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第一步:问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麽?

Image步入职场之後,面临瞬息万变的竞争态势,许多事情开始没有标准答案可言;甚至没有人告诉你「真正的问题是什麽」,端看自己如何藉由缜密的思考,发掘真正的丶本质的问题。

小从员工抗议薪水太低丶迟迟未能获得升迁,大至业绩持续下滑丶组织面临转型困境等,这些问题通常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如同隐藏於海平面下方的巨型冰山一般,尚未被人发现。因此,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同时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何种结果,将成为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职场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之後,全球化的浪潮加上科技的进化,导致业界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竞争对手可能来自於异业或是新创企业。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或历史长久与否,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也增加找到真正问题的难度。

区分客观事实与个人意见,确认真正的问题
发掘问题与解决问题,是管理顾问协助企业的主要工作。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第一步是确认真正的问题,这个阶段通常耗费最多时间,也是能否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环节。

前面提到的「真的吗?」「那又怎样?」「为何如此?」问句,就是确认真正问题的好方法,可以用来区分「个人意见」(opinion)与「事实」(fact)的不同,进而找到潜藏在海平面下方的巨型冰山。

举例来说,有个客户是一家以产品研发为核心的公司,他们自认行销能力较为不足,希望BCG帮助他们增强行销能力。

接到客户的请托之後,我们第一个会反问的,就是「你的行销能力真的不如竞争对手吗?真的吗?你是根据什麽来说这句话的?」

这当中很重要的,就是「个人意见」与「事实」。我们发现,客户常犯的错误就是将个人感受(很多时候甚至只是老板的一句话)当成事实,进而以这些可能与实际状况差距甚大的意见,做为商业决策的基础,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根据(例如:定性与定量的调查结果),可以证明该公司的行销能力与竞争对手确实有差距,我们第二个问题会问:「那又怎样?」

 

想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意?心理学博士:没办法专心就乾脆「主动分心」

Image断断续续的工作人生
早上十点,自由接案的亚曼达就已经感到很沮丧,她从事网站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工作。几乎整个早上,她都把时间用来开发票给客户,包括一家拖欠款项的大客户。她很气恼自己居然花了两个小时处理这些文件作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当天真正重要的事务上:她答应三家公司要完成的工作。

看看时钟,她知道至少要有一家公司的东西得迟交了,因为时间不够完成这三家公司的案子。她该专注於哪两家的案子丶延後哪一家的呢?她气恼自己这天还没做任何具有生产力的事,在未经仔细思考的情况下,她就随意开始做其中一件案子,因为她刚好看到这件案子的工作笔记,所以其实并未真正作出任何选择,她只是觉得:那就从这件开始做吧!

不过,刚才开发票开到一肚子火,亚曼达似乎迟迟未能消气。处理发票一向是她最讨厌的事务,现在她的愤怒转移到那个延迟付款的大客户身上。她必须用力思考,反覆重看工作笔记好几次,因为每次看到最後,她总是发现自己的思路迷失了,只好再从头看过一遍,告诫自己要专心一点。

虽然「万事起头难」,但十到十五分钟之後,亚曼达终於进入状况,开始有点进展。突然间,一辆救护车经过,发出刺耳的警笛声,让她脱离了刚才的出神状态。接着,她想到附近有家医院,一年前,当她腿部骨折时,就是在那家医院接受治疗的。然後,她想起之後有段日子,她腿部打着石膏还要爬楼梯到她的办公室。算一算,应该爬了有几百趟吧!真高兴,那段日子终於熬过去了。这使她又不禁想起不良於行的母亲,她希望自己在年纪更大时,不会像母亲那样……嗯,她心想,好像应该运动或做做瑜伽……但是这麽多案子要做,何时才会有时间去健身房或瑜伽教室?

脑里的小剧场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戏码,「妳在搞什麽,亚曼达!妳哪根筋不对?专注啊!」她斥责自己。

十分钟後,她开始回到工作上,但才过五分钟,她的工作夥伴走进办公室,简单地问了一个小问题—你也知道,这种对话通常没有原本预计的那麽快结束,根本就不简短。这个同事站在亚曼达的办公室里讲述他的问题,足足二十分钟,随着宝贵的时间流逝,亚曼达的胃酸翻腾起来。

接下来一整天的时间,亚曼达努力保持专注,但每次都被其他事物打断而分心,例如电子邮件通知(她一看到通知,就会立刻看一下内容)丶电话(电话铃响,她一定接),或是不知怎的丶一不小心就开启分页浏览自己喜欢的网站了。她总会斥责自己:时间不够了!要快点专心把案子做完。

结果,在这天结束时,亚曼达只完成三件案子的其中「一件」。所以,她还得花费更多宝贵时间打电话,向其他两个未完成提案的客户解释,调整他们的期望,请他们再多给一点时间。

专注力是成功的要素之一,聚焦丶不分心是非常难做到的事,因为我们的大脑结构天生善於对分心事物作出反应。再者,现在的工作环境远比以前更容易导致分心,大家共用的办公空间丶会议丶电脑丶智慧型手机丶平板电脑丶无数的电子邮件丶网路和社交媒体等,全都竞相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为了保持专注在重要的事务上,我们必须擅长两项技巧。第一项技巧很显然,就是移除分心事物—如果我们更了解注意力的运作方式,就会更重视这件事。第二项技巧就比较吊诡了,在本书提供的所有提升效率的策略中,它大概也是最令人不解的一个,那就是我们必须学会让自己的心思「漫游」。

没错,就是学会把手松开一点,别紧抓着注意力不放,企图逼自己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务上。

尽量减少干扰,学会「掌控」现代科技
我们都和亚曼达一样,大多期望自己能够持续专注几个小时。当我们几乎无可避免地做不到时,就会斥责自己不够认真。但是,如同前文所言,我们的大脑是擅长发现分心事物的机器,这使我们非常难长时间专注在单一事物上。

