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上映:《披萨的滋味》 为了一尝披萨的滋味,贫民窟的两个小男孩,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即将上映:《披萨的滋味》 为了一尝披萨的滋味,贫民窟的两个小男孩,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The Crows Egg2008年的《贫民百万富翁》让印度电影光芒闪耀全世界;我们都曾被《三个傻瓜》中蓝丘丶查托和法罕和拉加三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感动过;我们也都被《救救菜英文》里奋发努力学英文的妈妈激励着;更为《来自星星的傻瓜》中PK最终的头也不回感到揪心。近年来印度电影有个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宝莱坞华丽歌舞电影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些电影用轻松的氛围和贴近生活的草根故事,来包装印度积存已久的社会问题。今年年底即将又有一部加入这个行列,跨年档12月31日上映的《披萨的滋味》(The Crow’s Egg)将视角带到更深的底层,来自一个贫民窟的两个小男孩,为了一尝披萨的滋味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The Crows Egg2原文片名取名为「乌鸦蛋」,除了因片中这两个小兄弟成天没事就去偷乌鸦蛋来吃,甚至将自己取名为「大小乌鸦蛋」外,导演更进一步说明「乌鸦」在印度是非常常见的鸟类,但却不如孔雀或鸽子那样的受欢迎,他希望藉由这部电影帮乌鸦平反丶为弱势发声。

目前已入选多伦多丶罗马丶伦敦丶雪梨丶布里斯本丶杜拜等多个国际影展,并场场口碑爆棚,今年也被《台北金马影展》选中放映,电影更因为入围了由「亚洲电影促进联盟」(The 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所颁发的「奈派克NETPAC」奖,而力邀导演M. 曼尼卡丹(M. Manikandan)前来台湾参加影展与颁奖典礼。三场放映观众的反应都极佳,更让电影在金马影展两百多部影片中一举冲上「观众票选排行榜」的前五名。

The Crows Egg3
两位主角小男孩拉米希(Ramesh)和维格奈西(J. Vignesh)都是素人,两人也真的是印度清奈贫民区的小朋友;拍摄时导演尽量只用最自然的方式,大多数时候不告知摄影机在哪里,让演员以最舒服的状态表演。长达九个月的制作期更让导演的儿子和两位小明星成为好朋友,甚至後来观赏影片看到片中的「大乌鸦蛋」哥哥被披萨店经理狠狠甩了一巴掌时,导演儿子还哭着问爸爸怎麽不把这段剪掉。放入贫穷丶阶级丶歧视丶物质丶媒体效应,各个都是与现今社会紧扣的议题,导演以最不愠不火的方式呈现,而其他的自我感触就得让大家在年底电影上映後各自品尝消化了。今日首发电影正式预告及两款海报,《披萨的滋味》将於12月31日与台湾观众见面!

一对来自印度清奈贫民聚落的小兄弟,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从乌鸦巢偷生乌鸦蛋来吃。正因如此,他们的小名便成了「大乌鸦蛋」和「小乌鸦蛋」。与妈妈和祖母相依为命,一天妈妈带回了一台破旧电视,从此乌鸦蛋兄弟认识世界的大门被开启-当他们看到新开张的披萨店广告後,完全被画面上那些热腾腾香喷喷的披萨所迷惑,欲尝大口咬下的痛快滋味。兄弟俩开始绞尽脑汁设法赚钱只为了买披萨,殊不知误打误撞下卷入大漩涡,瞬间成为全国争相报导的风云新闻人物!

(来自:远见杂志)

2016~2030全球趋势大解密-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巨大技术变革

在失序的世界中如何为未来找寻答案?人类又将面临一个怎样的时代?

未来15年的全球趋势

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前顾问马修·巴洛斯 ( Mathew Burrows)看来,“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巨大的技术变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性也正在转变,无论是心理上或体能上,旧有的限制正在逐一解除。对开发中国家的数十亿人口来说,二三十年前难以想像的蓬勃新时代是真的来临了,并非口说无凭的陈腔滥调。”

马修·巴洛斯在《2016~2030全球趋势大解密:与白宫同步,找到失序世界的最佳解答》(The Future, Declassified:Megatrends that will Undo the World Unless We Take Action)试图揭露、分析未来15年的全球趋势,预测2030年前全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革。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每四年就会为美国新上任的政府做一项研究,探讨未来。这也是《2016~2030全球趋势大解密》的基础。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目 前为止发表过五版《全球趋势》(Global Trends),最近的三版(2004年发布)、四版(2008年发布)、五版(2012年发布)皆由本书作者巴洛斯主笔。本书则是以第五版的《全球趋 势》为基础,加以更新与补充。

