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巾纸收集狂 8万款创世界最高纪录

餐巾紙收集狂 8萬款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央社伦敦28日专电)一名斯洛伐克女子自1997年开始收集餐巾纸,设计款式琳琅满目,曾2度打破金氏纪录,目前种类已达8万种,价值超过30万英镑(约新台币1439万元)。

科萨科娃(Antonia Kozakova)因为罹患慢性疾病行动不便,19年前开始收集餐巾纸,最早的样式是1940年代,现在她将目标放在10万种,要再挑战新的世界纪录。

英国每日电讯报引述报导,科萨科娃在家里特别安排一个独立的房间摆放餐巾纸收藏,为了避免餐巾纸出现重覆,她以不同的盒子为餐巾纸分类,每一个盒子再以包装纸包起来。

42岁的科萨科娃说,她上网采购多数的餐巾纸,自从她的餐巾纸收藏创下世界最高纪录後,受到外界的瞩目,她现在与其它分布在斯洛伐克丶挪威及匈牙利的收藏者保持联络。

被问到最喜爱的餐巾纸,科萨科娃指出,最爱前美国加州州长阿诺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签名的餐巾纸。

科萨科娃除了深以自己的收藏品为荣,同时非常感谢家人与先生一直给她的鼓励。她还有一本访客留言簿,可以记录有那些访客来参观过她的餐巾纸收藏。

北韩1天连射2枚舞水端飞弹均败

北韓1天連射2枚舞水端飛彈均敗
(中央社首尔29日专电)南韩合同参谋本部表示,北韩於昨天上午和下午各发射1枚「舞水端」中程弹道飞弹,但发射都失败。

南韩联合新闻通讯社报导,28日上午6时40分许和下午7时26分许,北韩在江原道元山地区各射1枚「舞水端」中程弹道飞弹。上午试射的飞弹在发射数秒後坠落,下午试射的飞弹则在空中爆炸。

据分析,北韩很可能在上午试射失败後,分析了失败原因,之後再次进行试射仍未获得成功。

报导指出,北韩在已故领导人金日成生日4月15日「太阳节」试射的首枚「舞水端」飞弹也在空中爆炸而告失败。

有评论认为,北韩3次试射「舞水端」飞弹均告失败,表明北韩中程飞弹技术有严重缺陷。

据报导,「舞水端」飞弹射程3000到4000公里,覆盖日本全境和关岛美军基地。南韩军方推测,「舞水端」飞弹可能在未经试射的情况下从2007年起在北韩军部署服役。

苹果总部命案 员工举枪自尽

A Santa Clara county Sheriff's Office vehicle is shown parked outside one of the main office buildings of the Apple campus in Cupertino, California, April 27, 2016.  REUTERS/Julia Love

(中央社加州圣克拉拉28日综合外电报导)美国加州圣克拉拉郡法医办公室今天指出,在苹果公司(Apple)总部被发现的死亡员工身分是25岁的麦考威克(EdwardMackowiak)。警方表示,他是朝头部开枪自尽。

路透社报导,圣克拉拉郡(Santa Clara)法医办公室发言人表示,麦考威克昨天被人发现陈尸在古柏迪诺(Cupertino)矽谷社区(Silicon Valley community)的苹果园区。不过她并未说明死亡原因。

苹果发言人婉拒置评,或说明麦考威克在苹果职务为何,不过领英公司(LinkedIn)档案原本显示他是软体工程师,事发後已移除。

根据地方媒体报导,这名死者头部受创,遗体附近发现1把枪。

圣克拉拉郡警长办公室警官尤瑞尼亚(Andrea Urena)表示:「目前这个案子没有更新的证据出现。」「我们不认为这涉及谋杀。」

圣克拉拉郡警长办公室在书面声明中说:「法医研判死亡方式是自杀,死因是头部中弹。」

南海仲裁将有结果 美:中国漠视恐损名声

南海仲裁將有結果 美:陸漠視恐損名聲
(中央社华盛顿28日综合外电报导)美国今天表示,若中国忽视国际法院即将针对南海仲裁案做出的裁决,恐将「严重」损及其名声。美国也敦促东南亚各国团结起来,支持裁决。

路透社报导,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预料会在未来数周就菲律宾针对中国声索南海几乎所有领土主权所提的仲裁案做出裁决。南海是战略航道,全球1/4贸易与石油行经此地。

一般预料届时的裁决会支持菲律宾,恐将升高区域紧张,因为中国虽是此案法源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签署国,也就是菲律宾提出此案根据的法源,却不认为常设仲裁法院有权限审理此案。

美国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联邦众议院听证会表示,中国「不能左右逢源」,既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方,却又不遵守其条文,包括「仲裁裁决的约束性质」。

他说:「中国要做出决定,如果忽视裁决…可能严重损其名声,且更疏远区域各国,更把区域国家推向美国。」

哈佛文革专家评当年毛主席与今日习主席(下)

