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排序从哪里来?

十二生肖排序从哪里来?

Chinese Zodiac Figurines Wiki

(图源:维基百科)

你知道十二生肖的真实排序原因吗?为什麽是这样:子(鼠)丶丑(牛)丶寅(虎)丶卯(兔)丶辰(龙)丶巳(蛇)丶午(马)丶未(羊)丶申(猴)丶酉(鸡)丶戌(狗)丶亥(猪)?

十二生肖的排序

关於十二生肖,从小我们就听过各种各样的传说丶故事,比如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来报名,被老鼠钻跑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杜撰的。

真实的十二生肖排序,可是大有学问!

上古人就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而後,又在十二时辰的启发下,发明了十二个生肖的排序。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丶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丶早晨丶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丶破晓丶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丶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中午11点至午後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丶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後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丶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丶日沈丶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丶日暮丶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十二种动物为阴阳两类

另外,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後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後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後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

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在其所着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後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後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徵子。牛丶羊丶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丶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

没有猫和大象的理由

那麽十二生肖为什麽没有猫和大象呢?

原来中国本没有这二种动物,猫和大像都是从外国传来的,猫传入汉地,应该是跟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有人说是汉代,有人说是随唐三藏而来,不管哪个是真的,事实上那时中国的十二生肖早就有了,所以,猫和大像都不在其中。

十二生肖中,蕴涵着古人的大智慧!

(来自:奥秘网)

激励年轻一代直面强权的爱情故事

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一本浪漫小说再次走红土耳其,过去三年连续高居畅销榜榜首。小说作者萨·阿里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勇于挑战铁腕,不畏因言获罪。现在,《穿皮衣的麦当娜》首次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走去交钥匙,酒店前台的值班小姐正在咯咯笑,她刚接完我下一个采访对象的电话,对方给她清晰指令,要她帮我找对地址。

等出租车时,这位值班小姐说,“那个女人真厉害,不简单。”我问她知不知道对方就是萨·阿里(Sabahattin Ali)的女儿费丽兹。值班小姐几乎被口香糖噎住,过来抓住我的肩膀说,“阿里,那可是我心中的英雄啊!”

接下来她双手捂住心口说,“他的书就是我的生命!”然后拿出手机,手指哆嗦,热泪盈眶地说,“我一定要告诉朋友!”

到了费丽兹的公寓,我向她讲述刚才这段经历,她也很激动。许多年,她无法承认自己是阿里的女儿,1940年代,和这个敢言、坚持社会主义观点的人有关系是很危险的。当时妈妈告诫她,如果有人问你父亲是谁,一定要礼貌地转移话题。

萨·阿里创办过两份报纸,几乎都是一推出就被“枪毙”。他编辑和创办的讽刺周报(Marco Pasha)也因其政治社论成为政府审查的目标。阿里曾先后两次因撰写的文章入狱。

但是现在,所有的人都在谈论阿里,特别是年轻人。在他们心中,阿里成了抵抗的象征,一个敢于挺身而出直面政府铁腕的人。

费丽兹愤愤不平地说,“土耳其什么都没变,新闻还受严格审查,记者还被投入监狱……现在也许更糟糕了。”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翻看装满黑白照片的家庭影集。

费丽兹挑了一张照片给我看,上面是她父亲正在爬树。费丽兹说,“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非常孩子气,很爱玩儿。他教会我许多东西。还没上学时我就认识各国国旗,因为他经常带我在安卡拉使馆区那一带散步。他教会了我历史、游泳、钓鱼……”

费丽兹沉思片刻说,“我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直到它被残忍地打断。”

1948年,费丽兹11岁的时候,父亲在匈牙利边界遇难,据称是被土耳其情报部门开枪打死。当时阿里正在试图逃离土耳其的强权政府。

不过,他的作品仍然流传下来,最著名的是他的小说《穿皮衣的麦当娜》(Madonna in a Fur Coat ),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当时“铁幕”后几个国家的多种语言,现在仍然收录在保加利亚中学课本中。

