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普京的权力巅峰之路

步步惊心:普京如何登上权力巅峰

就在俄罗斯即将迎来又一个漫长的“普京王朝”时,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这男人是从哪里来的。

普京的背景故事并不乏味。他是前克格勃特工,柔道冠军并且把驾驶歼击机飞到战争地带看作是选举的噱头。他的上身裸体被全世界很多人看过,甚至超过了一般成人电影明星。

既然我们必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看到普京,我们决定花点时间去看看,他是怎么一步步在后苏联时代走到顶峰,并且成功的保持下去。

普京:青涩岁月

弗拉基米尔•普京1952年出生在圣彼得堡,那时叫列宁格勒。

据说,少年普京在小学里就有些吓人。他的老师,同学指出这位未来俄罗斯领导人在教室里讲话,不做数学作业,有一次甚至把粉笔擦扔向另一个学生。

他也经常和他的体育老师打架,可能在为他未来的柔道冠军铺路。

并且,他长得和汤姆•里德有很多相似之处——汤姆•里德后来变成了历史上令人敬畏的黑魔法师,伏地魔。

学生弗拉基米尔

普京就读于列宁格勒州立大学,学习法律。1975年毕业不久之后攻读经济学博士。他1990年曾回到大学担任校长助理,负责国际事务。

克格勃生涯

普京担任克格勃中层特工长达15年。

他驻扎于东德,并最后升至中校的军衔。

普京在克格勃到底从事什么样性质的工作,并不完全清楚。但据信他曾经负责窃取北约的机密和西方技术。他也曾经试图招募具有无线通信技术能力的人。

权力的阶梯

普京1991年被任命为圣彼得堡市议会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他在1994年还兼任了圣彼得堡市议会的副主席。

从1997年3月起,任俄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1998年5月起,任俄联邦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随后1999年,他被叶利钦任命为俄罗斯总理,并且之后成为代理总统。

当2000年总统大选来临时,他以5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2004年更是以71%高票当选。

权力的暗面

1999年9月,莫斯科两栋公寓先后爆炸,导致224名平民身亡。

尽管俄罗斯政府无法找到犯人,但是车臣反叛分子很快被归罪,普京通过这一事件将他激进和严厉的车臣问题处理手段合法化,同时也让自己大受欢迎。

10年之后,《GQ杂志》刊登了一篇在俄国被禁的文章,前所未有的强烈暗示,普京,或者至少俄罗斯政府在这次针对本国平民的袭击中有所参与。

在此之前,普京被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的前克格勃官员指控,称总统应该为1999年的恐怖袭击负责。利特维年科被谋杀,因为放射性物质钋中毒而死。在他死前的2006年曾经签署一份文件指责普京谋害自己。

早年的争议

在普京的第一个任期,一些争议围绕着他。

他在车臣前线的强硬做法让人质疑他的人权记录,甚至在他成为总统之前。

2003年,他关闭了俄罗斯最后一个独立的国有电视网络,TVS。他的官方解释是缺少资金。

之后,在2004年大选之前,他采取罕见和戏剧性行动,解散了整个内阁。这被视为扫除自己和叶利钦关系的举动。

普京辩解这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大选做准备,但事实上他没有遇到任何对手,2004年的大选他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胜利。

“动作明星”的总统形象

在他的总统生涯里,直到现在,普京都在力图培养“行动派”总统的形象。

他骑马,拍照时上半身全裸,开赛车。但是最有名的“动作明星”之举要数2000年大选前驾驶一架战斗机飞入车臣战区。

这位前总统还是黑带柔道选手,他录制了自己的柔道教学录像,还有自己形象的柔道玩具。

普京对抗金融寡头

在第二个任期,普京越来越多把潜在的威胁清扫出他的政府。自由派被迫淡出,被总统的保守派盟友代替。

他同样转向那些在冷战后余波中受益的人,富有的寡头波利斯·别列佐夫斯基和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遭到流放。

另外,俄罗斯前首富米哈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因为逃税被送入监狱。

国际关系

俄罗斯的国际破坏力在普京的统治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曾经,他在和乌克兰谈判破裂之后,曾试图断绝欧洲的天然气供应。

2008年,他声称格鲁吉亚危机是美国人的阴谋,目的是搅乱俄罗斯选举。

他支持反恐战争,把车臣叛乱分子比喻为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但是反对伊拉克战争,并且曾邀请哈马斯官员访问俄罗斯进行政治会谈,因此让美国不安。

他和英国的关系也因为利特维年科的死亡而变得非常糟糕。

继续统治

2007年曾经有流言称普京会再一次参加大选,寻求连任。然而他被禁止连续当选三次,于是为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铺好了道路。

在普京被任命为总理期间,他基本上还是掌握了权力,并且钻了宪法的空子。

现在普京已经准备好再次做总统了,这意味着俄罗斯还要被他统治6年,甚至12年。

史前文明:古代有飞行机器吗?

史前文明:古代有飞行机器吗?

Vimana(图源:Flickr)

在过去五十年,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用大型火箭送太空人上太空,很多人形容就是简单的把人放在大型炮竹里然后点燃发射。

中国古人就知道使用炮竹了,那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是用来干啥的?古老外星人理论学家认为古代曾有许多文明能够做我们今天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做的事情。有许多文化秘密形容古代有许多人也是乘着会呼吸的火龙、像现今的火箭航天飞机等来到地球访问。

梵语的书中描述道公元前六千年有一种飞行机器,叫做Vimāna(梵文:विमान),还有一种更古老的梵语,叫做吠陀梵语,在公元前1700年就 出现了,语言学家正在重整这语言系统,认为这语言就是当时的流行话,叫做原始印度-伊朗语,并假定这个语言的人生活在公元前3千年。

我们不知道公元前六千年人们讲的是什么话,但肯定的不是梵语,那我们怎么能说梵语的文献最早朔源自公元前6千年前呢?

Algund Eeenboom博士,《法老飞行器》的共同作者之一解释为何Vimāna是古代的飞行器。

Vimāna是飞机,而且是喷射引擎,当时形容Vimāna下降时,大象都惊惶的逃走,地上的草被Vimāna压成一块,所以很确定这是一艘太空船。这飞行器叫做Rukma Vimāna。

虽然很多历史学者相信Vimāna的描述的是神话,但是其中的内容很多好像是在描述现代。

Vimāna是梵语,他也可以指皇帝或最高君主的宫殿、罗摩神庙或任何其他寺庙、特殊形式的寺庙或神社、上帝的宫殿、众神的战车、任何神话般的自我移动空中汽车等,这些描述来自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रामायण,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是《摩诃婆罗多》。作者是诗人蚁垤,或译 跋弥(Valmiki),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罗摩衍那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878,142年,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蚁垤,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Vimana2梵语的书中描述道公元前六千年有一种飞行机器(网络图片)

(来自:Vision Times)

济宁市长梅永红辞职被赞亲民

9·3放假前还看见市长开会呢,放假一回来,市长辞职了!”