文化大革命爆发距今已50年,中国大陆境内却从未有对这段历史不受约束的公开讨论与深度反省。政府对这个话题一直施加了严格的言 论管制,“四人帮”被打倒之后,共产党以及大多数老百姓也希望将这段惨痛的历史留在脑后,拥抱市场经济下的新机遇。然而近些年,有关文革的辩论在中国悄然 兴起。不论是薄熙来在重庆推行的“唱红打黑”,还是习近平的反腐运动与意识形态整风,其中文革的影子依稀可见。在许多人眼中,这些历史的回音证明了彻底反 思文革的必要。与此同时,包括有太子党背景在内的一些前红卫兵也在近些年站出来,为他们在文革中的行为道歉。

哈佛大学教授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常年从事中共高层政治的研究,是文革问题的专家。他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部曲(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探究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情况与政治环境,以此探索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他2006年与瑞典学者沈迈克 (Michael Schoenhals)合著的《毛最后的革命》(Mao’s Last Revolution)被视为西方学术界关于文革最具权威性的记述之一。4月中旬,85岁的马若德对纽约时报中文网阐述了文革对当今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谈话以英文进行,发表时经过删减和编辑,分两部分刊载。以下为下半部分。

马若德

马若德

问:中国当今对文革最大的误解都有哪些?

答:中国国内极少有人谈论文革,所以不易判断。我试图用我的著作(《毛最后的革命》)告诉读者文 革并非一场纯粹的权力斗争。如果文革仅仅是一场权力斗争,毛泽东早在1967年2月就会结束文革,因为那时刘少奇已经倒台。但事实是文革在1967年才真 正开始,因为那时它才开始波及北京之外的省市。毛泽东首先除去了位居中央的领导人,因为这是红卫兵无法完成的任务。毛借文革之机除去了领导层中在他看来欠 缺革命性的领导人。但是这些人倒台后文革仍旧继续,这说明了毛泽东是真心希望实现让全国上下闹革命这个疯狂的想法。

与此同时,包括邓小平及其同僚在内的文革幸存者将文革称为“十年动乱”。在我看来,毛泽东应该认为文革在 1969年的中共九大时就已结束。因为那时原先的中共已被摧毁,摧毁者已经下乡,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形成,一切正如他所愿:摧毁,之后重建。当然,他没有料 想到的是林彪事件。除此之外,1969年往后的一切事务围绕着党的重建工作进行。

问:在您研究中国的时间内,西方学术界对红卫兵冲突以及各派之间的区别和动机是怎样理解的?这些理解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这些理解没有太大变化。最先开始阅读红卫兵大字报的是日本记者,由他们那里我们获取了许多信 息,开始明白毛泽东的行为和意图。而在中国国内,直到1966年年底人们才开始对毛泽东的意图看出些眉目。在那之前,许多中共官员以为这次仍是旧戏重演。 他们回忆上次运动时的批判对象都有哪些,然后试图将他们揪出来重新批判。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次共产党本身才是批判对象。

关键是,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也在毛泽东的鼓舞下拿下了他们所在的城市,摧毁了各城市的政治体系之后,红卫兵各派系 之间便为争夺掌权资格而开始内斗——只有上海是个例外:在那里工人夺下了城市。红卫兵阵营的形成方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斯坦福大学的魏昂徳教授 (Andrew Walder)曾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大量研究。他的著作(《破碎的造反:北京红卫兵运动》,Fractured Rebellion: The Beijing Red Guard Movement[2009])告诉我们乱世之中人在命悬于一线时,并不总以意识形态定位自己,而是以敌友划分界限。他们会与他们的朋友采取一样的立场, 而不跟从那些听似和他们有共同想法的人。因此红卫兵派系的形成取决于政治信仰以外的许多复杂因素。

问:魏昂徳教授的研究也证实了红卫兵派系的形成不完全和家庭背景挂钩。

答:家庭背景还是相当重要的。最早的红卫兵大都是太子党成员。直到1966年底红色家庭才转而成 为攻击目标:你的父亲是红的并不代表你也是红的。而黑色家庭出身的学生因为最初不被允许加入红卫兵而感到愤慨,于是轮到他们闹革命时他们便来势汹汹。在这 个过程中工作组也扮演了一定角色。中央领导人派遣工作组到各大学校园本是为了平息动乱。结果一些工作组镇压了学生,一些手段更为温和,另一些则让学生为所 欲为。各地方发生的事情各不相同,有很大偶然性。

问:近期学术界关于文革突破性的研究都有哪些?它们的价值在哪里?您能否推荐一些和文革相关的电影或图书?

