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件事情折福 千万不要做!

这7件事情折福  千万不要做!

Textures of the Cloud Forest(来自:Rylee Isitt)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丶悲与苦丶烦恼与失望丶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丶饥饿丶贫穷丶暴力丶色情丶自然灾害丶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丶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丶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有几件事你千万不要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1丶不孝顺父母

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众!

2丶贪淫好色

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

3丶爱贪便宜,非常吝啬,很少做善事

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这种人没有博爱救苦之心,没有人缘,也必定缺少他人帮助,又怎能成就事业?纵然一时快活,可终究会财去财空。

4丶经常杀生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缘,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丶生活上的机遇?

5丶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

既然作为你的老师丶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为他们这里讲的不好丶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为,因为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者,又怎能若谷?

6丶偷盗

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为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丶一支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偷盗,但即使"发家致富"了,最后终究还是落个悲惨贫穷的恶果。

7丶常说假话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丶友好相处,贵在相互真诚,忌讳虚情假意。不论是六亲眷属丶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时言语诚恳,真心善待,一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经常编造一些子无虚有的故事,或者养成了"说谎心不慌"丶对任何人都能随口说假话的习惯性"条件反射",有时往往会因一句随意的谎言而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如果上述7项与你毫不沾边,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贵之人,即使你现在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来自:文史网)

专访邱会作儿子程光:那些在历史中经历苦难的才是懂得历史的人

★程光 ☆高伐林,《名星》第9期,2014年7月

《邱会作家书》(程光编注,明镜出版社)

毛主席坚持“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当世界领袖!

我们对几个“穷朋友”,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那是花了大本钱的……好的方面说是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胸怀;从不好的方面来说,那是不惜中国国家利益的牺牲,为了达到他(毛)的个人的目的。
发动“文化大革命”,最最基本的(要害)是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为何说林彪“帮了一个好大的忙” 送交者: 高伐林 2014年07月23日16:08:04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邱会作回忆:“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要汪东兴回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给在那里紧急开会的政治局委员们传达一句话:“林彪帮了我一个好大的忙”!当时邱的理解 是:毛主席这一句话的含义,就是他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林彪死了嘛,把罪名搞到林彪头上,民怨转到林彪头上,他就争取了主动

由明镜出版社出版的《邱会作家书》中记载的上面这些话,出自一位15岁就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中将、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长,一位被判 刑16年的“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口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和发人深省的效果——如他所说:“我是管军事援助的,毛主席做了什么事,我都很清楚。”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于“文革”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几位被指为“林彪死党”的将军的回忆录,相继出版,对党史、国史研究具有 重大意义,以致于被一些“文革”研究专家称为进入了“吴李邱时代”。《邱会作家书》辑入邱会作出狱之后写给儿子邱承光(程光)的23封信,以及一些重要附 件——他写的谈话记录、手稿真迹、申诉存底等,可以看作是邱会作回忆录的延伸和扩展。
这本书的编注者,就是家书的收信人、68岁的程光。
1946年出生的程光,19岁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刚读了一年就赶上了“文革”爆发。1968年他到广州部队当兵,后任班长、宣传干事、连指导员、团 宣传股长。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受到株连被关押,1979年被取消党籍离开军队。他多次上诉,经胡耀邦亲自过问,撤消处分,被安置到江苏无锡的工 厂。他在那里自学机械工程数年,从打杂工成为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科长、高级工程师,所设计或主持的项目,获得过国家部委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988年 受聘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担任中美大型合资企业总经理。
1998年,52岁的程光辞掉公司高管职务,腾出精力研究中国现代史和“文化大革命”,协助父亲整理回忆资料。他在《邱会作家书》每一封信的后面介绍背 景,讲述了与信件、史料有关的故事和资料。在今年7月16日开幕的香港书展上,《邱会作家书》是明镜出版社的主打书目之一。
笔者与程光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就编辑问题多次交换看法。2014年6月,程光详细书面回答了我的专访提问,以下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整理而成。这里节选部分內容,全文13000多字,请见《名星》第9期和明镜新闻网。

父亲的罪名是被强加的

高伐林:程光先生,您好!您编注的《邱会作家书》出版了,我们可以来谈谈一些读者感兴趣的与您父亲、与家书有关的问题了。
对父亲在林彪事件后的遭遇和被安上的那些罪名,您怎么看?
程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在广东工作的我与家人失去了联系,1979年我才得知父亲被关在秦城监狱。在一次探监中,他把写在半张残破纸片上的信 带了出来,上面有一句话说:“‘武’‘谋’‘逃’他们始终未正式提出,只有影射。”我们解读出来,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指“妄图武装政变”、“谋害毛泽东”、 “外逃”这三项罪名,我才知道扣在他头上这三项罪名纯属强加。
1981年他出狱后,对明显的冤枉,本可以及时地为自己申诉辩白,但他没有。他对我说:“对个人问题一字不提。中心问题是要表明,我是关心因我的问题而受 株连的人,并非是自己在做什么文章。我也会明确提出,天大的问题由我承担责任,而不要株连无辜的人。”(《邱会作家书》21页,以下简称《家书》)。在我 心目中,父亲是一个敢于担当,忠于职守的人。

高伐林:父亲被监禁之后,您是什么时候首次再见到他的?
程光:1980年初,我在北京秦城监狱看到了分别九年的父亲。

高伐林:您还记得当时的印象吗?
程光:他面色灰黯,非常消瘦,眼窝都凹陷进去了,手臂从袖子里伸出来,枯瘦如柴。他比原来瘦了三十多斤,让我都不敢认了。三九隆冬的寒天,他没有衬衣穿,光著身子穿著破烂不堪的旧棉袄,领口衣襟上的污垢结成了黑亮的板,身上散发著长期不洗澡的臭气。
虽然他一副饱受折磨的样子,但思维清晰,目光有神,显示出坦荡不屈的神情。
不久之后,父亲借亲属再次探监之际,带出了写在那半张残破纸片上的短信,其中写道,“我的凄惨这不说了,但愿有面谈之日”。(《家书》12页)我久别之后见到正被专案审查的父亲时,为他的处境感到震惊。
父亲在写过那张短信后几个月,被押“公审”判处16年有期徒刑。这对一个近70岁、饱受折磨的老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我曾想,父亲要恢复虚弱病残的身 心,须要相当时日,也可能从此他就会默默无声、终老到死。或许当局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些判罚可谓“盖棺定论”了,即便释放了父亲,也等于永远剥夺了他的话 语权。

