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
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
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幸福是你眼睛笑起来的美丽。
幸福是你手心放在我的手心。
幸福是我失落时你给我的快乐。
幸福是寒冷时把你抱紧…
作者:唐家三少
Just another WordPress site
在一生里面,生命给了我们许多的欢笑与泪水,
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命的残缺!
生命的磨难一直都在,但看你用什麽样的心态去面对,
当你能正向的去思考,勇敢走过,生命就带你走向成功与坦途
当你用负面情绪去解读,意志消沈畏缩不前,生命也就走向毁灭与死亡
在我走过生命的无常,如今的我已学会了,尊重生命坦然面对
当你面对生命,如残烛将尽的无奈,除了学会放下,别无选择
我曾经问自己,生命带给我真正的意义是什麽?
如今我在上帝的慈悲里,找到了解答,那就是「珍惜」与「爱」!
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拥有与美好,让心中充满爱,
一个没有怨怼的生命,爱才能继续存在!
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的一段话: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人间行路,其实有着太多的艰难,人生是条漫漫长河,
挫折不能免,困顿无法逃,要如何把生命的沙粒变成美丽的珍珠?
生命总有悲欢离合,总有阴雨晴阳,平顺,是上天的恩赐,当拂逆面临,无有怨怼,
人生有太多的功课要我们去学习,上天也必然有它的旨意存在,
生命的历练,是为了,让我们能走在更好的路途上!
走过困境,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生命将是一颗美丽的珍珠!
祝福,无论是走在幸福中的你,还是走在困境中的你,
都能珍惜生命,爱惜生命,
因为它能让你看见希望,为你带来永恒的力量!
问题现在不克服,就会跟着你一辈子
30多岁的进勇在补习班教英文,他在白天无所事事,等到傍晚别人下班时才开始工作。教书本来就是枯燥的工作,而那些桀骜难驯的小孩又让工作变得更无趣。不过为了生活,他还是勉强撑下去。
只要想到未来,他就感到黯然。再过几年就40岁了,如果到那个年纪还在做这个工作,那该怎麽办?等年纪大一点时,体力就会变差,而且还要面对年轻人的竞争,自己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
进勇从小就没有特别想从事的工作,对这个世界也没有太多的好奇和兴趣。他只是个听从父母要求的乖小孩,成绩不算差,运气也都还不错,所以能考进名校。毕业後没什麽目标的他向几间大公司投了履历,但都没被录取,只好继续在家待业。後来禁不起父母的叨念,他只好出国进修一年英文,回来後才好不容易找到这家补习班的教书工作。
比起儿子好不到哪里的爸爸常骂进勇:「一个男孩子这麽没有雄心壮志。」进勇听了就会自言自语地回应说:「我会变成这样是谁害的?」然後跑进房间里。
进勇小时候很聪明,还常被人家称做天才。父母受到他的聪明所鼓舞,便带着他到处跑,希望让他学习所有「好的东西」,也因此他几乎踏遍所有的补习班。有一次他耍赖说不想去补习,结果被父亲狠狠毒打一顿,还在冬天将只穿一件内衣的他赶出门。进勇在外面忍耐了一小时的寒风和羞辱,从此不再反抗父亲,他决定默默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进勇失去了自主性,内心彷佛空了一块,内心空虚的自我使他对外在世界逐渐失去兴趣。
为了能真正长大成人,就必须经历别离
小孩子都希望赶快长大成人,但在长大前总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小时候还不懂,时间其实就在等待中流逝了,时间让很多事情从指缝间溜走,也让冷漠的现实感悄悄填满了空档,但是小孩子还来不及懂得这些。
所谓长大,也隐含着与过去告别的伤感,因为重新出发必须要从告别过去熟悉的事物开始。而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些什麽呢?
