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当初如何学会英语

中国人当初如何学会英语

Emperor_Guangxu_in_Ordinary_CLothes(图:光绪皇帝 图源Wiki)

溥仪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诵: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现在中国人也要高声呐喊:To learn or not to learn,that is the question!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复杂情结已然在教育战线上愈演愈烈。清末以来,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另一方面,加强母语教育丶减少英语学习负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香港在大学推广英语教学,北京将缩减高考英语的分值。学还是不学?抑或是怎么学?除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外,英语学习还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失望与讽刺之情溢于言表,果不其然,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于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吉利的商品丶货物和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随之而来,当然还有英语。

皇族:九五之尊  “压力山大”

清廷的自大与保守,让世人诟病不已。但在大清国二百多年的基业中,有2.5位皇帝曾大胆地张开双臂拥抱欧罗巴文化。前者是一手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次是在积贫积弱的国运中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扭转时局的光绪皇帝,剩下的半个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宣统了。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t 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两个世纪后,康熙的八世孙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每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糕至极。他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并致函各国公使。无奈,公使们不给面子,纷纷婉言谢绝。虽然不得已身为“傀儡”,但这位思想开明又颇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单单是敢于以身作则丶带头学英语的胆识就值得人们称赞。他以九五之尊带头学习“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提高了英语在宫中的地位,紫禁城内很快掀起了学英语的时尚,就连慈禧老佛爷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丶闭一只眼了。

1917年6月,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兵在北京拥护溥仪复辟。虽然复辟闹剧很快消停了下去,但是小皇帝的教育问题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李鸿章之子李经迈适时向小朝廷推荐苏格兰人庄士敦担任帝师,教授溥仪英语。溥仪对英语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第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丶《金河王》丶《爱丽丝漫游记》以及许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历史丶地理;庄士敦还会把日常用语丶童话丶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溥仪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庄士敦相当满意。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学校:中西并进  “寄托”美国

康熙皇帝设立的四译馆和俄罗斯文馆最终成了“摆设”。到了晚清,在外交场合,清政府不得不雇用外国人担任翻译。这些外国人往往是各国使节的翻译,也可能是在华的传教士,但有一点共性是,他们在谈判过程中总是使用各种伎俩为本国谋利益。迫于这种情况,清廷在奕䜣等人的奏请下,率先在京沪穗三地设立了同文馆,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人才。除此之外,各地的水师丶船政丶铁道等学堂也纷纷开展外语教学。

京师同文馆于1861年首先设立英文馆。在英语教学上,直接移植当时正在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中英文互译练习来学习和掌握英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浅解辞句丶练习句法丶翻译条子”,到了高年级,课程则扩大为“翻译选编丶翻译公文丶练习译文”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得不断地翻译西方书籍,成绩显着者可以得到不菲的奖励。

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这种英文学习法仍没有多大改观。茅盾先生曾回忆他在北京大学预科求学时的经历:“那时候学英语,不像现在从发音规则学起丶循序渐进,我们认丶读丶写英文字像认丶读丶写汉文方块字一样,先生硬教,学生硬记,天天默写单词,天天背课文……”

不久后,北京大学的老冤家——清华学堂从游美肄业馆中脱胎了。作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必须保证毕业生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在美生活和学习,因此,这里的英文教学直接采用美国模式,学校实行严格的考试和淘汰制,定期举行期考丶月考,每日都有口试,口试成绩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如果学生国学不及格,西学及格,仍然可以毕业;如果西学没有及格,国学即使分数再高也毕不了业。同时,清华学堂还非常注重英语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的演讲会丶辩论会丶戏剧丶演出等大多数都是用英文进行,各类告示与刊物也全用英文书写,甚至在校医院看病丶唱校歌都得使用英语。在这种沁润似的英语教学法培养下,清华园先后走出了“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和“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在官办学堂如火如荼地培养新式人才之时,教会学校也在中国各地悄然生长。作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大型西式学校,马礼逊学校对中国传统私塾教育持批判态度,校长布朗自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训练整个人,包括德丶智丶体”,因而马礼逊学校的英语教学注重系统性和计划性,并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教学上,学校反对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到“不须远征,而自能使学生明白了解”。表现优秀的学生,更有机会赴美留学,中国留学的先驱丶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官员:“佶屈聱牙”  汉字注音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是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为此,他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为了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丶常用的专有名词丶英文数词丶各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但佶屈聱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权已被架空,国家权力牢牢地掌握在汉族地主阶层的手中。虽然李鸿章丧权辱国,但他仍然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是着名外交家,他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

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重操故技。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直接在随身携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Садитесь),“谢谢——四包锡箔”(Спасибо),“再见——大四位达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虽说方法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二战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也用现学的俄语向斯大林打招呼,结果斯大林听了之后毫无反应,倒是苏方的翻译打破僵局,询问丘吉尔:“首相阁下,您说的英语,怎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呢?”

