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爸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做好爸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Baby(网络图片)

有一位高僧,他收了一位瞎眼的小和尚为徒。小和尚聪明伶俐,却因眼患残疾而缺乏自信,高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日,高僧将小和尚叫到跟前,让他将一套经书送到东方某国最大的一座寺庙中。小和尚犯难了。一个瞎子如何能够千里迢迢去送经书呢?高僧看出小和尚的顾虑,将一块绢书交到小和尚手中,说道:这是一张地图,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你可以将这张地图拿给别人看,让别人给你指路。要切记,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看地图。

小和尚谨遵师命出发了。一路上,他千方百计地打听去东方那个国家的路线,途中经过了许多地区,吃了不少苦,但他终牢记师傅的叮嘱,没有打开那张地图。终于到了旅途中最艰难的时刻,他拿出怀中的地图向别人打听,但路人都说那根本不是什么地图,而是一块普通的绢布。小和尚傻眼了,这分明是师傅给的那块绢布,上面怎会空无一物呢?小和尚冥思良久,终于领悟了师傅的良苦用心,师傅是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啊!靠着机智的聪慧,小和尚终于渡过了难关,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教子智慧

摸索才有前途,人生就是边走边唱丶一坎一坎过来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往往缺乏一种民主姿态,颇有一种句句是真理的味道,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让孩子事事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孩子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独立意识丶自主精神被压制,严重影响他们行为的主动性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毫无原则的放任自由,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教育丶培养孩子树立是非观念,不悉心指导其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那也是绝对错误的,其后果也十分严重。关键在于父母要在正确的思想支配下严格区分孩子的独立性与放任自由的界限,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枝巧。

让孩子独立克服困难丶达到目的的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当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想有一定困难度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以培养其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但这个“度”必须是通过孩子的努力必定能完成的“度”,否则事与愿违,孩子会因此产生厌倦丶失去信心乃去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

 

(来自:Vision Times)

浅谈几则孔子的名言

浅谈几则孔子的名言

KongZi(图:孔子雕像  网路图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就立志向学,这个“学”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孔子想学的应是“道”。何谓“道”?“道”即是真理,是生存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于是孔子博览群书丶周游列国丶拜访老子,即是有志于求道的真实体现。

从15岁就立志寻道的孔子,30岁时,由感性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道”,而且也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体悟。他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升华,到了40岁时,他对他所证悟的道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也就是说,他已经从感性上的认知,升华到理性上的明白了。

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在传道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同心态的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嘲笑他丶冷落他,当然也有人尊敬他而跟随他,从中不断考验他的心性。因为他是在人群中修,不是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所以也有些隐士取笑他,竟然想在乱世中跟世人传道,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继续传道一直到60岁时,心性已经提高到“耳顺”的层次,也就是对于外在的环境丶人丶事丶物都能了然于胸,达到凡事难乱其心的境界。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的心都能坦然不动,这就是大忍之心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13年,直到他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70岁时,他的境界已达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道中。也就是修炼到他所应该到的层次,功成圆满。最后几年他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直到73岁时完成他的使命离开人世。

有人说孔子的道是无神论的,不谈论生死的。主要是因为孔子和季路的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事实上,在古代每一个人都相信鬼神之说,人死为鬼,在天为神。当然孔子的弟子也是。当他们问及孔子这类相关问题时,都是抱着常人之心的。所以很多人就会想,人死了会怎样?神仙是怎么过生活的?当神仙有什么好?鬼吃什么?如何祭祀鬼神.……。真正的修炼是修自己的心,重点并不是在侍奉鬼神。就如同《金刚经》讲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的形式和祀奉鬼神的仪式事实上都是有为法。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精进实修,修炼重点应放在修炼心性,如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修炼,并不是在祀奉鬼神,也不要对其它知识性的问题感兴趣,人是不配知道神仙的事的,因为人会用人的心想神的事,这是对神的最大不敬,要想知道神仙的事,那就修成神仙。鬼怎么过活,你都听闻到了道,还担心变成鬼吗?因此孔子也说“朝闻道,夕可死”。其实听到了“道”就是最宝贵的。

何谓忠?“忠”绝不是国文课本中所写的制式答案:“忠于帝王,忠于父母,忠于权威”,孔子的“忠恕 ”之道真正“忠”的含意,就是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身份,忠于自己的本份,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修”真”,因为真,所以每个人都应善尽本分,真诚的贡献自己的才能。

