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赢得客户敬重的销售心法

Image事实上,业务是份很复杂丶需要高EQ的工作。它无时无刻都在思考丶应变,也必须很快掌握客户的想法,察觉客户的情绪,除了要对自己商品熟悉外,更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吸引客户的重点,在聊天过程中慢慢的切入,进而得到客户的信任而成交。要成为一个成功且受人敬重讨喜的业务,《Entrepreneur》杂志以下八点建议:

1.少用嘴丶多用耳朵

与客户见面的头几分钟,是业务最关键的时候,绝对要切记不要一直说自己的事,也别开头就讲商品和服务,最重要的,不要背诵自己准备的草稿。多数业务在初次见到客户时,都会急着想要介绍自己与产品,但在深入认识客户前,业务是无法猜测客户的兴趣丶嗜好或有什麽样的需求,在这时候就贸然推销商品,反而会让客户失去耐心。因此,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客户多说一些自己的事情,是重要的第一步。

2.要用「问题」来卖东西,而不是「答案」

不要一直推销自己的服务与商品,要先去理解「客户想要买什麽?」藉由问题的引导,从客户回答的内容中去推敲对方的需求。举例来说,销售美妆的业务可以问客户:「最近夏天这麽热,你出门都怎麽防晒?」「这样防晒真的有用吗?」「除了防晒外,回家後的肌肤保养也很重要,妳都怎麽做?」用这样的引导聊天,来了解客户的保养习惯,对保养品丶彩妆的习惯爱好。

3.同理客户的想法

对客户保持好奇心,了解客户现在丶过去使用相关商品的经验与使用情况,抽丝剥茧归纳出客户的需求。在这里,并不是像做市调的访谈员在发问,而是以轻松丶非正式的聊天,来了解消费倾向丶特殊爱好,理解客户的想法。

4.将客户当成朋友或家人,不用业务的姿态做沟通

试着将客户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设身处地为客户想之外,落落大方丶亲切的态度,将获得对方的好感。只有当彼此拉近距离後,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若在一开始就摆出业务的姿态,急着推销丶与成交无关的话题就毫无兴趣,那客户自然会起了防心。

5.观察客户隐藏在心里没说的话

当客户在对话过程中,呈现焦躁不安丶频看手机或手表,那可能是他公事太忙了。在这时候,业务就该识相的询问「是否现在在忙?」「是否需要改约别的时间或晚点再致电联络?」让客户知道业务有在为他着想,这是十分贴心的行为。

6.不懂不要装懂丶假专业

在当业务的初期,和客户对谈的时候,最怕遇到太专业的问题回不出来。这时候,可以用几句比较简短的话来大概介绍,剩下的可以坦白跟对方表示,过几天後会将今天谈论的重点以及问题,再一并整理回覆,只要能够准时回覆让客户满意的答案,很快就能在对方心中建立起「负责任」的印象。相反地,最糟糕的状况,就是不懂硬要装懂,也许当下可以撑住场面,但胡乱回答的内容,迟早会被客户识破,反而会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想要在客户心中把这标签撕掉,得要花更大的力气。

7.清楚知道自己可以提供给客户什麽帮助

了解自己产品优势丶业界趋势…等等这些基本要素,都可以作为给客户的参考,也让客户感受到业务的努力,并且展现出替他量身打造丶设身处地而想的诚意。不要一直用卖东西的方法表达,而是让客户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或问题,并且需要向透过业务员的协助来满足,这才是成功的销售模式。

8.不要唠叨丶没重点

跟客户介绍商品,不是要长篇大论丶包山包海的介绍,而是要挑几样客户可能需要的商品,把主要的功能与客户可能的需求做结合来做介绍,才能够切中客户所想要的。对於像是规格丶功能的细节描述,未必是客户爱听的内容。

一定要懂的4个管理理论!

Image1.破窗理论:凡事照规矩,不轻忽每一件小事

面对繁多工作,每个人难免都会轻忽某些「小事」,以将时间保留给「大事」。然而,魔鬼藏在细节里,任何一点小失误都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破窗理论」的大意便是,再微小的犯罪,最後都可能蔓延扩大,导致严重後果。因此,对於任何不良习惯,都应该防微杜渐,不要任由让自己的惰性和坏念头影响工作专业。唯有事事都按部就班照规矩来,并且养成即时修正和补救问题的习惯,才能杜绝任何阴沟里翻船的可能。

2.莫非定律:坚守原则,不怕鬼敲门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认真工作了好几个小时,身心俱疲的你只是想随意浏览网站丶图个轻松,老板偏偏正好就在这时走到你座位後面?「莫非定律」(或译为「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坏事只要有可能发生,无论机率有多小,它就是会发生。

姑且不论运气好坏,坏事终究是肇因於自己的一念之差,做了不该的事。因此,要避免莫非定律作祟,务必坚守个人原则:不该做的,就坚决不去做;需要做的,就做到尽善尽美,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若是千万小心之後,依旧出了错,也要积极找出原因,下不为例。