那麽,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更专注的话,该如何做呢?第一步就是移除你最能够预料到的分心事物。

如果同事或电话不再每隔五分钟就来找,你当然更能够专注在工作上。但如果你是长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大概可以从亲身经验中知道,我们多数人很少真正采取这种行动,主动移除在自己工作场所中的分心事物。

其实,我们的工作工具如电脑丶电话丶平板电脑等,对多数专业人士丶尤其是知识工作者需要做的创意思考丶复杂决策,以及规划与协调事务等,具有非常大的分心作用。

想像一下,如果某人在你的办公室设下恶作剧陷阱,例如在门的上方悬挂了一桶水,让你一进门就被翻覆的水淋湿,或是在你的座椅上放了一些图钉,或是一个坐下去会发出怪声响的垫子。当你在工作环境中布置并使用这些科技装置,就如同或多或少这样布下「陷阱」。你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充满陷阱的工作环境,但这些陷阱不是水桶或图钉,而是电话丶各种大小萤幕丶网站丶办公室开放的门等。

如果你想更集中注意力,一个不错的起步就是减少噪音,尽量先关闭许多装置。你不必隐遁山林或遗世独立,当个不使用现代设备的摩登原始人,你只要让这些装置无法导致你分心,也许一次二十分钟就好。你可以直接关掉电子邮件信箱,以及其他装置的提示音—别相信你能够不理会弹跳出来的邮件通知,你的大脑不会让你得逞。

如果你有自己的办公室,可以先把门关上。或者,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空间工作的话,就戴上耳机来抵抗噪音。你可以先把电话转接到语音信箱,或是把行动装置收到包包内等地方,你也可以试着放到更远一点的地方,让自己比较难立刻拿到智慧型手机或平板电脑,只是为了想「看一下有没有信进来」。和其他人开会时,每当写完一些重点笔记或工作要项时,你可以把笔电萤幕稍微阖上一点,避免萤幕上的东西导致你从交谈中分心,或者更好的方式是使用传统纸笔。

当你分心时,该如何维持你的生产力呢?答案可能会令你惊讶。

没关系,就让大脑分心
打从我们小时候,就被教导相信保持专注的好处。我们受到这样的训练:一个好学生应该整堂课都保持专注,除非是被问问题,否则应该要好好听课丶跟上最新的学习进度。我们接受的教育体制,并不鼓励我们发展作白日梦的技巧。我敢打赌,你一定没看过成绩单上出现这样的评语:「该生白日梦作得不够多。」

因此,当我们长大成人,如果心思漫游,思绪并未集中在眼前的事务上,反而是不禁想到即将在周末登场的比赛丶自己很喜欢的某个电视实境节目,或是回想起午餐是否忘了留下小费等,我们便会认错。如果我们的心思经常漫游,就会认为这是不够自制丶必须改正的缺点。

但研究显示,心思漫游未必是一种缺点,当我们在执行对专业人士最富认知力挑战的工作时,例如发挥创意来解决问题或是做长期规划时,心思漫游可能具有重要助益。

东想西想,让你变得更有创意
多数人以为,在面对需要创意解方的问题时,最好的应付方法就是专心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一群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观念可能不正确。该研究团队在二○一二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实验中,要求一百四十五名参与者执行「非常用途作业」(unusual uses task)。数十年来,这种测验被成功用来评量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验的方式是:指定一种常见物品,例如一个瓶子等,要求测验对象在限定的时间内,尽量想出并列出该物品的用途,而测验是根据受测者所列的答案的独创性来评分。

这项研究实验把参与者分成四组,先要求所有参与者执行两项「非常用途作业」,其中三组在完成这两项任务後,拥有十二分钟的「暂停」时间。在这段暂停时间中,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做一件需要运用认知力的事,会涉及运用到他们的工作记忆;第二组参与者被要求做一件认知力挑战程度较低的事,目的是诱使他们的心思漫游;第三组参与者则是休息,不要求他们在这十二分钟当中做任何事;第四组参与者则是不给予暂停时间。

在十二分钟的暂停时间结束後,前三组参与者立刻接受一项问卷调查,请他们评比他们在这十二分钟当中,有多常想到和先前那两项任务无关的事,例如想起自己担心的某件事等。研究人员可以藉此来验证实验参与者,是否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出现心思漫游的现象。然後,所有参与者再被要求完成四项「非常用途作业」,其中两项和十二分钟前的那两项完全相同,另外两项则是全新任务。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一如他们所预期的,在执行「非常用途作业」之间的十二分钟当中,被要求做认知力挑战程度较低之事的第二组,心思漫游的程度明显高於被要求做更需要使用工作记忆的第一组。而且,一如预期,在最後的「非常用途作业」测验中,唯一能把那两项和十二分钟前一样的任务做得更好的参与者,正是心思漫游程度最明显的第二组。

换言之,在暂停时间当中心思漫游得最多的人,在後来重复执行相同的「非常用途作业」时,会变得更有创造力。在让大脑有时间去咀嚼这些任务後,他们想出了更有创意的答案。至於其他三组参与者—一组在暂停时间执行较耗费认知力的工作丶一组在暂停时间未执行任何工作,以及一组根本就没有获得任何暂停时间,全都未能在後来重复的「非常用途作业」中有所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心思漫游程度最高的第二组在内,这四组参与者全都没有在新的两项「非常用途作业」中表现出任何改进。该研究发现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心思漫游不能使这些实验参与者整体而言变得更有创意,但能够帮助他们更有创意地解决他们在心思漫游前正在处理的问题。