儒家倡导“正心丶诚意丶修身丶齐家丶治国丶平天下”。并不是要大家去追求功名利禄。正其心丶诚其意,当一个人心正丶意诚修真其自然可以齐家;当诸侯的人修真,自然可以治国;当天子修真,自然可以平天下,若人人都能做到,自是一片升平,也不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都是从真中派生出来,也是以真为根本。

可惜后来的儒生,没有达到孔子所在的层次,也没有了解孔子所说话的真正含意,把孔子的思想理论解释得很世俗化丶功名化。之后,董仲舒把阴阳学加入孔子的思想中,汉武帝独尊儒术,中国变成政教合一,儒家就此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到了后来宋明理学又加入了佛教思想,使得孔子的思想都变质了。

接下来的几千年,儒生只是把孔子的思想当作哲学范畴的东西在批判着学和所谓的研究,也把它当作考科举追求功名的工具。许多人把中国的很多问题推给孔子,说他的思想让中国人愚忠,愚孝,遵从秩序,尊崇权威,形成酱缸文化,这真是曲解了孔子的思想。

 

(来自:文史网)

「鬼节」意义何在?

「鬼节」意义何在?

Zhong Kui(图:钟馗  图源维基百科)

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约定俗成的『鬼节』。人们相信,人生前犯过罪恶或者道德良心上有过亏欠,死後就会被捉去地狱。阎王根据他生前作孽多少,判决其在地狱中受苦的刑罚和期限。而关押鬼魂的地狱——丰都城,会在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打开城门,释放无罪的鬼魂去投胎转世。所以这天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常百姓都要祭祀先人丶点亮明灯,为从地狱中得以解脱的先人们照亮冥间的道路,在轮回中找个好的归宿转世投胎。

道教三元节

根据头条网报导,民间的『鬼节』源自中国道教中的『三元节』。古人云:『每至三元,三管籍考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上至诸天神仙,中至人品考限,下至鱼龙变化飞走万类,并依三官祭圣之日,寻责分别。』(见《三教源流搜神大会》)所谓的『三元节』,其实就是我们所平常熟悉的:正月十五闹花灯丶七月十五放冥灯丶十月十五祭炉神。这『三元节』的来历是源於道教的三位神仙,他们是掌管三界福祸的三位帝君,分别是:赐福紫薇帝君丶赦罪清虚帝君丶解厄暘谷帝君。

顾名思义,『赐福紫薇仙君』正月十五『上元节』检视凡间,凡有修德惜福之人皆可赐福增寿,有修炼得道的精灵也可藉此升仙。所以,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闹花灯,把天地照得通明意在让紫薇仙君多赐福寿。『赦罪清虚帝君』七月十五『中元节』临凡,赦免鬼魂的罪责,让地狱中的冤魂得以投胎转世丶再入轮回。所以要放冥灯照亮冥间返回人间的道路。『解厄暘谷帝君』十月十五『下元节』下凡,熄灭地狱炉火解脱地狱中受苦的恶鬼,所以在十月十五都要祭炉神,意在让炉神他老人家休息一下。

佛教文化的融入

在佛教中也有过七月十五的传统,但其原本只是寺院内部的集会评论修为的日子,与俗世并无牵涉。每年由於夏季苦热寺院便让僧众『安居坐夏』,至农历七月十五安居期满,便召集僧众召开法会,总结交流在安居期间打坐冥想的心得。僧人们每经过一次这样的冥思忏悔就算度过了佛教中的一年,所以,在佛历中七月十五称之为『佛岁日』,也称『盂兰盆节』。其意出自於佛陀弟子『目犍连尊者』救母的佛教故事。所谓『盂兰』是梵语中『倒悬』的意思,意指解除众生倒悬之苦。

在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後逐渐汉化,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兴修寺庙丶笃信佛教,为了以佛法教化百姓丶移风易俗,便在七月十五令举国上下的寺院僧众到河边渡口丶道口路边念经超度孤魂野鬼。僧众在水边道口念经超度,百姓放灯祭祀,这样久而久之『盂兰盆节』与平民百姓的『鬼节』便合二为一,便成为一个丰富丶热闹的同一个节日。

『鬼节』中的阴阳之道丶修身之理和生活智慧

由此看来,中国农历七月十五不管是对於和尚丶道士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那麽这一天究竟不寻常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就藏在四季轮回丶阴阳转换之中。

