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条待人处事小诀窍!让你平步青云飞上天!

Image1 /
即使不是大人物,我们也经常能用请教的态度与口吻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 /
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做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但是这需要平时研究菜单,积累点菜的经验。
3 /
经常找到朋友丶夥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尽量在私下场合,而对於一般朋友与同时则应公开赞扬。
4 /
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丶事情丶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朋友的肯定与支持。
5 /
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丶领条丶请假条丶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而且如果你懂得请其他人这样做,你和未来更好与他们有凭有据地与他们打交道。会写便条会让别人刮目相看。
6 /
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来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也会让客人觉得你的朋友与同事很有威望。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的姿态。
7 /
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於不耻下问,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而不要等领导或者资深的同事对你表现出亲和,因为他们这样表现往往需要特别的努力。
8 /
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丶接受信件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 /
在徵询了别人意见之後才进入别人的房间,看别人的书架或者室内物品,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坐在别人的私人座位上,但通常不去翻动别人的笔记本。
10 /
出席别人需要有邀请,如果不能出席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後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11 /
不适合向别人索要礼物,收到别人的礼品不管是不是喜欢要表示感谢,因为送礼者会很在乎你的反应,不适合把一处的礼物转送给另一处,尤其还保留原来送礼者的符号与痕迹就显得很没有礼貌了。
12 /
在有多个出席者的场合,主动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或者主动在你认识的朋友之间穿针引线。

13 /
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都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下那些内向的丶不为人注意的丶可能有点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别人特别的感激。在其他社会场合,对於社会地位较低者,尤其在有你不能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习惯时,要克制自己所想表现出的不适感与负面表情。尽量主动向社会地位较低者打招呼。
14 /
有好东西吃的时候不要吃独食,主动地告诉他们你知道的好消息,在有好事情的时候能想到别人。
15 /
有人做错了事情或者你发现其他做错了事情,不要用情绪性的方式批评别人,尤其要注意就事来评价,避免评价了别人的人格丶个性与家庭教养。批评时能提出解决方案,批评就更有建设性。也不要只有批评,批评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如果批评时能比较幽默,往往负面效果就更少。被批评或者遇到尴尬的时候能幽默自嘲,也能提高交流的建设性。
16 /
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在另外很多时候,如果问题争执不下,也不要继续火上浇油,冷静下来,多收集一些数据材料与想更明白点再说。
17 /
在你不能有充分把握的时候,用“争取”与“尽量”这样的口吻回答别人的邀约,承诺了就要最大限度去履行。
18 /
虽然在商言商,但是我们要尽量不谈回报地先为别人做点什麽,这样就赢得了在心理上比别人优越的债权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别人对他负有的社会债务感的总和。

理性只能避免失败,感性才能造就成功!

Smartphone理性只能避免失败,感性才能造就成功!」这句话是以前在销售过程中经常提醒自己,现在则是常常会在授课过程中提醒大家的一句话。或许是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发现目前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理性思维,无论是工程师丶财务人员丶法律相关人员…等,原本就是属於在工作上需要相对理性的朋友,乃至於行销丶业务丶客服…等,需要与人互动较多的工作,我看到很多朋友还是非常的「理性」地在工作着。当然,这些用「理性」在工作的朋友也许是非常「认真」地在工作着,甚至於他们真的很「卖力」地工作,但有时候我会觉得在「用心」的程度上,还少了那麽一点点。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理性」不好,一切凭「感觉」做事就一定是对的。但是,「人」就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如果愿意打开自己的觉察力,就会发现有很多自己无法解释的直觉力,会在生活中出现。先举一个我听到的例子,话说有一天和一群朋友一起吃Buffet,这一群人其中有一位朋友更是特别爱吃海鲜,但奇妙的是,那天中午那位朋友居然一点海鲜都没拿,大家也觉得很纳闷,於是大家就很好奇地问他「为什麽今天不吃海鲜?」,结果他只淡淡地说「不知道耶!今天就不想吃」。结果,到了下午,中午有吃海鲜的人开始出现上吐下舄丶食物中毒的症状,唯一没有症状的,当然就是那一位没吃海鲜的朋友了。後来当然大家更是好奇地问他,他是有闻到或感觉到海鲜不新鲜吗?他说其实没有,就只是很单纯地觉得那一餐不想碰海鲜。