3.木桶定律:持续学习,强化团队表现

要判断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并非找出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於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身为团体的一员,应勤於学习,拉近与他人之间的差距,避免成为害群之马。至於已经是「长板员工」的人,也必须惕励自己与其他木板紧密结合,并且持续提升自我能力,切勿恃才傲物丶原地踏步。

无论是你团队里的长板或短板成员,最重要的都是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力打造出「不漏水」的木桶团队。

4.刺猬法则:君子之交,不以私害公

「刺猬法则」指的是,人际交往应保持距离,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运用在职场的人际互动上,则是提醒工作者凡事必须谨慎拿捏,公事公办,不以私害公。

管理者则须尽量做到公私分明丶亲疏有度。前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总裁艾佛瑞·史隆(Alfred P. Sloan)坚持与员工保持适当距离;但当员工发生意外,他总是立刻赶到医院探望。此举不仅搏得部属敬重,也能激励团体向心力。

4个让人容易忧郁的职场因子,你一定要知道

Image4种易产生忧郁症的职场因子
说到这里,你可能以为忧郁症是情绪疾病,但其实,忧郁症不只是心理丶更是生理疾病。 育宁心理文化心理谘商师邱永林表示,诱发忧郁症主要有生理丶心理与社会成因:

1)生理因素
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失去平衡(如血清素(Serotonin)丶脑内啡(endorphin)跟正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2)心理因素
完美主义的个性,或是负面悲观的思考习惯;

3)社会因素
负面或高压的生活事件造成心理创伤,如工作环境讲究效率丶失婚丶失业有庞大的财务压力丶家庭失和等。

叶雅馨点出,若将社会因素缩小范围至工作环境,可以想见在高压丶时间急迫丶工时较长以及同侪竞争激烈的工作性质,就容易将工作者推向情绪悬崖,若你曾经怀疑过自己有可能是忧郁症的隐性族群,詹佳真提供以下4要素,让你初步判断,自己是否属於潜在忧郁症患者的族群:

1.主管是权威式领导者
主管每天都骂你「笨蛋」「蠢猪」吗?他专制的作风丶习惯贬抑部属能力,让你长期处在恐惧与焦虑当中,心情大受影响。

2.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
以业绩计薪的工作丶盈亏自负的创业家,或是同侪评比激烈的环境中,都有可能造成你的恐慌情绪。

3.个性追求完美
你的标准近乎吹毛求疵,甚至将此视为追求卓越的动力,但你心底总是觉得自己从未完全实现目标丶从未满意过自己的表现。

4.时常觉得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
主管才刚交办任务到你手上,你就预先看衰自己丶预告失败。习惯自我否定,并且也认定别人也总是这样看待你的能力。

积极协助,让患者勇於面对
社会大众对於忧郁症的理解仍旧停留在情绪疾病,认为「低潮」会过,人会「自然复原」,但事实上忧郁症是生理更是脑部疾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康复,也因此,既是忧郁症患者也是陪伴者的导演吴念真(已故大妹患有长期忧郁症),曾用自身的经验呼吁大众:「当我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疾病的时候,请不要相信自己,请相信专业丶相信医生,寻求专业协助。」

其次,职场的不友善环境,会让患者刻意回避疾病。「大多数人将罹患忧郁症,跟抗压性不足丶工作能力不佳做直接联想,」这种想法会直接扼杀工作者面对自己得病的勇气,企图隐瞒病情,企业主丶同事自然也不会知道他的病况如何

 

职场迷航 调查:逾6成人找不到方向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s gather to look for jobs at an employment fair for degree holders in Hefei, east China's Anhui province on February 26, 2010.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were once dubbed "the favoured children of Heaven" -- they won decent jobs from the government upon graduation, but the country's 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reform have made such privileges a thing of the past as with more than six million new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2009, only 87 percent of them had found jobs, meaning nearly 800,000 were yet to be employed.        CHINA OUT         AFP PHOTO

(中央社台北 8日电)你花多久时间才找到职涯方向?根据yes123求职网调查,38.3%的上班族平均花3.5年才找到自己的职场方向;甚至逾6成上班族目前仍於职场载浮载沉,找不到方向。
Yes123求职网进一步以「薪资」变项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已找到职场方向的上班族,平均月薪 3万4016元;尚未找到职场方向的上班族,平均月薪为3万1398元,前者比後者高出8%。
此外,yes123求职网调查上班族选择工作的主要考量,发现超过7成的上班族会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其次有63.8%的上班族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
另外,工作内容能否发挥专长丶能不能学到新的东西,分别有62.4%丶54.6%的上班族列为首要考量,「薪水高低」反而是最次要的因素(52.9%)。
本次调查,是由yes123求职网於2015年8月18日到8月31日,以网路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25岁以上未满40岁丶且目前有正职工作的会员,会员有效问卷共1236份,信心水准为95%,误差值为正负2.79个百分点。
至於企业有效问卷共744份,信心水准为95%,误差值为正负3.59个百分点。

你找得到你期待的完美老板吗?

