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最新长篇小说 《北鸢》以传奇写时代

葛亮是目前中港台最受注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他耗时七年完成的《北鸢》,如王德威所说,充满传奇色彩。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抒情意境大为提升。

被评论家王德威评为“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的葛亮,日前在台湾出版最新长篇力作《北鸢》(联经出版公司)。这是葛亮继《朱雀》之后,其“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

葛亮近年来风头很健,是目前中港台最受注目的新生代作家之一。他曾于2009年以《朱雀》获得《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朱雀》的故事背景横跨三 个世代,近百年时间,莫言曾经评说《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 了众多的人物。”

王德威则在《北鸢》序说,葛亮早期的《谜鸦》《七声》,“有世故练达的故事,也有简单清纯的叙事,已经可以看出一位青年小说家的造像。2009年, 他推出第一部长篇《朱雀》,纵写南京现代史里的儿女情事,细密缠绵,并且点染出宿命色彩,是近年少数关于城市历史的野心之作。”

细写时代特质

这一回葛亮耗时七年完成了《北鸢》。整本小说很厚,达565页,分八章。

《北鸢》就如王德威所说,它和《朱雀》一样,“充满传奇色彩。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动荡、乱世的情爱无一不备。不同的是,抒情意境大为提升。”

王德威认为,“葛亮这回沉住气,写出一种想象的民国丰采,暗藏其中的凶险,以及终将来到的历史嬗变。以淡笔写深情,他的努力跃然纸上,必须给予肯定。”

《北鸢》时空跨度很大,故事内容始于上世纪20年代,结束于上世纪中叶。以小说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于商贾世家开始,乃至他经历多舛人生,与没落的士绅家族冯家三小姐仁桢相遇相知,在乱世中结下了因缘。

全书主要以男女主角卢文笙、冯仁桢的两条线索展开叙述,在他们的历经沧桑之外,小说也涉及到不同的人物群落,另有角色如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 人、伶人等形形色色民国人物。作者说,“写了一群叫做‘寓公’的人。这些人的存在,若说起来,或代表时代转折间,辉煌之后的颓唐。”

葛亮在自序中如此交待:“这段生活,事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地礼俗与市井的风貌,大至政经地理、人文节庆,小至民间的穿衣饮食,无不需要落实。案头功夫便不可缺少。一时一事,皆具精神。”

葛亮在小说中颇花心思的细写时代特质,写出一个大多数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国社会。王德威形容《北鸢》“描写民国的风雅和动荡,人物细腻典雅,情节错落有致,收放之间,恰如贯穿全作的风筝意象。”

葛亮也对小说取名“北鸢”做了解释,“出自曹寅《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曹公之明达,在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字里行间,坐言起行。虽是残本,散佚有时,终得见天日。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间真精神。”

既古典又现代

读葛亮的小说,可读出其文字功底深厚,小说中常有美丽而诗意的书写,正如《北鸢》尾声所写:

“站在江边,他们看着船舶过往,倾听远处传来有些松懈的汽笛声。略浑浊的江水,忽而激荡,将一叶漂浮的舢板抛起,又落下。这时,太阳已经悄然西沉。天际有一重火热的余晖,几乎烧灼了他们的眼睛。然而,终于还是黯澹下去,被云霭一点点地吞噬,敛入暮色。

“暮色中,他们望见了一只风筝,飘在对岸某幢建筑的上空,孤零零的。飞得并不稳,在肃杀的秋风里头,忽上忽下,有一个瞬间,几乎要跌落。他们屏息看着,看了许久,直到这只风筝远远飘起,越来越高,渐消弭于他们的视线。”

王德威终究是看好葛亮的,他说:“经过《朱雀》《北鸢》两部小说的磨练,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 事,葛亮反其道而行,他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值得期盼。”

葛亮生于南京,长于南京,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2000年到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目前定居香港,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 小说《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北鸢》,电影随笔《绘色》等,并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 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

人之所以会不快乐,因为学不会这三件事?

