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会作回忆录》中透露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三句话

毛泽东、周恩来作为中共党史中最具代表的政治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关心中共党史的人们最关注的话题。虽然有众多机密文献官方尚未解密,但我们仍可通 过其他中共高层撰写的回忆录对文革探究一二。作家陈昭在阅读过林彪“四大金刚”之一,邱会作的回忆录后,撰写文章《打开中共党史迷宫的三把钥匙》中指出, 《邱会作回忆录》中透露了毛泽东、周恩来曾说过的三句话,这恰是后人洞悉文革史、中共党史迷雾背后真相的重要依据。

笔者读《邱会作回忆录》,有三句话跳入眼帘,无论如何挥之不去,令笔者冷汗阵阵,毛骨悚然:

第一句话——毛泽东在得知林彪摔死后说:感谢林彪帮了我一个很大的忙。

第二句话——周恩来说:中央政治就是处理好主席、林副主席、江青的关系。

第三句话——毛泽东说:邓(小平)作了许多坏事,一条是弃军逃跑;一条是到北京后与刘少奇、彭真搞到一起……

笔者读到这每一句话,无不惊出一身冷汗。笔者认为,这三句话极为重要。打开文革史、中共党史的迷宫需要一大串各种各样的钥匙,而这三句话应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三把。

一、第一句话——毛泽东说:感谢林彪帮了我一个很大的忙

林彪之死,惊天动地,震动全球。人们从来不知道毛泽东听到林彪死亡的消息以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坊间有一些传说,如说毛很悲戚,说毛摔东西,说毛抄诗寄哀 思……现在,邱会作将军告诉了我们:毛泽东的态度是两个字:高兴,而且非常高兴。这样的态度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不能不让人毛骨悚然。

邱会作说:“从(9月)15日晚起就变了,当得到我驻外蒙使馆关于林彪等人全部在温都尔汗摔死的报告,毛主席要汪东兴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了一句话:‘林彪 帮了我一个很大的忙’……”(《邱会作回忆录》,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页786)汪东兴向大家说:“主席知道林彪死了,很高兴!还与我们碰了 杯。并且说了‘感谢林彪帮了一个大忙。’”(《邱会作回忆录》,页798)汪东兴说,毛和工作人员举行了庆祝会,很高兴地喝了酒,“为林彪的死干杯!” (参见《邱会作回忆录》,页788;《心灵的对话——邱会作与儿子谈文化大革命》,页627)毛不仅自己高兴,还把自己的高兴传达给政治局的委员们,他要 让大家都知道他高兴,让大家和他一起高兴。这就是毛泽东对林彪死亡的第一反应。

和毛泽东同样高兴的是“四人帮”及其一伙,还有汪东兴,他们“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有一天政治局开会后,张春桥特地买了瓶茅台酒与政治局成员碰杯,表示热烈庆贺。这种“高兴”,是远离人性的,但是,却符合“毛性”,是典型的“毛性”。面对林彪死亡,高兴的是极少数。

“叶剑英看到他们(指‘四人帮’)的这种表演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姚文元红着脸叫:‘难道这不是好事吗?’叶帅严肃地提高嗓音说:‘是好事,也是丑事。共产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叛国逃跑,在国内、国外 将产生什么影响?’这几句落地有声的话,驳得他们哑口无言,低头不语。”(《李作鹏回忆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11年,页511)

“叶剑英管军队的第二天就召开军队高级干部会议。毫无思想准备的元帅们突然听到林彪叛党叛国自我爆炸摔死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整个会场顿时陷入死一般沉寂之中。”(《周恩来得知林彪摔死后真实反应》,红军之鹰吧)

黄永胜则扯肝裂肺地吼叫:“他妈的!跑什么跑?!”(《军人永胜——原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将军前传》,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0年版,页563)