所以,下次你想解决一项基本上没有正确解答的问题时,请让你的心思漫游,做一些不相关且认知力需求程度不高的事,这也许能帮助你找到一些创意解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这支研究团队甚至发现,证据显示,在日常生活中较常作白日梦的人,通常比较有创意。

下回,当你发现自己的心思从正在试图发挥创意解决的复杂挑战或问题上飘走时,别像亚曼达一样斥责自己不够专心,就顺其自然,让心思漫游带来助益。

不过,别让思绪飞走回不来
让你的心思有益地漫游,和完全走上岔路不回头,是两码子事。事实上,让心思漫游有助於避免你的心思转移到岔路上,它是一种有用的替代方案,不至於让你真正分心离题。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藉由刻意松开你的专注力,以提高你的生产力。第一种方法是主动让你的心思漫游,在专注於一项问题上一阵子之後,切换到另一项只需要适度使用认知能力丶但不需要使用到工作记忆的事务,然後再回到你原先试图解决的问题上。

先想好当思绪漫游时要做什麽
你可以事先选择这项事务,让你的心思在开始漫游时,不必试着去想可以做什麽事—这可以提高你的心思在开始漫游时,去思考这件事的可能性。挑一件不会让你想太久的事,或是不会让你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而忘了重回原先问题的事,这样你就能让自己的心思有效益地漫游,不至於沉浸在太引人入胜的另一件事情里。

你可以试试下列这几件事,它们对认知能力不会构成沉重负担,通常也不会持续很久,可能在几分钟之後就会失去吸引力,所以下次当你心思漫游时可以这麽做。

欣赏墙上的一件艺术品丶一盆室内盆栽,或是看看窗外的景色,或是你桌上摆放的相片等,并仔细地看一下颜色的深浅度;
简单收拾一下桌面丶整理书架,或是擦一下白板等;
听听音乐,注意其中有哪些乐器;
玩点小游戏,例如每次看到有人边走边传简讯时,就在纸上画个记号。
这些事需要一点点思考,但不多,不大需要用到工作记忆,不需要你的大脑在处理资讯时记住太多资讯。

如果你需要让自己的心思好好漫游一下,我会建议你避免做类似下列的事:

把文件归档,因为这通常需要你记住很多东西,以决定什麽文件该放在什麽地方;
阅读体育新闻丶动态消息或部落格贴文,因为这太容易令你变得高度聚焦於内容,会阻碍你的心思漫游;
查看并回覆电子邮件,因为这可能会需要高度使用工作记忆,并且会抓住你的注意力;
练习简报说明或准备会议内容,因为做这些事会需要记住很多资讯以便你日後使用,而这需要你大量使用工作记忆;
做有难度的解谜,例如填字游戏或数学游戏等,这两者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工作记忆。
练习察觉当下的想法,并且不加批判
第二种藉由刻意松开专注力,以提高你的生产力的方法,便是透过「觉知注意」(mindful attention)。

觉知注意」指的是让我们的思绪自然地游移,也就是让我们的心思漫游,并且在不带任何意见地注意到自己的思绪已经飘移後,再轻缓地把注意力带回到我们当下的感受。你可以在阅读时自行试试,当你的注意力在某个时点开始飘移时,只要注意到这个有趣的事实即可,然後再轻缓地把你的注意力带回到书本上。

这是一种「感受当下」的方式—觉察自己丶他人及周遭环境。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思漫游时,可以变成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观察自己漫游的思绪,而不是斥责自己分心。当我们不再因为自己不能专注而变得沮丧丶疲惫或更加分心时,就能更有效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回到手边的事务上。

如果我们对很多思绪放手,就能为我们的注意力创造机会,使它最终飘回到手边的事务上。根据我的经验,这大约会历经个几分钟,偶尔可能会历经长达十五分钟,但是跟做一些其他不重要的事相比,或是跟浏览体育新闻丶查看社群媒体,或是在网路上购物相比,浪费的时间应该是比较少。

如果你想长时间持续做一件事,那就别去对抗分心,但是也别盲目地屈服於分心。每当你的心思漫游时,信任它,它只是需要一分钟去做一些其他事,想要提神一下或是更新资讯。让它去吧!但不要转换做别的事务。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作白日梦时,请告诉自己没关系,但不要离开房间或开启任何媒体,也不要开始回覆电子邮件等进行别的新事务,就那样坐着,让你的心思漫游。每当你的心思漫游时,随着它,但别去引导它,你大概会发现在几分钟之後,你就会回到原先的工作上,而且能在无须挣扎与努力的情况下,更快速地投入工作。

放自己一马
你可能跟亚曼达一样,相信只要自己全心投入,就能够保持专注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当你做不到时,也许就会变得很沮丧,甚至对自己感到失望。但是,如同前文所述,如果你一开始就期望自己应该持续不断地保持专注,那是注定失败的。你的大脑会去做它天生结构擅长做的事:发现分心事物,关注这些新事物。你可以限制环境中可能会出现的分心事物,以确保你的大脑保持专注一段时间,但你无法左右自己的大脑,要它别理会所有分心事物。

亚曼达可以关上她办公室的门,或是让工作室里所有人知道,她接下来几个小时不见任何人,以防止工作被打扰。她也可以先关闭电子邮件通知,避免自己被引诱打开每一封新进来的讯息。她甚至可以安装软体,在一天的特定时刻,封锁自己进入喜爱的聊天网站。不过,她无法那麽轻易地阻止自己分心去想那个延迟付款的大客户,或是要自己别去想缺乏运动这件事,她无法避免种种思绪干扰自己的专注。

面对这些内在的分心事物,亚曼达维持进行手边事务的唯一方法,就是先放手,接受这些干扰,容许一些有益的心思漫游。几分钟之後,再轻缓地把注意力带回到原先的事务上。为此,她最需要的,就是学会放自己一马。

我们太容易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对抗大脑的天生漫游倾向,斥责自己不能够再专注一点,并且认为这是一项需要改进的缺点。我希望,策略三能够帮助各位看清,让我们的心思漫游不仅很正常,也有助益。但社会灌输我们太根深蒂固的观念,使我们相信作白日梦是件坏事,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在作白日梦时,总是会忍不住斥责自己懒惰。因此,说到保持专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秘密武器不是自律或意志力,而是宽待自己。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作白日梦时,请友善地对待自己,放自己一马。作白日梦可能会使你接下来几个小时的生产力很高呢!

