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 你有两种选择

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 你有两种选择

Diverging Path Field

(网路图片)

稻盛和夫作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白手起家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瓷公司和日本KDDI公司。

78岁时以门外汉的身份接受负债累累的日航企业,仅6个月就扭亏为盈。他不是那种安于万人敬仰并被供奉着的人,但他的‌‌“敬天爱人‌‌”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为世人所敬仰的东方商业哲学。

1丶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丶‌‌“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2丶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怎么也喜欢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之间是因果循环关系。

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产生快乐和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3丶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无怨言,也能忍受。而只要忍受艰苦丶不懈努力,任何事情就都能成功。喜欢自己的工作——仅仅这一条就能决定人的一生,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4丶去寻找所谓‌‌“喜欢的工作‌‌”往往很难。而且,究竟什么工作值得喜欢,对于二十几岁,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轻人来说,并不能正确判断。

而且年轻人对工作容易喜新厌旧。自以为马上就能判断,是幼稚可笑的,努力去喜欢在命运中自己碰巧遇上的工作,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这才是人生正确的答案。

5丶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性,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希望大家秉持一颗纯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时大家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记住这句话:工作能够磨砺心性,工作是人生最尊贵丶最重要丶最有价值的行为。

6丶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本意是不愿工作,但为了吃饭又不得不干。所以希望工作轻松又能多赚钱。内心不想受单位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时间,想埋头于个人兴趣。

今天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工作‌‌”的根本意义的认识。我想对他们说: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

7丶认真工作带来果实,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它还起到修行的作用。认真投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与通过坐禅获得精神统一,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必脱离世俗,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练灵魂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8丶工作就是提升心志丶磨炼人格的‌‌“修行‌‌”。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丶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9丶‌‌“我拼命做眼前的工作,认真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总见不到成果,见不到进展。‌‌”年轻朋友中有许多人可能这么想。

但是我劝你们更加努力,‌‌“努力已达极限,比这更大的努力绝对不可能了‌‌”。

如果努力达到这种程度,你或者会获得灵感,就像神给你的礼物一样,或者就会出现承认你的努力丶向你伸出援手的人。

(来自:博谈网)

著名作家杨照:尊重孩子,是百死千难的修练

著名作家杨照:尊重孩子,是百死千难的修练

Piano Keys

(图源:Pixebay)

访谈时间过了半小时,知名作家杨照的女儿才姗姗来迟,原来是记错时间。

当这位曾获全德青年音乐大赛冠军的17岁少女现身时,清丽脸庞甩着梳高的马尾,微露蛮腰的黑色紧身短上衣配厚底高筒靴。庞克青春打扮,铁定会让许多台湾家长心中警铃大作。

但杨照,穿着大垫肩旧式西装外套的老爸,一派轻松招呼女儿坐下,并对记者介绍,「嗨,这是李其叡。」(杨照本名李明骏),眼神掩不住自豪。

一瞬间让人明白,杨照访谈中所说的:「学会尊重孩子,得走过生活中种种百死千难丶day in丶day out的练习」,是怎麽一回事。

杨照是出了名的爱女儿。女儿小学毕业那年,他将累积多年的父女对话写成《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满纸期许丶关怀丶包容的浓情呢喃,被作家张大春形容是「明目张胆地背着老婆和另一女孩倾吐心事」。

爱她,所以给她更多选择

但这位父亲爱女儿的方式,不是替女儿规划人生,而是尊重她的选择——这是求学时老被要求要「和别人一样」的叛逆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

「我希望给她一个机会,发挥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色丶她之所以作为『李其叡』的特色,」杨照相信,每个人都应该独一无二。

怎麽做?杨照书中有个桥段。有一次,女儿问父亲,「我们家为什麽要有那麽多玻璃?」

杨照写到,「我不想也不能去指引丶去安排妳对什麽景色丶什麽事物会有兴趣,但是我可以尽量让妳有最多的选择。」所以家中窗户多,书也多,因为书和玻璃一样,都是通往世界的窗口。