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普通民众的反应基本相同,仅举一例: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金大陆至今还记得,他在一个冷风嗖嗖的夜晚,在复旦大学 的门口听到了林彪案发的消息,“像天崩塌了一片,我浑身哆嗦着走回家。”(《中国新闻周刊》,2011-08-19)还有无数的民众在想:天啊!毛主席的 脸该往哪儿搁啊!还有一些典型表现,如彭德怀,非常值得回味,本文不赘。

同情与悲悯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也是人道与人性的具体表现。对以上的这些态度简单地加以分析,很容易发现,凡是与毛泽东靠得近的,是高兴,干杯。显然,这离 开正常的人性实在太远了。与毛泽东离得远的,态度则大不相同,或大惊,或大骂,或彷徨,或不知所措,这是人之常情。应当说,毛泽东的这种表现是极其不正常 的,需要我们认真解读,反复思考。

面对如此冷酷的现实,人们有理由提出一个问题:毛究竟为什么这么高兴?按照常人的感情,常人的道理,作为毛泽东,胜过自己亲兄弟的“亲密战友”死了,自己 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死了,自己亲手缔造的党和军队的第二号人物死了,而且死得那样突然,那样惨,一家人几乎死光,作为掌门人,作为“一家之主”,能高兴 得起来吗?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生最大的敌手应当是蒋介石。当毛泽东得知蒋介石死亡的消息时是什么表现呢?——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寓所去世。毛 泽东的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起床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出乎大家的意料,毛听后并没有高兴,相反一脸的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 “知道了。”

一个是异常高兴,一个是一脸凝重,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毛泽东就是与众不同,他不但高兴,而且高兴得不得了。一个七十八岁的老翁,为什么会如此反常的兴奋?笔者试着揣测毛泽东高兴的原因有四:

其一,林彪死了,确确实实死了;其二,林彪一家的主要成员一起死了;其三,林彪死在了中国领土以外的地方;其四,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完满地实现了。

首先看一:文革是毛泽东的终生大业,可是林彪在文革中一直与毛唱反调,表面上跟着毛画圈圈,骨子里极力反对。特别是林彪纠合军委办事组和军队的将帅们,把 军队看得紧紧的。毛泽东认为,军队的“三支两军”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都支错了,和毛泽东、江青全力支持的造反派唱对台戏,林彪还居然敢公开向江青叫板。最让 毛胆战心惊的是在庐山上,瘦弱的林彪振臂一呼,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几乎全部带到了反对毛、反对文革的路上去。这岂不是要了毛的老命?这样的人,必须尽快 除掉,多活一天、一小时、一分钟都会使毛坐卧不安,使毛贯彻文革路线,和安排继承人的计划根本无法进行。林彪实在是毛的心腹大患。

再说,文革中,毛有时以势压人,混不讲理;有时谎话连篇,瞒天过海;有时栽赃陷害,恶意中伤;有时发狠发飙,不计后果;有时兴之所至,信口雌黄……搞得天 怒人怨,毛和江青根本无法向民众和历史交代。现在正好有了林彪这个替罪羊,毛可以把文革中的一切错事、坏事,一切卑劣手段,把群众的一切怨恨,统统让林彪 承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他永远不会说话了,省却了多少麻烦。所以,毛是真心地“感谢林彪帮了我一个大忙”。——毛泽东能不高兴吗?

再看二:林彪和他的老婆、他的儿子一起死掉了,几乎满门死光,免除了后患,特别是林立果,他死了最好。遗憾的是,林豆豆没有听命令,不和他们一起上飞机。不过,这已经是毛想看到的最好的结局了——毛能不高兴吗?