四招让你晋升「老鸟」:先别急着问How,你听懂对方的Why吗?

1. 见面礼貌三分情,贵人不会跑
人跟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大学问。

能与公司同事打成一片自然是好事,但新鲜人刚进公司的时候可别过度着急展现你的热情,不需要特别矫情的自我介绍或者硬要找话题聊天,但最基本的礼仪-「请丶谢谢丶对不起」随时挂在嘴边。

电梯里丶茶水间丶甚至是洗手间,你遇到的每一个同事或者前辈,都可以与他微笑点头问候一两句话,早晨进公司的一句早安,下班回家的一句再见都能让人加深对你的印象,哪天你需要同事的帮忙时,他认得你,自然也愿意帮忙你。时间久了,自然跟大家也就熟识。但值得注意,前辈同事跟你称兄道弟,职场礼仪分寸请谨记。

我很幸运,我的主管与资深同事对我这样一个毫无经验的新鲜人并没有倚老卖老的威风,反而把我当成平辈在共事。尽管我总是思虑不够周全,他们仍然尊重我提出的意见,尊重我有开口讨论的权利。

偶尔聊天打闹,轻松的气氛会让我险些恍神,失分寸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得时刻提醒自己在礼貌上的分寸,就像不管父母丶教授多好相处,以朋友身份,不以长辈之尊融入你的生活,你在言语礼貌上也总不能随意脱口而出那些不经大脑的白目话,你能对他们咆哮翻白眼吗?

2. 开口前先想过,带着办法问问题
初上班的小菜鸟,往往无法得心应手的解决工作上的突发状况,举凡开会资料找不着丶会议时间乔不拢,甚至应酬餐厅订不到等芝麻绿豆大小事通通有问题,开口寻求帮忙之前,先试着自己思考如何解决,带着你的答案去问问题,不是一昧像个传声筒,直接把问题丢给别人,等着他人告诉你解决方法。

情境:
客户出差不在台北,会议时间对不上,怎麽办呢 ?
→再回报老板状况之前,你可以先想过几种解决方案 ?

(1) 如果无法面对面的开会,与客户协调有无出差的空档与公司团队来场电话会议呢 ?
(2) 将讨论的会议内容先以email方式寄给客户,并且与客户敲定出差後的会议时间。

3. 礼多人不怪,邮件沟通更快速
职场的沟通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团队合作是公司分工的常态。尤其在大公司中,email往往是员工彼此间沟通的管道,只是新鲜人万万想不到email处理不当也会坏了你的工作。

业务是重要的桥梁,搭起客户与公司团队间的沟通管道,在科技大厂当菜鸟业务的这一年,来来回回发送不下数千封email,我常常需要寻求工程师的帮忙,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面对公司这些前辈,在每次发信前我都会主动先至对方座位打声招呼,或者致电给对方沟通细节,email则是我用於确认所有内容重点的最後工具。

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以下几种状况:
对方没有收到email,耽误了时程?(大公司中尤其常见,你的email被淹没在众多信件中。)
你是谁?凭甚麽一封email就指使我做事。(身为菜鸟员工,并非公司里每个人都知道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职务,在初次合作之前,先打声招呼绝对不会错。)
当面沟通与email,双重确认之下,降低双方内容的出入。
情境:Tony 您好,我是新来的业务 Jane,负责的客户是XXX。

客户希望我们能提供他们某某计画书,方向大致是@#$%^&,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等下会发一封email 请您寄相关资料给我,谢谢。

4. 先别急着执行,你听懂对方要甚麽了吗?
在当菜鸟业务的前半年,资深的业务最常对我吼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跟我说你明白,你根本就不明白!」

新鲜人在职场上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为你太急着去执行,完全没静下心去思考,去听懂对方说甚麽。我的个性满急躁的,过去一年在当业务的时候常常急着去做每一件事情。

急,是业务拿下案子的关键要素,却也同时容易导致延宕或者失败,因为我没有听懂客户的弦外之音,没有冷静的判断案子的可行性。

情境:客户今天说要A ,我就给A方案的报价,明天说要B,我就端B出去卖,我根本没有去思考该客户的核心问题是甚麽。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在执行How之前,请先厘清Why,每件事情的背後都会有原因,为甚麽客户今天说要A,明天却说要B ? 目的是甚麽呢 ? 是不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麽 ? 我们该如何厘清他的问题呢?

Image图说明

从问题解决金字塔来看,金字塔越往上,越接近Why,诉求的是本质丶根源;相反的,金字塔越往下,越接近How,则是需要更具体的方法。

简单来说,你必须先懂Why,才能找对How,出手前先厘清问题,才能一击毙命,达成目标。

要取得成功,先提升你内在的状态!

 

Image学习如何化解负面的情绪,改变无意识里的程式,提升意识的层次,建立正面的心理状态,对於创造成功的生涯是不可或缺的。

提升内在状态的关键要素

一丶发现你的热情和渴望

问问自己,你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什麽?什麽可以触动你的心?什麽是你渴望探索的奥秘?什麽是你想分享给人们的?什麽是你想在世界上创造的改变?