但当女儿进入国中,窗口,却被考不完的试关了起来。

李其叡是12年国教第一届「白老鼠」。升国三暑假前,老师在课堂上问,「确定不考高中音乐班的举手!」发下一张单子;「要考高中音乐班的举手!」再发下另一张。

单子是暑假辅导课程表,上面有课程和考试进度,一路排到国三模拟考。

12年国教理当「免试升学」,但那只是口号,哪个国中生不是每天反覆考试?「这一年人生,就只献给这一场考试,」李其叡问父亲,也问自己,「我要这样子吗?」

几天後,这个一句德文都不会说的15岁女孩,放下了和同学一起毕业的期待,决定负笈德国;两年後,进入钢琴名师魏乐富的母校汉诺威音乐院就读。

没标准答案考试,她交白卷

回顾在德国读高中的两年,李其叡看见许多跟台湾不一样的风景。

先说课程。上课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中间有两次半小时休息,多数学生都是放学後才吃午餐。当她告诉同学,台湾学生午餐後都必须趴在桌上午休,「你们就真的照做?」同学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再看考试。李其叡刚到德国时的一堂政治课,老师提到一个国际危机,当场要学生写下看法和解决方案,做为随堂测验。

从没参加过「没有标准答案」考试的李其叡,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无助之下,交了白卷。

相较之下,德国同学各个都像电视节目名嘴,「很爱现!」即使是不怎麽样的意见,动辄能讲好几分钟。

後来她才明白,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课堂不是用来听单面向教导的,老师的任务只是辅助说明,让大家听懂同学的发言。

以前,杨照常笑女儿「一句讲都不成话」(台语),但两年练习下来,已能侃侃而谈。
即使是正式考试,德国和台湾相比也显得「随兴」。因为没有统一教科书,每个老师教法和考法都不相同。

比如,被认为要死背的德文课,考法却最灵活。学期中,老师先要学生读一篇18世纪剧作家作品,考题是给一段情境,要学生写下某个角色经历这段情境後,可能的内心独白,或与其他角色的对话。

因此,只要平时认真阅读丶上课时专心讨论,考前根本不需要准备。

杨照对这种考试方式很有感触,「台湾给老师很大的责任,却不给相对的权力。」

如今,李其叡是音乐学院里少数德语流利的外国学生。现在看似正确的决定,当时却是煎熬。

问问题,父亲总是第一人选

李其叡性子急丶不认输,和父亲有如一个模子印出来。偏偏刚到异乡,她无法流利用德语说出想法,常搞不清楚课堂讨论进行到哪,觉得矮人一截,动不动就对自己生闷气。

台湾同学也难理解她的苦,只觉得「好轻松,都不用考试!」殊不知对她迎面扑来的,是不逊於升学考试的压力。

「我常想,如果还留在台湾,现在会过什麽样的生活?」李其叡自问自答,「想到这里,就觉得德国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东西,都是值得的。」

去德国读书,不只开了教育的窗,也开了文化的眼。

从小,李其叡就爱缠着父亲问问题,即使进入青春期,多数孩子与父母话不投机半句多,她仍是看到什麽,就习惯转头找父亲讨论。

她看到,校园里有些精神有状况的同学,无人主动关心,因为同学们认为他「没尽到自己的责任」。在这种社会文化中,捷运上自然也不会有人让座,因为同情别人,就是视他为弱者,伤害他的自尊。

(来自:远见杂志)

手机充电四大误区?太惊讶了!

手机充电四大误区?太惊讶了!

Cell Phone

(网路图片)

网络传言手机充一整夜电会对电池不好,许多人也相信是这样,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网络传言手机充一整夜电会对电池不好,许多人也相信是这样,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还是这些只是网络谣言呢?看看专家的解答吧。

近日加拿大有专家否定一整夜为手机充电对电池有害说法,称使用锂电池的电子用品,包括智能手机,其充电回路会在电池充满电后自动断电,不会损害电池。反而,“用干”电池后才充电,才会缩短电池寿命。科技专家霍林顿称,iPhone一般不会充电过度,就算为有90%电量的iPhone充电,亦一样不会损害电池。他解释指,锂电池的“充电周期”虽然有限,但一次局部充电亦只会按比例影响“充电周期”。如在90%电量时充电,只会用上10%的充电周期。

下面给大家普及下常见的充电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充电器混用

充电时最好选用原装的充电器!