第三,纵观中共历史上的所谓“路线斗争”,毛要打倒一个人,一定要给他戴上“野心家”、“阴谋家”、“反党集团”之类的帽子。但是,制造这些帽子可不是件 轻松的事,要罗织罪名,编造理由,每次都漏洞百出,毛只能靠权势压服。毛整人有一个“杀手锏”,就是给政敌戴一顶“叛徒”帽子,只有这顶帽子才最省事,更 可以把对方一棍子打死。可是,若是按照“刘少奇式”,需要查档案,找证人,编材料,连懵带骗,劳神费力,还破绽百出。现在,创造了这个崭新的形式——“林 彪式”,他死在了中国领土之外这么一个绝妙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叛徒”帽子扣到他头上,还可以加一顶“卖国贼”,什么理由也不需要编了。他 要是死在国内,就无论如何戴不上“叛徒”帽子,那就很难打倒他。而且,对林彪也只能用这种办法,因为他没有任何把柄在毛手里,他清心寡欲,对权力没有丝毫 兴趣。特别被动的是,刚刚两年前,是毛泽东提名把他写上了党章,成为了毛的什么“接班人”。不用“叛徒”这个“杀手锏”,把他除掉实在是不可能的。——毛 能不高兴吗?

最后看四(这也是一个推测,一个更大胆的推测,但是却是必须有的推测):毛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除掉林彪,最大的难处是没有理由,可是又必须把他除掉。毛 绞尽脑汁,运用诸多计谋,如“瞒天过海”、“打草惊蛇”、“引蛇出洞”、“欲擒故纵”、“借刀杀人”等等,最后,请君入瓮。把林彪一家诱出北戴河,诱使他 上飞机,然后,让飞行员强行起飞,这时,毛的计谋就成功了一半。完全可能的情况是毛还给飞行员下了死命令:必须飞到中国国境以外。周恩来、汪东兴还向毛请 示要不要打掉他,周、汪简直糊涂透顶!为了双保险,毛又很可能派人在飞机上做了手脚,绝对保证飞机只要上天就永远不可能活着下来。现在,毛的计谋完满实 现,林彪一家被烧成了灰,抛尸外蒙古的黄沙之上。飞行员也一起命赴黄泉,所有的秘密也都付之一炬。人人都知道,毛一生奉行的哲学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 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其中的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都不过是陪衬,真正使毛“其乐无穷”的,是与人奋斗。这才是毛泽东的哲学的真谛。今天, 毛与林彪奋斗,把一个被誉为“常胜将军”的对手打得死无葬身之地,毛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怎么能不特别高兴?

有人会认为笔者在胡诌,在污蔑“伟大领袖”。笔者说,不是,这是在合理的推测分析。有这种看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请诸君仔细想想看看,“九一三”当夜,“中央”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哪一条不是唯恐林彪不离开北戴河,唯恐林彪不上飞机,唯恐林彪不跑的!?

李作鹏将军对“九一三”事件最大的质疑就是:“周恩来在全面掌控北戴河林彪、叶群的动向和企图,全面掌控山海关机场和256号飞机的情况下,未采取果断措施,致使林彪得以乘飞机外逃。而 他未能采取果断措施,可能还有更深的原因和背景。”“到底是想‘真拦’还是想‘真放’?为什么要放?谁又是真正放跑和希望放跑林彪的人?这个事件的背后是 不是还有文章?”(《李作鹏回忆录》,香港北星出版社,页576,577)李作鹏出了秦城监狱之后,对儿子说:“想了十年,才想清楚那一夜。”——李作鹏 想清楚了什么?李作鹏的儿子李冰天说:“我父亲想十年才想清楚,中央不是怕林彪跑,而是怕不跑。”(《李作鹏想了十年才想清楚那一夜》,2011年9月诸 多网站有此文)

中共党史专家高文谦先生认为:“事实上,北戴河距离山海关机场至少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如果周恩来当机立断的话,一杆子插到底,直接下令把山海关机场控制 起来,林彪是根本走不成的。当时,吴法宪就曾从旁提醒过周这一点,还建议他让李作鹏给山海关机场下令,在跑道上摆汽车,拦阻飞机起飞。周当时虽然答应了, 实际上却并没有落实下来。这种明显的举措失当,对为人行事一向精细周密的周恩来来说,实在是有些反常。不免让人感到其中可能另藏玄机。”(高文谦:《晚年 周恩来》,明镜出版社2003年版,页348)

