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工作丶生活游刃有馀的秘诀?因为他们比你更懂「休息」

Image别低估了休息的价值
「休息」是我跟客户时常讨论的重大议题。有些人休息过头,自认是散散漫漫的懒虫;有些人永远休息过少,工作过度,永远无法依照轻重缓急妥善分配时间,像是碰到一面「墙壁」般的障碍,找我面谈以前的一阵子都无法放心休息。

许多人低估了休息的价值。我在此得讲清楚,虽然我的基本信念是认真工作,但休息跟工作可谓息息相关,越能有意识地妥善休息,反倒越能做好工作。惊人的是,许多顶尖人士(而且我指的是世界级顶尖人士)都深谙休息之道。他们似乎化不可能为可能,不单单只是全力投入工作并取得良好成绩,还把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内心愉悦自在,人际融洽和睦,工作上很少紧张抱怨,私底下也过得游刃有馀。

休息是做完全不一样的事,让头脑转换想法
休息通常能让你在各个方面事半功倍,但记得我在「专注」与「时间管理」章节提到的一点:休息必须经过规划,结合日常生活,融入每周丶每月与每年的计画。「意识」是心智训练的一大关键,你必须有意识地休息,让休息成为生活中经过妥善规划的一环。

休息方式可谓各形各色。如同先前所说,去做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让头脑转换想法,也是一种休息方式。你要做的就是换做另一件事,但头脑也要跟着切换才行。比方说,如果你跟许多人一样朝九晚六,你回家以後通常会颇为疲惫,要是对工作相当投入,头脑继续想着工作上的事情也是情有可原,但这样不对,你该在踏进家门以後就把公事抛诸脑後,免得在家时心不在焉,实在得不偿失。根据许多相关学术论文,冥想不仅可以取代一部分的睡眠,还有许多额外好处,实在是一种简单神奇的聪明工具。

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家达文西据说试用过五花八门的休息方式,一辈子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在一段时期中,他可以光靠闭目养神十五到二十分钟尽量休息,就有办法继续工作,一连好几周不太需要睡觉。

到处都可以做的休息法
用这两招的地点不拘,在飞机丶公车丶家里丶办公室或静止的车内都行,完全随你高兴,反正不会受打扰就好,最佳长度经研究是五到二十分钟,不宜太长或太短。我们都曾夜里睡不好,吃完晚餐以後在沙发上忍不住稍微打盹,这两招的感觉有些类似。你在实行以前要找一张舒服的椅子坐下来,但头不要靠上椅背。

第一招:「佛洛伊德钥匙休息法」
这一招你大概非常熟悉。首先,手里拿着一串钥匙,拿法是如果没抓好钥匙会掉到地上。闭上双眼,深呼吸三次,吸气时靠鼻子,呼气时靠嘴巴。接下来,感觉自己渐渐放松,不妨考虑一次彻底放松一组肌肉,再继续放松下一组肌肉,脸部跟肩膀的肌肉也别忘记,呼吸则保持正常。放松以後,开始试着入睡,当你进入到无法控制身体的阶段,钥匙会掉到地上,练习随之结束,钥匙落地的声响让你惊醒,而这时你已经进行过一次完美的短暂休息,确保你更能应付接下来的工作,能做得更专注丶有效率。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小睡」,你得以相对迅速地经历数个睡眠阶段,有效获得足够的休息。

第二招:「伯特兰式小休息」
尽量坐得越舒服越好,双脚踩住地面,双手放松地摆在大腿上,闭起眼睛。

深呼吸三次。按照前一项练习的方式,依序放松全身上下的每一组肌肉,确定每组肌肉都彻底放松。

想像鞋袜里的双脚,看着它们完全放松。轮到小腿跟大腿,两者都要放松再放松。接下来是臀部跟脊椎。采取腹式呼吸,腹腔随着呼吸放大跟缩小。轮到脖子,并且问自己能不能让肩膀再下垂一公分?确定下颚肌肉跟全身其馀肌肉统统放松了。

深呼吸三次。你听见什麽声音?在接下来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你要全神贯注在听觉上面。四周有什麽声音?你区分得出各个声音吗?你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吗?你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声吗?你听得见远方的声音吗?