如果使用iPhone的插头给iPad充电,你会发现,那不是一般地慢啊!如果使用大功率的插头给小功率插头的手机充电,速度则会加快很多!因此在充电时最好选用原装的充电器!

误区二:充电线混用

充电线也是同理,最好选用原装的充电线,而且还要在几根长的很像的充电线上做好记号,以免弄混,外出时,大家都会选择充电宝,喜欢随便拿根相对比较短的线出门,如果是大牌厂商的充电线还好,不然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误区三:充电的次数不能太多

有一种说法:每块手机电池都有固定的充电次数,如果充电次数太多,会加快电池老化劳损程度!这种做法其实只是镍电池上的做法,锂电池不一样,频繁充电其实对电池稍有好处!当出现手机电量过低提示时,应该及时开始充电。

误区四:边充电边玩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充电时关机,这对电池是最好的保养。边充电边玩手机,除了伤害手机电池以外,而且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来自:Vision Times)

同样背负压力,为什麽有人就是比较快乐?

Image这到底是怎麽办到的?《公司》(Inc.)杂志专栏作者John Brandon说,秘诀就在「善用行动,转换心情」。这些看似百毒不侵的职场工作者,都会运用简单的行动,帮助自己创造快乐和幸福感。以下是常见的做法

1. 每天收email前,先找个人说话
进公司就急着收发email,的确可以推进工作进展,但是绝对无助於保持好心情。因为当你开始处理邮件,就是进入数位丶冰冷丶零互动的世界,会不自觉感到无趣。如果想要积极丶开心地面对工作,就在面对无聊的电脑前,先找个人说说话,提振精神和活力,连带可以解决收发email的烦闷感。

2. 帮同事带一杯好喝的咖啡
施比受更有福。对别人好丶帮助别人,都是让自己快乐的不变法则。在职场中,最简单的「施予」,就是帮同事买杯咖啡,或是共享下午茶点心,鼓励别人,也鼓励自己。

3. 先微笑,再说话
这也很老套,但是很有效。尤其是在枯燥的会议上,你可以试试看别皱眉,或是低头看笔记,而是看着对方微笑,再说出你的论点。这不仅可以缓和气氛,还可能引发更真诚丶坦白的意见交流。

4. 远离碳水化合物
根据经验,一早吃进甜甜圈或蛋糕,可以马上提振精神,但很快会有郁闷感。如果以水果当早餐丶远离碳水化合物,反而能维持好心情和满足感,让工作更有动力。

5. 给自己一点奖赏
如果待办清单长到不行,就在任务和任务之中,插入一些小小奖赏来激励自己。比方说,当做完一份艰难的企画案,就走到外面买杯咖啡,放松一下,再接着做明天会议用的资料。这些小奖赏会让一整天的工作变得更有趣,也有把事情一件件完成的成就感。

三种记账方式,帮你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三种记账方式,帮你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

Wallet

(图源:Pixebay)

(以下读书心得为本文作者自行编写,不代表原书作者观点)

想要存钱,你得从「记帐」开始!

同样是小资族,月领 22 k,有人已经存下人生的第一桶金了,有人却是月光族,天天吃泡面。究竟为什麽会有那麽大的差别呢?

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欲望的控制力!当你没办法控制欲望,把「需要」与「想要」分清楚,那麽钱很容易不自觉的花在不必要的事务上。

所以想要存钱,那你可以从「记帐」开始。只要确实的纪录,就能减少生活中非必要的支出,自然就从存下更多钱啦!

以下就介绍 3 种不同的记帐方式给大家,快一起来看看你适合哪一种吧 …

1. 钱包记帐法 》钱包只放当周可用的钱

这个记帐法,是 3 个中最简单的

很适合无法控制花钱欲望的人

所谓的钱包记帐法,顾名思义

就是用钱包来管理每个礼拜的消费预算

藉由把钱分「周」的方式

从小范围的时间开始控制你的花费量

如果你成功控制一个礼拜的花费

自然一个月的花费也不会超支啦!