莫林·佛莱利(Maureen Freely)最近刚把这本小说翻译成英语,她认为,阿里在土耳其重新知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经历提醒着读者,总有异见,总有作家、讽刺作家有极大的勇气挑战当局。

佛莱利说,“他的精神在年轻人中获得了新生。我们从2013年盖齐公园抗议学生中可以看到。萨·阿里给了学生们勇气。”

表面看,《穿皮衣的麦当娜》讲述的不过是个一厢情愿的恋爱故事。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柏林。男主人公爱上了热情泼辣的女权主义艺术家玛利亚–也就是书中的麦当娜,两人开始一段激烈、柏拉图式恋情。

听上去和21世纪没什么关系。但是过去三年,这本书一直高居畅销书榜首,读者群是土耳其年轻人。费丽兹去学校和学生座谈时,看到不仅女孩、就连男孩都留下眼泪。她说,“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缺了什么……就知道现在、现在、现在就要的一代人,找也找不到。”

费丽兹摇了摇头,递给我一张小照片,照片上,一个娇媚、时尚的女人站在林荫大道,安全距离之外,一名男子满是仰慕地看着她,手插在兜边。

费丽兹告诉我,“多年前,我们发现玛利亚—麦当娜—其实真有其人。我父亲在监狱里曾经给一位女性朋友写信,倾诉对这位德国女人的深情。”

我 说,我要有放大镜就好了,可以好好看一看玛利亚。这时我发现另外一张更大的照片,上面也是一位漂亮女人,我拿起来问费丽兹,她笑了笑说,“不是,这个不 是。这是我母亲!我父亲总是被漂亮女人包围着。1920年代父亲还是单身的时候在柏林生活过一年,那时遇上了玛利亚,他的德国麦当娜。”

“我们都想成为玛利亚那样的女人。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我们心中都有了一点点玛利亚,要打自己的仗。”

看着满头银发、依然美丽的费丽兹整理一摞摞老照片,我心想,也许是玛利亚的精神,也许是他父亲的精神,某种动力驱使着费丽兹6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把父亲的小说翻译成英文。现在她打赢了这一仗。

我问她,希望小说能给英文读者传达的是政治、还是历史信号?她迅速抬起头来改正我说,“父亲的书讲述的是爱的真诚。爱,不指望回报,为了爱而爱。”

她又重复了一遍,“为了爱而爱,这才能鼓励人继续活下去。”

通报犬远隔8公里感应出小主人出事??

通报犬远隔8公里感应出小主人出事??

有言动物拥有第六感,而美国犹他州一只糖尿病通报犬就能隔着8公里,感应到小主人病情有异,即时作出通报,其小主人的病情才得以及时受理。

现年4岁的女孩萨迪(Sadie)天生患有唐氏综合症,出生後3个月再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当局为其家庭安排了糖尿病通报犬“Hero”,凭着其灵敏的嗅觉,每当萨迪的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就会作出预警。

萨迪的母亲米歇尔日前在其facebook讲述Hero隔空预警的故事。她表示,当时萨迪正在学校上课,而Hero则在家中,两者相隔8公里。惟突然,Hero表现得就似平时发现萨迪血糖水平异常的情况一样。米歇尔表示:“它平时很安静守纪律,但它突然不停地吠叫及坐立不安。”

虽然米歇尔亦抱有怀疑,但爱女心切,仍然致电学校老师,麻烦她检查萨迪的血糖水平。老师为萨迪检查後,并没有发现异常,但在不足半个小时内,萨迪就突然摔倒,她的血糖水平突然由122暴跌至82。这个水平可导致病人陷入昏迷,惟幸好萨迪随即得到治疗。

米歇尔写道:“我们无法解释,亦不会尝试解释这件事如何发生,但我们感到非常幸运。”而动物组织的狗只训练员表示,狗狗的嗅觉一般可覆盖达3公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Rz22r1aKQ
(来自:奥秘网)