农历七月十五正值夏秋交替,是阳气收纳丶阴气初升的时节。《阴阳大论》云:『天地动静,阴阳鼓击,各正一气耳;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如果阳气未能收纳,便会到处游荡化为邪气。一年之中非有其时而有其气,谓之时行疫气,在古代人们认为孤魂野鬼正是这种邪气所化生的,鬼魂本无形遇到了时行疫气便化生成形为害一方,大则可祸乱社会风气,小则可使疫病流行。而克制邪气的根本就在於阳气的收纳。所以,在这个夏秋交易的时节,举国上下祭祀放灯,敬畏鬼神,其实是古时智者摒除疫气丶让百姓养生保安,除病去邪的节日。

(来自:奥秘网)

教育的拉丁文源头“educare”本意是“引出”-引出潜藏在内心的智能和持续学习的热情

吴军,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2002年,进入Google,是Google反作弊(Anti Spam)的创始人,参与创建Google中日韩搜索部门,是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05年起,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2010年离开Google,加盟腾讯,任主管搜索业务的副总裁。2012年8月离开腾讯,回到Google。

吴军申请了多项美国及国际专利,并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畅销书。

与此同时,吴军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古典音乐迷,喜欢旅行和影视剧,偶尔会从事园艺,甚至做点木匠活。


▲ 吴军博士

因为女儿吴梦华申请大学的原因,吴军陪着女儿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名校,包括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宾夕法尼亚、约翰·霍普金斯、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的文理学院。

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感触,加上吴军本人求学、从事教育的经历、思考,促使他写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于今夏出版。

1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

吴军的弟弟吴子宁也是清华毕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工作后的十几年中,获得了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CTO。

于是,经常有人向吴军的父母求教育儿经,但吴军的爸妈并没有什么“秘笈”,给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国家长早就知道、已经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读书”之类的。

吴军和弟弟也是很多年之后才想明白了爸妈的“教育秘方”。

吴军的父亲因为家境问题,没能上一个全日制的正式大学,只能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一门一门地补习大学课程。他学习了一辈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被升为教授级研究员。

在吴军的印象里,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也不看什么电视,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现在,吴军的妈妈快80岁了,依然每天坚持学习。

吴军兄弟认为,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让他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吴军看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1/4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吴军和弟弟都把他们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不断学习。回顾过去,他们发现中学、大学时期,有很多很有竞争力的同学,但到了博士毕业以后,还能坚持学新东西的人就不多了。“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2
名校为啥奉行通识教育
因为它能让你有能量一直跑下去

吴军提到,美国名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学生们应该学“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Skills)”。

正如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所说的:“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写作及表达能力、科学素养)更强,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会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美国曾统计过各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较强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见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之外,其余清一色是理工大学,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佐治亚理工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但对比15年后的薪资情况时,那些以通识教育见长的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就挤进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为主的大学。收入虽然并不是衡量毕业生价值及大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里,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如果在耶鲁上学,却没学到这些,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专科”(Not Pre-professional),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修很多这方面的课,但哈佛并没有一个所谓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授予TA。

▲ 哈佛大学校门上的校徽——“真理”的拉丁文

和耶鲁一样,哈佛也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A,学校希望藉此向学生们透露一个信息——你们的学业已经足够优秀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国名校的毕业生,虽然本科毕业时只拿了一个或两个学位,却因为通识教育,擅长很多领域。书中,吴军举了他Google同事科恩博士的例子,科恩博士本科学习音乐,博士时改学电机工程,做了多年研究后,又跟同事一起创办了著名的语音识别公司Nuance,把公司卖掉后才进了Google,从Google退休后,又到乐队演奏去了(他平时的演奏一直没有中断)。这类例子在美国非常多,但在中国却很少见。

3
教育就是“引出”
让热忱与兴趣适配、链接

促成吴军写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的亚裔高中生以及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高中生,申请美国最优秀的高校正变得越来越难。吴军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不同,或者说对教育的意义认知不同。

书中,吴军举了一个例子:1998年,著名花样滑冰选手关颖珊和美国一名新秀——15岁的高一学生塔拉·李宾斯基(Tera Lipinski)争夺奥运会女子单人滑冠军。决赛中,经验丰富的关颖珊因为紧张而失误,最后屈居亚军,李宾斯基毫无压力、正常发挥,获得了冠军。赛后,两人都接受了采访。李宾斯基说,我当时就想着转呀转呀,结果完全发挥了水平。关颖珊说,我想到了父母、奶奶……为了报答他们,我要好好发挥。