Image一个富翁得了绝症,他觉得自己将不久人世,心中很难过。後来,他去请教一位隐居的名医。

名医为他把脉诊断後说:「这病除了一个办法外,无药可医,我这里有三帖药。你依续照做,一帖做完再打开另一帖。」

(一) 富翁回到家, 打开第一帖,上面写着:「请你到一处沙滩,躺下30分钟,连续21天。」

富翁半信半疑,还是照做了,结果每次一躺就躺了2个小时。
因为他很忙碌,所以从来没有这麽舒服过。听着风,听着海和海鸥的鸣叫。

(二) 第22天, 他打开第二帖,上面写着:「请在沙滩上找5只鱼或虾或贝,将它们丢回海里,连续21天。」

富翁满心怀疑,但还是照做了,结果每次将小鱼虾丢回海里时,他却莫名地感动。

(三) 第43天,他打开第三帖,上面写着:「请随便找一根树枝,在沙滩上写下所有不满和怨恨的事。」

当他写完没多久,海浪涨潮就把那些字冲刷掉了,他突然顿悟而感动的哭了。回家後,他觉得全身舒畅,很轻松而自在,甚至不再怕死了。

原来,人因为学不会三件事,所以会不快乐:
一. 休息
二. 付出
三. 放下

英研究:南北极冰层下或有神秘世界

英研究:南北极冰层下或有神秘世界

Greenland(图: 格陵兰 Greenland)

北极和南极大陆厚厚的冰层下隐藏着什麽?一份最新的地图详细展现了组成极区地下隐藏世界的巨型大峡谷丶湖泊和山脉。通过对南极和北极的探测,深埋在冰层下的惊人地貌特徵浮出水面,其中包括格陵兰的一个「巨型大峡谷」,规模超过美国大峡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泰晤士世界综合地图集(Times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World)》新版本详细描绘了隐藏在冰层深处的看不见的世界。而之前的极区地图大多是用接近空白的白色显示冰层下地貌,本次最新数据使得被深埋在冰下的世界呈现出来。

负责编辑南极数据集的联阖第一论文作者丶英国南极勘测所的彼得•福瑞特维尔(Peter Fretwell)博士表示:「如果极地的冰层消失不见,我们将会看到山脉和峡谷等大陆性特徵,我们从未想到会在像南极地区看到此类地貌特徵。」

绘制这份地图所用的数据是通过无线电回声探测等技术收集,即飞机从感兴趣地区上空飞过,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并测量被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的数值,并且还采用了地震数据和重力波数据。

南极冰层下的巨大山脉和沟谷

这份地图藉助岩床数据,显示南极的甘布尔泽夫(Gamburtsev)冰下山脉等自然特徵,该山脉如同阿尔卑斯山脉一样巨大,但却被冰严实地包裹着。(fotolia)

这份地图藉助岩床数据,显示南极的甘布尔泽夫(Gamburtsev)冰下山脉等自然特徵,该山脉如同阿尔卑斯山脉一样巨大,但却被冰严实地包裹着。

此外,该图还显示,巨大的沟谷被深埋在南极地区冰川之下,其中包括本特利冰河下沟谷(深达 8188英呎,约2496米),以及位於冰层下大约2.5英里(4公里)处的沃斯托克湖。

今年8月,一项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杂志的研究也显示,英国多所大学以及南极勘测(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AS)的研究人员乘飞机飞越南极西部的龙尼•菲尔希纳冰架(Filchner-Ronne Ice Shelf)时,用雷达探测到南极冰架下存在一个高249米(820英呎)的隧道。这一隧道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987英呎,约合296米)低一些, 是伦敦塔桥的4倍。

北极下的巨型峡谷

在世界的另一端北极,这份新地图显示出格陵兰「巨型大峡谷」,长度超过470英里(750公里),深度2600英呎(800米),在冰层下由北向南延伸。而美国着名的大峡谷的长度也只有277英里(446公里),深6000英呎(1800米)。

格陵兰的这个大峡谷於2013年被发现,它被认为比覆盖在上面的冰川还要久远,目前尚未命名,有人提议称其为格陵兰大峡谷。

福瑞特维尔表示:「搞清楚那里有多少冰,以及冰层下的地貌特徵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气候变化导致冰川消融的速度。」

冰层下沉睡的秘密?