王年一和笔者所写《256号飞机是先起火后迫降的》一文,详细分析了林彪座机坠毁的种种疑点。(载《重审林彪罪案》,香港明镜出版社,2004年)现在,从毛泽东的异常高兴的表现,是不是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疑点?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毛的这句话,必须看清几个关节点:感谢、帮忙,而且是帮了一个大忙,不是小忙;是“帮了我”,不是对别人,不是对“我们”,不是对共产党,只是对我毛泽东,只是对我一个人;所以我毛泽东是真心地感谢林彪。

邱会作将军说:“‘感谢林彪为我帮了一个大忙’,汪东兴没有感觉到它的分量,政治局的人也不一定都感觉到了,但是我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特别重。发生‘九一 三’,让我很震惊,但毛主席的话让我感到更震惊。这是毛主席的话呀,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不能这么说呀。我的理解是:毛主席对‘九一三’处理的想法 变了,原来他想在事情的判定和处理上等等再看,要把事件查清楚了再说。但是现在他改变了主意,他想要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程光:《心灵的对话——邱 会作与儿子谈文化大革命》,香港北星出版社2011年版,页628)

邱会作认为:“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一锤定音,也就是对林彪可以按需要任意处理了。从17日开始什么武装政变,谋害毛主席,轰炸机、高射炮、火箭筒等都逐渐出来了。林彪是顽凶,是‘现行反革命’的头目了,不知有多少人要做殉葬品了。

“对林彪是先定为武装政变的现行反革命头目才处理的,不先给林彪定下罪名就无法处理,也没有什么可处理的,所以,当时搞清林彪的问题毫无意义;如同八届十 二中全会处理刘少奇一样,不先在他头上扣上‘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反革命性质的帽子,也是无法处理,道理是一样的。先‘杀’后示众,是对刘少奇、林彪处 理的主要手段。

“林彪确实帮了主席一个很大的忙!接着‘二月逆流’,‘贺龙问题’,‘杨余傅问题’,等等等等,都由林彪担当了。”(《邱会作回忆录》,页786-787)

邱会作将军的判断没有错,林彪死后的历史确实如邱会作预料的一幕一幕的上演,剧目比邱会作想象的还要多得多。最后,竟然把整个文化大革命的恶果,全部推到林彪(和“四人帮”)的身上。

当然,必须看到,毛的高兴没有持续几天,他就一蹶不振了。或许这叫“乐极生悲”。但是,毛给我们留下的这句话和他的异常举动,是需要反反复复咀嚼的。

二、第二句话——周恩来的“中央政治”

笔者从邱会作回忆录中读到的第二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是周恩来对于“中央政治”的概括。邱会作说:“九大以后,黄、吴、李、邱进了政治局,并参加政治局的 日常工作。总理从爱护、关心、教育我们出发,和我们讲了几次什么是‘中央政治’以及属于‘中央政治’范围里的问题。什么是‘中央政治’?总理说:‘中央政 治就是处理好主席、林副主席、江青的关系。’”(《邱会作回忆录》,页680)

在这里,周恩来创造了一个特殊词汇——中央政治,并且对它进行了阐释:所谓“中央政治”,就是处理好与毛泽东的关系,与林彪的关系,与江青的关系。注意, 这个话,周恩来向黄吴李邱“讲了几次”,可见周恩来十分看重。我想,周是把这些看做自己在“高处不胜寒”之地的心血结晶,看做自己为官的秘诀,因此传授给 自己的下属和晚辈黄吴李邱。周也确实依靠这一秘诀,得以在变幻莫测、腥风血雨的中共党内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周对黄吴李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讲了 一次又一次,一定要他们领会。

邱会作刚刚听到周恩来这句话的感受是很不理解:“我们听后都笑了起来,本以为‘中央政治’是很高深的东西,怎么‘中央政治’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我 起先对总理的话理解不深,后来有所理解,还是不够深,等到‘九一三’被打倒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总理说得太高明,太深刻了,简单明了恰到好处。”

