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anda
新疆无界新闻网攻习公开信事件已成为政治案
不久前新疆无界新闻网出现攻击习近平公开信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头号政治大案,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事件背后或涉及又一次政变图谋。
无界新闻(http://watching.cn/)是中共新媒体,3月4日晚,正值中共人大及政协两会召开之际,隶属于中央“网信办”系统的党宣新媒体《无界新闻》,在其“一带一路”栏目,转载一篇题为《要求习近平同志辞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公开信,由自称“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匿名者执笔。
这封公开信原刊于海外中国维权新闻网《参与网》,但是《无界新闻》竟然转载,事出突然,十分离奇,立即引发舆论譁然,舆论界轰动一时。三月4日网站出现一篇1千多字、疑为骇客张贴的「忠诚共产党员要求习近平辞职的公开信」,除抨击习强势集权,还批评他处理台港澳问题进退失据,「导致民进党获政权,香港独立势力抬头。」
公开信曝光后遭网站和网管部门删除,但内容已在海外流传,现居香港的贾葭15日原定从北京飞香港出席会议却失踪。不久,无界传媒执行总裁欧阳亮、执行主编黄志杰以及2名资安人员也传出失联。
消息指贾葭与欧阳亮是旧识,贾葭4日从微信朋友圈看到公开信后,提醒欧阳亮删除。欧阳亮被捕遭调查,供出是贾葭处得知公开信的消息,导致贾被牵连。贾葭的律师昨证实,北京市公安局首都机场分局告知他,贾葭「涉及一起案件」,当天将其从机场带走。
海外网络流传北京已成立百人专案组大肆调查,想釐清有无政治势力参与,尤其是与中共党内正涌现的「倒习潮」是否有关。
据悉,这份公开信最先通过电子邮件发出。美国华裔学者冯胜平和《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自己在3日3日从邮箱收到了这封信,送信人取名“tougao”,疑似“投稿”的拼音。
日前,有参与该事件调查的人士通过《明镜邮报》向外界披露,公开信事件已被视为当下中共第一号政治大案,相关部门正在全力调查,并已有初步结论。
报导称,最初调查人员相信在无界传媒上出现攻击习近平的公开信是黑客攻击,但经过侦查目前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有外媒爆料说,中共中宣部经调查后认为,是无界传媒软体自动抓取的结果,引起更多的疑问。
事到如今,虽然该信件的来龙去脉尚未完全查清,但北京当局已经怀疑公开信后面有政治势力操控,据信,后面隐藏着一连串的关系。
据一位内情的人士表示,这封信可能意味针对习近平的一场政变实际上已经在酝酿之中。报导称,虽然政变势力未必已有成熟一致的行动计划,但某些迹象显示,阴谋政变的势力明显想借助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今年北戴河会议将讨论筹备中共“十九大”等议题向习近平发难。
旅居美国的海外民主人士温云超在推特也披露说,该事件目前已经牵涉多人,除了知名媒体人、前腾讯主编贾葭疑被带走调查外,无界新闻的执行总裁欧阳洪亮、执行主编黄志杰,以及无界的技术和安全两人均已失联。
中共新疆党委书记张春贤的角色也令人好奇,他曾被指涉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贪污案,且张妻央视前主播李修平是欧阳亮的好友。
安邦吴小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3月14日才以65亿美元并购美国战略酒店集团的安邦保险,隔日又传出以132亿美元竞购全球著名的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两天内、安邦董事长吴小晖大手笔斥资197亿美元在海外收购的动作,令业界大为震惊。
中国经济放缓之际,国有企业仍然保有空前的能量向海外资产进军,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的“高调做事”风格,引发媒体讨论。多年来,吴小晖在内部一直要求员工“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首先,他不接受媒体采访,几乎找不到媒体对他专访的内容,符合吴小晖要求的原则。但安邦近年来如此频繁的海外并购,资金来源和海外并购的意图,实在很难不成为媒体争相挖掘的对象。
前年开始,安邦就以收购华尔道夫酒店、比利时百年险企FIDEA、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等项目而受到外界注目。
面对大批媒体争相报导,吴小晖特别要求公关公司帮忙删除网络上不利于公司的报导,还严格要求员工在社交媒体不得讨论公司内部的事情,包括不允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非公司的微信群等地方讨论安邦,甚至在规定颁布以前发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要求删除,如违反规定,公司可予以解聘。
南方周末援引一位安邦保险集团的人士表示,安邦在资本市场上动辄百亿元投入,但日常管理上,吴小晖“小钱抠得很死,很有‘温州商人’的精神”。
他举例说,在2011年,安邦搬迁到现今的新总部大厦时,曾筹画入驻庆典,结果庆典前,突然宣布取消活动。原因是安邦不愿意向负责策画并执行该专案的活动公司支付已花掉的费用。双方对簿公堂,一审,安邦败诉;二审,安邦继续败诉。其实被判赔付的,只有人民币6万元。
彭博资讯报导,自比是“中国巴菲特”的商界精英吴小晖,其实是想要在中国打造一家“波克夏”(巴菲特所创建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金融时报报导,未上市的安邦具有强大的政治背景。2004年,吴小晖创立了安邦保险集团,他的妻子是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孙女。在吴小晖执掌下,安邦快速发展壮大,注册资本从2004年的人民币5亿元,增至十年后的人民币619亿元。
过去十年里,吴小晖以“巴菲特模式”(投资回报推动增长)向海外敏捷扩张,推动着安邦保险从“无名小卒”迅速成长为具全球抱负的“庞然大物”,某种程度上,这也象征著中国领导人正努力实现国有企业多样化经营目标,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让中国企业转向国际收购,在全球领域中大展拳脚。
张越,马建,郭文贵