Image小小兵的渴望其实也同时是多数人的投射──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完美的老板,希望这个老板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然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来,「完美」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第一个问题是:完美的老板真的存在吗?
对於小小兵而言,完美的老板就是「最坏的大坏蛋」;因此,小小兵们的内心应该有一套关於「坏」的定义,根据这套定义,他们才能够判断出什麽是「最坏」。换个角度来说,每个员工心中应该都有各自一套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与标准,因此才有办法描述出怎麽样的老板才是自己心中的「完美老板」。理论上,去掉少数只能接受自己当老板的人,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当员工,而且各自心中都会有个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但关键在於,绝大多数人想像的好老板不仅各自不同,而且自己「想像」的好老板还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好老板。

这结论乍听之下很吊诡。事实上,每一个人心中的「好老板」与其自身的真实需求有极大的关系,例如需要高度人际互动的人就会喜欢特别关怀员工私生活的老板丶需要明确指导与指令的人就会喜欢特别爱控制细节的老板丶需要挥洒空间的人就会喜欢高度授权的老板。正因为每一个人的真实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员工想要而且需要的领导者类型也都截然不同;换言之,当一个人不够理解自己的时候,就无法正确定义出什麽才算是「好老板」该有的特质,自然也无从推断出怎样才能是「完美老板」。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真的能找到完美的老板吗?
假设一个人真的很了解自己,也真的很了解自己喜欢跟怎样的主管合作共事,就表示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老板吗?让我们稍微转译一下这个问题:一个人知道自己喜欢跟怎麽样的人谈恋爱,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完美情人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例如,员工挑老板,老板也会挑员工,而且彼此除了能力上的要求以外,往往对个性本质要求更多。以创业公司或者台湾中小企业而言,创业者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因此,所谓的人与企业文化的适配性,也往往等同於员工是否能与大老板相处。老板挑员工,个性不合的进不来;员工挑老板,要是无法适应也待不久。

如同爱情,主管与部属的关系也没有对与错,只有适不适合──但也如同爱情,就是有某些类型的主管/部属特别受人欢迎,剩下的总是乏人问津。例如既天兵又脱线的小小兵们,跟他们历任的主人相处时间都不长,因为他们太容易出包,时常直接害死主人。好吧,即使他们总是急於寻找「最坏的大坏蛋」当主人,但是「最坏的大坏蛋」并不一定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力部属是一群无法沟通丶智力不足,需求又像是儿童的奇妙黄色生物。小小兵们参加了「大坏蛋博览会」,找上当代最坏又最美的史嘉蕾杀很大(Scarlet Overkill, 珊卓布拉克饰演)当老板,但史嘉蕾却仍得不断担心时常出包的小小兵们无法完成任务,显示双方的合作关系并不流畅,最後彼此分道扬镳,是完全可以想像的结果。

最後一个问题是:找到完美老板之後,就能天长地久吗?
我们暂时先不讨论小小兵如何用各种比《绝命终结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还要更让人震惊的方式,「无意」地害死了历任主人并结束主从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找到了完美老板,关系也很难不断持续下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人才流动以及职务调动。即使员工能一直待在同一家组织里面,直属主管或者最高主管都有可能变动,更不用说员工可能外派或者调换部门。

更深层的因素,在於员工个人的心理状态。既然员工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认知会决定自己想跟随怎样的老板,那麽当员工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认知改变的时候,对於好老板的想像与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漫长的自我探索之路,年龄丶环境丶以及各种各样不同的因素,都会促发一个人的改变或成长;因此,过去你认定的完美老板,在你成长过後也可能变得不那麽完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你甚至可能转而选择另一种典型的老板。

我始终认为老板与员工不过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只是里面多了一个变数叫做「权力关系」。不论如何,老板跟员工都应该有彼此期待丶想像与选择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则完全取决於彼此的真实需求与自我理解。你找到你的完美老板了吗?又或者该这麽问,你真的了解自己想要在工作上与主管建立一段怎样的关系了吗?

学历丶经历丶年纪丶外貌,公司录取人最看哪一个?

