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舒畅的秘诀: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坦然、舒畅的秘诀:把心放平,把心放轻

Lake View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乐,活的安静,活的真实,活的自然。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这样,阳光与黑暗同在,美好与丑陋并存,我们要学会不只生活在阳光下,也要学会生活在阴暗里,我们会看见鲜花,也会遭遇污秽,我们会感受友爱,真情真爱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也要承受虚假,欺诈也会与我们相逢。

我们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坎坷不平,不管道路如何,我们都要走下去。我们会感荣耀,也会遭遇屈辱,我们要直面公平与不公平,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要知道世界就是这样,我们无法去选择,也无力去改变。我们置身其中,更多是适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把心放平,把心放轻,平静的面对,不管怎样,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正如一句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且望天上云卷云舒。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我们更多的是平凡的一个人,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们不是英雄,更不是伟人,我们没有卓越的才华,我们不必自命不凡,不必心高自大,不必怨天尤人,上天更没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天地间的一个普遍生命,只是宇宙间的一粒尘,我们的生命在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把自已看轻一些,其实我们都没那么重要。在这个世界上,平常心是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有那么多奢望,放下心里的包袱,做一个平常人,会轻松的多,快乐的多。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有一个好的心境,才能看到风中鲜花摇逸的美丽,花的芬芳才会在你的心漫然开来,落花也会变的洒脱,从容婉转随水而逝。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风才会把清凉吹进你心里,鸟才会把清唱鸣在你心上,月才会用清辉把你的心照亮。把心放平,把心放轻,青山才会与你为邻,夕阳才会染红你的小屋,枫叶才会飘进你的院子来看你,小狗才会和你嘻戏,风儿才会奏响树枝上的无弦琴。把心放平,把心放轻,才会看到晚霞也会伴归鸟齐飞,秋水也会共长天一色。

水的心是平静的,水的心是轻灵的,你看,水,一平如镜,云月其中,怡然自乐。水,怀着平静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一些阻隔且轻轻的绕过,何必那么多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如一路顺直,那更好了,我也可以尽情的奔流,一望千里,波涛澎湃,我也会挥洒我的潇洒,我的纵情。

云的心是平静的,云的心是轻灵的。你看,云,自自在在,飘在天上,舒展而飘逸,去留不放在心上,飘过山峰越过海洋,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好一朵自在的云朵。

把心放平,把心放轻,一泓平静的水,一朵自在的云朵。

(来自:Vision Times)

有一天,小猴子问猴子妈妈:「妈妈,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麽?」

有一天,小猴子问猴子妈妈:「妈妈,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麽?」

Young Tree Sprout

「爱」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丶最重要丶但是也最复杂的情绪了。有些时候笑容代表爱丶有些时候泪珠代表爱丶有些时候默默付出也是一种爱,那麽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爱是什麽呢?这一次我们让一位勇敢的小猴子当故事主角,用它寻找爱的经历来告诉孩子: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爱,然而只要能让人感受幸福的,都是爱的方式。只是我们很好奇,听完故事之後,你愿意告诉孩子,你的爱是什麽呢?

妈妈,爱是什麽?

有一天,小猴子问猴子妈妈:「妈妈,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麽?」

妈妈想了想,回答小猴子说:「我想,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爱吧……」

小猴子接着问:「那,爱是什麽?」

妈妈拍拍小猴子说:「我也不知道爱是什麽呢!」

小猴子想,这麽重要的东西,我一定要找到它,於是决定出门找找看爱是什麽。 妈妈帮小猴子准备了一个绿色的小背包,能把找到的爱放在背包里带回来。同时,妈妈放了两根香蕉在背包里。

聪明又可爱的小猴子背起背包出门了!妈妈对着远处的小猴子挥手说:「路上小心~妈妈爱你!」

「妈妈爱我?」听见妈妈说,小猴子连忙打开背包,看见了两根香蕉。

「啊!原来爱就是香蕉啊!」

小猴子看到婴儿车里坐着刚吃完奶正在「咯咯咯」笑的小宝贝,妈妈的笑容也像阳光底下漫天飞舞风信子的种子。「他们看起来很幸福」小猴子问这对母子:「请问,爱是什麽?」小宝贝不会说话,一边笑一边把奶瓶拿给小猴子。

「啊!原来爱就是奶瓶啊!」

小猴子在公园湖边的椅子上,见到一对情侣。男生从背後拿出了一朵红色的玫瑰,女生接过花,玫瑰花的红色就晕开在女生的脸颊上。「他们看起来很幸福」小猴子问这对情侣:「请问,爱是什麽?」情侣靠得更紧了,然後把玫瑰花给了小猴子。 「啊!原来爱就是玫瑰啊!」

草地上有一群在玩耍的小朋友,高个子男生拿出一支蓝色的棒棒糖,所有小朋友都围了过去,露出羡慕的表情。高个子男生把棒棒糖掰开,一人分一块,所有小朋友都尝到了,从脸上的笑容就能看得出有多甜。「他们看起来好幸福」小猴子问高个子男生:「请问,爱是什麽?」高个男生看了看小猴子,又把最後一点棒棒糖拿给了小猴子。 「啊!原来爱就是棒棒糖啊!」

