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不可怕 旅行充电再出发

离职不可怕 旅行充电再出发

 

Friends traveling --- Image by © Regine Mahaux/cultura/Corbis

 

当你离职後,我希望你能去旅游,独自走过你向往的国家的所有县市。对拥有许多时间的学生来说,「旅行」并不是件难事;一旦踏入社会,就很难实行旅游计划。所以,你一定要把握「离职」这个大好机会。

现在不比从前,因为离职而导致隔天就活不下去的人,已越来越少。毕竟,身边多少会有一些积蓄丶资遣费,甚至还能申请失业救济金。何况,和走马看花的国外旅行相比,环岛不需要花大把钞票。一天走过一个县市,环岛之旅甚至不用一个月就能完成。

或许,你会有意料之外的邂逅;或许,你会发现台湾远比你想像的大,也可能比你想像中来的小喔!重点是,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或许你一辈子都没机会到某些地方去——这种满足感真是笔墨难以形容啊!不论是搭乘火车或高铁,窗外的景色时时在改变,每个县市给人的感觉也相去甚远,真的很有趣。所以,别再陷入「没工作」的苦恼中,就用「旅行」展开全新的人生吧!

不要怕「离职」,充电之後,重新再出发!

(来自:心光网)

晚餐决定增肥或减肥

晚餐决定增肥或减肥

Diet

据统计,90%的肥胖者缘于晚餐吃太好丶吃太多。对于上班族来说,白天工作忙碌,早午两餐都是随便敷衍,只有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晚饭。因而,晚饭往往吃得要比早餐和午餐要丰盛。这样的一种饮食习惯一直持续下去,晚餐摄入热量过多,而晚上的活动量少,摄入的热量没法消耗就会囤积起来,转化为脂肪,令人变胖。因此说晚餐决定了你的体重一点也不夸张。

既然说晚餐决定了体重,那晚餐要如何进食才能避免肥胖呢?

1丶晚餐尽量少吃

俗话说,“早餐吃得想皇帝,午餐吃得想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这话并非无道理的。营养师建议,一天的饮食热量摄入可以按照3:4:3,或者4:4:2的比例来进食。

2丶晚餐尽量吃早

到了晚上,人们活动少,身体代谢就变得“懒惰起来”,晚餐摄入的热量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消耗。因此我们需要把晚餐的时间提前一些,尽量在7点前吃完晚餐。晚餐后,先不要急着洗澡或者躺下歇息,先站立一会儿。

3丶晚餐要以清淡为主

晚餐要少盐少油少糖,另外尽量少肉食,以素食为主,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丶水果和粗粮。

4丶调整进餐顺序

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丶食道润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丶吸收。并且汤里大部分是水分,饭前喝几口汤能够解决部分饥饿感,降低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食欲。然后再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再吃些肉和主食。

5丶晚餐要细嚼慢咽

肚子饱和大脑饱是两回事。当你大脑感觉饱了,你才会真正想要停止进食。一般来说,开始进食20分钟以后,大脑才能感知到饱的感觉,从而发出饱的信息,让人停止进食。如果吃得太快,在大脑还没感知到饱,你已经摄入了大量的热量,怎能不胖?所以,建议要减肥的话,一口饭要咀嚼22次以上。

(来自:Vision Times)

神奇歪森林

神奇歪森林

KrzywyLas Bent Forest(网路图片)

走进波兰什切青南部一片树木繁茂地域的人,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且立刻明白为什麽这片树木名叫KrzywyLas(歪林),因为所有的松树都是弯曲和扭曲的。

它们为什麽长成这个样子?歪林位於波兰什切青南约35公里处。那里生长的松树确实与常见松树不同。在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松树的树干不是直上生长,而是比地面高出约20厘米以後,转了一个90度的弯,出现一个大弧线,并且所有树木都对准北方弯曲。这种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KrzywyLas Bent Forest 2(图源:Wiki)

有些人相信,松树长成这样是一架失事UFO着陆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魔法或磁场导致森林弯曲。还有一些人怀疑附近的燃煤电厂Dolna Odra是肇事者。

另一些人认为是人为故意让松树扭曲的,以便木匠能够更方便地使用树木的木材。这种理论并没有任何的证据,但却很可能是最现实的。

现在,这片歪森林有了新解释。德国梅前州地理学家认为,19世纪的林业工人普遍使用了「萌芽更新」技术,即树桩失去了主要萌芽枝干后,从树墩重新萌芽。

KrzywyLas Bent Forest 3(网路图片)

目前歪林慢慢正在腐烂。为了後人知道这种景观不是传说,波兰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瞄仪记录下这片不同寻常的森林。他们对整个地区进行扫瞄后,用计算机将记录综合。这样子孙後代也可以从记录中看到歪森林。

(来自:奥秘网)

是治病,还是医心?