邱会作被关在北京秦城监狱时,利用半张纸片上的空白,偷偷给家属写了个短信(图中小字为邱的手迹)。

为反击诽谤而写书

高伐林:您为什么萌生念头,整理、编注这本家信集?
程光:父亲关在狱中所受摧残的情况,当局对外是严格封锁的。他被安置在西安,仍然被监管苛待,当局也对外保密。然而,在社会上却流传著不少消息,说他们在 狱中“受了优待”,“照顾很好”,保外就医后,过著“优裕自在”的生活……这种谣言多出于有官方背景的媒体,源源不断,误导社会视听。父亲去世后,他的回 忆文字出版了,披露了大量事实真相,包括对他们曾采取的严厉逼供和惨无人道的人身残害,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于是,谣言又有了新的指向,非议父亲回忆的真 实性。向他身上泼脏水的,人不多,却有著“来头”和背景,说什么父亲的回忆“笔法较为随意,有点类似于纪实文学。没有交待信息来源”,对于我记录的父亲的 一些谈话,说“不可能以那种方式进行那么多交流”,极力贬低打压。
面对这些,我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的想法:要向世人说出“信息来源”和相关证据,展示那些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于是,我决定以父亲出狱后写给我的几十 封信为线索,加上一些重要附件——都是父亲写的原始材料、手稿真迹、原始录音等,汇集成一本《邱会作家书》出版,它记录著父亲与儿子二十多年的心灵交流。 2014年,适逢我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就把它当作向敬爱的父亲的献礼。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填补缺失的历史

高伐林:父亲在二十多年间给您的家信,应该说很有史料价值。

程光:是的。前几年,一批“文革”期间重要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史料面世了,提供了大量曾遭到封锁的史实和资料。人们对此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有资深学者 称:研究文革史进入了“吴李邱”时代。这本《邱会作家书》,也可以说是“吴李邱时代”的成果,是父亲回忆录的印证、补充和扩展。
首先,它提供了一些新的史实,并对已有的史料更加细化、深化。这些是以邱会作的亲笔家信、回忆手迹、录音整理稿亲笔修改件等形式问世的,显示了它所承载的 那些忆述、谈话的真实性、可信性。像父亲于“公审”前几个月在狱中写的短信,透露了“公审”前操办者的一些内幕,揭示了此举并非公正、依法,更多是作为政 治手段。父亲出狱后写的回忆稿《深得人心》、《文革政治漩涡中的周恩来》(《家书》98页、206页),忆述了“文革”中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的一些活动 和他们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而父亲的回忆稿《初到北京工作》(《家书》325页),忆述了1956年全国“肃反”、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及其后的军委扩 大会议上,毛泽东、彭德怀领导批判刘伯承、粟裕等人的情况。关于这些方面,过去当事人的回忆非常稀少,所以它有著相当的价值。
还有,它如实记载了“公审”后主要当事人的真实状况。此前对此要么严加封锁,要么有意放出一些不符事实的报道。
《家书》记录了父亲晚年21年的生活,它不仅是个人经历,也是国家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过去,对“反右”、对“右派”遭到处理后悲惨遭遇的忆述,揭示了 “反右”的本质;而“文革”中老干部被打倒后的遭遇,千万普通家庭苦难的记载,也组成了文革史的一部分。可是,对父亲他们这样的情况却少有触及,几十年过 去了,还算是“敏感问题”!这次《家书》的出版,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一段不可缺失的历史空白。

邱会作、胡敏夫妇在西安简易住房里庆祝50年金婚。从图中可以看出,被保外就医8年之后的邱会作生活条件仍然相当简陋。

解读历史有独到的眼光

高伐林:读《邱会作家书》,我感到,你父亲在很多信里涉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话不多,却有分量。
程光:是的,他作为当事人,不仅要回忆、提供事实,他对所经历事件、所接触人物的印象、理解和判断,不管是那时的念头,还是事后的反思,也都很重要。更何况,那段历史的知情人很少,而且越来越少,敢于负责地如实说出来的更少。
因此,他们讲出、写下的无论是事实,还是感受、分析,一定要保存下来,进行研究。这一点,过去有时被忽视。不是说文革史研究已到了“吴李邱”时代吗?其中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吴、李、邱本人的解读——这也是一种宝贵的史料。根据目前我的了解,在他们几个人当中,父亲留下这方面的东西最多,他作为当事人, 现场有些在别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或是想不到的事,他都能细心观察,有时会对一些扑朔迷离的事件和人物的动机,研判出深层原因,让人茅塞顿开。

高伐林:能给我们读者举几个例子吗?
程光:比如,毛泽东和林彪交恶的原因。过去,归咎于林彪“有野心”。但是父亲指出,原因在于毛泽东和林彪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思想分歧。在1970年庐山 会议上,毛泽东认为,林彪提出“张春桥的问题”,事实上是对“文化大革命”提出不同的看法了,实质上就是冲著“文化大革命”的问题……毛主席发现林彪不是 一个听话的人了。小人物触动“文化大革命”不要紧,林彪触动“文化大革命”就是大问题呀!(《家书》274页、308页)如果按这个思路分析之后那段历 史,许多费解的问题,就容易理出脉络。
又如,毛主席自庐山会议后为何对林彪步步紧逼,致使亲密战友反目为仇?传统解释是“党内路线斗争”,林彪要“谋反夺权”。但父亲不那样看,认为:毛对林, 简单来说是毛泽东要不要林彪的问题。“要”是一种处理办法,“不要”是另外一种处理办法,矛盾主要方面是在毛泽东。(《家书》275页)父亲的话言简意 赅,却很深刻,道出了中国执政党体制上的缺陷。历史上党内那么多“路线斗争”中,毛泽东对刘少奇、林彪是这样,邓小平对胡耀邦、赵紫阳也是这样。某一个人 高居在党和国家法定的最高领导之上,一个人说了算。
又如,对“九一三”所谓的“军事政变”,收录在本书里的一篇父亲的讲话《谈九一三事件》中,坦率地说了八点不可能的理由,他依据的,是他在现场参加中央政 治局处理该事件的过程和观察。我相信读者看了,会感到那些分析非常理性、客观,有很强的说服力。(《家书》278-281页)
“军事政变”,这个结束了父亲政治生命的事件,在“公审”他之前居然没人正面询问过他,后来“公审”当庭也没审问他,却以此定了他大罪!所以,父亲一直期 盼著当局能公布什么依据,可是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看到。他说,从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到1981年公审的10年间,我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材 料,为什么不公布呢?!如果有这个材料,这是打击林彪的“核武器”呀!那是致命的打击呀!后来,我看了当年中央下发的文件,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纲领是“设 国家主席”和提出“天才论”,这个能够是武装政变的反革命纲领吗?关于“设国家主席”,林彪即使提了100次意见,他还是一种意见呀!“天才论”的见解, 即使林彪说了100次,也还是一种见解呀!说这些就是武装政变的纲领,这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呀!(《家书》281页)

