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准备将雾霾列为自然气象灾害

北京大气污染问题一直为人诟病

北京市政府正考虑将首都雾霾天气列为自然灾害,但是网民认为这是官员们在推卸治理空气污染的责任。

新华社报道,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星期四审议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首次把“霾”列入气象灾害范畴内。

报道引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周和平说,北京发生的自然灾害中,七成是气象灾害。

根据这个草案,北京遇到雾霾灾害时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其他应急措施还包括调整或暂停大型活动,错开上下班时间,关闭公园以及停工停课和限制生产经营单位用水和用气。

政府还可以开放办公楼、体育场馆、学校、商场、宾馆、饭店等场所用于应急避险。

对于当局把雾霾列入气象灾害,一些网民认为这是官员在推卸治理空气污染的责任。

一位网民在微博上写道:雾霾是人祸,不是自然灾害。

另一网友说:北京每次举行政治会议和活动时,市政府都能把天变蓝,这是否说明我们现在已经能战胜自然灾害了?

通风廊道

此外,最新的草案还提到在北京建通风廊道用风吹散雾霾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建五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和多条宽度达到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

五条“一级”通风廊道将分别聚焦于改善北京西北部、西部、中心城区沿中轴线地区、中心城东部酒仙桥至中央商业区沿线,以及中心城东部地区的通风功能。

据新华社介绍,这五条通告均是从北向南架设。

报道说,通风廊道一般是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公园绿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且一般沿着风的方向伸展。

北京大气污染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去年12月初还首次发布最高级别的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雾霾天气下广泛学校停课,民众上班受影响。

台湾最新民调:近八成不赞成两岸同属一中

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了一项两岸关系的最新民调

台湾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78.5%的民众不赞成两岸同属一中,与此同时,79.9%人也不乐见两岸关系出现倒退。

台湾民意基金会星期五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指出,针对两岸同属一中的主张,高达78.5%的民众表示不赞成,而赞成的只有16.1%。

调查还显示,蔡英文在就职演说当中不提九二共识,69.7%的台湾民众认为蔡英文做了一件对的事情,15.7%的人则不以为然。

蔡英文520就职演说之后,如果两岸关系出现倒退,调查显示79.9%人表示不乐见,只有9.1%表示乐见。

调查还说,如果两岸协商大门因此中断,谁该负责?15.5%认为应该怪蔡英文,52.4%认为应该怪中国当局,10.6%认为双方都有责任,21.5%表示不知道。

财团法人台湾民意基金会举行了一项名为“总统声望、统独倾向与后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民意调查发布会,并邀请研究两岸问题的学者发表看法。

地缘政治

与会的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怀恩表示,台湾人民在考虑两岸关系时,一定要重视地缘政治的因素。

他说:“我很担心台湾变成乌克兰或是克里米亚,这点大家一定要小心,因为我们距离大陆太近,距离美国太远,就像波兰人以前讲的,我们距离俄国太近,距离上帝太远。”

彭怀恩教授还指出,台湾人是现实主义者,过去历史的阴影再加上地缘政治的因素,相信未来的民意会随着两岸关系的紧张而有所改变。

关系倒退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赵春山表示,两岸关系很可能会倒退到比陈水扁时期还要遭的情形。

他说:“现在的问题,互信基础更弱了,弱在哪里呢!大家都很清楚,一个就是民进党的台独倾向,第二就是蔡英文总统背下了两国论的包袱。”

赵春山教授还指出,非常担心两岸关系的发展,他希望台湾能以智慧面对,中国大陆则能发挥仁爱的精神。

这份民调还指出,高达69.9%台湾民众肯定蔡英文处理国家大事的方式。在统独议题方面,51.2%认为台湾独立比较好,14.9%认为两岸统一比较好,24.6%认为维持现状比较好。

有关台湾人民的国族认同,80.8%自认是台湾人,8.1%自认是中国人,7.6%自认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这项民意调查于5月23及24号进行,访问全台湾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效样本1089人,抽样误差大约2.97%。

中国洗衣剂广告“洗白” 中外反应大不同

中国一洗衣溶剂产品广告被美国网友狠批种族歧视。(视频截图)中国一洗衣溶剂产品广告被美国网友狠批种族歧视。
“俏比”公司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广告在中国反应平平,却在大洋彼 岸掀起轩然大波。该公司的洗衣溶剂广告中将一个黑人“变身”为肤色更浅的亚洲男子,让美国网友、媒体震惊,称此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而在其市场所在地 中国,网友们批判声也不绝于耳,不过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抄袭,而非种族歧视。

广告一开始,一名亚洲面孔的女生正与一名脸上、衣服上沾了油漆的黑人小哥眉来眼去,气氛热烈,小哥一步步走近,就在两人即将热吻时,女生将洗衣溶剂 球放进小哥嘴里,并顺势把他头朝下塞进了身旁的洗衣机。一顿搅动、洗涤后,从洗衣机里出来一个衣服白净、脸也“白净”的亚洲男子。女生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该公司官方信息显示,这则广告于今年3月31日在网络平台推出,在中国的多家主流视频网站播放。4月开始,该广告的删减版在各大卫视播放,其中黑人男子的画面被删去。

然而这尚未引起社交媒体大讨论,直到近日,美国网友们在YouTube上看到了这则广告。他们震惊了,炸开了锅。

在Twitter上,网友“Gene Weingarten”说:“我去,这是在现代我看过最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了!”