从太空眺望万物赖以生衍的地球时,最耀眼夺目的是熠熠闪亮的白色两极南极北极。因为南丶北极的冰雪万年不化,人类很难直接对其探索研究,所以冰封下的世界或许沉睡着许多神秘的科学之迷,蕴藏珍贵的资源,对於人类认知地球环境丶探索宇宙奥秘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百馀年来,犹如巨大的磁石,南丶北极吸引无数航海家丶探险家和科学家,也流传着关於2个极地的各种发现和学说。

地球物理学者一般都认为,地球的重量有6兆吨的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是实体,那重量将不止於此,因而引发了「地球空洞说」。

1968年1月,美国气象卫星ESSA7拍摄到北极有一个开口洞穴的照片,引发这是不是地球内部的入口的讨论?当时,美国和苏俄都知道这件事,不过由於这是一项高度的国防机密,所以不少国家都被蒙在鼓里。

曾是美国海军少将的拜尔德(Richard Evelyn Byrd),他的日记记载他曾於1947年2月率领一支探险队,从北极进入地球内部,并发现了一个庞大基地和地面上已绝种的动植物,在这个基地里还居住着拥有高科技的地心人。「拜尔德日记」於1965年12月24日曝光。

据网络资料显示,地洞说学者威廉理德针对北极探险家蓝先的探险记「北极的任务」中所说的「冰原中的海」(open water)和北向潮流等难解的现象,力证地洞的存在。地球内部热气往上喷,漫着雾气,於是影响到潮流;再者,北极圈上空出现「水云(water cloud),空中出现海水等现象都不是海市蜃楼,而是从另一侧看地球内部的海所造成的结果。

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各地所发现的长毛象尸体,就是从地球内部的绿洲迷路出来後因气温或食物问题而死的。由於地球内部的温度高,所以在北极的喷口处发现了「动物学上难以解释」的蝶蛾,蜘蛛等生物。而在最近的南极调查中,也发现了几个不冻湖。

 

(来自:奥秘网)

老字号:「张小泉」剪刀

老字号:「张小泉」剪刀

Scissors

(网路图片)

张小泉,安徽黟县人,从小随父学制剪刀手艺。其父张思家有一手精制剪刀的好手艺,后与子在黟县开设张大隆剪刀铺,自产自销「张大隆」剪刀,因剪刀钢火好,耐久用,深得好评。

明末清初战争频繁,张小泉迫于生计,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带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招牌仍为「张大隆」,成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店的祖店。

由于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锻打,经过精心制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利丶轻巧丶耐用,且式样丶品种丶规格也加以改进,生意逐渐兴旺起来,销路也越来越广。

但是虽说生意兴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张小泉为区别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势,便将原店名改为「张小泉」。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被列为贡品。

关于张小泉剪刀,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那是张小泉来杭不久,一天,大井巷内的那口「钱塘第一井」的井水变黑了,且腥臭无比。

此井是大井巷一带百来户居民的生活水源,见此情景议论纷纷,其中一老者说,此井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成精的雌雄蛇精,每十年要来此产卵,今年正好是十年,要想此井永清除非除去两蛇。

这话传到张小泉耳里,心想我张小泉异地来杭谋生,邻里们待己不错,于是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拿了一把打铁的大锤,准备下井杀蛇,在众邻里用雄黄酒给张小泉沐浴后,他手持大铁锤跳入井中,潜入井底,见两蛇正缠在一起,不等两蛇反应过来,抡锤打将过去,正好打在两蛇的「七寸」处,竟把两蛇的脖颈砸得扇扁的粘在一起。

除去了两条蛇精,井水立刻变清了。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便悟出了个想法,他模仿弯曲的蛇尾,打造了一把弯柄的剪刀,果然这弯柄剪刀要比直柄剪刀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张小泉的剪刀都改成了弯曲柄。

张小泉剪丶刀有近百种,如裁衣剪丶绣花剪丶旅行剪丶花齿剪丶修花剪及各样刀具,其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丶经久耐用而驰名海内外。@*

(来自:文史网)

 

做个强吸收力的海绵, 别把犹如污水的抱怨!