林彪之死帮了毛的“大忙”

再如,对“九一三事件”牵涉人员的处理,毛泽东这样的智者,为什么迫不及待,在情况还没有查清的情况下就要定案,打击了一大片?父亲回忆了“九一三 事件”后一次政治局会上的场景:毛主席要汪东兴回福建厅给大家传达一句话:“林彪帮了我一个好大的忙”!……当时,父亲的理解是:毛主席这一句话的含义, 就是他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林彪)他“帮了一个好大的忙”嘛!他死了嘛!把一切问题都推到林彪头上了——“这就是毛主席处理‘九一三事件’的主要逻 辑,也是主题思想吧!”(《家书》317页)
对此,父亲还有他进一步的解析:毛主席还能不知道“九一三”是怎么回事儿?他心里明白着呢。他是让林彪“帮了一个大忙”,把罪名搞到林彪头上,民怨转到林彪头上,他就争取了主动。

高伐林:你父亲有这样的判断,也是长时间反覆思索的结果吧?
程光:是有一个变化过程,比如对“文化大革命”,变化就很明显。
父亲作为一个“文革”最初两年遭受武斗打击,后来参与中央工作几年,后期五年被关押远离运动的人,他心情复杂。“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紧紧地连在一起,他 说过,他决不会去“反毛”,去否定它。父亲在“文革”中受到摧残,提起来义愤填膺,但他坚持认为“文革”是共产党领导的历时十年的政治运动,而非简单的高 层权力内斗。它是党和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有它发生和存在的理由。
某些声称“彻底否定文革”的人,把资料封闭,对核心的问题不许涉及。父亲和他们态度不同,他反对将那段历史完全割断,“一笔勾销”。他对历史和现实不停地 反思,越是晚年,他的思想越是成熟,尤其是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声称“不否定”,变成了批判地总结。父亲说:毛主席最大的错误是搞了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毛主席为了坚持“文化大革命”,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说“文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马列主 义”。但这是不可能的呀!把国家都搞乱了,把中国都搞坏了,你中国共产党还能是马列主义政党?!(《家书》291、301页)
父亲在认识上有这么大变化,得益于他以惊人的毅力,认真读书,上老年大学,坚持写笔记,学习新知识。他留有多本笔记,从最新的科技成果,到历史考证;从国 际上的大事,到国内社会新的动态,父亲都在笔记中记载着。父亲刚到西安,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没有钱订报刊,就到附近小旅馆里借各种报纸读。后来他经济也不 宽裕,还是购买、寻找了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如毛泽东等人的文稿、周恩来等人的年谱,党史军史专著和几乎所有老同志的回忆录,放在他的案头,反覆阅读。一 些重大事件,如胡耀邦、赵紫阳等人事变动,以及国家发展建设上一些大事,都令他关注和思考。晚年的父亲想得深了、看得远了,视野和心胸更开阔了,读者可以 从阅读《家书》中明显地体会到他内心的变化。
父亲写回忆经历了21年(1981~2002)。这和他参加革命武装斗争的21年(1929~1950),和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作的21年 (1950~1971)一样多,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是中国冲破“文革”思想禁锢,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父亲早期写回忆,受 隔离和困难处境的束缚,有时显得压抑,申诉和辩解、受迫害的怨气和对领袖的感情缠绕在一起,又要表白自己的冤情和对党的忠诚,都很明显;中期写的稿子中仍 有痕迹,但逐步放开了思想,对史实敢说敢写,对领袖的错误直言不讳,可仍然有被冤屈、求清白的情绪和辩解时的激愤。晚年的父亲逐渐淡泊了,更注重回忆历史 事实和发展过程,从中汲取和总结经验教训。他思想解放,总结反思,对史实的回忆更加丰富,评写领袖功过更为客观理性。其实,父亲的思想一直在变化着,在二 十多年武装斗争中,他从少年红军士兵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在二十多年的国家建设中,他从军队干部逐步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军队和国家经济工作负责人之 一。而他经历的最后二十多年,尽管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且生活艰辛,可是他思想从来没有落伍。父亲是勤奋学习工作一生的人。
他晚年为我写了一幅字:“天道酬勤”,是父亲自己一生的感悟,也是对儿子的勉励。

周氏专用语“中央政治”

高伐林:以他身居要职和所处位置,对毛泽东、周恩来和林彪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角度,他在信中和所写的文章中,对他们的回忆和认识,是最让读者关注的部分。
程光:父亲对他们,无论他们被视为“神”,或是还原于人,无论在受人崇拜,还是受人诟病,他都能坚持讲真话、实话,从不随波逐流。
对毛泽东,父亲很年青时就认识了,并在他身边工作了几年,把他当成爱戴的长辈甚至“家长”看待,忠诚不二。然而,“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却把他打成了“反 党集团”成员,造成了冤案,后来又被人拿着对他搞了“公审”。父亲说,我的政治生命被扼杀,是从毛主席开始的。但是,“我是把毛主席放在党、国家、人民的 利益之上来考虑问题的。诚然,毛主席有负于我,我是有反对毛主席的资格的。我是决不反毛主席的。”(《家书》129页)当时国内外一些人掀起了一股“反 毛”的风,除了从政治上对毛泽东根本否定,还有不少丑化他个人生活的书籍和“小道消息”。这些东西在社会上流传,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父亲说,“毛主席当然 是有错误的。他的错误有的可避免,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毛有错误就罪大恶极?要是王明不下台又会怎样?对毛主席的错误,只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就完全可 以解决问题的。”(《家书》129页)
对于林彪,父亲和他有二十多年的战斗和工作关系。他没有因为林彪在“九一三”后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而有意地丑化他,否定他。父亲客观公正地说出他的历 史功绩——不仅有战争年代,也有和平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他抵制江青一伙、稳定人民解放军的斗争。父亲在列举了大量事实以后说:林彪反“四人帮”是 在毛主席生前反的,这就等于在太岁头上动土,要有最大的胆略和冒着很大的风险才能这样做,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为党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他才能这样做。在毛主 席身后反“四人帮”,我并不持异议,并不是说他们反得不对。但是,毛主席生前和身后反“四人帮”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说,林彪反“四人帮”是坏人与坏人 的斗争,是坏人之间的斗争,他们反“四人帮”就是好人同坏人斗争。这种说法是与历史不符,也与情理不合。(《家书》314页)
对周恩来,父亲更是感情深厚。红军时期,王明路线盛行的1934年,周恩来曾救父亲性命于“肃反”处决枪口之下。此后,他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多年,对周有 著如父如兄的情谊和感激。但是,对这样的大恩人,父亲在回忆中,对周恩来历史上的两次王明路线错误毫不掩饰。现在的主流忆述,压倒的舆论是歌颂周恩来“文 革”中的作为,淡化开脱其所不当,甚至邓小平都说他是“违心地在做事”。父亲却不那样,还是如实说出其作用和责任:周恩来就是“文化革命”的“总参谋长, 或是总管”。对整个“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大小事都是毛主席点头的,大小事都是周总理执行的。……周总理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什么?“拥护、执行”四 个字就完全可以表达。(《家书》201、221页)
对于在“文革”政治漩涡中一直在政坛上站住不倒的周恩来,父亲说出了一个关键原因:“中央政治”是周恩来的专用语。过去他比较含蓄地用这个词,庐山会议之 后,周恩来就公开对政治局的一些同志讲了,对黄、吴、李、邱明确说,我们讲的“中央政治”,是指毛主席、林副主席、和“那个人”(江青)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大的麻烦……周恩来对江青在“文化革命”中的作用和错误心里明白,但他很少说。对江青的霸道行为,周恩来是忍让的,有时甚至迁就和放 任。(《家书》228、214页)
类似这些,在父亲的书信和忆述中还有很多。我正是从这里看到父亲不以个人恩怨论人,不以个人好恶评史。