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就将这种用汉语注音学习法发扬至极。《翁文恭公日记》记载:“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未初,各国来拜年。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毕竟不是正规的教育,虽然此时的曾纪泽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国人说他的英语确实“流利但不合文法”。

文人:口诵笔译  终成“温拿”

政客们纷纷攘攘,东一棒槌丶西一榔头的汉字注音学习法,只能Chiglish味儿十足。真正值得当代人追逐崇拜的,应当是民国的学院派文人。

虽说“辫子教授”辜鸿铭屡屡被自由主义者们骂成“老古董”,但在英文水平上,讥讽者们却很难望其项背。辜鸿铭10岁时就随义父布朗在苏格兰接受严格的德文和英文教育。布朗虽是英国人,但他的教法更神似中国的私塾教育——死记硬背。他要求辜鸿铭背诵《浮士德》,却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这样,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糊涂地把一部《浮士德》背了下来。到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

之后,辜鸿铭开始了半月学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英文学习计划。天资聪明的辜鸿铭越背越快丶过目不忘,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翁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此时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对辜鸿铭日后在古希腊文丶拉丁文丶法文丶俄文丶意大利文等九种语言文字上的建树功不可没。辜鸿铭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英语的妙法,他回答得很简单:“先背熟一部名家着作做根基。”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作为一名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学者和文学家,林语堂的英语学习法自有其特点,朴朴素素丶简简单单地总结起来,就是注重口语训练。林语堂认为学英语必须有全句的观念,“不能专念于单字。学时须把全句语法丶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口讲必须重叠练习”,使“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吸收英文的句法,久而久之,自然顺口。到了顺口之时,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觉之间学来,比写作时算什么主格宾格强得多了”;“口讲的话都是自自然然说出来的,少有堆砌奇字丶矫揉造作之弊,因为口讲应答之间,不容你刻意求工”。

对于沪上小姐张爱玲来说,提高英文的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并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反反复复,英语水平就会大有提高。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岁月里,将这种翻译学习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她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留过洋的姑姑对她的英文功底很是佩服,说她,“无论是什么英文书,她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译本物理或是化学书。”三年工夫没有白费,看来,正应了张爱玲在《十八春》里说的那句话——“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丶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丶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商人:英汉夹杂  “洋泾浜”语

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一端摇头晃脑地背诵着“How do you do”时,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人早已用“Long time no see”相互寒暄。昔日的古典雅言正在逐渐淡出美国人的口语,Chinglish竟成了一时的风尚。其实,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英语,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商人的口齿间。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的不断攀升,让中国各地的商贩们趋之若鹜。

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丶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商人们说的洋泾浜英语中有着深刻的汉语烙印,姚公鹤先生就曾说过:“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洋泾浜”英语把rice(大米)说成lice,把fish(鱼)说成fis,把have(有)念成hab,very few 念成welly few。若是说起整句话来,现代的人估计更是摸不着头脑,曾有一位年轻的先生去拜访两位女士,中国仆人很严肃地告诉他:That two piecey girls no can see. Number one piecey top side makee washee,washee. Number two piecey go outside,makee walkee,walkee(那两位姑娘您现在一个都不能见。年龄大的一位正在楼上洗澡,年龄小的一位不在家,请您赶紧走开,赶紧走开)。

即便如此,但千万别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是下里巴人的专利。董桥先生曾提到他有一次跟老上海喝茶,听到邻座有人很谦虚地对他的茶友说:“我只会说洋泾浜英文!”那老上海忍不住小声说:“他也配?”哈哈,可见正宗的洋泾浜也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的专用语!

当然,“洋泾浜英语”并非上海特有,在广州丶澳门丶哈尔滨丶台湾等地也出现了汉语与当地通行外语相结合的洋泾浜语。1949年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在上海,洋泾浜英语也丧失生存土壤,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要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此绝种,你早上吃的“吐司”(toast)丶喝点“咖啡”(coffee)丶抽的“雪茄”(cigar)丶坐的“的士”(taxi)丶穿的“派克大衣”(parka)都是“洋泾浜”。当然,你很快还会在英语中见到dama(大妈)与tuhao(土豪)。

(来自:奥秘网  源: 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 蒋波)

三种女人千万不要娶回家

三种女人千万不要娶回家

guy avatar(图源:Pixebay)

3种女人无法和你携手生活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不是儿戏,应该认真对待。作为一个男人,选择什么样的女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伴侣,需要在婚前审慎思考,不要错把以下三种女人娶回家,否则定会让自己苦不堪言。