今天(9月6日),济宁市长梅永红辞职的消息传出,不仅震惊了放假归来的济宁人,也惊动了全国不少媒体。此前的9月1日,他还出现在一些活动与会议中。

这是他第二次引爆舆论。上一次是其脱口而出的“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收入3000多,还赶不上在工厂打工的”言论,被媒体广泛报道。

除此之外,梅永红可以称之为低调的官员。虽然他的身份并不低调。

5年前,中组部从54个中央部委选派66名中青年干部到地方任职,时任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45岁的梅永红的名字也在名单上,他的新职务是济宁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履新两个月后,他开始担任济宁市代市长,后成为市长。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发现,据公开报道,梅永红或许是那66位空降地方的“京官”中,第一个辞职的。

  同僚评价他“比较内向”

“这次来山东济宁任职,是我自己的愿望。”

在2011年的山东两会上,刚赴济宁履新三个月的梅永红对媒体表示,自己主动报名参加了中组部选派“京官”下地方的项目。

从大学毕业后,梅永红就到了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先后在农业部、原国家科委和科技部工作了20多年。

“过去对基层也不能说完全不了解,我本身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梅永红说,在中央机关工作期间也有很多到企业、农村调研的机会,但这与自己的亲力亲为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梅永红坦言,到地方任职确实有很大的挑战性。“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领导和同事,还有自己相对熟悉的业务,而要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我曾有过很多 的忐忑与不安。”但他认为,如果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将很难超越自己,“到地方工作,将使得我零距离地接触实际,从实践中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山东大汉眼里,出身湖北的梅永红是个“小个子的南方人”,但其前途不可小视。与梅永红有过接触的山东官场人士告诉政知圈(微信 ID:wepolitics)小编,出身科技部的他很有学者风度,有点像博士,“比较内向”。这位官场人士说,当年从中央“空降”而来的梅永红应该是重点 培养的对象,突然辞职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根据公开报道,梅永红或为五年前空降地方的66位“京官”中最先辞职的一位。

目前,在济宁市政府官网上,梅永红的名字仍在济宁市市长一栏当中。

mmexport1441606164233_副本

梅永红曾经在科技部的老同事表示,下午他们也看到了梅永红辞职的消息,只是听说不愿干辞职了,具体去向不明。

“放了个假,市长突然辞职了,我们也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他去哪儿了,各种说法都有,有说去企业的。”一位接近济宁官场的人士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

  推动煤炭城市转型

梅永红的突然辞任让许多济宁市民感到些许伤感。

有市民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对梅永红的不舍。上图,一起感受一下。

mmexport1441606166196_副本

这首诗引起了其他网友的共鸣,“没有你,济宁何谈打造科技新城?没有你,济宁谈何美国惠普?甲骨文……”

mmexport1441606168266_副本

网友提到的惠普、甲骨文是指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和设在济宁的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正如网友们说的,梅永红在济宁,着力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煤炭城市转型。

梅永红2013年发表在《科技日报》的文章中写道,济宁煤炭资源丰富,年产煤炭近 9000 万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 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济宁多数县市依靠煤炭开采,由此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济宁长远的发展构成了潜在隐患。“济宁市作为我国典型 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

2010年,刚刚履新的梅永红刚到济宁,就听说山东省科学院激光所的上上下下都铁了心要离开济宁,去省城济南“找娘家”。一年前,省农科院水稻所从济宁出走,激光研究所一半的人也去了济南,副所长贾中青也决心到济南发展。

为留住激光所,济宁市找省科学院领导谈,多方寻找融资,为激光所开辟新办公场所,终于“感动”了激光所,还请山东科学院到济宁建立分院。

“贾中青赫然发现,这个自己生活多年的内陆城市正尝试走出传统羁绊,长入创新驱动的DNA。”媒体报道称。从2010年起,济宁连续3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3年5月,山东济宁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山东官场人士透露,济宁近年来在高新科技方面的发展,应该与梅永红有关。官方媒体也曾报道称:“曾长期在国家科技部工作的济宁市长梅永红,把准了科技人才的脉搏。”

“济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能否走得更稳健、更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我们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梅永红表示,政 府能做的,就是为科技人才搭建成就事业的平台。公开报道显示,梅永红多次赴深圳、北京招商,推进高科技、金融等重点合作项目。

据媒体报道,知情人透露,梅永红的“下家”是深圳一家生物方面的公司。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发现,他在任市长期间曾多次与这家公司进行过接触。

  骑公共自行车调研

比起梅永红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努力,他更出名的是对媒体晒出的工资单:自己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月薪7000元。他的一句“下面的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收入3000多,还赶不上在工厂打工的。”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接近济宁官场的人士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梅永红虽然会议讲话不爱念稿,自己说得很多,但他为人非常低调,那一次曝出“金句”可能是因为与采访的记者之前就熟识。

“他很亲民。”接近济宁官场的人士说。在网上,仍可以看到网友晒出梅永红骑着绿色的公共自行车的照片。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会骑自行车、走路或开私 家车去社区,明确不要县长、局长陪同参加。他表示,自己不怕被上访的人围住,常去信访大厅接访。“很多市民都认识我,我去调研时,他们还热情地跟我打个招 呼。”

mmexport1441606170496_副本

梅永红骑的公共自行车也是他担任市长期间主推的项目之一。接近济宁官场的人士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小编,梅永红在任期间推出了很多惠民工程,比如“创卫”、“美丽乡村”、“村村通路”等,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更文明了。”

在济宁的城市论坛上,市民们多评价他是个“务实”的人,虽然对他的离开表示理解,但仍然难掩遗憾之情。“再也看不到他骑自行车了。”有市民说。

资料 | 齐鲁晚报 南方都市报等

马云的两个500元

第一个五百块,马云这样用震撼北京

95年秋,马云带着中国黄页营销总监何一兵初进京试水,欲在北京为中国黄页造势。然而由于当时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明朗,媒体因此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马云能做的便是利用媒体来发表自己对于中国黄页看法的资料,哪怕是一家!

几经波折,马云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一个领导的司机,怀着侥幸心理,马云将中国黄页宣传稿件与500元钱给了他,并表示“不管什么媒体,发了就算你的。”司机很有能耐,发了5个媒体,还上了《中国贸易报》头版。

随后,马云马上找到《中国贸易报》的总编,他知道总编是有眼光的,要不然不会把他的资料放置头版。马云后来回忆起两人见面的情形说道:“当时他和我一样不懂互联网,但是他觉得互联网肯定有戏,他说马云,我支持你。”

这位总编也很给力,带着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文化部、国家体委等,但没有实质进展。就在这时,马云意外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樊馨蔓。樊馨蔓被马云的热情所打动,竟决定为马云拍了一部专题片《书生马云》,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而这部片子成了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

不久,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机。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被马云在《人民日报》信息部的演讲所震撼,随即向中央打报告,《人民日报》上网工程因此启动了,马云的互联网论第一次造成了轰动。他也因此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被访机会。

第二个五百块,马云请来如今身价百亿美元的蔡崇信

从北京转战杭州,4年以后,马云以月薪500元请来了阿里巴巴第一位世界级的合伙人——蔡崇信。

蔡崇信,出身于律师世家,拥有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拥有在纽约两年的律师工作经验,曾在瑞典银瑞达风险投资部任亚洲部总裁。在当时,蔡崇信已有百万美金年薪。

而蔡崇信对于马云的认识源于美国《商业周刊》对于马云的深度报道:距离的远近可能还在其次,买卖双方怎么互相找到对方,却是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先决条件。物理学上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是直线距离。互联网突破了这个物理局限。有这么一个网站,它让世界各地的买方和卖方有了一个网上集市,买卖双方都不必远涉重洋,即可互相找到对方。美国人发现它了,以为它设在美国的硅谷,因为它最先的版本用的是地道的英语。可是它却偏偏在中国,在中国原来更多地以风景闻名的杭州;创办这个名叫阿里巴巴网站的人,是杭州电子工学院英语教师出身的马云。