财新记者调查,张越与已经被查落马的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北京政泉控股实际控制人郭文贵关系密切。
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郭文贵最早通过原公安部一局副局长林强认识张越,张越迅速与郭文贵打得火热,并将马建介绍给郭文贵。此后,郭文贵、马建、张越等结成攫财同盟。郭文贵利用马建掌握的安全部门特殊权力和张越掌握的河北政法力量介入财富争夺,狐假虎威、虎狐勾结,对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进行豪夺、构陷、勒索,马建和张越等人从中分取利益,国家政法和安全力量被窃用为官商勾结的利器。在郭文贵入主民族证券过程中,张越、马建等人亦均发挥作用,且有利益涉及。(详见财新网特稿“权力猎手郭文贵”)。
张越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在4月15日上午。据《河北日报》报道,4月15日上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还听取了全省重点工作督查情况、全省去产能进展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的汇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省委副书记赵勇,省政协主席付志方和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出席会议。财新记者通过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画面看到,张越出席了此次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以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身份亮相媒体。
河北省公安厅一名中层干部告诉财新记者,张越私下里比较骄横跋扈,说话比较没水平,一口京腔、常骂人,给人的感觉并不像领导干部,河北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
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这一年来张越被查的消息屡屡传出,但是最后张越却依然安然无恙。河北官场也一直在传张越出事,好多人开始远离张越,“司机都不太愿意给他开车了。”
长期任职京畿警界
公开资料显示,张越是山东广饶人,今年55岁(出生于1961年6月)。1979年10月,时年18岁的张越进入北京市公安学校。经过10个月警校学习之后,张越成为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一名民警,由此走上政法岗位。
此后,张越在公安系统拾级而上,先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北京站地区分局审查科民警、副科长,市公安局一处副科级干部、五科副科长、一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98年,时年37岁的张越升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兼任国内安全保卫处处长,负责北京的国保工作。
2000年9月,张越任北京市公安局国内安全保卫总队总队长,成为北京内保的直接负责人,并明确为副厅级。7个月之后,张越升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委员。2003年11月,张越再升台阶,上调至公安部任公安部二十六局(反邪教局)局长。
2007年10月,张越外放至河北省,任河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省委政法委委员、河北省政府党组成员;随后任河北省省长助理、公安厅长并兼任武警河北总队第一政委。
2008年6月,调至河北未满一年的张越升任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并继续兼任省公安厅厅长和党委书记,成为副省级高官和河北省政法工作的负责人。直至2013年8月,张越卸去省公安厅厅长一职,继续担任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其中,省公安厅党委书记一职直到2015年3月由河北公安厅厅长董仚生接任。
在北京公安局和公安部工作期间,张越先后在中央党校获得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学历,2003年至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此外,张越还于2014年4月兼任河北省法学会会长一职。
曾力推“护城河”工程
作为畿辅重地,河北在维护首都社会治安稳定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河北公安厅厅长和政法委书记任上,河北与北京等省市推行的环绕北京的联防、联控、联调、联打的严密立体防护网建设进展迅速。这一防护网被称为“护城河工程”,是张越主抓的重点工程。
京冀接壤地界900公里,涉及四市15县,有铁路、公路等大小205个进京口。河北省拟定的《河北省公安机关环京“护城河”工作机制》表明:河北“护城河工程”由三道防线构成。其中,第一道防线为环京区域。2008年7月1日北京奥运前夕,河北首先完成了第一道防线的闭合工程,并设立26个检查站,由省公安厅护城河指挥部实时监控。其他路口均在当地党政干部、政法干警、民兵和治保人员把守。第二道防线为河北省内其他7个省辖市为重点,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为龙头,以160处出市卡口、34个高速公路卡口为支撑,严密防控可能影响首都安全的人和物,一旦出现问题,运用足够的管控能力和回旋空间就地解决。第三道防线以河北和天津、内蒙、山西、河南、山东、辽宁6省市3900公里环河北省界为重点,把好人、车、物进入河北的门户、力争把危害和河北安全的隐患消除在省界。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曾发文指出河北护城河发展历程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1月起至1996年10月的起步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6年10月京冀双方签署《河北省、北京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作协议》后至1998年4月,该阶段为拓展完善阶段。第三阶段为从1998年4月易县京冀深化“护城河工程”联席会议召开至2006年底,该阶段为深化创新阶段。第四阶段为2007年1月《京津冀深化“护城河工程”协作协议》的签订至今,为规范发展阶段。