吴军认为,这两段话就折射出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亚裔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很多中国学生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而学习。不少人上大学是为了拿文凭,拿到毕业证就意味着考试生涯结束了,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用学习了。

但事实上,想进入哈佛这样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爱学习,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同时有志于成为各学科最优秀的人士。哈佛希望网罗全世界各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比如:马友友、林书豪、娜塔莉·波特曼(美国著名演员)等等,无论哪个领域的顶尖高中生,只要学习不太差,哈佛肯定录取。

正如吴军在书中所写,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后才刚刚开始。

在书中,吴军说,有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1、服务社会的意愿;2、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喜爱程度。这两点其实都提供了一种东西:热忱

还记得《虎妈战歌》中的“虎妈”蔡美儿吗?她成功地将女儿索菲亚送进了哈佛,索菲亚毕业之后决定参军,蔡美儿也十分支持女儿服务社会的想法。


▲ 蔡美儿和两个女儿

事实上,英美名校在提供通识教育的同时,还以相当的自由度、包容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找到适配的方向和兴趣

美国学生对成功的定义非常多元化,一些在亚裔眼里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如:新闻记者(美国大部分新闻工作者收入很低)、低级地方官(收入也很低)、卫生、工会、参军,恰恰是很多哈佛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演讲,有一年学校邀请了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引起了很多争议,连当时的纽约市长都不太乐意。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坚持这么做呢?因为学校认为要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日的世界领袖,就应该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

耶鲁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崇尚自由的学校,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逃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不收这些学生,但耶鲁大学以学术特权为名坚决抵制政府的要求,于是,耶鲁有了一位逃避越战兵役的总统——克林顿。耶鲁很清楚自己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不能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

▲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耶鲁图书馆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所以,其实,所谓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

外太空不好混?这是太空电影告诉我们的

外太空不好混?这是太空电影告诉我们的

Space(图源:Pexels)

无边无垠的宇宙充斥未知氛围,抬头仰望星空,状似触手可及的繁星,实则离众人有好几光年的距离。当时,就有许多人开始对那浩瀚无垠丶无重力的世界感到好奇,直到太空人阿姆斯壮登陆月球踏出第一步後,此举成为吹响太空旅行的号角,众人紧接趋之若鹜地想探索宇宙。

太空旅行有其风险,例如黑洞丶陨石丶太空衣破损丶太空船爆炸等等……如果发生意外,当下没人可以救你,只能靠自己,最糟情况就是丧失性命,以下几部电影详细的介绍在太空有可能会发生的意外,看完之後你将领悟到:没有三两山,别去太空玩!

★星际效应

「星际效应」描述未来世界因沙尘暴侵袭,植物无法生长,粮食严重短缺,地球濒临灭亡,太空总署派太空人上宇宙,前进未知虫洞,展开太空探索。诺兰在本片开启众人对虫洞内部的想像,没有人知道掉进虫洞会接往哪里,诺兰却透过主角库柏的虫洞冒险,满足观影者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根据媒体报导,为设计在科学界广泛被讨论的黑洞与虫洞,诺兰与当代天体物理学大师基普索恩合作,还被基普称赞,尽管故事是源自於导演与编剧的丰富想像,仍旧建立在已知的科学范围内,丝毫没有天马行空,这点很了不起。

★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虽然从太空灾难片出发,导演却想表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历经丧女的女主角(珊卓布拉克饰演)埋首投入太空人的工作,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直到在太空遇到尘暴侵袭,被迫绝地求生,在卖力自救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过往,该片让「阿凡达」导演詹姆斯柯麦隆赞誉有加,他说:「我非常震惊!我想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佳太空电影摄影,也是影史上最棒的太空电影!这是一部长久以来我渴望看到的电影标竿,珊卓和乔治的搭配天衣无缝,完美诠释一名女性在无重力的太空求生的故事。」

Space Movie(「绝地救援」描述太空人受困火星。图源绝地救援脸书)

★绝地救援

近期上映的「绝地救援」,麦特戴蒙饰演的角色为因意外不小心受困火星的太空人马克华特尼,在等待其他成员来火星解救他的过程中,他必须撑4年,想尽办法在火星上种菜,甚至利用科学原理来造水灌溉。

拍摄期间,独角戏分多的麦特戴蒙,有将近5个星期都得自己穿着太空装演戏,其他演员早已拍完各自部分,堪称是他从影以来最孤单的演出,虽没人陪着演对手戏,独自在火星上玩科学丶讲笑话自嗨,麦特戴蒙演技游刃有馀。

(来自:奥秘网)

民间俗语大全

民间俗语大全

Weiqi(图:下围棋  图源维基百科)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大全,谁整理出来的,我算服了!