是治病,还是医心?

Heart Balloon(图源:Pixebay)

德国一位癌症医生瑞克.基尔得.黑默(Ryke Geerd Hamer)曾提出过一份有趣的报告:他在研究过上万名病人後发现,癌症的病史与病人的情绪其实是相关连的。这些临床经验告诉他,大多数得到癌症的人,在发病前的三到六个月都曾经历过一些重大的人生变故,无论是亲人过世,与挚爱的子女丶伴侣交恶,或者其它令人不快的天灾人祸等。於是,他推断当人处於冲突丶愤怒丶哀伤等负面情绪中,却得不到适当的抒发时,将会演变成癌细胞。

由此可证,人体健康与心情(情绪)有着莫大关连。从医圣希波克拉底,到近代的赫尼曼医生丶巴哈医生,都非常注重这一点。一九八○年前後,美国着名疗愈师露易丝.贺(Louies L. Hay)被称为身心连结的先驱,首先强调了正面思考有助於身体健康。不过,当时却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大部分的人认为这方面的思考是来自於东方哲学,一般人往往把这样的健康观与是否认同鬼神及轮回的概念连在一起。要不就相信,要不就不信,得不到具体证实。我们都知道「身」是身体,而「心」指的又是什麽?

细胞变异会受到情绪影响

「心」不单是心脏,也是指脑内思考与全面性的情绪。国际知名的脑神经与药剂学专家坎德丝.帕特博士(Candace Pert)透过实验证明了我们的情绪不只和脑有关,传导情绪反应的关键是神经胜(neuropeptide),而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有着情绪的接收器,会搜集环绕的指令,细胞分裂丶再生丶成长丶耗损或保留能量丶修复及对抗感染等。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讯息沟通,是仰赖贺尔蒙神经传导者(neurotransmitters)与胜,这些通称为「ligands」。而它们的角色,就是身心对话的基础结构,在人体内负责九八%身心之间资料的传递。帕特博士把胜和接收器归类为「情绪的分子」,她指出「情绪」是有形的肉体与无形的心智之间的连系,而每一个细胞上的接收器则是情绪发生的地点。

在身体里面,接收器根据我们生命中的经验调整生理反应,情绪影响着分子,而分子影响到我们的感受。帕特博士特别强调,胜和接受器本身并不会产生情绪;分子本身就是情绪,而我们所处的感觉则是「当胜跟接收器结合时,所产生的能量震动」。

因此,隐藏在「感觉」底下的,就是情绪在潜意识层进行资料交换,换句话说,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潜意识,因此当人能够改变潜意识,自然就能影响身体。这也是为什麽露易丝.贺的着作,会以正面思考的句子作为让身体恢复健康的处方。而畅销名作《秘密》也提到一位得乳癌的女士,藉由每天重复念诵「感谢我已经好了。」(Thank you for my healing.)直到肿瘤消失为止。

人接受的字眼跟思考,会加强大脑里面的神经链,进而改变身心灵的整体运作。西医说:「健康或疾病,都是你吃出来的。」而自然医学的看法则是:「健康与疾病,都是你吸收消化造成的。」从身心灵的全人观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更进一步的说:「你健康与否,都是你想出来的。」换言之,你的信念创造了你的实像。

心跳频率是身体讯息的指挥官

西方传统思想认为情绪来自於大脑,所有的情绪只是单纯一个精神上的外化现象罢了。我们现在知道,事实不是如此;在情绪生理学丶压力管理,以及心脑关系研究超过十八年的全球权威单位「心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Heart Math)指出,心脏本身拥有独立运作的神经系统。这就好比心脏里面有另外一个脑,会接收并且传送讯息,组成大脑与心脏之间双向的沟通管道;心脏跟大脑之间的资料传输不但是双向,而且心脏传送到大脑的讯息,远多过大脑传送到心脏的讯息。