Smartphone公司是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
你可能从来不知道,公司决定录取谁这件事情,远比你想像得要不科学许多。

假设你是女生(如果你是男生,把以下的情境调换一下就得了),现在请你想一想,你的择偶标准是什麽?我们就姑且开玩笑说学历高丶身高高丶收入高,这三高是择偶的标准好了。请问,身高一八○丶大学毕业学历的A男,和身高一七五丶硕士毕业的B男,哪一个条件比较好?身高一八三丶月薪四万二的C男,和身高一七八丶月薪四万五的D男,又该怎麽选择?硕士毕业丶有存款一百万的E男,和专科毕业丶但有存款两百万的F男又如何?还有……

「等等!你在开玩笑吧,哪有人这样选男朋友的?」我猜大多数人会这麽抗议。因为你很难想像有人会把学历丶薪资丶身高丶外貌丶家世……这些截然不同的变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理性丶冷血地加以比较,然後从中选出一个条件最好的男朋友。

因为从事HR的工作,我被问过琳琅满目的问题,询问HR是怎麽看待应徵者的履历表:「如果我先去进修,等拿到硕士学历再出来工作会更好吗?」「在履历表上写社团经验有加分吗?」「我三十二岁才想要跨入这一行会太老吗?」「我只有私立大学的学历,如果我去念一个国立大学硕士会有帮助吗?」「我上一份工作只做一年半就离职,会影响到我找下一份工作吗?」

或者乾脆这麽问,究竟应徵者的学历/经历/社团经验/在学成绩/年纪/离职原因……等因素,对求职的影响是什麽?

我的个人经验是,这些条件都有影响,也都没有影响。

甄选标准是建立在「假设」上头
从科学化管理的角度来看,专业的甄选过程应该是:先为职缺进行工作分析,确定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丶技术丶能力或特质为何,然後为这些条件订定权重和标准,在甄选中逐一确认每一位应徵者在每一个条件的符合程度如何,最後计算出总分,以决定谁被录取。

但实务上,绝大部分的甄选标准都是一种假设。比较常见的比方说「硕士学历者起薪高於大学学历者」,是因为我们假设硕士学历的员工在能力上高於大学学历。这不见得是事实,因为我们应该都看过一些不知道他是怎麽拿到硕士学历的应徵者,但大家显然都还是继续这样做。

比较有争议的则像是「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否应该高於私立大学毕业生?」这样做就代表公司认为国立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高於私立大学毕业生,有趣的地方是,我问过很多主管这个问题,不少国立大学毕业的主管都认为应该,但是私立大学毕业的主管几乎都持反对立场。

这该怎麽说呢?我只是想强调,企业的很多甄选标准,都建立在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上头。

「不要找来不适合的人选」是最高原则
当一个用人单位主管透过甄选程序决定录取某人的时候,这个决策会有以下四种情形:

正确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应徵者,录取後果然表现杰出。

错误的接受:我们认为优秀的应徵者,录取後表现不佳。

正确的拒绝:我们认为不合格的应徵者,万一录取的话表现也不理想。

错误的拒绝:我们不小心拒绝了一位其实很优秀的应徵者。

对公司而言,第三种和第四种状况通常是无感的,我们婉拒了一个应徵者,他後来去了哪里丶表现好不好,我们都不知道。然而,同样是犯错,除非我们拒绝的杰出应徵者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并且痛宰我们,要不然第四种错误的心痛远远不如第二种。

如果你是HR或用人单位主管,选择一个不适任的应徵者加入公司,会把大家搞得人仰马翻,因此在甄选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无意显露的缺点,都可能会被过度地放大。结果,用人单位主管/HR通常倾向於选择各方面四平八稳丶在甄选过程中没有犯错的应徵者。比方说那些服装仪容看起来乾净清洁丶应对进退得当丶讲话聪明伶俐丶有优秀的学历丶待过不错的企业,而且表现不错的应徵者。甄选的最高指导原则常常是「不要找来不合适的人选」,而不是「尽可能替公司延揽优秀的人才」。

主管的决策历程
决定谁该被录取,对很多主管而言是一个「心理历程」,比较接近「这家伙的专业还不错,但上一个工作只待了一年半,说不定稳定度不够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正缺人手丶最近工作量又大,好吧,先让这家伙试试看好了……」

「A先生学历比较好,对未来的职涯也比较有想法;B小姐无论是在专业度或是对未来的想法,都不如A先生。不过B小姐最大的优势是以前做过类似的工作,不用从头开始教起。所以,嗯,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新人来培养的话,那就A先生吧;但如果我们要的是一个马上就可以接工作的人,那就B小姐吧……」

或者是,「感觉起来这位小姐对几个问题都回答得很一般,但她上一份工作是待在某某公司,在那麽好的公司待了这麽多年,应该是不会太差才对,再多问几个问题看看好了……」这一类的决策历程。

我的意思是,在大部分的甄选过程中,决定你会不会被录取的程序是:先针对你的整体印象给一个基本分数,某一些项目会让你加一些分数丶另外一些地方会让你扣一些分数,就这样加加减减。用人单位主管会在心里给你一个评价,再拿来和其他的应徵者比较。