回家的路上,小猴子经过一幢小木屋,一位老爷爷坐在阳台上,翻着厚厚一本的相册。像册每翻一页,老爷爷的表情也变换着,好像晚霞和云朵的追逐。「他看起来好幸福」小猴子问老爷爷:「请问,爱是什麽?」老爷爷抬起头来,从相册中拿出一张全家福照片,交给了小猴子。「啊!原来爱就是照片啊!」

爱,就是当你幸福的时候,我也很幸福

回到家,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把爱拿给妈妈看,有香蕉丶奶瓶丶玫瑰丶棒棒糖和照片。

小猴子问妈妈:「妈妈,这些都是别人的爱,那我的爱呢?」

「来,妈妈抱抱!」妈妈张开双手,把小猴子抱个满怀。在妈妈怀里的小猴子好舒服好温暖,觉得自己最幸福了,却看见妈妈的表情「妈妈看起来好幸福」小猴子也问妈妈:「请问,爱是什麽?」

「孩子,我只知道当你幸福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幸福,所以我想……」妈妈紧紧地抱住小猴子

「爱就是拥抱吧?」

小猴子也用力地抱着妈妈说:「那,我也爱你!」

(来自:未来Family  作者:李骥)

谦卑

谦卑

Tree on Rock

谦卑的力量,是用柔软的姿态,包含坚实的心念。(网络图片)

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丶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软的姿态,包含坚实的心念。

以既懂得保护自己,也不使对方受伤的厚道,成就自己丶同时也不忘成全别人。

朋友住在海边,他家前院有—块小空地,种了几棵香蕉树。因为照顾不周或营养不良,显得了无生趣。只有其中比较大的一株丶累累结了几串青绿的果实。听说结了果实的香蕉树,会自动枯萎死亡。他把几串香蕉果实采收下来以后,小小的庭院,剩下一片沉寂。夏天结束之前,他要暂时离家一阵子,出发的那个清晨,他索性把所有的香蕉树都砍了,打算等到换季时,收种别的植物。

没想到当秋天才来,他回到海边的小屋时,发现前院的空地又长出一棵欣欣向荣的香蕉树。仔细确认之后才发现:离家那大清晨,当他整理砍下的香蕉树茎干时,因为搬运不及,无意中留下—株看起来已经毫无生机的枝杈,在他离开的这段期间,默默地展现它的生命力。

当他主动与我分享这个感动的经验,我不禁想起少年时曾经在攀登高山丶寻访神木途中,遇见从岩石缝隙长出的百合花。它的根脉紧紧抓住岩壁,努力探出花蕊盼着绿荫筛下的丝缕阳光。看见生命中谦卑的力量,带给我朝圣般的感动,久久不能忘怀。虽然,当初登山的目标之—。的确是为了仰慕神木而来,但是,意外发现的百合花,散发着优雅而神秘的气息,同样令人震撼。

神木是巨大的;百合花是渺小的。但是和整座森林比起来,神木也是渺小的。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丶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软的姿态,包含着坚实的心念。以既懂得保护自已,也不使对方受伤的厚道,成就自己丶同时也不忘成全别人。

谦卑是:态度上的敬让和心情上的礼貌。

必须心甘情愿地付诸在行动上,才不会失之肤浅丶虚伪。

曾经读过—篇论述历史的文章,谈到清朝的大臣李鸿章引荐德国人梅廉朵夫到朝鲜担任官职,启程前,李鸿章提醒他:“拜见朝鲜上,记得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梅廉朵夫并不苟同,李鸿章坚持说:“否则,你会被赶回中国来。”

将此忠告谨记在心的梅廉朵夫,在谒见朝鲜王时,特别把深度的近视眼镜取下,恭谨地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因此很顺利地把自己融入打进朝鲜的官场里。不坚持自己的身段,愿意“入境随俗”,就展现了谦卑的行为,体贴对方之余,同时也说服了自己,不会觉得受辱。

谦,是态度上的敬让而不自大。卑,更是一种心情上的礼貌与客气。两者相辅相成,心甘情愿地真挚付诸在行动上,才不会失之肤浅丶虚伪。

缺乏谦卑的心灵,就无法真正原谅。

不刻意争辩自己是对的,可以锻炼自己宽容的心胸。

一点点小善小恶,都足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无奈的是,许多对社会风气有示范作用的名人,都忘了表现自己谦卑的一面。打开电视,每天看的就是政治人物对骂的口水战;影视明星也常互揭疮疤丶借由到法院按铃控诉增加知名度。他们都忽略了——放下身段其实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掌声。

有时候,我们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已经察觉对方不开心的时候,不妨主动向他道歉。“如果我在无意间有所冒犯,请你原谅!”这种谦卑,不但不会贬低自己,反而会因为表现诚恳的关心,而赢得友谊。尤其,是非对错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愿意主动道歉致意,并且不刻意争辩自己是对的,更可以锻炼自己宽容的心胸。