举例来说:

规定一个月的生活花费,假设为 6 千元

把 6 千分成每个星期,也就是除以 5

换算下来一个礼拜可用 1200 元

钱包中的钱少了,自然花钱也会有所节制

然後每个礼拜一

再把上礼拜没花完的钱存起来

重新再放入 1200 元进钱包

这样一来,钱包钱看起来少了

自然花钱也会有所节制

也无形中又为自己存了一笔钱

如果每个礼拜都能省下 300 元,一个月就能省下 1500 元了!

2 . 信封记帐法 》信封袋当帐户,专案专用

接下来这个方法

适合固定支出多,又容易过度集中某项花费的人

像是有些人会因为花太多的治装费

反而缴不出房租丶保费等

藉由分配花费种类,压缩不必要的开销

举例来说:

你可以先准备 4 ~ 5 个信封

依序分为房租丶保费丶水电丶生活费丶紧急预备金

(以上可依照个人需求作分配不同信封丶金额)

然後在发薪日,就把钱依照用途分配好

要使用时再依照信封类别提领

等到月底,再把所有信封剩馀的钱集中起来

这有是笔不小的存款了

这样一来不仅不用担心

钱花光了,还缴不出房租的冏境

二来当你买过多衣服是,发现生活费的信封变薄了

就代表你的伙食丶杂支等被压缩到

这时候就会达到控制欲望的效果

最後还能达到存钱的目的

是不是很棒的记帐方式啊!

3. App 记帐法 》内建图表,揪出花费漏洞

最後一种方法,则是适合习惯使用信用卡

或是不清楚自己花费流向的人

首先,你可以到 Play 商店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帐 App

这边我们就「AndroMoney」为例

使用 App 记帐可以有以下 4 个好处:

1 . 随花随记,比起纸笔更为方便不漏记

2. 可建立预算金额,花费快超资时会自动提醒

3 . 内建花费统计图,抓出花费漏洞

4 . 所有帐户存款一目了然 ,知道自己的资产有多少

更有存钱的动力跟成就感!

读後心得:

比起赚钱,存钱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比想像中更难
而存钱的第一步,就是从有效率的「记帐」开始

今天介绍了 3 种记帐方法给大家,不一定只能用 1 种,也可以相互搭配使用。像小编就是第 1丶3 种搭配一起使用。

利用钱包记帐克制欲望,用 App 清楚自己的花费流向丶跟提醒,相互使用,来达到每月有效率的存钱。希望大家可以试试~ 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帐法喔!

(来自:投资网志 CMoney)

让孩子做家事,是累积生活力!

让孩子做家事,是累积生活力!

Child Hands in Dough

(图源:Pixebay)

有了孩子,是两个人从陌生丶熟悉到结婚,成家後最关键的转变,其中夹杂着甜蜜丶担心,有时也会因此争吵。最重要的是,接受原本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三个人丶四个人,家里的空间多了几双小脚咚咚咚地走路,还有喳喳的小嘴巴不停地说话,做家事打扫时,也会有小手抢着想要帮忙。有时,不是很想让孩子帮忙,因为有太多的「担心」与「不耐烦」,担心孩子愈帮愈忙,本来想好好把家里整理乾净,却得花费更多时间,因此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引来的是愈多的烦躁丶责骂或驱赶。

有时候,是基於疼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的小手在冬天碰冰凉的水,或提拿比较重的物品很危险丶抹布的不洁净会带来细菌……等,所以很多家事都由家长代劳,把一切都打理得服服贴贴,孩子只要舒舒服服地享受玩玩具的乐趣或把功课做好,家长们也就心满意足罗,但,家长们真的可以就这样满足了吗?

芹芹两岁多时,弟弟也才刚学会走路,每当我拿着纸拖把打扫时,两个人总是一人拉一边抢着要帮忙,与其大声斥喝要他们不要插手,我选择把家事工具调整成他们方便使用的状态,进行工作分派,一人拖地丶一人拿抹布,我则一边整理其它家务,一边负责「出」一张嘴,告诉他们可以如何把事情做好,例如:缝隙处也要擦拭……等。当然罗!完成工作时,一定要大大地赞美一番,有这麽棒的心意与行动力,就是学会长大最棒的一件事啦!