“Pumipat”说 :“这是实实在在地‘洗白’啊。”

一名来自中国、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女士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这都什么年代了,奥巴马都是美国总统了,怎么还会有这么没有常识的广告!”

美国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了这一事件。美国有线电视台(CNN)引述网友的话称:“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这是种族歧视,那么恭喜你,你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广告火了,看的人多了,结果被挖出来这原来还是抄袭的。9年前,一则意大利广告同样是一个洗衣服的姑娘和一个意大利白人调情,后者被塞入洗衣机,最后洗出来了一个肌肉发达的黑人。广告最后打上字幕:“有色更好”。两则广告形式几乎一样,只是价值观截然不同。

而美国的轰动反过来也在中国微博上制造了热门话题。一些中国网友同样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不满和不解,同时也有很多网友认为美国人小题大做,太“玻璃心”了。不过对于抄袭,那则是一面倒地批判。

网友“眼熟我眼熟我”说:“无聊……只要跟黑人有关就都是种族歧视吗?”

网友“永远的Benedict”说:“双向歧视吧,之前黑人主持还不是在奥斯卡上拿华裔小孩开涮。”

不少网友表示在此之前并没有看到过这支广告,并且认为中国文化与美国不同,对种族歧视并不敏感。

网友“大鹿DL”说:“中国人不看种族只看脸……”

网友“翻羽人”说:“还真没听说过我中华有种族歧视,我们的特色是地域歧视。”

正如不少中国网友所说,中国文化中对于肤色的歧视或许并不等同于美国的种族歧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对于白肤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和追求。即 使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如果肤色较深,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也是为什么面向中国市场销售的化妆品、护肤品大多走“美白”路线,而这其中也不乏 雅诗兰黛等美国品牌。

回看这个引发网络飓风的“俏比”产品, 其官方微博现在只剩下两条介绍产品的文稿。“洗衣用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辈子离不开的必备品,洗衣不仅仅是对自己男人的呵护,让自己孩子穿着得体,让自己持 家的表率,更是女人双手的杀猪刀……”通篇默认洗衣就是女人干的活,看来这其中引人深思的远不止于种族歧视的问题。

研究: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癌症死亡率增加

2012年,癌症造成820万人死亡。

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称,2008到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全球癌症死亡率增加。科学家预计50万人因此死亡。

根据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的研究报告,失业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以及国民保健开支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癌症死亡病例就有上升。

帝国理工大学的马路萨普表示,“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估计在2008到2010年期间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26万个癌症死亡病例与金融危机有关。”

他还指出,“这就显示,在这段时间全世界癌症死亡案例(比以往)增加了50万个。”

仅在欧盟,据估计就有16万更多的病例。美国有大约多出1.8万个病例,法国有多1500人。不过西班牙和英国因为公费医疗体系,因此没有统计额外的死亡案例。

经济变化与癌症

马路萨普说,“癌症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起因,因此了解经济变化如何影响癌症恢复至关重要。

2012年,癌症造成820万人死亡。

马路萨普指出:”我们发现失业率增高与癌症死亡病例的增加有关联。但是公费医疗体系掩盖了这些作用。那些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在内可以医治的癌症尤其如此。”

研究人员使用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总人口超过20亿的7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研究,以分析失业、国民医疗的指出和癌症死亡并列的关系。

他们对1990到2010年的20年期间的走势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每10万人当中,就会有额外0.37起癌症死亡病例,而保健开支每减少1个百分点,每10万人当中,就会有额外0.0053起癌症死亡病例。

因此,研究人员相信,政府增加保健开支,有助于降低癌症死亡率。

弗吉尼亚州州长与中国商人密切往来遭调查

周二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州长特里·麦考利夫称这起询查行动的报道让他震惊。

周二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州长特里·麦考利夫称这起询查行动的报道让他震惊。

四年前,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商之一派代表参加了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希望与民主党高层官员之间的会晤能带来一些商业机会。这家公司名为丹东港集团,从中国国家电视台播放的丹东港总法律顾问访谈来看,他们尤其侧重在与会的各州州长上。

“如果你真的想产生影响,比方说在美中政策方面,”他说,“把重点和影响力放在州这一级上差不多是值得的。”