你闻到什麽味道?在接下来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你要全神贯注在嗅觉上面。此时此刻你的四周有什麽味道?你区分得出各个味道吗?你闻得到自己的体味吗?

你尝到什麽味道?在接下来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你要全神贯注在味觉上面。你最後一次是吃什麽东西?嘴里仍留有味道吗?舌头的不同部位感觉得到不同味道吗?

想像一个开心的往事,花三到五分钟沉迷其中,既可以是很久以前的事,也可以是最近不久的事。当时你在哪里?你看见什麽?你听见什麽?你要尽量沉迷其中。你有什麽感觉?

你留意到什麽东西?当时你在做什麽?当时你在想什麽?

花一分钟左右专注在呼吸上面。感觉空气吸进鼻子,沿气管而下,深入肺部,然後循原路排出体外。想像你有一个微型摄影机,追踪着空气进出身体的过程。

接下来的两到三分钟,想像你实践梦想,达成一个或数个梦寐以求的目标,运用所有感官去感受筑梦成真的美好滋味。

最後,花一分钟只是感觉你的存在,试着让大脑一片空白。记得要瞄手表,整段练习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这招有一个简单记法:肌肉,感官,快乐,还有美梦。

这面试陷阱题,该怎麽答?

Image陷阱题1:对於这工作,你似乎比较缺乏相关经验?

如果回答「我不认为」「并不是这样」,你已经掉进陷阱了,因为对方希望听到的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简单丶生硬的反驳。

你可以用「您这样说我并不完全同意」「确实部分如您所说,但我认为……」作为开场,接着立即婉转地表达不同的意见。

有些主考官会故意提出让面试者尴尬的问题,例如:「你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为什麽?」「大学期间你没有担任干部的经历,也没有参加社团,这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能力?」等等。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求职者会不由自主地摆出防御姿态,甚至开始辩解。这样做,只会掉入主考官的陷阱,招致爱找藉口或过於自信的评价。

最好的回答应该是,不要掩饰回避,也不要过於直接,你可以坦然承认,并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後带出你另外的优点。例如:「在校期间成绩之所以不够优秀,是由於当时担任社团负责人,投入社团活动太多精力。花在社团的心血虽带来不少收获,但导致学习成绩不够好,这点一直让我耿耿於怀,之後也努力补强自己的成绩。」

在面试中屡战屡胜的李察有过这样的面试经历:

李察的学习成绩并不算顶尖,面试时引起主考官的质疑:「你的成绩好像不太好?」李察不慌不忙地回答:「除了学习,我还有参与不少活动,而我在其他专业课程的表现都很不错,如果您有疑问,也可以再考考我的专业知识。」

李察委婉而真诚地避开了令人尴尬的问题,并将主考官的注意力引导到他最拿手的项目上。

造就Netflix成功的4个独特管理原则!

Image1. 人才:就像组一支职业球队,每个位置都要明星,该请人走时毫不留恋
主管要扪心自问:哪位员工如果说他要走,我会奋力把他留下?

言下之意,不通过这个考验的员工,可以得到丰厚的资遣费,公司才能把位置让给更好的人。为什麽这麽严格?因为Netflix认为,优秀人才的生产力是一般人的2倍,创意是一般人的10倍。

海斯汀和麦寇德解释,我们并非不认同员工忠诚度,但我们不会无限度接受没有效率的员工,苦劳则完全不在绩效的评量范围内,至於聪明的混蛋,他的行为也必须符合前述9项企业价值。

2. 管理:能担责任的人就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Netflix的管理方针,来自於解决公司规模成长的两难。通常随公司规模成长,会稀释掉优秀人才的密度,管理的复杂度也会增加。此时,一般公司的作法是,透过管理手段降低混乱,但这样拖慢公司的速度和弹性。