人情是纸张张薄,事事如棋局局新。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世上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人。

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曽见壹人。

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

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

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

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平身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越奸越狡越贫穷,奸狡原来天不容。

富贵若从奸狡起,世间呆汉喝西风。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人情是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如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务求到处人情好,不饮随他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秋至满山皆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穷途壹饭难。

少时总觉为人易,华年方知立业难。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迟思量事事难。

世上闲愁千万斛,不叫壹点上眉端。

毁身每是作恶日,成名皆在行善时。

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万年。

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神仙难断阴骘事,黄天不昧苦心人。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平身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鬼神可敬不可谄,冤家宜解不宜结。

人生何处不相逢,莫因小怨动声色。

好义固为人所钦,贪利乃为鬼所笑。

贤者不炫己之长,君子不夺人所好。

善业可为须着力,是非闲杂莫劳心。

良田不由心田置,产业变为冤业折。

千年天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

阴地不如新地好,命运在人不在天。

有理问得君王倒,有钱难买子孙贤。

水暖水寒鱼自知,花开花谢春不管。

蜗牛角上校雌雄,石光火中争长短。

留心学到古人难,立脚怕随流水转。

少而寡欲颜色好,老不求官梦也闲。

妙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命中只有八合米,走进天下难满升。

知恩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

荣宠旁边辱等待,贫贱背后福跟随。

各人生死各人了,管人闲事受人磨。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红粉佳人休说老,风流浪子莫叫贫。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得食猫儿强似虎,褪毛鸾凤不如鸡。

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

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子孙衣。

屋漏偏遭连阴雨,船慢又遇顶头风。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

畜生易度人难度,宁度畜生不度人。

天作棋盘星作子,水有源头树有根。

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北邙荒冢无贫富,云垒浮云变古今。

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守口不谈新旧事,知心难得两三人。

欲知世情须尝胆,会尽人情暗点头。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问君还有几春秋。

壹家之计在于和,壹生之计在于勤。

壹朝天子壹朝臣,壹辈新鲜壹辈陈。

壹苗露水壹苗草,壹层山水壹层人。

闷坐书馆闲操心,看来全是论古今。

书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认假不认真。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

真真假假难分解,假者自假真自真。

回忆事情般般假,借假修真破迷津。

由来富贵三更梦,何必楚楚苦用心。

(来自:文史网)

浅谈太极阴阳图

浅谈太极阴阳图

 

Taiji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继承自《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道教的习见用语。

太极阴阳鱼

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太极阴阳鱼图」。

太极阴阳鱼图有另一种更加简捷的画法:就是用一个以曲线分隔的圆圈表示。

「太极」是由无极而来,是阴阳两分前之混沌状态,没有阴阳分明的「阴阳鱼」,只有外面之圆圈,内部有一群小点;然後是阴阳分明的「两仪(一般所说之『太极图』)」;再来是阴阳中有阴阳是「皇极」。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干丶兑丶离丶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丶艮丶坎丶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

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丶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图的来历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872年-989年)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丶《太极图》丶《河图》丶《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955年-1015年),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979年-1032年)等人,後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1017年-1073年)。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因为周敦颐精研禅理,又与道教关系密切,故此图说有道教与释教的影子。

无极图

涵括内丹修炼之理的「无极图」。读它的顺序是从下而上。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门两肾空隙之处。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一切内丹根基,都从这里开始。内丹术语,又称为得窍。

第二圈称炼气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进行化炼,将後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再将先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这一层功夫,叫做炼己,主要在炼去後天的阴质,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层,是五行之气混合之象,指肝(木)丶心(火)丶脾(土)丶肺(金)丶肾(水)五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更上一层,系由坎离二卦变形而成,叫做取坎填离。到这一境界,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叫做得药。坎卦中爻为阳,为实。离卦中爻为阴爻,为虚。它们代表内丹中的肾水与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将坎卦中的阳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变成纯阳之体。最上一层圆圈,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指在得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返到无极,那便是虚空大道了。整个炼内丹的过程便告完成,脱出炼成的圣胎,成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来自:奥秘网)