表现谦卑,并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好处。而是在消极的那一面,让自己和别人,都好过一些;在积极的那一面,经过自省之后有所学习成长。遭遇挫折的人,将因谦卑而放弃埋怨,重新找到成功的方法。拥有成功的人,也将因谦卑而不自满,表现友善亲切的质感。

西方的谚语:“谦卑,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你知道拥有它,就会失去它。”

人生不同的角落,都能够发现:谦卑,其实是很巨大的力量。无论是健康丶爱情丶人际关系丶工作丶钱财,当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挫败,学习经验教训,不再怨天尤人,谦卑的力量就会带领我们绝地重生。即使肉体毁灭了,精神仍长存。

现在,我还经常想起父亲在病房度过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尽管,死亡对我们而言都是没有经验而且充满恐惧的大事,父亲却安安静静躺在病床上,任无声无息的日月交替在病床边的外窗,直到他轻缓地吐出最后一口气。属于他的时间静止在医疗监视器的萤幕上;而我的人生却还必须走下去。

失去父亲的我,如孤臣孽子般回首过去,看见他一生的沧桑。因为年少就重听的缘故,不多话的他经常用沉默表达他对人的友善。他的个性敏感,善于体察别人的恩惠,大半辈子的劳碌,都花在加倍偿还这些人情的温暖,主动把自己仅有的一切拿出去分享。谦卑,在父亲的字典里,从来就不是保守怕事的注解,而是理智勇敢的释义。

节俭朴实的父亲,留下最丰富的遗产,就是谦卑的力量。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不是自己拥有多少伟大的成就,而是给别人多少切中需要的成全。”正如同西方的一句谚语:“谦卑,是一种美德;但是,当你知道拥有它,就会失去它”的道理一样,父亲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个特质,却让我一生景仰。

本来,我以为:在生命的道路上,探访数百年高龄的神木,可以学习谦卑的精神;如今,我才发现,从岩石缝隙长出的百合花,也可以看见谦卑力量。

(来自:Vision Times)

“感谢心”能抗压、调理神经

“感谢心”能抗压、调理神经

Thanks Collage

(图源:Pixebay)

常怀感谢心,可减轻压力

感谢是一种正面情感,可减轻自己的压力,让别人开心,加深社会上各个世代的羁绊。日本人自古便经常表达感谢之意,可说是日本人活得自在幸福的人生智慧。

心中常怀感谢的人,抗压性较高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对於值得感谢的状况有不同想法,有些人对任何事都心存感谢,表达感谢的临界值较低;也有人认为不管别人做什麽都是理所当然,无须表达感谢之意。

感谢的临界值其实也与大脑的使用方法有关,在我的印象中,经常使用右脑的人(判断事物或采取行动时以人际关系为主要考量),感谢的临界值较低;跟我一样平常惯用左脑(根据理论和真理判断事物或采取行动)的人,感谢的临界值较高,较不容易感谢别人。

研究报告显示,男女性别的遗传特性会影响大脑的使用方法。基本上,女性常用右脑;男性常用左脑。以前常听别人说男性不如女性懂得表达感谢之意,这项研究结果似乎也佐证了世俗的看法。

尽管如此,被认为较不懂得感恩的男性,在某些时候与场合也会表达感谢。

当男性陷入困境时,对於帮助他的人会表达极度的感谢之意,就像在大海中抓到浮木一般,对恩人毕恭毕敬丶心怀感恩。

不过,一旦情况转好,无论恩人为他做再多事丶挡再多风雨,他都会认为理所当然丶视为无物。非得等到恩人心灰意冷,离自己远去,才感到後悔。这种心情就像义大利导演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经典电影《大路》(Lastrada)一样。

我是一个惯用左脑的人,感谢对我而言是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法。有时候白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到了半夜我还会耿耿於怀,无法入眠。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身边亲友,感谢他们的陪伴,如此一来,我的内心便充满祥和之气,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由此可见,感谢具有舒缓压力的力量。

感谢心可以降低失智风险

压力是罹患失智症的一大原因,经常心怀感谢的人具有高度抗压性,不易罹患失智症,自然就能长命百岁。

日本的木村次郎右卫门先生是目前全世界最长寿的男性,他就是一名感谢临界值较低的人。在他度过一百十五岁生日时,许多人齐聚在一起祝他生日快乐,他不仅不断向众人说谢谢,还频频合掌,谦逊地表示:﹁这一切都要感谢太阳神(御天道)的恩赐,我心中百感交集丶感慨良多。﹂(注:木村先生於二○一三年,以高龄一百一十六岁离世)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日本人只要一起床就会对着太阳双手合十,表达感谢;吃饭时也会双手合掌,感谢老天恩赐。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民族像日本人一样,感谢临界值如此之低,表达感谢的念头如此强烈。这样的现象令我深深觉得,感谢之心日渐淡薄是现代社会充满杀戮之气的一大原因。