中国商人王文良,他的公司和特里·麦考利夫有关系。

中国商人王文良,他的公司和特里·麦考利夫有关系。

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安排的这些会晤,标志着丹东港及其附属 公司在美国的扩展阶段,代表们与华盛顿、阿肯色、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州的官员进行了商谈。但现在,该公司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引起了联邦检察官的密切注意。 丹东港董事长王文良不仅富有,人脉也很广,他与弗吉尼亚州2013年当选的民主党州长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联邦检察官的调查。

一名联邦执法官员说,这项询查涉及王文良控制的一家新泽西 州建筑公司,2013年,该公司向麦考利夫的竞选和就职委员会捐献了12万美元。这名官员和另一名执法人员都不愿具名,他们说这是对麦考利夫竞选捐款的初 步调查,但对于正在审查的任何潜在违规行为的性质和范围,他们没有提供细节。

王文良的发言人说,虽然他是中国公民,但也是美国合法永久居民,所以有资格向竞选活动捐款。

率先报道这起询查行动的CNN表示,联邦调查局(FBI) 和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的公共诚信部门都参与了这项行动。询查内容还涉及麦考利夫作为克林顿基金会(Clinton Foundation)董事会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另一家和王文良有关系的公司在2013年向克林顿基金会捐献了200万美元。该基金会从境外的公司和个人 那里筹集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也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了资金。

麦考利夫和王文良的代表说,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没有与他们取得联系。克林顿基金会的发言人也表示,没有执法人员联系过他们。

麦考利夫本周二在弗吉尼亚州对记者说,这起询查的报道令他震惊,因为他没有在克林顿基金会向王文良募捐的事情中扮演任何角色。麦考利夫还表示,王文良的公司向他的竞选活动捐款是合法的。

“我非常有信心,他已经接受过全面审查,”麦考利夫谈到王文良时说。

但这起联邦询查在一个关键时刻给麦考利夫投下了阴影:他是 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顶级筹款人,也是她和她丈夫的密友,而且他所任职的这个州,对克林顿能否入主白宫影响很大。上周日,麦考利夫在弗吉尼亚为克林顿举办每人 5000美元入场费的筹款活动,登上了头条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麦考利夫和王文良很相似:他们都是白手起家的富人,在事业中涉足政商两界。成为州长之前,麦考利夫是房地产、银行业、电动汽车领域等诸多领域的交易老手。去年,一项独立的联邦审查发现,麦考利夫曾游说美国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官员加快为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的中国投资者办理签证。

该审查称,该部门的官员为麦考利夫和其他著名民主党人士开启了一种“特事特办”的做法,但没有发现任何犯罪行为的证据。

王文良则是中国立法机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王文良的公司经营港口、进口农产品,在世界各地修建中国驻外使馆。其庞大的商业帝国总部设在丹东,一个和朝鲜接壤的港口城市。

王文良最初是丹东港政府规划和经济领域的顾问,后来他积累起了财富,其中一个原因是获得了中国在全球各地驻外使领馆的建筑合同,包括修建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

联邦政府的记录显示,从2012年到去年年底,王文良的公 司向麦奎尔-伍兹咨询公司(McGuireWoods Consulting)支付了150万美元,让其在贸易和签证问题上进行游说。丹东港的游说者还包括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吉姆·霍奇斯(Jim Hodges)。2012年,霍奇斯安排了一次会晤,让丹东港的总法律顾问马克·T·方(Mark T. Fung)与一些州长见面。

在麦考利夫竞选州长之前,王文良也和他见过面,当时是在 2012年霍奇斯主持的一次餐会上,麦考利夫是一名在中国投资的美国商人,而王文良是一家在弗吉尼亚州有业务的中国公司的高管。第二年,麦考利夫竞选州 长,王文良的公司之一西部传奇(West Legend)为他的竞选捐了款(企业捐款在弗吉尼亚州是合法的)。

但记录和采访显示,王文良的公司想从美国政府官员那里寻求 好处的动机有很多。他有一家公司做进口大豆和榨豆油的生意,想要收购密西西比河在阿肯色州的一个私人港口,在2012年底,双方进入谈判阶段。此事引发了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审查。国务院、商务部和国土安全部门都有代表在这个委员会工作。

《纽约时报》看到了王文良的这家公司日林实业向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发送的一封信。信中说,在谈判那项价值2700万美元的协议期间,公司代表与当时的阿肯色州州长迈克·毕比(Mike Beebe)见了面。本周二毕比表示,他不记得曾经和该公司的人见过面。

这一交易在2013年4月获得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但它最终未能成交。王文良的公司抱怨说,一个由中国公民组成的代表团签证被拒,该公司希望这些代表能对该港口进行检查。