再举一个例子和大家分享,话说这一次去参与决赛前,就听说广东有一位非常年轻却非常厉害的销售讲师,而且过去的他还是一位「猪肉哥」,也就是在市场里卖猪肉。但後来就是因为这样的经验,让他发展出一套「祝福式销售」,而且用这个主题参赛让广东赛区的评委为之惊艳。所以,在决赛之前我心里就想,最好是不要和他在决赛时分在同一个赛场,毕竟我的主题一样是销售,能避开强敌当然尽量避开。但是,果然不能用负面的方式来跟老天爷说,决赛我真的就和他分在同一个赛场。而在比赛前一天分组练习时,就知道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认真丶非常卖力地在讲课的讲师,而且他的「祝福式销售」相当的有条有理,具有逻辑架构。

可惜的是,决赛当天他所挑选互动的评委,并没有依照他先前所设定的剧本架构走,加上他本身非常「理性」且「用力」地在讲课,没有觉察到整体与评委互动的氛围与前一天的练习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至於我认为他还是表现不错的状况下,评委却给了相对低的分数。我想,他当场如果可以更「放松」地去「觉察」当时的氛围,并且稍微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整体表现一定可以更好。

以我这些年来在做销售的过程中,确实常常可以透过直觉力「感受」到一些对方的想法,说真的,刚开始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真的觉得这些感受的真实度非常高,往往更胜过对方话语的内容。而且也唯有透过触发顾客的「感性」,才会有成交的机会,如果自己在「理性」状态下,顾客也一定是用「理性」来互动,那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是「谢谢!我再考虑考虑」。前阵子上课时一个学员也是很好奇那到底应该怎麽平衡理性和感性,我想,对我来说,我会宁可先抓住自己「感性」的直觉判断,然後再透过「理性」的分析来评估风险所在。经过这几年下来,我觉得这样的成功率真的还挺不赖。

至於该怎麽开始练习自己的「感性」能力呢?我想,除了学会「放松」之外,就是可以从「说故事」来开始练习了。

购物季节令你购物上瘾

Image踏入圣诞购物季节﹐各大小商场开始出现人潮﹐但市民兴奋购物的同时﹐小心堕入零售商设下的「小陷阱」﹐令自己不知不觉地多了无谓的消费。
零售业市场专家瓦恩加特(Brynn Winegard)指﹐购物跟赌博一样﹐都会叫人「上瘾」﹐而现时有些商店开始彷效赌场做法﹐务求令消费者花费更多。
这些方法包括﹕添置容积更大的购物手推车﹑令商店布局有如迷宫﹑将贵价物品陈列在商店门口﹐以及将货品限量或限时出售等。
有专家指﹐如今超市或大型百货店的购物手推车容量﹐是上世纪70年代的3倍﹐但消费者的收入则没有同等的增长。
市场专家林德斯特伦(Martin Lindstrom)表示﹐由于一般人的心理﹐多喜欢将手推车装得满满﹐于是便很容易不自觉多买了东西。在这情况下﹐消费者平均会超买40%的货品。解决方法是使用容积较小的手推车或购物篮。
商家亦刻意将商店的间隔佈置成迷宫一样﹐当消费者置身其中﹐便会迷失﹐更易堕入商家的销售策略陷阱中。就以宜家家私店为例﹐当消费者步入商店后﹐很容易失去方向感及分心﹐他们在閒逛期间﹐因此特别随意选购廉价品﹐更不知不觉超买了。
对抗的方法,是限制自己只能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清单来购物。
当消费者步入商店后﹐马上在近入口处摆放一些贵价商品﹐便要提高警觉﹐以免堕入商家另一个陷阱。
商家刻意将贵价商品放在门口当眼处﹐会让消费者留下错觉﹐觉得店内其他商品看来较便宜。例如9元一盒的普通芝士摆放在一盒售价为12元芝士旁﹐消费者便会错以为前者价格便宜「抵」买﹔但其实该芝士根本没有任何减价。因此﹐消费者最好善用商店内的检查货价仪器﹐时刻做个精明消费人。
商家另一招常用的技俩就是以限量或限期发售﹐来催使消费者仓卒作出购买的决定﹐买错或超买了无谓的货品﹔因此﹐当消费者遇上这类促销时﹐便因保持冷静﹐搞清楚自己是否确需要有关商品。
商店亦会用不同方法﹐如为顾客提供免费无线上网﹑在店内播放轻音乐﹐又或设置咖啡店等﹐无非是延长顾客逗留在商店内的时间。他们留在店内的时间愈长﹐花费的机会便愈大。
根据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BC)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加拿大于去年花了至少100元在冲动消费上﹐每10名个加人中便一人曾经在一次性的冲动消费中﹐花掉至少1,000元。
按个人信用评级机构TransUnion及Equifax的资料显示﹐每名加人所肩负的债务(除房屋按揭以外)﹐便高逾2.1万元﹔5%的加拿大人便因为经常作冲动消费而无法负担日常生活的基本开支。

