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还是有效的但是长板效用是未来必须掌握的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今天的公司实在没有必要精通一切,如果财务不够专业,可以聘用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在人力资源上欠缺,可以聘用猎头或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市场、公关如果是短板,有大量的优秀广告和宣传公司为你度身定做;同样的还有法律服务、战略咨询、员工心理服务……

当代的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补齐自己的短板。

所以今天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

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14年初宣布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CEO佩奇解释说:”这笔交易谷歌将精力投入到整个安卓生态系统的创新中,从而使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受惠。”翻译成这里的话就是:GOOGLE就是做系统的,我们买回来个手机公司回来补短板(硬件),现在发现不如专注我们擅长的长板(系统)更好。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

专业的细分让我们无法补齐所有的短板,互联网让企业内外信息流通的速度,都让合作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当一个工作做不好,你找到合作者的机会和成本都越来越小。

与其非得要花精力治愈自己的某些”顽疾”,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现代很多经理人的工作方式,就是自己+助理+外脑+导师的工作方式。

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而最需要避免的情况是”性情大于才情”——你有些小优势,但是由于与你合作的成本太大,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这与应对疾病的策略一样–先让自己别得快速致死的”急性病”(比如工作态度、诚信、合作能力、基本的综合能力);然后和自己的”慢性病”和平共处,(比如某些方面的天赋与技能不足)专注发挥自己的优势去。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丘吉尔、罗斯福与林肯,都是著名的终生抑郁症患者。林肯的抑郁症甚至严重到在婚礼上临时发作,落跑而无法正常结婚。但即使是抑郁症发病的间隙,也足够让林肯发起南北战争、丘吉尔与罗斯福打赢二战。乔布斯是个扭曲现实、怪癖和不近人情和挑剔苛刻的家伙;周星驰是个出了名的坏脾气和反复无常的人;马云则以忽悠和出尔反尔著称。

对于企业,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的有长板,短板也需要其他人弥补,对于他们自己,他们则始终关注自己的优势——这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林肯、坚强的罗斯福、永不妥协的丘吉尔、追求完美的乔布斯、搞笑的周星驰和帮助了千万个生意人的马云。把白色一面发挥出来,就已经足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长板选手是物理学家霍金。

霍金1942年出生在英国剑桥,在21岁最自由的年龄患上肌肉萎缩症,一辈子被禁锢在轮椅上。43岁动的穿气管手术让他从此完全失去说话的能力,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通过敲击一个按键,合成人工语音演讲、写作、一个一个字母的敲出《时间简史》。他被认为是在世的最伟大科学家。普通人也许难以理解他物理学中的高度。但是从生涯来看,霍金拥有的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大脑和三根手指,其他的每一个部分都比你我差太多太多,即使聚焦这样的资源,也能撑起来一个伟大的生命。

作者与出处:来源于《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

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德鲁克
关于“如何激励员工创造巅峰绩效”这个话题,无论是书店畅销版排名还是微信转发量都位居前茅,可见这个话题被关注的程度和流行程度之高。

这段时间想要努力地对“激励”有所突破性思考,然而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德鲁克把“激励”和“沟通”作为管理者至关重要的任务讲解,可是管理书籍中谈到管理沟通,却很少谈激励,为什么德鲁克很少谈激励呢?德鲁克在管理的三大任务中提出:让工作富有成效,让员工具有成就感,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今年研究《组织行为学》,开始琢磨员工、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特别是研究系统管理时,生产力如何提升?工作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员工的生产力?对这些话题的琢磨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

 工作是由人做的

工作中的人性将会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当我们站在人、组织、社会不同层面分析,先从人的生理维度提出思考:作为人,在工作中,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如果将人与机器对比,机器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最大的特点是重复单一工作会产生疲惫。当人可以自己掌握节奏和速度时,不仅注意力延长,效率也有所提升。