许多时候,我们是由於匮乏感而去追求。如果我们看进自己的内心,会发现我们往往想要某个东西,是出自恐惧丶自卑感丶焦虑或缺乏安全感,希望藉由得到一个美好的东西,能让那些不好的感觉消失,自己就会更快乐丶更有自信。但如果动机是源於匮乏感,一方面会阻碍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即使得到了原先追求的事物,内在的那些痛苦依旧会使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必须再达到更大的成就,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在这样的动机下,我们非但不能享受追寻梦想的过程,也无法享受我们所创造的一切。

因此,我们的动机必须是出於爱丶兴奋丶喜悦和冒险感,而不是因为恐惧丶担忧或匮乏感。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那股热情就会不断推动着我们勇往向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丶净化负面的情绪和思想

在每个人的内在里,都有许多过去残留下来的伤痛。这些伤痛可能是源自於过去的挫折丶失败经验丶关系中的冲突,或是生命初期受到的负面影响。我们不断被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纠缠丶打扰,所以感觉不到自己的心真正的渴望。因为,伤痛淹没了我们真实的感觉。

每当我们遭遇挫折,或面对未知的情况,内在就会浮现许多的恐惧丶焦虑和自我怀疑。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一波波席卷而来的负面情绪。我们可能会裹足不前丶想逃离逃避,或是努力与不安的感觉对抗,但都无助於消除困扰我们的那些负面情绪。

因为克制负面的感觉,或努力将负面感觉变成正面的,只会增强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对於内在浮现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强烈的觉知到它们,看见它们的存在,并经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当我们经验负面情绪时,虽然会感到不舒服,但当我们有耐心的和情绪待在一起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负面情绪逐渐的化解了。透过面对与经验内在的恐惧和伤痛,就可以净化它们,使我们回到平静和正向的感觉之中。当造成负面程式的伤痛被化解时,程式就会自动转为正面的,外在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了。

三丶建立正面的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方法,建立起正面的心理状态:

1丶正确的身体姿势:我们的身体姿势会随着心情自然改变,同样的,透过改变身体的姿势,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将身体姿势调整为正面丶挺直时,我们内在就会感觉到一股自信和力量。

2丶正向的观点:巴观说:「伟大的领导者都拥有伟大的观点。」你可以学习你向往的那些成功人士所抱持的观点和思维。对你想创造出来的事物,用正向的观点在内在看见成功的画面。专注於一件事情的机会与可能性,有助於我们将这个可能性创造出来。

3丶将焦点放在我们所拥有的:我们经常对那些得不到的人事物耿耿於怀,却忽略了我们拥有的一切。学习将焦点放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上,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丰盛的,并使我们建立起丰盛意识。

4丶以正面的方式看待负面的事件:看见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是如何对我们的生命带来正面的影响,意识到我们所遭遇的逆境是如何提升了我们生命的深度丶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能够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智慧,使我们在未来创造出更好的成果。

5丶培养良好的关系:当我们疗愈了关系中的伤痛,关系就会改善。当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时,就可以让情绪维持正面的状态,更有能量去面对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压力与挑战。

四丶藉由神的帮助使我们成功

回顾自己的人生,会发现生命中的各种事件似乎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无形中,似乎有个更高的意识一直在引领我们,使我们一步步踏上该走的道途。这时,我们就会了解到,自己在这世界上并不是孤单奋斗,有个更高的意识丶更高的力量持续陪伴着我们,给予我们帮助。

巴观说:「意图+努力+神圣恩典=成功。」要取得成就,除了我们个人的意图和努力之外,还需要因缘具足,才能创造出渴望的成果。透过有意识的与神连结,向神请求,我们就可以与宇宙中无限的资源连结。我们可以用任何想要的方式来称呼神,祂可以是基督丶佛陀丶天使丶高灵或宇宙能量等等。神并没有绝对的形式,是我们对神的印象决定了神的特质与回应我们的方式。无论神对我们而言是什麽,重要的是我们要与神建立起深刻的连结。

当我们向神祈祷,神就会给予我们需要的协助。我们可以请求神,帮助我们拓展事业丶增加财富丶改善关系,或是将负面程式改为正面的,请求神在每一面向上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懂得运用神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等於拥有了一把通往丰盛生活的黄金钥匙。

五丶时时怀有感恩的心

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会了解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自己独自努力创造出来的,而是透过许多人的帮助,以及许多机会的来临,才能有今日的成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经常忽略了许多美好事情的发生,视它们为理所当然。让我们留心与记得这些美好的时刻,也许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帮助,或是别人对我们的需求给予的友善回应。记得在心中向每一个美好的发生表达感恩。

认出在每一次偶然巧合的背後,神对我们的帮助。感谢神丶更高意识或宇宙中更高的力量,并请求祂持续的引领我们,在我们生命中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同时,感谢生命中淬炼我们丶使我们成长的障碍和挑战。当我们认出宇宙所给予的每份礼物,就会意识到宇宙的丰盛。当心处在感恩的状态,我们的心就会绽放,这将有助於让更多的丰盛进入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化解了负面的情绪和思想,调整为正面的心理状态,提升到更高的意识层次,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经常的保持正向丶高频率的状态。当我们在正面和突破性的状态时,我们在工作中自然就会更有效率和创造力,更敏锐的觉察到每个机会,和人们有更好的合作,更能将美好的人事物吸引到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可以突破所处的情况,创造出更好的成果。

懂得如何达成业绩目标,才算是称职的主管!