心术研究院也发现,大脑的节奏会主动和心跳的节奏同步,血压和呼吸的节奏也一样会跟进。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假设,心脏的震动频率是身体所有讯息的总指挥官。而这些在心脏丶大脑及全身之间传导的讯息,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跟感觉;混乱跟不正常的心跳,告诉大脑我们现在的状况并不好,应该有意识的去表达,或是思考解决之道。

心跳也被情绪所影响,生气丶愤怒丶憎恨丶恐惧丶担心丶害怕,都会造成心跳的混乱。而爱丶慈悲丶信心丶感恩丶安全感,则会产生平稳的心跳。了解这样的关系後,你就会知道处理人的负面情绪是何等重要。

对目前的主流医学而言,心脏只不过是一具帮浦丶一个水泵;出了问题,只要更换一个适合的就好。但有趣的是,很多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案例都显示,接受移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保有捐赠者的一些特质(像是突然想吸菸,或是偏好某些食物),有些和本身的兴趣相去甚远,连患者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因此,心脏丶心智与身体,是连结在一起的完整个体,并非随时可以换零件跟淘汰的机器。

基因并不能决定你的疾病

有的人认为「基因」主导一切,某些人天生基因好,某些人则比较差。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存活,都是源自於我们自身基因的慈悲,而主流医学的医疗系统,以及大多数人的信念,也都是架构在进化论上。难道,我们只能心存畏惧的活在基因的淫威底下?其实不然。

史丹佛大学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家暨教授──布鲁斯.立普顿博士,在他的着作《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指出,基因会随着我们的思考跟意念而改变,恐惧本身会直接影响基因,接着负面的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跟随你的恐惧,自导自演出一场悲剧。当我们把责任归咎於基因时,就让自己处於一个机率受害者的角色。

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先天疾病的确是由基因的缺损所造成,但是这在总人口的比例毕竟是少数的。立普顿博士指出,先天基因的缺陷约占总人口的二%,因此大部分的人是基因健全的,不应生成日後那麽多的疾病。

而目前西方国家的死亡主因,例如糖尿病丶心脏病丶癌症等,都已经被证实不再是由基因本身所造成,而是先天的基因及後天环境交互影响之下的产物。立普顿博士也指出,科学家总是把很多基因跟各种疾病的特徵连结在一起,却没有发现单一基因会导致一个特徵或疾病。

数千万年来,我们都在基因池里交换着基因。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种种疾病的基因,关键差异只是在於这些疾病的开关,到底是怎样被开启的?基因并不能全然决定你是否会得某种病,你生病的开关其实分别在生活习惯丶饮食习惯丶情绪压力丶毒素累积丶外来细菌或病毒丶外伤丶负面能量等因素。

(来自:自然生活网)
(本文作者:王佑骅)
(摘自:情绪排毒治百病,由方智出版社发行)

当手机正在充电时,请勿接电话!!

当手机正在充电时,请勿接电话!!

Man_speaking_on_mobile_phone

(图源:Wiki)

原因是手机在充电时,来电接听的话会有潜在的危险。印度有一个31岁在保险公司任职业务经理的年轻人,十几天前在手机还接着充电器的时候接听电话,过了几秒大量的电流经过手机,这个年轻人被摔落到地面,家人发现时,手指烧伤,心跳微弱,并且已经失去意识。经紧急送到医院后,医生宣布到院死亡。行动电话是目前大家最常使用的现代发明。然而,我们也必须要警觉到仪器致死的危险。

手机电池不要等到没电才充电。

一般我们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手机的电池电力要全部放完再充电比较好基本上是没错的,因为我们在以前使用的充电电池大部分是镍氢(NiH)电池,而镍氢电池 有所谓的记忆效应若不放完电再充的话会导致电池寿命急速减少。因此我们才会用到最後一滴电才开始充电。但现在的手机及一般IA产品大部分都用锂(Li)电 池,而锂电池的话就没有记忆效应的问题。若大家还是等到全部用完电后再充的话反而会使得锂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无法反应而寿命减少。最好的方法就是没事就充 电让它随时随地保持最佳满格状态,这样你的电池就可用的又长又久喔。这是从厂商那得到的讯息,并经过本身测试而得。