马修·巴洛斯曾任职于规画美国战略的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分析与生产部主任,负责撰写《全球趋势》报告,并向美国总统简报研究结果。他运用美国政府 可取得的最先进研究与资料,分析16个情报单位掌握的资讯,并且实地走访20多个国家,与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交换意见,以预测未来。

本书可说是作者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工作十年的“成果”。马修·巴洛斯说:“能在这个单位服务确实是我个人的莫大荣幸,可说是分析师梦寐以求的工 作,是研究真正重大的主题:中东将何去何从?世人将活在核武激增的世界吗?美国面临哪些主要威胁?美国将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得到胜利?”

中国强大对美国有益

《2016~2030全球趋势大解密》分三篇、共12章,第一篇《未来的重大趋势》中的第一章《个体力量的崛起》聚焦中产阶级,指出美国的中产阶级 占世界的比率将下降,开发中国家的新兴中产阶级则不断增加。“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成长趋缓,将会进一步加深‘西方中产阶级陷入挣扎’的观感,他们面临全球 化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连需要更高技巧的工作也不例外。本书也指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未来20年的北美和欧洲的中产阶级消费,每年只会成长 0.6%;而亚洲的中产阶级开支在2030以前将以每年9%成长。

第二章《四分五裂的世界──新兴大国改变现有国际秩序,呈现多极化发展》谈及个体权力增加,让国家发展出现结构性改变 ,而从独裁走向民主法治可能造成短期动荡。第三章《人类能扮演上帝?──科技发展的转折点》谈到了医疗将有划时代的改革 、机器人也将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未来15年基因发展将有重大突破。

第二篇《扭转局势的关键变数》,在第五章的《革新的中国》重点着墨中国的发展,指出未来中国的经济可能比美国大四分之一,但人均所得仍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作者认为,“中国强大对美国长远来说是 有益的,中国积弱对全球经济与东亚安全都是比较大的威胁。万一中国经济失败,民族主义的态度与行为将会更加恶化,可能在无形中增加美国的军费开支,虽然中 国强大意味着有更多预算花在军事上,但也表示中国更有信心完成政治改革。”

第六章《科技是福是祸?》,重点为科技,谈及3D列印的应用广泛、 机器人会取代低阶工作吗?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跃进与危险、政府该介入或投资新兴科技吗?其中提及,电动车(包括Google的无人驾驶车)可能在未来10年左右上路。

中东冲突难以乐观

第七章《世界大战如箭在弦?》提及中东冲突不断,情势难以乐观,并提到“叙利亚的内战特别令人沮丧,部分原因在于它一开始本来是受到多人数人支持的 和平示威。”不幸的是,叙利亚的起义不仅演变成武装冲突与激进的逊尼派伊斯兰组织兴起,还引进了外力,使原本的国内冲突变成国际冲突。叙利亚正好坐落在逊 尼派与什叶派的断层线上,两派的对立分裂了中东好几个国家,所以冲突的派系色彩愈来愈浓。本书并指出,“现在叙利亚的冲突演变成沙乌地阿拉伯与伊朗之间的对立”。

秦晖新作的封杀与走不出的秦制

秦晖的《走出帝制》。

秦晖的《走出帝制》。

 

最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秦晖出版了《走出帝制》一书,该书试图解读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 出版后它迅速占据各大人文书店推荐榜单的前列位置,在微信上,这部历史书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不少著名学者参加了该书出版后的座谈会,有些名家还专门为 此书撰写了长篇书评。但就出版后不久,《走出帝制》遭到官方封杀,新华等各大线下与线上书店均接到下架的指令,秦晖在北京家中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证实,他这部新作被书店下架,却表示,“我现在不想谈这件事。”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事件恰好发生在官方规定的“宪法日”(12月4日)前后。

这本书惨遭“扼杀”令知识界相当意外,因为毕竟,其中的大部分文字此前数年间都已经陆续刊登在各类大众媒体或学术刊物上。回顾这部作品的成书过程,还要追溯到2011年。这一年,正逢辛亥革命百年,作者曾应《南方周末》之邀开设一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 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在2014年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以及2015年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秦晖教授又分别写下了一些与上 述主题相关的文章。多年来,秦晖其实一直有一项规模宏大的研究计划,就是把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两次大变局,以及这两大变局的社会变迁和观念变迁整合起 来,写一部专著《世道与新路: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只因此书的完成尚需时日,而晚清以来“走出帝制”的话题似乎更令人瞩目,因此,在出版社的建议 下,作者决定将上述专栏文章和一部分学术论文结集出版。

