶意评论所影响,并从有建设性的建议中获得成长:

1.对於有建设性的建议,保持欢迎的态度

每个人在职场上都难免会犯错,这时若有人针对我们的表现给建议,不要觉得难过,而要保持「欢迎」的态度,因为那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当然可能有时候因为对方用词比较尖锐丶因为觉得自己的表现没有符合期待而觉得难过,但若因此而灰心丧志,反而会失去了继续成长的机会。Quy提到:「试着在难过时,写下其他人的评论,这样等到冷静下来之後,就能够客观地面对他们评论的好或坏,并从中学习以及成长。」

面对其他人有建设性的建议,虽然会觉得有点尖锐,会觉得受伤。但那代表这个建议有切中要害,很明确地指出做不好的地方,面对如此的建议,我们必须心怀感激的谢谢给建议的人,因为他们给的建议,让我们有机会成长。

这里有个地方需要注意,虽然面对人家指出做不好的地方而难过是人之常情,但若在给建议的对方面前很明显地表现出难过,会让对方觉得「给你建议假如会让你不开心的话,之後还是不要说比较好」。这样反而会让我们失去从错误中改进的机会,也因此,在接收到其他人的建议後,仍需保持活力,让对方知道「下次我会做得更好」,这样他们才会持续的给我们真挚的建议。

2.忽视恶意评论

就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如何从有建设性的建议中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要如何面对恶意评论却能淡然处之,也是职场工作者需要学习的课题。

恶意评论会产生,可能是因为对方眼红自己的表现。所以希望藉由刻意攻击,诋毁我们所做的贡献,面对这种情况,若我们随之起舞,影响我们自己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掉落了对方的陷阱。而另外一种恶意评论出现,可能是因为对方心情不好,所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时候,若能够淡然面对,并且主动关心对方,等到对方冷静下来後,会发现自己之前做了错事,而我们却没有生他的气,反倒主动关心他,不但可以化解对方乱发脾气的尴尬,这会让对方因此对我们产生好感,进而让双方成为朋友。

综合以上两点,想要淡然面对对方的评论,要如何评断对方的评论究竟是「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是「恶意评论」,就变成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了。

3.找朋友或家人聊聊天

在面对不管是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是恶意评论的时候,都难免会感到心情不好,虽然说要淡然处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这是若身旁能够有一群人,可能是朋友或是家人在旁支持,能够让情绪不再低落。

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管做什麽都很难转换情绪。但在找人聊聊後,即使只是向他们抒发当下的感受,都能够让心情很快地好起来。也因此,因为其他人的评论而感到不开心时,试着找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聊聊天,吃个饭,转换一下情绪,会有助於我们恢复以往的冷静,做出我们应该要有的表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若是一味地吐苦水,可能会造成对方的负担,所以这中间要怎麽拿捏,就必须依照对对方的了解,视对方的忍受程度而做决定了。)

4.建立自己的成就清单

除了第三点所说和朋友或家人聊一聊可以恢复冷静以外,透过建立自己的成就清单,在面对挫折时,可以给自己重新开始的勇气。成就清单可能是帮助过的人丶曾经完成的业绩目标,或是相当满意我们提供服务的人,藉由审视过去达成的成就,让自己重拾信心,冷静面对其他人的评论。

建立成就清单除了上述给自己自信心的功能以外,也能在写的过程中,检视自己是否已经建立起足够多的成就清单,能因此让自己知道是否需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工作的价值。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新工作快速上手的4个秘诀

Image在人才资讯媒体The muse网站上,人力顾问专家Rachel Bitte提供了四个转换工作跑道後的建议,在新工作能快速进入状况,并且征服眼前的工作挑战:

1.学着做不熟悉的事,最能获得启发与自我成长

要在新职务上赢得信任,从学习新事物开始就对了!Bitte指出如果要选择一件事来投入时间,那麽「学着做不熟悉的事」,会是考量时间效益的首选。举例来说,对行销人员而言,有机会透过学习新的软体或资料库,来挖掘资料并应用在活动的执行上;或者有机会参加营运单位及销售业务单位的跨单位任务小组,得以从不同角度更了解顾客的需求;又或者在每周的策略会议上,得以构思出未来的产业趋势,获得在日常例行工作以外的启发。

企业一般而言都会乐意提供这些发展机会的,而聪明的工作者,更是懂得持续地从这些机会中学习丶有所体悟与成长。Bitte也提供一些线上学习资源或公开课程,透过寻求自己需要的资源,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

2.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获取成就感

进入新环境,首先要考量职涯发展方向,有做出规划的人,就能投注热情在工作上。要做出长远且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须要每位工作者尽力争取表现丶建立成就。所以藉由设定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可以让主管及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举例而言,参与各式各样的比赛的过程与成绩,不论是职场上的业绩竞赛,甚至是工作以外的歌唱比赛,都会成为工作上的激励因子,让工作状态更加有效率丶更加稳定。