 

驻华八年,回望我身后的那个中国

北京——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和一些朋友在一家餐厅小聚,朋友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背景的巴萨诺瓦音乐中,我们抿着法国梅洛,用iPhone拍下彼此做鬼脸的样子。

从远处看,这场聚会完全表现出,在经历三十年不间断的经济增长后,在中国终于成为大国的心态带动下,近年来北京已经变得多么国际化。

但任何一个偷听到那晚谈话的人,都会对我的朋友表达出的焦虑和恐惧感到震惊。我即将结束在这里近八年的生活,朋友们是为我践行的。

他们中包括一位说话温柔的藏人作家、一名画家和一家小企业的老板。藏人作家一直拿不到护照,出不了国。画家朋友的作品去年被警方全部没收。那位企业老板则是一位单亲妈妈。虽然把尚处在青春期的儿子送去美国读书她有些不情愿,但她更“不愿他被中国的教育制度洗脑”。

在桌子的另一头,一位在官方通讯社任职的编辑在抱怨宣传官员不断提出的要求。那些官员一心想要控制13亿人的思 想。“我们是没有希望的一代,”这位32岁的编辑后来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考虑放弃目前待遇丰厚的工作,去泰国寻找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认识的所有人都漫无 目的,甚至对明天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

面对在中国的日子即将结束,我才意识到自从我1985年第一次来中国以后,这里的变化是多么大,又是多么小。那 时候,毛泽东发起的文化大革命留下的伤口还没愈合,但在宁静的首都街头,明显能感觉到对未来会更好的期盼。那时的北京还满是低层建筑和纵横交错的胡同。自 13世纪以来,那些胡同几乎没什么变化。

2008年,在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几个月时,我再次来到中国。这时,这座城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 胡同被拆,让位于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高楼大厦,和一个每年都会新增一条线路的世界级地铁网络。

北京到处是意大利跑车和奢侈品牌手提包精品店。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终于获得了过去几十年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得不到的尊重。

中国知识分子曾经抱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共产党实行的限制措施可能最终会放松。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互联网。当政府承诺在奥运会期间对之前被禁的网站解禁,并表示允许在官方规定的“示威区”举行示威时,人们更是充满了希望。

但后来,那些承诺证明是空话。示威区空无一人(申请抗议许可的人遭到拘捕),只有在奥运村工作的外国记者可以享用没有限制的网络。

回头看,举办奥运会是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国家力量不断增强,越来越自信,但它的领导层却害怕自己的公民,下决心要对他们的思想和抱负进行限制。

互联网没有使社会发生革命性变化,而是变成了扭曲中国6.5亿网民思想的一套精密工具。奥运会落下帷幕后没几个 月,政府开始屏蔽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不久,这个名单继续增大,囊括了《纽约时报》、彭博社(Bloomberg)、 Instagram、Dropbox,以及谷歌(Google)的多项服务。