冯客“毛时代三部曲”之三:文革的四个阶段

大约在1970年,文革期间举着毛主席画像游行的人们。

大约在1970年,文革期间举着毛主席画像游行的人们。

《文化大革命:一部人民的历史,1962-1976(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冯客(Frank Dikötter)著。
有插图。共396页。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ress)。32美元。

书名中“人民的历史”暗示其不同于官方的历史。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没有官方的版本。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达成了一个默契: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将允许你们继续执政;我们将不对所经历的噩梦提出问题。

冯客的《文化大革命:一部人民的历 史,1962-1976》引人入胜、令人震惊,有时也有点耸人听闻,这是他撰写的毛泽东时代三部曲的第三卷,该书挑战中国人民,让他们去正视历史中这些缺 失的年份。书的素材来自数百个英文和中文的目击者描述、新近开放的档案记录、在线的记录文革的项目,以及国外和中国的学术研究,书中对毛泽东和共产党执政 的描述带有巨大的谴责意味,以至于如果书能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话,可能会动摇当前政权的合法性。

冯客是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人文学科的教授,他把这段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1962年至1966年,在此期间毛泽东打算重返政治舞台。当时,在国家主席 刘少奇领导下执行的宽松政策,已经帮助中国从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大饥荒中部分地恢复过来。毛泽东担心修正主义的回潮,他已被自己的政党排除在核心之外,于 是用著名的1966年7月横渡长江,发出再次掌权的信号。

在冯客称之为“红色年代”的1966年至1968年间,发 生了最严重的城市暴力。为帮助毛泽东抵御他的敌人,学生们被组织为红卫兵。学生们攻击自己的老师(书中有不少讲述那些侮辱、殴打、酷刑和自杀的痛苦的细 节),他们还抄家搜查资产阶级的“宗教物品、奢侈品、反动文学、外文书、隐藏的武器、隐藏的黄金、外币、腐朽生活方式的痕迹、蒋介石的画像”。后来出现了 针对党内精英层的新派别,导致党内精英与知识分子、艺术家和作家,以及各种各样的阶级敌人和早期政治运动的受害者一起造受打击,直到这些相互竞争的派别之 间在街头发生了武斗。文革早期的特点是众多的运动和工作组的调查,还有很多政治上的反反复复,就连运动的活跃分子也搞不清楚到底该站在哪一边。他们无法知 道,为什么头一天发出的鼓励激进行为的信号,第二天会被撤销。老百姓正在为精英层的政治斗争付出代价,而且往往是生命的代价,但老百姓也有报狭隘私仇的行 为,一旦他们得到了这样做的机会。

毛泽东最后出动军队来平息派别之间的暴力,但中国进一步陷 入内乱,因为军队也在寻求报复。在毛泽东选定的继任林彪元帅的指挥下,中国变成了一个独裁国家,全国各地的机构都成立了革命党委会。又一波的清洗和反清洗 紧跟而来。武斗(最有名的发生在武汉)加强了与毛泽东妻子江青有关的极左的文革小组。军队内部产生了分裂。

在冯客称之为“黑色年代”的1968年至1971年间,随 着数百万原红卫兵上山下乡接受农民的“再教育”,同时为在边境与苏联打仗做好准备,文革转移到了乡下。冯客把这个阶段描述为,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痛苦、饥 饿、强奸和虐待。不过,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数百部中文的回忆录,其中有许多表明,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那段农村经历比冯客的描述要复杂得多,甚至是苦乐参 半的。可以说,参加过上山下乡的青年人帮助中国与过去的毛泽东时代决裂,因为随着他们逐渐继承了国家的领导权,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觉醒的一代”和“思考的 一代”。他们在农村的经历,为重新评估文革前提这个根本问题提供了机会。