(来自:爱经验)

越长大,越胆小

越长大,越胆小

Boy Face Butterfly(图源:Public Domain Image)

吃饭的时候,小A说起女士出门的安全小技巧。一个小妹妹不以为然,随口说:‌‌“哪有那么多需要注意的,不能不出门啊。‌‌”

小妹妹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我们的‌‌“注意安全‌‌”,在她看来,不过是畏手畏脚。

小A说:‌‌“多注意一点没有错。有些事,我们不能去冒险,因为输不起。‌‌”然后讲了她身边发生的事情。

十年前,她的邻居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天傍晚,邻居家十三岁的小女孩下楼去院子里找同学玩,跟妈妈约定一个小时之后回家,但是小女孩再没有回来。一年之后她的爸爸妈妈也在争吵和悲伤中离婚了,一个好好的家庭散了。

三年前,她一个同学的同学在某单位实习,六点下班和平常一样走路回家,在路上离奇失踪,至今没有任何消息,爸妈瞬间满头白发。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过类似的悲剧,有时候觉得离我们好像很遥远,自己也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但像小A所说,有些事我们不能去冒险,因为输不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越多,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胆小;害怕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谨慎。

小时候,我们怕黑,怕虫子,怕老师训斥,怕生病,怕回家爸爸妈妈不在家,但是在生活中似乎没有害怕过坏人和危险。最胆大的时候应该是在二十岁左右,毫无准备地去陌生的地方,也不怕晚上出门,跌跌撞撞做各种事情。那时候好像什么都不怕,脑子里甚至没有危险的概念。

然而胆量并不是一直在增大,它像一条抛物线,很快开始下滑。现在,我们反而不如几年前胆大,害怕的越来越多,做事情也开始畏头畏尾,更加谨慎和敏感。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妈妈交代我晚上八点以后不要一个人出去,如果出去的话,一定要保证安全,要有男生同伴。那时候我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话,晚上出去总是不会过多考虑安全问题,也会自己一个人回来或者跟几个女生朋友一起玩到很晚,毫无防备地在路上说说笑笑走回学校。一个人旅行,一个人住青旅,一个人搭车,防备心理很弱,没有多少安全意识,很多事情想起来后怕。

在大学刚毕业那年,跟同学聚会之后十点半回去。同学把我送上出租车,然而那是一辆伪装成出租车的黑车。司机一直问隐私问题,还总是要拐弯偏离路线。我观察到计价器不会动丶副驾驶座上没有贴工作执照后紧张起来,在车上也不敢声张。借助手机导航,死死地盯着路,装作若无其事地跟他聊天。一路捏着一把汗,悄悄联系一个男生朋友,冒充家里人在半路上接到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大大咧咧的我,第一次感到害怕。突然意识到很多不好的事情并不是不会发生,之前碰巧没有发生在我身上,是我运气好。但是在生活中,没有谁会一直幸运。

那天回到家后我瘫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打电话,说一些吃饱饭丶穿暖衣丶睡好觉之类的话,才安下心来。

长大后,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并不是懦弱,是越来越懂得责任。当我们发现危险和死亡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会给亲人带来巨大伤痛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胆小丶谨慎。而这,绝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成熟。

我到外地上学,可能是水土不服,瘦了十几斤。放假回家妈妈看到我心疼到抹眼泪,一个月的寒假硬是把我养胖了。

大三时,有天晚上爸爸给我打电话,说他刚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是我朋友,说我出事了需要医药费。我对爸爸说这明显是骗局,你直接挂了就好。妈妈在旁边说:‌‌“你爸呀,听到你出事了就紧张起来,还让她照顾好你呢,你没事就好。‌‌”我隐约听到爸爸对妈妈说:‌‌“你不是也紧张到把花瓶都打碎了……‌‌”

08年地震暂时失联后,晚上打通电话,爸爸妈妈听到我声音时非常激动和感慨;小时候一次不小心摔破头流血很多,妈妈一直守着我泪流满面;我失恋后精神低迷时,全家人一起想办法帮我转移注意力……