大约就在同一时间,麦奎尔-伍兹与美国大使馆取得联系,讨论“签证问题”。

丹东港集团的一份新闻稿表示,那年晚些时候,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和沈阳地区的美国总领事在丹东会见了日林的人。新闻稿还说,该公司已经获得了“团签”,员工因“商业和教育的目的”前往美国变得更方便了。

到周二时,现在在西雅图当律师的骆家辉说,他记得去过丹东港,但不存在给一个公司发团签这样的事。

王文良的农业业务也扩张到了弗吉尼亚州。2011年,该州州长鲍勃·麦克唐纳(Bob McDonnell)宣布,珀杜农业(Perdue Agribusiness)同意与王文良的公司交易,通过珀杜在弗吉尼亚州切萨皮克的港口出口大豆。

王文良的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西部传奇在弗吉尼亚州经营业务,为麦考利夫州长的就业岗位增加计划提供支持。公司提供政治捐款符合联邦和州的各项法律。”

在纽约叫救护车,现在你可以说中文了

布鲁克林私营服务“先锋救护车”的两辆新救护车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医护人员,服务纽约市日渐增多的亚裔美国人。

布鲁克林私营服务“先锋救护车”的两辆新救护车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医护人员,服务纽约市日渐增多的亚裔美国人。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辆救护车里,一位焦急的准爸爸急促地用粤语说着 妻子的就医史。她即将临盆。车上的两名急救医务人员都能说流利的中文。在得知这对夫妇的第一胎生产过程很快时,他们只用了几秒钟时间便采取行动,将救护车 停在了曼哈顿富兰克林·D·罗斯福大道(Franklin D.Roosevelt Drive)的路边。

过了不到两分钟,一个嚎啕大哭的男婴降生了。

“我会说他们的语言这一点帮了大忙,”26岁的贾森·刘(Jason Lau)说。他是帮助接生的医务人员之一。

这是布鲁克林一家私人救护车公司推出的新服务第一次遇到这么惊心动魄的生产。该公司为纽约市日渐增多的中国移民提供中文紧急医疗服务,拥有三辆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医护人员的救护车。这三辆车的服务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布鲁克林之外的地方,包括曼哈顿的唐人街和皇后区的法拉盛。

这项服务是42岁的阿隆佐·拉皮萨尔达(Alonzo Rapisarda)在上月推出的。拉皮萨尔达生活在布鲁克林的湾脊,其曾祖父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名为先锋救护车(Midwood Ambulance)的这个家族企业,在拉皮萨尔达家传承了三代人,在这期间,布鲁克兰南区变了,从历史上以犹太人和意大利人为主变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本森赫斯特是该公司主要的服务地区之一。聚居在那里的华人规模在该市名列前茅。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从2000年到2013年,该行政区的华裔增加了近50%,从8.6万增至12.8万。

先锋救护车公司的老板阿隆佐·拉皮萨尔达。几年前,他开始招募会说中文的调度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先锋救护车公司的老板阿隆佐·拉皮萨尔达。几年前,他开始招募会说中文的调度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市政运营的救护车会在接到911急救电话后出车。和它们不同的是,私人救护车公司有自己的直线电话号码,提供的服务包括将病患从医生的办公室转移到医院,或是送临产孕妇就医。

该市的私人救护车公司构成了一个小网络,它们专门面向某些社区,其 中一些公司服务于不会说英语的人群,比如急救公司(Chevra Hatzalah)的工作人员会说希伯来语,爱施慈救护车公司(Assist Ambulance)的重点客户是说俄语的患者。市政机构和私人公司运营的救护车的确都可以使用电话上的翻译服务,但据医生和提供急救服务的人表示,遇到 医疗问题的人往往会觉得,用母语和急救人员沟通更容易、更放心。

此前的多年里,拉皮萨尔达的常规团队——包括总计107辆救护车——发现,自己常常无法和患者交流。

“如果无法与急救护理人员沟通,就可能会有遗漏,或是导致急救人员产生误解,”拉皮萨尔达说。

他表示,患者有时候会误以为胸痛是消化不良,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他担心手下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话,或他们不能完全听懂工作人员的话,便可能会漏掉某些信息”。

几年前,他开始招募会说中文的调度员、护理员和急救医务人员。但直 到去年从当地一名医生那里听说一个故事后,拉皮萨尔达才萌生了成立一支专门的队伍,24小时派遣会说中文的医护人员的想法。他从本森赫斯特一位名叫加里· 陈(Gary Chen)的内科医生那里听到的故事是,一对患病的老年夫妇宁可等上整整一个周末也不愿叫救护车,就为了到周一去看会说中文的医生,因为他们害怕对方听不 懂他们说的话。

出现在后视镜中的是贾森·刘。他正坐在先锋救护车公司的一辆新救护车里,该车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医务人员。