作为替代,北京支持本土的此类公司,如类似Twitter的新浪微博、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和搜狐等门户网站。它们 的内容都受到严格监督,要剔除所有被认为威胁共产党统治的东西。试着在中国主要的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天安门大屠杀”,它会在跳转页面显示,“根据相关法 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这种网络控制的影响发人深省。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认不出天安门事件的一张标志性照片,上面是1989年春天一名抗 议者独自站在一辆坦克前。去年,当数以千计的学生走上香港街头要求民主的时候,本来很理性的一些朋友却只是机械地重复官方媒体谈论的观点:抗议者是被宠坏 的小混混,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指使。

中国的确比25年前要开放得多。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和学习的人数不断增长,社会控制的放松意味着中国人可以和外国人交往,不受当局干预。尽管政府尽了最大努力,还有成百上千万人成功地通过使用VPN软件避开了网络审查。

然而,共产党的控制之术近乎完美,可以让中国社会呈现出让人陶醉的活力,模糊了政府对异见者无所不在的限制。现如今,官方大肆宣传“民主”、“公正”等理念,但它的公民却因倡导自由选举或就工厂污染问题起诉政府而遭到监禁。

记者本应与报道的人物和新闻事件在情感上保持距离。但当我知道警察拘捕了知名人权律师浦志强——一年半过去了,他依然被警方扣押着——知道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似乎因就政府针对中国西北部新疆地区的动荡采取的措施向记者提供坦率评价而被判处无期徒刑,我的客观性经受了考验。这两位不仅是可靠的信源,也成为了我的朋友。

自习近平在三年前上台以来,他力主推动的中国梦——公正!平等!创新!——成为了民族复兴的集结令。但它的实际影响是挑起往往让人感觉有仇外色彩的民族情绪。记者、学者和佛教僧侣被迫上政治教育课,反复诵读有关共产党地位至高无上的陈词滥调。

有这么一件事让人想起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最近几周,中国最著名的一些演员和电影导演纷纷公开承诺要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场运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保流行文化是维护共产党利益的可靠宣传渠道。

尽管中国经济近期开始放缓,但本月早些时候,北京的街头依然到处是购物者,现代社会的各种虚饰一样也不少。习近 平政府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他在遏制让普通中国人恼火的小腐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放松了限制中国夫妇生育第二胎的人口控制政策。时髦的高铁将不少大城 市连接起来,拥有一辆别克轿车对人数急剧增长的中国中产阶级来说已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共产党似乎也成功地引导许多中国人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物质消费追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让他们担忧和恐惧的方式来实现的。

不过,对于更好的明天——更清洁的空气、正义、可以挑选自己的政治领袖的机会——的追求,不会完全泯灭。就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自己经常修自行车的铺子停了下来。那家店铺的老板非常爱国,经常动不动就辱骂日本人,或大赞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

我跟他做最后告别时,他开了个玩笑,说要躲在我的行李箱里偷渡出去。“但你不是很爱国吗,”我一边说,一边指着新铺的路,和一排由政府出资刚刚翻修的店面。“我是爱我的国家,”他难为情地看着自己的脚。“但我更爱自由。”

有钱人真的比较快乐吗?

Image要怎样自然而然就打从心里快乐起来?至少,你得先搬开两个阻挡快乐的绊脚石:

1. 「我还要」的迷思:拥有愈多,感觉不会比较好
我们的社会集体入迷,想要更多丶更多的东西,越多的玩乐丶成功和金钱,就代表快乐越多。但下列统计数字显示,那根本是无稽之谈:

美国的个人收入在近五十多年来增加了两倍半以上,但快乐的程度却维持不变
《富比士》的名单上,较富有的美国人中,将近40%比一般美国人还不快乐
年收入一旦超过12,000元美金,钱越多并不会增添丝毫的快乐。
显然最快乐的人,并不是什麽好东西都有的人。我听说一位记者有一回问盖帝石油(Getty Oil)的创办人,也是全球第一位十亿富翁保罗.盖帝(Paul Gettey):「您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您何时知道自己拥有的已经足够了?」他想了片刻,说:「还不太够。」

这显示我们「想获得的欲望」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少要一点,为什麽会这麽难?