旁观者清:一个独到见解

高伐林:《家书》中对当下国家大事的评价,也值得注意。
程光:父亲作为一个“文革”中曾在中央工作过、又被打倒的人,如何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看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大事,也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回顾历史是为了认识未来;而对当前的正确认知,也是厘清历史经纬的要素。
父亲被保外就医后,不是封闭于过去,而是着眼于当代。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有很多干部和群众还在疑惑,父亲就明确表示赞成——他早在1983 年2月给我的信中就说,我对经济改革是全部能接受的。我认为这种政策既是救民的政策,也是救他们(当权者)自己的政策。要是不从农村开始改革,现在不知乱 到什么程度了,他们自己也可能被人赶下台了。(《家书》46页)父亲这样想,与在台上当政的老干部相比,也应算是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了。
父亲反思了中国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困难”,说有数千万人饿死。中国老百姓历经灾难,其实要求也不高,只求能温饱一点,但却长期得不到。父亲说,作为一 个世代农民的儿子和长期在农村根据地战斗的人,他太了解中国农民了,他们实在太苦。而改革从农村开始,是中央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好棋。
父亲在之后的信里,不止一次表示拥护改革开放。他不仅看到了改革的外在现象,而且看到了更深的内涵。他认为,当时中央以农村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表现出极 大的智慧和勇气。在过去,“三面红旗”中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是毛泽东的“禁区”,从来不许别人说三道四。谁要闯了那些“禁区”,谁就会被打成“反党分 子”。父亲说,“文革”结束好几年了,人民生活还那么苦,说明这不仅是某个人的失误,而是党在农村政策上整体性的重大错误。现在大胆地在这上面开了刀,破 除了过去多年的迷信,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随著改革开放的进展,父亲进一步看出了它的伟大意义。他1987年11月在给赵紫阳总书记的信里附的学习笔记中写道:“毛主席创造性地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路线,这是对马列主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改革开放的路线,这是对马列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我们依靠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了中国革 命的胜利,我们依靠这条路线也一定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家书》155页)
父亲当时能有这样的认识,令我很惊讶。因为四年多之后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还在排除阻力推动改革,还得突破那种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思想障碍,而父亲很早就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意义。

220px-Qiu_Huizuo2
父亲晚年虽然远离政治中心,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一直关注著中国的改革开放。每当有回潮倒退,他忧心忡忡;每当有新的进展,他欣慰高兴。他有一个让我觉得独 到的见解——他很早就说过,后来多次强调: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从政治改革开始的。这点后来被人们忽视了,误以为是从经济改革开始的。他说,正是中 国以政治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才有以后那么大的经济成就。后来,中国在政治改革问题上,远没有改革开放之初那样的勇气!

起死回生的神泉真的存在!?

起死回生的神泉真的存在!?

gods-healing-spring3(网路图片)

世界上有很多科学的死角,是永远都说不清的,例如有些地方的泉水看起来与其他地方的泉水没有甚麽不同,科学仪器检验也没发现里面有甚麽特效药,但就是具有不可思议的治疗效能,让相信的病人奇迹般的得到治愈。

美国南卡州的「神的治疗温泉」

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布莱克维尔附近密林中,有一处「神的治疗温泉」(God’s Acre Healing Springs),数百年来的无数事实证明该泉的水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至今,仍有很多人带着水桶或瓶罐前来盛载泉水,希望也为自己带来奇迹。
gods-healing-spring2
据美联社报导,1781年,4个重伤奄奄一息的英国士兵,被印第安人用神泉的泉水救活了,当他们回到英军驻地时,其他士兵都震惊万分。自此,人们便开始络绎不绝涌向这里,汲取泉水,希望得到神的佑护。

後来,当地人用玉米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神的治疗温泉」,并在附近建筑了一座教堂。随後,神泉几经易主,在1944年,L.P. Boylston把神泉敬献给神。近代,当地政府建造了10多个室外水龙头,泉水至今仍不断流淌。
gods-healing-spring1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来这里汲取泉水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因为在人的信用越来越不靠谱的时候,不会说话的「神的治疗温泉」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在附近长大的沃尔特·托宾(Walter Tobin)在探望姐姐的路上,来到神泉,顺便喝几口,他表示,父亲喝了很多,他活到90岁。

住在布莱克维尔附近的卡罗琳·海斯(Carolyn Hayes)则说,这泉水比城里的水好喝。

安娜贝拉·盖里克(Annabelle Galik)在2年半前罹患肺癌,当时诊断说,她只有4个月的生命。自此,她便开始饮用神泉水,同时接受其他癌症自然疗法。2年半过去了,她依然活着。