首先为了当个大人,我们必须告别一直保护我们丶疼爱我们的父母亲温暖怀抱。过去父母会随时陪在我们身边,扮演着保护我们的坚强角色,如今要告别他们,这是件让我们多麽伤感与不安的事。
从小到大,只要一碰到困难,我们就会跑去找父母亲讨论,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当我们犯错时,只要想到有父母亲替我们扛责任,心中就不会害怕。可是等到长大以後,自己就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起全责,虽然还是可以找父母讨论商量,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依赖父母。父母从保护者的角色变成了保证人,现在起我们要将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传给子女,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踏入为人父母的阶段,不能继续躲在父母温暖安全的怀抱里。也因为如此,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感伤与不安。
第二点,如果你在长大後的某一天照镜子,你可能会被自己的模样吓一跳,因为和你小时候梦想的样子实在差太多了。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心慌,但这就是另一个准备告别的时机──与小时候以为什麽事都是可能的远大梦想告别。
青少年时期梦想的事很多,有时会想像自己在社会上功成名就丶受到其他人崇拜的华丽模样,有时会梦想自己牺牲奉献丶宛如圣人的模样。当时的眼前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总认为只要是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无论什麽都可以完成。
然而等我们长大以後,我们才发现自己在镜子里的模样与过去所梦想的完全不同。这时我们开始明白,就算打破镜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面貌,同时还必须忍受因失望所带来的痛苦。这也代表我们应该抛开小时候做错事时的期待──以为自己做错事都可以被原谅,或是以为做了坏事就会有人出来收拾善後。长大後的你必须承认所有事都要自己解决,自己负责,而且你的义务将会大於权利。你也必须接受一些事实,像是自己的力量其实很渺小,你能享受的自由很有限,还有你与所爱的人之间无法维持完整关系等等。
领悟到人生是受限制的,体认到长大以後再也无法自由选择,了解到人生总有无法完成的梦想以及现实的落差,这些都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面貌。小时候总以为「我就是世界,我的希望就是命令」,长大成人就等於放弃幼年这种自以为全能的自恋心态,也等於是与它告别的过程。
为什麽这个世界让进勇感到无趣而忧郁?
生活中难免有让人倦怠的时候。不过「忙碌之馀的短暂倦怠」和「找不到生活意义而想从这个世界退缩的倦怠」,两者间却有很大的不同。借用罗素的话,前者是有建设性的倦怠,後者则是破坏性的倦怠。心理分析则将破坏性倦怠称为「异常性的疾病」。
前面提到过的进勇缺乏志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但其实他也曾怀抱着如父母期待般的自我理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功,得到众人的掌声。可是等他长大之後,他必须承认在无法尽如人愿的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限制,所以他应该调整梦想以符合现实,也就是说他需要一个放弃崇高自我理想并为此哀悼的过程。
然而渴望受到父母肯定及关爱的进勇并无法放弃高目标的「理想自我(ego-ideal)」。
所谓「理想自我」,是指「我应该要成为这样」的自我要求,这种自我要求是将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父母赞美或是父母追求的价值观予以内化而形成,并与良心一起构成「超我」。但是当理想自我的目标过高时,很容易因为与现实中落魄的自己落差太大,而导致失望及忧郁。所以等进勇年纪越大时,那些无法完成的梦想与自己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他的挫折感也越深。由於无法达到理想自我,原本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他反而遭到父母排拒,这也使他备感无力。
如今他的人生已经失去意义。这种挫折感刺激他愤怒的情绪,让他觉得自己相当落魄,除了充满无力感之外,也经常感到疲累。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勇的倦怠可说是种「痛苦的孤独」,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幻灭」。
他最常使用的防卫机制是退化丶投射及逃避。他对自己无法达成理想自我而感到挫折丶愤怒,为了防御这种令人害怕的情绪,他退化到凡事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幼年期。他还将自己无法在现实中接受任何刺激的错误投射到外部,认为所有错误都是因为外部刺激不当以及父母养育不当所引起,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内心空虚。此外他也尽量对只会带给他挫折感的现实世界视而不见,想尽办法逃避。
哀悼过去,勿再拖延
有人和进勇一样,至今仍然无法告别过去。舍不得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以及幸福童年生活丶一直想要回到过去的人,还有定格在童年不愿长大的人……等等,我们称之为「彼得潘」。
为了成为大人,我们必须与过去告别,不管有多麽悲伤或者多麽不愿意。而这个送往的过程就是「哀悼」。
对於一切失去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一个哀悼的过程。哀悼的过程不是一瞬间,而是必须经历一连串的阶段。当我们面对失去时,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否认,一边摇头一边说「不,不可能」,想藉此否认失去什麽。经过一段时间之後,已经失去的事实不断重复提醒自己,此时心头会逐渐涌现愤怒,呐喊着「为什麽是我!」不过这种愤怒也代表已经开始接受失去的事实。除了慢慢接受已经永远失去的事实外,心中也同时笼罩着一股悲伤。在悲伤的那段期间,我们会对人生有深度的透彻省察与理解。马塞尔·普鲁斯特将这个过程描述如下:
「克服悲伤後,观念也会随之而至。当悲伤转变为观念时,令我们椎心刺骨的悲伤会失去一部分力量,而且即使这种变化本身只是一瞬间,但却会闪过一丝的喜悦。」