因为广告的存在,巩固着「我还要」的迷思。每年有几十亿美金都花在让你确信自己的状况不好,你需要东西—而且是很多丶很多东西—来让你快乐。一天晚上,我做了一次实验,我数出自己在看电视时听到多少次「我还要」。

结果令人震惊!短短三小时内,我遭到68次疲劳轰炸,说我如果不买那家公司的产品,就注定要惨兮兮。广告主用各种最娱乐逗趣丶引人注目丶创意十足的方式,设法让我确信我需要那台真命天车(有五家公司宣称他们的车才是)丶最性感的胸罩(用钻石装饰的那件要价两百万美金—也就是每个乳房一百万!)丶神奇的药丸(我们之後再来谈那些)丶最好的护肤产品(天理不容,我竟然还在注意自己的年龄)。

我知道你在想什麽:我又没有注意那些广告,那些广告根本影响不了我。恕我戳破你的幻梦,那些广告真的会影响你!所以记得要常常提醒自己消灭脑海中「我还要」的声音,快乐可以发自内心丶不靠外力影响。

2. 「等我……就会快乐」的迷思:永远认为自己差一点,只会让心情更糟
等我减掉5公斤,我就会快乐。
等我有理想的伴侣,我就会快乐。
等我有更好的工作,我就会快乐。
等更多人肯定或赏识我,我就会快乐。
等退休了,我就会快乐。

这个想法的存在,促使你像轮子上的仓鼠,一圈又一圈绕着,告诉自己:再努力一下就好。但想一想,你之前达到的五个目标,带来多少快乐?那种快乐又持续了多久?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伯特(Daniel Gilbert)已经证明「等我……就会快乐」的想法完全徒劳无功。他的研究发现,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高估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後的快乐。我们想像去哪里旅行或升迁丶或和谁有什麽感情会有多棒……但当我们真的得到时,通常没有预期中的快乐。

如果你真的想要打从心里开心起来,应该做的是正视当下,而不是寄望「将来有一天」会得到「更多更好」。无论我们拥有什麽,快乐都只存在於当下,而不是之後。

如果你的努力是为了取悦某些人,那麽…

Image那麽多半你会需要努力一辈子,因为你需要取悦的人有好多好多

你的父母丶妳的上司丶你的另一半丶你的孩子丶你的朋友丶你的世界

有太多太多人需要去交待了

如果,你先懂得取悦自己,表现出自己所喜欢的样子,用自信去面对众人的眼光

或许仍然不会有人满意,

但你要先让自己满意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跌倒後才会有不一样的视野!

Image以前容易为小事而心烦,现在很习惯笑笑就过。
以前担心别人眼光而谨慎,现在很无所谓你怎麽看我。
以前总怀疑自己的能力,现在觉得何必在乎那些学历。

因为当你体验过贫穷,才发现那些人并没有你想像中那麽悲惨!
因为当你遇见过死亡,才发现死亡真的没有想像中那麽可怕!

如果你不曾经历贫穷跟挫折还有迷网,就不会了解那时的你多需要别人帮忙,如果你已经从这些走出来,你就会想去帮助当初跟你一样的人,因为我们都曾经脆弱,所以选择坚强。

不要害怕出走会跌倒,最珍贵的反而是你跌的最深的谷底,
不要害怕离开,真正的成长都在离开後,
不要吝啬付出,获得的永远比你想像还要多。

同理心不是同情,但有些时候走过低潮的你会更加明了。

真正的独立思考是个什么情形?又应该如何训练呢?

我经常遇到这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把凡事抬杠顶牛当成独立思考。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急忙忙叫一句:不对!应该是这样……可你听半晌,到底应该是哪样,他却是连话都讲不明白。

那么,真正的独立思考是个什么情形?又应该如何训练呢?