安娜贝拉的丈夫史蒂夫每两周就会开车100英里,带着至少有九个巨桶,来到神泉汲取泉水,他认为泉水已经延长了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这名现年74岁的前货运公司员工表示,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会继续再来。

史蒂夫表示,泉水展现神奇的历史有数百年了,人们不会弄错的。

(原文:人民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8bGoS0jdI

长寿迹象三则

长寿迹象三则

Elderly Couple

(图源:Flickr)

看一个人是否长寿有多种说法,常听到的有长眉毛丶高前额丶大耳垂还有手掌生命线,这些出自面相和命理的征象缺乏科学性,不可全信;另一些说法有些生理学依据,但缺乏普遍性,如瘦小丶能睡丶无寿斑丶六十岁前无疾患等。以能睡为例,有的人一躺下就能呼呼大睡,活得长命;但有的人睡眠时间过长,反而短命。

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以下三种征象与健康长寿确实有关,有兴趣的长者可以自我测试一番。

一丶心率偏慢

每个人的心跳速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每分钟只跳六十多次,有的人却要跳动九十多次。每分钟相差三十次,一天即是相差四万次!心脏跳得太快,肯定会让心脏耗费太多力量,引起劳损,缩短寿命。心率慢,但能确保它的正常收缩和舒张活动,满足人体血管中的血液循环需求,且是长期稳定,功能健全的慢心率,则与长寿成正比。

二丶肺活量大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大多数人的肺活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然大多长寿老人可以保持年轻时的肺活量。目前国外有很多机构已将肺活量作为检测衰老的首选项目之一。

三丶手握力大

美丶英两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握力大的长者不但身体强健,体内各个器官正常运行,而且反映人的骨密度更高,人也就更长寿。

(来自:Vision Times)

别让人生充满借口

别让人生充满借口

Grass Dew

(图源:Flickr)

处於不幸的时候,要告诉自己,不可陷入只有自己一个人不幸的困惑中。不管是疾病缠身的人,或者是失败丶挫折连连的人,在这种时期很容易产生出自己运气不好的错觉。在这个时候,请务必睁开双眼,更加敞开心怀,观察他人的境遇,人未必都是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的,身边一定有为了突破自我丶奋发向上,而付出许多努力的人。

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处於与自己相同的境地。疾病的种类繁多,有心脏病丶癌症或者是外科疾病等,但绝不会有那种只属你自己一个人的独特疾病。因此当疾病缠身时,要想到世上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为这疾病所苦。

美国曾有一位着名的轮椅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通常当人的身体需要坐轮椅时,便不会想再参加社会性的活动了。可是,这位大总统的工作却做得极为出色,他与别人不同之处,是从不为自己的人生做辩解,努力克服身体上的障碍,将自己能做的事情善始善终,尽可能地做好。

另外,美国也曾有一位政治地位很高的女性。她在年轻时丈夫就过世了,而後,又被孩子遗弃,历经了生活方面贫困和疾病的痛苦,然而,她却能从这样惨淡的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了美国政府内最高地位的女性。

我观察到,在困境中能承受一般人所承受不起的困难丶能够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人,这些人都具有相同的特质,现归纳列举如下:
1)面对逆境丶困境绝不责怪他人,绝不埋怨他人或命运。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这麽做对自己将毫无益处。
2)去承受被赐予的命运。不要去追究有这样的命运如何是好,而应从正面去承受厄运丶逆境。这就是承认现实,而後深思考虑如何在这种现实中复苏,决心去承受恶运的现实就是勇气。
3)从逆境中寻找教训。逆境要警示自己什麽呢?必然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将成为以後的心灵之宝,变为重要的财富。
4)绝不依赖他人,不谋求他人的援助而生存。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中,也始终不忘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或者说不忘自力的精神。正视被赐予的命运,承受现状。但是,不可以全盘地接受或满足,而应该用自力打开新的局面。心中知道成功之路一定要通过这样的过程。

令人怜悯的人终究成不了大器,有很多人会习惯要求他人怜悯自己。一旦开始要求他人的同情,日子一久,渐渐就会陷入这种被同情所纠缠的人生了。在不幸的环境下,当身体有缺陷或疾病,就企图去谋求他人的援助时,对灵魂来说,就等於是投降败阵。在这不幸的关口,必须果断勇敢地承受命运,这样必能度过难关。

(来自:心光网)

中国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1.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2.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3.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4.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5.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6.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7.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8.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9.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10.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11.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12.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0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0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13.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古人云: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古人云: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Cloud
唐朝的太子通事舍人王儦说:“人生的遭遇都和你的命运有联系,命运事业早就定好了,所以不是吉就是凶,该什么时候来也是注定的。过去太后(武则天)诛杀皇帝的宗族,宗子被送到大理寺审判应当死刑,宗子长叹说:‘我既然免不了一死,何必污染了刀锯!’半夜时,用自己的衣服领子上吊而死,到天亮时又苏醒过来,立刻又说又笑,又吃又喝,同在家里一样。几天以后被杀,脸色神气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当他刚苏醒的时候说:‘我刚死,冥府的官就生气对我说:你该被杀死,为什么自己就来了?快回去受刑!’宗子问什么缘故,冥官把生死簿给他看,因为你前世杀了人,现在要报偿。宗子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受害时面无一点难色。”

人来世间,何时出生,何时入土,看来早有定数,前世的因,今世的果,行善积德,做恶造业,没有不偿还的。

贞观年间,张宝藏任金吾长史,经常因为在朝值班结束,归回栎阳。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个少年打猎,割下新鲜肉野餐。张宝藏靠着树长叹说:“我张宝藏年已七十,未曾吃过一次像这样的酒肉,太可悲了。”旁边有一个和尚指着他说:“六十日之内,官职会升到三品,有什么可叹息的呢?”说完就不见了。宝藏很奇怪,立刻回到京城。

这时太宗得了痢疾很痛苦,很多医生给治都不见效。就下诏书访问殿庭中的左右大臣,有能治这种病的,一定重重赏他。当时宝藏也曾被这种病困扰过,就写了一份奏疏献出用乳汁煎荜拨的药方,皇上服了药以后立刻就好了。下诏给宰相,授予张宝藏五品官。

魏征有意为难,过了一个多月也不拟文授官。皇上的病又发作了,询问左右侍臣,“我以前吃了乳煎荜拨的药很有效。”于是又命令进献此药,一吃又好了。

因此皇上想想说:“我曾下令授予进方人五品官,到现在不见提升授官,什么原因呢?”魏征害怕了,说:“奉诏那时候,不知是文还是武的。”皇上生气说:“治好了宰相,不妨授给他三品官,我是天子,难道不如你吗?”就严厉地说:“给他三品文官。再授鸿胪卿官号。”当时正好六十天啊。

看来人生除了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官职丶富贵也是注定的,难怪古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来自:文史网)

你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

你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

Grandma

(图源:Pixebay)

二十四岁刚毕业的那年,我去一个古镇旅行。夜晚,一个人坐在楼下的沙发上,除了我之外,仅有一个老板坐在柜台前,他低着头,好像在看书。

这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旅店,比许多快捷酒店的价格高出许多,我是用那最后一年的奖学金去旅游的,否则对于我这个学生族来说,简直是天价。

差不多十点多,一对老夫妻走到旅店门口,一人一个包裹。女人躲在后台,男人颤巍巍地走进来,轻声问:你们旅店价格多少啊?