从人的心理维度提出思考:什么情况会使人痛苦?什么时候给人带来快乐?人在谈到工作给他带来的自豪感时,快乐而充满激情;反之,一个人失业,依靠失业保障生活,但却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尽管有收入,却得不到认同,没有被需要的感觉,渐渐地在痛苦中丧失激情。人是在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释放出内在的激情和快乐。

从社会维度而言,工作带来社会身份、地位,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也是一个因素。我们经常问:“您在哪里工作?”对方回答中,自豪的说出工作单位、工作职责,尽管收入不高,却非常有自豪感、成就感。

从社群维度探讨,人需要归属感,在工作中获得友谊,与同事一起探讨、交流、学习,一起工作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很多人喜欢工作,其实是喜欢工作的过程。当然,工作中产生权力,决定将工作重点放在哪里,决定放弃什么,开发什么,通过权力而获得某种满足感。

还有经济维度,工作带来收入,这份收入,对于企业而言是支出,然而对于伙伴而言却是尊严、面子、生活保障。

通过人与工作的系统思考,期望提醒企业家注意,若想激励员工,要从工作给员工带来的价值系统的思考,才知道真正的激励因素何在。激励是重要的工作,具有挑战的工作,没有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可能费力不讨好,甚至会出现反作用。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你过去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什么阶段你的状态最好?举三个例子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满怀激情?”提出问题,不断检验时总结一个规律——当我们回忆起满怀激情、创意不断的时候,通常会提到工作意义、赏识、提升、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成就感等激励因素,却很少谈及工资、福利、地位、安全、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导致员工满意的全部因素中,有81%是激励因素,19%是保健因素;导致员工不满的全部因素中,有69%是保健因素,31%是激励因素。这个发现,让我们理解,德鲁克之所以“不谈”激励,因为他早已明白,让员工工作有效,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就是最大的激励。

回忆工作中何时让我有成就感?当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具有挑战性时;当有明确的权力和责任,知道能做什么决策时;当自我引导的同时,有上级的指导和反馈时;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当被他人需要时,都会获得成就感。慢慢领悟,如果员工无法发挥优势,无法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快乐,就无法获得成就感。我终于理解:成就感不能给予,只能获取。让员工有成就感,企业家需要认真做一系列管理动作,员工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从感悟到行动,如何实践?

慎重安排员工工作,让员工优势充分发挥

有系统而慎重的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特点、能力、特长,并让这些特质和分配的工作形成最佳匹配,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工作成果。员工也容易从高效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满足感、成就感、并得到锻炼,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常说:“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会眉飞色舞。”只有员工认为“组织需要我,我很重要”,他们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成就感。带领团队的首要任务是让员工的优势充分发挥。如果转换成具体的工作:让员工适材适所,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发挥不出优势,让员工留在原岗位,是对员工最大的伤害。

帮助员工排除工作障碍,提供支持与辅导

管理现实中,员工经常被干扰,使得注意力、工作重心无法集中在关键活动上,特别是知识工作者。企业家作为上司,要想方设法帮助员工排除障碍,让他们集中精力在关键活动上是我们的责任,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看见成果,而非自己邀功。

过去学习激励时不理解,以为“员工有效是他的事情,反正我不管,我只要结果,干得不好是他的事情。”后来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发现干扰员工工作无效的很可能就是上司。我们经常让员工忙;让他到处救火;引导员工“简单、听话、照着做”;激励他们“我是企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专门设计一个岗位服从上级临时性安排的工作,反而对员工绩效标准没有认真界定。以上这些现象是让员工无效的常见现象。

帮助员工分析工作重点,集中精力完成关键活动,产生工作成果是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任务,我经常分享一个观念:最打击士气的莫过于上司忙得像无头苍蝇,却让员工闲得没事干。认真地与下属讨论工作: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的关键活动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哪里?学会询问下属:“在您的工作中,有哪些障碍是妨碍你完成任务的?在您的工作中,希望我怎样协助您?”这是对下属最好的激励。