1丶行为举止轻浮虚荣心极强的女人

一个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够不本分,即使你很漂亮胜过天仙,如果行为举止轻浮,为人处事让人不舒服,也同样让人很难接受。所以,一个女人表露出的外在举止往往会反衬出她的内心世界变化。女人尤其不能虚荣心过强,当男人娶了一个过分虚荣的女人,这个男人会活的很累。步入婚姻后,女人会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要求自己的男人:你什么时候能升职啊?你什么时候能赚100万啊?你什么时候带我出国啊?凡此种种,你满足了她的一个虚荣和欲望,接着下一个欲望可能又来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不懂得知足和克制虚荣心的女人,你一旦娶回家注定就是你的负担和枷锁。

2丶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女人

一个女人可以性格不温柔,但绝不能性情很自私。自私的女人是不可爱的,女人也要有点胸怀,遇事不能过于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的女人不会很幸福,因为她不懂得宽容,她会容忍不了别人的错,她也会容易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样的女人和一个男人走入婚姻,是这个男人的灭顶之灾。男人会因为她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感到孤苦无依,无法从对方那里获得支持丶理解和信任。

3丶不懂礼数说话蛮横粗鲁的女人

一个女人可以没文化,但绝不能没教养。如果连最起码的礼数都不懂得遵守,说起话来蛮横无理丶霸道粗鲁,这样的女人,谁会喜欢,谁又敢将其娶回家?有人说,好女人靠修行。女人只有把自己修行好了,让自己有修养,性格温柔,心态平和,你才能获得男人的青睐。虽然时下有不少男人喜欢找野蛮女友,但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人们就会认真考虑是不是应该娶个野蛮女友回家?只是野蛮还好,就怕你既野蛮又任性,又粗鲁又没教养,如果是这样的女人,男人可万万不能娶回家,哪怕女人很稀缺。

(来自:Vision Times)

古人如何过中秋?

古人如何过中秋?

Moon Cakes(图源:Pixebay)

中国的节庆,往往遵循自然的节律;中秋节同样如此。

到了八月,秋收过了,无论丰收还是歉收,都是要祭拜各种神祗,这称为“秋报”,所以最早中秋节的起源同样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类宗教活动;到了后来,这种神秘气氛才慢慢消减。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秋天,尤其是黄河流域,秋高气爽,能见度高,月亮又大又圆,所以赏月,进而拜月,就成了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主题。因为月亮,就有了嫦娥的传说;因为此时正好桂花飘香,又有伐桂的故事;天凉了,要注意保养,又有了玉兔捣药的典故(明以后北方就因此有了兔爷);后来又了唐王游月宫的神话,等等。

说到拜月,一般只限于女性,所谓“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嘛。因为月亮在道教诸神的体系里,是被称为“太阴真君”的,所以男人拜不得。

拜月,据说先秦时代就有了,《礼记》中就有记载。要拜月,则必设香案,摆放些蔬果丶点心,刚开始,也就是随便一放,到了宋代,才有了“月饼”的称呼,这个名号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而这个时候,月饼还不一定是圆的,有方形的,有菱形的,后来才统一成圆的,月亮是圆的嘛,月饼也自然是圆的了。其实,月饼在唐代就有了它的前身,据《洛中见闻》载,唐末的时候,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到了北宋,这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流传到民间,俗称“小饼”和“月团”。苏轼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看来赏月丶吃月饼已成了时尚和风俗。

这说明,唐宋时期,是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重要的形成期,你看唐诗宋词里,八月十五这天,歌咏月亮以寄情思的作品不在少数。一般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北宋,才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传说月饼起源于元末朱元璋以月饼传递信息,“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只能是传说,但明代政府大力提倡中秋节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地位更加提高,成为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大节日。过节嘛,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赏月丶拜月丶赏桂丶讲民间传说,因此中国节庆的母题又出来了,那就是团圆。月亮圆圆,月饼圆圆,一家人也团团圆圆,所以,你看唐诗宋词里头,一提到八月十五,一咏诗,立马就思念起亲戚朋友故人新人什么的来了。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因自然环境丶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和地域文化,虽各地在过中秋节的细节上有不小的差异,但以上中秋节的主题都是必须具备的。

(来自:文史网)

西餐礼仪知多少

西餐礼仪知多少

Table Set

(图源:Flickr)

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贻笑大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例子。

其一是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进西餐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礼貌,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瑞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

今天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愈益频繁,了解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

参加西餐宴会时应该注意以下礼仪:

l.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这是美国人的习惯,同欧洲有些国家不同。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要这样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黄油取出要放在旁边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