在这段过程结束後,我们才会将对逝去人事物的追忆保留在内心深处,然後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关系。因此所谓的哀悼,是一种充分的悲伤与接受,也是一种送往和重新出发。它更是一种失去,以及将所失去的人事物永远保存在心中的一项过程。
如果没有经历哀悼的过程,我们就无法送走过去,也会一直深陷其中,有如在过往徘徊的幽灵一样。以进勇的情况来看,他就是身处现在却无法面对现在的例子。不过承认过去的日子不再复返并不代表遗忘过去,而是将过去的追忆保留在心中,让它成为我们精神结构的一部分,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将「失去」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还有为逝去的一切事物哀悼,这些都是蜕变与成长所必经的历程。所以在我们真正长大成人之前,都要经历或大或小的哀悼过程,而且会不断重复送往迎来,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
成长其实是件令人悲伤的事,不过当你能接受这一切时,你就能得到按照自己需要去选择的自由。如果你向来只知道照着父母的话去做,从现在起你该做的事就是和父母告别,和童年告别。不要让自己因为困在「过高的理想」中而痛苦,现在就把它们送走,然後张开双臂迎接崭新的人生。
30岁在职场上感到痛苦的原因
今天的闹钟一样喧天作响,彷佛不起床就会发生什麽大事一样。他迷迷糊糊找到了闹钟,神经质地把它关掉。不一会儿,手机开始震动,音响也开始唱起了歌。
庆俊此时才吃力地张开眼睛。心里想着「该起床了」,身体却有如千百斤重,好像刚做完粗工一样全身疲倦。要是能再睡个三十分钟,不,十分钟,那该有多好……一想到要去公司就觉得可怕,他把棉被从头裹到脚,突然间想到那位常让自己心寒,而且非常不想见到他的部长。
「吁∼!」
庆俊成功地将自己的身体塞进爆满的地下铁车厢。看看手表,他估计8点58分左右可以进公司。虽然不会迟到,但不知为什麽,总觉得有一股闷气即将发作。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份工作,想起那段因为失业而焦虑到想死的日子,现在实在不应该有这种想法……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他感觉自己就像挂在蜘蛛网上的昆虫一样,被细韧的蜘蛛网黏住,完全动弹不得,最後只能成为蜘蛛的食物。
庆俊慌张打开办公室的门,正准备要冲向自己的座位时,突然有人对着他大喊一声「早!」他觉得人们都太虚伪。看着脸上堆满虚假笑容在向他打招呼的同事,他心里很想问他们:「真的有那麽高兴吗?」
有一份报告今天就得交出来,可是到现在都还没准备好。两眼盯着电脑萤幕看,想要加快速度,却老是停留在同一行。这件计画每天都被部长打回票,想到今天又要挨骂,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一踏进公司就开始忧郁的人
知您是不是也跟庆俊一样,是个一踏进公司就开始觉得忧郁的30岁世代?当然没有人会觉得上班有趣或是喜欢上班。尤其是现代社会里,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导入更激烈的竞争制度,再加上面临退休年龄提前的不安,使得当今上班族的忧郁程度越来越严重。可是30岁世代的忧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重视,甚至还经常遭到忽略,被认为是「在应该认真工作的年纪无病呻吟」。难道真的可以不把它当一回事吗?
现在已经迈入了百万名青年失业的时代。在职场上叫苦连天的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伤心的「李太白(译注:与韩文『二泰白』同音,意指『20岁泰半为白手』。韩文『白手』指失业者)」。根据《88万元世代》一书的说法,韩国20岁世代的年轻人即使找到工作,大部分也都是非正职,且薪资多在88万元左右(台币约2万4千元)。光从这个现象就可以推敲出30岁世代就业的困难程度。
仔细想想,确实是如此。在九○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前,当时的社会新鲜人享受着比现在更富裕的物质生活,找工作也没有什麽太大的困难。而现在的30岁世代虽然小时候也是经济成长的受益者,而且同样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但在他们大学时期前後刚好碰上金融风暴,所以增加他们就业上的困难及不稳定。也因此当他们从20岁跨入30岁时,不管是在经济上或精神上,都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为焦虑。
即使经历一番曲折後幸运找到工作,还是无法令他们感到心安。就算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家还是一窝蜂跑去进修,想藉此消除心中的不安。最近出现一个新名词叫「Salardent(salarymen+student)」,指的就是那些利用清早或午休时间去学习英文会话丶下班後又跑去上些自我发展课程的上班族。他们不断努力想取得证照,或是乾脆准备专业考试。当然,这些可以视为让自己成长的正面努力,但问题就在於对大部分30岁世代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
如果做那些事只是因为受制於某种强迫症,或者只是为了不想被淘汰,而非出自於想追求成功的意志,那就很难从工作及生活中找到乐趣。
这种後遗症通常会发生在所谓的「Gallery」身上,这个词原本是指高尔夫球场上的观众,在此被用来比喻对职场上所有工作保持观望态度的职场人,他们在职场上就好像在观看高尔夫球赛一样。
这些人可能曾经目睹表现杰出的上司因为选错边而被逼退,也可能碰到过某一天隔壁办公桌突然消失的情况,所以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低调而长久地待在职场上,不会想要强调自我。他们也不会为了把工作做好而花费更多心思,只会将自己份内的事做好,然後观察世态的趋势,随之浮沉。
最近流行的「岩盘水族」一词也是源自於类似的背景,指的是职场上毫不起眼丶安静沉默的人。
或许这种变化是他们的苦肉计,目的是为了在冷漠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过着他们「低调而长久」的职场生活。但是当这种类型的生活不断持续时,他们将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乐趣,抗压性也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後终於感染慢性忧郁。