自1999年阿里巴巴推出的英文网站,受到风险投资的注目的同时,蔡崇信也注意到了。第一次到访,深入了解了马云的看法。第二次到访蔡崇信则决定加盟阿里巴巴。

蔡崇信曾客观地说过:“我以前是个律师,懂得如何设立公司,并且能帮助公司筹集资本。我知道自己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知识,所以他们在那个方面很信任我。” 而蔡崇信的加盟,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增加了阿里巴巴吸引国际投资的说服力。他无疑是马云和阿里巴巴最需要的人,但当时的马云也有顾虑:“你到我这儿来,我养得起你吗?我这每个月可就500元人民币的工资,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从百万美元的年薪到月工资区区500元,当时的蔡崇信甚至可以买下几十个当时的阿里巴巴。但他放弃了一切,加入了阿里巴巴,在今天看来,也未必不划算。在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中,有二个人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是蔡崇信。如今阿里上市,董事一席依旧有蔡崇信。

历经15年,从当初放弃百万年薪到阿里上市,身价高达63亿美元。

“阿里巴巴特别吸引我的第一是马云的个人魅力;第二是阿里巴巴有一个很强的团队。”这大概是阿里巴巴最吸引蔡崇信的地方。

马云用这一千块开创了阿里巴巴的辉煌时代,也开启了互联网时代。十几载过去了,互联网在今天依旧重要,依旧成为许多传统企业崛起的希望!

单仁说,没有一个企业强大到不可以被挑战,也没有一个企业弱小到不可以去竞争。那也是因为这是个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蓝屋》程乃珊专注于上海题材的“口述实录”