在检讨过去半年绩效的会议中,一个主管的业绩数字与预设目标有相当大的落差,他很仔细地说明业绩未能达成的原因,但是对於接下来要如何达成业绩目标则只字未提。

我忍不住问:「那你要如何达成业绩目标呢?」

他回答:「我们会全力以赴达成!」

这位主管显然对於如何达成业绩,完全没有具体的方法,只知道要努力。而这也是许多新手主管常犯的错误:欠缺有效达成目标的方法。

我记得我刚升为主管时,我的老板就教了我两个完成目标的方法,一个是「数人头」,一个是「数日子」。

数人头,就是把业绩目标全数分配给扛有业绩责任的人。如果团队中有10个人要负责做业绩,就是把业绩目标平均分配给这10个人,然後每月追踪达成率。当然也可以按照这些人的能力,分别设定不同的责任额,可是加总的数字一定要大於或等於业绩目标总数。

数日子,则是把全年的业绩目标,拆分成每个月的进度,设定月目标,再逐月检讨。

不管是数人头或数日子,都是把目标拆解为小目标,然後追踪检讨。

後来我主管的范围变大,手中有几个不同的产品,我又多了一个拆解的方法,就是以「产品别」设定各别的业绩目标。可是不论是以人丶时间或产品拆解业绩目标,都不足以确保业绩的完成,那又能如何呢?

为了确保业绩的完成,我又想出另一种方法:问自己要多做什麽事,才能完成业绩。

一般而言,每一个单位都有每周丶每月丶每年的例行工作,只要做完例行工作,业绩就能自动达成,可是如果仍然达不成呢?

我自己找到的方法是「额外多做事」,要想出不同的工作丶不同的方法,做各种特殊的专案,而这些事一定都要搭配不同的业绩目标。这样一来,如果例行的工作做完,只能达成业绩目标的70%,那就要让额外多做的事,能完成所缺的30%的业绩,以确保整体业绩的达成。

通常这些额外多做的事,极可能都是以特殊的专案形式进行,因此在推行每一个专案时,都要精算其成本费用,以及会额外产生多少业绩,确保所投入的成本,能回收更大的效益,这样的专案才值得做。

新增专案时,还要考虑成功执行的机率有多高,必须要有成功的把握才能推动,因为这类专案的本质是为了抢钱丶为了增加业绩,往往不容许失败。

学会这几项达成业绩的方法,才是称职的主管。

成功者早餐前做了3件重要的事!

Image第一个问题:「你早上几点开始工作?」
「我打9点的卡!」「公司规定是8点,没打卡就算迟到。」

真的是这样吗?换个问法,「你早上几点开始『真正』上班?」很多人的「开始工作」,其实只是人到了公司或工作场所而已,可能先查看电子信箱丶追踪脸书动态,或浏览一些和工作无关的新闻标题,直到开会了或某个人打电话过来,才强迫自己把心思摆回正事上。你觉得自己9点就上班,但其实10点甚至11点才真正开始做正事。

第二个问题:「你早上几点起床?」
如果要赶9点的打卡时间,你可能最迟8点就要出门,加上起床丶盥洗丶准备等作业,闹钟会设定7点;如果你有小孩,可能还得张罗小孩的东西,甚至催促丶大吼他们不要赖床丶动作快一点,要花的时间就更久了。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的研究,30~45岁的成年人,周间平均早上5:59分就起床,46~64岁的人则平均5:57就醒了。

两相对照,如果你7点就醒了,却到10点甚至11点才正式进入工作,你每天等於花了3~4小时在无所用心的琐事上!!

《这一天过得很充实》作者萝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就是在每天早上和3个小孩吃早餐丶穿好衣丶赶所有人上车的拉距中慌乱开始一天,也所以9:15到公司,得先喝杯咖啡,乱逛一通网路,感觉喘口气了才开始工作。

但这是无法改变吗?范德康藉由工作机会,开始向那些成功者讨教他们的日常安排,发现成功者的一天,在早餐之前早就开始。他们并不是没有小孩丶也不是没有各种杂事要处理,但他们会在这些琐事发生前,早起,把握不被打扰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

例如雅虎金融「Yahoo! Finance」曾经询问20位杰出经理人,回覆的18位中,最晚起床时间是6点。例如百事可乐前执行长史帝夫·雷蒙德(Steve Reinemund)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慢跑4公里,然後阅读丶补充一些遗漏的时事,然後才和他当时两个10岁的孩子一起吃早餐。

范德康发现,这些成功经理人之所以早起,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也有想要解决的优先事项」,而「清晨」是他们最能自由掌握支配的时间。只要过了这个时间点,由於工作关系,接下来整天都会被许多旁人的优先事项所干扰丶入侵,包括你非常亲近丶非常喜爱的家人。「我很期待自己的早晨,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时间。」这是范德康在采访这些人时最常听到的话之一。

范德康表示,很多人会早起不来,不只是因为体力或习惯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没有明确知道自己早起要做什麽?」没有目的,就没有动力,也就不可能早起。范德康分析所采访过的成功者,发现这些人都为清早订立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是那些「重要但不急的事情」:

1.培育自己的事业生涯:策略运用与专注工作
不被打扰是清晨时光最好的一点,范德康发现许多成功经理人,都是利用清晨时光处理每天最优先的那件工作,例如思考重要的决策丶处理专案中最难的一件工作,甚至是写一封必须仔细考虑的电子邮件。把最重要又耗精神的事情在一早就解决掉,就能让自己心情变得稳定丶放松,便能从容面对同事们稍後的需求。

2.培育家庭与人际关系:献给家人和朋友最美好的自我
疲惫了一天回家,还要面对子女的各种要求,难免心浮气躁;但如果是早上,绝对是个好时光。范德康以律师凯瑟琳·墨菲(Kathryn Murphy)为例,她在检视了自己的每天时间记录後,发现自己晚上耗费了好几个小时上网,於是调整作息,改成早睡早起,并前一天就先订好「明天早上要和女儿一起做些什麽」,让自己每天在有目的的期待中起床,和女儿一起吃早餐丶读故事书丶搂搂抱抱,更重要的,她留给女儿的是她精神最好的时间,而不是忙碌一天後的残羹剩饭,亲子关系也因此大为改善。