4 让员工了解情况

工作中员工何时最没有感觉?状态最不好?蒙着眼睛干活,不知道为什么做,做出什么成果,将会导致员工没有成就感。因此,激励员工时及时反馈信息,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公司、对团队的成功具有哪些意义,帮助员工看见成果,他们将受到鼓舞和激励。

然而有些人可能问:“实战中,到底应该让员工了解哪些信息?难道所有的信息都要公开吗?”不是所有信息都要公开,信息与任务匹配,凡是涉及战略、方向、绩效、部门变化及投入产出比、政策调整等影响工作有效性的信息他们需要了解。尤其是有关绩效方面的信息,要开诚布公地让员工了解情况,工作到底做得好还是不好,做到客观分析。

5 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员工拥有企业家视野

让员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会有创造性,才会释放其想象力运用到工作中,而不是简单、听话、照着做。如何去做?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让他们看得到企业的现状,理解为什么做,企业如何创造客户,他们的工作意义何在,从而拔高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站在企业家角度看企业,看自己的任务,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他们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只有帮助他们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理解工作的意义,才能释放他们的能量和创造力。

真正的成绩感、自豪感来源于积极、负责任地参与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参与感,就没有成就感。检验标准,可以自我检测:“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制定还是下达?我们的计划是共同协商还是下达命令?我们的战略员工是否参与?”反思工作中,是直接下达命令居多还是耐心倾听对方的想法并与对方的想法为主居多?

曾有人问:“让员工参与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工作中为什么那么难做到?”猜测有几种情况:上司是个急性子,做事容易着急,缺乏耐心,很难真正的与对方有效沟通,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上司信不过员工,认为他们不懂,站得高度不够,谈不出真知灼见;还有种情况,通过学习知道了,开始改变固有思维,然而知道不等于做到,实战中忘记了。种种原因,长此以往,员工产生挫败感,不愿动脑思考,丧失工作的激情。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鼓励员工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工作中可以提出问题:“我想了解下你对下阶段工作的计划?”鼓励对方说出计划,并与他一起协商工作计划,根据公司的总体目标提出建议,而非强硬的下达命令。

让知识员工有成就感的方法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员工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知识员工的成就感来源与传统体力员工各不相同。特别提醒企业家注意,现实中企业内部传统员工和知识员工并存,两种员工需求不同,如果没有有效区别,激励的效果和方法恐怕无效。

知识员工看重什么?

信任和欣赏:知识员工通常看重欣赏、信任,知识员工因信任和欣赏而释放创造力。知识员工和传统员工最大的差别——优势不明显。他们渴望伯乐、渴望被发现、渴望知音,面对知识员工,一定学会发挥其优势,成为他的伯乐。

鼓励自我发展:知识员工很有自主性,不喜欢被掌控、被规划,因此,鼓励知识员工自我发展。世界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要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

机会与挑战:知识员工看重成长,对未来有主动的思考,有自己的观念和规划,更加注重机会和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在机会和挑战中成长才更快。

适材适所:用人所长,因岗设人,在他擅长的领域要求他精益求精。

分权与责任:明确职责,分权管理,要求承担责任。

7 创造一个富有创意的工作氛围

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绩效管理:鼓励员工勇于面对绩效,评价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处罚,绩效辅导大于绩效评估。鼓励尝试,挑战现状:与员工一起探讨“我们能否做得更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承认错误:容许错误,鼓励承担责任改正错误,“假如重新来过,我会用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着眼于机会:留意变化和变化的趋势,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带着无知去管理”,因为“无知”才能拥抱变化。

创建学习型团队:共同学习,自我超越。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释放。真正好的管理是释放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意,“凡是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做的你都可以尝试!”这种信任的力量,往往能够激发人内在的责任感。激励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你很棒”就够了。

来源丨CEO管理智库

出租司机的MBA思考和实践

[button color=”” size=”” type=”square_outlined” target=”” link=””]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的径直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有了后面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 MBA 案例课。[/button]

taxt-mba
“去哪里……好的,机场。我在徐家汇就喜欢做美罗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你知道吗?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罗大厦门口兜了两圈,终于被我看到你了!从写字楼里出来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我一愣,顿时很有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说给你听啊,我每天开 17 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 34.5 元……”