所以有不少上班族得到一种「微笑面具症候群」。这是指上班族为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断提醒自己要面带笑容,但是表面上虽然带着微笑,内心却更加忧郁。这种人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所以当碰到必须说「不」的情况时,他们总希望有人站出来替他扮黑脸。如果非要他自己站出来不可,他们也会在开口前先观察对方的反应,再用听起来不像是拒绝的口气说话,最後还会露出一个笑容。不过他们内心其实很讨厌自己这种伪善的模样。
有这种症状的人,最危险的地方就在於他们没有发觉到自己已经陷入忧郁的事实。他们只会经常喊着失眠或全身酸痛,然後怪自己对每件事情太过钻牛角尖。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小衣食无缺的你们,到底懂不懂人生呢?」在过去,只要努力向前,财富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但现在不同了,30岁世代还必须先找到财富和成功的方向才行。也难怪他们会自嘲地问着:「我们真的是富裕的一代吗?」
30岁世代碰到的另一个难题
30岁世代还有一个与上个世代明显不同的特徵,那就是他们习惯独自工作丶独自玩乐。
以前笔者在医院工作时,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但还是会抽空去找药局的朋友聊天,不然就是一起弹吉他唱歌,或是打打电动玩具,藉此纾解工作压力。不过近来很少看到这种景象,一进到药局,大家不是忙着打电脑,就是盯着手机瞧,全都在忙着自己的事。
但职场是个团体社会,而且是个集合许多不同世代丶大家追求各自利益的利益团体,其中难免存在不同世代间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冲突。在旧世代眼中,毫无疑问新世代只重视个人而且比较自私;在新世代的眼里,则感觉旧世代一直想要干涉自己的私生活。
此外职场是个按照一定规则运作的团体,公司既然支付金钱换取成员的时间及工作能力,当然也要对成员加以控制。
30岁世代的人从小被母亲拉着手四处上补习班,原本就一直生活在令人窒息的控制之中,所以对自我领域受到侵犯一事怀着高度警戒。也因此有不少人将职场上的命令体系看成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最後终於导致无法忍受,而且难以适应。
30岁世代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於他们禁不起责备。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只要成绩好,即使犯错也都能得到原谅,所以对他人的责骂非常敏感。就算只是向他们问话厘清责任,他们也会把它当成是责备,并为此感到受挫。当这种情况恶化时,不管职场的环境好或坏,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勉强撑下去的愧疚感及无力感,然後陷入更深的忧郁困扰。
「夹心饼世代」的压力
30岁碰到的问题岂只是如此?他们在职场上的定位也被认为是「模糊不清」或「不上不下」。这个年纪通常刚升上课长或经理,感觉上比稚嫩的20岁年轻人来得老练,但力量却比年约30岁後半已经具有决定权的上司来得薄弱许多,所以他们对下要带领经验及技术不足的新员工,对上还要辅助掌握经营权的管理阶层,让身处中间位置的他们面临极大的压力。
有研究报告提到了这种「夹心饼世代」无法言喻的压力。一篇在英国所进行的职级与压力间的关联性研究报告指出,压力最大的职级并非具有决定权及必须担负责任的最高管理职,而是实务工作量最多却没有决定权的中间职级,而刚爬上这个职位的人不正是30岁左右吗?工作量大却没有实权,上面的人叫他做什麽就做什麽,叫他不要做他就不能做……30岁是注定要吃苦的阶段,也许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即将迈入30岁时会特别感到忧虑。
每个人内心在本质上是孤独和寂寞的。
我们需要一个「聊得来」的人来取暖,那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更是刚刚好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内心和灵魂。
你看,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我之前曾听过一个婚姻大师分享,如何让爱情可以甜蜜久久
「聊得来」是最重要的关键;因为聊得来,你们才能够谈爱
西方是天使还是魔鬼?自从爱新觉罗皇帝被迫打开国门后,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有人说,西方是天使啊,没有他们一脚踢开国门,中国恐怕现在还给皇上磕头吧。也有人说,西方是魔鬼,忘了八国联军圆明园的一把火了吗?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啊。
社会学里有一个词叫“他者”,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初期,弱者都会产生一种“他者的恐惧”,由此以往,不是认了西方做“干爹”,就是捧着自个的臭脚陶醉其中。这当然不是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应该有的心态。
前 几天,《人民日报》刊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的一篇署名文章,叫《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文章提到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时说:“金融安全是 现代经济安全的核心。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丧失警惕,也不能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例如,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 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
现在,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把西方看做天堂,恐怕应者寥寥了,但“西方阴谋论”的市场还是蛮大的,因为这个最能激发我们的民族情绪。
所以,从成思危先生批判的国际金融领域的“阴谋论”出发,我们可以剖析一个有趣的民族心态问题。成先生的文章是为新书《金融国策论》写的序言,一同为此书写序言的还有刘亚洲上将。告诉你们个秘密,书的作者正是侠客岛(ID:xiake_island)上的岛妹Z博士。
以下是岛妹写的文章,谈怎样认识大洋彼岸的美国。文风有点猛烈,请自觉系好安全带。
反对阴谋论
阴谋论是很有趣,但是会不会太low啦?