3.培育自我:运动丶培养心性和创造实现
最多成功经理人上午时光都用来运动,例如全录(Xerox)执行长乌舒拉·伯恩斯(Ursula Burns)每周两次早上6点开始运动,而出版商罗岱尔(Rodale)前执行长史帝夫·墨菲(Steve Murphy)则是每周三次90分钟的瑜珈。范德康强调,这些人工作都非常忙碌,但却都特地拨出早上时光运动,因为早上起床运动的人,会比其他时段运动的人晚上更易入眠,精神更好,而且起床时身体会分泌压力贺尔蒙,而运动可以消除掉这些贺尔蒙,让精神变好,太晚运动,则等於让压力贺尔蒙影响自己更久。

当然,除了运动之外,静坐丶冥想丶祷告丶研读都是很好的早上活动,只要利用半个小时专心做这件事,一周就会发现自己在效率上的提高。

别当只会攀关系的傻蛋!想拓展人脉,一定要先知道的6件事

「成功的人=你遇到的人+你们共同创造的事物」,我们所认识的人丶我们结交的朋友丶我们的人脉,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否会成功;掌握人脉,就是掌握自己能否成功的关键。

Image

专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言,用来帮助自己打入关键人脉圈,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让自己认识自己想认识的人。

人脉拓展最困难的地方在於,有时我们会想从陌生人开始拓展人脉,我们想要认识新的人,并且为了这件事做足准备,但人脉的拓展,应该从已经认识的人开始,也就是你朋友的朋友。先锁定与你关系最好的朋友,再认识他们的朋友,同时,这件事应该平时就要开始展开,别等到自己孤立无援时,才发现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

别当攀关系的傻蛋
许多人以为将名片发出去,就算是替自己拓展的人脉,但这种拓展人脉的方式不仅无效,还浪费了许多时间。提出了6条建言,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只会攀关系的傻蛋。

1.别闲扯哈拉
聊天时要言之有物,让人觉得诚恳,而不是只会闲扯哈拉,学会恳谈永远比只会闲扯还要来得好。

2.别尽聊八卦
八卦永远聊不完,但若只会聊八卦,聊久了当大家都认为你是一个只会聊八卦的人,你同时也失去了他人对你的信任。

3.别空手投入
要拓展人脉,你得有先东西,你必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别人才愿意认识你,你必须创造自己能够让别人愿意认识你的价值,而不是只靠嘴上说说。

4.对下面的人别太刻薄
永远要诚心待人,如果你是主管,别对下面的人太刻薄,否则有天当你失利时,下面的人就会开始落井下石。

5.行事要坦荡透明
拓展人脉一切以「开诚布公」为原则,只有行事坦荡透明,才能与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6.别太有效率
别太有效率是指,别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了事,人脉拓展需要的是展现你的诚意,重要的是与人建立可信赖的关系,如果只是发送大量 email,对於拓展人脉没有太大的帮助。

没有参与战场的主管,别想纸上谈兵就想做个好将军

Image做主管的最怕的是躲在象牙塔里思考, 不知市场变化以及客户需求, 却又掌舵指挥权,这样的决策结果, 很容易就偏离了市场。

在一个演讲场合中,我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的主管总是坚持己见,後来客户要的提案就是我当初的想法。但是官大学问大,我听他的後果就是白做工,以後碰到这种问题,我该怎麽办?」

我问提问者,主管有无参与客户提案?提问者摇头。因为时间关系,我无法了解全貌,只能就原则性的回答他。我建议两个选择,一是去说服你的主管,大胆用你的提案一次,并且要有信心拿到案子,你才继续有自主的权利。二是带你的主管一起去提案,让他了解被客户否决的原因,并让他有机会可以解释,如果他那麽坚信那是个好提案的话。

在我们公司,专案负责人不见得是主管。谁是专案负责人,谁就要参与策略与执行,并懂得运用资源完成任务。主管反而是扮演支持的角色。如果主管想强力介入,就要走进战场,就算没赢也要知道原因,体会前线的战况以及客户问题,以作为下回改进的参考。

比赛时临场感是很重要的,没有参与战场的主管,别想纸上谈兵就想做个好将军。主管可以适度提醒,但是要下策略就要负最後的责任。而前线战士也要沟通战况,表达自己的立场与看法,隐藏自己的想法,只会让主管做出不适当的判断。

我以前在企业内曾经担任过广告文案的工作,最经常碰到的就是跟创意人员意见不合,有一次创意总监把我的文案丢在地上,骂我写这什麽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当场跟他吵架,後来一想,倒不如找他跟业务部门开会,最後他了解业务部的压力,反而回过头来力挺我的版本。

相信这样的情节经常在广告公司上演,也许一起面对客户更能让创意人员有临场感。所以主管们或创意人员不要远离了客户的战场,这样下的决策和思考才能符合市场需求,与专案人员并肩作战才能发挥战斗力。

做主管的最怕的是躲在象牙塔里思考,不知市场变化以及客户需求,却又掌舵指挥权,这样很可能决策偏离了市场面,除非他适当授权。但是站在一线上的专案人员,也应该知道如何做好清楚的报告和沟通,让主管可以支持你的提案。否则折损的岂是提案失败,而是整个团队的士气。

谁是接班人?实力诚可贵,潜力价更高

Image发展与培养具有未来潜力的领导人才,是现在多数企业老板关心的议题,但我们如何辨识这些有潜力的人才?现在的绩效表现是预测未来潜力的唯一指标吗?