新民周刊(原载)  撰稿/张晓春 陈怡雯

   当年因为写出小说《蓝屋》而驰名文坛的作家程乃珊,如今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上海题材的“口述实录”,为此,在她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趣的上海老先生与老太太,他们是老上海的见证。程乃珊结束了为上海青少年所作的《我与上海》的专题演讲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个大舞池,大概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能跳出耐人寻味的探戈神韵。而用文字来捕捉、描绘并解读这样的韵味,程乃珊可谓高手。这一方面源于她的家族百年来在上海的积淀,使她能够将自己所熟悉的上海生活表现得活色生香,而不只是将自己当作一个上海的外来移民,对上海作一番戏剧化的旁观。
    另一方面,程乃珊当年跨越上海西区与东北角地区的教书生涯,又使她能够将“老克勒”和“小市民”建构成上海最为生动的探戈舞步的两个层面,表现他们的追求和奋斗、生存和变迁,尽管不可能像一些学者那样富有学术层面的探究,但更具有现实的生动性以及历史的延续性。在程乃珊的笔下,无论名太名媛,还是里弄众生,都表现了上海人在百多年历史风尘中的迂回展步,不离不舍,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亮点。
  城市与都会
  新民周刊:经常听到您用“都会”来形容上海,为什么不用“城市”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程乃珊:我觉得,城市这个名字其实是空的,它一定要由建筑、人、传奇构成,所以都会和城市是不同的,我们全中国现在可以说有两个都会,一个是上海,一个是香港。我们大城市有很多,但大城市和都会是不可以画等号的。都会永远能够创造一种时尚,都会创造的时尚是可以让其他城市来fallow(遵从)的。大城市可以面积很大,人很多,而都会面积不一定大,但它永远可以创造一种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真的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都会里的建筑
  新民周刊:自从你的小说《蓝屋》问世以后,我发现您对建筑,特别是老建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近年来“蓝屋”的原型,铜仁路上的绿屋受到媒体的关注,这除了因为社会普遍关注财富,继而关注当年承载了财富与身份的老房子外,应该说,你赋予绿屋的描述,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程乃珊:在电影里有时会看到有人拿着烛灯到古堡去,大声问“有人吗?有人吗?”我完全相信,人是万物之灵,几代人住过的房子,一定会产生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一种氛围。建筑是人与时空的对话,其中一定会有一种精神留下来。有一个地产商说他仿造上海以前法租界的花园洋房造了一幢别墅,让我们去参观。这个别墅完全是按照衡山路、华山路上的洋房造的,但看了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后来想想这个别墅太新了。一个好的花园洋房外面一定要有爬山虎,墙壁上还要长有青苔,这样的老洋房就有味道了。新造的好看是好看,但没有味道,缺少一种历史的痕迹。所以我很喜欢去参观名人的故宅,我会发现那房子里留有前人住过的一些痕迹。城市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外观。我从小就喜欢看老房子,可能我自己也是在老房子里长大的。每一栋老房子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造这个房子,应该都是有历史的。
  新民周刊:就比如“蓝屋”吗?
  程乃珊:是的,不过它不是蓝色的,而是绿色的。在上海铜仁路333号。它外面是由绿的贴面砖砌成的,通常上海人叫它“绿房子”。
  绿房子的故事
  小时候我家住在南京西路,经常路过绿房子。我常看到在“绿房子”四楼,有很多穿着时髦的男男女女,将唱机放在阳台上放音乐。听家里老人说,这幢绿屋的主人叫吴同文。“文革”开始以后,吴同文和他的小老婆一起在这里自杀了,房子的玻璃都被打碎,大字报从四楼一直贴到下面,风吹雨打,变成一丝一丝的,周围的邻居说这栋房子晚上会闹鬼,听到有哭声,叫人寒毛凛凛的。后来很巧,1970年代,我结婚了,我先生来自这个房子里面,他是吴同文的外孙。
我的先生告诉我,吴同文念过很多大学,毕业文凭一张也没见到。但没有大学文凭,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本事,没有文化。
1932年,日本对华侵略扩张,吴同文有种预感,觉得中国这场仗是避免不了的。于是他就开发军绿色颜料,结果绿色为他挣了很多钱,绿色颜料后来几乎由他垄断,只有他的公司才能生产绿色颜料,所以他觉得绿色是他的lucky colour,他的宝马车也是绿色的。等他钱挣得差不多了,他想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房子,他就找来邬达克。
    邬是一个建筑师。吴同文之所以选这个地址,是因为当时的北京西路叫爱文尼路,而与之垂直的叫哈同路,这两条路的路名中正好嵌有他的名字,所以他的门就开在今天的北京西路和铜仁路交界的地方。他对邬达克说:“我要的房子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当时,上海的花园洋房很多都是西班牙式的、英国乡村式的、德国式的……他说他的房子要很时髦很现代的。因而邬达克就给他设计了这座房子,阳台上没有柱子,这在1930年代时是非常现代的。邬达克对他说:“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个房子再过50年,也是最现代的。”房子在1938年完工。当时的《上海日报》将它称为“远东第一豪宅”。总共四层楼的房子还配有电梯,它是上海私人房子第一家装电梯的。电梯门是弧形的,整栋房子是圆的,圆的被认为可以化解凶险。另外,电梯门不是金属的,而是木制的,显得很豪华。
  吴同文有两房太太。大太太就像终身制,而小老婆就像合同工,什么时候不要就不要了,所以几乎所有的小老婆公关手段都特别高明。大太太的所有子女都说二太太比自己的妈妈还要关心他们,连佣人也说:“大太太脾气大,二太太客气。”
“文革”开始,1966年8月23日抄家,吴同文大概在9月份没到就自杀了,可能因为他一辈子都没经历过这种事,红卫兵斗他斗得太厉害。自杀其实也看得出文化,这是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吴同文自杀时,他的二太太煮了一壶咖啡,他们每人一瓶安眠药,咖啡中搭安眠药是没法救的。吴同文西装是不敢穿了,他穿着人民装,手里拿着“公安十六条”,即“要文斗不要武斗”。姨太太则穿一身中装,化了妆,两个人手拉手去世了。到发现的时候两人的手拉不开了。
上世纪90年代有一天,我走过这房子时,发现房子已经全部装修好了,像一位醒来的“睡美人”,很漂亮。我很想知道是谁装修的。我先生进去后回来告诉我,里面住着一位台湾建筑师。
我说我一定要去见见他。我去了,这个建筑师看了我半天,他说:“你是不是程乃珊?”我说:“我是啊!你怎么会知道我啊?”他就递给我一张名片,说:“我是你《蓝屋》里面的顾传辉啊!我回来了。”我非常惊讶。我为《蓝屋》主人公取的名字就是顾传辉,而他的名字居然与我小说里虚构的名字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我用的是光辉的“辉”,而他是“晖”。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也是上海人,父亲是飞行员,他生在台湾,后来自己学建筑。1990年到上海,无意间看到这绿房子,他觉得这与他看到的其他房子完全不同,这座绿房子是完全超现代的。他就通过很多途径,将这个房子的租赁权拿了下来。并将它整旧如旧。
所以我说都会永远有那么多传奇。我曾问顾传晖,怕不怕房子闹鬼,他说:“不怕,如果他们两个人出现,我就请他们坐下来,听他们讲讲绿房子的故事。”
  都会里的人
  新民周刊:最近,看到您写的文章里有很多老上海人的故事,这些人是怎么进入你的视野的?
  程乃珊:我有个特点,会随身带一本笔记本,就喜欢到处找一些上海的老人,让他们讲他们熟悉的上海的故事,所以这么多的故事其实都是他们告诉我的。有时候一些朋友、读者会很热情,打电话来告诉我:“有一位某某某,他知道很多很多上海的故事,你快去问问。”所以我女儿老是笑我,她说:“妈妈,你不如到养老院去工作算了,那儿都是老头老太,你慢慢去问好了。”但是我就觉得这里确实包含很多历史,他们有对历史的直感。
  新民周刊:前面您说,城市一定要由建筑、人、传奇构成。那么,在您寻访的老上海的故事中,有没有给您印象特别深刻的都会人的故事呢?
  程乃珊:当然有。巴黎有句话说的是:“巴黎街头掉下一块砖头,说不定砸到的就是一个艺术家。”那么我说上海街头要是掉下一块砖头,砸到的人一定是somebody,是有点来历的人。上海马路上有来历的人很多很多,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我认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故事真的很感人。老先生今年89岁,老太太94岁,我和他们现在成了忘年交。也是因为我的一个学生打电话给我:“每天有一对老夫妻都到同一家饭店吃饭,你一定会感兴趣的。”我就去了,于是就认识了。
李先生和他太太的故事李太太是我们中国第一代的女飞行员,她在1936年就去学开飞机了,当时有个“中华飞行社”,就设在今天延安中路和陕西北路的转角上。无论是谁,只要付了钱,报了名,就可以学。上海的1936年就已经不是学开私家车,而是学开飞机了。
我们写文章的就有个缺点,老是将一个平凡的事放大、人为拔高。我说:“李伯母,你是不是当年看到中国面临日本侵华的威胁,所以要学开飞机?”李太太说:“什么呀!当时我们根本不关心这些事的。”我说:“那你怎么会想到要去学开飞机?”她说:“地上行的东西我都会驾驭了,骑自行车,骑马,驾驶汽车都会了,但空中飞机不会开,就去学了。”她还告诉我一个骑马的细节。她说:“骑马,两个脚一定要夹住马的肚皮,如果夹不住,马就不会听你的操纵。但我老是夹不住马肚皮,教练就把我的皮夹打开,抽出几张钞票,放在我的脚和马肚中间。教练要我用脚夹住这两张钞票,如果钞票掉下来,就归他了。这一招还真灵,我拼命夹住了马肚皮,后来就真的学会了。”这一个细节我将它写进了文字,编辑们说我怎么想得出的,我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李先生当年是现在所说的电台节目主持人。他就读于著名的华同公学,也就是现在的晋元中学,整个学校是“和尚学校”(男子学校,该校毕业后可以直升圣约翰大学三年级)。这所学校在毕业前有个传统BALL(毕业盛会),参加盛会的有校董,社会名流,各大企业的高层等。大企业往往在盛会上趁机考察学生们的行为举止,然后招募自己中意的员工。李先生人活泼,是盛会的主持人,操一口流利的英语。结果他就被当时的加拿大驻上海的电台相中,做电台英语播音员,每天晚上8点到12点,主持一档向西侨和洋派上海人介绍最流行的好莱坞流行歌曲的节目。
李先生主持栏目时,每天晚上12点有个女孩子会打电话进来,要点《玫瑰人生》。
有一天,老板跟他说明天有几个人来参观,那个打电话来点歌的女孩子也会来。他非常担心,心里想,要是人家女孩子长得漂亮也就算了,如果很难看,自己不愿跟她交往,会很伤女孩子自尊心。历史无论如何变化,主题是一样的,这种心理状态我们现在也有,像网友见面。新上海,老上海,人的七情六欲都是一样的。最后,他看见那个女孩很漂亮,才心定了,但又咯噔一下产生新的担心,因为那个女孩高他半个头,还大他5岁。但他们还是恋爱了。
李太太(当年还是小姐)说要学开飞机,李先生就去打前阵,到飞行社去考察。一看啊,40个学员有38个都是很帅气的男孩子,余下两个就是自己的恋人和一个姓杨的女士。杨女士即杨瑾豫,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抗日战争中与日本人血战长空,在作战中牺牲。而李太太拿到飞行执照,就回家做太太了。飞行社大多数教官都是外国人,在一个英武男性为主的群体,李先生担心自己恋人花落人家。当时是在大场飞机场上学,李先生每天早上5点送恋人到机场,他就是要告诉其他人,她已经名花有主了。这样李太太也很开心,觉得他很体贴。
李先生对我说:“别看她比我大5岁,在日常生活中比我小15岁都不止,她不懂事。”可见李先生心智非常成熟。他还说:“我太太这个脑子很新的,你们谁的脑子都没她的新。”我说:“是的啊,1936年的女孩子已经想到去学开飞机了,她的脑子不新谁新啊?”没想到他说:“不是的,她嫁给我之后,她脑子一动也没动过,脑子没用过,所以是崭新的。”这种幽默,我真是服了他了。所谓的绅士并不是穿西装,戴领带,而是一种品行,修养,绝不是靠外貌包装的。
其实,在这对老夫妇恩爱的背后,有非常悲惨的故事。真正大都会的品行表现为很大气,不会被生活打倒。他们的婚姻很幸福,结婚66年也“吵”了66年,老先生认为好的夫妻就是要“吵架”,“吵架”其实也是一种沟通。他们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毕业于第一医学院,小儿子是外语学院毕业的,今年也要63岁了。但是大儿子29岁时于“文革”中自杀。他是广慈医院的医生,我说过自杀也是能体现文化和修养的,他跑到心电图室,将心电图仪器套在身上,电源一开,“啪”就走了,走得干净潇洒。
    当时社会很乱,李太太要李先生答应她一件事——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一定不能自杀。李先生答应了她。之后不久,李先生就被抓进牢,关了6年。李太太以前不工作,被抄家后,她只有靠替人家做保姆来维持生活。她说:“学开飞机,不是说我学会了开飞机,而是开过飞机的人,眼界、胸襟会变得很广。无论怎么苦,我心里很笃定,因为我知道他不会自杀的。”等到李先生被放出来,打电话听见太太“喂”的一声,发现对方不是很激动,有的只是:“我知道你会没事的。”这真的是老上海的典范。
现在他们每天早晨吃面包和牛奶,中午吃自制的三明治,只有晚上像模像样地到饭店吃一顿。他们说饭店也是一个社会,里面的景象真好看。老先生现在还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高级顾问,一周上三个半天的班,这个公司发到国外的商务信件都要经由老先生之手。
“文革”后落实政策,分给他们一套在浦东两室一厅的房子,但他们用这个换了重庆南路上的一间房,因为他们结婚起就住在这里,已经有66年了,他们看惯了这里的梧桐树。
今年的年初一,我打电话给二老拜年,没人接电话,我想大概是他儿子接走了,可一直到初七,初八,他们家里也没人。我急了,马上到他们常去的那间饭店,经理说:“有一次,老先生在我们店门口晕过去了,现在住在医院里。不过老先生关照过了,叫我们不要去看他,他说过了这关,我们就还在饭店见,但是现在不要见面,因为他身上插了很多管子,他不要人家看到这个形象。”在此,我要说,上海先生不是乔治”阿玛尼的西装穿好,星巴克里喝喝咖啡,这样的上海先生也太容易了。要想锤炼成一个真正的上海先生,就要像李先生一样,经历过很多磨难,荣辱不惊,这样才是一个男人。
后来,李先生的电话来了,他说他已经到家了。我们马上见面,他说他在医院里20天高烧不退,是由于急性肺炎引起的。
我问李太太:“李先生进医院,你心里担心吗?”她说:“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知道他会没事的,因为他答应过我,将来一定要我走在他的前面。”李先生也对我说:“是的,我答应过她的,‘我一定走在你的后面,把你的事情办完了,我再来找你。’”李先生在医院发烧的时候,不断地问别人今天是几号,因为他心里想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无论如何也要陪老太太去外面吃饭。这一对老夫妇我是真的喜欢他们,他虽然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他这样的素质,着实令人打心里感动。
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它的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人是建筑的灵魂,通过人和时空的对话,使建筑本身有一种灵气。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放在一起,一定是上海所独有的。李先生这样的海派,很乐观,很幽默,这全部都是上海水土所孕育的。
  新民周刊:为了这些老上海人,你就不写小说了么?
  程乃珊:不是不写,而是往后挪一挪。
现在我的手头有个长长的名单,都是一些老上海的见证人,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我等不及了,我要趁他们脑子还清楚的时候,把他们叙述的故事记录下来。比如我找到了将“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这个音义译都结合得很好的人。我所做的不是要怀旧,不要一提到老上海,就认为是喝喝咖啡还有旗袍。今天的上海,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定时期,而老上海的许多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新民周刊: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卷入了“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变化巨大,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挑战,公众对本土文化的固有信念本已产生了动摇,你会担心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会背离自己的本意,仅仅成为人们消遣的东西吗?
  程乃珊:我觉得不会。我们是需要一点声音,希望能有更多的上海人来关心老上海的历史。以前是要求全国化,话要讲一样的,现在好不容易可以有个性了,又一下子要卷入范围更大的全球化,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一直都赞成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提倡讲沪语。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如果让人分辨不出,就很悲哀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JiangTaiGong(图:戴进《渭滨垂钓图》)