感谢心帮助调整自律神经

多巴胺与催产素是当人产生感谢之意时,主导脑内变化的两大主角。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一个人满怀期待或需求得到满足时,体内就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愉快喜悦的感觉。催产素虽是与分泌乳汁息息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但医学证实,其具有减轻压力的作用。当母亲满怀对孩子的爱呵护孩子,就会分泌催产素。

此外,亦有研究报告指出,感谢可以活化影响人类社会性的前颞叶,以及自律神经中枢下视丘,还能充分刺激自律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心怀感谢才能帮助我们减轻压力。

感谢是与爱和共鸣齐名的正面情感,每种正面情感活化的大脑部位皆不同,但这三种正面情感都能活化多巴胺丶催产素和副交感神经。由於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交感神经处於过度活跃的状态,想要恢复自律神经平衡,感谢便成为十分重要的正面情感。

(来自:未来Family  文/筱浦伸祯)

从「对话」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从「对话」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Parent Child Asian

(图源:Pixebay)

妹妹升上三年级,姐姐升上国一後的某一天,我们母女之间的对话型式就突然都改变了……

「好啊,你可以选择在床上多赖几分钟,但是我七点就会把早餐收乾净,妳就不能和我一起吃早餐了;妳也可以选择赖更久,早餐都不要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当然,你还可以选择马上跳下床,我们从早餐开始,让今天开心一整天……」然後,身为妈妈的我就会闭上嘴,等待妹妹做出她的选择,并且尊重她选择的结果,坚定的让预期中的过程和结果自然而然发生。

在这样的转变下,现在遇上两个姐妹吵架时,妈妈会分别跟两个人这麽说:

「姐姐,妳可以选择避开风头,把衣服拎到爸妈房间穿,让妹妺安静整理她的情绪,也让妳自己舒服;当然,妳也可以选择继续踩妹妹的地雷,留在房间『慢慢』把衣服穿完,让她生气,也让妳自己不开心一整天!」

然後回过头跟妹妹说:「妳可以选择假装没看到姐姐,继续调整妳自己的心情,让自己从不开心变开心;当然妳也可以选择继续大叫,让姐姐跟妳都不开心一整天,而且让邻居们知道,我们家有一只生气咆哮的小恐龙正在喷火。」然後我就会安静转身离开火爆的现场,等待她们做出选择,并且尊重她们的选择,让预期的结果自然而然发生,不介入丶不裁判丶不评断,也不一直罗嗦地念个不停,甚至强迫指挥丶处罚任何人。

转身投入亲子理财教育多年後我慢慢明白,就像医学很难分科治疗,工作很难完全分工分责一样,人生也很难只挑片面不看整体的解决问题。但那个整体是什麽呢?学习理财绝对不只是学习管理钱甚至只想着要怎麽赚更多钱而已,学习理财背後学习的是如何花钱,如何分配你手上的资源?到底要把钱用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者是把钱用来「投资」未来的期待和机会,让未来的自己比现在的自己更好?!所有答案的背後,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取舍所形成的整体。

这些选择,是价值观的选择,也是时间和资源分配的选择,更是,当下到底要说什麽丶做什麽的选择。

所以,人生不过是一连串「选择」过程与结果的组合。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好,也有它对应要付出的代价或承受的风险。

如果我希望长大後的姐妹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同时我的责任和教育目标,是让她们具备「让我不必再担心」的独立生存能力,那麽,她们就必须先学会如何做出对她们自己最好的「选择」,并且学会为她们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开始让姐妹们习惯选择,练习自己做选择,然後,自己为自己做出的选择-也就是取舍後的决定,负起全部的责任。(其实这样的练习必须从小铺陈,父母必须能清楚的评估和衡量,这个责任到底是谁的,同时,是不是孩子当下的能力能负起的责任。当孩子没有能力负责,就不要让孩子选择。)

这不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就像料理,需要时间慢慢cook,需要步骤慢慢堆叠,在我开始用这样的型式和姐妹对话前,她们已经经历过大部份选择会带来的後果,已经可以自己想像和理解妈妈在说什麽(而不是妈妈抽象的说教),同时,她们已经从小就习惯并且清楚的认知,当她们做了相对不好的选择,那些自然而然会发生的结果,或者她们必须为选择付出的代价,爸妈是不会出手相救,也不会用「人力」介入改变结果的,而这一切的好与坏,不过是她们做出自己选择後闪躲不掉的,伴随选择而来的责任,没有任何人能为他们自己做的决定负责,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也不得不为自己负责。同时所有的选择和负责,都无关乎也不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的爱。

从对话型式转换成「有意识的选择对话」後开始,妈妈就不再是一个,一直碎碎念的唠叨妈妈,而变成一个,凡事只说一次,但是说清楚讲明白,然後「顺应」姐妹的期待,真正把她们当成大人看待和对待的妈妈。这样的练习一直持续下去,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妈妈会变得更安静,连一开始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都不必再多说,姐妹们已经学会,自然而然的在第一时间,做出她们最好或最想要承担後果负起责任的选择。