Image人越大顾虑得越多,始终「质」会变得不单纯。 毕业以後, 寻得同道人已是稀奇之事, 何况是知音。在外的称兄道弟,真的能让你坦诚相对,毫无顾忌的谈天说地吗?或许你这头的抱怨, 过一秒,就成了人家讥笑的茶馀饭後话题。

正因为这样, 现在的有关人际关系的激励书第一法则会携带一句:「别老是见人诉苦!」。

这麽说不是不完全抱怨,把自己的不屑给密封。这难免会憋出心病的! 只是得认真地选好可靠的物件来诉苦。但是在怎麽要好的朋友, 一二再,再而三的听你唠叨也有厌烦的一天吧。

长大的过程承担的事情逐渐增加, 烦恼也因此蒸蒸日上, 不管事业财政姻缘等, 也只能堆积在心里; 不管是喜悦,兴趣,抱怨, 哀愁,也只能独自吸收。

久而久之, 孤单,寂寞,自卑, 会变得更强壮。 每当夜深人静的周末就开始侵袭自己。

唯有解决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运动,多学习。 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

总而言之,做个强吸收力的海绵, 别把犹如污水的抱怨, 烦恼都榨出来;只吸收乾净的水, 不就把自己冲乾净了吗 ?路是自己走, 怎麽走, 走得开心与否, 都是自己一手创造的。

好痒~ 华裔女吃饭搓脚 邻桌洋人目瞪口呆

好痒~ 华裔女吃饭搓脚 邻桌洋人目瞪口呆

Lady Scratch Feet(图:一位华裔女士吃饭时的双手一直在搓自己脚丫子,让邻桌客人看得目瞪口呆。(网络图片))
蒙特利公园市大妈当街便便丶直销中心孩子在店门口上大号丶女士站上瓜堆抢西瓜等极品镜头,让不少华人冷气倒吸。而华人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小动作,同样让人大气长嘘。

据《洛杉矶报导》报道,日前在圣盖博谷某华人餐馆,一名华人女士在就餐时全程上演的“搓脚戏”,让周边华洋客人看得瞠目结舌。

当时正是晚餐高峰期,能容纳200多人的餐馆人声鼎沸。餐馆大厨的好手艺吸引各族客人,一些洋人也慕名而来,大堂小厅座无虚席。

“当天正好同事生日,请大家一起来品尝特色中国菜”,在洛杉矶一家大公司上班的何小姐表示,听说特色中国菜,同事和朋友中一起来趁热闹作陪的不少,八人不顾堵车一个多小时,希望好好吃上一顿。

“菜刚上来十来分钟,就发现一位洋人同事的眼睛老往邻桌桌子底下看”,何小姐说,因为当时饭桌上大家都在说着精采的话题,同事的眼神让大家心生奇怪。好奇地顺着眼光往下看去,“我的妈,邻桌一位女士右手筷子吃饭,左手搓脚丫!”说到高兴处,女士干脆放下筷子,双手搓脚。

对面是两女一男的饭局,谈笑风生。“当时我还以为吃饭搓脚丫只是对面女士不经意的小动作,没想到整顿饭前后一个多小时,对面的女士几乎全程都在搓自己双脚!”

何小姐表示,平常也曾在中餐馆看到过客人脱了鞋子纳凉,甚至看过有人在公众场合将双脚放上椅子,任凭怪味蔓延,但这次该女士全程的搓脚戏,让她深感到中餐馆请同事吃饭“走错了地方”。“当同事和朋友们都看着我们几个华人丶试图了解此种‘另类中华礼仪’时,我的感觉只有四个字:无地自容”。

洛杉矶一些华人的另一种习惯:穿睡衣睡裤上街。除了平常穿着睡衣睡裤在公寓附近或房前屋后散步丶浇水丶倒垃圾外,一些华人甚至穿着家中衣着送孩子上学丶甚至将睡衣睡裤穿到了商店和购物中心。

不久前在天普市的一家连锁百货店,就有穿着大格子睡裤的华裔男士,大大方方走进商店,逛遍每个柜台,前后一个多小时,无视周遭惊奇与侧目,仿佛在自家后花园散步。店员无奈表示,这根本不是第一个。

除了穿睡衣睡裤出现在公众场所,一些华人在公众场所旁若无人的海派作风,也让周遭颇为侧目。

Lady Feet

(网路图片)

不久前在安大略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一家知名商家店内,一名华裔女士在公众长椅上休息纳凉,旁边放着MK等几大袋名牌。鞋子和袜子胡乱脱了全部摆在地上,未及膝盖的短裙,手提包夹在两腿之间,大半截长腿在周遭来来往往的人流前展现无遗。一直自顾自摆弄私人物品的该位女士,仿佛对众人吃惊的眼光毫无察觉。

安大略某购物中心某名牌店中。一位华裔女士采购后在公共长椅上休息纳凉,鞋袜全脱在地上。(网络图片)

(来自:Vision Times)