回想很多事情,当时觉得爸爸妈妈大惊小怪,但是现在却理解了这种担心和敏感。在他们心里,我就是全部,太在乎,自然会紧张。

其实自从离开家之后,爸爸妈妈总是对我有太多的不放心:叮嘱我晚上要十一点之前回家;出去玩要每天汇报行程;疲惫的时候嘱托我多休息……我在哪里,他们就关注哪里的天气预报,我在哪里,他们就留意哪里的新闻。

以前不理解爸妈的做法,甚至认为很多关心是多余的。但长大之后,当我开始同样地紧张她们,才确切体会那种发自本能的关注和在乎。

一次打家里电话无应答,打爸爸妈妈手机也都没有人接听,突然开始坐立不安,给表哥打电话,开口就问家里出什么事了,怎么找不到她们,实际上只是他们跟朋友聚会的地方没有信号。一天晚上梦到妈妈在医院里,醒来怎么都睡不着了,等天亮立刻拨打妈妈的电话,确认没事才安心睡下。

虽然在爸妈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孩子,但是我清楚地意识到,爸爸妈妈老了。并且这种意识越来越深刻,想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一样去照顾他们,也不知不觉中像他们紧张我们一样紧张他们。

我也开始嘱托他们天凉了晚上睡觉关好窗户,叮嘱他们多出去活动,要求爸爸少吃盐丶妈妈少吃肉。逛街看到保健品想买给他们,也惦记着他们的生日和一些纪念日。当然,也知道报喜不报忧,告诉他们我很好,不用为我操心。

与此同时,我开始注意晚上不独自出门,在公共场所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始习惯吃早餐,注意锻炼身体。以前妈妈苦口婆心说的话,现在全都被我实践在行动中。我害怕我身体不好他们着急,怕我精神不好他们担心,怕我过得不幸福他们比我还难过。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是怎样一种感受?‌‌”一个回答结束了话题,‌‌“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因为爸妈只有你。‌‌”

‌‌“因为爸妈只有你‌‌”,这也是我们越长大越胆小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胆小,我们怕死,怕穷,怕远嫁,怕其他之前不怕的事情。

我甚至开始怕身体不好,不能陪他们一起走完许多路。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如果我有什么不好,会有人比我更难过。我的胆小,是懂得了责任。那些不负责任的勇敢,跟十八岁一样,渐行渐远。

越长大越胆小,这绝不是懦弱。胆小的背后,是慢慢懂得的责任;谨慎的背后,是渐渐学会的成熟。

(来自:博谈网  源:MU事务所  作者: 沐沐)

鲜嫩丝瓜如何挑选

鲜嫩丝瓜如何挑选

Si Gua4(图源:Flickr)

鲜嫩清甜的丝瓜,单独清炒就好好吃!但重点就在「鲜嫩」的口感,如果挑到老掉丶纤维化的,就整个「落漆」。怎麽挑,让达人潘玮翔来教你,赶快学起来!

外观丶无伤痕

尽量选择颜色比较深绿且正常椭圆条状的丝瓜,颜色太浅绿或太白的丝瓜表示日晒太久,里面容易纤维化,另外若有擦撞痕迹,内部会比较容易腐烂。

Si Gua1越重越好

挑选丝瓜时,越重表示含水量越多,品质较好。

表皮凹凸颗粒明显

Si Gua3

外皮粗糙并保有凹凸纹路丶颗粒的丝瓜比较新鲜。

果实饱满

形体看起来要饱满,轻轻触压时也觉得果实有弹性,这样肉质会比较鲜嫩。

花蒂呈黄绿色

Si Gua2

丝瓜尾端的花蒂如果存放时间越长,就会枯萎丶脱落,所以若还保有花蒂且不是乾燥变深褐色的丝瓜,表示比较新鲜。

(来自:食味生活  本文原始出处来自《台湾好食材》)

给孩子一把自愈的钥匙 释放压力

给孩子一把自愈的钥匙 释放压力

Walk in Park(图源:Pixebay)

在大自然里玩扮家家酒除了和邻居培养感情之外,也可以天天与植物花草为伍,这种开心是都市孩子所不能体会的。把拔从乐乐小时候就喜欢带他到山上走走,常常与花草和小狗玩耍,所以从小乐乐就不怕昆虫蜘蛛及大狗,反而是我这个当妈的很紧张他和狗狗太靠近,每次都要不断提醒他,「不是每只狗都和我们家的大狗一样,可以当马骑的喔!」