其中,第四阶段在主要在张越河北任期内。该阶段形成了四项基本工作机制。即京冀联系沟通机制、京冀社会治安协作机制、京冀进京异常访处置工作配合机制和京冀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机制。
张越对此要求甚严,曾多次检查“护城河工程”的运作情况。据《南方周末》的报道,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张越就曾经暗访省内的几个检查站,到香河103国道安平检查站时,两辆故意携带30余根“两响”爆竹的暗访车都未被检查出来。这在当时被通报批评。
护城河工程耗费甚巨。《河北省公安机关奥运安保侧记》记录的相关细节表示:2007年至2008年,河北省本级财政为奥运安保及相关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其中护城河指挥部和17个检查站耗资1.2亿。同时,中央编办亦特批5000名民警名额,用以充实“护城河工程”警力。而根据其规划,从2008年开始的三年内,河北省三级财政还将投资49.5亿元,继续完善“护城河”工程和河北的公安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张越主抓的“护城河工程”同样引发争议。上述公安厅干部告诉财新记者,张越在河北多年,主要政绩就是护城河工程的建设,并建成了护城河工程指挥部。但在该指挥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有与张越关系密切的北京商人进入。
与郭文贵马建结成攫财同盟
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2004年左右,张越在北京任职期间,天津一位商人曾找张越帮忙,首次见面张越向该商人要了30万元的“见面礼”,该商人抱怨张越太黑。财新记者向该商人核实了上述情况,该商人表示情况属实。
张越主政河北公安厅和政法委期间,举报不断。财新记者获悉,有举报称张越干预具体案件,接受相关当事人好处;甚至在河北公安系统,也有多人一直在举报张越。
此外,张越与此前被查的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景春华为山东广饶同乡,两人关系密切。2014年9月,中央第六巡视组对河北省反馈巡视意见时称,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并与企业老板结成利益纽带。
有多名与郭文贵发生商业纠纷的人士指控,郭文贵借张越及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等人之手,动用政法强力国家机器参与商业利益争夺,胁迫甚至肆意抓捕与郭文贵有利益纠纷的商人。
其中,原中垠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曲龙是郭文贵合作多年的商业伙伴、两人曾经关系密切,曲龙的中垠投资有限公司曾出面帮助郭文贵购买石家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民族证券股份。后因利益纠纷两人决裂。曲龙曾实名举报郭文贵在收购民族证券过程中侵吞巨额国有资产的问题,并接受了媒体采访。
2011年3月31日,曲龙驾驶的轿车在北京东四环的颂江南大酒楼窑洼湖店院内遭多车围堵,曲龙被砸开车窗后带走。曲龙家属告诉财新记者,经北京警方和其调查,执行人员包括河北承德市公安局以及郭文贵手下等相关人员,共计10余人,之后以“涉嫌非法持枪”将曲龙带至承德市公安局。
2011年5月6日,以涉嫌“非法持枪”被抓的曲龙被以涉嫌“职务侵占”批捕。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法院和承德中院一审和二审以职务侵占8.55亿元,判处曲龙15年有期徒刑。
除曲龙外,多位与郭文贵有利益纠纷者均有被河北政法系统控制的经历。原天津环渤海董事局副主席李明炯、天津华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人员刘紫涵等被承德警方以“私藏危险爆炸物”带至承德,李明炯后以“涉嫌职务侵占”被监视居住。■
张越履历:
1979.10——— 1980.08北京市公安学校学员
1980.08——— 1984.05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民警
1984.05——— 1988.04北京市公安局北京站地区分局审查科民警、副科长
1988.04——— 1993.08北京市公安局一处副科级干部、五科副科长
1993.08——— 1995.11北京市公安局一处非法组织侦察处副处长(正科级)
1995.11——— 1996.12北京市公安局一处副处长(1996.08正处级)
1996.12——— 1998.10北京市公安局一处处长
1998.10——— 2000.09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国内安全保卫处处长(1996.08———1998.12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政法专业学习)
2000.09——— 2001.04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国内安全保卫总队总队长(副厅级)
2001.04——— 2003.11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委员(1999.09——— 2002.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职研究生班法律专业学习)
2003.11——— 2007.12公安部二十六局(反邪教局)局长(2003.09——— 2006.12在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
2007.12——— 2008.01河北省公安厅党委书记
2008.01——— 2008.06河北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
2008.06——— 2008.12河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