“我们对江青的蔑视,总理看得很清楚,他内心是支持我们的,但他也非常清楚,这样下去也是不行的,因此他用‘中央政治’这个说法来教育我们。总理的诚心诚 意和大局观念,使我们也大有领悟。一、对江青的态度不是对她个人如何如何,而是和主席连在一起。二、主席不是很反对江青,我们没看清,受汪东兴误导很大。 三、不能感情用事而没有城府。”

“后来在九届二中全会上,以及会后主席一系列的言行,使我对中央政治越来越懂得多了一些,但是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懂也没有用了。”(《邱会作回忆录》,页681)

从邱的上述话语可以看出,正像邱自己说的“我们没有真正懂得中央政治,在中央的政治斗争中是幼稚的。”(《邱会作回忆录》,页681)直到“九一三”事件以后,经过二三十年的炼狱,邱会作终于渐渐悟出了周恩来的超人智慧和有别于他人的政治眼光。

感谢邱会作将军给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如此重要的回忆,给我们提供了打开中共党史迷宫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周恩来是如何处理他与毛泽东、林彪和江青的关系的呢?

(1)周与毛的关系

周与毛的关系经历了两个关键的转折,一是延安整风,二是1956年的反“反冒进”。延安整风时,毛为了把周恩来这个昔日上级的威风彻底摧垮,把周当做仅次 于王明的第二批判重点,当做“经验主义”的代表,狠狠批判,让周彻底臣服自己。从此以后,周就以毛的是非为是非,一切服从于毛。周恩来原来是毛的上级,通 过延安整风,不是降为毛的战友、同事,而是变成了毛的臣属,变成了毛的“后勤部长”。

从1956年开始到1958年,毛泽东心血来潮,指鹿为马,狠批周恩来,说什么离右派只差五十米,或五十步,使得周不得不提出辞职。从 此,周又进一步蜕变,从一般意义上的“臣属”,蜕变成了毛的奴仆。凡是毛的话,不论对或错,周都言听计从,照办不误。许多时候,周明明知道毛是错误的,但 也按照毛的旨意办。发展到文革,周便当然地成为了毛的忠顺的帮凶,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周不但自己甘当毛的忠实奴仆,还要使毛的皇权达到无远 弗届,无孔不入。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先生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周恩来的最大本事就是把毛泽东的一切错误能说到让别人接受。”(曹长青:《三代人都是失败 者——悼梁从诫》,载美国《世界周刊》1992年3月15日) 周恩来甘愿做毛泽东的工具,在某些时候甚至和江青一样,也做了毛泽东的一条狗。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周恩来自己得了癌症,毛却违背医疗规则,把医生的医案视为废纸,不准给周做手术,把周活活折磨死;毛唯恐周死得不快,在周病入膏肓的 时候,掀起了“批林批孔批周公”的恶浪,把周批得狼狈不堪;毛还攥着“伍豪启事”的杀手锏,随时准备给周以致命一击。——毛对周从肉体上、从精神上、从历 史上三箭齐发,简直残忍到了极点。最后,周早于毛九个月离开人世,才结束了毛周关系这一幕惊心动魄的丑剧。

在周与毛的关系上,周给黄吴李邱所做出的示范,就出不了上述的框框:就是要无条件地臣服于毛。在这一点上,黄吴李邱是容易做到的,因为在他们心中,毛也是 至高无上的,是他们的头领,他们对毛同样忠心耿耿,说一不二,一直到他们离开人世。黄吴李邱和江青斗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为江青和毛不是一回事。

(2)周与林彪的关系

周与林彪的关系只发生了一次转折,就是1966年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此前几十年,周一直是林的上级,自此以后,林变成了周的上级。但是,这个关系非常 好处。林虽然地位高出了周,但林始终对周毕恭毕敬,把周视为师长,并且要求黄吴李邱好好服从周的领导,帮助周分担和解决困难。李作鹏、邱会作、吴法宪的回 忆录中有许多有关的叙述,读来催人泪下。文革以来,周恩来只有在林彪面前,才有人的尊严,能够得到亲情和温暖。因此,周恩来深情地对邱会作说:“老同志就 是老同志!”“老同志是能够理解大事的!”(《邱会作回忆录》,页683)周与林彪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最后,周恩来看清了毛的意图 后,完全站到了毛的一边,参与毛对林的最后围剿,致使林彪葬身异国荒沙,至今尸骨不存,令人扼腕痛惜到极点,令人心寒到极点。这恐怕也是周在得知林彪死讯 后嚎啕大哭的原因之一吧。