6.吃沙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沙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丶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沙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已经入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入盘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轻轻放入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人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端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声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最好等没有旁人在场时再取出。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14.在餐桌上,一切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丶小萝卜丶青果丶水果丶干点心丶干果丶糖果丶炸洋芋片丶玉米丶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某种菜,也可以说:“谢谢你,不要了。”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丶黄油丶果酱丶泡菜丶干果丶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大家轮流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问她是否愿意让你代取一些。进餐时,不能越过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种东西时,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要使宴会从始至终充满愉快和谐的气氛,不仅客人要举止得当,彬彬有礼,男女主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宴会开始后,男女主人的责任是使席间的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如果有人谈及不恰当的话题,主人应立即巧妙地设法转移话题。

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席间,主人应尽力使每位客人感到舒适自如。如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立即礼貌地为他换一把。如果客人不慎打碎盘碗,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

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所花费的费用。

(来自:文史网)

入门就见楼梯影响风水?

入门就见楼梯影响风水?

Stairs(网路图片)

楼梯的设置会影响风水。

楼梯和走廊一样,是住宅中的通道。不过,走廊是平面式的,而楼梯则是上下楼的立体通道。所以,楼梯的通风状态和走廊是不一样的,依设置的场所和构造来看,空气的通路能发挥其通风作用。楼梯能运“气”和加强“气”在屋内的流动,因此,从阳宅风水学上说,楼梯对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楼梯对风水的影响

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楼梯也是住宅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场所。住在楼上的人,一天至少要上下几次楼梯,这产生了滑倒的可能。实际上,已经发生不少曾因为在楼梯摔倒而导致腰部丶脊椎骨丶内脏受伤,甚至是半身不遂的况状。因此,楼梯设置于何处,是相当重要的。

以楼梯的形态来说,完全安全的楼梯是没有的,不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和有益于人的健康,注重安全,在进行楼梯设置时,还是应注意不要让它正对着大门。因为,“气”是从大门进入的,“气”一进门,就先碰到楼梯,一节一节的楼梯,像横着的一条条切线,一下子就把“气”割断了,或者使“气”不能平顺,搅乱了“气”场,所以说入门见楼梯十分不妥。

向南的楼梯口如果靠近大门,而大门若使用反射光的材料,夏天受到阳光照射,就会像镜子般,从楼梯下来会接收到这种反射强烈的光,使眼睛看不清楚,下楼会很危险。而且,有强烈反射光的楼梯,会使幼儿容易从楼梯上摔下来。

向北的楼梯口如果靠近大门的话,也是不吉之相。这样,冬天的风就会吹到二楼,影响二楼的暖气效果,使人容易感冒,对人的支气管丶喉咙造成不好影响。呼吸器官的障碍,会影响人的体力,使其做事没有精神丶没有情绪,容易半途而废。此外,楼梯口处于这一方位,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可能会患上泌尿系统的疾病,而小孩则会不安于室,喜欢外出。

化解小技巧

由此可见,入门见梯,无论是在哪个方位都是不太好的。所以,在进行楼梯设置时,你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那么,若住宅中楼梯的方位已经不可能从设置上来改变它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化解它:

(1)把正对大门的楼梯转一个方向,使之进门之后看不见楼梯口。

(2)把楼梯隐藏起来,最好是能隐藏在墙壁的后面,用两面墙把楼梯夹住,楼梯口装上门,使之看不见楼梯,楼梯底下的空间可设计成储藏室或卫生间。

(3)用屏风在大门和楼梯之间造成一个遮罩,使“气”能顺着屏风。阳宅房屋风水在设置楼梯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上下楼的方便与舒适,楼梯需要一个合理坡度。楼梯的坡度如果过陡,会不方便行走,会带给人一种恐惧感,容易产生危险。所以,楼梯最好是缓坡,能让人轻松地拾级而上。

(来自:文史网)

夜明珠是否真的存在?

夜明珠是否真的存在?

Night Globe(网路图片)

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名叫“夜光壁”丶夜光石”丶“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强烈光芒的奇宝。

夜明珠是什麽物质,又何以能发光呢?中国宝玉石协会的专家,对深圳夜明珠进行了鉴定,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当矿物内的电子在外界能量的刺激下,由低能状态进入高能状态,当外界能量刺激停止时,电子又由高能状态转入低能状态,这个过程就会发光。稀土元素进入到萤石晶格,在日光灯照射后可发光几十小时,白天照上都在发光,白天看不见,晚上就看到了。萤石雕琢成珍珠者即叫夜明珠,雕成玉板者叫夜交璧。因此,能发光的夜明珠不是珠贝蚌所产的珍珠。