2008.12———2013.08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2009.03副总警监)
2013.08———2014.04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
2014.04——— 2015.03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
2015.03———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
对美国民主不刻意歪曲的认识
文|刘瑜 原题“纠正一下某些人对美国民主的错误认识”
大陆的真理部在谈到美国民主时,经常不加思索的观点有:美国的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为有钱人服务的;美国的民主可能会使多数人暴政;美国民主会带来社会的动荡。
针对这四个观点,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想说的是,这四个观点其实都是中国大陆的左愤们对美国政治环境的误解,其实美国的民主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下面我就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去纠正中国大陆的广大左愤对美国民主的错误认识。
美国的民主选举不是有钱人的游戏,美国的选举捐款不是想捐多少就可以捐多少。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他的总资产大约是560亿美元,这意味著美国的总统选举,08年总统大选是花了7亿美元。560亿美元,除以7,这就是80多次选举,相当于300多年,如果比尔盖茨用钱购买美国选举,可以购买300多年的总统大选,如果购买的话,2412年美国
总统的选举他还可以购买下来,这样就不用叫美利坚合众国,直接叫微软合众国就可以了。
但是美国有一系列的严格法律规定,历史以来就有,但是规范、定型是从1971年的美国联邦选举法案开始的,主要要旨是两条,一个是捐款的透明,凡是一百美元的捐款就必须要有公开的信息,联邦选举法案的第二条是选举捐款的限额,不是有钱人想捐多少钱就可以捐多少钱的。国有公司是禁止给选举捐款的,每一家公司要捐款的话,必须要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实际上每个公司或者是工会,类似这样的组织,能够在每次选举中给每个候选人捐款的上限是5000美元,哪怕你再有钱,每次选举中给候选人的捐款数额或者是公司捐款的数额最多就是这么多,所以左愤所说的美国的民主选举是有钱人的游戏根本不符合事实。
美国有一个管选举的网站,联邦选举委员会,它们的网站有所有关于选举捐款的信息。比如说如果人们想查2011年比尔盖茨捐款的数额,把他的英文名字输入进去,他是在华盛顿州,不仅仅是查比尔盖茨,还可以查自己的邻居、老师、亲戚朋友,他们的捐款是多少,都可以用输入名字的方式查出他们捐了多少钱、捐给谁。2011年比尔盖茨捐款数额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之所以都捐1000,如果地方选举或者是州级选举,每一个人的上限是2500。类似在中国,可以拜菩萨,也可以拜耶稣,这些都拜一拜。所以比尔盖茨各路神仙都拜一拜,一年是6万稍微多一点的捐款总额。竞选候选人收到的数额又是多少呢?同样在这个网站上查奥巴马收到的选举捐款,2008年总统大选,输入奥巴马的名字,民主党,就可以查到他收到来自谁的多少钱的捐款。
事实上在美国政治捐款的历史当中,可以说它是有一个民主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捐款来自于小额捐款。大家可以看08年总统选举,比如说奥巴马的捐款,最大的
比例是来自于个人捐款。麦卡恩也是类似的,也就是2500美元以下的捐款是最多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捐款来源其实不是大财团花了多少钱购买选举,而可能是广大人民群众省吃俭用比如说100美元、150美元,去捐给这些参选的人。所以这是选举来源的民主化进程,100年前、50年前可能都不是这样的程度。这是关于捐款的情况。并不是左愤所说的那样,并不是美国财团购买选举,候选人上台之后为财团服务。
亿万富翁组织起来要求政府征更多的税
关于左愤美国的民主是为有钱人服务的说法。如果说在一个民主制度里,这个国家的税收大部分是来自于穷人,又大部分花在富人身上,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可以说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为有钱人服务的。这个观点应该不难理解,或者说不算非理性。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国家的钱,就是这个国家的税收、财政主要来自于富人,但是主要花在穷人身上,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很
难说它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民主。
美国的财政税收主要来源是哪里?美国根据不同的收入阶层,它所交的联邦收入税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口,它交了美国联邦收入税的40.42%。依此类推,到最后底层50%的人口只交了联邦收入税的2.89%,实际上有统计表明,美国底层47%人口是不交联邦收入税的。美国收入税的累进程度是非常高的,当然中国大陆的税收累进度也很高,大部分人也是不交收入税的,但是在中国大陆收入税是占所有税种里非常小的部分,相比美国,美国收入税占很大的比例。中国大陆最大的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等,而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本质上是一种消费税,是要出在消费者身上,穷人买一支牙膏5块钱,富人也是一样的5块钱。中国大陆税率的累进程度,远远不如美国税率的累进程度,对富人征税狠的程度,与美国相比,中国大陆不如美国。