最 常被聚焦的“阴谋论”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用辛苦挣来的外汇去买美国债券,差不多是等于你把钱存成了定期存折,存折管理员拿去放高利贷。你基本没什么赚 头,而且能不能拿回钱,还要看他脸色。有人说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阴谋。危机危及全球,几乎击垮欧元,美国人需要刺激经济,货币宽松,债券持有国家受 害,美元资产贬值。更可怕的是,反向操作,持有者还是受害。美国人宣布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资本流向美国,新兴经济体被釜底抽薪,摧枯拉朽一片。惨惨惨~
如果这都算是阴谋,那么给你的火添点儿油。
美 国最善于通过组织趁火打劫,在各种经济危机中雪中送炭,但往往在附加条款里落井下石。差不多是你刚看见柴火,还没来得及烤,回头一看,房子都已经被人家扒 光了。还有棱镜门事件。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不仅涉及到电话邮件等信息,还包括国际间的金融交易,尤其是信用卡交易。通过资金的流向掌握你的动向,so easy,再也不用担心你在背地里有自己的小动作啦!
但是你从哪儿看出阴谋来了?分明岛妹只明明白白看见一个字明晃晃贴在 山姆大叔的脸上——“贪”。大叔抢你的钱,放你的债,扒你的房子,限制你的人,都不过是为了自己。当然,它拥有更强的实力,更深的阅历,更高的手段,更处 心积虑的小心算计,它也极度嘚瑟于自己所谓的“智力资本的回报差价”。它无怨无悔无忧无虑的干着它想干的,说到底都是为了使自己生活更美好。
反对反阴谋论
额,那美国没有阴谋。呃,是不是图样图森破啦?
如 果你把某基金会在前苏联解体以后在当地进行的投棋布子列成图表,就一定会很惊讶,这明明就是一张前苏联地区国家政权颠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嘛,而新政府新内 阁成员与基金会培训人员的重叠程度又是如此之高。又或者,为啥每次遇到不亲美的政府,美国总是“刚好”发现该国金融秩序实在混乱,因此频频举起金融制裁大 旗。而当心仪的人上位,美国立刻就能够大发慈悲,救助之心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
不是说好大叔是民主的救星吗?怎么有的独裁者执政四十年,美国仍然力挺。有的人民主选举就职,美国却支持军方政变将其投入大牢。
如 果你想跟上美国的价值观,首先你得跟得上在美国屁股后面捡节操碎片的速度。美国当然有很多阴谋。它说一套做一套,自己是一种标准,然后有八套不同制式的标 准,供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时使用。当你看到大叔一面戴着荆冠声泪俱下的布道,一面穿着高定与皇族惺惺相惜的进行屈膝礼的时候。亲,你还 看不出它的小算盘有多精,完美的八块腹肌下有多少岁月沉淀的浓醇坏水儿吗?