Netflix的作法是,持续增加最好的人才,以因应公司规模扩大,以保持公司创意和自律的文化。Netflix的文化核心,便是自由与责任:能够负起责任,在自由的环境中自我成长丶学习的人,才值得自由。(也才能留在这家公司)

到底有多自由呢?Netflix没有休假天数的限制,除了连续30天以上的假期要先跟人资报备;对於管销费用的政策也只有短短几个字:考量Netflix的最佳利益(act in Netflix’s best interest,5个字)。

有人会说,这只有在小公司才行得通;别忘了,Netflix在2002年就上市了。

3. 薪资:随时在跟市场争夺人才,付出高薪
重头戏来了,既然在Netflix,管理难题的解法是靠着不断增加最优秀的人才,Netflix要怎麽吸引人才呢?答案很简单,却也是许多企业以诸多理由不这麽做的方式:市场最高薪。

每年,主管用3个问题判断员工的薪水:

他到其他地方可以领多少钱?
Netflix开出高於其他公司提供的薪资。
我们愿意付多少钱找人替代他?
Netflix愿意付和雇用其他人相同的薪资。
如果他想另求他去,我们愿意付多少钱留住他?
Netflix的薪资以全力留住员工为目标。
市场最高薪也代表了,没有结构性调薪(没有调薪比例或总额的上限)丶与职衔无关,和公司绩效无关(没有业绩奖金),也不会有津贴。「我们认为激励员工最好的方式,就是给高薪!」

4. 升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小联盟到大联盟
在Netflix,升迁就像到大联盟一样,属於少数真正有天份的人。也就像职业球队一样,Netflix不认为职涯规划是公司的任务,公司给你高薪,让员工有充裕的资源自我成长。你不一定会升到大联盟,但可以因为喜欢打棒球而留下来,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

Netflix升迁3原则:
1. 职掌范围要够大:「经理」能管的事情,就不会请「总监」来管。
2. 该员工在目前职位上是超级明星:能胜任下一阶段的工作。
3. 该员工为Netflix文化与价值的表率。

麦寇德在另一篇文章〈Netflix如何改写人资〉(〈How Netflix Reinvented HR〉)中说到,人资不是啦啦队,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做商业人士。我们要想的是,什麽事情对公司有利?我们怎麽把那件事传达给员工?我们怎麽让每个人都了解高绩效代表的意义?

向高阶主管简报必知的五大要点!

Smartphone对高阶主管做简报时,重点要放在协助他们更有效率丶更轻松的做决策,做法包括:

说重点
假装你只有五分钟,尽管你被分配到三十分钟,你准备了三十分钟的简报内容,也要假装你只有接下来的五分钟,这样能迫使你简洁扼要的解说他们最关心的事,例如重大的发现丶结论丶重要建议与行动号召。先简明说出这些要点,之後再深入探讨各项辅助数据或次要重点。

提供所需一定要切题
若他们要你提供印尼工厂刚发生的最新资讯,你就先说明这点,之後再谈其他。他们找你做简报,是认为你能填补这块资讯空缺,因此要尽快针对问题回答。

设定期待
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在这场三十分钟的简报,你会先花五分钟做重点摘要,接下来的时间将进行讨论。大多数主管若知道很快就能提问,都会耐心的给你五分钟,让你先报告重点。

制作摘要投影片
以几张摘要投影片,清楚简明的秀出你的主要论点,其他投影片则当作附注说明。你可以运用 10% 的经验法则,如果你有五十页的附注投影片,就只要在一开始秀出五页的摘要投影片。做完摘要简报之後,就可以让观众主导对话。通常高阶主管会想深入探讨有助於决策的论点,这时你可以很快从附注投影片中,找出辅助说明。

排练
简报之前,可先找个曾经成功说服高层主管的人,帮你检视你的简报内容,并给予你中肯的建议,你的讯息是否够简明扼要?摘要投影片是否把所有内容浓缩为可快速浏览的重要见解?是否遗漏了观众想要知道的事项?