3.大胆犯错,并且从中学习

没有人能够100%控制自己的工作成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可以试着多方面尝试任何做法。即便失败,因为至少尽力尝试过了,就能够使经手这项任务的过程更有价值。大胆犯错的做事态度,除了能够提高成功的机率,也显得自己是积极丶愿意完全地投入工作。

在职场上考虑转换跑道之前,藉由尝试各种可能的做法,会发现这项工作能给自己的价值,比一开始想到的更多。同时,因为勇於面对问题,也会对自己的工作状况有更多想法。勇於实践尝试错误的态度,在工作与职涯规划上都将发现更多可能性。

4.重视旧雨新知,持续建筑人际网络

即使换了新东家,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人际网络持续的影响力,也会左右现在的工作表现。有的情况中,过去的工作经验能够为自己的能力加值,人脉也有同样的效果。透过 Facebook或是LinkedIn来寻找人际网络中的工作发展机会,远比独自寻找工作机会简单的多。

透过重视过去的人际网络,包括大学同学丶过去的同事都将在职涯的发展上相互影响,而在工作中,透过专案合作丶团队合作的方式,都能深化人际关系的手段,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时,提供关键的协助。

别搞砸新建立的人脉!这3件事绝对不要做

Image企业家丶风险投资人Adam Callinan在《Entrepreneur》上发文指出,要交朋友,就要懂得在後续持续追踪,不过这也是有技巧的。有3件事,千万不能做。

1丶太晚
如果你答应对方一件事,比如说发一封邮件给对方好了,事後却没有做到,等到几周後才突然想起来,那就已经太晚了。你已经用你的行动向对方证明你不够负责任,或是你说的话不能当一回事。这两种情况,都很糟。

不过还好,这种状况也是最容易弥补的。想起来之後,赶快发一封邮件向对方解释你迟迟没有发送的原因,顺便附上你本来该给他的东西。好好解释,诚心诚意,或许这会是一个转机,之後别再搞砸啦。

2丶不诚恳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几个月前在生意场合认识某个人,但当时也只是见过面,并没有多聊,几个月後真的碰上什麽事,才想到这个人或许可以帮上大忙?好吧,如果你这时候真的翻箱倒柜找出他的联络方式,给他发了一封求救E-mail,你猜对方会怎麽想?他一定会说:「那我根本不在乎你。」

当然啦,有些人会比较大方,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首先你在要求别人帮助之前,你应该想想,我值得对方的帮助吗?反过来,我能为对方提供什麽? Callinan建议,如果还能碰见他,你应该问他有没有什麽你可以帮忙的地方,至於你做不做得到,那倒是另一回事。只是,你首先向他释出善意,对方下次才有可能来帮你。

3丶太急了
你认识了一个人。你觉得他超强,一定可以在事业上帮助你很多,於是,你立马跟他们开始谈生意上的事。

错。大错特错。你们根本才刚认识,甚至都还没建立起私人关系,对方凭什麽帮你?

即使你真的想从对方身上得到点什麽,你也应该再等等,先从交朋友开始。约他出来,请他喝杯咖啡,聊聊天,不是聊生意,是聊最近的生活。要知道,人都是很爱讲自己的事的,如果你让他们大讲特讲,他们一定会觉得很开心。你甚至可以试试问一下关於他们家庭的问题,通常他们也会很乐意分享。

心委屈了丶钱没给到位?谈员工激励的「农药与肥料理论」

Image当我是一个工作者时,我最关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工作内涵,是不是我喜欢的事丶是不是有发挥的舞台。二是工作酬劳,也就是所得回报。

因此当我升成主管时,我也将心比心,仔细的调整每一个部属的工作,务期是他们喜欢且能发挥的工作;也尽量可能的给他们最好的回报,希望用较高的金钱,获得同事对公司较高的认同。

但似乎做不到,首先是工作内涵,所有的工作都是有趣与无聊并存,要让人人满意根本不可能;而所得回报,更与公司营运息息相关,一旦公司营运不佳,不要说较高的所得谈不上,连合理也不可能。

就这样,我长期处在困扰中,不但达不成公司的目标,也觉得愧对团队与部属。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当时担任台大教授的王志刚先生的讲演,我终於豁然开朗,那就是「员工激励的农药与肥料」理论。王老师把激励工具简化为两种:农药与肥料

好比种果树,要让果树长得健康,农药是必要的,可以防范病虫害。要让果实长得又甜又大,肥料也是必要的。

农药与肥料是农夫手上两种重要的工具。换成主管,要让部属士气高昂丶绩效良好,也有农药与肥料两种工具,问题是,所有可能的激励工具中,何者是肥料?何者是农药?薪资丶奖金丶认同丶肯定丶福利丶升迁丶工作舞台……,其本质上有何不同?