姜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姜尚在没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姜尚常常在渭水垂钓。但一般人钓鱼都用的是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而姜尚的钓钩不仅是直的,而且上面不挂鱼 饵,也不沉到水里,并距水面有三尺多高。他还总一边高举著钓竿,一边自言自语的说:“想活的鱼儿啊,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儿子和士兵一起到渭水北岸边去打猎。路过渭水边时,周文王看到了空竿垂钓的姜尚,被他奇特的钓鱼方式所吸引,于是命随从 前去看看。随从来到姜尚身边,可姜尚并不理睬他,仍自顾自的钓鱼,并自言自约的说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周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后,又派一名官员前去探问,可是姜尚依旧不答理,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当官员再次无功而返,禀报文王后,文王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位钓者必是贤才。于是,他整理了自己的着装,亲自上前去拜访。经过一番谈话后,知道了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欣喜!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对我说过,将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来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便拜请姜尚同他一起乘车回宫。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已久的人,所以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叫他姜太公。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并帮助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解释: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来自:Vision Times)

facebook一名华裔工程师涉嫌用旅游中介「吹米」和本公司员工食堂盈利

社交网站facebook一名华裔工程师涉嫌用旅游中介「吹米」,以每位二十美元(约一百五十六港元)招揽中国游客参观美国加州硅谷总部,并在公司饭堂享用员工免费餐。该名员工一日内带十人到饭堂时被发现,随即被解僱。因首次有员工以此获利,facebook称会严查,多名职员已停职或开除。

吹米为前腾讯副总裁刘畅所创立的旅游平台。吹米之前曾推出硅谷高科技公司参观服务,指可选择在高科技公司任职的员工作导游,带往公司参观及用餐。吹米在推广介绍中称可游览Yahoo、Google、twitter等各大公司。

有游客称通过吹米参观多家高科技公司后,最喜欢facebook,因其装潢豪华,餐厅种类多,还有空中花园。不少网民指许多中国游客到硅谷旅游,均渴望炫耀一张在知名公司内吃饭的照片。吹米抓住中国游客这种心理,吸引众多用户使用。另三藩市及硅谷等加州地区华人众多,在硅谷工作的华人员工易通过吹米化身导游,招揽华客参观公司赚取外快。

员工可偕亲友享用

据指facebook总部园区内有多家员工餐厅提供免费餐点,且丰富可口,种类多样,员工更可携同朋友及家人到公司享受福利,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求职者最想去的公司。涉事华裔工程师以盈利性质提供参观公司、在饭堂用餐等服务,形成一种商业行为,违反职业道德而被开除。

刘畅事后称,基于平台业务发展考虑已暂停该项服务。参观高科技公司只是他们提供的其中一种服务,暂不影响公司营运,又称欢迎该名工程师加入。

中信证券美国公司总经理-执行总裁过大江被扣查

中信证券美国公司总经理、执行总裁过大江

综合媒体报道,有消息人士指,中信证券美国公司总经理过大江遭中国扣查,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过大江是正式被抓,还只是暂时扣查。该消息人士同时指出,“8月29日过大江出席在曼哈顿喜来登酒店举行的首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暨纽约论坛”的消息,只是媒体根据预定出席会议名单写出的报道。  公开资料显示,过大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在投身中资公司前,他曾在多家华尔街银行任职,是华尔街华人圈的名人。上述消息人士还透露说,中信证劵中层以上成员,已经全部被当局列入了边控名单。未经特殊批准,中信人员不得出差。

中信证券高层被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有消息称,中信证券美国公司总经理(执行总裁)过大江已遭大陆警方扣查,而中信公司的所有中层管理人员也已被限制出境。不过截至多维新闻发稿,该消息尚未获得官方确认。

8月31日,涉嫌做空中国股市,北京当局对中信证券总经理徐刚、《财经》杂志记者王晓璐等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随后有港媒披露,中信证券本次涉事高管,大多是其核心团队成员。  至此开始,一场围绕“中信证券联合境外势力做空中国股市”大戏便拉开帷幕。在中信证券美国公司总经理(执行总裁)过大江被传扣查之前,被曝与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财经》杂志总裁王波明关系交好的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遭当局带走协助调查。  此后,舆论就开始了一场“扒底”运动。王东明与王波明被指是亲兄弟,二人的父亲为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王炳楠,而中信证券、及其背后大树——中信集团更被指有深厚背景。

香港《南华早报》引述中国证监会一名前任高层披露,这次的拘捕行动,其实早已在好几个星期之前已经展开调查,“调查焦点并非只是有关目前的股市调整,而是涉及更广的层面,比外界想像的还要复杂”。  中信官方资料显示,中信证券的董事会有王东明、程博明、殷可、刘乐飞4位执行董事,方军、吴晓球、李港卫、饶戈平4位非执行董事,另有倪军、郭昭、何德旭、雷勇、杨振宇5位监事会成员。

此前,有分析称,除徐刚外,中信证券其余被查的7人皆是中信证券的业务骨干,等于将中信集团的直接管理层“一窝端”。 –

知之档案:红色的阅兵式,蓝色的抗战史?