听起来有很多事情要做吧?向高层主管团队做简报,不仅是一件极有挑战性丶会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事,也可能为你开启许多机会。所以,务必精准掌握要点,让这些拥有极大影响力的人成为你的强力後盾。

哈佛研究还是善与爱改变人们

这是一个跟踪了724个男人,历时75年的研究,经历了4代科学家团队。他们想观察人类,随着时间流逝,从青少年到老年,是什么让他们健康和幸福?跟财富、名声、或者努力工作都没关系。最清晰的答案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开心和健康。”

这样的研究出奇的少,因为一般都只能坚持十来年,有太多人退出研究,或者研究经费耗光了,或者科学家精力分散了,或者他们死了。但哈佛的这个研究,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坚持和合作,坚持下来了。最初的724个研究对象,现在大约60个还活着,他们大多数90岁了。

从1938年开始,哈佛的科学家开始跟踪两个群体男人的生活,一个是精英,哈佛学院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学业,大多数奔赴战场。第二个群体是屌丝,来自波士顿最穷的地区,许多家庭麻烦不断,处在社会的最劣势阶层。

科学家访谈了所有这些年轻人,给他们做身体检查,到他们家里做家访,和父母交谈。724个年轻人长大后,进入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工厂工人,有的成为律师、泥水工、医生,其中一个成了美国总统。有些酗酒,有些精神分裂。有些从社会最底层爬到了最顶层,有些则相反。

这项研究的创始人再疯狂,也没想到,75年后,这个研究还在继续。现在每两年,哈佛的研究成员会给这些男人打电话,问还能不能给他们发问卷。此外,还到他们家里做访谈,看他们的医疗记录,跟他们的孩子访谈,量血压,甚至扫描他们的大脑。

有趣的是,许多来自波士顿(穷人区)的男人问,为什么你们一直研究我,我的生活没那么有意思。

但哈佛(精英)的男人从来不问。

75年,科学家从成千上万页的信息中得到了什么?

第一,社会联系有益于我们,孤独寂寞则是伤害。那些跟社区、家庭、社会和朋友有更多联系的人,会更开心,身体更健康,比那些少联系的人长寿。而孤独的人更少开心,进入中年身体健康下降,大脑功能衰退更快。

第二,人际关系无关数量,而是你的“近关系”的质量。研究发现,生活在冲突关系中对生活有害。高冲突的婚姻,对身心的伤害严重程度超过离婚。而生活在好关系中人,温暖的关系是有保护。好的关系是衰老的缓冲,幸福的夫妻说,他们80岁时,身体有疼痛,他们的心情是好的;但那些呆在不开心关系中的人,当他们身体疼痛时,会被情绪的伤痛加剧。

第三,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保护身体,还保护大脑。那些感到有人依靠的,他们的记忆力更持久,而那些缺少依赖的,他们的记忆衰老更早。而且好的关系不会被消磨,有些八九十岁的老夫妻,能日以继夜的构筑他们的关系。

  如此简单的答案,为什么这么难得到,又那么容易被忽略呢?

沃尔丁格博士说,因为我们都是人,喜欢速战速决,喜欢那些能让生活马上变好的东西,人际关系很麻烦、复杂,不性感也不魅力四射。而且是终生的,从不结束。

但感觉最开心的人,是主动把工作让位于生活的人。就像我们近些年的调查,许多年轻人相信他们需要财富、名声和巨大的成就。但岁月流逝,75年后,我们会发现,真正活的最开心的是那些有着亲密家人、朋友、社区的人。

所以,开心和健康的秘诀是:
一不让自己孤独
二朋友在精不在多
三持续耕耘你的关系
故事从 1938年开始。

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 Bock )教授觉得,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 “人为什么会生病/失败 /潦倒” ,怎么没有人研究下“人怎样才能健康 /成功/ 幸福 ”?