出现在后视镜中的是贾森·刘。他正坐在先锋救护车公司的一辆新救护车里,该车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医务人员。

陈医生的邻居表示,社区需要有自己的救护车。拉皮萨尔达也同意这一点。如今,拉皮萨尔达有三辆印着英汉双语标识的救护车,在全市穿梭。

他说反响非常积极,因此他正在招聘更多会说中文的工作人员,并且又订购了三辆救护车,每辆7.6万美元。前不久的一天,在该公司位于布鲁克林格拉夫森德的停车场,新招来的员工正在练习抬着一个被绑在椅子上的假人上下陡峭的楼梯。拉皮萨尔达说,在该市这是一项必备技能。

全国性的行业组织美国救护车协会(American Ambulance Association)的人力资源与行动顾问、有26年急救经验的斯科特·穆尔(Scott Moore)说,在纽约和全美,急救人员历来是白人和男性。他表示,除了翻译外,组建多元的应急响应队伍可以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文化能力。

去年,穆尔所在的组织首次发布跨文化交流手册。这本指导手册开篇写道,”全美的人口变化趋势表明,越来越有必要提高医护专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技巧。”

这个职业“更加意识到”多元的患者群体带来的挑战,“并认识到护理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医疗护理。”

先锋救护车公司推出的服务与社区组织布鲁克林华人联合会 (United Chinese Association of Brooklyn)合作,后者正在帮助宣传这项服务。其会长钟承楚(Steve Chung)称,社区对这项服务好评如潮,尤其是对拉皮萨尔达的称赞。钟承楚指出了一个纽约独有的因素,即新的中文救护车队是由一名意大利裔美国人成立 的。

但他说,两个群体相互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

“想想,在马可·波罗时代,他去中国,我们给了他好东西:意面和披萨,”钟承楚大笑着说。“我觉得这是人类文化最好的一面,我们相互了解,共同分享,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好东西呢。”

中国著名学者何方因批毛被指“仇视毛泽东”

何方曾担任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的秘书,也曾担任过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现年93岁的中共党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日本研究所所长何方近日被中纪委指仇视毛泽东、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搞历史虚无主义等。

何方曾担任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张闻天的秘书,也曾担任过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是亲改革派《炎黄春秋》杂志的顾问。媒体报道称,事情缘起他对毛泽东的批评。

香港的《南华早报》引述一则内部通知说,何方在上周被中国社科院的纪律委员会要求就其“问题”递交一封解释信。报道说,所谓的“问题”,即何方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所谓的“仇视毛泽东”等。

文革研究

许多学者和自由派记者抱怨中国的学术和新闻自由空间正在缩小。去年7月,著名的中国记者杨继绳说,改革派的《炎黄春秋》杂志正因政府压力“被逼到一个角落里”。今年,杨继绳还被当局限制出境前往美国哈佛大学领奖。

在文革发动50周年之际,《炎黄春秋》刊出上海社科院的历史学家金大陆名为《推进文革史的学术研究》的文章,就文革“呼吁忏悔和化解仇恨的共识”,并希望“年轻学者能占据国际学术制高点”。

他认为,文革研究在中国“是非多”,许多问题因为太敏感,研究生担心这样的研究方向会“耽误生计”,只好选择已被广泛接受的安全题目来做。

金大陆担心中国年轻一代学者正在失去文革研究领域的发言权,落后于海外的研究同行。

“政治打压”

《南华早报》的报道称,何方在递交给中纪委的信件中强烈反驳了外界对其的指称,说举报者在他身上贴了“三个标签”,“但(这些指称)并不是我的观点”。他还说,举报他的人可能正通过政治来打压他。

何方还表示,他所发表的文章纯属学术讨论,且他对文革和中国社会主义路线的观点都符合中共的官方立场。

2014年6月,中纪委曾在一份监察报告中指中国最高智囊,中国社科院“遭到境外势力渗透”。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当时还被指“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以及“穿上学术的隐身衣,制造烟幕”,并“利用互联网炮制跨国界的歪理”等。

对话哈佛教授:五毛党发帖意在“转移焦点”

所谓的“五毛党”在网络上发帖宣传中共似乎是公开秘密

近日,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校级教授加里·金(Gary King)的团队 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社交媒体充斥了所谓“五毛”的评论,中共当局试图以此影响公共舆论。

加里·金的团队(以下简称金团队)估算,“五毛党”每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约有4.88亿条。这些信息集中发布在两会、中央全会、烈士纪念日、新疆暴乱等新闻时期。不过,帖子内容往往与新闻事件无关,而是肯定政府成就、宣传国家历史。

“政府人员”