诸葛亮的羽扇

诸葛亮的羽扇

Zhugeliang

(网路图片)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丶军事家丶战略家丶外交家,他是一位家喻户晓丶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历来以忠义丶智慧的形象在百姓心中位置如神。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不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丶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丶“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丶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丶“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黄月英问诸葛亮:“诸葛先生,可知道送你羽扇的用意?”诸葛亮说:“是礼轻情义重吧。”阿丑说:“可知还有其二?”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丑便说:“诸葛先生,你刚才跟家父畅谈天下大事,讲到你的胸怀大计,气宇轩昂丶眉飞色舞;但是,我发现你讲到曹操丶孙权时,眉头深锁丶忧心于中,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聪明的阿丑姑娘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能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更不能让人家发现,被轻视丶被鄙视,而成不了大事。

诸葛亮娶了阿丑后,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轻摇羽扇,波澜不兴,胸有成竹,胜算在握。诸葛亮功绩显赫,阿丑的功劳卓着。

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来自:Vision Times)

看电影学英文有四个窍门

看电影学英文有四个窍门

Popcorn Bowl

(图源:Pdpics)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喜欢看电影,在电影中经常听到英语,那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英语能力呢?‌‌”特别是对于‌‌“工作中虽然是在使用简单的英语会话,但希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这种英语水平中高级的读者,我们推荐的是通过电影学习英语的方法。

支持女性通过短期留学提高英语能力以实现跳槽的中介公司Go Global的坂口大介先生,今天就来教我们几招‌‌“利用电影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

1、准备心仪的笔记本,作成‌‌“my 辞典‌‌”

看电影时,除了啤酒或红酒之外,请准备好专用的笔记本。为了提高学习兴致,推荐大家准备一本‌‌“心仪的‌‌”笔记本。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开始看电影。遇到在意的表现形式立即做下笔记。笔记不需要记太多,一部电影只记一两条笔记也没有关系。总之,请记录下的‌‌“真的是自己很在意的词句‌‌”,也不需要每次都背下。

2、若是第2次看的电影,请试着模仿发音

对于第一次看的电影,因为应当纯粹地去感受故事,所以不推荐这样做。在看过2次以上的电影中,遇到在意的表现形式时,请立即试着反复模仿。此时,进入角色试着发音是很重要的。

这个方法可能让人有点害羞,所以或许在一个人看电影时去尝试比较好。

3、偶尔温习笔记

在1中记录下的笔记请一直带在身边,然后心血来潮的时候,打开看看。在上班的电车上,在洗手间,在因约会早到而等待的时间里。

一次也行两次也行,尽可能地读出声音来。不需要背熟,为什么呢?因为反复地读出声来,自然而然就会留在记忆里。

4、真的想学习的话,就买‌‌“电影脚本‌‌”吧

不是‌‌“边玩边学‌‌”,而是想认真地学习的话,就到书店买‌‌“电影脚本‌‌”吧。在脚本里写着所有的台词,所以可以在看着书时就有看电影的感觉。

边读文章边理解意思,记下不明白的单词,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对吧!

对于职场女性,推荐《穿普拉达的女王》等以职场为舞台的电影。注意接电话的方式,对应来客等英语的表达方法,再看一次吧!

(来自:博谈网)

明明很伤心,为何要我「别难过」?

明明很伤心,为何要我「别难过」?

Sad Face(图源:Flickr)

家长这样的行为虽然很贴心却很危险。不论你同不同意,孩子的感受是很真实的,如果周遭的人无法理解伤心丶痛苦丶负面的情绪其实是正常的甚至还有益处,那麽孩子最後只会背着大人伤心难过,进而隐藏自己的情绪,他们表面上言行正常,因为这样做会得到赞美;当孩子在伤心事件发生後,掩饰悲伤,往往会得到大人的肯定:「你好勇敢啊!」或「你真坚强。」

人会伤心其实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相信人类是造物主精心设计的成果,就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为了得到感受幸福欢乐的能力,就必须学习体验哀伤。想要逃避哀伤丶痛苦或负面的情绪,终会尝到严厉的苦果。

「别难过」这句简单的话代代相传,不免造成不良的副作用,那就是引出更糟的老生常谈:「不要有情绪。」我们的本意是帮助别人「别难过」,结果反而害别人「什麽感受都不该有」。

几乎所有安慰孩子情绪的句子,都是以「别难过」(或「别伤心」)做开头,一点都不夸张,大家在真实生活里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句话。研究显示,当孩子长到15岁时,他可能已听过这句话超过两万三千次以上,如此反覆强调之下,他们已经深信这个社会根本容不下表露或传达伤心的情绪。

 

(来自:心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