2015年9月3日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此前未曾大规模庆祝这一日子的中国,在将其列为全国节假日后,更决定此次不仅要庆祝,还要打破惯例,在国庆之外的日子里进行阅兵。

中国政府给这个传统的“抗战胜利日”起的新名字有些拗口,但也别具深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0周年纪念日。一时间北京城里里外外、电视报纸上,都填满了各式各样、字正腔圆的口号和标语:“中国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 争的中流砥柱!”,“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维护者!”除此之外,中国官方还在发布会中表示,解放军也将在阅兵中首次展示诸多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从彩排透露细节来看,其中就将包括多型东风导弹,以及直10-武装直升机等。

为了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纽约时报中文网通过邮件、电话、和面谈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的看法不一,节选如下。五名受访者分别为:

6月12日,直升机编队在北京一住宅小区上空飞过,这是在为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式进行训练。

6月12日,直升机编队在北京一住宅小区上空飞过,这是在为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式进行训练。

陈永发,台湾历史学者,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共产党党史,其代表作包括《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从革命夺权到告别革命》。

杨奎松,知名中共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书。

李宗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

章立凡,独立历史学者,现居北京,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史。其父章乃器建国初曾任中国粮食部部长,1957年被划为“四大右派”之一,1980年获得平反。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战略。

采访为问答形式,问题基本相同,五名受访者回答的侧重、详略程度不一。采访汇集经过编辑删减,未经受访者审定。

纽约时报中文网:中国为什么这一次选择在93日,而非传统的国庆大庆阅兵?此次阅兵对内对外中国领导人要传递怎样的信息?

时殷弘:习近平执政三年,新的领袖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国内目的很重要的就是彰显习 近平作为最高统帅的权威;第二,在这么一个时候振奋中国人民的自信心;第三,中央也是要通过这件事情振奋解放军军心。近几年中国军力增长非常快,非常急 剧,阅兵也是一个鼓舞。当然军中反腐斗争也非常激烈,斗争非常大。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把阅兵的事情和反腐败直接联系起来。虽然反腐在军队工作中占了很大一部 分,但是军队主要任务还是备战。

对外也是要表达,因为中国民族的复兴从抗战开始。中国从抗战开始成了世界潮流主角之一。在中国崛起的这个背景之 下,中国也有这个意图向全世界宣告今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和世界发展中也要担任主角之一。另外一方面也是要针对中国所担忧、不满的日本,所作的间接的长远意 义上的一个威慑。还有就是对似乎和中国矛盾越来越尖锐的美国说,中国发展军事力量堂堂正正的,不会停止。

中国挑9月3号,不挑“七七”(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也不挑“九一八”(1931年9月 18日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是因为这个日子更具国际意义。这个活动的正式名称就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所以不是中国自己的一件事情,这 个比“七七”的意义更大。之前的中国领导人没有庆祝这个日子,不能说是没有那个需要。主要是不同的领导时代有不同的决定。中国在十年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 十周年举行一次阅兵也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做这个决定嘛。这还是一个领导人决定的问题。

陈永发:我观看俄国庆祝二战胜利阅兵的录影时,感觉历史相当讽刺,因为二战结束时并 没有俄罗斯联邦,也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全新的国家都是后来的历史产物。俄罗斯总统普京没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与它竞争民族主义的招牌,所以采取肯定 斯大林的军事贡献的态度,允许其军人在斧头镰刀胜利旗的引导下,穿旧苏联军服出场。中共在民族主义方面,则仍然面对台湾中华民国的竞争,我不知道中共会不 会让军队穿著抗战时期的国军服装出现(中国官方已表示会安排部分国民党老兵接受检阅——编注),但是在1941年以前,中共军队都是穿国军制服的,都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我也必须声明,我并不认为阅兵是纪念二战结束的最好方式,阅兵总是带有炫耀军事力量的性质,此次苏联的阅兵当然有激起俄罗斯民族主义激情的作用。

杨奎松:从中国人的角度,新的领导人上台,阅兵是惯例,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而且中共 建国以来一直有阅兵的传统,毛时代五或十周年阅兵基本上是固定的。邓、江、胡历届领导人上来也都会搞一次阅兵。这次所以会让外界感到意外,只不过是新的领 导人把阅兵改在了抗战胜利日而已。兵在中国既然是一种惯例,就谈不上有多少特殊的作用或要传递什么样信息的问题。如果有,政府可能想要展示中国已经强大起 来的“中国梦”吧。民众关心的多半会是它可能展示些什么样新的武器装备。如果要讲对外的针对性,不选7月7日,不选8月15日,选择9月3日这个日子,恐怕才更具象征意义。因为这一天是由美、英、中各国组成的盟军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日子。

章立凡:共产党看历史是从政治需要来看待的,所以有他的随意性。为什么要阅兵就是还是政治需要。因为9 月3日是50年代就确定的事情(传统上中共的阅兵都在国庆日,尽管当时的政务院在1951年就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编注),但是从来没用来阅兵过,但是习近平等不到2019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因为他需要树立一个毛邓以来最具权威的军事统帅的形 象,这个还是出于一种政治的需求。他迫切需要这样一个阅兵就找了这么一个理由。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您看来,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陈永发:从1937年到1945年为止,中国只有一个“中央”军,叫 国军,也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叫国民政府。中共的政府名义上是这个“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而中共的红军是这个“中央”军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则维持独立 自主性,并不断寻求发展,终于在1945年扩张成可以与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分庭抗礼的力量。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国民党的抗战得益于中共的抗日,但是相信中共 的抗日得益于国民党的抗战。换句话说,如果中共不存在的话,蒋中正的抗战可能更加顺利,当然蒋中正也必须抗战到底,否则他的政权会失去中国人民的拥护,而 全面崩溃。但是只要他抗战到底,就不得同时设法防止中共在日本敌后建立政权和扩张军力。

八年抗战期间中共在日本敌后建立了政权和扩张了军力,但是在这八年期间,尽管日本也对中共的敌后政权和军队进 攻,但是他们始终视蒋中正的军队为最大敌人,也不断倾其全力摧毁蒋中正政府和军队的战志。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历史学家应该高度评价蒋中正的坚苦卓绝,屹立 不摇,视其为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共在阻止日军占领和巩固广大敌后地区方面,当然有其贡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蓄积足够的力量对日军进行大规模反攻,引人 特别注意的反而是他们乘日军进攻不暇他顾时,到日本敌后动员和组织农民,发展了他们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对国民政府而言,他们并不起牵制和削弱日军对国军作 战力量的作用。

杨奎松:没有蒋介石中央政府当年坚持抵抗政策,中国恐怕早早地就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或傀儡国了。1937 年战争爆发时中共只有3万多兵力,且局限于陕北一隅之地,如果国民党很快投降了,在日本人和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下,中共不要说向敌后发展,就是保住陕北根据 地都不大可能。但另一方面,像蒋介石那样坚定不移的抗日者,在国民党高层中也不很多,地方实力派中动摇者更多,这导致国民党政权下和军队中降日者非常多。 在这方面,中共整体上要强过国民党。因此,抗战中它在敌后农村的坚持、宣传和扩张,对众多普通国人的民族主义启蒙,包括对推动民众抗日力量的成长,确实起 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国民党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纽约时报中文网:您认为普通中国人对这段历史有什么误区?