我很喜欢乐乐接触花草,每次逮到机会,乐乐就会抢着拔除院子香草园的杂草,没事就拔紫苏叶当零食,虽然没有糖果美味,但因为好奇心驱使,我看他也吃得津津有味。他也喜欢把薄荷及迷迭香放在手中搓揉後,留下微微的香草味陪伴他午睡,所以只要有机会,把拔就会带他到山上度个小假,总比留在家里看电视丶玩陀螺有意义。

记得有一次我们带他到花莲,看到路边的桑葚,乐乐就随手摘来吃,随行的友人还称赞他真的是小泰山,我则在旁边不断帮他洗摘下来的桑葚果,就怕他吃下不知名的小虫。哎!当小泰山的妈还真不容易,不过看他认真开心的模样,也不觉得辛苦了!反而以小泰山为荣,小小年纪就懂得野外求生,哈哈!

其实从大自然里真的可以带给孩子很多的乐趣,光是不同鸟类的叫声,他就可以研究一个下午;还有如何辨别鸽子与斑鸠,也引起乐乐很大的兴趣。有一阵子他的偶像还是独角仙,只因为它是昆虫界的大力士,就可以让他崇拜半天,就连睡觉也要抱着独角仙的照片入睡,真让我没辄!

不过,我很开心乐乐是个爱大自然的孩子,我相信大自然是上帝赏赐给我们的礼物,透过自然的力量,可以平衡我们的情绪及压力,所以趁早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也是给他一把身心灵疗愈的钥匙,让他提早学习释放压力,当大自然的好朋友。身处都市的我们,常常忘记我们也是源自大自然,不妨提早让孩子学习与大自然当好朋友,让他一生都拥有这把疗愈的钥匙。

(来自:心光网)

「教养」并不等於「环境」

「教养」并不等於「环境」

Child
「遗传」(heredity)和「环境」(environment),就像阴和阳一样,是通俗心理学中的亚当和夏娃,是老爸和老妈。在念高中时,我对它们就知之甚详了,多到当我父母责骂我时,我会告诉他们,假如他们不喜欢我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不能怪别人,只能怪他们自己,因为是他们提供了我遗传的基因和生长的环境。

「遗传和环境」——我们那个时候是这样称呼的——现在则被称为「先天和後天」(nature and nurture)。它们本来就非常强势,如今换了个名字後就更加强有力了。先天和後天涵盖所有的变项,每个人都知道,而且没有人会质疑「先天和後天」是推动者和塑造者。它们使我们变成今天的这个样子,更决定我们的小孩未来会是什麽样子。

没有人对这样的说法提出质疑,因为它看起来像是不证自明的。这两个决定孩子未来的因素就是先天——他们的「基因」(gene)和後天——抚养他们长大的方式;这是众所相信的,也是心理学教授所相信的。这样幸运的巧合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科学上,大部分的时候是专家认为是一种,一般街上老百姓想的又是另外一种。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不论是教授或是排在你前面准备付钱的那位人士,想法都是一样的:先天和後天决定了一切。先天(大自然)给了父母一个婴儿,而这个婴儿要变成怎样,决定於父母要怎样抚养他。好的环境可以弥补许多先天的不足;欠缺好的环境则会辜负上天许多的美意。

这就是我在没有改变想法之前所深信的。

但是我所改变的想法,是关於父母教养的方式,而不是环境的重要性。这本书不是那种遗传决定论的书;它绝对不是。环境本来就跟遗传一样重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验的事情,本来就和他天生能力一样重要。我所质疑的是「教养」是否就等於「环境」的同义词。把这两者当做同义词,我认为是自找麻烦。

「教养」不是一个中性词,它的身後还附有另一层涵义。它含有抚养丶照顾的意思在内,与「营养」(nourish)丶「哺乳」(nurse)来自同一个拉丁文的字根。把教养当做环境的同义词,是基於下面这个假设: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除了基因之外,就是父母教养的方式。我称它为「教养的假设」(nurture assumption)。只有在拉拔两个孩子长大,又与别人合写过三版有关发展心理学的大学教科书之後,我才开始对这个假设产生怀疑。一直到最近,我才确定它是错的。