但你大概不会知道,你的履历表上的哪些地方会被用人单位主管拿来当作加分的项目;同理,哪些东西写了会被扣分,也是非常因人而异。

很多年前我加入一家公司。报到後的第一个任务,主管请我整理一下之前的履历表,我这才发现,很多和我一起竞逐这个职位的人,在学经历都比我显赫许多。於是我开口问了我的直属主管。结果他说,我之所以会被录取,当然专业是很重要的,在几位他认为专业符合要求的应徵者当中,我是男生,所以必要时可以帮忙搬东西(不开玩笑,十几年前绝大多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都是女性),另外我在求学时期有美术编辑的经验,而HR部门必须发行内部刊物,如果我加入就不需要再委托外包厂商排版。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用人单位主管的决策历程,我还记得当时听完之後有一点傻眼,对自己的自信心顿时打了几折。

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是个优秀的应徵者
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从很短的面谈中确定这位应徵者的表现到底如何,所以很多人会参考别人的决定,预期那些在台积电工作多年的员工很优秀丶在花旗参加过储备干部计画的员工很优秀丶年纪轻轻就在宏碁得到升迁的员工很优秀丶在鸿海拿到考绩第一等的员工很优秀……

理论上,我的公司和台积电丶花旗丶宏碁丶鸿海……都不一样,在那些公司表现好的员工,并不必然在我的公司里有同样杰出的表现。但偏偏面试官在资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会根据应徵者以前待过什麽公司,或是表现如何,来判断一个应徵者是不是值得被录取。

想要得到一份工作,你可以努力的是,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优秀的应徵者。每一个用人单位主管对优秀的定义可能非常不同,就算是同一个单位丶同一个主管,这个职务需要跟公司另外一个部门合作,而那个职务不需要,就会影响到用人单位主管的选人标准。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有一些过人之处,让阅读你的履历表和面试你的人想要进一步认识你。

求学时期的好成绩和社团经验放在履历表里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果你工作了两丶三年後,还是只有求学时期的成绩和社团经验值得一提,那就糟了。

很多资深的职场前辈都说一份工作做不满两年(也有人说是一年或三年)是不及格的,如果你是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短一点其实会被原谅,偶尔一次转职时看走眼也不会变成致命伤,但万一你连着几个工作都做不长,你就比较难说服别人说那些都是公司的问题。

如果你的专业非常强,或是和你拥有同样专业的人才在市场上比较稀有,你有一些缺点也不至於被扣太多分,但如果你应徵的是劳动市场人才供给比较充足的职务,那一点点小毛病就会让你和录取通知书失之交臂。

如果你没有吸引人的工作成就,吸引人的学历当然会是你的卖点,但如果你在之前的工作中曾经拿出亮眼的工作绩效,就比较少人会在乎你是不是从名校毕业……这样的例子大概要举也举不完吧。

如果你问我,到底什麽样的应徵者会被录取?其实答案真的不难:你的专业知识应该比别人强丶你的经验应该比其他人丰富丶你积极进取的企图心应该让人印象深刻丶你应该是一个可以和大家合作的团队成员丶你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比其他人更晚放弃……你当然不用什麽好的条件都具备,但你肯定不能什麽好的条件都没有。

完美的人际关系来自「相处」与「关注」:完美生活的练习

Image关系是人际的重要管道,透过这些管道,我们学习丶教导丶成长,变成现在的我们。关系是高度敏感的东西,微小如随口的一句话,就能影响关系的气氛与和谐。

在关系中,一个人的任何改变,不论是外在的改变丶情绪变化丶财务变动,或是跟某事件有关的改变,例如获得一份新工作,都将影响到另一个人。

那麽,如何透过微决心来改善关系呢?就是藉由在重要的微小处改变行为。你也许认为,关系问题牵涉到对方,两个巴掌才拍得响,然而,我们无法改变对方,只能改变自己。所幸,一方的行为改变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减轻紧张,促进互爱,建立尊重,避免小歧见恶化成恼人的冲突对立。

我们常因为坚持得到所谓绝对公平的结果,而抗拒改变自己的行为,其实,关系通常是不公平的——若我们所谓的公平指的是诸事皆相等的话。在关系中,一方可能为另一方做更多;一方赚的钱可能比另一方多;一方可能有较强的同理心,有较佳精力,更整洁,更随和,更外向,更满足,更成功,更愿意迁就,更有信心,更愿意商谈,更公正,更胆小,或更挑衅⋯⋯两方的投入程度不大可能绝对相等。

当关系中的问题大多得归咎於对方时,对努力改变自己的一方来说,或许并不公平,但这麽做可能促使对方更快改进自己。若你和母亲的关系不佳,试图使她改变自己的缺点,可能得花更长时间(或许效果也较差),不如先改变你对她的态度,减少摩擦机会,促成更健康的关系互动。

关系未必对称,但它们是共生系统,只要中断一边的负面力量,就能立即改善此关系——不论是家中丶学校丶办公室里的关系,或是和朋友丶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仔细注意你和对方沟通的方式丶你投资於此关系的方式,乃至你对对方的想法,这一切是如何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从中你将能辨识出有助於改善关系的行为。