金团队研究了从江西赣州章贡区网宣部门泄露的2341封电子邮件,同时从中确认了近4.4万条五毛党发布的消息。

该团队发现,这些电子邮件的内容主要是政府部门给五毛党分配的任务或是五毛党的工作汇报。信息发布者也几乎全是政府工作人员,而非低价雇佣的编外人士。

调查以章贡区的发帖量为基础,金团队据此估算,五毛党每年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帖量约有4.88亿条。

在能找到链接的帖子中,53%发布在政府网站上,46.67%发布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百度贴吧等社交媒体和商业网站上。

报告也指出,五毛党往往不会回应民众具体而单一的抱怨,但会在可能催生集体行动的事件发生时集中发帖。这一结论与金团队之前关于网络审查的论文相呼应。

哈佛教授

Gary King是哈佛大学的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全哈佛仅有24名教授享有这一荣誉。其中,Gary King是阿尔伯特·J·韦瑟黑德三世校级教授。

Gary King以实证研究知名,擅长量化研究,其研究对政治学、公共政策、法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都影响深远。

近 几年,Gary King开始关注信息控制,2013年同一团队曾发表论文《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如何允许批评政府却禁止群体煽动》(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金团队另外两名成员为Gary King的博士生潘婕(Jennifer Pan)和玛格丽特·罗伯茨(Margaret Roberts)。

那么,Gary King为什么要做这一调查呢?其研究是否合理呢?他又从中观察到什么呢?

以下是与Gary King的问答对话:

问:你们为什么想要做这个研究?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这就是社会科学家要研究的话题。2010年左右,我们开始研究信息控制,研究范围涵盖中国等多个国家。

最开始我们想要做的是用大数据做自动化文本分析(automated text analysis),我们三人都没想过要研究审查或是“五毛党”。

那个时候,我们实际是在研究一套统计方法。当时我们使用了这一套方法,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因此我们被迫中断了一段时间,尝试着去改进这套方法,最后我们也成功了。而为了进一步强化这套方法,我们决定转换语言。

中文和英文十分不同,潘婕和Margaret也恰好说中文,因此我们决定用 中文做进一步的压力测试。紧接着,我们从Crimson Hexagon上下载了中文社交媒体的数据库。Crimson Hexagon这个公司是我创办的,它能够挖掘并且收集世界各国的社交媒体信息。后来证明,即使是中文,这套方法也运行有效。

后来我突然想 到,为什么我们不回到帖子所在的网站上,去了解这些帖子的上下文。因为要做定性研究,我们通常会希望了解文本所处的特定情境。结果我们发 现,Crimson Hexagon挖掘的数据存在问题。部分链接能够指向原来的网页,而另外一些帖子却打不开了。最后,当我们打开某一个链接时,网页显示这个帖子已经被查 了。

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在政府审查这些帖子之前将其下载下来。于是我们又开始着手做自动化文本分析,开始研究审查。这次有关五毛党的报告也是前面研究的后续。

问:你们是怎么估算出每年五毛党的发帖量高达4.88亿的?章贡区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地区差异如何处理?

答:我们的研究样本是从江西赣州章贡区网宣部泄露的邮件及相关的帖子。这些资料早就发布在网上了,人们也在讨论,也在抱怨,但没有人研究过。

于是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年内,章贡区五毛党的发帖量超过43000,而章贡区仅仅是中国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之一。

接着,我们探索出一套可以估算全中国五毛党年均发帖量的方法。在小县城,网络覆盖面较低,我们认为那里的五毛党发帖量不会比章贡区更多。而在人口更多、面积更大的城市,互联网普及率更高,政府更为活跃,我们认为那里的五毛党发帖量会比章贡区多。

同时,我们也考虑了章贡区五毛党发帖的模式,比如是哪些人在发帖?是哪些账号在发帖?这些账号有多少粉丝?政府结构是怎样的?在其他地区,我们也尝试着寻找同样的模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才系统演算出一个五毛党的年均发帖量。这个数字确实挺大的。

当然,我们确实可能会忽略很多因素。在我们将章贡区推至全国时,我们考虑了尽可能多的因素。不过不幸的是,我们只有章贡区的样本,样本量确实很小。

问: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您觉得最有趣或是最出乎意料的部分是什么?

答:我觉得研究的主要发现就挺有趣的。当我们最开始做的时候,我们觉得五毛党发帖是为了反驳批判政府的言论。不只是我们,记者、学者、社会活动人士、社交媒体参与者等四个群体都持有相同的看法。

当我们发现五毛党发帖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政府,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的时候,我们都特别惊讶。这确实是个非常聪明的策略。我觉得之前应该没有人这么想过。

问:转移公众注意力的策略有效吗?你们有研究过互联网用户对这些帖子的反应吗?