“怎么算出来的?”我追问。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 380 元,油费大概 210 元左右。一天 17 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 22 元,交给公司,平均每小时 12.5 元油费。这是不是就是 34.5 元?”我有些惊讶。

我打了 10 年的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 0.3 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 7 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 10 元,大概要开 10 分钟。也就是每一个 10 元的客人要花 17 分钟的成本,就是 9.8 元。不赚钱啊!如果说做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 10 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强!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像出租车司机,倒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我更感兴趣了,继续问。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我非常惊讶。

“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认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像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 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 ”。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我想了想,说不知道。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

“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坐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我不由得开始佩服。

“再给你举个例子。那天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 3 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

“这个男的上车后说:延安高架……还没说后面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我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

“我回答说,还有十几分钟就 1 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应该不会近。”

“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着睡衣的人可能去很远吗?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她进啊。”

有道理!我越听越有意思。

“很多司机都抱怨,生意不好做啊,油价又涨了啊,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我说,你永远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你永远不能提高。从自己身上找找看,问题出在哪里。”

这话听起来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你自己”,或者 Steven Corvey 的“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翻版。

“有一次,在南丹路一个人拦车,去田林。后来又有一次,一个人在南丹路拦车,还是去田林。我就问了,怎么你们从南丹路出来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说,在南丹路有一个公共汽车总站,我们都是坐公共汽车从浦东到这里,然后搭车去田林的。

“我恍然大悟。比如你看我们开过的这条路,没有写字楼,没有酒店,什么都没有,只有公共汽车站,站在这里拦车的多半都是刚下公共汽车的,再选择一条最短路径打车。在这里拦车的客户通常不会高于 15 元。”

“所以我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听十几个总裁讲过这句话,第一次听出租车司机这么说。

“要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来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每个月就赚 500 块钱怎么养活老婆孩子?这就是在谋杀啊!慢性谋杀你的全家。

“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知识可以把一个人变成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很聪明的人。一个很聪明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变成天才。”

“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问怎么走。他说这么这么走。我说慢,上高架,再这么这么走。他说,这就绕远了。我说,没关系,你经常走你有经验,你那么走 50 块,你按我的走法,等里程表 50 块了,我就翻表。你只给 50 块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按你说的那么走要 50 分钟,我带你这么走只要 25 分钟。

“最后,按我的路走,多走了 4 公里,快了 25 分钟,我只收了50块。乘客很高兴,省了 10 元钱左右。这 4 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钱的油钱。我相当于用 1 元多钱买了 25 分钟。我刚才说了,我一小时的成本 34.5 块,我多合算啊!”

“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 3、4 千,拿回家。做的好的大概 5 千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 7000 。全大众 2 万个司机,大概只有 2-3 个司机,万里挑一,每月能拿到 8000 以上。我就是这 2-3 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

太强了!到此为止,我越来越佩服这个出租车司机。

“我常常说我是一个快乐的车夫。有人说,你是因为赚的钱多,所以当然快乐。我对他们说,你们正好错了。是因为我有快乐、积极的心态,所以赚的钱多。”

说得多好啊!

“要懂得体味工作带给你的美。堵在人民广场的时候,很多司机抱怨,又堵车了!真是倒霉。千万不要这样,用心体会一下这个城市的美。

“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经过,非常现代的高楼大厦,虽然买不起,但是却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开车去机场,看着两边的绿色,冬天是白色的,多美啊。再看看里程表, 100 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样工作都有它美丽的地方,我们要懂得从工作中体会这种美丽。”

“我 10 年前是强生公司的总教练。 8 年前在公司做过三个不同部门的部门经理。后来我不干了,一个月就 3、5 千块,没意思。就主动来做司机,我愿意做一个快乐的车夫。”

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你就当打着表, 60 公里一小时,你讲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钱。”