茫茫宇宙,无奇不有,夜明珠之谜,也是一桩千古疑案。自古至今,历代人们常以爱慕丶惊异丶迷惑不解的心情,对夜明珠津津乐道。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传说,往往给夜明珠涂抹上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例如,有个神话,传说夜明珠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

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叙利亚产的夜明珠,它别名为“孔雀暖玉”。据说,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据日本宝石学家玲木敏於1916年在他编纂的《宝石志》中记载,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被誉为“神圣的宝石”。

1900年,英丶法丶日丶俄丶德丶美丶意丶奥8个帝国主义国家合夥拼凑的“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侵犯,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宣布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辛五条约”。

据说,慈禧太後为了博得侵略者的欢心,将自己珍藏的4颗夜明殊作为信物,派遣一个小宫女送给侵略者。这个小宫女有爱国主义思想,不愿把奇物送给外国者,她非常气愤地暗藏宝物於民间,当时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成为近代一大悬案。

过了几十年後,在西安发现了4颗明珠,经考证,这正是失踪了几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珍藏过的4颗夜明珠。据报上发表的消息说,把这4颗明殊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即见满屋放出耀眼的白光。”物以稀为贵。

夜明珠本从矿石中采集而得,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极为稀少的,开采也很困难,故此这显得格外珍贵。一些古代描写它具有“侧而之色碧;正面之色白”的奇异闪光。据说,在古代希腊罗马,个别帝王把它镶嵌在宫殿上或者戴在皇冠上,有的皇后丶公主把它装饰在首饰上或者放在卧室里,以它作为国宝加以宣扬和赞美。
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麽样性质的奇宝?古今中外的说法颇不一致。据一些专家考证,夜明珠并不是象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秘,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夜明珠发出的光,并不象神话中传说的那样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发光强度较大的夜明珠,在黑暗中,人们在距离它半英尺的地方,能清清楚楚地观看印刷品。

报刊上报道说,工程师霍永锵丶肖铭林於1982年在广东某钨矿床,发现了夜间自行发光的萤石,这些萤石五彩缤纷:浅绿的丶深紫的丶浅蓝的丶浅棕的以及各种叫不出色彩的斑谰萤石,其中唯独浅棕色萤石在黑暗的夜晚里发光,相距2丶3米远仍清晰可见美丽的夜光,靠近时,可藉助其光亮分辨出报纸上有字与无字部分。

而後又发现,发光黄石在紫外线照射下,变成淡绿色萤光,未经照射的萤石则发出浅蓝丶浅紫到深紫色夜光。霍永骼丶肖铭林这次收集到的会发光的萤石颗粒较小,只有5至6毫米,颗粒尚不够理想,要获得可制成大颗粒圆珠的矿物还有待今後继续寻找。虽然这次发现的夜间自行发光的萤石还不是古代的传说的夜明珠,但却为今後寻找夜明殊这一极罕见的无价之宝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什麽夜明珠在夜间会发出强烈而又绮丽的亮光呢?对此众说纷坛。一些宝石学家认为,因为在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人了硫化砷,钻石中混入了碳氢化合物。白天,这两种物质能发生“激化”,到晚上再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光,甚至永久发光。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面丶准确。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据说,有一种叫做水晶夜明珠的,能发出“火焰”般的夜光,但其中的发光物质究竟是什麽?至今还不太清楚。总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来自:奥秘网)

塔木德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犹太家庭,男生从入学开始起,每周六晚上都会由父亲代领去犹太教堂的图书室一起阅读塔木德。或由父亲代领儿子,或由兄长代领兄弟,一般是一对一的研读。

塔木德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犹太家庭,男生从入学开始起,每周六晚上都会由父亲代领去犹太教堂的图书室一起阅读塔木德。或由父亲代领儿子,或由兄长代领兄弟,一般是一对一的研读。父亲读的时候,儿子在旁边仔细倾听,父亲讲解之后,儿子再跟着父亲读。兄长代领兄弟也如是效法。代代传承,父子兄弟之情与默契有此紧密建立,这也是家族关系稳固的基础。

父亲和儿子一周会一起研读塔木德三到四次,这种研读贯穿着对每个故事的细分和解析。塔木德的教义贯穿犹太人的一生并在每个年龄段得到不同的领悟。  进入学校之后,传统的犹太人学校会要求老师用希伯来语学习塔木德,课后学生们会用介于希伯来语和一种新发展的语言形成的第二种语言进行讨论。另外犹太人大部分都很好地掌握了英语。

美国有专门的犹太教大学,通常指的犹太大学是位于纽约的具有100年校史的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Yeshiva大学是目前美国毕业率最高的学府之一。进入犹太人大学的年轻人会以钻研塔木德为主课。他们的学习方法尤为特别,叫做Havruta。