美国不是好人
好吧。要是你弄得有点儿晕乎,那我们直截了当干脆利索的来讨论一下美国是个啥人。
美国宣传它绮丽动人的价值观,救助一些濒临绝境的小伙伴,它说它要拯救全世界,并且找了这么多好莱坞帅哥靓妹告诉大家,“Yes,we can”。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岛妹是信了。
但 是,那又如何?长夜漫漫,促膝谈心,星辰闪耀,智慧飞溅,很不错,但说明不了这是一个好人吧?轻言软语,暗通款曲,烟波横流,紧握你手,很不错,但说明不 了这是一个好人吧?有人送你一枝花,你就热泪盈眶。有人献你一小曲,你就小鹿乱撞。这绝对不是因为你遇见了一个好人,而是你实在不知道什么叫做好人。
美国不是坏人
但 你也别神伤。美国老是想拿走我们的东西。他们做梦,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梦,他们不愿意,跑到家门口捣乱。他们有自己的国际组织,机构臃肿得连自己都害怕。但 是我们想要有我们主导的国际组织,他们就不愿意,到处对小伙伴们威逼利诱,不许他们和我们要好。不管你们烦不烦,反正岛妹挺烦他们的。
但 是,那又如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好讨厌,但说明不了这是一个坏人吧?棋逢对手,激烈博弈,抢夺风骚,志在必得,好讨厌,但说明不 了这是一个坏人吧?有人和你争同一个目标,你就意气难平。有人做了小动作,你就咬碎钢牙。这绝对不是因为你遇见了一个坏人,而是你实在不知道什么叫做坏 人。
美国是别人
如果你还沉浸在这是一个好人,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或者这是一个坏人,刻骨之辱,必将杀之后快的激烈情绪之中的话。岛妹只能告诉你,对不起,你只是想太多。
如果你觉得他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颇有深意,你多少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你觉得他一切举动都是围绕着你。对不起,你只是想太多。
这 种想法的出现也是凸显了国人的不自信。千百年来,老祖宗的交道规矩是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你尊重我,我自然尊重你,双方是对等关系。而面对别人 的坏心眼,老祖宗也说了,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你对我使坏,对不起,也别怪我不客气。不过这种谦谦有礼又不卑不亢的心态,却被近代强大的西方文明来 了次“炮决”。
如果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现实无非是,美国既不是一个好人,也并非一个坏人,不过是个别人。
它 是你自习室里的同学,并没有跟随你的脚步,也没有和他人做什么都是为了气你,它想的、念的都是自己,它对你好对你坏的时候,从来都是为了自己。它不但聪 明,而且极端务实,无论是它待你温暖如春抑或冷若冰霜,你最好都先搞清楚,你是你,它是它,嬉笑怒骂都好,明刀暗箭都好,它首先是个别人,它不过是个别 人。
如果你拿不住这一点,老是在我我你你、兄弟情义或柔情蜜意中分不清自己的位置,以为它赞扬你就是爱上你,你就会发现精神上的高大上在物质上如此抠缩精。你砸了你的帕萨特,它绝不会让你染指它的宝马。在你破碎的生活中收拾残局的,只是你自己而已。
这个方面,隔壁的苏联大哥,肯定听后眼泪汪汪。
当个平等的参与者
那中美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所谓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当然不是谁依附谁,谁领导谁。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一定是平等的两国关系,其次再是合作共赢,有竞争不怕,有吵闹也不怕,磕磕绊绊在所难免。
对中国来说,无论你爱或不爱,美国主导的这套国际规则就在那里,你可以积极推动向公正合理方面发展完善,但首先要做一个自信的参与者。中国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千万不要有“受害者心态”和“怨妇心态”,这都是不健康的国民心态,会影响我们对国际竞争的判断。
拿 国际金融合作和竞争来说,国际金融体系中浮现和隐藏着的是各国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争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国家间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战略实施过 程中无疑是不能缺少战术和手段的,这些手段当然也应成为战略紧密监控和严加防范的重点。无视他国“阴谋”的存在是危险的,但如果仅以阴谋论作为主线和战略 思维的基调来看待这些问题,无疑是太狭隘了。
无论是美国的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都被列入美国国家战略,成为其政治、经济、军事的保护对象和坚实基础。这就好比,美国在中东有个以色列,在太平洋地区有个日本,美国对华实行武器禁运,向台湾出售TMD。这些是阴谋吗?只是阴谋吗?
在 各种阴谋还是阳谋的讨论中,我们应当抽丝剥茧,直击要害,正面直视这个问题的核心:一国高度重视其国际金融战略,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最大化服务。我们应正 视,国家的金融战略应建立在国家利益而非国际阴谋论的基础上。一国金融体系的建立、设计和调整,无不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并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体研究,制 定出相应的、直面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中国金融战略。
来源:海外网 文/Z博士(发自澳门)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文丨柴静
一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白宫记者,叫海伦·托马斯,逼问过9任总统,进攻性极强,后来白宫特别在新闻厅给她专门设了把椅子,上面用小铜牌刻着她名字,又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项,盛誉极隆。
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在书里回忆自己职业生涯,曾经感叹美国新闻业的萧条,说“不知畏惧,不带好恶地去报道,美国的新闻人忘了吗?”
我自己的经验是,不知畏惧并不算难,不带好恶不容易。
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可避免,
只不过,有记者这个身份,会约束人们表达自己好恶的本能,它要求你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而不是看法。
八十岁的时候,海伦离开供职五十七年的美联社,开始成为一个专栏作家。
专栏作家与记者的区别是,她从此提供看法。
在接受这个邀请的时候她说“我挺高兴的,为什么不呢?这么多年我都在按事情的本来面目描述它,现在为什么我不能按我想的样子来说呢?我每天早上醒来就可以说,今天我恨谁?”