在这段时间里,在农村开展的自力更生运动把这种做法推到了 邪教的水平,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被组织参观山西省的一个村子,学习经历困难后建造而成的梯田,它据称让当地人不再需要政府帮助。同时,重工业以及从事重工 业的工人被搬迁到了内地,以让他们躲避预计会发生的苏联袭击,冯客把这个搬迁计划描述为一场经济灾难。那时候,许多官员都已下放到五七干校,在这些位于偏 远地区的农场里,一边做自我批评、一边从事艰苦的劳动。与文革早期的暴力清洗和近乎内战的动乱相比,对上山下乡和强制搬迁年代的描述,虽然不那么痛苦,但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时期以林彪的死亡结束,林彪对搞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负有最大的责任,他于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坠机身亡。林彪被指控密谋暗杀毛 泽东,阴谋暴露后试图逃离中国。

在冯客的笔下,1971年至1976年那段“灰色岁月”消 费品严重短缺,饥饿甚至饥荒都很普遍。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毛泽东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政府干预。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变得更加开放,与苏联的紧张 局势也有所缓和。权贵阶层的权力斗争仍在继续,但正如冯客描述的那样,毛泽东时期的极端政策基本上已经停止。人们对持续不断的清洗、集会和批斗活动感到筋 疲力尽,开始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松散革命。出于生存需要,贫困的农民和支持他们的干部直接抛弃了公社模式。“人们养鸭子、养蜜蜂、养鱼、烧砖,加工木材,无 不以公社的名义进行。”他们恢复自留地,出售农产品,兜售自己的技能,重新办起私营工厂。“无声的抗命和层出不穷的花招每天都在上演,人们试图削弱政府在 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用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取代之。”

冯客认为,广泛的被动抵抗和不顺从是毛泽东思想没落的主要 原因,有些人可能不赞同这个说法;当时中国进行了放弃集体化的重大政策实验,而人民公社的最终解散,是毛泽东去世之后,高层决策者精心考虑的决定。像邓小 平这样的高层领导人有遭到迫害、被流放到农村的经历,所以他们相信,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是失败的,中国需要发展蓬勃的自由市场。

冯客的叙述有时候侧重耸动而非微妙。他的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也值得商榷。有的文革回忆录是源自痛苦、复仇的欲望,以及希望避免这种浩劫再次发生,希望告诉全世界、告诉后人的意愿,这可以理解。它们本质上就是主观 的,有选择性的。但本书文本甚少提供出处,认真的读者不得不频繁翻看尾注,而那些注解引用的来源有时也是令人怀疑的。此外,伤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也很难评 估。

尽管如此,在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理解过程中,这本书仍非常重 要。在冯客看来,文革体现了毛泽东想站在全球共产主义舞台中心的企图。同时这也是“一个老人在晚年清算个人恩怨”的自私表现。毛泽东清除党内高层,发动中 国人民相互对抗,鼓动他们用武力解决问题,开展仇杀,导致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纠缠不清。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和党一起患上历史健忘症的最佳解 释。冯客的戏剧性陈述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恶劣行为以及在文革期间遭受的痛苦,也显示了他们对动荡和暴力做出的迥异而富有创造性的回应。在结束历史上最重大动乱的过程中,遭受压迫、经常处在饿死边缘的草根阶层发挥了显著作用。

鸡蛋成佳肴——古代最有才的厨子!

鸡蛋成佳肴——古代最有才的厨子!

Chicken Eggs

(来自:Flickr)

清代名士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记载了一则“杜甫绝句巧为菜”的小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古代食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个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手艺高超丶名播四方的大厨师,痴迷文学,饱读诗书,从小就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烧出的每道菜,都能体现一句古诗的意境,或用古诗名句来做菜名,使菜香兼有书香,独具风格,新鲜雅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诗厨”。

一天,有个朋友有意出难题考考他,给了他几个鸡蛋,要他以之办一桌菜肴,而且每道菜都要用一句唐诗来命名。

没想到“诗厨”一口就应允,欣然接受了这个小小的挑战。因为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说:“一道菜用一句唐诗,这太容易了,这些鸡蛋我给你做四道菜吧,以四句唐诗来为之分别命名,而且是一首完整的唐诗。”

“那自然更好了。”那位朋友忙不跌地说,旁边的人亦纷纷称奇。

一会儿,第一道菜做好呈上来了,是两个炖黄蛋,“诗厨”谓之:

两个黄鹂鸣翠柳,

再过一会,第二道菜也上来了,是把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列队形,下面铺了一片青菜叶子,“诗厨”谓之:

一行白鹭上青天。

又过了一会,第三道菜也上来了:清炒蛋白一撮。“诗厨”谓之:

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四道菜最后上来,只见一碗调味清汤,上面浮着几片蛋壳。“诗厨”谓之: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四句是一首完整的唐人绝句,熟悉唐诗的人都知道,这是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诗厨”根据这首绝句诗的内容,巧妙地将几个鸡蛋做成了四道十分别致的菜,妙手拈来,蕴涵丰富且非常贴切,可谓神来之笔。

那位朋友连连大声叫好,旁边的众人皆为之绝倒。(刘继兴)

(来自:文史网)

旅美作家出新书:从新角度看中国

《倾斜的天安门》新书封面以及作者陈破空的名片(2016年4月24日,美国之音齐勇明拍摄)《倾斜的天安门》新书封面以及作者陈破空的名片

一本名为《倾斜的天安门》新书星期六在台北出版发行,旅美政论家、作家陈破空希望通过书中的一百个政治和历史“常识”帮助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认识中国。

陈破空希望他的新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真实面目,纠正中国政府向人民灌输的错误认知。他说,希望能“让中国人回归常识,回归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实和未来”。

《倾斜的天安门》由历史篇、现实篇和未来篇三大部分组成,每个论述都由一个问题引出,比如:“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是福是祸?”“是谁领导了抗日战争?”“中国人站起来了吗?”再如:“天安门事件,中共为何讳莫如深?”“中国反腐,为何越反越腐?”等等。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萧新煌说,只要随便挑一则书中的常识来阅读,就会破除一个中共布下的魔障,多一份对中国的透视。

有关书名《倾斜的天安门》是何种含义,陈破空说:“天安门看起来端庄端正端仪,但是它是倾斜的,因为支撑它的权力是倾斜的,它的理论基础是倾斜的、逻辑是颠倒的,常识是被扭曲的。”

陈破空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目前网路时代一切都要求速度,讲求短平快,所以这本书也以短平快的方法写出了100个常识问题。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重点放在了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大半个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常识,把中共主导的教科书所颠倒的历史和混淆的思维纠正过来、正本清源。

美国人托马斯.潘恩200多年前写了一本50多页的小册子,名为《常识》(Common Sense),影响巨大,排名“影响美国历史20本书”的榜首。陈破空这本讲常识的书能否唤醒中国大陆,人们拭目以待。

陈破空九年前出版了名为《关于中国的100个常识》的书,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广泛引用,还发行了韩文版。

陈破空这次对原书百分之90以上做了修改和补充,作为新书在台湾发行。该书已经得到日本书商的接洽,准备发行日文版本。作者表示,该书还将陆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相继出版。

陈破空著述频繁,关注议题广泛。2007年获美国“万人杰”新闻文化奖。其政论著作,除了最新的《倾斜的天安门》,还包括《中南海厚黑学》、 《Til如中美开战》、《关於中国的一百个常识》、《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国人》、《不受欢迎的中国人》、《红色纸老虎内幕》等。另有小说《台风》、诗集《緋闻》等多种著作。

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Tong Zhi Di Qing Emperor

(图:同治帝  图源Wiki)

1886年8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里面记载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清朝皇子们的教育和婚姻生活情况:

“据香港《每日新闻》:清朝皇室的皇子们还不太懂事时,就在教育上经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都要在凌晨时分起床,然后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上中国文学。这些皇室学生们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椅子上站起来,接受学生们的‘大请’,然后回敬一个礼坐下。”