在同为历史学研究者的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眼中,今年63岁的秦晖教授是”中国唯一一位能做思想史还能做中国史、能 做思想史还能做经济史、能做古代史还能搞现代史的人”。秦晖对中国历史一直以来有一个富于创见的宏观判断:中国历史之重点就是一头一尾的两次转型:第一次 是从周代的分封制向秦代的郡县制(亦即作者所说的“帝国制”)转变,第二次则是晚晴以来的帝制向共和、民主、宪政制度之转型,而第二次转型,经历了百余年 之久,却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且很难预料究竟何时能够大功告成。中国“走出帝制”之不易,是整本书最为核心的主题,也是其他论题展开的基础。同时,作为读 者,我们隐约可以猜测到:可能正是由于作者将周朝灭亡之后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以“秦制”加以概括,暗示了中国至今仍然处于帝制社会,专制仍是中国政治的底 色,从而引来了审查者的严重不满的原因之一。

在《走出帝制》中,秦晖认为:在上述这两次关键的转型中,第一次转型,即“周秦之变”是将社会从小国寡民式的小共同体本位,即“熟人社会”, 转变为一个或多或少打破了血缘关系的,以皇帝和官僚制度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央集权模式的国家。由此,社会的重心,就由分封而治转向了大一统。原先熟人社会里 的那种温情脉脉的家庭面具逐渐被撕掉,变成一种很冷酷的皇帝及其代理人官僚,同民间社会的对立关系。如果说,周制的逻辑与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在“采邑改革”中 所遵循的原则类似,是“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那么秦制的逻辑在秦晖看来,就像他在该书出版后举办的“东方历史沙龙”上表述 的那样:“我的主人的主人的主人要比我的主人更伟大,或者说为了主人的主人的主人可以杀主人,最极端的是为了皇帝可以杀爹杀妈。”忠于那独一的至高无上的 君主,于是几乎成了自皇帝以下每一个臣民的“自觉”共识。

之后就是晚清以来那次至今难产的那次转型。自1978年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近现代史研究视野的拓宽, 资料的深度挖掘,历史学界对近代至今的社会转型作了大量探究,研究成果比之于1949年到1978年意识形态高度桎梏之下的30年,不可谓不丰。但也正因 此,包括作者在内的学界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在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具体新知基础上人们应当有深入的思考和逻辑分析,从而给出一个描述、理解和解释这百年宏观 进程的更新版本。

此外,令秦晖对中国史学界的学术潮流有些耿耿于怀的问题还在于:由于过去几十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意识 形态笼罩下的中国史学界,始终把地主作为阻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以“农民-地主斗争论”、“租佃关系决定论”等来解释中国自秦以后的历史进程,因此, 可能是出“矫枉”的心态,这样的观点在改革后的中国,很快被其他论断所替代。用作者的话来说,“过去那种一切归咎于租佃制的‘制度决定论’衰落后,完全不 谈制度之弊的另一种时髦又取而代之。”此外,今日之中国历史学界,很多学者都倾向于用美国汉学界之加州学派的“气候灾变论”或人口论学派的“人口论”来解 释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人口减少。前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乱都发生在“小冰河期”,正是这类突发的气候灾变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大规模崩塌,而不是因为存 在致命的制度缺陷;后者则坚持认为,是人口过剩阻碍了中国进入现代化工业革命时期,而长期沦于“没有发展的增长”,最终使整个体系走向停滞和危机。

不管怎样,在作者看来,过去的经济制度决定论固然缺陷很多,而上述两种观点则完全无视专制制度固有的缺陷是导致 中国古代史上无数次大规模人口减少的关键因素,显然也无法令人信服。而大谈制度之弊,也可能触动了官方的敏感神经。在该书中,秦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专制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即使国力孱弱谈不上扩张,专制暴政下的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照样有遭屠杀乃至灭绝的可能,前者如(前述)明清之际的苦难,后者如魏 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冉魏政权对羯族男女老幼的全族屠灭。”