本文由作者润米咨询董事长 刘润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选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费斯汀格法则”您有掌握90%局面的能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出名法则,即被人们称为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festinger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
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样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而且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当人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总会纠缠在10%的部分,比如说如果我没有摔坏那个手表就好了,可是恰恰,摔坏手表也许是个意外,而意外是你不能掌握的东西,那么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沟通:讲求“完整流程”切忌“轻率臆测”

我在课堂上喜欢问学生:“假设今天有十位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受邀来参加校园论坛,气氛非常热络。你想这些大人物彼此间会聊些什么话题?”几次测试下 来,大部分学生无外乎是说:“喔,您等会儿要谈些什么呀?”“您公司产业最近动向如何?”或是“您怎么会来这论坛呢?”“您平日里习惯参加公开活动吗?” 这些回答充分反映学生的经验匮乏及涉世不深,不清楚老道者如何开始“沟通”。

其实,这个例子里的“沟通”就是简单的寒暄。寒暄是人际沟通的第一步,是与陌生人对话时所留下的第一印象。这其中的分寸拿捏与个人平常的沟通素养相关,与自信心也大有关联。学生问:“那么,老师在那样的场合说些什么呢?”我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是第一次来这所学校,您呢?”“昨晚在音乐会远远见到您,来不及打招呼。昨天的演奏真是很好。”或是“最近看到贵公司的研究有新突破,真是恭喜!”这些谈话都很得当,也暗示谈话双方均有不错的素养。

一个人必须具备清楚的思考能力与逻辑架构,才能驾驭语言、精准地表达自己。“言之有物”的人,大家都喜欢;反之,很容易被判定为脑筋不清楚的人。所 谓的“言之有物”,不仅是指说话人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不俗的见解,同时也能使信息接受方轻松理解其想要传达的内容,因为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且丰 富的“沟通”。

有时我们常说某人“很会说话”,那么,“会说话”是否等同“沟通能力很好”?若不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何?“会说话”是指单方面夸夸其谈、口若悬 河。“好的沟通”是指发出信息及接收信息的人,透过不断观测、修正对信息的理解,再借着反复回馈,确保彼此认知接近信息发出者预期的结果。所以,“好的沟 通”包含表达、倾听、观察、解读、准确分析信息并及时反馈意见。

我们谈过,职场是由人与事交互衍伸所形塑成的动态互动场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事;有事,就需要有人沟通、处理、化解双方的误解或歧见。换言之:事因人而生,人因沟通而联结,沟通则因“表达”与“接收”而完成。

双方向的沟通最有效率。要想保证沟通质量,当事人必须负责把话讲清楚,让对方清楚他的意思,不产生任何误解;同时也要负责听明白对方话里的意思,不 发生任何差错。如果沟通一方把话说完即断定对方已经明白,那便低估了沟通的复杂性;而听的一方任由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不适时给予反馈,也只是浪费双方的时 间与心力,甚至可能在事后种下更深的误解。有效的沟通能缩小彼此间的认知差距,以消弭可能产生的误会。相较于辩论或谈判,沟通更可以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 辩论是借着事理的清明与结构的严谨,让对方服输;谈判则是综合各方的利弊得失与优弱态势,让对方接受我方所设的协议条件。辩论与谈判的成功,都需要奠基于 扎实的沟通技巧。

让我们仔细看看沟通的完整流程:一方脑中出现一个意念,就是念头,将其转化成信息,再通过表达,让另一方接收信息,并在脑中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这还 没结束;好的沟通需要接收的这一方通过复述或是其他方式,将所理解的信息回馈给信息的发出方。这时候接收方可能会说:“喔,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根据 回馈,发出方才有机会修订被误解的部分,补充、校准、再修正表达。这一段“复述回馈、修订、复述回馈…”的循环机制,需要双方重复数次,直到发、收息的两方都确认无误,沟通的流程才算完