答:我们并不是清楚地知道这个策略是否有效。不过一些社会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在其他背景下,转移注意力的策略十分有效。

当你跟家人朋友吵架的时候,最坏的策略往往是最有力地反驳对方,而最好的策略往往是跟对方说:“嘿,要不我们去吃个甜点吧。” 不少社会心理学家已证明过这套策略是如何生效的。

在特定情境下,针对社交媒体的某一特定策略是否生效是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策略多多少少会对受众起到作用。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时关注所有事情。

如果同时爆发多起完全不同的事件,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要说整体上这个策略有多有效,我还不知道。那些批判政府的人,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可能会做出反应。不过目前我们都不能知道确切的情况。

问:在你们的研究中,哪些话题是五毛党努力转移的?

答:我们认为可能催生集体行动的话题会被转移。在我们的样本中,五毛党清楚地称他们想要避免“紧急事件”,而这些紧急事件基本上都是集体行动。

问:哪些行为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答:我们在网络审查的论文中对此下过定义,主要包括三类行为:一是线下正在发生的游行示威等群体行动;二是跟过去组织过或是煽动过集体性行动的人相关;三是跟民族主义或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且这些情绪曾煽动过游行示威等群体行为。

在审查过程中,当某个话题变成热门话题的时候,网上会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大量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那就可能催生群体行动。如果这些讨论跟某一具体事件相关,且属于上述三种分类的一种,那么网络上的讨论就会被审查。

问:报告中,你们称五毛党能容忍民众具体的抱怨,但是不能容忍可能催生群体事件的行为?这两者你们是怎么区分的?抱怨也可能会导致集体行为。

答:我认为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在几乎每一个国家,民众对政府都有所抱怨,比如公共政策实施不到位、不喜欢某些领导、不喜欢政府政策等等。在一个复杂的国家,会有各种各样让人感到失望的事情。

我 认为可能催生群体事件的行为往往跟到那些有能力把民众聚集起来的人有关。这些人确实需要民众的抱怨,需要一个载体把群体煽动起来,但是社交网络并不缺少抱 怨。至少得有数千人站出来,说他们需要改变。但是单一而具体的抱怨不太可能催生群体行动,也不可能改变任何事情。因此我认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问:除了政府工作人员,还有哪些人是五毛党?你们的报告里面称,五毛党的背景各不相同,那这些人的背景是什么?

答: 这是之前别人所传的谣言,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我们的样本里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人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当然,这只是我们的样本量所呈现的。或许会有外 来雇佣人员,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是证据在哪儿?想一想,如果你和我管理五毛党发帖的事情,而我们可以雇佣任何我们想雇佣的人。我们现在是政府官员,我 们手里已经有很多人跟我们干活了。你会怎么做?

这跟删帖者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删帖者每天一早上班,他们读帖子,然后决定把哪些帖子删掉。他们每天都做这件事情,循环往复。

五毛党就不一样了。他们只有在某些特定事件爆发时才需要发帖。平时的多数时间里他们都不需要干活,少数日子里他们才会有大量工作。要找到这样的员工并不容易。所以,直接找那些有其他工作的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问:您的报告中说,53%的五毛党帖子发布在政府网站上。《环球时报》的一篇文中称,是你们“混淆了官方权威信息、官方媒体消息以及普通网上发言之间的区别”。对此你怎么看?

答: 我们研究的帖子确实都是五毛党发的。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有大批量突然涌现出来的帖子,且这些发帖者互相没有关系,他们不回复,也不互相评论。可以认为, 他们是被协调安排的。那这些协调安排指令是谁发的?只可能是政府。就章贡区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指令的确是政府下发的。

问:《环球时报》的文中还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舆论生态自然也不会一样”,你怎么看?

答: 这并不是很夸张的评论。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希望引导舆论,只是方式不同。在西方,政府会就某些话题公开发表言论,也会跟公众进行讨论,借此影响舆论。而在我 们的研究中,政府是通过秘密的行动来影响舆论。他们试图让民众相信,这些帖子是由普通民众写的,而不是政府工作人员。

问: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答:有两个部分比较难。第一个难点是,确实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有太多的数据要处理。当然,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什么大事。另一个难点是我们观察这些数据的角度。

当你从某个角度观察的时候,你没有任何发现。你在试着找出证据证实自己的想法,试着去找五毛党跟别人争论的证据。

然后你去观察这个数据,但它就像个狡猾的耗子一样。然后我们就想到,或许五毛党是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呢?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数据的时候,它就和我们的发 现非常吻合了。这部分工作很难,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想到答案。你一直在试,但是数据一直在说不,直到你想到跟数据吻合的答案。

艾未未拍难民纪录片 展览被以色列取消

艾未未在加沙同巴勒斯坦人交流

目前雅典基克拉泽斯(Cycladic)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中国艺术家和活动人士艾未未的作品,多方面展示艾未未作为艺术家,历史家和活动人士的活动和作品。