《南华早报》的总编辑郑维先生,曾讲过新加坡中学的一次课后作业。

作业以小组课题的方式进行,不是我们这边闷头把书本上的结论抄多少遍。一个小组五个人,一个组织者,五人共同讨论如何完成课题。

第一阶段,老师扔过来一个课题给大家: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否有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好处?随着课题扔给孩子们的,是长长的书单。

话说郑维先生一看这课题,就惊呆了。有没有搞错?希特勒何许人也?杀人魔头是也。一个杀人狂魔,你竟然敢问他是不是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好处,这要是在某些地方,这老师是不想干了吧?

可是孩子不管那么多,作业就是作业,立即急如星火的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查资料。老师给的书单超长,即使是不看内容只翻书页,那也来不及。所以小组的组织者就要分配任务,每人各查几本书,限定时间内读完相关章节,划出相关部分,摘录出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组织者汇报。

老师说:资料内容不限于他所指定的这些书,如果你想要个好成绩,嘿嘿,最好拿几本老师都没读过的书。

于是孩子们人手几本大厚书,什么《第三帝国的兴亡》、《希特勒暗堡》之类的,开始疯狂阅读。

书读了一大堆,资料也搜集了无数,进入第三个阶段:定义。

定义,就是确定概念的具体含义。这个定义不可以随心所欲胡来,必须要公正客观,拿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说得过去。

孩子们首先被德国人民,这一关给难住了。

谁算是德国人民呢?谁又不算呢?

是拥有德国国籍的人,才算德国人民?还是只要居住在德国,就算是德国人民?

孩子们定义不了,就去找老师。老师笑咪咪的回答:随便,这事你说了算——哪个定义最能体现出希特勒的影响,就用哪一个。

唉,这可愁死孩子们了。

最后孩子们用了后一个,只要居住在德国,就是德国人民。

为什么要用这个呢?

——这就看出定义的价值了。不使用这个,那么凡是被希特勒屠杀的,按希特勒本人的看法,他们都不算人民。可如果一个人有良知,同情悲悯那些被屠杀的犹太人,就不可能把他们从人民中排除出去!

就这么一个定义,让孩子顿时恍然大悟:

定义会说话,如果定义错了,你整个人都错了。如果你听到有人振振有词却嗜血无度,你就知道,对方是先行从定义这里动了手脚。如果你不认真,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第四阶段,绘制图表,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政策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

这一讨论就炸了,咦,你看这个希特勒,他也不赖嘛。他上台后大力发展军工,解决了500万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这难道不是好处吗?

而且,战争之时,希特勒组织500万工人,修铁路修公路,发工资有饭吃,这难道不是好处吗?

还有,希特勒不光是组织工人劳动吃饭,连娱乐都没耽误,经常性的群众集会高歌。而且成年人可以买轿车年轻人可以飙摩托,这还不够吗?

分析过这个,再看看工人们的具体情况,就有点不对了。

当时,所有的工人全被裹胁进德国工人阵线里头,他们没有罢工的权利,不允许加薪,不允许改善劳工环境,只有高强度的劳作,有时候甚至每周要工作72个小时。除此之外,工人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还被希特勒控制的工会拿走支配。这些工人无异于奴工,怎么可能有快乐可言?

还有,年轻人是没有工作权利的,他们必须要上战场。而老年人要延迟退休,无休无止的工作……

还有,工作岗位奇缺,女性被欺骗早早辞工,让位给上了年纪的老爷爷……

两方面的资料比对,孩子们就对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有了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第五阶段,完成论文。

有了前面全面的分析,最不擅长于写的孩子,此时也是把键盘敲得噼哩啪啦响。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希特勒时代,表面上好像给德国人解决了失业人口问题,但实际上,高密度化的组织,剥夺了工人的正常选择。他们被迫从事无休止的繁重劳作,个人权利却无丝毫保障,工人的生活并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是每况愈下。任何一个奴隶主都可以宣称,他手下的奴隶没一个失业的。但那绝对不是奴工们想要的。

诸如此类。

第六阶段,各小组向老师报告,现场质辩。

小组的课题报告,倘有资料不全、结论片面的缺陷,就立即会遭到其它小组的炮轰,一旦被轰到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你这成绩可就惨了——基本上来说,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当你沉下心,花很大精力钻研某个课题时,就很难会有思虑不周的把柄留给别人了。