(3)周与江青的关系

周恩来与江青的关系,是文革中最不可理喻,也是最荒唐的。本来,江青与周是不可比的,因为周比江高出得太多。但是,由于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让江 青当上了冲锋陷阵的“旗手”,让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让江青成为了毛的代言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江青就变成了周的“上级”。更 加上江青的野心,和她的霸道骄横、狐假虎威,江青常常把自己摆在仅次于毛泽东、林彪的第三位的位置。也由于周自己性格上的特点,周在很多情况下,完全变成 了江青的下级,甚至臣民,甚至奴仆。1968年3月23日晚的大会上,周恩来甚至喊出“江青万岁”的口号。毫无疑问,这是江青得到的最高级吹捧。

黄永胜对周恩来和江青的关系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黄永胜的儿子问黄永胜:‘你对周总理怎么评价?’”‘搞外交他是一把好手。搞内政嘛……八级泥瓦匠。’他做了一个在墙上抹泥的动作。“他应该很有能力的呀!

“就我亲眼看到的,周恩来在政治局简直就是一个受气的小媳妇。江青整他,他就逆来顺受,一句都不敢反驳。有一次开政治局会议,有重要议题要研究,还没有开 始,江青就闹,说:总理,你要帮我解决一个严重的问题,不然要出大事情!周恩来问:江青同志你有什么严重的事情?江青说我房间里那个马桶现在天冷不敢用, 太凉,一上厕所就感冒,一感冒我就不能去见主席,怕传染主席,我也很快要闹大病。这个问题还不严重啊?周恩来说这怎么办?开完会我派人去看一看?江青不 干,说总理你对我没有革命感情,阶级敌人恨不得我快点死!周恩来没办法,会也不开了,带着我们几个到江青那里去,对着江青那个马桶,用手这样托着下巴,这 样看看,那样看看,也想不出办法来。想来想去,最后说,江青同志,这样好不好,我们没有一种技术可以把这个马桶的垫圈加热,但可以用保暖的东西把垫圈包起 来,外面再用软和的布料包起它来,就可以临时解决了。江青一看也确实没别的办法,就同意了。周恩来又马上叫中央办公厅派人来做好它。”(《军人永胜——原 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将军前传》,页539-540)

周恩来的上述表现,给黄永胜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我们读完这段文字,也是悲愤难平!堂堂中共权力最顶峰的人物、一国总理周恩来已经沦为江青的管家甚至奴 婢!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周恩来凭借着他的威望和地位,居然将一个中央政治局拖着跑,让政治局也变成和他一样的奴婢。被周恩来拖着的还不是个别的、某一位 政治局委员,而是政治局的正式会议!这成什么体统!周恩来把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政治局变成了对江青“逆来顺受”的“小媳妇”!

吴法宪也回忆道:“在我们与江青等人的矛盾激化后,周恩来为调解江青和军委办事组之间的矛盾,真是费尽了苦心。有一天晚上,周恩来把黄永胜、我、李作鹏、 邱会作,叫到钓鱼台十一号楼江青的住处去开会。会前,周恩来告诉我们,这次要和江青、陈伯达、康生、姚文元一起,开一个团结的会议,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缓和一下气氛。他还特别告诫我们,不论江青说什么,都不要吭声,不要说话。我们来到江青的住所时,周恩来要我们在楼下等候。一会儿,看见江青出来,周恩来 赶紧上前去扶着她下楼。见到了我们,江青一边下楼,一边开口骂道:‘你们军委办事组的人,身穿的绿军装,头戴的红五星,领子上的红领章,这些都是老娘给你 们争来的。你们目无中央,目无组织纪律,不觉得可耻吗?’江青的脾气很大,一骂就是个把小时,滔滔不绝,姚文元也在那里帮腔。因为有周恩来的嘱咐,只是为 了团结,我们就一直站在那里,听江青训斥,一声没吭,忍气吞声,啼笑皆非。”(《吴法宪回忆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版,页732-733)还有周 恩来为江青试水杯的水温热不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江青如此放肆,如此疯狂,如此嚣张,一方面得自于毛泽东的娇宠和纵容,一方面也得自于周恩来的恭 顺、驯服和奴性。