艾未未同雅典基克拉泽斯(Cycladic)艺术博物馆的合作始于2015,他当时去了希腊的莱斯沃斯岛并在那里设立了创作室创作,希望人们关注难民危机。之后他又开始摄制难民题材的纪录片。

艾未未说,“从历史上看,欧洲人对于许多难民现象有责任。目前你可以说他们非常短视。他们牺牲了欧洲社会的基本的价值:人权和人道支持。这种情况很悲惨。”

艾未未的批评者说他是个不择手段推销自己的人。但是艾未未坚称自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考虑媒体曝光。他说自己关注难民局势是他作为艺术家和战士的责任。

特拉维夫取消展览

为拍摄记录片,艾未未5月8日到达以色列,这是艾未未第一次去以色列。他在那里访问了加沙和西岸,但他没有得到同以色列官员的会面的机会,另外特拉维夫博物馆取消了他的艺术展。

难民问题是他去加沙的主要理由。在到达以色列之前,艾未未在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访问了20多个难民营地,见了许多难民、官员、活动人士、医生和宗教人士。

他最初以色列没有得到进入加沙地带的许可,以色列军方说他提交申请的时间太晚。不过最后艾未未还是得到了许可。

以色列《国土报》报道说,可能是因为艾未未公开了自己的行程被延迟,所以他能够很快获准去加沙。

艾未未说他们拍摄了约旦和黎巴嫩难民营准备制作一个纪录片,他说那里一些主要难民营里都是来自巴勒斯坦的难民,这令他关注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这也是作为导演和制片人他去以色列,了解那里的文化,了解巴勒斯坦的理由。

艾未未对以色列《国土报》说,本来打算提前去以色列,计划在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同摄影师展览弥基·克瑞兹曼(Miki Kratsman)一起展览作品,但是计划中的展览几经推迟,最后被取消。

摄影师弥基·克瑞兹曼认为展览被取消的原因是博物馆理事会和管理层对他计划展示巴勒斯坦人的图片不满。不过博物馆否认了这种说法,说取消的原因是预算和时间表的问题。

对此艾未未说,他不知道取消的原因是否是出于政治考虑。但是这是他到目前为止举办的400个展览中唯一被博物馆取消的展览。他认为作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应该在任何地方都能展示自己的作品。

以色列隔离墙

据《国土报》报道,艾未未达到以色列第二天就见了以色列政党阿拉伯政党联盟的领袖艾曼·乌达和以色列人权组织贝塞林的负责人。他还访问了西岸两个难民营。在加沙艾未未还同学生和哈马斯活动人士合影。

艾未未拍摄反映难民的影片是在电影院面向一般观众的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不是在博物馆展出的艺术品。有50多人参与了制作,由8组人员在不同地点拍摄。

艾未未说希望同以色列政客和官员会面,不仅仅是同巴勒斯坦人和人权活动人士会面,但是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回应。

因为以色列人不愿意谈话,艾未未说他感到很遗憾,这样他记录片的观点可能会不平衡,因为他只反映了巴勒斯坦人一边的看法。对于以色列人的态度,艾未未说可能是他自己比较天真,他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但是他又解释说,也可能是以色列人没有意识到他的纪录片的重要性,可能是他们不了解和疏忽,而不是他们刻意做出的决定,或许是傲慢。

艾未未说,他理解的难民就是那些违背自己的意志被限制在某地的人。他说在西岸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条件比别处的要好,他们虽然生活在占领状态下,仍然有很强的社区意识,当然他们也很绝望。

他能强烈地感觉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感受。艾未未说以色列的隔离墙的高度几乎是柏林墙的3倍,象征意味很浓,墙就是隔离。有男孩对艾未未说,他们在墙附近长大,但是他们没有旅行的权利,不知道墙那边的世界。

对艾未未来说,隔离墙象个现代神话,令他“很难想象几代人一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长大”。他在《国土报》报道中说,墙两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另外一边是类似美国城市那样超现代和舒适的世界。

马来西亚医生从15岁男孩体内取出寄生胎

operation
寄生在男孩胃里的胎儿据称有比较完整的器官

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当地医生从一位15岁男孩体内取出一个寄生的胎儿。

这个胎儿一直寄生在这位男孩的胃里,后来男孩因腹痛而前往医院就医。

男孩的母亲对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说,从男孩胃里取出的胎儿有像婴儿一样的器官。

她说,家人为这个胎儿举行了安葬仪式,把胎儿埋葬在了当地的一个墓地。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寄生胎”,也被称为“胎内胎”,据信这也是在马来西亚首次出现此类病例的报告。

据报道,这个胎儿有四肢和生殖器官,只有鼻子和嘴不够完整。

据医学专家介绍,寄生胎,也就是胎内胎现象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是孪生胚胎在发育时一个胚胎被包入另外一个胚胎之中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