可以看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大致需要五个步骤:

第一步:抛弃结论和成见,只要事实。

第二步:定义问题。去掉情绪化,让问题具体而明确。

第三步:假设性思考。

第四步:反向推证。找到反面的材料证据,做正反两方面的资料比对。

第五步:小组讨论。

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思维会特别的缜密。他们与人交流时,知道规则,会认真倾听,一旦发现自己思虑不足,就会立即把你的指正补充进去;绝不会死抬杠不认输,更不会认为是你跟他过不去,从此视为仇人,因为他们是在很认真地提升自已。

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脑子会很清醒,他们不会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抗洗脑能力强,想要欺骗他们很难。

相反,如果不是让孩子独立思考,而是让他把希特勒是个大魔头的结论,背上一万八千遍,他仍然觉得纳粹的制服很酷,纳粹的阅兵很气派。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纳粹意味着什么。

独立思考不是不犯错误,但不会让你泥陷于错误之中,让你反复在一个泥坑里跌倒。

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生活得特别轻松自在,这只是因为他们总能适时避过陷阱,找到最适意于自己的人生。

如何订定具体目标?

Image4种设定目标的方法,分别是:文字化(verbalization)视觉化(visualization)情绪化(emotion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点在於,设定目标必须切合实际,如果订得太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办到,很容易就会失去动力。

文字化:写下明确丶特定丶可以衡量的目标。
视觉化:描绘出你的理想目标或目的地,目标愈清晰愈好。
情绪化:强化达到目标的欲望,想像达成目标的快乐,让自己投入更多心力。
合理化:写下为什麽要达成这个目标,理由愈充分愈好,以及达成之後的好处。

觉察愿望背後的价值观,有益坚定意志丶采取行动!

达成愿望让你最快乐的部分是什麽?假如想要存钱买房子,也许你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属於自己的空间。要决定一个能够充实自己的目标,应该先深思目标背後的动机和价值观。例如,愿望是「考上会计师」,动机或许是「会计师可以赚很多钱」「考不上会辜负家人的期待」。订定目标时,试着深究愿望背後所隐藏的价值观,深入思考自己的动机,并一一记录下来,看看是否让自己不安丶矛盾。学习释放掉价值观,某些负面的观点像是「不瘦下来没有人会喜欢我」,光是能够放掉一些,减重就不那麽辛苦,反而可以顺其自然采取行动。

你不想被这些挫折打倒?就必须要锻炼…

Image不想被这些挫折打倒10个方法,锻炼你的心理韧性

以下是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提供10种强化韧性的方法:

1.与社会接触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关系是很重要的。请接受来自这些关心者的支持与帮助,而当他们需要协助时,你也该伸出援手。

2.别把危机视为无法解决的难题
即使发生一件我们无能为力的坏事,还是可以藉由对危机的诠释与反应,改变它造成的影响。你可以试着想像一切再度好转的未来,也可以努力花心思想想,万一再遇到这样的不幸,有没有哪些部分至少会比较顺利。

3.接受「改变是人生的一部分」
请接受你无法改变的部分,把注意力聚焦在你可以改变之处。

4.尝试达成目标
先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下定决心丶规律地做点事情,即使那件事看起来微不足道,积少成多一样可以帮助你朝目标推进。

5.果断地行为
请尽自己所能克服困境,不要把头埋进沙子里,妄想困难很快就会过去。

6.找寻自己
许多经历过悲惨时光的人都在事後表明,自己不仅与他人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也觉得自己变得更强韧。因此,请期待各种可以认识自己的机会,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从困境中获得了许多成长。

7.以正面观点看待自己
请相信自己的直觉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8.关注未来
即使身处困境,也要试着从长期着眼,以较大格局去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

9.抱持最好的期待
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麽,不要去想自己怕的是什麽。

10.照顾自己
请留心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做些自己感兴趣而且放松的事情,同时规律运动,强化可以克服困境的身体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