依照近年来部分中国历史学者针对清末之变的一种流行说辞,要不是由于革命党人的坚决阻挠,中国就有极大可能实现 君主立宪制度,如此一来一切的转型痛苦或许都会不复存在。秦晖却并不赞同这样看似合理的“后见之明”。在这部书里,作者详尽地论述了中国在清末实行君主立 宪制度的可能性之微乎其微。在作者看来,中国人长期以来对帝王的敬畏,完全基于他们所握有的实权的恐惧,因此不仅为王位而展开残酷厮杀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 是,而且很多王位争夺者在登基之前完全是市井百姓出身,与自己所推翻的那个王朝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统关系。作者由此认为: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乃至民众心理上, 完全缺乏对“王位”和“王室”发自内心的尊崇,这一点非常不同于欧洲英国或日本那种几乎可称“万世一系”的虚君制度,可见中国是缺乏虚君传统的国家,辛亥 革命后实行共和制,而非君主制,并非出于偶然——虽然他也同时承认历史存在着一些不可捉摸的偶然性。上述这一极富问题意识和洞察力的论点,也是该书极为引 人瞩目的部分。

而这样的问题意识,出现在秦晖教授,而不是别的历史研究者的著作中,仔细想来也并不出人意料:作为长期致力于各 国政治制度转型研究的学者,作者将自己掌握的史料,通过比较的视角运用到对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探讨中,乃是顺理成章之事,也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中 国历史研究者之本分。

其实秦晖教授的上述判断,依然是建立在他所作出的“中国社会自周朝之后就长期实行秦制”这个基本学术假设之上。 作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此一政治传统延续了大约有两千年之久,期间各路势力永远在为皇帝宝座而展开厮杀(正如民谚所云:“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 家”),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绝不像日本与欧洲各国那样,从内心深处感到理应对一个具有稳定地位的王室(皇室)表示应有的尊崇。是故,即使清末偶然实行了 君主立宪制,也很可能昙花一现。更何况,正如作者指出的,除了海外孙中山与梁启超的不合之外,在清末,国内“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在“革命与否”问题 上的分歧并不大,归根到底,按照“立宪派”自己的说法,无非是前者更为鼓吹政治革命,而着意推进“种族革命”。但其实,谁又敢说,所谓“种族革命”之说, 不是为了使“革命”更深入人心而为的权宜之举呢?由此,秦晖得出的结论是:革命在辛亥前的人眼中实在不得不行,而革命之后实行君主立宪之可能,至少单就吾 国政治传统而言,可能性甚小。

除了探讨制度层面的议题,这部著作中也不乏对近代思潮与社会运动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并且同样常能言前人之未 言,带给读者新的思考方向。例如,近20年来,多有论者指出,中国近代以来之政治,最终发展成如今的模样,与受法国大革命思潮和政治传统的影响关系颇大。 而作者一直不能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近世以来在政治思想领域影响中国最大者,非日本莫属。今天已在学界形成共识的一个观点是:中国当时的大部分思潮, 无不是由西洋经日本“进口”而来,而在介绍西洋思想时,日本的著述者常以“微言大义”作借口,凭自己的好恶擅自删改西人著作,导致中国自日本引入的“西 方”思想和学说,很多都带有日本味道,并不纯粹。秦晖也认同这一判断,并且他在这本书里进一步延伸下去,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在近代中国,众多国人理解中 的“自由主义”,并非西方经典自由主义那一套学理,而是一套顺应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走出周制(藩镇割据)、走向秦制(以天皇为最高代表的大一统政治 制度)”的需要,强调以国家富强为最终目的的“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秦晖富于洞察力地指出: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潮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大批曾留学日本、 后回国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于是令这场以“个性解放”为最初目的社会运动,很自然地体现出“反儒家”(家庭、宗族、家长制)而“不反法家”(秦制、 极权主义)的特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

通观全书,《走出帝制》这部著作,显然意在恢复“制度”这个关键词在中国史研究中的应有地位,重新赋予以它关键 的影响力。作为读者,即便并不能完全赞同作者的所有判断,但书中提出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体现了作者深邃而独特的历史和学术眼光。在今天这个晚清民国史研 究“成果”泛滥的年代,它的确不愧是一部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让人读罢难以释怀。

福山清华大学做题为“中国和美国政治改革的挑战”的演讲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11月3日也特意接见了福山。此可谓习近平的“破格”之举。不过,他们之间具体交谈的细节和内容,以及取得了怎样的结果,目前都不为外界所知。稍后可能会有具体情况披露。

11月4日,福山在清华大学做了题为“中国和美国政治改革的挑战”的演讲,在全球政治发展史的框架下讨论了中美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并与几位中国政治学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交流。据在场人员有意或无意的透露,在此讲座的前一天(11月3日),“福山还与习近平主席就相关议题进行了会谈”。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属实,这种安排可谓相当罕见,是一个破格之举。在此之前的4月,王岐山就曾与福山会面,并在一些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上有所交流,并不乏一些交锋的细节。那次会面得到外界较为广泛多元的揣测或分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前最高领导人都曾有过直接对外个性交流的历史故事,而此番习近平会见福山会否也具有同等历史意义,尚需继续观察。不论如何,习近平赶在五中与外访越南、新加坡并会见台湾总统马英九之间破格接见福山,已经说明了此项议程的重要性。