关注每段关系
我曾经上过知名影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的演技老师爱德勒(Stella Adler)的课,听到她对一名学习演出恋爱角色而不得要领的演员说:「你如何看出某人正在恋爱?你如何看得出来?你看得出来是因为他们很关注,他们关注爱人的一举一动丶姿态和表情。所以你在表演恋爱中的人时,要对你的恋爱对象投以全部注意力,就算你不是直接面对着爱人,就算你正在和另一个角色说话,你也总是在注意着你的爱人,爱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你。」

当你终於腾出时间给一个重要关系时,是否投以充分关注?和小孩出去时,是否不时地查看手机上的最新讯息,就算是不重要的电子邮件,你也立即回覆,让小孩在一旁安静地吃烤乳酪?你是否边和父母亲讲电话,边在电脑上做其他事?当你的女朋友进入房里并叹气时,你是否假装没听到?当另一半开始向你详述她的新计画时,你心不在焉,只间隔性地发出嗯丶喔,假装很认真在听?一言以蔽之,你是全神贯注抑或漫不经心?

我们的多工作业丶非同步沟通丶只看标题丶爱使用表情符号的文化很可能侵蚀关系中的沟通和连结,即便是我们最珍惜的关系也不能幸免。不过,如同你学会了解如何使用缩简字和表情符号来传送简讯一样,你也可以用微决心来重新训练自己更加关注最重要的关系。

缴出手机
身为离婚丶带着两个青少年小孩的父亲,艾力克斯想要利用周末和孩子好好相处。他们特地远离市区,到乡间的度假屋,那里有占地一千英亩的健行步道丶湖泊丶骑马场,让小孩暂时远离曼哈顿生活。

在度假屋的第一个周末,孩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和朋友讲电话丶传简讯丶玩手机上的应用程式和游戏,艾力克斯则是在他的电脑上赶工作。星期一把小孩送至学校後,艾力克斯回想周末,发现他们虽整个周末都在一起,但根本没有享受到乡间应有的体验。

於是,在下一个相聚的周末之前,艾力克斯下了一个决心:周末时,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只有一小时。

当他告诉两个孩子这个新规定时,他们激烈抗议,「我怎麽跟我的朋友说啊?」未满十三岁丶社交非常活跃的女儿满心不情愿地问,「就告诉他们,你爸是怪物!」艾力克斯回答。他要求他们缴出手机,每天傍晚五点再还给他们使用半小时。

整个周末变成出去游泳丶骑马,或健行,到了晚上,再玩桌上游戏或看电影,孩子渐渐不再抱怨暂时禁用手机的事。艾力克斯本身也确实遵守新规定,除了最重要的业务电话,他也不碰手机。在林间度假确实变成他为小孩提供的一个特别体验活动。

专注聆听
法兰的工作很费心力,因此她总是比先生泰德更早就寝。泰德必须工作至半夜,他经常让电视开着,有时会在创意枯竭时观看一部深夜电影。泰德喜欢向法兰叙述这些电影的情节重点,法兰总觉乏味极了,缺乏目光接触丶烦躁不安丶叹气,在在表现出她的不耐,尽管如此,泰德仍然继续讲述电影内容。後来,法兰心想,反正泰德还是想讲,为使他有更好的感受,就以更高的兴致回应吧,於是,她下决心:当泰德叙述电影内容时,我要专注聆听。

之後,当泰德讲述前一晚观看的电影内容时,法兰不再忙於做其他的事,眼睛专注地看着他,甚至偶尔提问。法兰说,她其实并未因此对这些电影内容产生更大兴趣,但她的专注展现了明显的亲切,「我真的很惊讶」,她说:「我只是坐着,完全专注地听他叙述一部电影内容,就在我们之间创造了这麽强烈的亲善。其实,整个过程也不过就五分钟而已,但以前我不耐烦,试图使他别再向我讲述时,我总觉得他讲了好久,没完没了似的。而且,自从我不再排斥後,我还发现了一点,原来,我以前内心愤愤不平的另一个原因是,泰德可以晚睡,深夜观看电影,而我却得早早就寝。」

关注使心爱的人和工作上的同事觉得受到重视,虽然,我们不可能时时密切关注另一个人(蜜月期总是有结束的时候),但挑选最重要的时候给予关注,仍然很有帮助。若另一半有特别计画或嗜好,你可以下决心在对方谈到此计画或嗜好时展现你的浓厚兴趣,而非心不在焉地点头,等候转变话题的时机。

腾出时间
若你总是太忙碌而腾不出时间和自己在意的人相处,当然难以展现对他们的关注。

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是一种零和赛局,没有人能创造更多时间,一切全系於如何安排优先要务。事实上,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惯性操控。星期天花两小时看报纸,倒是没什麽,但若经常这麽做,就代表看报纸是周日的优先要务;每晚上网或是悠闲地看电视实境秀几小时,就是你为自己建立的优先要务。倘若眼前有某段关系需要投以关注,那麽,你应该检视自己如何改变习惯,以便腾出更多时间给这段关系。