老板报出了价格,两个老夫妻被吓了一跳,转身就走。而在老夫妻快走出门的那一刻,老板说,你们来住吧。

我不知道老板最后给了他们什么价,但一定是很低的,两个老人很高兴,但又不好意思,嘴上说着:真是碰到好人了,然后呢,一边推辞着,一边往里走。

后来,我才知道,老板只是偶尔来古镇打理自己的旅店,他真正的身份是一个商人,开着很大的企业,雇了职业经理人,早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当下已是自由又闲适。老板与我说:以己度人,如果这么晚了,继续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旅店,那会是一件多么寒心又崩溃的事。更何况是两个老人,毕竟天黑了。当然了,我也并不缺那些钱。

我翻出这个故事,是因为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件事,他这样写:终于知道了一句话叫‌‌“贱人自有天收‌‌”。那天我刚下车,看到一个男子在对一个老人吼叫,大约是这个老人一不小心站在了他家门口。他瞪着眼对那个老人说:你走开。老人红着脸,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可当他出来的时候,发现一个男子搀着那个老人,刚才吼叫的男人赶紧跑上去认错:不好意思啊,我刚才心情不好。大约是他也不知道,他吼的是一个跟他有直接业务往来的老板的母亲。

我笑着回复:每一只螃蟹总有一天会碰到坚硬的石头,轻则断脚,重则送命。

从来,对弱者都是没有定义的,弱只是一种比较级,与‌‌“强‌‌”是反义。比你地位低的,是弱,比你穷的是弱,比你挫的是弱,在你看来强大的要素的反面就是弱。弱本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世界,对于弱者总是带有提醒意义的。因为弱,你总是会发现自己被挤在一个角落;因为弱,你总会不经意注视到那些带着眼白的人其实根本不美;因为弱,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被同情。

从小到大,我生长在一个并不算太优渥的家庭里。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不优渥,使我在学校里除了成绩之外,实在没有什么让老师刮目相看的事情。然而在这个家庭里,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奶奶,她现在85岁了,依旧是一个慈眉善目,从来富有同情心的老人。

我听过她的许多风言风语,她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人,但终不是人见人爱的,有人说她同情心泛滥,也有人说,她只是那个老好人。她何尝没有听到过,但她总与我说:你可以与强者横眉,但要尊重弱者,因为在弱者身上,你施展的强大只会让你看起来卑微。当然,这句话是我改编的,就是这个理。

小时候,我们小区的乞丐很多,一些乞丐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小区里行乞,无非是这个小区里实在能拿到太多的旧衣服和钱了。

不过,渐渐地,有些乞丐来得多了,就叨扰到了平常的生活。一些邻居开始用泼水丶辱骂的态度,甚至于有一次,一个胖阿姨开门看到乞丐,自己的孙女看到乞丐,吓得大哭,胖阿姨拿起菜刀吓唬着:你再来,再来就砍你了啊。

而只有奶奶,时常端出一碗饭,一碗菜给他们,当然,奶奶也是知道的,一些人的穷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懒。但她没说,笑语盈盈的样子。用她的话说:每次看到这些蓬头垢面的年轻人,总是想着,作为父母该是怎样的心寒啊。年纪轻轻,没手艺,不干活,躲在天桥下睡觉,第二天又行乞。这日子真是坏极了。

最后,有一天,奶奶拿出一碗饭说,这是我给你们的最后一碗饭,我还没有吃过饭,我把我的饭给了你们。但你们还那么年轻,赶紧去干活吧。讨来的食物终究不如自己赚来的。

那个乞丐被说得脸红了,至此,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有一句话是:一个国家对弱者的态度,其实反应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此句度人,觉得简直是至理名言。前段日子,看了《夏洛特烦恼》,其中的夏洛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遇到强者时的小人物,不被人重视,随意被人调侃,最后一直妄图强大,扭曲到不停地靠虚幻的一切武装自己。你可以说,夏洛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但是,当你的人生无数次被人挤到角落里的时候,你也希望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可以温暖你的内心,哪怕是皮肤也好。

这个社会,对于强者的尊重太多,就好像是一部戏里的主角,所有的化妆师丶灯光师丶摄像机的焦点都不约而同地在她身上,她可以随意摆设自己,表达情绪,甚至于乐观的时候,可以更改剧本,也无可厚非。而弱者,大多数时候,只是那个根本没有特写的群众演员,吃着盒饭,没有经纪人,甚至于随时都有可能被撵走而要不到工资。

我工作后的这些年,听到过无数个故事,大约都是因为家境差而被欺负,因为穷而被欺负,以至于有一个朋友一气之下贷款买一辆奔驰,大摇大摆地上班去,然后终于为领导所刮目,不再被为难。

但我想说,这一路,小心翼翼地走,遇见了太多的好人,然而这种好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人看。

我刚进单位的时候,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什么都不懂。那些年,我在农村工作,每天都过着背朝黄土的日子,最多的一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晚上六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时间单位的领导,在每个下雪的日子,总会送我和另一个年长的师傅下班,当时,我还没有买车,镇域的公交还算方便。只是,他一直说:同在一个单位,没有领导与下级之分,大家都是朋友。要知道,我家与他家跨越整整一个县域,如果他不送我下班,大可以提早回家一个多小时,并且我家是市区的最中心地带,每天的堵车常常会有让人弃车而去的想法,他就这样送完我,然后送另一师傅到家。

那是我毕业之后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温暖,因为这之前,我几乎做好了‌‌“江湖险恶‌‌”的准备,打算披一件铠甲,装一身刺,在别人攻击时随时还击。而我碰到的那一个领导,让我放下铠甲,懂得了工作的时候,是可以真诚丶善良和勇敢的。