走进犹太大学的图书馆会发现和其他图书馆不大一样,那里实在有点吵,充斥着各种对话、讲解和辩论的声音。学生们早已习惯这种氛围,各自都十分投入自己的“战区战况”。这就是乍一看来的Havruta学习方法。

Havruta的学习方法也可以称为“思、辩”的学习方法。通常,一组桌子上有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会先复述一段塔木德的内容给对面的同学听。之后两人会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一对一的对决,即一方提出问题,对方给与回答。有时会对内容的解析有不同的观点,直接引发两个人的辩论。一来一往间的拆解和整理思辩中,塔木德的教义烂熟于心。长期以往的学习习惯,使绝大多数学习塔木德的人都善于辩与辨,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逻辑。这显然是一种记忆习惯+辨别能力+表达方式的养成过程。Havruta是从小养成的犹太教学习习惯的集中体现,是绝对的“说”的教育的精髓。

大家会发现,美国的绝大部分人都非常善于表达,鼓励表达,会对侃侃而谈的人给与极大程度的尊重。大家会有倾听的习惯,这是一种日常礼貌。即便不善言辞的人也会有为人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他们会追寻它,钻研它。所以美国会有各种极致的展现,时常惊艳于人们的视野,引发赞叹。

犹太人的人数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美国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号召力之强,不能不说与塔木德的传统学习方法关系相当密切。犹太教的教义大部分是在表达规则,即犹太人贯穿一生始终学习的其实是各种规则。他们学习规则,熟悉规则,慢慢的建立规则,引领规则。这规则不仅是教义,更是深入骨髓的律法和法典。  所以犹太人的思维模式是相当理性的。美国在建国初期也是在律法和教育上下了血本儿的,基本上属于理科思维模式。犹太人的思维进入美国这样的治国体系,就是理性VS理性,规则VS规则,自然会如鱼得水。

反观华人文化,相当缺少建立规则和遵守规则的习性,它更加感性。华人文化倡导朦朦胧胧才最美,缺少准确度,属于文科思维。缺少对规则的热爱,缺少对规则的研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外打拼的华人会遭遇貌似钻了个大空子,一不留神就酿造跌入“陷阱”的“惨案”。自然也会引发无处寻找“解药”,最后就只好以“歧视”化解的方案。

犹太人这种有律法思维支持的磁场是相当严谨的,它一环扣一环,让对手无法挣脱,反之如果能够参透这种律法思维模式,顺着律法的脉络顺延的时候,实力之强劲往往也是始料不及的。参透某种规则和模式和系统,是超越和创新的前提。Havruta的学习方法对每一个塔木德的故事的记忆,钻研和辩论的过程就微缩了宇宙大世界的这一规律。

据一位目前从政的80后哈佛留学生分析,哈佛的讨论课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题目与结论,也不是教授的指引,而是大家都习惯去表达,会倾听,在辩论中形成“我不输给对方”的氛围。“我不输给对方”和“我要战胜对方”是两个概念。前者,彼此互动过程中成就话题,使话题得到最优化的结论;后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惜一切代价来打压对方来获取胜利。

“我不能输给对方”的哈佛文化和Havruta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就会如出一辙。最终结论都是在辩论中不停的思考,在公平的已知条件中寻找论据,来寻求最优化的结论,使参与的双方都能够升级到更加优化的平台。

这Havruta引发的“说”的文化里原来包含这么多内容。  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莫名其妙的勃然大怒,他(她)是不是不会”说“?当然!有些人不会说话弄巧成拙,说他情商有问题,他(她)是不是缺少练习?当然!

“说”的文化,在华人的教育体系里几乎是没有的。这和相声里的说、学、逗、唱不是一回事。华人文化提倡中庸,提倡低调,会“说”很多时候等同于贬义词,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里都不曾有过练习“说”的教育。“息事宁人”是很多事情收尾的最佳方案。更不要说一对一的练习倾听,提问和辩论了。也难怪经常一开始辩论就和吵架无两样。  有些人会对此提出异议,可能会说:我不是不会“说”,我是屑“说”,不屑于辩论,因为我很“低调”!那么我会说:错!您不是“低调”,而是您根本就不懂什么叫“高调”,所以不会“高调”,也“高调”不起来。

以”说“为精髓的Havruta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在练习。在“说”的过程中整合自己的思维,优化思想,建立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性辩论和辨别的能力。

会”说“的人,话题里尽是“精肉”,他们早已经过千锤百炼句句都是经典。真正会”说“的人,每一个话题都会自成体系和逻辑,他们有资本骄傲的大声说出他们的主张。会“说”,和说的多少是两回事。