要去反证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假设是很困难的。我的第一个步骤是去证明教养的假设不过是一个假设而已。我的第二步是要说服读者它是一个不成立的假设。我的第三步是提供读者一个新的假设来取代它。我所要提供的看法,与旧的丶想要取代的那个假设一样强而有力——是我们何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一种新的解释方法。我的回答方式是从小孩天生就拥有的心智来着手,因此,这需要先谈一下人类的发展历史。现在就请你跟我一起超越时空,到别的社会,甚至到黑猩猩的社会里看一看。

根据教养的假设,父母将文化讯息(cultural knowledge;包括语言)传输给孩子,并把孩子准备好,使他将来可以进入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但是新移民的子女并没有从他们父母身上习得当地的语言与习俗,富有的英国人子女看到他们父母的时间少到使这个理论不太可能成立。许多不同文化中的子女,如果行为太像父母的话是会惹麻烦丶有苦头吃的。但是这些儿童统统都学会了他们社会所期待他们的行为。

在婴儿的生命中,照顾他们的大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些人身上,婴儿学会了他们的第一种语言,形成第一次经验,并得到遵循规律的第一个教训。

儿童需要及早学习亲子关系与遵守规律,而且也需要学习语言,但是我不再相信儿童早期在家中所习得的经验,会决定他们以後的行为形态。虽然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目的,但是儿童在家中所学的东西可能和外面世界无关。因此当他们踏出家庭开始出外时,他们可能会很轻易地将这些东西抛弃,就像他们一出门就立刻把妈妈强迫他们穿上的毛衣脱掉一样。

(来自:心光网  本文节录自/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茱蒂.哈里斯)

影评:《危机女王》

影评:《危机女王》

Our Brand is Crisis《危机女王》(Our Brand is Crisis)改编自真人真事选战事件,讲的是南美玻利维亚协助民调极差的总统候选人为了在选战过程之中逆转胜,重金聘请美国竞选公关菁英来打选战的故事。电影很好看,前半段讲的是放诸世界各行各业皆准的超强专业行销术丶後半段才是讲政治本身,观影前不免想到了同样是在南美的真实选战事件翻拍电影丶2012年智利的《NO》,两部电影都是透过对的行销让颓势逆转胜,但一个是推翻旧势力的选举丶一个是推翻新势力的选举,两场选举竟都是用成功的行销术丶达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演员的特质有很多种,梅莉史翠普可以演谁就变成谁,而珊卓布拉克则是演谁都能把谁变成珊卓布拉克,这其实也是一种演技不是?珊卓布拉克本人讨喜有人缘,只要角色立场最终是个好人那麽由她来担纲演出就无法让观众感到讨厌,难怪乔治克隆尼觉得由她来演会比自己演来得好丶自己宁愿当当制作人就好(是的主角本来是要让乔治克隆尼演,後来珊卓布拉克太喜欢所以乔治克隆尼给她演)。
Our Brand is Crisis2《危机女王》片中不断引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名言丶政坛明星说过的话,乃至好莱坞名人语录,煞有其事让人想动手狂抄,但电影在最後又把纳粹说过的话故意误植在歌德语录中,提出一句「至理名言是否会因人废言?」的大哉问。毕竟谁都可以引经据典丶谁都可以把至理名言挂在嘴边,但那是无法代表讲这话的人里子灵魂的模样的。

全世界第一会演戏的是政客,第二才是演员。演员演戏是为了艺术为了说服观众相信他/她就是剧中角色,观众被说服的话看完电影之後还很愿意一起身鼓掌。但政客演戏是为了博取民众选票与信任,拿到选票当选之後通常就不再继续演下去了丶无法从一至终地把角色演到卸任丶演到落幕,这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故我特别喜欢《危机女王》在片尾那些有点刻意的铺陈:在被政客甜言蜜语蒙蔽之後,选民手中那张珍贵的选票可能一夕之间就会变成掌权者拿刀拿枪拿盾对付选民的筹码,一如片中最後结论「如果投票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丶那选举早就会是一件违法的事了」。这结论对於台湾选民应该一点也不陌生,多少人在投了票之後感觉到自己人生就是被当初的那张选票给困住了呢?

所以看完《危机女王》你将知道,最好的投票方法就是千万不要把选战当真,想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未来丶投下有智慧的一票,那将会比跟大家一起起哄来得更实际丶更实在。

(来自:远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