多用奖金,辅以主管的关心认同肯定
王志刚老师的说法:农药是消极的,只能避免果树不生病,不能使果实长得大又甜。而肥料是积极的,才真正可使水果长大丶长多丶长甜,主管应该多用肥料,才能使部属绩效良好,而农药则应少用或只在必要时使用。

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过去我最重视的物质回报——薪资,竟然是农药,而不是肥料,不但不能常用,而且用多了还副作用严重,伤害极大。

王老师举例:薪水是工作者正常的回报,给少了,工作者会很生气丶会怠工丶会不平,就好像果树生病了一样。如果给多了,麻烦更大,因为当事人虽然一时满意,会暂时性提高工作绩效,但时间一长,对高薪水也就习以为常,不再有激励效果。

可是对其他工作者而言,某人的高薪,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别人反而会因而「生病」丶怠工,对其他人的伤害极大。

因此,正常结构性的薪资,百分之百是农药,对工作者完全是消极性及防御性的激励工具。 至於非正常结构性的奖金,则具有高度的激励效果,会鼓励工作者,产生积极的绩效提升。

进一步分析,主管的关心丶认同丶肯定……,这些非结构性丶非人人一体适用丶非人人可得的工具,则是肥料,会产生激励效果。 根据这个理论,我得到清楚的启发。

什麽是农药,只要是常态性丶结构性丶一体适用的工具如薪资丶加班费丶福利……,都是只能防止工作者不生病的农药。 而肥料则是非人人可得丶非常态性丶非结构性的工具,如功能性丶偶发性的奖金,主管的认同丶关心丶肯定丶赋予重任等,这些是肥料,会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

从此以後,我在主管工作上豁然开朗,给薪资丶订福利,我审慎以对,重的是公平,而不是绝对值的高低。绝对值的高低,反映的是公司整体营运的结果,全公司的人,从老板到基层员工,每一个人都应对营运结果负责,也要对整体的薪资水平负责,不全然是主管的责任。

主管的责任是给每一个人公正丶公平的评价,给每一个人相较他人而言相对合理的薪资。

激励工具要适时适用,不能常用滥用
另一个彻悟是,我真正了解了激励的原理:任何的激励,都是一时一地的,不可能持久,只能暂时性的刺激,因此任何工具,只要变成永远的丶常态的,就不是激励工具,薪资丶福利就是典型的代表。

激励还有另一个特性,就是独特与稀有,如果工作者收到一个人人都有的礼物,他是不会有感觉,也不会被激励。

同样的,如果工作者得到一个奖赏,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也一样不会被激励,奖赏是额外且不期然的,激励的效果最大。 这让我想起在政大流传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知名的政战将领,在政大开课,他极擅长收拢同学,有一个杰出学长毕业时,这位老师把他找来,拿出一个手表,说:「这是老师珍藏的纪念手表,送给你留念。」这位学长当场感激涕零,可是事後发觉许多同学人手一只表,感激之心也就淡了。 激励工具要适时适用,不能常用,不能滥用。

许多业务单位,常举办各种业绩竞赛,时间一久,竞赛的激励效果钝化,最後只好不断的增加奖励金额,才能勉强有效,这都是激励工具常态化之後,就不能奏效的原因。

了解农药与肥料的道理後,偶发性的奖金丶认同丶肯定丶赋予工作者的责任舞台,变成我最重视的工作,务期让每一个好的部属,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

可见虽然如此,经常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个要离职的小朋友,在我一再逼问下,终於坦白,他告诉我:在他工作的这几年中,我除了指责他的缺失之外,从来没有一句肯定的话!

他的话,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对他的工作大致是满意的,甚至是非常满意的,但我仍然疏忽,没有适时给予肯定,差一点酿成好部属含恨而去的悲剧。

这个案例说明的是,物质的回报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重视丶肯定,有时还更重要。

薪资与激励无关,主管才是关键
许多的新手主管就不容易明白这个道理。有一个主管,不断的替他的部属争取加薪,刚开始,我基於支持给予同意,但其後我就发觉不对,他的单位调薪的频率高丶幅度大,但相对的绩效却不彰。

我仔细了解之後,终於明白,根本是这位主管能力有问题,能力丶格局不足以服人,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薪资上当滥好人,才能勉强获得部属的认同。

这背後显示另外的问题,就是领导者是否能力出众丶被信赖丶有魅力丶有权威,如果是被部属信赖,他的一句话丶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发挥激励部属的效果,都是效用卓着的肥料。

反之,如果一个主管眼中认为只有金钱与物质才是有效的激励工具,背後反映的不是他的价值观,而是他根本不配做主管,是他的才德不足,是他得不到部属的信赖,因此他的关心丶认同丶肯定,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许久以来,其实薪资早已被我从激励工具中排除,薪资是正常的工作回馈丶评价。与激励根本无关,我也不相信加薪会让工作者更努力,工作者投入工作的程度永远吻合他心中对所得的评价,绝对不会有人认为自己的薪水被高估,而用更努力来回报公司。

较常见的是有人认为薪水被低估,而心生怨怼丶消极怠工。如果评价员工薪资,给一个员工「不满意但可以接受」且相对同事之间相对公平的薪水,才是企业经营最有效率的薪资结构。

除此之外,肥料的运用,就应该更放手去做,不时发奖金丶不时给予工作者肯定丶不时关心丶不时赋予更大的重任,只要不要弄到人人有奖,出现反效果,肥料多,用农药适度用丶慎用,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的激励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