当然,这所有的练习进程,都根植在一个深厚的基础下,那就是妈妈的情绪必须非常的平和,能够相当自在的,把情绪於当下当场事件中完全抽离,这又是另外一个长长的学习过程,而且是妈妈开启这样对话型式前,必修的课程。

(来自:未来Family  执行编辑:陈若云)

别把电子产品当保母 玩桌游拉近亲子关系

别把电子产品当保母  玩桌游拉近亲子关系

Family Game

(来自:Pixebay)

把电子产品当保母的爸妈们,当心孩子罹患寂寞病!现代社会工时长丶工作压力大,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丶精力陪伴孩子,滑世代青少年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少,会让孩子的内心越来越寂寞。心理师建议,爸妈们不妨选择可以全家一起参与丶适合家中孩子龄层的活动如桌游丶着色绘本等活动,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透过陪伴增进与孩子的亲密感。

滑世代越滑越寂寞 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感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亦被称为「EQ之父」的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以及管理学圣经《第五项修练》的着作彼得.圣吉(Peter Senge),曾在2005年就沉痛指出,滑世代青少年亲子关相处的时间变少,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感,让现在的小孩内心越来越寂寞。并且提出警告「智慧型手机及平板正在摧毁滑世代的青少年,我们必须要拯救他们!」

每天陪伴孩子1-3个小时 亲子间有较佳亲密感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为了解在学青少年的网路使用及亲子关系的概况,102年曾对台北市内206所学校丶5万9,370名10~18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父母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1小时,孩子觉得父母了解自己的比例仅约6成;但如果父母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长达1~3小时,则有近9成的青少年觉得自己被父母了解,并且有较佳的亲密感。

父母亲每天陪伴子女的时间愈多,愈能让子女感受到被了解,进而在使用3C数位产品的时间及戒断状况都会减少。当孩子体验到平衡而亲密的家庭关系,就能彻底感到安全放松丶能安心地享受父母的爱,并在自己长大成人丶组织家庭时,懂得以健康的方式经营家庭的亲密关系。

陈以儒临床心理师指出,在台湾社会结构下,家长要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子女是一种奢求,所以选择陪伴的方式就更为重要。根据临床实务的经验,建议家长们可以利用玩桌游来陪伴孩子,因为桌游具有下列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特点:

特点1/增加亲子互动:
爸妈与孩子一起选择游戏丶一起玩,可以有效减少孩子使用3C产品的时间,并增进亲子互动及修复紧张的亲子关系。

特点2/了解孩子:
透过共同游戏的过程,可以观察并了解各个发展阶段中孩子的个性。

特点3/学习生活规范:
爸妈与孩子一起订定游戏规则,并将生活规范内化到规则,藉由游戏的过程让孩子学习正确的生活规范与行为。

特点4/练习情绪管理:
藉由游戏的胜负,可以适时教导孩子处理正丶负面的情绪。

(来自:奇摩生活  华人健康网记者黄惠姗)

孩子惹你生气时,怎麽办?

“孩子惹你生气时,怎麽办?”

Young Turkish Boy

(图源:Public Domain Pictures)

「保持缄默」是最好的因应之道。如果在现场面对孩子的肢体语言,会引发更多的情绪反应,可以先离开。

这麽多年来,和许多家长的讨论中,不管孩子的年纪多大,大家共同的一个经验是,都曾经「火冒三丈」过,也都很後悔对孩子发脾气,而最迫切想知道的是,「这个时候怎麽办?」

我从个人的经验里发现,「保持缄默」是最好的因应之道。如果在现场面对孩子的肢体语言,会引发更多的情绪反应,可以先离开。不过幼儿的妈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一走开,孩子会在「妈妈不理我了」的害怕心理作用下,哭闹得更厉害。在此情况下,妈妈需要陪在孩子旁边。

保持沉默,是避免自己说出不理性的气话,包括翻旧帐和贴标签,同时也让自己和孩子有冷静下来的机会。

不说话时,脑子里要想什麽?「如果是我犯错,我希望别人对我说什麽?」这个道理是在和儿子的互动中体会出来的。

儿子一星期内掉两次东西

儿子十一年级时,一星期之内掉了两次东西。先是星期一,上学下公车时把小提琴忘在车上。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打电话找公车,并到公车休息站将它领回。儿子在10点多从学校打电话回来询问结果,我谢谢他记得关心此事,换来儿子的无限感激。

到了星期五,他又把生物课要用的一袋面粉和两盒冰淇淋留在公车上。回家告诉我的时候,我有点啼笑皆非,不是生气,只是想「怎麽又发生了」,一时没有做任何的回应。

沉默了5分钟,我开口说:「没有那些东西,今天生物课的实验怎麽办?」儿子如释负重,笑着说:「今天刚好时间来不及,老师说下星期一再做,所以我们还需要再去买面粉和冰淇淋。」然後我们开始愉快的讨论捡到那一袋东西的人,会怎麽处理它。