那么可能会说,他缴的税多,可能赚的也多啊。我放了一组数字在这里,美国前1%、5%、10%的富人,比如说1%的人,他们税前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9.4%,但是他们交了40.42%的税。美国税收的累进程度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美国很多人认为富人缴的税还不够,甚至富人自己本人都认为缴的税不够。巴菲特很多年一直都在说,美国对富人征税还很不够。不单是巴菲特,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很多人都提出自己是属于99%的人,而1%的人贪婪、贪得无厌,缴的税太少。而美国冒出一个亿万富翁组成的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是让税收来的更猛烈一些吧,希望政府向他们征收更多的税,一群亿万富翁组织起来要求政府征更多的税。
再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开支结构。2010年美国联邦财政支出的结构,可以看到军费是20%,这是颇受争议的。社会保障这实际上是养老的支出,20%。美国联邦政府的医疗支出,给穷人、残疾人、老人的医疗支出占21%。美国扶贫和贫困资助、廉租房,大学生、中学生等孩子的助学金等,如果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扶贫金加起来,美国55%左右,美国实际上绝大多数联邦政府的财政开支是用于民生和福利项目上。所以在美国读不到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比如说老汉无钱医疗或者孩子读不起书慈母卖血等等。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宿舍后面就有给穷人的廉租房,纽约的廉租房地点都非常好,很多都是黄金地点,穷人在那里抽烟、听音乐,过的也挺好的。
美国的民主更不是多数暴政,多数暴政的发生是在专制社会而非民主社会。
美国的民主会不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有人可能会举例子,在美国,是可以温水煮青蛙,不断提高税率来剥夺富人的财产,将公鸡的毛一根一根拔下来,而不直接杀了这只鸡,最后的结果还是多数人的暴政。来看一看美国税率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美国税率最高时,是1979年的22.2%,到2007年时总税率反而下降了,而不是无限上升的。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所谓的多数人通过无限的提高税率来剥夺人的财产反而没有发生,反而是税率涨到一定的程度而自动的下降了。普通大众、普通民众在所谓剥夺富人财产时,也是有一个限度,有一个上限,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个均衡。美国的茶党运动,实际上就是抗议政府的税收和债务无限增长,对这个现象的一个抗议。
如果美国人存在多数人暴政的话,另外一个无法解释的就是平权法案,它指的是美国政府为了帮助有色人种,其实主要是指黑人,帮助有色人种而采取的一些扶持性措施,他们上大学有优惠,他们招工、招标上有优惠等等。有意思的是,美国黑人占总体人口的12%,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民主真像左愤所说的那样意味著多数人的暴政,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民主当中能够产生刻意保护黑人的政策。不但是黑人为此斗争,实际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群白人,打出标语“愤怒的白人男子为平权法案而斗争”,为平权斗争的不仅仅是黑人,也有多数在为少数族裔的权益而斗争。
又比如关塔那摩监狱,这是美国政府9?11之后关押恐怖分子嫌疑人的场所,高峰时关押到700多个人,这些被关押的大部分是阿富汗战场或者是中东战场上抓来的战俘。这个关押,在美国公民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和反抗,普通民众他们模仿关塔那摩监狱的犯人,穿著犯人的衣服和帽子,在美国政府的门口抗议示威,并且打出标语“关闭关塔那摩”。如果美国存在多数人暴政的话,这个现象也是无法解释的。
既然民主是多数原则,为什么多数原则没有导致经济、政治权益、法律权益上的多数人暴政呢?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而且是理性协商机制,当人们说到民主时,人们经常会说民主就是投票,其实民主不仅仅是投票,投票很重要,但是投票能够带动一系列的政治协商过程,这个政治协商过程意味著你不但说要怎么分这个蛋糕,还要给一个理由。因此,在一个民主国家言论自由非常重要,因为言论自由为充分的辩论提供空间,只有这种辩论越充分越透明,决策才可能越理性。多数人暴政往往是出现在专制的国家,而不是民主国家,因为专制时代将言论自由给扼杀了,一旦扼杀了言论自由,那么民意就变成了一个橡皮泥,你可以随便捏。
还有一个原因,在我看来之所以多数原则未必导致多数人暴政,这是因为民主制度中有很多对多数人原则的制衡机制。即便在民主制当中,在现实的民主制当中,它并不是所谓的直接民主,有很多对多数原则的缓冲机制。美国很多中下层人民可能有人数的优势,但是未必有组织、知识、财力上的优势。比如说美国农民才2%的人口,但是美国农民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非常大,游说能力非常强,所以美国政府对农民有非常高的农业补贴。美国很多决策依赖于智囊团,像布鲁金斯学会、加图协会等等,美国有很多的智囊团,他们实际上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很多很多的决策依据。在民主决策中政府要听从多数人的民意,但是也受到有组织、有知识、有财力的集团影响。
民主本质上它是一种民意的吸纳过程
美国的民主是不是会导致社会动荡呢?美国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示威游行,有密歇根的工人在抗议工资降低,有一群美国人以裸体的方式抗议美国全球变暖政策,有抗议美国参与对利比亚的轰炸。包括所谓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其中著名的口号就有“我们属于99%”。在美国,校园也是隔三差五的游行示威,包括在校园里、校园外,有时候因为游行示威太多了,以至于都没有什么火药味,有些人星期天闲著也是闲著,干脆去游行示威一下,去体验嘉年华的感觉。但是的确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是很吵闹的局面,但是这种吵闹是不是所谓的乱,或者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乱,这种乱是不是就一定是坏事?这不一定是坏事!