《谢谢你小帮手》(小鲁)是我从芹芹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读给他听的一本书,故事的文字很简单,可是却贴切表达了孩子想努力帮忙的心情,画面呈现出来的讯息也把孩子无法凡事做得尽善尽美的状况,莞尔地说明;最温暖的那句「谢谢你小帮手」则提醒着我们:孩子「愿意」帮忙的心意,比什麽都重要。

做家事的能力,就像学会用碗筷吃饭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慢慢累积培养,就算饭粒掉得满地都是,我们也要称赞孩子独力完成一餐进食的努力。孩子在学习做家事时,随着一次次的练习,他们会慢慢进步,如果因为一时的心急,否定了他们的努力,或是剥夺了练习的机会,没有机会学习是一回事,失去了「愿意去做」的动力,我觉得才是最可惜的事!

除了做家务事,走进厨房更是一大挑战。别怀疑,我指的可是对父母心脏指数的挑战度。《我的拿手好料理》(小天下)丶《大家一起做料理》(亲子天下)都可以让亲子一起学习如何共同面对厨房工作,近几年食育绘本盛行,坊间也有许多亲子烘培课,其诉求便是家事能力,把平时我们总担心孩子会受伤的场合或工具,以正确适当的引导与认识後,一起体验这些家事背後的乐趣,个中所学习到的,不是课业里的必修学分,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能力,其中,更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我不是一个擅长家事与厨房工作的母亲,但是很开心能有孩子的陪伴,一起学习如何能够更轻松地洗净衣服丶烹煮一道好吃的料理,或是如何快速有效率把碗盘洗乾净……,这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生活细琐,点滴都是智慧,是最长时间在生命流里隐隐窜动的力量─「家事生活力」。

(来自:未来Family  作者:陈樱慧)

我用这3个方法成功摆脱月光族的生活

Image3个煞车点节制冲动消费,别用心情不好当作血拼藉口

1.设置冲动购物预算:
如果你属於冲动消费丶过度消费的人,可以每星期从户头提出一笔固定的现金,用这笔钱买所有一时冲动想买的东西,用完了就不能再领。以总量控制的方式,限制损失。

2.要买就买好货:
美国资深理财作家大卫·史蒂芬森(David Stevenson)观察到,很多穷人会因为自己没钱,就拚命寻找折扣商店,用几十块买到一大堆东西。不过,很多情况下,便宜没好货,很可能用不到多久,就必须换新,反而浪费更多钱。因此,采购真正重要的必需品时,在负担得起的状况下,请记得多花一点钱买品质好丶风评佳,以及最有口碑的牌子。

3.想了再买:
很多人在付钱时,都不会预先思考,才会买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在购物前,先问自己:「买这个东西有什麽好处?」「这个东西真的有这个价值吗?」「自己真的能够充分利用这个东西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再把钱掏出来付帐。

人生的起跑点不一定要比别人快

人生的起跑点不一定要比别人快

Running Shoes

(来自:Flickr)

亲爱的孩子:

我们该上些什麽课程呢?妳三岁时,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不太相信什麽起跑点一定要跑得比人家快的话。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只是马拉松,还是障碍赛。太早跑的话,很容易累。

我曾经带妳试上一些「别的妈妈说孩子一定会变聪明的幼儿课程」,只是希望妳有一些朋友。後来我才知道,交朋友这件事对一个幼儿来说,也是强迫不得的。三岁以前,孩子多半在「我行我素」的阶段,就算可以跟朋友玩在一起,也是默默各自为政。一位儿童心理学博士曾笑说,很多妈妈在三岁前担心孩子孤僻,是多此一忧,人类对朋友有感觉的时间本来就没那麽早。所谓朋友道义,更是青少年时代的产物。

说实在的,或许现在受教育没那麽难吧,我看到的不少幼教师资,有的口齿不清,有的写的字比小学生难看(希望只是特例)── 我还遇到一个麻烦,就是很多人都会说,他看我的书长大,所以当我在旁边陪妳时,老师也很紧张。

我放弃了那些我觉得挺可笑的幼儿脑力开发课程。

不久前,有个大陆的孩子在自己的网志上发表了文章,说他其实想要休学,这辈子只想和心爱的女孩过日子。他说他没有远大理想,因为历史上很多的家破人亡都是有远大理想的人造成的。他说,每天都在上课,写作业,排名次,实在没有意义。