“沟通”的过程其实很不简单。从发出方意念的出现,到接收方意念的建构,这期间就至少执行了两次信息在脑中转化的程序。其中,信息发出方第一次的信 息转化过程(将意念转成语言)误差越小,就越能正确表达。同时,接收方的转化过程(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意念)越是精确,便越能重现原意,沟通效果及 质量更好。有时候我们说“我跟某某人讲话很搭、很有默契”,就是指这整个沟通过程顺畅完整,有具体收获且让人感觉愉悦。

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沟通”是双方“动态传递与接收信息”的过程,透过互动校准,让信息在对方意识中精确重现双方应该共同承担沟通结果和质量是否优良责任应透过良性的互动,争取达成的沟通成果。回 想一下:记忆里沟通不良的经历,是不是因为忽略或是简化了“沟通”的细致步骤而造成的呢?照着“沟通”的完整流程做,可以减少各说各话、莽撞插嘴、胡涂错 听、打断他人讲话,吵闹不休,甚至心口不一的情境。多数人都是理性的,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校准,确保信息的真义精确传达。

沟通切轻率臆测我们常说“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其实不然。“眼见不足为凭,真相可能不只一个”。

在没看到全貌前,过早做出判定很有风险。所以,见到旁人做事,不要随意评断或议论;而应该静心探查原委。这是沟通的基本纪律,以开放的心接收进一步的信息,直到了解全貌。

我们把这个实验应用到职场情境,得到几个心得:首先,在尚未认知事情全貌之前,切勿过早判断,避免误己、误人、误组织!这 是初入职场的上班族易犯的毛病。其次,向主管报告或与同事讨论时,最好专注在描述自己所知的事实;即使对特定内容有自己的观点,我也建议等到主管问起任务 相关信息时,再阐述个人观点,避免恣意发挥议题外的个人意见。我刚入职场时,曾因急于表现,把查知的事实与自己的论点搅和在一起,汇报给主管与同仁,在沟 通中也未清楚说明,以致团队信息流动时造成了混乱。其实,应该把“已知事实”与“个人意见”分开表述,才能清晰论理,供主管参考以做出优质判断

另外一种忽略“完整沟通流程”的情况,是不知该当如何校准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在工作中,你是否曾经闪过这样的念头:“我是这么想的,不晓得主管是怎 么想?”然后心底编写诸多情境,猜测主管意见最可能的风向。我们在工作上,难免会、而且有时需要揣摩上意,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心态很可能就是“沟通 失准”的开始,应予谨慎。对照前面图档的例子就会发现,过早下判定存有不小的风险,何况轻率揣摩上意呢?因此,对于经验较少的上班族,我建议应当寻找机会 向主管求证,试着校准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以减低误解发生的可能性。主管或许会因为你看似紧张兮兮的样子而嫌烦;但是礼多人不怪,多探询几次,估计你也可以 逐渐理解主管做判断的逻辑,这是有利于彼此沟通的方法。

(本文节选自嫦芬老师教科书《“芬”解上班族──全相职场素养课》)

叔本华:独立思考的人是精神上的君主

来源: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shubenhua

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

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

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正如我说过的,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出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它被认为是多么的美丽、愉悦和迷人、惬意,我们还是不得不受制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活动,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是了肉体束缚的精灵,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没有了贫困之苦。

这就是为何一个完美充沛的精神头脑,在某一神妙时刻从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是,眼不见,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

亚 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影響極為 深遠。不同于他同時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並且將其 确定為意志。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時亦包括所有的理性與知识,我們只能透過沉思來擺脫它。叔本華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學與此学说联 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會帶來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啓發了日後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他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独居的生活,陪伴他的是数只贵宾犬,其中,以梵文「Atman」(意为「灵魂」 )名的一只最为人熟悉。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阅读分享:君主论Machiavelli_Prince

<君主论>一个政治教科书,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本书以精辟的要点说明国家的存亡,国与国和国与人在处理相互关系上的做法的优点和弱点。