答:我首推魏昂徳教授的书。另外我还推荐一本由冯克(Frank Dikötter)撰写即将出版的新书《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历史,1962-1976》(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 — 1976)。如果我的书是以宏观的视角俯瞰文革,他的书便从底层入手仰视文革。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文革的著作也很有意思,但文革的实质最终不是“八个 样板戏”之类的文化作品,而是政治与暴力。如果学术研究不涉及这些话题,实在有些舍本逐末。

我还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由王年一撰写的《大动乱的年代》那样的著作,在中国可以找到一些这样的作品。该书作者曾经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的一名教员。他采取传统中国历史学者的方式记录文革,因为他别无选择。他不能在书中指名道姓,于是他采用别的方式,例如引用 他人的语句。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语句来推测他试图传达的信息,例如哪些人有罪,哪些人无罪。我相信有不少人是真心希望了解文革的。他们明白这不光在中国当代 历史,而在中国通史中都是一起大事件。试想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领袖会尝试毛泽东在文革中的举动,毁灭他亲手创建起来的体系?这太疯狂了。

问:中国的年轻一代对文革欠缺了解。这样下去,您认为20年以后中共是否还会面临来自民间的压力,要求他们放开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答:如果20年以后中共还在任,我相信他们会放开关于文革的讨论。这取决于习近平在 未来几年的成绩怎么样。我认为到那时文革对中国人仍然关系重大。原因很简单:归根结底,文革并不仅仅是由毛泽东一手发动而制造的混乱。文革的本质是中国人 在无人直接指示的情况下对同胞如此残忍。他们相互杀戮,相互打斗,相互折磨。毛泽东并没有走上大街告诉群众:“你们有权利折磨他人,动手吧。”事情就这样 发生了。我认为从文革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共早年执政时发动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土地改革、追打反革命运动、反右运动——所凭借的暴力手段已经渗入中国的 政治躯体,年轻一代将这些暴力吸入了他们的皮肉。毛泽东所做的只是给了发令枪,让他们闹革命,允许他们为所欲为。

涉洗钱 印度要求英驱逐印酒业大亨

印度外交部今天表示,已要求英国将卷入洗钱调查的前航空公司老板、酒业大亨马尔雅(Vijay Mallya)驱逐出境。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史威鲁普(Vikas Swarup)告诉记者:「外交部今天已致函英国驻德里高级专员公署,要求将马尔雅驱逐出境,以依2002年洗钱防制法对他展开调查。」

media

美官员:伊斯兰国处于最虚弱状态

美国官员说,打击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的行动,使其自称的“哈里发国”处于动摇状态。

美国军方官员表示,数月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控制地区分别缩小了40%和10%。2015年6月19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展示缴获的伊斯兰国旗帜

美国军方和情报官员说,空袭行动以及美国伙伴在地面施加的压力削弱了伊斯兰国的战斗力。

一名未透露姓名的美国情报官员对美国之音说,自伊斯兰国2014年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以来,目前处于最虚弱的状态。

一名美国军方官员说,一年前伊斯兰国每月能够招募到多达1000名外国战斗人员,而据估计现在这一数字已降至200左右。

不卖艾未未积木引风波 乐高坦承出错

乐高玩具亿万富豪克瑞斯强森(Kjeld Kirk Kristiansen)坦承,乐高玩具拒绝卖积木给中国大陆知名异议人士艾未未是项「错误」。media

艾未未去年披露,乐高玩具拒绝他下订购买乐高积木材料,理由是卖出的积木将被「用做政治作品」,乐高对艾未未的拒绝后来引发社群媒体风暴,成为千夫所指。

乐高副董事长克瑞斯强森说,拒绝艾未未要买积木的下订,是出于公司「内部的错误」。

艾未未订购这批乐高积木,准备用于澳洲的展览。

国务院港澳办书记因公款吃喝被警告处分

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了16例违反“八项规定”的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其中包括国务院港澳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黄水华。他因公款宴请朋友,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根据通报,黄水华2013年底在国务院港澳办机关服务中心签约饭店宴请朋友,后将该笔餐费在单位财务报销,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在被通报的16名干部中,黄水华受到的惩处是程度最轻的,大部分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或免职、撤职等处理。但是,对黄水华的处理在通报中被加粗显示。

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音译Lau Pui-King)对港媒南华早报说,“中央对黄的处罚并不十分严重,但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就是这次整治不会有漏网之鱼。”

对摄录机说话 – 曾金燕免于崩溃

「做女人难,做领导社运和改变政治的女人更难。」2007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中国社运人士曾金燕,在回忆当年藉对着摄录机逆话两星期才让自已免于精神崩溃之后有这样的感慨。media

现年33岁的曾金燕,是曾获萨卡诺夫人权奖的中国社会活动家胡佳的前妻,当年与胡佳一同参与社运,胡佳2008年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而入狱后,她仍没放弃社会活动工作,并为丈夫奔走,受当局严密监控,难以与外界接触。她昨日发表一篇题为《社运女子的痛与美》时透露,包括最亲密的人在内的环境,也未必能体察到社运女子之痛,并给予支持。在她「难以承受压力和伤痛的一段日子里,只有待夜深人静时,打开摄影机,将显示屏反转对准自己,自己和照相机里的自己说话。大概说了两个星期,才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被密集的政治攻击和人身威胁带来的精神崩溃边缘走回来。

她在《苹果日报》刊登的这篇文章,源自周前一出以十三名在港参与社运和政治的女子的独白,这批社运女子粉墨登场,喃喃道出她们追寻公义过程中的伤痛,包括与平日里最想说话却说不出口的人隔空对话,又或检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渴求:要求自己更加优秀、获得更平等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