犹太人了不起,不在于他们对经济的引领,各种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我看来,他们最了不起的是“Havruta”学习方法成批的训练出了优质的“说”客和独立的思辨者。  我提倡“说”的教育。

曾经有教育机构用Havruta的学习方法做过测试。即甄选一批实力相当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用传统的一个人默读学习方法VS两个人一组的Havruta学习方法。规定时间后,经考核结果,Havruta组大获全胜。

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像建立传统一样的坚持。我希望,哪怕从我们这一代起,能够在中文世界里建立一种Open的秩序良好的“说”的文化。

无关犹太文化的初始是否背负着犹大的背叛,无关犹太教的始末如何,在学习方式上,Havruta在整个犹太民族血脉的优质传承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具有普及性质的极致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近日,Facebook CEO 马克 扎克伯格与妻子普里西拉陈表示将要捐出价值达$450亿的Facebook 99%的股份用于慈善事业,引爆刷频热潮。扎克伯格是犹太人,肆业于哈佛大学。太太普里西拉毕业于哈佛大学,均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有的人也许会强调他们还保留的1%的股份足以立足富豪之列。

用Havruta的学习方法来分析这条新闻的价值,其结论是:资本的运作始于思辩与辨,资本回馈公众将会带来资本和教育效应最大化,这也是社会资本良性运转的表现。他们的这一行为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思辩教育最终的结果。无关乎谁来怂恿与影响,一个具有公众道义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大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在这种行为与方法面前任何猜测与作秀,试图遮掩和逃避是否都会显得低劣和恶俗呢。

一切传统来自于坚持,一切优秀的品行皆来源于思辨中的优化。不要拒绝思辨,大胆去思辩,去倾听和鼓励善于思辩的人,让我们去接受那些不同思维带来的新思维,那才是照亮和引领我们生活的明珠。

晚上9点后不适宜做7件事

晚上9点后不适宜做7件事

9 O Clock(来自:Power Pictures)

下班回到家,可以卸下工作好好休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有些看似休闲养生的习惯却不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在晚上9点后,下面我们来看看晚上9点后不适宜做的7件事。

1丶别吃钙片丶维生素补充剂

很多人会在临睡前吃钙片丶复合维生素等保健营养品,但这些也会给肠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从而导致休息不好。建议随三餐时服用。原则上来说,除非医生嘱咐要在晚上吃的治疗用药,其他药物和保健品最好不要在晚上9点后服用。并且,当人睡觉的时候,身体的各项代谢功能也处于睡眠状态,有些器官功能也开始“休息”了,并不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2丶别玩手机

很多人会利用晚上的时间躺在床上玩手机游戏丶看新闻,或者和朋友煲个电话粥,这不仅不能令人放松,反而会导致更加疲惫。美国《预防》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晚上9点后只要人们使用20分钟智慧型手机,就会明显提高疲劳水平,甚至会影响第二天工作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英国一项针对2,000人的调查则发现,50%的人每晚上床后,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用来上网,从而推迟了睡觉时间,减少了夫妻间的交流和沟通,夫妻感情有可能因此被破坏。因此,每天晚上9点后最好关掉手机,或者让手机远离卧室。

3丶别看刺激的影视节目

晚上11点~早上6点是黄金睡眠时间,为了保证优质睡眠,最好在11点前上床睡觉。传统中医认为,先睡心,后睡目,也就是说要让你的心先平静下来,提前进入睡眠状态,然后再闭上眼睛睡觉,这样才能保证一夜好眠。

所以,晚上9点后最好避免过于奋,不要看情节紧张丶激烈的影视剧丶枪战片,也不要进行卡拉OK丶打麻将等让大脑皮层比较活跃的活动,否则大脑的兴奋点不能及时关掉,会导致入睡困难,或者夜里反复做梦,第二天起床后会感觉昏昏沉沉,没有精神。临睡前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丶看看书,有助于睡眠。

4丶别大量饮水

临睡前最好不要再大量饮水,尤其是容易起夜的人,否则半夜起来上厕所会干扰睡眠。如果口渴,可以少量喝一口。很多人有晚上喝牛奶的习惯,为了避免起夜,可以提前一点儿喝,或者只喝半杯牛奶。

含咖啡因的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有一定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所以晚上9点后最好不要喝咖啡。睡前饮酒曾经被很多人认为可以促进睡眠,但有研究证明,虽然它可以让人很快入睡,却让睡眠状况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

5丶别想太多工作

不少人习惯在睡前回想一天的生活点滴,然后开始思考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甚至有的人会反复提醒自己“明天还有重要的会议要开,今天一定要睡好”,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最终难以成眠。