美国多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借阅单子上的前十名书籍之一。欧洲到1900年代解禁,世俗的社会对此书批评是严厉,并且大家轻视,它却是300-500年来欧洲的王公贵族,国王大夫的必读课本,但对外他们总是批判此书,这其实不过是人的虚伪罢了。其中第15-25章的阐述非常的精辟,其现实的意义甚至对一个在公司打工的人都有帮助。

有一个书评是这样评论这书的:一 般而言,书籍都是教人向善的。即使是《金瓶梅》也不过是世情小说,其核心仍然是教人向善。所以说,找到一本教人变成坏蛋的书实在困难。但是很幸运,我遇到 了那本教人成为高级坏蛋的书——《君主论》。,,,,这样说来《君主论》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至少,在我们不愿成为坏蛋的时候可以理解坏蛋的行 为。,,, 不要以为成为一个坏蛋很容易,其所需要的技巧是你我难以想象的”

但事实上他是教人学坏的书么?其实这本书以精辟的要点说明国家的存亡,国与国和国与人在处理相互关系上的做法的优点和弱点,世人批评是因为他更直白的说明白了手段,那么很多人就说作者是教人学坏的,但是如果你看这书的话,里面强调的德和精神的部分被人们忽视了,比如作者说”對於命運,情況正復相同。當我們的德沒有作好準備抵抗命運的時候,命運就顯出它的威力,它知道哪裏還沒有修築水渠或堤壩用來控制它,它就在那裏作威作福。“

此下载PDF版的君主论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译本
译本的google the cache:

华人政府学教授:到2030年中国维持一党专政也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

《纽约时报》2月29日对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府学教授裴敏欣进行采访,过程中,他就中国一党专政是否能长治久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称,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收入和教育程度来衡量)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即便未来15年中国经济以持续放缓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中国维持一党专政也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专制政权能够存活74年以上,其中的原因归于专制统治下思想和政治结构的腐败问题。而2030年已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第81年。

除其他政权的衰败历史外,他表示,中国一党专政无法长治久安的原因还有三点。其一是中国目前已经开始经历政权的衰败,得出该结论的重要证据是中国共产党高层普遍存在的腐败之风。其二,中国领导层本身也因自2012年对薄熙来、令计划、周永康及其同党的审查而开始瓦解。其三,维持一党专政需耗费大量的经济和道德成本,该成本已经达到极限,无法继续维持。  

面对这样的境地,裴敏欣认为,民主改革仍然是首选方案。不过,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共产主义政权成功转型为民主政权。

改革和革命结合是指小规模改革激进化后成为革命,他分析表示,也许在21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会在经历过政治腐败和经济停滞后,决定自救。但因小规模改革一方面对领导层有着瓦解作用,另一方面激励着社会力量寻求根本的变化,于是改革过渡为革命。

此外,裴敏欣还谈到,中国共产党一直试图躲避中等收入陷阱,然而并未成功。该陷阱并非只是纯粹的经济挑战,其中也蕴含了中国一党专政长治久安所面临的挑战。其一,一党专政的国家很可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开始衰落。这也是为什么除了石油国家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高收入专制政权存在;其二,专制国家统治层的严重贪污现象使得国家经济增长无法持续。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是决定高收入的唯一因素,但是摆脱专政却是高收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最后,面对中国国内学术界对其见解褒贬不一,裴表示理解敏欣称,由于政权更替发生的概率极小,其他学者的不认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表示,系统地、以理论为依据地就中国未来这一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话题进行讨论对中国社会健康、长久的发展十分有利。

锻炼思辨能力4个步骤:关键时刻,你会做什麽决定?