博克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打算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点滴不漏,即时记录,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 ——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人生赢家的标准十分苛刻。主持这项研究的整整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 George Vaillant)说,赢家必须“十项全能”:十项标准里有两条跟收入有关,四条和身心健康有关,四条和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关。

譬如说,必须80岁后仍身体健康、心智清明(没活到 80岁的自然不算赢家);60-75岁间与孩子关系紧密;65-75岁间除了妻子儿女外仍有其他社会支持(亲友熟人)等;60-85岁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收入水平居于前25%。

这就是著名的“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研究名字缘于最初的赞助者,慈善家威廉·格兰特( William T. Grant)。如今,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 76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

从1939年到1944年间,这项研究选择了 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批人已经站在美国年青人的巅峰,他们有着光明的未来,得享成功与长寿的几率很大。这正是格兰特研究需要的 ——研究对象要活得够长,否则就不算 “笑到最后” ,要足够成功,否则怎能算 “笑得最好” ?

入选者当年都在19岁上下,全部是家境良好的美国籍白人男性,身心健康,仪表堂堂——事实上,每个入选者都经过严格的体格“选美 ”,研究者倾向于挑选猿臂蜂腰者,因为一开始的猜测是, “富有男性气概者”更可能拥有幸福人生。

每隔2年,这批人会接到调查问卷,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 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不过,光是自我评定可不够。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去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每隔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前去拜访这批人,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最终,这 268人里确实涌现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 4个美国参议员,1个州长,甚至 1个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不过,肯尼迪的研究档案早就被政府单独拿走,预计到2040年才有可能解密。

其余 267份人生档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首先,以下因素不太影响 “人生成功” :最早猜测的 “男子气概” 没用,智商超过 110后就不再影响收入水平,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外向内向无所谓,也不是非得有特别高超的社交能力,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也不是问题。

真正能影响 “十项全能” ,帮你迈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自己不酗酒不吸烟,锻炼充足,保持健康体重,以及,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

如下数据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 10.2万美元。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 “真爱”—— 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几率

乍一看,感觉哈佛用76年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这答案看上去太过普通,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 “应对机制”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个人采取的应对手段,“近乎疯狂类”的猜疑恐惧是最差的;稍好一点的是 “不够成熟类” 比如消极、易怒;然后是“神经质类 ”如压抑、情感抽离;最后是 “成熟健康类” 如无私、幽默和升华。

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这些“应对方式 ”,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 ”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 “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

瓦利恩特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拥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不论你今年几岁,都有机会“在爱里获得重生 ”。哈佛那批人里,一个化名卡米尔的入选者直到35岁才第一次知道被别人全心关爱是什么感受——当时他因肺结核住院14个月,而医护人员给了他一直渴望的爱与温暖。

此后,卡米尔从一个自杀未遂的神经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负责的医生、丈夫和父亲,他的家人、病人、下属和朋友都衷心爱他,最终他在 82岁时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许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向他致意告别——虽然开场并非最佳,但收尾时确实是段丰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你受得了何种委屈,决定你能成为何种人

被骂是一种能力

  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做得了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诋毁,就能承的住多大赞美;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如果能把每次的羞辱和伤害,视作你转变所需的营养珍馐,绝对能喂大你的格局。否则事过境迁后,别人只会记得你爆发的情绪,却不记得原因,徒留给别人你容忍力不够的印象。

在职场上,我们都没有避免受屈辱的选择权;然而当屈辱来临时,你也毋须惧怕。只要你能训练自己,每次受伤害时,都有脱胎换骨的能力,就必定能在职场上破茧而出,而你所吞下的屈辱和伤害,也才值得。

谁能吞下更多委屈,谁就拥有说话权利。当你格局打开以后,便能承担比别人更重要的任务,上司对你的信赖度提高,你所说的话也将更有分量。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

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鼓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请记住,遭受委屈时,通常伴随着一股动力,但是这种想证明自己的动力,并非像八点档乡土剧那种低下的反击复仇。