儿子坦承,他告诉我这件事之前,很担心会被骂。我则谢谢他冒着被骂的危险说真话,儿子又是充满感激。

爸妈们也许觉得我太宠孩子,就是第一次没好好教训他,才会有第二次。

我的观点是,已是高中生了,孩子也知错,难道真的痛骂他一顿,就可以避免下一次的发生吗?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为什麽直到现在,儿子都和我无话不谈的原因。他会不厌其烦的对我解释生物学上的许多知识,分享他对人事物的想法。孩子愿意敞开心胸和父母沟通,应该是我努力「不骂人」的结果吧! 当然,不发脾气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至少要知道该如何少生气。

愤怒,伤己又伤人

神经心理学家韩森(Rick Hanson)和神经学家曼度斯(Richard Mendius)合着《像佛陀一样快乐:爱和智慧的大脑奥秘》(Buddha’s Brain: The Practical Neuroscience of Happiness, Love)。他们用脑神经科学解释人类的行为,说明人为什麽会痛苦,为什麽会快乐。

他们在书中提出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的概念。所谓的第一支箭,指的是在所难免的身体不适,或心理不安丶悲伤或难过。而第二支箭是紧跟在不愉悦的第一支箭後的「我们的反应」。例如,走进一个黑暗的房间,当脚踢到椅子时,痛苦的第一支箭立即化为愤怒的第二支箭:「是谁在这里放了这张鬼椅子!」

第一支箭通常透过神经网络的连结,触发一连串的第二支箭,比如我们为别人乱放椅子而生气,但後来又感到愧疚。最危险的是,「第二支箭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出恶性循环,我们的第二支箭的反应激起对方的反应,接着又激起我们再度射出第二支箭,如此没完没了。」

韩森说大部分的第二支箭,其实找不到源头的第一支箭。引发我们反应的情况根本和痛苦无关,痛苦是我们加上去的。

当我们了解了第二支箭的伤害,不但要避免对他人射出第二支箭,因为那是伤人又伤己的事,同时也要练习如何不对他人射来的第二支箭起反应,以免掉入恶性循环。

但在实际的生活里,要让自己完全免於第二支箭,谈何容易?韩森解释在自我改变的过程,可能会经过的几个阶段:
阶段一:我们卷入第二支箭的反应,却丝毫不察。
阶段二:我们觉察到被情绪挟持,但是无法控制自己;内心局促不安,但仍无法释怀。
阶段三:有一些内心的反应生起,但我们并没有表现出来;虽然心里还是有点生气,但提醒自己,急躁只会让事情更糟糕。
阶段四:反应不再生起,并且冷静的思考要如何面对整个情境。

韩森进一步解释,这是在教育方法上,人尽皆知的四个阶段:不自觉不足丶自觉不足丶自觉有能力丶不自觉有能力。其中第二阶段是最困难的关头,我们往往会想放弃算了。最好将目标设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并深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达成目标。

所以爸妈们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保持冷静,不让自己射出第二支箭的身教,是协助自己和孩子达到第三丶第四阶段的最佳方法。

陈姝伶--台大社会系丶社会研究所毕业,奥瑞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幼儿教育系博士,专攻幼儿认知发展及亲职教育。1991 年在旧金山湾区成立亲子乐园,义务解答华人父母在教养上的疑惑,带领读书会和父母成长班。与余怡菁合着有《教出这样的好孩子》丶《开心聊天教出好孩子》。

(来自:未来 Family  作者:陈姝伶)

人生本过客,看淡就洒脱

人生本过客,看淡就洒脱

http://www.forestwander.com

(图源:Florestwonder.com)

钱没了,生命还在,一切都可以重来;爱走了,还有下一场花开,既然来到世上就不做懦夫,好好活一场,风雨不在乎。人没有任何理由,遇到挫折就沉沦不起。

人生匆匆,虽说朝看青丝暮成雪,夸张比拟,但时光匆逝谁也无法挽留,暮年回首,总会有数十年转眼一瞬的感触,漠漠尘寰,几人能见得沧海变桑田?滚滚烟云,谁又能挽留不散缱绻成永久?芸芸众生只不过是苍茫宇宙间匆匆过客,日月星辰亦不能永恒。生命一瞬,所有经历也是一场云烟而已。

生命因为短暂所以万分珍贵,努力去活。过往都是云烟所以要及时释怀得失,快乐生存。珍视生命,爱亲人丶爱自己丶爱生活丶别在忧郁烦闷中消磨宝贵时光,沉溺珍贵岁月。恩怨是非都是虚幻,抵不过海阔天空的美好,不必太在意。

爱恨情仇都会化为烟云,功名利禄到头来也是一场虚空。生命的最后什么也带不走,最终拥有的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情而已。努力是为了快乐,为了没有遗憾,不要一味的执着于结果。走好人生,享受这个短暂的过程,淡看世俗纷扰,淡泊贪心妄念,坚强坎坷颠簸,微笑人生。

尽享美好需要坚韧而懂得感恩的心智,宽广而豁达的胸襟。看透人生,努力之后就无所谓失败败,看破红尘,尽心之处何必在意有多少拥有。风雨之中,生命无价,坚强不屈;安逸路上,怡情养性,清心寡欲。问心无愧就好,于世无憾就行。有些人在风雨飘摇中笑看风景,有些人在安乐窝里哭泣说不快乐,一切皆来自于心。