Image我最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相信我,你绝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人。」过去有无数人跟你碰到一样的问题,我们为什麽不看看这些人怎麽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怎麽解决?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把如何透过学习历史,培养思辨能力,分成了4个步骤:

步骤1:设身处地
碰到事情的时候先想,「如果我是那个人,在这一刻,我会做出什麽样的决定?」

读过无数的案例之後,进展到下一个层次,就是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想,「如果是我读过的那些人,他们在这时候会做出什麽样的决定?」如果是秦始皇会做出什麽决定?唐太宗会做出什麽决定?孔子又会做出什麽决定?那麽在决策时,你就有无数的智慧宝库任你使用。

步骤2:揣摩通透
碰到一件事,不是看一次就能明白。很多学生问我,为什麽他自己读《史记》,不能得到和老师一样的结论。我跟他们说,我跟你们讲过的每一篇史料,我起码读过五丶六十遍以上。

「通」和「透」不同,「通」是这个道理你觉得你想清楚了,「透」是你有一天突然拍桌大喊「原来如此!」那就是透。碰到事情,必须想到透的地步。

步骤3:体贴入微
人世间不是只有理,还讲情。「情」主导了大部分的决定,是最值得重视丶也最麻烦的东西。

以前有本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一对侠客夫妇在江上被敌人追杀,眼看敌人的船快追上他们,妻子决定跳入江中,减轻船的重量,让丈夫逃生。就在她下定决心要跳下去的那一刻,丈夫居然把她推下船。一瞬间,妻子对丈夫的心情,就从极端的爱变成极端的恨。我们用理智来想,自己跳下去或被推下去,结果不都是一样吗?但是就情来说,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要真正了解历史,就必须体贴人情。

步骤4:洞见表里
中国人看事情认为事情必有阴阳丶表里丶正反两面。看事情不但要看表,还要看里,要看他没有说出来的那一面到底是什麽,到这个地步你才真正明白什麽是人,什麽是事。

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道贯的意思就是人性。我教历史会不断发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要你盖上书,仔细去想,在这一刻你会怎麽做,你才知道千古以来的人性会做出什麽样的选择。就像人性多贪,如果你遇到一个不贪的人,通常是因为那个东西他不想要,他想要别的,只是贪的东西不一样。

明白了人性之後,你还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这个时代的环境就是「时」,趋势就是「势」,任何人都不可能和时势作对。你要明白时代会往哪个方向推演,这是学历史最重要的事情。我最常问学生,我们到底活在什麽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的特色是什麽,你才会明白这个时代做什麽容易失败,做什麽容易成功。

《商业内幕》刊发题为《克鲁格曼:中国现在发生的事让我害怕》

美国《商业内幕》日前刊发题为《克鲁格曼:中国现在发生的事让我害怕》 原文这里 (Paul Krugman:What’s going on in China right now scares me)的文章。

当被问到对中国当前局势的看法时,克鲁格曼直言:“中国让我害怕。”他还说,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调整问题,他们的经济是建立在不可持续的投资水平上的,需 要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但是他们似乎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还有巨大的内部债务问题,他们的政府似乎没有考虑清楚这个问题。目前为止,他们对经济问题 的应对措施是打压金融报道,让他们写一些皆大欢喜的故事。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此前也在《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一些人对中国股市波动表示担忧。当然,股指在2016年1月下降20%,引发担忧可以理解,中国股市 管理也确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从长期看,2015年8月以来的中国股市动荡,并不会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中国股市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市值仅占GDP 的30%,远低于美国的100%。中国股市动向并不完全反映实体经济或公司业绩,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当被问到“如果特朗普(Donald Trump)被选为总统,世界会发生什么时”,克鲁格曼说,天知道,特朗普需要意识到,他需要倾听一些人的声音。他或许并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坏。但是我们 无法得知真相,他从来不制定政策,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必须说的是,我认为任何一个共和党人被选为总统,结果都是灾难性的。看看卢比奥(Marco Rubio)所说的经济政策吧。任何一个共和党人当选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灾难。  当被问到最中意的候选人时,克鲁格曼说,他被禁止支持任何人。“但是你可以从我的言论中得到一些推论,我严厉地批评桑德斯(Bernie Sanders),我也极力批评共和党人。”

在谈及英国退出欧盟问题时,克鲁格曼说,对于欧盟来说这将是灾难性的,最终也会严重损害英国。英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英国。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28日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经济动力十足。他表示,中国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是改革调控的预期结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速度放慢是为了提高质量,是主动深化改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