“如果功课背熟了,一个学生会把书放在太师面前,然后回到自己座位上反复默记。如果功课没有背熟,太师会叫太监拿一根教鞭来,再做一次正确的示范。每位皇子由八名学生(满语叫‘哈哈珠子’,即随侍皇子皇孙的幼童)陪读,他们要与皇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太师对这些陪读者的训诫会更加严厉,皇子如果背不下来,哈哈珠子就要代其挨教鞭。相反,如果皇子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他们也会受到赞扬或得到奖赏。对特别桀骜不驯的皇子,作为最后的手段,就是让他自己挨教鞭。尽管太师多数情况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实在忍无可忍了,也会把他带去见皇帝。那时,清帝就会命令一个太监拧他的脸。皇太后就曾经用这一方法处罚过已故的同治皇帝。”

“中国文学课一般上两个小时,之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在级别上比太师低一些,称作‘师傅’,他要在门口恭迎学生,并须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学习满族通古斯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学习地方的方言。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和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丶步丶箭等竞技运动。年轻皇子们一整天都在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都比较早。每天的饮食也都定时定量,绝对不允许赌博。”

“皇子到15岁时就要结婚。如果确立为皇储,还要为他选择太子妃。”

“每年的过年,皇帝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一场宫内大宴。皇后坐在皇帝的左边。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体妃嫔聚会的场合,皇帝能看到他所有的爱人,并对她们做出比较。皇后将食物递给宦官们,宦官们接到食物后会把它们恭敬地放在膝上。皇帝也会用同样的礼节向他的妃嫔们赐食。”

(来自:文史网)

台湾关于矮人的传说

台湾关于矮人的传说

Bamboo Taiwan XiTou

(图:台湾溪头竹林  图源Pixebay)

台湾说南岛语的原住民族中有不少族群都承传着矮人的故事。根据记载下来的传说,赛夏丶噶玛兰丶邹丶邵丶布农丶泰雅丶赛德克丶鲁凯丶排湾丶阿美等族,从平原到山地,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各地皆有关於祖先与矮人相遇丶相处以及交战的描述……

台湾是个拥有丰富生态与多元族群的东亚大岛。自史前时代起,人类在岛上的活动从不间断,考古学丶语言学与民族学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不为大海与高山阻隔的族群接触丶物品交易与文化交流,同时也隐含着许多世代相传却不曾解答的谜题,关於矮人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

台湾说南岛语的原住民族中有不少族群都承传着矮人的故事。根据记载下来的传说,包括赛夏丶噶玛兰丶邹丶邵丶布农丶泰雅丶赛德克丶鲁凯丶排湾丶阿美等族,从平原到山地,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各地皆有关於祖先与矮人相遇丶相处以及交战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民间习称‌‌“矮黑人‌‌”或‌‌“小黑人‌‌”,但是这些矮人传说却少有提及矮人的肤色,除了指出身长大约三尺与少数例子谈到红色的卷发。各族传说对矮人的习性丶动作与武器等说法趋於一致,居住地与形式则有区域性的差异,总体来说多为山林偏僻之处。

原住民各族矮人传说

宜兰平原的噶玛兰人相传有强壮丶小个子的族群,他们拿着梯子采收茄子,也带着弓箭,打仗时躲在水牛脚印处。日月潭一带水沙连地区也曾是矮人的故地,邵族流传与矮人争水源,导致争战,矮人战败後逃逸消失的故事。

邹族传说在玉山北方有着穴居的矮人;浊水溪畔也有住在石屋的矮人;矮人也有住在地洞中,红色卷发,吃地瓜与小米。矮人们身长如七丶八岁的小孩,臂力极强丶健步如飞,藏匿於草丛让人看不见,却会偷偷攻击,又爱恶作剧,族人有这样的传说:古时候,矮人会偷拿族人分取的兽肉;他们也将族人留在外头的小孩带走,或用麻袋把人带走。矮人甚至会潜入家屋,欺侮落单的孩子与女人。有一则传说提到矮人将一名怀孕的女性族人带走,这名妇女一路做记号,她同矮人一起生活并将男孩生了下来,男孩长大後随着矮人去打猎,但是妇女想要回到以前的家。她交代男孩留意有山田的地方,男孩果真看到了山田,回去向母亲说并开始循着过去的记号展开归途,这时矮人追来了,附近汉人人家好心让母子躲进家里,并谎称母子早已路过许久丶难以追赶了,只见矮人坐下来很伤心的哭了。