民主本质上它是一种民意的吸纳过程,在民主运转的机制中,民意的表达和观念的表达、利益的表达,实际上是民主必不可少的环节。父母带著孩子,尤其是婴儿,婴儿是通过哭闹来表达饿了或者是不舒服,以此获得大人的注意力。你无法想象一个孩子永远面带微笑躺在摇篮里,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只要民意在表达,只要民众在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观念,民众的利益和观念一定是多元化的,那么形成一定的利益冲突,或者是吵闹局面不可避免。只要人民在表达利益和观念时,一定会形成相互冲突的东西,不可避免。民主制度不过是诚实将客观存在的利益冲突给表达出来。
民主制度中的利益和观念表达常常是有组织的表达,“乱中有序”。美国纽约可能有一百多个民间公民组织,这一百多个组织比如说每个有1000个人,就可以带动十万人上街,这意味著什么呢?实际上美国社会因为有这样的自由、有这样民主表达的渠道,实际上它不是一盘散沙式的社会,而是一碗汤圆式的社会。相比之下,不允许民众自己有组织能力的专制社会中容易形成暴民,如果是有组织的社会,这个组织一般来说会考虑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会考虑自己的声誉问题,反而在无组织的专制社会中,民众做了坏事可能会形成泄愤式的群体性事件。如果允许社会组织起来,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能反而是一种乱中有序的状态。
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吵吵闹闹,但是美国社会并没有因此天下大乱。曾经的茶党运动,以及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没有听到奥巴马出来说,大家不要闹了,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我曾经听到人们说,经常生小病的人比较好,否则的话一生病就是大病,这个我不知道在医学上是不是有科学依据,但是政治上是可以这么理解的,当有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教师、工人、反对全球变暖的人等,他们有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观念时,反而不会将所有的矛盾堆积起来,形成高压锅爆发式的大病状态。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利益表达和观念表达的渠道,后果是什么呢?是不是你不让孩子哭,不让躺在摇篮里的孩子哭,孩子是不是就不会病、饿呢?后果就是中国大陆独一无二的上访现象和截访现象。
诗词欣赏: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菩萨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
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费斯汀格法则”您有掌握90%局面的能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出名法则,即被人们称为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
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可见,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余的90%。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样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这都是一个心态问题。而且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当人们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总会纠缠在10%的部分,比如说如果我没有摔坏那个手表就好了,可是恰恰,摔坏手表也许是个意外,而意外是你不能掌握的东西,那么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反腐引发的笑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大举反腐催生了一波政治笑话,总的来说,大部分是支持这场运动的,嘲弄的也是被调查机构锁定的不良官员。一些笑话暗指体制的缺点,正是它们让腐败得以盛行。还有一些则把这场反腐运动描绘成一场闹剧。
但与日俱增的笑话表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场打击腐败的运动并非昙花一现,他们不如从中找些乐子。
就连中共控制下的主要反腐机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以迂回的方式,承认了这种由腐败激起的幽默的重要意义,称这类笑话表明,官员和民众之间存在一道危险的鸿沟。
去年,中纪委下属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对苏联的政治笑话传统进行了分析,称它们反映了该国的共产党未能保护人民的利益。文章呼吁同志们不要步其后尘,并引用了一则笑话,来显示中国共产党不会像他们的苏联兄弟那样倒台:
一个乌克兰人被叫到克格勃。问:“你怎么经常收到以色列的邮件?”
答:“二战中我藏匿过一个犹太人,现在他给我寄吃的。”
问:“苏联人不该这样做,你不为自己的将来想想?”
答:“我想好了,以后我还要藏中国人。”
其他的笑话还有:
某项目完工后尚有余款,地方常委会开会讨论是用来改善小学的条件,还是监狱的条件。大家各持己见。
最后,一名老常委一语定干坤:“这辈子我们谁还有机会进小学?”
顿时沉默。有的擦汗,有的喝茶。
过了一会儿,意见统一:改善监狱环境。一些笑话指向了这场反腐运动最阴森的一面,比如接受调查的嫌疑人死亡。下面这则笑话采用了紧急通知的形式:?
鉴于最近跳楼官员逐渐增多,造成了大量的人畜伤亡,特此通知大家:
一、走路时要远离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及行政职能部门办公大楼;
二、远离所有高级宾馆、饭店大厦;
三、走路时严禁低头玩手机看微信,时刻注意头顶上方。如果稍有疏忽,说不定就会有书记、省长、厅长、局长什么的向你砸来。还有一些笑话则表达了对整体制度的担忧:
几天前,一群老同学聚会。有个同学在某互联网监测机构当小领导。我问他们单位是做什么的。他说,就是负责把在网上生事、对政府不满的人给找出来。
另一个同学对他说,“你是说还有对政府满意的?”他说,“对,有,不过那部分不归我们管,归纪委。”今年3月,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徐才厚在接受调查期间因癌症去世。承认受贿的他,也是多个笑话的主题:
有人问,“徐才厚的后台是谁?”
徐答:“是人民,因为我所有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所以,人民需要反思,人民应该道歉。”华人喜剧演员黄西(JoeWong)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张徐才厚2008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截图。当时,新华社援引徐才厚的话说:“只有廉洁的部队才能是打胜仗的部队。”
黄西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有些段子八、九年后才能让人笑出来。”
有的笑话有些恶俗:
会议最后,王岐山突然发言:“今天会结束后,有两个人需要留下!”
说完,他端起水杯喝水,然后低头看手里的名单。全场鸦雀无声,半分钟过去了,空气中渐渐飘起一股尿骚味。
王继续说:“这两个人,一个是国企干部,一个是政府里的。”
说完他再次停下来。慢慢地,会场里恶臭味渐起。
最后,王慢慢地一字一顿地说:“这两个人就是一汽的徐建一,和云南的仇和。你俩留下,其他人可以走了。”
大家散去后,会场已经污秽不堪。王对工作人员说:“同志们,难为你们了!去看看地上的屎尿,和座位名单核对一下。
一工作人员汇报说:“王书记,有一个尿了好多,而且还拉了,他尿里好像还带着油渍,经过核对,是中石油的廖永远。”
王一挥手:“查。”
本文作者:王霜舟(AustinRamzy),《纽约时报》记者,MiaLi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世界是否是个幻象?