很多人仰赖周末时间和亲朋相聚丶做个人感兴趣的事。星期一时,我们期待周末的到来,视周末为一大块充裕丶完整的空闲时间,但到了星期六早上,这空闲时间却以有限丶不完整的面貌呈现。若你一整个星期睡眠不足,你可能用周末补眠,睡掉周六大半天,剩下半天则是懒洋洋丶涣散地度过,加上得处理累积了一整周的家事杂务,很可能到了周日晚上才突然纳闷,为何没有找时间和配偶丶朋友或小孩外出活动,或是腾出一小时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使用微决心帮助自己在工作天获得更多睡眠,避免将周末的一半时间用来补眠,这样你就能释出一些时间给自己或家人。同理,你也可以避免把家事累积到周末再处理。

还有一种增加相处时间的方法,就是把平日或周末时单独从事的活动变成和某人共处的机会,例如,和某个同事一起步行上班;和某个朋友一起健身;每月和一位同事共进午餐;和女友一起洗衣;和父母亲一起逛市场;在餐桌上边陪小孩做功课,边做你自己带回家处理的工作。检视自己每天如何利用时间,看看能否使用微决心来创造相处和增进关系的机会。

厨房相处时间
多年来,我下班回家後总是先和家人打招呼,接着进厨房准备晚餐,我要求自己在适当时间把晚餐做好,若下班时间延迟,时间压力就会提高。我是一个讲求速度的多工作业者,这一点,在厨房里尤其明显,我的行动就像除去优雅动作和娱乐效果後的铁板烧师傅。

每当先生进来厨房跟我闲聊时,我总是对他说晚餐时再聊。可是,晚餐时间还有小孩,之後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家庭作业丶就寝前的例行事务占用,我和先生几乎没有独处聊天的机会,等到真的有时间时,我们也已经筋疲力尽,即将入睡。

我尝试改变习惯,在工作日的晚上创造更多和先生相处的时间。我下了一个微决心:在准备晚餐的时候和他聊天,就算因此减缓做晚餐的速度也没关系。

下了这个决心後,我适应了一段时间才变得能够轻松边做晚餐丶边和他聊天,做晚餐的时间的确因此增加了十分钟,但这十分钟却为我换来大约四十分钟和先生相处聊天的时间。

由於我们已经在坐下来吃晚餐前聊过当天各自发生的事,讨论过较急迫或重要的事项,因此晚餐时间变得更轻松。如今,边做菜边和先生聊天,成为我一天当中最愉快的时段。

我按照自己专长和兴趣求职,还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麽办?

Image一份工作里有50%喜欢的事,就算很好了。重要的是尽情投入喜欢的工作内容,面对不喜欢的事,也能从中学习。

其实,教学和妳有兴趣的行销领域有共通点,两者都必须发挥创意。如果你懂得深究工作的本质,就比较能找出动力与热情。工作可以很有趣,无趣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我所熟悉的公关工作也是如此。每天要读遍报纸与媒体,找出与客户相关的讯息,再整理好数据向客户简报。有些人会觉得,剪报这项任务枯燥乏味,只求交差了事;有些人则会尝试从中发掘市场变化,向客户提出建议,剪报反而成为他们掌握市场脉动的好机会。

职场是一个能让我们尽情发挥的平台。不需要幻想找到理想工作,因为最完美的工作需要靠自己去打造。

人生就像拼拼图,无法一次到位。虽然刚毕业两丶三年时,暂时还看不出什麽形态样貌,但是只要过程中相信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多思考丶多尝试,找出自己的动力丶热情丶成就感,最後,图像就会慢慢成形。

主管与工作者,该如何看待薪水这件事?

Image当我自己是新进员工的时候,老板曾提醒「公司的政策订定薪水是严禁讨论的,如果有谁被发现私下讨论彼此薪水,当作违反员工行为守则,一律解聘。」其实我从未去查证过员工守则内是否有这一条,但是20多年我自己倒是恪守此原则,从一开始的压抑好奇心,到後来真心觉得薪水是你和公司彼此同意的工作合约,你情我愿。

薪水如何被决定的?
一个公司如何决定薪水,与人力资源策略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市场研究机构提供薪资水平调查,比如企业策略决定要在产业中延揽最好的人才,就会把各职等的薪水定在产业的最高等级;而有些企业认为他们要延揽的对象不一定是最顶尖的人,而是产业内平均值以上的人才时,他们则把各职等人员的薪水范围,定在产业平均以上。

接下来就是调薪了,较有制度的公司大概每年固定调薪一次,因各产业,工作性质制度不同,调整原则大概不出以下几种:

公司发布一个平均调薪范围 : 比如 3%-8%, 最後由你的主管根据你的绩效表现调整
主管考核员工绩效,上交人事部按照制度依各部门的贡献计算,及绩效评等计算。
公司分配预算给主管(按照部门绩效分配),由主管按个人照绩效在预算内分配给其员工
从以上3种不同的制度来看,有两个关键决定加薪的幅度,一个关键是个人绩效,另一个关键是部门贡献。除了上述两点以外部分公司也会把以下因素列入考虑,比如是否为「高成长潜力员工」,是否为「技术稀有员工」,是否为「不可流失员工」等等。

所以你的薪水如何被决定的?制度虽然是公司定的,但真正决定的人是设定你工作目标,给你做绩效评估的人。Google薪水的故事也许起源於好奇,最後引发薪酬不平等的讨论,我们在此不去谈种族肤色性别等议题,纯就绩效表现来看,我一直认为同工同酬对绩效好的员工其实是不公平的。

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薪水?
回到最基本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工作者最应该思考的是:薪水是不是你留在这家公司的唯一因素?你的付出和拿到的薪水是不是在产业的合理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你的主管是否公平并有建设性地评估你的绩效?你的工作是不是一个好的成长平台?

最後,有两个小故事,一个给主管,一个员工参考:

有个其他部门评价不错的员工打算离职,他来跟我道别时,我问他离职的原因。他说因为他一直升不了职等,客户那里提供不错的机会,他想想就决定去了。过了一个月,他来告诉我他不走了,他的主管帮他升了职等,虽然客户公司的薪水稍高一点,但是他觉得现在的公司发展比较好。

过了两个月後,他还是走了,因为主管虽然升了他的职等,但他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他的薪水并没有被调整到该职等的基本门槛。

这个故事给主管的讯息:不要便宜行事,值得留住的,请认真对待。

另一个故事是有个部门最重要的一级主管位置出缺,表现优异丶但负责较小业务范围的另一位一级主管,没有被指派接下那个位置,却由一个基层业务晋升接任。这位主管虽然非常难过,但他认为这是个值得投资的好公司,虽不平衡,决定继续留任也没有到处抱怨,半年之後,他变成公司最年轻的高阶主管。

这个故事给员工的讯息:记住你追求的是什麽,过程难免有挫折,只要确定是你想走的方向,不要一直跟别人比较,才能走得长远。

想晋升领导层,还是当个万年课长?这样做,让你离高层更近一步!

Image中阶主管怎麽想丶怎麽做丶怎麽超越,才是决定自己能否向上「迈向高层」或向下沉沦为「万年课长」的关键。UP or Down关键,就在自己的手中。

不上不下的万年课长
忽略了中层主管的积极功能:承上启下丶跨部门合作,只看到中阶主管职位的「坏」,视自己为组织里的吃力不讨好的「三明治」「夹心饼乾」角色,不仅要忍受上级责骂丶部属抱怨,还要被客户同事刁难。这种心态往往造成执行任务不力丶瞎指挥,无法为组织做出更好的贡献,与升迁绝缘,成为组织里不上不下的头痛人物。

万年课长这样想丶这样做
1. 置个人利益於部门与组织之上
有些中阶主管工作非常努力,但是他们更在意的是一己的成败荣辱,将团队成果丶部门对组织整体的贡献置於其次。

2. 无法如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抱怨缺乏资源丶人力与时间,将无法达成目标的祸首推给大环境,「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从来就不是他们考量的选项。

3. 只顾着友好上级丶疏远部属
将多数时间用於打点与上级之间的友好关系,较少与部属沟通组织目标和任务,忽略了主管的成绩单,是部属成果的集合,也是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证明。

4. 缺乏平行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平时甚少参与丶协助平行单位所提出的需求,与组织内其他部门的关系交恶,等到有需求时,自然无法获得协助,遑论跨部门合作。

领导层接班人的高效中层
清楚体认到中阶主管职位的难处,但是选择积极面对,称职地扮演起这个居中沟通协调的角色,传递组织价值观,阐述上级交付的目标与任务,汇整丶筛选基层重要讯息。他们很擅长跨部门合作丶解决问题,是组织里的明日之星。

高效中层这样想丶这样做
1. 扮演组织里价值与知识传递工程师
了解组织愿景,并且会在日常工作中,将这个愿景与部门丶部属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团队成员都能理解自己的贡献对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2. 从自己做事,到带领团队做成事
视培养部属能力为第一要务,也乐於放手让团队成员尝试新工作丶累积经验。不论是自己还是部属,都能从工作中不断成长。

3. 在高压下清晰思考并解决问题
即使面对艰困的任务,处在各方条件欠佳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抱持使命必达的精神,整合现有资源完成任务。

4. 除IQ与专业技能外,更具备高EQ
具备IQ(智商)与专业技能只是中阶主管的基本技能,拥有领导者特质的「情绪智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才是他们创造高绩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