孩子都是哲学家

孩子都是哲学家

Chinese Boy(图源:Pixebay)

我们小时候大都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梦,只是能够记得的却寥寥无几。可是,谁的童年不天真?谁的童年不无知?即使是天才的第一声啼哭也充满着对这个世界无知的恐惧。童年的时光与我们渐行渐远。可是,远去的总是最美好的。于是,我们只能在别人的童年里回味,咀嚼,然后,怀念,沉寂。原来,这就是童年。

每一次和小外甥呆在一起,他总是会问我很多的问题。我在想,我当年也是否这样不知节制地问别人问题,对于那些自己的都不知道的事情,只能通过他们看到当年的自己大概也是如此。渐渐地我有一种感觉,小孩子都是哲学家。

其实,他们也是想通过不断的发问来丰富他们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认知,从而,来建立他们自己观念里的的世界体系。就像我们通过他们来理解我们的童年一样,我们同样也是通过理解他们而丰富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这大概就是人的传承吧。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自己参与,例如我们的出生,于是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出生,才知道自己大概也是这样来到人间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讶与闲暇。而小孩子有毫无节制的惊讶和无可置疑的闲暇,这就是他们天生的优势,因而,他们才应该是天生的哲学家。正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存在的意义,以及告诉我们最原始,最美好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答案很明确,就应该是小孩子那样的存在与生活。

他们不断的发问,他们甚至还会以他们的认知与我们辩论。他们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因而他们对于自己的无知从来都不会遮遮掩掩。就像苏格拉底一样,他最大的智慧就在于明白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却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因而,从苏格拉底的意义上讲,小孩子就应当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不仅明白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且会立刻通过发问来扩大他‌‌“知道什么‌‌”的范围。他们还拥有足够的闲暇,因而,他们是人类中天生的贵族。就像《当幸福来敲门》中的那一个小孩,即使每天都与父亲奔波于艰难地生计中,但是,这些艰难从来都没有消磨他发问的欲望,或许也正是那个小孩支撑着主人公走向成功之路。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小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是他们启示我们如何审视我们的生活,是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本源性的生活。他们是哲学家,他们是人类的导师。

可是,越是长大,问题依旧那么多,我们却失去了发问的勇气。我们害怕别人看到我们的无知。我们总是安慰自己,我们只是知道我们不该知道的而已。或许是因为我们少了闲暇,因而,也就失去了惊讶。于是,我可能成为了那一个看哲学的人,学哲学的人,或者与哲学无关的人,却永远失去了成为哲学里的那一个人。

前些年,读过周国平的《妞妞》,记录了他女儿从生到死的短暂的生命历程。我总觉得那是一段残忍的文字,写这样的文字,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是需要勇气。妞妞是不幸,幸运的是,她还是孩子,她就像天使一般,因为,在她眼中的世界,是温柔的,纯净的,哲理的存在。妞妞的一生就是一部有关生命的哲学,生与死在他的眼里是那样的通透和深刻。孩子是哲学家,也只有他们可以这样完美的丶纯净的表达哲学。

前几天,我又在图书馆看到周国平的另一本《宝贝,宝贝》,也是写自己的女儿的,是对自己女儿日常生活的记录,童真童趣,让感觉到:孩子,不仅是哲学家,也是诗人,他们的语言充满的了魅力,他们用仅有的文字所组合的的句子就可以表达哲学式的思考与发问,就可以表达一种诗意。

相反,我们大人的世界却显得很贫乏了。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没有孩子,我们的世界该会缺乏多少深刻,多少诗意,多少乐趣呢?

 

(来自:博谈网)

生命的好坏不在眼前,而是让心成长的历程!

Image不管是好的丶坏的,年过四十,一切点滴心头,学习过程里,终於明白我们生长在那个家庭里都是有着安排,来到这世的家庭,都带着学习的使命而来;我们可以选择自怨自哀的人生路程,也可以选择将挫折当作最好的成长养份,或许上天可以安排我们遇到怎样的人事物,但我们可以决定停留在谁的自己生命里,也可以决定如何在学习中成就此生的自己。

生命的好坏不在眼前,而是让心成长的历程。而成就自己此生美好的信念;盼带着父母与有缘尊长的教导,成为内心富足发光的使者。感谢上天, 让我做一个真正自在的人,我也会记得做一个更好的人,让父母能因为我而感到骄傲,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 也许还有许多未知的可能,但愿都能以爱为出发与传递,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

当岁月匆匆,静静思量,你又想怎麽过着馀生呢?