他是个资优生,跳级生,十岁就跳了很多级念中学一年级,什麽比赛都获奖过,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儿童。真是个早熟的孩子。他说的话也引起很多人的讨论。我只想帮他多加几个字:历史上很多的家破人亡都是有远大「政治」理想「却没有同情心」的人造成的。

我也很同情他。我一向不主张大人鼓励小孩跳级,以证明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优秀。跳这麽多级,他一定没有什麽朋友。同学们都比他大,大家在谈恋爱的时候,他只能当小信差。大家在青春期,他却还在儿童期。

很多成长是不能因为成绩优秀就跳级的。就算有从小长大的朋友,也一定很难再和早熟的他沟通了。

我好怕一个孩子,永远表现得很优秀,受人赞美,却没有办法度过一个心情郁闷阴雨的清晨,或一个在酒精渲染下低潮的午夜。

最近,我毕业的高中正在办「毕业三十年重聚大会」。除了刚考上大学时,我们办过一次同学会之外,三十年来全班没有重聚过。我笑说,那是因为班上完全没有男生的缘故,异性相吸,同性嘛,都各奔前程,不再回首。

一出社会,大家都忙,没有人登高一呼,就没有碰面的动力。大家都三十年不见了。我找到了以前和我很要好同学们。我有好多感触。

有些人以前很内向,现在是善於公关的女强人;有些人以前非常优秀杰出,但大学毕业後就心甘情愿走入家庭当主妇,她们的孩子比妳大上二十岁;有些人在美国,自嘲要靠台湾的连续剧才能打发好山好水好无聊的日子;有些人因为孩子有一些天生的问题,变成家中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有些人本是运动健将,後来身体却出现极大的问题;有些人本来看似爱情绝缘体,却领先大家生了好几个孩子。有人还没结婚,有人老早离婚。有人还在找工作,有人快退休了。

我的同学们都是联考菁英,我很庆幸与她们同窗,她们让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次月考,只要稍不准备,我就可以因为几分之差,从前几名掉到後几名,她们让我明白,努力是可以看得到绩效的。

她们大部分的人,都很认真在生活。

我感谢这所学校,虽然当时升学压力确实不小,但我的同学们影响我,让我立志变成一个有用的人,对自己有期许。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实在和他念的学校无关。我身边那些最功成名就的朋友,大部分都不是来自名校,求学过程都很坎坷。或许这些坎坷,养成了他们的韧性,他们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别人瞧得起。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广开升学之门,变相鼓吹,学历愈高愈好。

最近在推十二年国教,我身边有好多父母,拚了命买明星高中旁边的房子。他们希望孩子免试念建中丶北一女或师大附中,完成他们年少时无法实现的梦。我告诉朋友,你会套牢的。因为如果大家都可以免试念这些明星高中的话,那麽它就不是明星高中了。

我从小幸运的考上明星高中,明星大学,我知道,优秀的是同学们彼此间的互动教育,他们不是因为明星高中的明星老师才变聪明的。和同学间的互相学习,永远比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影响深远。如果大家买得起房子就可以念,明星的光环只会毁灭。反而是某些私立高中,可以采取菁英募集政策。

很多人念了博士,你问他专长为何,他还说不出来自己会什麽,更别提对这个世界有什麽具体贡献。所以产生了不少拿了博士文凭却找不到工作,还希望政府补助的博士。严长寿先生在某一场演讲中说得好,就让那些没有用的博士去开计程车吧。他们没有任何条件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级。

一直在学校里当资优生其实是不好的。他们误以为,只要书读得好,考试考得好,天下就无难事。一路没有社会经验,念到博士,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只会做表面文章,不懂实务,他们的理想经不起现实考验,只变成所谓的「蛋头学者」。难怪古代就有人讽刺的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书生不是没用,而是不能不知民间疾苦。妳要分得清楚,理想与现实。我不希望妳变成资优生,不希望妳念博士。

我希望妳有梦想,并且有同情心。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孩子没有必要成为父母拿来自夸的工具。

摘自《乐观的孩子才好命》/天下文化出版

(来自:未来Family  作者:吴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