活出自己,不要总去排挤丶算计他人,学习借鉴他人,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但并不是好奇丶探究丶刻意模仿他人,看着自己的路,自己的风景,想着自己的问题,不要总盯着别人如何,总是羡慕别人的辉煌,嫉妒别人的光鲜,阴暗的是自己的心,损耗的是自己的光阴,磨损的是自己的人格。对于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评价都不必不择手段的强求得到,一切都是云烟,做个好人,问心无愧,踏实而快乐就足够了。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纠结苦恼,萎靡不振。愁钱丶愁事业丶愁爱愁虚荣,愁有何用?想拥有就去努力,努力过后就不在乎结果。成功是付出的收获,失败也是正常的历练。而所有功名利禄实际是早早晚晚的一场云烟,真正拥有的是自己的心情,何必不能释怀,妄自空折磨自己。

钱没了,生命还在,只要你不倒下,一切都可以重来,生命就是一场变幻莫测的颠簸,谁也无法左右,但却能左右自己的心。爱走了,还有下一场花开,真心付出就无怨无悔,曾经的美好也是买不到的回忆。身体残了,心还跳动着,别在命运面前低头,懦弱给谁看?谁的可怜能养活你。不是人人都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既然来了就不做懦夫,好好活一场,风雨不在乎。如果你一无所有,那么就释怀所有,拥有一个云淡风轻的心情就足够了,如果你有情有爱有亲人,那么就珍惜所有,奔波和忙碌都是一种幸福。

累了去睡,哭了去醉,黎明到来又是一天新的开始,地球不会因为任何苦难而停止转动,所以人──万物灵长也没有任何理由沉沦不起。

努力生存在红尘中,却能无所谓得失,尽力于世俗里,却懂得释怀恩怨,携一颗宽容淡定丶坚强豁达的心,走一路人生,淡看风雨丶笑傲红尘,时刻尽享美好,处处感知快乐和幸福,人生旅途丶无怨无悔。

(来自:Vision Times)

多语环境下的孩子更善解人意

双语能力能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多学一门语言,让你有机会开展新的对话,得到新的感受。然而心理学研究者近年来证明,双语还能带来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优势。比如,双语儿童能享受到某些认知上的益处,包括更好的执行机能——这对问题解决和其他脑力要求高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又有两项新研究证明,接触多语不只能增进儿童的认知技能,还能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

其中一项研究来自我的发展心理学实验室——与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心理学家博阿兹·吉萨(Boaz Keysar)、佐伊·利伯曼(Zoe Liberman)和萨曼莎·范(Samantha Fan)合作,去年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研究表明多语儿童的交流能力强于单语儿童。

我们在美国选择了一组4到6岁、语言背景各异的儿童,将他们置于一个必须站在他人立场上才能理解意图的情境里。 例如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噢,小车车!你能把小车拿给我吗?”孩子能看到小、中、大三辆车,但是同时也能观察到,大人看不到最小那辆车。由于大人只能看到 中、大车,当大人说“小”车时,她肯定指的是孩子看到的“中”车。

我们发现,双语儿童在这项任务中的表现要好于单语儿童。细想之下,这是符合直观感受的。通常,解读一个人的话语时要留意的不只是话语的内容,还有它所处的语境。说话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她想要表达什么?多语环境下,孩子的同理心在社交经历中得到了例行练习:他 们必须想清楚是什么人在用什么语言和谁在说话,谁能理解什么内容,还有用不同语言说话的时间和地点。

有意思的是,我们还发现,一个实际上是说单语,但经常接触讲其他语言的孩子——例如有操不同语言的祖父母——在这项任务上的能力跟多语儿童一样强。看来动因是在多语环境下长大,而不是双语能力本身。

你可能会想,我们的发现会不会只是再度证明,和之前观察的情况一样,双语儿童有更强的认知技能。我们也这样考虑过。因此我们对所有孩子的执行机能进行了一次标准认知测试。我们发现,双语儿童的表现强于单语儿童,那些实际上是单语,但经常接触其他语言的孩子则不然。 这些“接触”多语的儿童在认知任务上的表现和单语儿童一样,而在交流任务上与双语儿童一样。肯定有某种在认知技能以外的东西——某种更接近“社交”的东西 ——能解释他们的这种想他人所想的特长。

在发表于《发育科学》(Developmental Science)期刊的一项跟进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调查了多语接触对更小的儿童的影响,也就是14到16个月大、基本上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这项由佐伊· 利伯曼牵头、与吉萨教授和心理学家阿曼达·伍德沃德(Amanda Woodward)合作的研究向婴儿展示了同一件物品的两个版本,比如一根香蕉,一个是婴儿和一个大人都能看到的,另一个只有婴儿能看到,大人看不到。当 大人向孩子要“香蕉”时,两个版本都有可能被她交出去——毕竟,两个都是香蕉——然而如果孩子理解社交语境,他会倾向于把大人能看到的那根香蕉交出去。