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哲学和佛学都告诉我们类似的说法-世界是个幻象。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从人类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着手。人类认知这个世界有两套系统,一是感知系统,二是认知系统。
感知系统包括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认知系统包括语言、文字、手势等,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哲学、逻辑、数学、物理等认知体系。很明显,感知系统先于认知系统形成。婴儿出生后,先是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的色彩,用耳听这个世界的声音,用身体的触觉感知这个世界的温度。在适应了感知系统后,才开始慢慢学习语言文字等认知系统的知识。如果我们的感知系统发生破坏或缺失,将对认知系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比如我们在中学英文课本里学过的美国女孩海伦凯勒,在19个月大时因疾病失去视觉和听觉,这给她的认知系统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也因此成就了她的伟大。
全人类都遵循这这条规律,即先产生感知,再发展认知。而这两个系统,采用的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感知系统的规则是主观感受。认知系统的规则客观的规律。由认知系统发展出的规则,是无法评判和描述感知系统的。比如,一个天生的盲人,外人不论怎样向他解释什么是红色,他也不可能理解。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建立在人类主观感知系统的基础之上的。综合大多数人的主观感知,则发展出了相对客观的认知系统,包括语言、文字、数学、逻辑等等。既然所有的客观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的主观感知系统基础之上,从逻辑上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本来就没有什么独立于人类感知系统之外的客观世界。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其实就是最好的概括。近代的哲学家贝克莱则说的更直白,他的名言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感知,没有感知,则没有世界。
现代科学理论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在量子物理领域,双缝干涉实验、阿斯派克特实验和延迟选择实验等无可辩驳的实验让科学家们已经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并没有一个所谓客观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现象,都是建立在感知(观测)的基础之上。在没有感知参与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真正的知识。
越是顶尖的物理学家,越是认可这一结论。爱因斯坦曾说,“对我们虔诚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分只有一个(纵然是顽固的)幻觉的意义。”霍金也曾说过,我们很可能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时空都是假象。在2005年8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出资邀请了50多位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意大利、法国和澳大利亚的理论学家和哲学家来参加为期一周的会议。他们都是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中的一些学者极具威望。在这次会议中,他们毫不犹豫的推翻了自己曾经持有的观点。他们一致认可,应该还物理学一个真相:物理学为我们描绘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而很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象!
这个结论,对于接触过佛学理论的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佛家的说法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幻化。佛教经典《金刚经》中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学首先考察了人类的感知系统,发现我们的感知系统并不可靠。比如视觉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变差,听觉也会衰退。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觉受并不一样,并没有恒定不变的一种感知。既然感知随时可变,并不可靠,那么建筑在不可靠感知系统的现象世界同样是随时变迁的,佛教的术语叫无常,而无常的本质则是空。这就是心经中“色即是空”的涵义。 也就是说,凡能感知到的,都是错觉和幻觉。而时间同样属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根植得很深的幻觉。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涵义。
需要说明的是,释迦牟尼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特殊的非逻辑的“悟道”方式。先通过自己的悟道“看到”真相,再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大众去领悟这个真相,因而有了卷帙浩繁的大藏经。而有机缘听到这些道理的人,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修行,同样也能和释迦牟尼一样悟道证道,后世许许多多的证道者正是通过“闻、思、修”的方式不断的在实际印证着释迦牟尼所领悟的道理。而所谓悟道,就是最终摆脱时空幻象的束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这也是“涅槃”的真实涵义。
沟通:讲求“完整流程”切忌“轻率臆测”