如果没有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的书,善良的人们就是有天大的想象力,也想不出中共最高级的领导核心会是这么不成样子!周恩来想要黄吴李邱学着他 的样子对待江青,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几员武将不吃江青那一套,一是因为江青的那一套都是胡作非为,胡搅蛮缠,无法无天,而且也不顾起码的礼仪;二是因为他 们以为江青只是江青,和毛泽东是两回事。然而,正是由于他们对于周恩来的“中央政治”没有入门,他们盲目迷信毛泽东,盲目听信汪东兴的鬼话,以为江青的行 为都是她自己一个人所为,所以,他们这样做,带来了致命的后果。然而,他们错了吗?

何谓政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政治基本上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现在,中国的政治被周恩来浓缩概括为这么一句话,浓缩到处理好与毛、林、江青三 个人的关系。周恩来不认为“中央政治”应当是一种完备的制度,一种先进的体制,一种严密的规则,一种人人都要承担的义务和具有的权利,却认为只是几个人的 关系。这实是中共的一个大悲剧。

三、第三句话——邓小平弃军逃跑

笔者从邱会作回忆录中看到的第三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是邓小平曾经弃军逃跑。这话是毛泽东在中共九大的正式会议上说的,是不会错的。邓是中共继毛泽东之后供奉的顶级“伟人”,他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卑鄙的事呢?

邱会作将军回忆道,1969年4月11日下午,毛泽东谈到对邓小平的评价,说:“邓作了许多坏事,一条是弃军逃跑;一条是到北京后与刘少奇、彭真搞到一 起。”(《邱会作回忆录》,页628)九大期间的大会开得不多,“主席几次召集老同志、各大组的召集人、各部门的负责人开会。主席不厌其烦地多次讲话,这 么上心,这么用心良苦,是少有的。”(《邱会作回忆录》,页625-626)1969年4月11日,毛泽东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毛在会上大谈共产党的 “路线斗争”,其中谈到上述对邓的评价。

毛在九大期间的讲话有正式文件依据,毛把邓曾经“弃军逃跑”定为邓所做的“许多坏事”中的首要一条。邓的这段经历,在《红七军简史》中有记载,军内高层尽人皆知。

邓自己也承认这回事,只是回避“弃军逃跑”几个字。文革开始两年后的1968年6月至7月,邓向中央写了一份《我的自述》,其中说:“现在我认识到,当时 失去联系的两部份部队还没会合,立足未稳,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我,在这种情形下离开部队是绝对不应该的,是严重的政治错误。”1972年8月3日,邓致信毛 泽东,说道:“我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是在1931年初不该离开红七军,尽管这个行为在组织上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是极端错误的。”邓没有说清楚真相, 他也不敢说清楚真相。“失去联系的两部份部队还没会合,立足未稳,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我,在这种情形下离开部队”,这是“弃军”;当时的部队处于极度危险之 中,你害怕跑掉了,这是“逃跑”。“弃军逃跑”怎么会“在组织上是合法的”呢?如果“合法”,就叫做“批准离队”,那不是“错误”,更不是“极端错误”。 所谓“极端错误”是邓自己的定性,其实这是一项严重的罪恶。