中国官方媒体对福山在11月4日于清华大学的讲座进行了公开详细报道,从中可以发现福山政治观点的最新变化。担任这场讲座的主持人是清华大学双聘教授、著名学者汪晖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潘维作为评议人出席。这三人被誉为国内左翼学者代表,现场他们就福山谈及的“历史终结”、“司法独立性”以及福山思想变化展开讨论,交锋激烈。

在讲座中,福山首先简要地概述了他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建立的理论框架。他列举了现代政治秩序的三个基本要素——国家(State)、法治(Rule of Law)和问责制(Accountability),并且提出,理想的现代政治制度是要在这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国家意味着能够有效地行使政治权力,而法治和问责制则构成了对于国家权力的合理限制。

福山指出,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家能力,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也明确地提出了“法治”问题,但中国的“法治”在概念上不甚清晰。在福山看来,“法治”(Rule of Law)与“以法施治”(Rule by law)存在着微妙的不同,前者意味着法律的地位是高于政府的,即便是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运作,而不能为所欲为。

福山提出,问责制在概念上要比民主更为宽泛,它不一定意味着代议制民主,而是意味着政府要对社会的公共利益负责。也就是说,民主选举并不是问责制政府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国兴起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政府能否变得更为问责化。

福山声称,自由民主制度在理论上是能够达到上述三要素之间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限权,因为,如果只有国家能力,而没有权力制衡的话,那就会演变成极少数人的专制暴政。但福山同时也表示,如果缺失了国家能力,也会演化成另一种灾难,就像在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发生的那样,无法维持政治秩序,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福山认为,在西方和中国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在西方形成的是高度形式化的、精密复杂的法律系统;而在中国,则更多地仰赖于贤明的官员,以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到了近代以后,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到晚清的维新变法,东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现代法治。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法制建设滞后于日本,在福山教授描绘的历史图景中,这一套法治制度,特别是民法制度,是要等到辛亥革命之后,主要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才逐渐成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将另一套与此前相异的民法制度引入中国的政治系统。在“文革”期间,法律更是一度消失了。

一直要到邓小平时代,中国才形成了某一种较为稳定的民法。福山认为,中国改革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更稳定的民法制度一直上升到宪法高度,以此来对行政权力形成有效的限制。福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国已经取得的法治化成果,他举出的一个重要例子是领导人的任期制和退休制。

如果说,中国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推进法治化的话,那么,在福山看来,美国的情况就正好相反,美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于,太多的法与过于低效的政府,造成了政治制度的衰退。

美国的法治制度是从英国的普通法传统而来的,在美国,司法权高于行政权和立法权,所以,最高法院可以推翻议会通过的议案。福山以19世纪的废奴运动为例,说明改革的困难,美国的奴隶制在当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法律曾被用于保障农场主拥有奴隶,因而,首先要打一场伤亡惨重的南北内战,然后才能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美国的很多富有争议性的议题,从种族议题,到女性权益议题、堕胎议题、同性恋权益议题,它们的推进都因此困难重重。

福山依据中美的不同国情,提出了中美政治改革的不同方向:中国需要更多的法治,美国需要更为有效的政府权力。而这两个方向都是统摄于他的基本理论框架之下,那就是国家、法治、问责制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

关于现场有关司法独立性的质疑,福山指出,大多数的国家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性。法律系统并不是独立的,它们被权势者潜在地控制,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难题。在这些国家,如果你是拥有权势的地方官,或者是拥有财富的大公司,你就很容易运用权力和财富来操纵司法,为自己牟利。福山强调,司法独立性所设想的独立,不仅意味着相对于政府的独立,而且意味着司法应当独立于有钱有势者所施加的影响。而在这个意义上,拉丁美洲并没有司法独立的法院。

关于制度,福山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福山认为,中国比俄罗斯更为成功。福山认为,普京政权并没有形成制度,尽管他和他的朋党把持着现存的政治权力,但万一普京突然离世,其实是没有人知道运转规则,而俄罗斯就将面临大乱,在这个意义上,俄罗斯的政治系统并不具备延续性。相反的是,中国关于官员的选拔和政府的运转是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的。在福山看来,中国还不是成熟的法治,但确实是一种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而这个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这种制度化。