我在课堂上喜欢问学生:“假设今天有十位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受邀来参加校园论坛,气氛非常热络。你想这些大人物彼此间会聊些什么话题?”几次测试下 来,大部分学生无外乎是说:“喔,您等会儿要谈些什么呀?”“您公司产业最近动向如何?”或是“您怎么会来这论坛呢?”“您平日里习惯参加公开活动吗?” 这些回答充分反映学生的经验匮乏及涉世不深,不清楚老道者如何开始“沟通”。
其实,这个例子里的“沟通”就是简单的寒暄。寒暄是人际沟通的第一步,是与陌生人对话时所留下的第一印象。这其中的分寸拿捏与个人平常的沟通素养相关,与自信心也大有关联。学生问:“那么,老师在那样的场合说些什么呢?”我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是第一次来这所学校,您呢?”“昨晚在音乐会远远见到您,来不及打招呼。昨天的演奏真是很好。”或是“最近看到贵公司的研究有新突破,真是恭喜!”这些谈话都很得当,也暗示谈话双方均有不错的素养。
一个人必须具备清楚的思考能力与逻辑架构,才能驾驭语言、精准地表达自己。“言之有物”的人,大家都喜欢;反之,很容易被判定为脑筋不清楚的人。所 谓的“言之有物”,不仅是指说话人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不俗的见解,同时也能使信息接受方轻松理解其想要传达的内容,因为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且丰 富的“沟通”。
有时我们常说某人“很会说话”,那么,“会说话”是否等同“沟通能力很好”?若不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何?“会说话”是指单方面夸夸其谈、口若悬 河。“好的沟通”是指发出信息及接收信息的人,透过不断观测、修正对信息的理解,再借着反复回馈,确保彼此认知接近信息发出者预期的结果。所以,“好的沟 通”包含表达、倾听、观察、解读、准确分析信息并及时反馈意见。
我们谈过,职场是由人与事交互衍伸所形塑成的动态互动场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事;有事,就需要有人沟通、处理、化解双方的误解或歧见。换言之:事因人而生,人因沟通而联结,沟通则因“表达”与“接收”而完成。
双方向的沟通最有效率。要想保证沟通质量,当事人必须负责把话讲清楚,让对方清楚他的意思,不产生任何误解;同时也要负责听明白对方话里的意思,不 发生任何差错。如果沟通一方把话说完即断定对方已经明白,那便低估了沟通的复杂性;而听的一方任由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不适时给予反馈,也只是浪费双方的时 间与心力,甚至可能在事后种下更深的误解。有效的沟通能缩小彼此间的认知差距,以消弭可能产生的误会。相较于辩论或谈判,沟通更可以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 辩论是借着事理的清明与结构的严谨,让对方服输;谈判则是综合各方的利弊得失与优弱态势,让对方接受我方所设的协议条件。辩论与谈判的成功,都需要奠基于 扎实的沟通技巧。
让我们仔细看看沟通的完整流程:一方脑中出现一个意念,就是念头,将其转化成信息,再通过表达,让另一方接收信息,并在脑中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这还 没结束;好的沟通需要接收的这一方通过复述或是其他方式,将所理解的信息回馈给信息的发出方。这时候接收方可能会说:“喔,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根据 回馈,发出方才有机会修订被误解的部分,补充、校准、再修正表达。这一段“复述回馈、修订、复述回馈…”的循环机制,需要双方重复数次,直到发、收信息的两方都确认无误,沟通的流程才算完整。
“沟通”的过程其实很不简单。从发出方意念的出现,到接收方意念的建构,这期间就至少执行了两次信息在脑中转化的程序。其中,信息发出方第一次的信 息转化过程(将意念转成语言)误差越小,就越能正确表达。同时,接收方的转化过程(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意念)越是精确,便越能重现原意,沟通效果及 质量更好。有时候我们说“我跟某某人讲话很搭、很有默契”,就是指这整个沟通过程顺畅完整,有具体收获且让人感觉愉悦。
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沟通”是双方“动态传递与接收信息”的过程,透过互动校准,让信息在对方意识中精确重现。双方应该共同承担沟通结果和质量是否优良的责任,也应透过良性的互动,争取达成原定的沟通成果。回 想一下:记忆里沟通不良的经历,是不是因为忽略或是简化了“沟通”的细致步骤而造成的呢?照着“沟通”的完整流程做,可以减少各说各话、莽撞插嘴、胡涂错 听、打断他人讲话,吵闹不休,甚至心口不一的情境。多数人都是理性的,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校准,确保信息的真义精确传达。
沟通切忌轻率臆测。我们常说“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其实不然。“眼见不足为凭,真相可能不只一个”。
在没看到全貌前,过早做出判定很有风险。所以,见到旁人做事,不要随意评断或议论;而应该静心探查原委。这是沟通的基本纪律,以开放的心接收进一步的信息,直到了解全貌。
我们把这个实验应用到职场情境,得到几个心得:首先,在尚未认知事情全貌之前,切勿过早判断,避免误己、误人、误组织!这 是初入职场的上班族易犯的毛病。其次,向主管报告或与同事讨论时,最好专注在描述自己所知的事实;即使对特定内容有自己的观点,我也建议等到主管问起任务 相关信息时,再阐述个人观点,避免恣意发挥议题外的个人意见。我刚入职场时,曾因急于表现,把查知的事实与自己的论点搅和在一起,汇报给主管与同仁,在沟 通中也未清楚说明,以致团队信息流动时造成了混乱。其实,应该把“已知事实”与“个人意见”分开表述,才能清晰论理,供主管参考以做出优质判断。
另外一种忽略“完整沟通流程”的情况,是不知该当如何校准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在工作中,你是否曾经闪过这样的念头:“我是这么想的,不晓得主管是怎 么想?”然后心底编写诸多情境,猜测主管意见最可能的风向。我们在工作上,难免会、而且有时需要揣摩上意,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心态很可能就是“沟通 失准”的开始,应予谨慎。对照前面图档的例子就会发现,过早下判定存有不小的风险,何况轻率揣摩上意呢?因此,对于经验较少的上班族,我建议应当寻找机会 向主管求证,试着校准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以减低误解发生的可能性。主管或许会因为你看似紧张兮兮的样子而嫌烦;但是礼多人不怪,多探询几次,估计你也可以 逐渐理解主管做判断的逻辑,这是有利于彼此沟通的方法。
(本文节选自嫦芬老师教科书《“芬”解上班族──全相职场素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