陈永发: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共产党负责敌后战场,好像彼此分工 合作。其实,国民政府负责正面战场,也从来不愿意看到中共负责敌后战场,所以坚决不准中共随意在日军敌后的广大农村成立政权和扩张军队。其实,在抗战初 期,国民党在敌后地区留置的武力相当庞大,只是在面对日军的进攻或是扫荡时,远不如中共军队能够应付,很容易因为战败,反而提供中共军队扩展的机会。抗战 虽然表示国共两党只有日本一个敌人,实际上,双方只是在共同抗日的框架中继续国共竞争和局部内战。与1937年相比,此时国共两党维持表面上共赴国难的关系,实际上双方在地方层次不断有严重冲突,有时候双方动员的军队会超过十万之多。

其次重要的误区是,中共强调其抵抗日军和本土的性格一面,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组织上和意识形态上苏联对中共的影响,不了解毛泽东其实基本上是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的信仰者。

杨奎松: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今人距离这段历史还太近,许多人情感上和观念上仍旧活在历史当中,还远不能从历史的冲突、对立和情绪中脱身出来,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过去了的一切。

李宗远:中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一般是从初中开始,要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历 史,其中在近现代史的部分,抗日战争史重点描述的。所以中国的学生是在平常的教育中是能接触到抗战历史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拍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当然现 在有很多抗战神剧,当然对老百姓了解抗战有促进作用,但是的确有一些是虚假的。手撕鬼子或者一个能杀五六个七八个,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我们也是加以排斥 的。但总体来讲中国国民应该对这段历史多多少少是能认识到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1961年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议员黑田寿男时曾说:日本皇军过去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中国人民接受了教育。如果没有日本的侵略,我们现在还在山里,就不能到北京看京剧了。正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让我们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以后的解放战争创造了胜利的条件。日本垄断资本和军阀给我们做了件好事,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皇军侵略中国。而在其他一些场合,毛泽东也说过类似的话,您怎么看毛泽东曾感谢”“日本侵略一事?

杨奎松:共产党是讲阶级斗争的,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固然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这并 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观点、立场和理想追求。毛泽东一生都是阶级斗争论者,他看当时的中国和今人站在民族主义视角看到的中国是不一样的。对于他来 说,抗战中有日、蒋、共三股力量,事实上也就有三个“国”。日汪有一个“中华民国”;蒋介石国民党也有一个“中华民国”,中共虽与蒋共同抗日,却并不打算真的与蒋共同建设他那个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而是想要创立一个能够走向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原本,这个过程会很长、很曲折,甚至可能中途失败。如中共早年学俄共在城市中发展,没有成功;后来按照共产国际 的指导,在农村变相推行军事共产主义,也失败了。因为日本入侵,和非实行统一战线政策不可,中共这才改行了比较适合于中国实际的改良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一 方面,日本入侵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共通过运用新民主主义政策于农村和中间阶层,为自己赢得了生存发展的条件,只用几年时间便壮大起 来,足以挑战国民党了。当然,中共战后能推翻国民党,很大程度上与美苏冷战的发生有关。但我想,抗战八年中共就壮大起来了,这就是毛泽东说共产党应该“感 谢”“日本皇军”的意思所在。

纽约时报中文网:怎么看中国共产党笔下的抗战史?

陈永发:中共的抗战史渲染抗战前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把抗战爆发后国军的抗日说成是前期抗日采取的战法错误,后期则消极和勉强抗日,有强烈的投降倾向。同时,在很长的时期,完全不提国军对日作战的事实,尤其不提国军为抗日作出的巨大牺牲。

国民政府的抗战史,是这一个说法的相反,除了强调国军的抗战功绩外,只是强调共军借抗战以发展实力的一面,所以 有中共抗战以来采取「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策略的说法,强调共军从来没有真正打击过日军,对日军游而不击。这种宣传,忘记中共既然在日敌后发 展,建立政权,扩大军队,便一定会面对日军的扫荡和清乡。中共并没有像国民党指控那样,和日军暗中合作。

章立凡:抗战史当然是夸大了共产党的作用。毛泽东在1956年接见一个南斯拉夫的代表团时他自己也说中国只是反法西斯的一个支队而已。首先中国不是一个最主要的战场,而中共也只是国民政府领导下的两个支队,正面战场并不是在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内进行的。22次重大战役中共只参与了一次平型关战役,而且中共也只是参加而已(22场重大会战,中共只正式参与了太原会战,打赢了其中的一场平型关战役——受访者后注)。战役是国民党指挥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中共在宣传与文教中对抗战史格外注重,而对一些较为敏感的历史,比如因人祸而造成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以及1989年对学生的镇压有所回避,您怎么看这种历史观?

杨奎松:历史问题敏感与不敏感,与距离现实的时间距离有关,越近越敏感,越远越不那么敏感。这也不止是中国的问题。这就好比多数国家都有政府档案开放的时间规定,比如30年。所谓特殊档案可能还要保密更长时间。这也反映出历史与现实在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一个敏感期的问题。只不过在一些国家,由于民族的、宗教的,或党派的影响作用,某些历史问题会几十上百年的敏感下去。

李宗远: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5年。在将近100年 的历史当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侵略中国。包括欧洲当时的奥地利这样的小国家可以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而且中国在抗日战争之前,任何一个政府不能代表 所有的民众。就是包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27年创立了国民政府,后面也在军阀混战。所以中国人在抗战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国家。我们那时候也没有一个组织 去领导全国人民去反抗外敌入侵。

所以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部分人当时都把抗日救国当成自己的任务,实现了民族觉醒,而且我们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付出了惨重的民族代价。

章立凡:我觉得这就是洗脑,把原来真实的东西洗掉,换掉一套谎言,让大家都相信。其 实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大家接触不到信息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毛时代,我们那时候看不到什么(自由)出版和言论,也没有个人的电台电视台,所以要搞 造神运动,用谎言欺骗大家是很容易的,除非你去偷听敌台,美国之音莫斯科电台,那个是会被判刑的。所以在那样一种高压下,很容易被造神和洗脑。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这套东西就不太管用了。当然对于那些接触资讯比较少的,年纪比较轻的,还有越贫困的人,就越容易爱国。

其实从我自己感觉来说,过去总有一句话说共产党是算数的,但是其实很多时候是不算数的。

毛泽东获得政权(之前)时说要建成一个民主的中国,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主民治民选,还有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但最后其实是另外的东西。

纽约时报中文网:中共今天对抗战史的描绘也开始提及国民党的贡献,大陆对这段历史的态度如何发生了变化?