我的领导现在还是一个小领导,但据我所知,他的口碑一直特别好,拥有了许多他所该得的荣誉,许多人说起他,都是带着赞美的。于人来说,这也足够证明你的教养。

后台也时常有人问我,被欺负了怎么办?我给的回复大多数是:无关原则的话,吞下这一口。待到强大时,以德报怨。许多时候,人的一生就是无形的,你没有走到终点就不知道你是谁,可是教养是跟随你一生的,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却一定有恶报。这句话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至少可以鼓励我们做一个好人比做一个坏人有底气,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比没教养的人重要得多。

我想说,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需要欺负他人来垫高自己的。强者对弱者下手,是生物链的规律,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规律。强大的时候,请记得,一定要把自己当人看,把别人当人看。因为人海茫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是谁,她又是谁。而你所谓的教养,从开始到古稀,就生生不息了……

(来自:博谈网  来源: 秋小愚  作者: 谢可慧)

金字塔真正的用途

金字塔真正的用途

Pyramids(图源:Flickr)

如果抛开进化论者的成见,以公正的眼睛看一下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就会发现拥有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是存在的。

来自古埃及丶玛雅和苏美尔的遗迹都表明电学丶电化学丶电磁学丶冶金学丶水文地质学丶医学丶化学剂物理学等都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古埃及已有能力发电并使用电,巴格达电池及第一盏弧光灯在那时已经开始使用,但古埃及对电的使用仅限于这些吗?亚历山大灯塔所使用弧光灯是古埃及使用电的进一步证据,维持亚历山大灯塔24小时运转的电仅由普通的电源提供。

金字塔是用来发电的大型发电厂?

1.大金字塔的外壁覆盖着白色的石灰岩,石灰岩与外壁粘合的非常紧密,连如此薄的剃须刀片都无法插入其间。白色石灰石不含镁,具有极高的绝缘性。这样的绝缘性保证了金字塔内部的电不会无缘无故的流失。

2.金字塔内部是另外一种石灰岩,这种石灰岩中的水晶和少量金属,使其具有高度的导电性和最大的能量传导性。金字塔内的竖井上有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导体,具有轻微的放射性,能够保证电离气进入竖井。

观察一下绝缘的电线,我们就会发现电线的导电和绝缘材料都与金字塔原理相同。

3.金字塔的导电和绝缘属性是完美的工程学典范,然而,这样的结构却缺少发电的能源。

地下水道遍布于矗立着金字塔的吉萨平原之下,金字塔位于石灰岩之上,金字塔与石灰岩之间都是地下水,这些将地下水送至地表的岩层称为地下蓄水层,这样的蓄水层向上传递电流。尼罗河的高速水流流经这些地下蓄水层,会产生电流,这就是物理电。

金字塔的地下室均为石灰岩导体,这些石灰岩位于充满物理电的岩层之上,在金字塔底部形成的电磁场以聚合的形式传递至金字塔上部。在塔的顶部有一个金制的压顶石,而现在这个压顶石不见了。这就意味着金字塔顶部已经没有了其优美的几何形构造。这个金制的压顶石具有一个导电路径用来将阴离子传递至电离层,这样便产生了电流。

如何在地下水的帮助下移动地面的电磁场?

尼古拉特斯拉层使用了与5000年前埃及相同形式的技术,他在20世纪发明了电技术,并在英国建造了类似于金字塔的塔形结构。

尼古拉特斯拉是交流电丶电机丶无线电丶激光丶雷达等基本电技术的发明者,他曾成功于1901-1917年在位于不同大陆的华灯克里夫塔之间进行了声音和图片的传递。在这样的传输中,他并没有使用内部电源,而是采用了无线方式传输电。

特斯拉也在地下蓄水层上建造了华灯克里夫塔,用来从地下蓄水层向塔上进行阴离子放电。特斯拉所以用的塔与金字塔结构的电磁场类似,两者都产生阴离子,并在没有电线的情况下对阴离子进行传送。

埃及人发电的目的是什么

浮雕展示了埃及人使用了一种采用无线电源的手持式像灯一样的东西,这些类似灯的东西让人们不禁想起了特斯拉曾描述过说:他的交流电很安全。在198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特斯拉在没有使用电线的情况下,用他的身体来传递交流电,点亮了他手中的灯。

浮雕上有一根无绳的天线,埃及人使用天线及无线的能量传输方式进行无线交流,浮雕的左边雕刻了一个发射机,旁边有一个接收器。这一切都表明埃及人使用无线电的方式进行交流。

浮雕描绘了一个纺纱设备,埃及纺纱人当时所使用的织布的纱线与今天机器所织的几乎一样,埃及人在他们的织布厂里也使用电。

从众多古埃及遗留下来的众多金制品可以看出,其做工非常精美,如此精致的镀金制品均需要电的参与。

在大金字塔附近所测量的电磁场与闪电时的电磁场一致。大金字塔周围有一个巨大的电磁场,这样的磁场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手拿一个湿布包裹的瓶子站在金字塔顶部,就会有火花飞出,这就像是站在了高压线圈上一样。

金字塔不是陵墓

金字塔总是被人们认为是法老的坟墓,而事实上,大金字塔走廊中没有任何形式的铭文显示这是个墓穴。这就证明了金字塔是具有其他功能的建筑,而不是一个陵墓。

位于金字塔中轴线上的,考古学家称之为国王室中发现了同一个空的石柜,他们认为这里面应当放着法老的尸体,但是尸体被偷走了,只剩下了空空的石柜。但当测量了石柜的大小及石柜所放置的位置后却发现了不同的情况。那就是:这个石柜恰恰就是金字塔的导电结构。整个结构也表明这确实就是。如果在此处安放一个超导材料,金字塔便能产生出足够的电供全埃及使用。这个超导体被认为就是约柜,约柜在古时候曾在埃及出现过,这个石柜的大小正好能放下约柜。

先知摩西被法老所取代,根据历史记录,摩西因为其卓越的道德观丶智慧和才能而成为了管理者。古埃及领导训练规则中的一条规定是:教授埃及所有的秘密及电能的知识。除了其他属性,还有许多资料表明,约柜还曾起着电容器作用,这也就是埃及能量之源。根据历史资料,先知摩西在离开埃及时带走了约柜,法老不惜任何代价追摩西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约柜,因为法老意识到如果没有电,埃及的荣耀和辉煌就会一去不复返。

历史资料同样显示埃及文明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达到了高峰,拉美西斯二世与先知摩西生活在同一时期,但这些文明在拉美西斯二世后不到10年间化为乌有,吉萨也被抛弃,曾是文明中心的城市直到nest王朝定居于此之前都是处于被抛弃状态。

(来自:Vision Times)

唐朝人都爱吃什么?