居住在中央山脉两侧的布农族传说矮人擅於爬树,连猴子也比不上,为了与矮人战斗,族人将矮人可以躲避的树林丶草丛全数砍除後,终於让矮人落败,渡海而去。布农族也遇到过住在洞里的矮人,慷慨地帮助饥饿的族人,招待当时族人从未见过的豆丶米丶粟等食物,後来族人偷偷带走了矮人不同意给的种子,种植成功後成了日後布农族的主食。

在北部山区赛德克族的传说中,矮人身长仅及常人的胸部,带着长刀,趁族人出猎途中在小屋休息时,对小屋动手脚丶杀害族人。族人因而有所防备,设下陷阱,报复矮人,从此矮人即不见踪影。无独有偶,邻近的泰雅族也传说身型短小,腰间却佩带大刀的矮人。

南部山区的鲁凯族丶排湾族与矮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较为友善,彼此通婚,矮人的生活方式也与族人相似:住在石屋丶种植小米丶芋头与甘薯,也从事打猎等活动,後来他们也逐渐消失。

排湾族传说矮人是来自台湾东部海岸;而住在东台湾的阿美族亦传说中央山脉的山脚下居住着矮人。有些部落就是在祖先与矮人激战得胜後才得以在其社地上建立起来。矮人使用陶器,他们用的弓箭是以三根竹子做成,箭头为石制,中央还有圆孔可以绑缚在箭柄上,颇有石器时代遗风。

由以上的传说可以看出台湾原住民族在各地都遭逢矮人,他们虽然矮小,却十分有力,动作敏捷,常偷袭人,偷取物品外也欺侮小孩与妇女。族群关系常有争战,即使未发生争战,矮人也都是逐渐消失的一方。

赛夏族与矮灵祭

台湾矮人传说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者,当属住在新竹与苗栗交界山区的赛夏族。赛夏族传说他们村落的对岸住着不同的族类,身材矮小丶红色头发丶吃芋头,常会隐身攻击人。赛夏的传说中有着更多其他各族较少着墨的部分,例如,女性的矮人以及她们擅长织有纹样的布,长相也很好看;此外,矮人也喜爱唱歌丶跳舞。在赛夏族看来矮人似乎具有使作物生长良好的神奇能力,因此传说中,当矮人与赛夏族一起生活时,农作物丰收;没有矮人之後,种植的菜蔬与稻米都生虫了,於是赛夏族开始过着饥饿的生活。赛夏族不仅传说着祖先与矮人共同生活的故事,也以着名的‌‌“矮灵祭‌‌”演绎着赛夏族人因不满矮人非礼赛夏妇女,报复矮人使其族淹死的事件。

根据日本语言学家的纪录,关於祭仪的传说是这样的:

我们本来跟矮人和睦相处,共同举办矮人祭仪。矮人也教导赛夏族矮人的祭法与祭歌,姓朱的族人学会了,於是,就把祭典仪式交给他们办理。然而就在祭仪举行期间,矮人行为不检点,唱歌时他们非礼赛夏族妇女,触怒了族人。矮人们回去时要渡河,靠的是由河岸两侧生长的枇杷树交枝而成的树桥,於是族人暗中砍断树桥的部分;等到矮人上桥後,桥就断了,矮人都掉落水中淹死了。年轻的矮人死去,仅有一对年老的矮人夫妇没死,他们对赛夏族人说:‌‌“我们要到浊水河去。今後你们举行矮人祭典,就隔年举办一次。你们再也看不到我们了。你们的行为若稍有偏差,我们就会鞭打你们,使你们暂时死去。那时,只要姓朱的把芒草打结,你们就会苏醒过来。我们要离开了,并把山棕叶撕开。从前山棕叶像芭蕉叶一样地没撕开,是我们矮人把它撕开的。‌‌”矮人又说:‌‌“这个山棕叶撕开一片,野猪就会吃你们的农作物。再撕开一片,麻雀就会吃你们的农作物。若再撕开一片,害虫就会吃你们的农作物,百步蛇就会咬你们全族的人。这些都是有害的动物,他们会加害你们全族的人。如此一来,你们以後再也不会有真正的丰年了。我的话到此为止。再见!我们要到浊水河那边去。‌‌”说完後,两人相偕离去。