无领导力,即无发展潜力
三国时代,刘备被吕布袭击後投靠曹操,曹操待以上宾之礼。某日,曹操邀刘备到花园饮酒谈心,两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刘备寄人篱下,毫无实力,举出的人物都从「实力」着眼,诸如袁术丶袁绍丶刘表丶孙策丶刘璋丶张绣丶张鲁丶韩遂等;曹操则不从目前「实力」着眼,逐一点出这些台面上有「实力」大人物的弱点,他评论的标准为:是否具发展潜力与领导力?

「具备未来发展潜能」是曹操评论人才的第一要点,他认为英雄与人才的行为要像龙一样,「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於宇宙之间,隐则潜伏於波涛之内。」他就是根据这一项人才的标准,透视刘备的未来发展潜能,现在隐伏於自己身边,但终将兴云吐雾丶飞腾於宇宙之间,因此将刘备拉到与他同等地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此外,他也认为人才应该「胸怀大志」,是「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他就是根据这一点,评袁术是「冢中枯骨」,指其没有志气与作为;评孙策「藉父之名」,而刘璋乃「守户之犬」。他们虽然都有实力,独霸一方,但曹操看透他们不具潜能,非英雄也。曹操不以眼前实力来判断人才的发展,确具卓见。

「具备领导才能」则是曹操评判人才的另一要素,他认为「腹有良谋」是英雄与人才应该具备的条件。曹操同样不以现在地位与表现来论断台面上领袖的前途,而是以具有领袖素质与否来看未来成败。他就是以这个标准,认为天下只有他和刘备称得上英雄,而袁绍非英雄也。

刘备後来采纳诸葛亮「隆中对」的建议,得以三分天下,刘备「腹有良谋」并能接受建议的领导才能,曹操早预见并给予肯定。而以袁绍当时拥兵百万,手下有许攸丶郭图丶审配丶逢纪等谋士,以及颜良与文丑等大将,具有逐鹿天下实力,却因其表面要求严格,实则内心胆怯,广听计谋但优柔寡断,这些都是领导人物致命缺点,所以曹操给他的评论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也正是这些不良领袖素质,造成袁绍在官渡之战中,70万大军却被曹操7万雄军击溃,就如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在战前就曾向他分析:袁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猜忌,不足忧也。」

人才九宫格,找出接班梯队
曹操论断人才的方法,可用【附图】的「人才九宫格」图示。九宫格的横轴是绩效,反映过去工作表现或现在实力;纵轴是潜能或领导,反映未来发展潜力。最右上方的第「1」格表示,不但现在具备实力,未来也有高度潜力,曹操应是自评在此格中。

Richmond人才九宫格

依曹操论英雄的内涵,他应是将刘备列入第「3」格中,代表现在实力不足(或表现平平),但短空长多丶潜力无穷,是「见龙在田」,蓄势待发之象;而将袁绍丶袁术丶刘璋丶孙策等列入第「4」格中,代表现在实力充分(或表现优良),但短多长空,毫无潜力,是亢龙无悔,先盛後衰之象。

1990年代起,许多标竿企业也以「人才九宫格」做为人才区隔的工具,其中以奇异(GE)人才活力曲线最具代表。这些标竿企业同样以工作绩效与潜力(或领导能力)做为标准,将人才区分成9类,工作绩效(横轴)代表过去,潜力或领导力(纵轴)代表未来。

例如3M以判断力丶能否激励他人;杜邦(DuPont)以能否设立策略方向丶能否教导与培养他人;甲骨文(Oracle)以勇气与热情;Sabre(从美国航空分割出去旅游控股公司)以学习能力丶是否能够执行跨功能任务,来判断主管具备多大潜力。

在现代标竿企业中,凡被列於人才九宫格中1丶2丶3格的人选,被称为核心人才或高潜力人才,会被列为接班或强力发展的对象,即使相隔约1800年,现代标竿企业与曹操的人才观竟如此相似。现代企业非常可能像曹操一样,将刘备列为高潜力人才。

过去的工作表现或许与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关,但不能将其划上等号,现代管理的盲点之一,就是把员工现在实力当作未来潜力,过度重视工作绩效而轻忽领导才能。如果企业无法突破这些管理盲点,刘备这类人才在组织中将被埋没,而袁绍丶袁术等这类人,则会快速晋升,但他们会如「彼得原理」(PeterPrinciple,工作成效好的员工总被晋升到不适任的位置)所述,容易被晋升到不适才丶不适所的位置。

居高位者如果欠缺领导潜力,将危及企业生存,因此在工作绩效之外,潜力与领导力的发展是现代主管必须时时关注的两件大事,也是企业挑选下一梯队接班人才的标准。

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

Image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如果一天天过去了,我们的时间少了,而才华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时光。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如何有效率地利用时间呢?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
事分轻重缓急,这里面的「重」和「急」是不一样的。「准备明天的考试」是「急事」,而「培养自己的积极性」是「重要事」。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麽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

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并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打好知识基础,学习做人等等。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立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分清楚「足够好就好」的事和「要做到最好」的事
分清楚「必须做」的事和「不必须做」的事,做到「足够好就好」的事和「足够好仍不够好」的事。有那麽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好是不实际的。「足够好仍不够好」的事要做到最好,但是「足够好就好」的事尽力而为就可。

建议你用良好的态度和胸怀接受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虽然我提倡「追随我心」,但是在追随你的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把必须做的事做好。这是一种基本的责任心。

以终为始,做一个长期的蓝图规划,一步一步地向你的目标迈进,这样,你就能一步步地看到进展,就会更有动力丶更自信地继续做下去。

激励自己最好的秘诀是……
最好激励自己丶让自己做得更多,从而发挥自己潜力的秘诀就是:做你真正感兴趣丶与自己人生目标一致的事情。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果面对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掉40%的时间,但只能产生20%的效果;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效果。

要在工作上奋发图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地投入到你的工作中,你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丶一种渴望丶一种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