福山认为,“危机”(crisis)或许并不是描述美国政治现状的合适用词,或许衰退(decay)是一个合适的词。也就是说,系统运转得并不如以往那般良好了,它持续地变缓,但是,系统并没有遭遇到那种必须马上予以解决、不解决就无法延续的致命问题,他相信,美国现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来解决。

福山认为,政治系统的质量,是不能只依据十到二十年的情况来判断的,而是需要更长的历史时段,才能检验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他看来,美国的政治制度尚未出现跨代际的长期衰退,只要修复得当,仍然可以继续运转至少五十年。中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仍然需要在未来的数十年继续证明自己的可持续性,唯有如此,他才会认为中国的道路是成功的。

关于历史终结论的问题,福山相信,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政治系统:既拥有非常强大的国家能力,同时这个国家又是可以受到法治和问责制的限制,在三个要素之间达成平衡。但是,福山提出,我们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这种平衡的政治秩序。福山表示,虽然他的论点可以被视作一种带有目的论色彩的线性历史观,但是他并不认为,这将会通向乌托邦,而只是一种良好而平衡的政治系统。与其说是提供乌托邦,不如说是提供一个平台——为个体、家庭和集体组织搭建的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平台。

福山坦陈,他撰写《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从彼时到今日,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世界也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他的思考也当然有所改变。我们要对世界的变化保持开放性,否则就无法做一名严肃的学者。

影评:《史努比》一份关於记忆与故事的礼物!

影评:《史努比》一份关於记忆与故事的礼物!

Snoopy 1《史努比》出了电影版了,它甚至要比《小王子》出电影版令人难以想像。

报章杂志里总是只有几格的,关於史努比以及查理布朗等友人的几句简单对话丶或者无对话的幽默互动,如今变成一部有故事的电影,它不能是碎裂松散的各种幽默小事件的剪报总和,否则就太令人不耐与失望了。幸好,《史努比》没有。

除了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买3D电影票之外,《史努比》值得一看。视觉上它保留了舒兹的G笔画线丶平涂颜色风格,尽管《史努比》本身是亮丽新片但观众仍能感觉到一股自1950年代至今,一甲子以上的怀旧重现。

Snoopy 2

电影《史努比》的主角与其说是史努比丶其实更侧重着墨了查理布朗,於是乎整部片几度像是在讲美国版本的大雄与小叮当的故事,尽管史努比的想像力很丰富,但终究帮不了查理布朗丶就像大雄其实没真的被小叮当的道具帮过几次忙一样。而除了查里布朗与史努比和露西,《史努比》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全员号召而出一同登场!在《史努比》一片的故事铺陈之下,莎莉丶红发女孩丶玛茜和佩蒂等等角色都跃然纸上丶人物形象整合做得完整而鲜明,至少我终於搞清楚谁是谁丶谁又有何特色专长了!他们不再是造型各异的凝固公仔,而是可爱丶生动丶活泼且存在性强的配角群们,就像《小王子》里各小行星上的人们,有追求有执着,并同时在与查理布朗的互动过程中丶彰显了查理布朗的质朴憨厚一面。

查理布朗不像小王子善於思考与提问,和大雄的天然呆较为贴近,可不论是法国小王子丶美国查理布朗还是日本大雄,这些主人翁所秉持的一份人生哲学却都是同样的诚实丶温暖人心,教人甘愿陪他一起哭丶一起笑着经历一段人生的旅程。

Snoopy 3但《史努比》其实还是有照顾到一般人对於「史努比」这只宠物该有的认知建构部分:故事里讲的都是查理布朗的事,但爱做白日梦的史努比当然随时可以出戏!在有限的90分钟电影时间里面,它还是完成了一部小说的撰写丶并执行了幻想中与一战红男爵的决斗!搭配着听来极为舒服的轻爵士音乐丶交错在查理布朗与史努比之间偶尔变动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故事陈述里,观众看见的是一部令人愉悦的《史努比》电影,那是比任何一次我们书面阅读史努比更活泼的「史努比体验」,史努比於是也从脑海里那一份平面记忆中跳出来丶变立体了。(难怪要拍成3D… 但这部片真的不需要3D)

(来自:远见杂志)

惊!「回声翻译机器」解读海豚声波

惊!「回声翻译机器」解读海豚声波

Dolphin

(图源:Pixebay)

数十年来我们都一直在研究可能是世界数一数二聪明动物的海豚,最近由美国和英国科学家连​​手研究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让我们有幸看到海豚眼中的世界!