唐朝人都爱吃什么?

Vinegar Cu(网路图片)

尽管有米饭,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现在大)。

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丶小说丶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丶煎饼丶胡饼丶汤饼等等。

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猪肉虽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个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

为什么唐朝不吃鸡鸭鹅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唐朝有的时候,鸡鸭鹅等禽肉是不算肉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但唐初名相马周到地方特别喜欢吃鸡肉,然后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大约是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

关于肉食,再补充点,当时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实就是当今的生鱼片。

打猎得来的猎物,诸如鹿丶兔子丶野猪丶熊,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里。

再说蔬菜,现在很常见的西红柿丶土豆丶青椒丶红薯丶洋葱丶辣椒丶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这些当时都没有。

即使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菘”)丶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品相不佳,菠菜则是刚刚引进价格太贵。

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现在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现在这菜也还有,名字叫“藠 ( jiào)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

再说做法,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就是煮丶蒸丶烤三种,炒什么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来说说调料。

当时辛香料还是蛮多的,常用的花椒丶胡椒丶豆蔻丶桂皮丶陈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丶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盐肯定是有的啦。

不过味精丶鸡精这些近代才有的当时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

很多古诗里都提到了当时做饭用的调料,诸如“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丶烤鸭蘸椒盐丶生鱼片丶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

当时也有醋,用酒烹饪也屡见不鲜,另外,唐朝也有糖,不过当时更常见的叫法是“饧”,更具体来说应该是麦芽糖,也有把饧加入做成饮品的,这种饮品叫做“饴”。

当时制饧的工艺很精湛,制作出来的饧品质很高,如李商隐所说“粥香饧白杏花天”;至于蔗糖则是刚刚兴起,还是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制作工艺,自那之后,砂糖才渐渐普及。

以唐朝时长安一代为例,说说他们一天都在吃什么。

唐朝早餐,最常见的“馎饦(馎饦)”。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

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对馎饦的做法有详细描述:“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简单说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汤饼”之一。

另一个常见的早餐是“粥”,话说粥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最爱,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麦?,晨起有布衣。”其中的?,也是粥。

彼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起当代也不遑多让,在唐朝的医学着作《食医心鉴》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讲粥的,其中提到各种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丶粟米丶薏仁米丶大麦丶小麦丶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随便举几个出场率高的:

胡麻粥(芝麻粥)。当时很喜欢在饭里加芝麻,诸如王维的“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粥里也少不了啦,于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

寒食麦粥。寒食节的时候,据《唐六典》,公务员们的食谱里有寒食麦粥。至于民间,寒食节的时候多吃冷粥。

杏仁饧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饧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按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以饧沃之”(《邺中记》),简单说就是大麦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饧(麦芽糖)。

当然,除了面片汤和粥,早餐肯定还是有其他可选的,比如:蒸饼。

简单说就是一切上笼蒸出来的面食,都可以叫蒸饼。(其中当然包括了馒头,但不限于馒头,还有一些类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丶有加油蒸的,还有放入干果丶馅料蒸的。

另有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提到:“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个有名的介绍吧:

子推蒸饼:这也是寒食节的时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

另一个超级超级有名丶出场率极高的主食,就是胡饼了。

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讲的就是白大诗人山寨了京城里一家着名胡饼店,然后做出来送个友人的故事。

胡饼的做法大约是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放炉子里烤熟——考虑到这玩意来自西域,做法跟馕也如出一辙,我觉得就是馕了。跟烧饼什么的,也是同源。

感觉胡饼应该和今天的囊差不多。

在《唐语林》里有豪华版胡饼做法: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一斤羊肉裹到大胡饼里,调料就是黑椒豆豉,抹上酥油,放炉子里烤,叫做“古楼子”,听起来就够豪爽。

再有就是煎饼。

煎饼也是种时令美食,《唐六典》里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时候要吃煎饼,但迄今为止没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唐时煎饼做法的文献。倒是元代王桢《王祯农书·谷谱二》中,讲到“(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

所以,至少元代的正宗煎饼,是加蒜的。

主食之外,唐朝正餐里,肉食首推羊肉,彼时羊肉的做法还不太丰富,举几个有名的:

生羊脍,这道菜是从隋朝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调料,味道什么的自行想象吧。

黄耆羊肉,算是道药膳,就是黄芪和羊肉煮汤。

还有一道,可以算作当时名菜中的名菜——“浑羊殁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广记》是这么说的:“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

简单说,就是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不过居然还有地方在做。

说完了羊肉,再说说牛肉。虽然名义上禁止吃,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力,不允许我杀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做的菜还是有的,比如这道:

煲牛头,在《北户录》里是这么记载的“南人取嫩牛头火上燂过,复以汤(烫)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椒橘之类,都内于瓶瓮中以泥泥过,煻火重烧,其名曰褒”。做法很复杂,能牛头先烤了,再加上各种酒丶豆豉丶葱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瓮里用泥封口,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味道怎么样?作者称赞比熊掌还美味。

还有一道名菜“鹅鸭炙”,据说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非常残忍,把鹅鸭放到金属笼子里,生炭火烤,再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了。

再说说存在感没那么强的猪肉,当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此外还有需要重点提的是“鱼鲙”,就是生鱼片。没错,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只是今天又从日本传了回来。

生鱼片这东西,海内外也差不多,取新鲜的鱼,或切成片丶或切成丝,蘸调料吃,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了,因为切鱼片对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说完了肉,咱说说菜。

先说秋葵,这玩意当代也有,最常见的做法是炖汤。

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征的最爱。就是现在的醋渍芹菜:

最后,唐朝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丶荔枝丶琵琶丶龙眼丶梨丶桃丶枣丶杏丶李子丶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

其实总体来说,大唐盛世的人们自然没有今天的吃货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这从顾阎中着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杜甫的《丽人行》中即可窥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

而韩熙载夜宴图描述的是一场在当时非常奢华的餐宴,平民吃什么可想而知。

杜甫《丽人行》倒是描述了许多山珍海味,但是都过于绮丽夸张,估计是杜甫的想象产物:“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素鳞:指白鳞鱼;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

这种只写更贵,不写更美味的诗,一点都不写实,估计杜诗人也不是个专业食客。

转载自:国学精粹生活艺术

(来自:文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