人的大脑认知也需要充分的休息,这样才能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就是前一晚要彻底与工作脱离,这也能帮助人们从心理上远离工作压力,有助于大脑区分工作和睡觉等身体恢复活动。睡觉时最好什么都不想,如果要回顾今天丶计划明天,最好在9点前就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再上床睡觉。

6丶别做剧烈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睡眠,但尽量在晚上9点前完成锻炼。睡前1~2小时不要再做跑步丶打球丶跳舞等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虽然感觉容易入睡,但会影响睡眠质量。

临睡前可以做些和缓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下来,还可以揉揉肚子,搓搓腰,揉按涌泉穴丶百会穴丶内关穴等穴位来养生保健,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搓腰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先把双手掌心相对,搓至发热,然后隔着棉毛衫分别从左右两侧上下揉搓腰部,直至发热,可以促进睡眠,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

7丶别吃宵夜

传统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寐难安”。肠胃舒服丶和顺,才能保证优质睡眠。所以,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再吃东西,以免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给肠胃带来更多负担。

如果临睡前感觉特别饿,可以稍微吃一点清淡的饮食,比如吃一片全麦面包。另外,晚餐不要吃得太饱,七八成饱即可,也不要过烫,宜清淡,小米粥是不错的选择。少吃土豆丶洋葱丶豆类丶大白菜等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也不要吃辣椒丶大蒜等辛辣食物,以免造成肠胃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来自:Vision Times)

何谓“天地之道”?

何谓“天地之道”?

Mencius孟子说:“诚者天地之道也。”(网络图片)

古今往来,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诚信都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在人生旅途中,人们也许会因为坚守信用损失掉一些眼前的物质利益,但是从长远的人生来看,树立真正诚实的信誉,广泛的被他人信赖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信用的建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关键。因此,远离尔虞我诈,圆滑世故,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不欺骗,不隐瞒,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一个星期五的傍晚,一个贫穷的年轻艺人仍然象往常一样站在地铁站门口,专心致志的拉着他的小提琴。琴声优美动听,虽然人们都急急忙忙的赶着回家过周末,还是有很多人情不自禁的放慢了脚步,有时也会有一些人在年轻艺人面前的礼帽里放进一些钱。

第二天黄昏,年轻的艺人又象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地铁站门口,把他的礼帽摘下来很优雅的放在地上。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还从提包里拿出一张大纸,然后很认真的铺在地上,四周还用自备的小石块压上。做完这一切之后,他调试好小提琴,又开始了演奏,声音似乎比以前更加动听而悠扬。

不久,年轻的小提琴手周围站满了人。人们都被铺在地上的那张大纸上的字吸引住了,有的人甚至还踮起脚尖看。上面写着:“昨天傍晚,有一位叫乔治・桑的先生错将一份很重要的东西放在我的礼帽里,请您速来认领。”

人们看了之后议论纷纷,都想知道是一份什么样的东西。有的人甚至等在路边想看个究竟。过了半个小时之后,一位中年男人急急忙忙跑过来,拨开人群就冲到小提琴手面前,抓住他的肩膀语无伦次的说:“啊!是您呀,您真的来了,我就知道您是个诚实的人,您一定会来的。”年轻的小提琴手冷静的问他:“您是乔治・桑先生吗?”那人连忙点头,小提琴手又问:“您遗落了什么东西吗?”那个先生回答说:“奖票,奖票。”小提琴手于是就从怀里掏出一张奖票,上面还醒目的写着乔治・桑,小提琴手高举着奖票问:“是这个吗?”乔治・桑迅速的点点头,抢过奖票吻了一下,然后又抱着小提琴手在地上疯狂地转了两圈。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乔治・桑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他前些日子买了一张某银行的奖票,昨天中午开奖,他中了五十万美元的奖金。昨天下班,他心情非常好,觉得音乐也特别美妙,于是就从钱包里掏出五十美元放进了礼帽里,可是不小心把那张奖票也扔了进去。小提琴手是一名艺术学院的学生,本来打算去维也纳进修,并且已经买了飞机票,时间就在今天上午应该起飞。可是他昨天整理东西时发现了这张价值五十万美元的奖票,想到失主会来找,于是就退掉了今天的飞机票,又准时来到这里。

后来,有人问小提琴手:“你当时那么需要一笔学费,为了赚取学费,你不得不每天到地铁站拉提琴。那你为什么不把那五十万美元的奖票留下呢?”小提琴手说:“虽然没有钱,但我活得很快乐;假如我没了诚信,我一天也不会快乐。”

是啊,如果人世间没有了诚信,人怎么会快乐?目前中国大陆一切道德沦丧的社会败象都是共产恶党摧毁了人们心中的相互信任所造成的恶果。脚踏在一方诚信的净土上,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有了诚信,人与人交往时才会充满快乐。

(来自:Vision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