这只叫阿玛雅(Amaya) 的海豚将她的声波传到一个潜水员身上,而这样的声波被水听器记录下来。

再由新的回声翻译机器(CymaScope) 能将接收到的声波用2-D技术的将声音信号记录下来,最後用3-D技术将海豚看到的东西打印出来。左边为原本机器接收到的画面,右边是经过计算机强化的画面。

Dolphin Translation

这些海豚是想要跟其他海豚说他们看到了人类?!

“当我们看到人形时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研究者杰克(Jack Kassewitz) 说。但是更令人兴奋的事才刚要开始而已,科学家发现也许未来能将这些图片转化为海豚的语言,日後跟海豚对话将不只是梦!

(来自:奥秘网)

《冰原历险记》2016年出新作!

《冰原历险记》2016年出新作!

Ice Age

由蓝天工作室操刀打造的动画电影《冰原历险记》系列,自2002年推出第一集後就迅速攻占全球影迷的心,尔後每隔三丶四年推出的新作品,更是一部比一部卖座,该系列作品在全球已经累积超过28亿美金(926亿新台币)的惊人票房,成为全球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明年七月,蓝天工作室将推出该系列的最新作品《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Ice Age:Collision Course),由曾指导《冰原历险记4:板块漂移》的麦克特米尔(Mike Thurmeier)再次担任导演,并请回已为本系列献声多次的约翰李昆萨默(John Leguizamo)丶雷罗曼诺(Ray Romano)丶丹尼斯黎瑞(Denis Leary)丶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等,再一次分别为喜德丶蛮尼丶狄亚哥和伊丽等重要角色配音,全新的角色则由包括《歌喉赞》系列亚当迪凡(Adam DeVine)丶英国人气知名创作歌手洁西J(Jessie J),和《摩登家庭》杰西泰勒费格逊(Jesse Tyler Ferguson)等人一同献声大银幕。《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中文前导预告将於15日晚间十点全球同步欢乐上线。

Ice Age2

《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故事由鼠奎特一路追着它心爱的橡子,意外进入一架飞碟中并飞上外太空开始,因为一连串的意外,鼠奎特打乱太空中星球的排列,并造就了现在我们所知的太阳系,它甚至还穿上了太空装,在无重力的星际间,闪躲两个星球碰撞爆炸後的残骸,却也让其中一块巨大的陨石朝地球直直扑来,进而对冰河世界造成威胁。喜德丶蛮尼丶狄亚哥和其他的动物们,为了拯救它们所居住的世界,不得已离开家乡,前往未知的世界,也因此踏上一段精彩的冒险旅程,并且在旅途中遇见住在另一个国度丶身体五彩缤纷的动物们。

《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不但有配音贯穿全系列的重要角色回归演出,在系列中曾经出现的其他角色也再次现身,包括约翰李昆萨默丶雷罗曼诺丶丹尼斯黎瑞丶皇后拉蒂法,以及汪戴塞克丝(Wanda Sykes)丶克里斯威巨(Chris Wedge)丶赛门佩格(Simon Pegg)丶珍妮佛罗培兹(Jennifer Lopez)等卡司皆力挺献声,同时本片中更加入许多全新角色,并邀请到包括《歌喉赞》系列亚当迪凡丶英国知名创作歌手洁西J,《摩登家庭》杰西泰勒费格逊,及《生活大爆炸》梅丽莎劳奇(Melissa Rauch)等众多知名影星和流行歌手献声演出。《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预计将於2016年7月15日在台欢乐上映!

《冰原历险记》系列全新续集终於要在2016年和大家见面了!从第一集开始就一直追着橡子跑的鼠奎特,这次为了追寻心爱的橡子,毫无预警地飞上外太空,在宇宙中酿成一连串一发不可收拾的意外,并对地球上的冰河世界造成威胁。为了拯救它们所居住的世界,喜德丶蛮尼丶狄亚哥和其他的动物们被迫离开家乡,前往未知的全新世界,也因此踏上一段欢笑不断的精彩冒险,更遇上一群色彩缤纷的动物们。

《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再度聚集了原班配音人马,包括雷罗曼诺丶丹尼斯黎瑞丶约翰李昆萨默丶皇后拉蒂法丶西恩威廉史考特丶乔希佩克丶赛门佩格丶琪琪帕玛丶汪戴塞克丝和珍妮佛罗培兹等人。新加入的卡司阵容包括史蒂芬妮比翠丝丶亚当迪凡丶杰西泰勒费格逊丶马克斯格林菲尔德丶洁西J丶尼克奥佛曼丶梅丽莎劳奇丶麦可斯特拉恩和知名科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