马桶的历史

马桶的历史

马桶,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论贫穷富贵这个东西人人都要用吧。据资料记载,冲水马桶的雏形最早在 4000 多年前出现在印度河流域,但马桶这个词语其实是来自中国。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中提到「木马子」,《辞源》中对其解释为「木制的马桶」,而真正影响现代马桶发展的还要从1596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的第一个实用马桶说起。为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便利和卫生,觉得是不是 该纪念一下那些伟大的设计?

Toilet(网路图片)

1丶第一个实用马桶

1596 年,英国贵族约翰·哈灵顿发明的了第一个实用马桶,这个马桶由水箱丶抽水阀门和木质座位构成,这个马桶也被当时的女王使用,因为带有冲水阀,也被看做是现代抽水马桶的开端。

2丶卡明斯改进马桶

1775 年,英国的钟表匠卡明斯对马桶的储水器进行了改进,使得马桶每次用完水都可以自动关闭阀门,还可以让水自动灌满水箱。

3丶约瑟夫·布拉梅抽水马桶

1778 年,英国的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对抽水马桶进行了改进,发明了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 u 形弯管等,自此,抽水马桶的雏形已基本形成,现代的马桶基本也采用这些设计。

4丶陶瓷马桶

在中国的瓷器进入欧洲后,马桶的进化史要翻开新的一页,陶瓷成为了制作马桶的重要材料。1883年,托马斯·图里费德让陶瓷质地的马桶实现了市场化,成为使用最广的卫生用具,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最为常见的马桶。

5丶洗脸盆马桶合二为一

进入现代,马桶的样式也千差万别,设计师 Steven M. Johnson 将洗脸盆丶浴盆与马桶相连接,合二为一,这样使得用水量大大减少。

6丶趴着用的马桶

设计师 Nelson Ayala 还真是脑洞大开啊,改变了马桶的使用方式,这款趴着用的马桶的确很颠覆眼力,还真想试试这样的马桶是不是更舒服。

7丶最聪明的马桶

这个马桶可以体检,所以叫做最聪明的马桶。与之配套的在地面上的是体重检测,马桶上安装有尿液检测器,可以分析尿液成分和血压丶体温等。这款马桶由日本品牌 TOTO 为大和住宅工业公司特别设计。

(来自:文史网)

美学者呼吁直升机父母「别再帮孩子做功课!」

美学者呼吁直升机父母「别再帮孩子做功课!」

Nagging Parent Loudspeaker(网路图片)

「别再帮孩子做功课了!」史丹佛前教务长茱莉·利卡汉姆斯说。茱莉指出,数据显示年轻世代的罹患心智疾病的比例正在升高,指出许多爱管闲事的「直升机父母」正在「摧毁年轻一代」。

「直升机父母」一词形容父母不断在孩子上空盘旋,给予孩子过度保护和照顾,但茱莉指出,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面对真实生活的应变能力。她观察,在父母的严加要求下,史丹佛每年录取的的新鲜人的履历一届比一届更完美,但却越来越缺乏自我照顾的能力。

茱莉在最近出的新书《如何教育大人》中指出,年轻世代罹患忧郁症及其他心智疾病的比例正在增高,她认为这跟父母过度照护及要求有关,「直升机父母正在让自己和孩子都受苦。」

茱莉建议父母透过以下几个点检查自己是否有「直升机父母」的倾向,包括「常用『我们』和孩子说话」,因为这代表父母已把孩子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另外如果你发现自己常向孩子的老师丶教务长或教练抱怨,也表示你可能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茱莉指出,过度为孩子发声,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处理冲突的能力。

最後,「别再帮孩子做功课了!」茱莉表示,帮孩子做作业是「直升机父母」的标准特徵,而她对这个举动的评论很简单,「够了!」

身为名校史丹佛的前任教务长,茱莉也希望父母用另外一种角度看待「好学校」,指出好的学习经验未必一定要在公认的名校才能获得。此外,她也为年轻人请命说,父母应该正视年轻孩子在激烈升学竞争中留下的「伤疤」,「他们都快窒息了,心智上非常脆弱,也失去了他们年纪该有的活力。」

(来自:奇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