矮灵祭是赛夏族最为重视的祭仪活动。目前仪式是每两年举行一次,从开始到结束共计六天五夜,其中包括连续三夜的通宵歌舞,祭仪期间的活动都是依照传承下来的方式严谨遵行。祭仪前後,族人谨言慎行以免触犯禁忌,同时必须将两年来的纠纷与争执予以和解。祭仪进行间,若有不妥之处,长老得向矮灵求得谅解,事态严重时甚至会被矮灵处罚。矮灵祭延续着过去与矮人共同举行矮人祭仪的历史与记忆,同时也表现出赛夏族为了平息矮灵作祟,举行祭仪以求得谅解,迎来平安与丰收,为此族人严格遵守禁忌与规范,履行人与灵之间的约定。透过仪式,人与人得到和解,赛夏族也与矮灵得以和解,矮灵也从族人畏惧的形象转化成为赛夏族人认同的‌‌“守护神‌‌”。

矮人之谜

在有关台湾的汉籍文献中,17世纪末成书的《台湾府志》与18世纪出版的《凤山县志》都记载深山中住着‌‌“长不满三尺‌‌”或‌‌“长仅三丶四尺‌‌”的‌‌“人‌‌”或‌‌“蕃‌‌”,并提到他们与外社语言不通,擅长爬树与张弓射箭,‌‌“人欲擒之,则张弩相向,缘树远遁‌‌”。若这是当时见闻的记录,矮人已经与岛上原住民各族隔离生活,以致於语言已经不能通,同时居於劣势,也不与人正面冲突,宁可远遁而去。可以想见,原住民与矮人的际遇,从传说中矮人与祖先相遇丶共同生活丶甚至教导农事等,到後来彼此为争夺水源丶土地,或是因嫌隙而武力相向;当不敌族人时,终至选择离开,遁入更深的山林丶更深的地穴,或是更难寻觅的山洞,避开外人的视线,遗世而居。

考古学家声称找到可能为矮人居住过的遗迹或使用过的遗物,但因尚未发现其活动的踪迹或是人体遗骸,矮人在台湾的活动与过去,仍待解谜。然而,身型矮小的小人种不仅是台湾原住民祖先所共同接触过的记忆与传说,他们应当曾经生活在台湾各地,也练就出原住民祖先当时都尚未得知的在地生活的技能与自然环境的知识,并在亦敌亦友的关系中传递给原住民祖先。原住民的矮人传说无疑证诸台湾生态的多样性,更为台湾的族群与文化增添神秘的色彩,或许正是了解台湾更为久远年代以前历史的‌‌“失落环节‌‌”。

(来自:奥秘网)

为什么是“上厕所”?为什么是“下厨房”?

为什么是“上厕所”?为什么是“下厨房”?

先说“上厕所”

《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说文》:“圂,厕也。”“圂”丶“厕”互训说明当时的厕所和猪圈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考古文物中获得充分的证明。各地汉代遗址出土的猪圈模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往往与厕所连在一起,与农村中的连厕圈相仿。

Ancient Restroom Model(图为:东汉墓出土的陶厕所猪圈)

茅厕一般都在猪圈里,上层是猪圈和人方便的入口,下层是个大粪池。现在客家人还有这样的厕所。圈厕结合为积肥提供了方便。因厕在上层,所以称为“上厕所”。

再谈“下厨房”

《列女传·母仪》:“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审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在中馈”是指主管家中饮食。


(四合院平面图,厨房位置用红色标出)

传统宅院,一般主房(北屋)高大,厨房(东屋或西屋)低于主房,所以去厨房谓之“下”。

你猜对了吗?想想看,走南北丶买东西又是什么意思呢?

(来自: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