也许她带点玩笑,但箭一旦不再忍受约束,就会射出。
一个月前,她迫于舆论压力辞职了,在将近90岁的时候。
原因是她在某一个集会上,对着一个镜头说:“告诉以色列人,滚出巴勒斯坦……他们(以色列人)可以回家,去波兰、德国,去其他任何地方。”
她是黎巴嫩移民的后裔,她说这话的原因就是她恨。
二
我曾经遇到过CBS的一位记者,我们谈一个问题,他下了一个判断,我说我去过那个地方,我了解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他打断我“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记者”。
“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我说。
“你们是没有信誉的一方”。
这种对话很难谈下去。
不信任是媒体从业者的一部分天性,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敌意是另一回事。
不信任可以保持疑问和观察,可以讨论与争辩,但敌意是一种预设,一种观点,寻求能支持自己情绪的证据,刻意忽略对对方有利的事实,站在一个善恶二元,黑白分明的世界上。
我自己有过这种经验,知道英雄与混蛋的道德模式最容易煽动人们的情绪,一个“反对……!”的立脚点很容易变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使人热血激沸,泪水涟涟。
法拉奇在911之后写《愤怒与自豪》,她说自己“哭了六天六夜”写下这本书——那不是报道,甚至不是文学,用她的话说是“训诫书”,这篇檄文里用的词都是“坏蛋”“强奸犯”“蛆虫”这样的字眼。
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三
我曾经写文章悼念过一位俄罗斯的被暗杀的记者安娜,叫《思考比恐惧更强大》,看到老妇人在她像前放上的白色玫瑰,我写的时候心酸眼热。
后来遇到《华盛顿邮报》的记者ANN,她在莫斯科驻站十六年,说:“我为安娜难过,但我并不赞赏她的报道。”
“为什么?”我有点意外。
“因为她的观点太多。”她说“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
我们都痛恨暴力和对记者的虐杀,但是,ANN的话让我不能不去想——我之前对安娜的评价是否太没有保留?抒情的背后没有更复杂的事实?单纯的强弱黑白的报道能不能完全解释现实?
我说“也许她是在一个那样的环境下,常常被迫害的人很难避免……”
“但这样慢慢会变成你本来反对的人”
“……那么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她说“最好的防御就是准确。”
四
看老郝的新闻调查,一期职业病鉴定的节目,反映那些受疾病所苦而不能得到公正的鉴定机会的工人们,看这节目时我为她骄傲,多年来她一直在做最艰苦的题,因为她心里有对人的关怀。
她的片子中,有几次以音乐致以同情,领导审片的时候,说“把音乐拿掉”。
她有点不服,偷偷留了两段——她跟老范什么都成,但就两样东西不能碰,“音乐和男朋友”。
后来看完老郝这个片子,我觉得领导的决定是对的,音乐是一种倾向,抒情,也可以说是一种强烈的看法,音乐一起,观众就跟着一哽,一软,被影响了,但是如果出发点就是为弱者张目,事件的因果和逻辑就可能来不及宕实,直接进入了情绪。
同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先入为主的悲情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
有个朋友把一篇批评我的文字发给我过,我觉得说得真好,引在这儿跟老郝老范分享: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他写道:“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
END
维基百科柴静,(1976年7月17日-),生于中國山西临汾,中国女记者及主持人,以深入新闻前线及具批判性的调查而闻名。
19岁时(約在1995年),柴静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
22岁时(約在1998年),她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起,供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看见》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1]。
2003年,曾深入抗击非典型肺炎第一线,被《南方都市报》评选为年度风云记者。
2006年起,每年作为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观察员,报道会议召开期间的热点议题。
2012年12月,出版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印高达50万册[2][3]。
2013年7月,《看见》节目暂停播出,据同事透露这与柴静准备赴美生子有关。
2013年10月,柴靜在美國產下1女,取名柴知然,引發輿論「假愛國」的爭議[4][5][6]。
2014年初,柴静从央视离职[7]。
2014年2月,《南都娛樂週刊》在春節前後拍到久未露面的柴靜,出現在北京機場,手裡抱著1名女嬰[8]。
2015年2月28日,自費拍攝與推出空气污染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影片以女兒生时患瘤為引入點[9]。但穹顶之下在網上播出不久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禁止在中國大陸地區播放。[10]2015年4月,入选《时代周刊》2015年“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11]
2015年6月5日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到播出时间仍未播出,之后节目组官方微博发出紧急通知临时宣布节目推迟到9点。然而一直到9点08分节目才开始。据悉,这次临时推迟播出是为了删除与原央视主持人柴静有关的全部画面。柴静曾自费拍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因此被中国当局悄然封杀。[12]
克兰茨著有《不可思议的的奇蹟》(Strange Miracles)一书,他在书中描绘一个医生可以使用超能力进行神奇治疗的世界。他在一篇与该书有关的文章中说:「身为医生,我经常在想,人们是否能找到有待开发的领域或能力。」
美国医生克兰茨(Larry Krantz)曾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他见过原本无药可医的病患奇蹟般康复,却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解释。他认为,直觉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而病 患如果抱持乐观态度而且寻求内心的平和(内修)的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蹟出现。