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就职典礼上,曼德拉邀请当年看守他的三名狱卒观礼。他说,那段牢狱岁月使他学会控制情绪,也学会处理苦难带来的痛苦,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起立表达对这三名狱卒的敬意。

这项举动,令在场及全世界的人肃然起敬,不仅让虐待他多年的南非白人无地自容,更展现了曼德拉非凡的气度和格局。谁拥有说话权利,不言而喻。

面对委屈时,你真的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记得,永远对自己负责。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你要学会一笑置之,你要学会超然待之,你更要学会转化势能。

记住: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变一切,首先要改变自己!送给亲爱的朋友们一句话:吞下的是羞辱,喂大的却是你的格局,你受得了何种委屈,决定你能成为何种人。

韩信从裤裆后面看到了什么?

人走在路上,不可避免要撞上墙。因为,有时候,墙是活的。

公元前二百年,韩信撞上了一面墙。一位杀猪的堵住了韩信,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请钻我的裤裆。

那时的韩信穷困潦倒,穿着麻布衣服,吃饭基本靠蹭,唯一能让他挺起腰杆走路的就是他有把剑。

剑是士的标志,就像马车是士大夫的标志,苹果手机是小资的标配(曾经哈)。韩信有一把剑,挂在腰上,寻找着士的感觉,却没有士的钱包,很打眼。

屠夫拦住他。

“我看你长得高高大大,又拿着把剑,挺得瑟啊。但我看你是个胆小鬼,有本事,你抽出剑,刺我,不敢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其实不只韩信遇到过这样的挑战。过了一千年,有一个叫郭威的人也被一个屠夫堵住、屠夫拉开衣服,露出有战略脂肪储备的肚皮:“有本事,你就捅一刀。”

再往回倒退五百年,李渊跟表弟隋炀帝杨广吃饭,杨广说你这个阿面婆,脸怎么长得像睾丸袋。

李渊去了趟洗手间,拉开裤子看了看,差点哭晕在厕所里。

回到家,李渊告诉老婆窦氏,皇帝说我是阿婆面。

一般的老婆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劝:慢了,忍了吧,皇帝是什么,我们惹不起。

另一种是激:哎呀,他杨广就长得好看啦,弄不死他丫的。

窦氏选择了第三条:恭喜啊,老公,阿婆面在我们那是堂主的意思,堂就是唐,你袭封唐国公。说明你的位置很稳啊。

这么远的飞盘,都被窦氏叼了回来。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点阿Q精神,或者叫唾面自干。

当屠夫堵住郭威时,郭威真的拿起杀猪刀,然后一刀捅死了杀猪的。

所以,当自己是傻B时,千万不要再去刺激另一个傻B。

韩信选择了弯腰,他从屠夫的胯下爬过,然后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走了,一路走远。

当这个集市再听到他的名字,他成了刘邦的将军,西汉的齐王。

郭威被抓了起来,打进了死牢。军头李继韬欣赏他,将他从牢里私放了出来。数十年后,郭威成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不同的应对,似乎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结局。

但真的如此吗?区别还是有的,区别是郭威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上,如果不是碰上伯乐李继韬,他可能早已经被处死。而韩信避免了在最无聊的事情上把自己置身于最大的不确定。

如果有平行世界,我相信会有这样的场景,郭威被砍杀在菜市口。韩信同样有个版本,他刺死了屠夫,然后被抓住砍掉了脑袋。

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要避免把最好的自己押给最不值的对象。

很多年以后,韩信找到那个屠夫。

屠夫提心吊胆很久了。结果韩信把他提为护军卫,还告诉他:当年,我不是怕你,而是我没有道理去杀你。如果杀了你,我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我可以把我的命押给项羽,押给刘邦,甚至是吕后,但不会押给你。

同样,不要挥霍我们的愤怒。

天下可以愤怒的东西有很多,社会的不公你不愤怒,别人说你两句你就愤怒了?