我们发现,单语环境下的婴儿拿起两根香蕉的几率一样。多语环境下的婴儿,包括那些只是最低限度地接触第二语言的婴儿,已经明白在交流中替他人考虑的重要性:他们会更多地去拿大人能看到的那根香蕉。

看来多语接触能促进人际理解的基本技能。当然,充分掌握双语或多语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或者根本不可能。但我 们看到,仅仅在一个可以感受到多种语言存在的环境里长大,似乎就已经可以产生社交优势,不需要本身具备双语能力。对于那些自己没有掌握双语,但是希望孩子 能享受多语的益处的家长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凯瑟琳·金茨勒(Katherine Kinzler)是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和人类发展学副教授。

5大「緊」訊!檢視妳的肌膚「過勞」了嗎?

30多歲的OL事業有了一些成就後,工作壓力隨之而來,每天都過著步調緊湊的生活,經常感到疲憊,肌膚狀況也變差,只要稍微晚睡,隔天醒來便滿臉倦容,肌膚粗糙、暗沉、鬆弛,臉頰甚至出現一道像摺紙那樣明顯的「睡紋」,且因彈性疲乏久久無法回復而飽受驚嚇!這時可得注意了,這便是反應在肌膚上的「過勞」現象, 也是女性年過30一不小心就容易顯現的「疲弱肌」!

雅詩蘭黛「微分子肌底原生露」、「微分子隱形噴霧」是業界首創「提升肌膚免疫力」的抗老聖品。

力守抗老防線 深化肌膚免疫力是關鍵

妳是否也出現了「疲弱肌」?肌膚就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假使經常超時工作又疏於保養,長期下來也會感覺「累」!20歲時,就算玩通宵也無感,肌膚和體力都能在釋壓後立即回彈,可一旦超過30歲便感覺到明顯差異。累,是肌膚發出的警訊,也是老化的開端,趕緊檢視看看5個肌膚過勞的現象妳囊括了幾項?

1. 下墜感線條:20歲的嬰兒肥消風,臉型拉長,眼袋和法令紋加深。
2. 肌彈力疲乏:臉上易出現明顯的壓紋,且長時間不消退。
3. 黯沉又粗糙:不僅看起來暗沉,摸起來也有砂紙般的粗糙感。
4. 乾燥卻出油:經常呈現外油內乾的狀態,油光滿面可煎蛋。
5. 細紋加斑點:眼周細紋與雙頰斑點增生,粉再厚也遮不住。

形成這年齡層的肌膚疲弱感來自許多層面,首先身體內部機能與代謝開始走下坡,又經常得出差或熬夜

加班,造成生理時鐘紊亂、情緒緊繃,再加上3C藍光、PM2.5空污、紫外線等外在刺激,內憂外患夾擊,讓30歲女人的天敵–老化在不知不覺中以驚人的加速 度逼進!然而所有老化表徵,歸咎起來都和一個基本因素密切相關,那就是「肌膚免疫力」,因為肌膚免疫力下降導致對內、對外的抗老防線雙雙失守,因此「疲」 態百出!

雅詩蘭黛「微分子肌底原生露」讓天后小S一用就愛上,忍不住大讚推薦。

每日定存抗老資本 加班、熬夜也不怕超支!

什麼是「肌膚免疫力」呢?就像身體需要健全的免疫系統把關,肌膚免疫力則是肌膚最重要的一道隱形屏障,能啟動肌膚自我防禦,有效阻絕外界傷害,並自動更新機 制,時刻維持肌膚的年輕活力!30歲後肌膚恢復疲勞的能力變差,就在於肌膚免疫力下滑,因此,這時的保養關鍵不在拚命往臉上塗抹各種滋潤的保養品,而是要像上妝一樣先打好肌底,補強肌膚的免疫力,才能徹底改善所有瑕疵問題,進而提高肌膚對營養精華的吸收力,達到真正的「有感」保養!

目前便 有業者投入肌膚免疫力的研究,突破肌膚逆齡再生機制,推出市面上唯一針對「提升肌膚免疫力」創新研發的抗老聖品。這款雅詩蘭黛「微分子肌底原生露」,及其 革命性獨創的「微分子精準高滲透技術」,可將珍貴精華層層滲透至肌底,活化TLR免疫蛋白機制,讓肌膚免疫力瞬間滿格,保養不再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早晚輕 拍使用,每天為肌膚儲存抗老資本,隔日醒來肌膚煥然一新,外出或帶妝時噴兩下「微分子隱形噴霧」則可隨時補強免疫能量,不論日曬後或待在冷氣房都能1秒還 原,時刻保持肌膚最佳狀態!

 一瓶就能縮減10歲年齡差,有超過600位亞洲女性親身試用後一致驚嘆超有感,肌膚瑕疵明顯改善,20歲的彈潤緊緻、水亮光澤、細緻無瑕全回來了,效果更勝晶瑩剔透,讓她們心目中的抗老天后從此換人坐,連天后小S也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