克兰茨有一次在购物时遇到一名以前他认为已活不了的病人。该名病人罹患移转性癌症,克兰茨曾推荐一名肿瘤学家替她治疗,但她决定不接受治疗。克兰茨认为她活不了多久,但她在几年后却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身体健康。
克兰茨表示,像这样的案例会使人困惑,但他认为所有医生都见过这种令人惊讶和医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他注意到,抱持正面态度的病人,比抱持负面态度者复原得更好。
克兰茨引用最近几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说,压力会伤害身体,或许这也是类似的情况。他相信内心的平静能协助病人复原,也可能协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帮助病人。
克兰茨经常发现,他在开车前去工作的途中,某个病人会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逐渐地了解到,这几乎是肯定的迹象,预示他当天会看到那个病人。他因此学到要相信直觉。
他曾经评估病人的症状,并根据看得到的事实提出诊断结果与治疗建议,却心神不宁地认为他错了。于是他退一步,沉静一下心灵并倾听直觉,结果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浮现出来,而且是正确的。
他认为,使用直觉作为工具,再结合医疗训练和思维能力,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而过去的智慧则具有可引导未来的潜能。
克兰茨说,过去有很多智者和心灵导师,例如: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耶稣等,他们都指出禅定的状态是可达到的,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他提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类似概念「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根据这个概念,人们比较不会受外在世界左右,而是专注于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医生和社会各阶层的人经常打坐、静心调息。当时的中国医学家据信有很大的能力可以直觉诊断并治疗。他们的能力被认为来自精神上的内在修为。
专微信
在美国,女人要分担你的生活;
在中国,女人要改变和拥有你的生活。
在美国,女人的第一次是抛弃尴尬的一刻;
在中国,女人的第一次是献出了她最宝贵的。
在美国,女人永远想做你的朋友;
在中国,女人有时铜嘴铁牙有时小女子一个。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床是增强感情和享受快乐;
在中国,女人和你上床是一生的付出。
在美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永远是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心里最帅的是韩国的影星和英国的球星。
在美国,女人叫她的男人是亲爱的;
在中国,女人叫她的男人是天杀的。
在美国,女人不刻意要男人对她客气;
在中国,女人和男人讲:瞧瞧人家美国男人待女人多好。
在美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总是感谢;
在中国,女人对男人对她的客气,表示理所当然是很客气的了,要不在想你一定想沾她的便宜。
在美国,女人和你上了床了也许都还不大注意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在中国,女人要是觉得你是个穷光蛋,话都不和你说,更别说上床了。
在美国,女人坐你的宝马能和你讨论加速的乐趣;
在中国,女人坐你的宝马就开始贬低边上的别克。
在美国,女人不会拒绝接近她的男人;
在中国,女人把接近她的男人看成是有目的,花心,沾她便宜,流氓….
在美国,如果你能碰到上述那种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嫁了个窝囊美国男人然后在网上写婚姻如何如何幸福的中国女人;
在中国,如果你能碰到象上述那种美国女人的中国女人,那她一定是中国女人中的珍品,你要好好呵护之,善待之。
美国女人只工作,曰本女人只带孩子,
中国女人就是超人:你得工作,创业,洗衣服做饭带孩子,打扫卫生收拾家,照顾公婆,伺候老公,教育子女,对外和谐社会关系,对内和谐家庭关系,防小三敌小四……好了,不说了我歇会!
中国女人,你有什么理由还不对自己好点?该买买,该吃吃,该穿穿。唉,想想都是泪啊!对自己不好就是罪啊。……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doulv/user_blog_diary.php?did=228336#sthash.m0L4DzpC.dpuf
Auguries of innocence 天真的预言
To
And
Hold infinity
And
A
Beats
It
Man was made for
And
Through
Joy and
A
The poor
Than all
One mite
Shall buy
Or, if
Does that whole
He who
Shall be mocksed in age
He who
The rotting grave
He
Triumph’s over Hell and death
He
Will
If
They’d immediately go
To
But
Every night
Some
Every
Some are born
Some are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We
When
Which was born
When the soul
God appears&God
To
But does ahuman form diaplay 对生活在白昼的人
To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最负盛名的作品,《天真的预言》一诗与佛教思想颇多暗合之处,所以有人怀疑布莱克看到过或研读过译为英文的佛教经典。看到这首诗时感觉它非常纯净,很欣赏这样的人生态度,万物由许多微小的细节构成,而细节决定成败。其实想想自己要的生活真的很简单,可往往就是有千万个不得已将自己束缚着,人这一生会有许多的牵绊,我们终究是无法独善其身的,不一定能做菩萨普度众生,认真的过好每一天,放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谦和善用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