杨奎松:距今越近的历史,越容易受政治的影响或左右,这在哪国都一样。毛时代的中国 大陆运行的是阶级斗争的原则,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则越来越开始趋向于民族主义。基于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历史,国民党自然会被置于对立面;从民族主义的视角 看历史,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相对也就比较容易肯定了。改革开放后如果说有了什么变化的话,这方面变化的影响应该是最关键的。

陈永发:我认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邓小平告别毛泽东的革命后,大批所谓“地 富反坏右”分子的帽子被摘掉,而历史学者开始有研究国民党史的部分自由,蒋中正领导和坚持八年抗战的事实难以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与日军作战和伤亡大批官 兵的事实,尤其难以否认。其次则是,中共官方为了改善与台湾国民党的关系,不得不承认蒋中正和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为了统战国民党上层,我觉得有时过分强 调这些上层人士亲友(譬如孔宋家族)对抗日的贡献,相形之下,反而对参加抗日行动的下层士兵和军官仍然十分漠视,甚至对其贡献没有给以适当的承认,更没有 在物资上给予照顾。

时殷弘:我觉得是因为这几年台湾问题变得特别重要,尤其是马英九上台以后,实际上已 经承认国民党抗战的作用了。不能说是今年才这样,可以说这几年一直如此。我觉得这方面如果说有变化,就是和毛时代的变化。当然,对国民党的承认总是有一定 限度的。如果你把毛时代的叙述作为一个版本,国民党的算作一个版本,那么而我想今天对国民党的承认在一个中间的程度,比毛时代多很多,但是比国民党的版本 还少。当然承认国民党,大陆内部也有人反对,所以还是要说中共是中国抗日战场的主力。这表述还是一个历史史实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了。

李宗远:我在纪念馆从1996年工作,做了四期的陈列,我的体会就是 对国民党的作用时越来越客观了。过去我们对抗战提的比较少,但是从2005年开始,尤其是今年,我们给了国民党的抗战提供了比较正面的历史评价,因为国民 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必须纪念他们。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并不是哪一党,哪一派,哪些人做的抗战。而是一个民族 的自卫战争。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反映这场战争,不能只说那个,不说那个。这个改变一个是我们现在大的环境在进步,人的思想,我们的研究都在进步。中国是在越 来越开放地考虑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台湾如何看大陆纪念抗战?

陈永发:关于台湾百姓如何看待大陆纪念抗战一事,我没有做过调查,从报纸上得到的印象则是这样的:一 定会有些狂热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因为仇恨日本,以及看到中国目前的强大,而受到感动,从而增加他们对中国大陆的向心力,但我感觉这样的人应该为数极少极少。 我觉得台湾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认为抗战的历史根本不是他们父祖辈亲身体验的历史,他们看纪念抗战的各种活动,是认为事不关已,不 闻不问。至于中华民国派,可能占三分之一稍多,他们对抗战史有相当兴趣,但是不可能认同中共是抗战中流砥柱的说法,我想他们采取的态度是冷眼旁观,不可能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主张纪念抗战,就进而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台湾的政治号召。

时殷弘:承认国民党的抗战作用对统战的帮助多少会有一点,但是你今天看一看台湾岛内的局势。国民党支持率一直在往下走,统战作用是有,但是非常有限。

纽约时报中文网:您觉得中国的抗战纪念是在煽动民族主义吗?会很危险吗?

李宗远:这点我觉得不用担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前几年特别是2005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出现过游行和暴力打砸抢。但是2013年安倍参拜的时候,中国就没有出现打砸抢,因为中国老百姓已经经历从非理性到了理性的过程。

而且今年中国去日本的游客已经达到700万了吧,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所以你说中国人反日的话还有那么多人去日本吗。过去我们是砸日本的车和日本的商店,但是现在没了。过去我们很少人去日本,现在反而有那么多人去。中国人痛恨的是那些否认、歪曲、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

时殷弘:这是纽约时报的语言。我说的是振奋民众对中国、习近平、共产党的拥护,和对国家的自豪。不管怎么样,尽管阅兵可能被西方定义为煽动民族主义,但是这里语言是激励爱国主义。

知之存档:法西斯是什么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的参战各国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法西斯一词早已臭名昭著,可惜少有人理解其真实含义。在人们印象中,法西斯就是民族主义、残暴和侵略成性的杂糅体,是二十世纪的政治怪物,险些将人类卷入万劫不复之境。此种说法固有正确之处,可惜过于模糊。认识法西斯的起源和主张,有助于理解我们当下话语的含义。

作为政治运动,法西斯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欧战刚刚结束,古典国家已然崩塌,轰隆的新时代正拉开序幕。共产主义在俄国从纸面落到现实,其余波暗涌搅动着西欧。在第三国际推动下,革命、起义、罢工甚至暗杀此起彼伏,加以通胀严重,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秩序十分动荡。法西斯于是霍然而起,寻求变革。

法西斯对软弱无能的民选政府深表不满,他们信奉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的独裁制,相信团结就是力量。他们将经济问题归咎于资本家的贪婪,主张建立强大政府,将国民经济纳入约束。这一切都是为了如臂使指,上下团结地完成崇高的国家使命,提高国家地位,恢复民族荣耀,最好能够扩张领土。法西斯通常和民族主义捆绑在一起。与此同时,他们又自命为旧秩序捍卫者,对共产革命深怀仇恨,急于以暴力手段遏制革命蔓延。

这就不难理解,法西斯身上有很多矛盾之处。他们通常起于中产或低产阶级,却怀有强烈的精英意识;他们痛恨资本家剥削,主张对其限制,甚至认同很多社会主义观念,却坚决反对计划经济。他们痛感于政府软弱无能,急于夺权,却无意彻底改造旧秩序。他们主张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组织形式与宣传技巧和苏联有很多相似,却又是截然不同的两路人。在法西斯眼中,共产国际是一帮胡作非为、不负责任同时极度危险的人物,而他们才是世界捍卫者。法西斯就是通过和第三国际不断斗争来凝聚力量的。1920年代的欧洲国家对革命还束手无策时,法西斯早已在街头和他们打得头破血流。就像勇斗恶龙的少年,他的眼睛也布满血丝,身上长出鳞爪,自己长成可怕的怪兽。

墨索里尼掀起的法西斯运动风靡全球。希特勒本人是墨索里尼的崇拜者,至死不渝。纳粹德国是法西斯国家的主力,它的很多做法,比如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大搞种族清洗,屠杀犹太人,却和经典的法西斯相去甚远。从1920年代到二战结束,法西斯非常流行,除了德国和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阿根廷都算法西斯国家。蒋介石也算是法西斯制度的赞成者,蓝衣社就是一个典型的法西斯组织——1930年代,很多中国人迷恋“法西斯蒂”,希望集中力量,解除内忧外患,非常好理解。可以说,每一个法西斯国家面临的境遇都是相似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决战,其复杂性决不可用反法西斯一言以蔽之。在西欧,纳粹德国吞并法国是一战的延续,这是一次民族复仇。苏德战场是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的决战,他们都有对外扩张的倾向,虽然勾肩搭背,决无可能长久并立。苏联对东欧芬兰鲸吞蚕食,则是趁火打劫的征服。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则是军国主义不断膨胀,从冒险失控转向全面征服。美国参与二战,则是亲身感受到轴心国家已对自由世界构成了严重威胁。

经济学家米塞斯认为,相比于法西斯,苏联才是最大祸害;比起干预主义政策,计划经济才是毫无意义,具有毁灭性的效果。当时最自由的美国也受到侵袭——罗斯福新政就被认为有法西斯气息。所谓反法西斯同盟仅仅是他们恰好面对共同敌人,而非他们有任何相似之处。法西斯在二战时遭到全面围攻,里面也有很多历史偶然,它的真正面目并没有被认识。很多国家击败法西斯,却误入了更糟糕的迷途。

七十年前,法西斯作为政治运动被击败,其暴行被揭露批判,它的一整套哲学却没有被彻底清算。法西斯在政治上属于集体主义,将国家和民族利益凌驾于个人之上;经济上奉行干预主义,政府深度管制和干预企业。法西斯还具有帝国主义倾向,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的主流思想,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理解法西斯含义,有助于理解我们这个国家主义的时代;也唯有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以个人权利思考世界,才能真正肃清它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