同样,不要忽略每一个迎面而来的微笑。

那么,当韩信从屠夫胯下钻过时,他看到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物体:心态。

如果碰到墙,绕开就是了,不要忘了,人也是活的。

爱-荣誉-精神-和美国大兵

我把手提行李在座位上方的行李箱放置好后,就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边打开一本自带的小书打算看它几行。 今天的飞行时间将会很长,除了瞌睡之外,带本自己喜爱的书打发时间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 我心里这样想着。 飞机起飞后大约一个小时,机上广播将开始贩卖午餐便当,每盒美金五元。 我想,到达目的地还有几个小时,不如买个便当填饱肚子再说。 当我伸手拿钱包时,听到一个士兵问他的同袍是否要买便当? 得到的回答是: 「不要啦! 一个要五块钱,贵了点,算了! 等到了基地再吃吧! 」一个这么说,其余的,也都不约而同的点头同意。

我在一旁听了,也看在眼里,心想:这群年轻的孩子也真够省!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脑际。 我起身,走向飞机后面,从钱包取出一张五十元钞票给空服员,轻声的说:「请给那些士兵一人一个便当。 」

空服员接过钱时拉住我的手并紧紧握着,声音有点激动地说:「我的儿子刚被派到伊拉克,妳这么做,就好像是为他而做一样。 」于是,她提了十盒便当,走向士兵,把便当一个个分送出去。

当她经过我的座位,我正要向她再买一盒给自己时,她却停下来问我: 「妳比较喜欢哪一种餐,牛肉的还是鸡肉的? 」

「鸡肉。 」 我有点迷惑地回答,心想她干嘛这么问?

过了一会儿,只见空服员端着头等舱的餐盘走到我面前,说:「这是为了感谢您所做的。 」

我受宠若惊地接受了这个「好意」! 当我用完餐后,我去了一趟飞机后面的洗手间。 有一个中年男子把我叫住: 「我看到妳刚才所做的那件事,我很有认同感。 我想参与一份,请把这个收下。 」

他给了我二十五元,我在惊讶中收下了。 我一回到座位,就看到机长走过来,边走边看着机上标示的座位号码。 我希望他不是找我,可是我注意到他只看我这一排的。 当他走到我座位前停了下来,并微笑着伸出手说: 「这位女士,我想和妳握手。 」

我解开安全带站起来,伸出了手。 他用双手握住,用宏亮的声音说道: 「我以前也是个军人,是军机飞行员。 还在服役时,有一次也是在飞机上有人买了一盒便当给我,只因为我穿著军服。 这是使我终身难忘的恩惠。 」

他一说完,全机的乘客响起了掌声,我的脸一阵燥热,刷地一下红了起来! 稍后,我走到飞机的前面去伸伸腿,舒展一下久坐的身子。 有个坐在我前六排的女士伸出她的手,等着要跟我握手。

我伸出手,她也塞了二十五元在我手心里。 我大方的收下了。 飞机降落后,我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准备下机。 我走到机门前时,有个人叫住我,径自地往我提着行李的手心塞了个东西后,不发一语地转身离去。 又是二十五元。

进到航站后,我看到那些士兵正在集合要出发前往基地。 我特地向他们走去,把刚才在飞机上乘客塞给我的七十五元交给其中一位士兵,委婉地说: 「你们到基地还需一段时间,这点钱只是大家的一点心意,刚好够你们喝杯咖 啡配个三明治什么的。 上帝祝福你们。 」

十个年轻人带着全机旅客的爱与尊敬离开了航站。 我看着他们一个个挺拔的背影,默默地在心里祝祷他们能平安地归来。 这些士兵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而我们的这几份餐点,又算得了什么!

军人都是在他生命的某一段岁月,开了一张空白支票给国家,上面的金额是「最高包括我的生命」——这就是军人的荣誉! 但是,现在有太多人已经不理解这份「荣誉」是什么了,甚至已不再将此视为荣誉,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作者为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