《冰原历险记:笑星撞地球》电影预告

(来自:远见杂志)

看见海浪 就跨过去

看见海浪  就跨过去

Wave(图源:Pexels)

人的一生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件,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人生永远有着各种遭遇,重点在於怎麽去跨越。一如冲浪般,必须高明地越过浪头,不让自己受重伤。若是未能跨越大浪,使得冲浪板整个翻覆时,人就会生重病。

我认为差别在於心的强韧度。去年我出了一本书,名为《Strong Mind》(日本幸福科学发行),请各位务必以书中所说明强韧心境来跨越人生的大小事。当内心孱弱,即便是一般人能够忍耐的芝麻小事,亦可能造成极大伤害。自己不断地於内心反刍,小事也将如雪球般滚成大事。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人只顾着想自己的事,抱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旁人看来清晰明了的事实,当事人却无法理解,一心认为那是重大事件。

然而,那些状况确实有如海浪,必须加以跨越。重要的是要尽快跨越之,并将人生导向更积极丶更具建设性的方向。就像这样,各位必须具备足以越过浪头的力量。

(来自:心光网  本文摘自/心转病除:面对癌症与奇迹痊愈的力量/九韵文化出版)

《极地奇迹》小北极熊找妈妈 感动大小朋友!

《极地奇迹》小北极熊找妈妈 感动大小朋友!

The Journey Home
由《007:明日帝国》导演罗杰史波提斯伍德执导的电影《极地奇迹》,以一位小男孩带小北极熊回家的故事,鼓励人们「永不放弃」的精神,获得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辜仲谅董事长青睐,特别与发行片商甲上娱乐合作,於上周六(12/19)中国信托公益园区开幕活动中举办全亚洲首映,邀请台湾南部偏乡地区的小朋友及全台12支少棒球队一起欣赏,现场近六百多位小朋友们齐聚一堂观看《极地奇迹》,电影里可爱的小北极熊赢得孩子们的注目喜爱,大家也在冷冬的夜里留下满心温暖的爱与希望的感动!

电影《极地奇迹》从小男孩带领小小北极熊寻找母北极熊的英勇旅程中,告诉大家一场成长的动人故事。电影主旨除了讲述「永不放弃」的冒险精神,也带出环保及家庭议题。导演罗杰史波提斯伍德为求画面的真实感,花了整整八周时间待在寒冷的冰原实景拍摄,克服艰巨的极地环境与恶劣的天候挑战,才完成这部鼓励人心的温馨电影。

电影介绍

《极地奇迹》描述小男孩路克在家附近意外发现一只幼小的北极熊与母熊走散,於是决定带着小北极熊展开长达100公里的冰河寻亲之旅,让这对北极熊母子团圆。但漂浮的冰山和荒芜危险的野外环境,让这段路途困难重重,路克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和小北极熊,努力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来自:远见杂志)

神奇歪森林

神奇歪森林

KrzywyLas Bent Forest(网路图片)

走进波兰什切青南部一片树木繁茂地域的人,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且立刻明白为什麽这片树木名叫KrzywyLas(歪林),因为所有的松树都是弯曲和扭曲的。

它们为什麽长成这个样子?歪林位於波兰什切青南约35公里处。那里生长的松树确实与常见松树不同。在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松树的树干不是直上生长,而是比地面高出约20厘米以後,转了一个90度的弯,出现一个大弧线,并且所有树木都对准北方弯曲。这种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KrzywyLas Bent Forest 2(图源:Wiki)

有些人相信,松树长成这样是一架失事UFO着陆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魔法或磁场导致森林弯曲。还有一些人怀疑附近的燃煤电厂Dolna Odra是肇事者。

另一些人认为是人为故意让松树扭曲的,以便木匠能够更方便地使用树木的木材。这种理论并没有任何的证据,但却很可能是最现实的。

现在,这片歪森林有了新解释。德国梅前州地理学家认为,19世纪的林业工人普遍使用了「萌芽更新」技术,即树桩失去了主要萌芽枝干后,从树墩重新萌芽。

KrzywyLas Bent Forest 3(网路图片)

目前歪林慢慢正在腐烂。为了後人知道这种景观不是传说,波兰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瞄仪记录下这片不同寻常的森林。他们对整个地区进行扫瞄后,用计算机将记录综合。这样子孙後代也可以从记录中看到歪森林。

(来自:奥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