据知情人说这一段历史是这样的:1929年底,邓小平受中共派遣,与陈豪人、张云逸等组织百色起义。百色起义前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第一次面临危险抛却部队 逃之夭夭。后来,组成红七军,李明瑞任红七军总指挥,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1931年初军长张云逸与政委邓小平各率一部由广东到江 西与中央红军会合,进入江西不久被敌军截断,两部失去联系,邓带领一部分部队到了江西崇义。几天后,邓去杰坝找赣南特委接头。此时,敌军对崇义红军发起猛 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情况紧急,部队急切等待着最高首长邓小平指挥部队或抵抗,或突围。这时,邓就在崇义附近的山头上,听到前方枪声紧急,吓破了胆,立 即决定弃队逃走,并带走了许多军饷。非常明显,邓是为了保命临阵脱逃,做出了这种无耻勾当。这是邓第二次弃军逃跑。

由于弃军逃跑,邓遭到严厉惩罚,此后,都是担任比较低的职务: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南村区委巡视员——总政秘书长——总政宣传部干事,主编总政“红星报”,一直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前夕。(参见邓小平《我的自述》)长征中邓小平则是“跟着走”。

邓小平不仅有这两次见危险就跑的卑鄙行为,据知情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也有类似行为。可见,遇到危险就逃跑是邓小平的一种习惯。

现在,我们读邱会作将军的回忆录,就使我们不得不对“弃军逃跑”这四个字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联想。

“弃军逃跑”非常浅显明了,小学生也能解释得清楚。逃跑是可耻的,弃军逃跑更是可耻的。如果所弃之军是一个排、一个连,虽然可耻,但罪过还比较轻。然而, 当时的邓小平已经是一个军的政委,以如此高级的职位,在危急关头,竟然抛弃自己的部队逃跑,的确是大大的“坏事”,是大大的罪恶。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犯下这样的罪恶,笔者认为,只能从邓的品质上解释,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难道允许有第二种解释吗?邓小平弃军时的局势,正如他自己所说, “当时失去联系的两部份部队还没会合,立足未稳”,在这样危在旦夕的时刻,作为主要指挥员,却能够扔掉部队,自己逃走。这样的事,在军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只有像邓小平这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由于邓的这一品质,决定了他的许多行动具有卑鄙龌龊的性质。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从来没有当中共中央主席,也没有再当一次中共中央总书记,没有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没有当国务院总理,但是,他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里,实实在在地当上了中国的“太上皇”,扮演了现代“慈禧”。由于邓小平爬上了“太上皇”的实际地位,主宰了中国一段时日,从而使他的品质充分暴露,把他 的真实嘴脸展现在国人面前——邓小平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视为玩物,把党的章程视为手纸。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邓是中央 政治局常委,不是总书记。邓为了自己当上“合法”的中央军委主席,把中央军委主席由中共中央主席担任的规定,改为:“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 员会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1982年9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这样,他得以以一个政治局常委的身份当上中央军委主席,上演了一出“削履适足”的丑剧——削中国共产党党章之“履”,适邓小平想当军委主席之 “足”。

五年以后,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邓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了,人也已经到了超高龄——八十三岁,但是,这位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人,还舍不得“军委 主席”这把椅子,还想坐几年。可是,十二大的党章刚刚为他规定军委主席要由政治局常委担任,怎么办?于是,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又一次“听党的话”—— “听邓的话”,再次“削履适足”,把十二大刚刚为他量身定做的党章,又改为:“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 文修正案》,1987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从而,一个党员当起了中央军委主席,掌握指挥号令三军的大权,掌握按动核按钮的大 权!(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军委第一副主席,是党员邓小平的下级)。从此,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诞生了,也被后来的“核心”继承下来,且看明年的十八大会不会 “发扬光大”。

邓小平还把中共中央总书记视为他的“大秘书”(赵紫阳语),把政治局常委视为掌中之物,他不是政治局常委,更不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但是,他却一个通知,就 把政治局常委召到自己家里,由他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国家命运;他可以超越政治局常委会,超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颐指气使,下达命令,而 且下达了一个把中国共产党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命令。

见到权力就拼命抓,抓住权力就死不放手,这和见到危险就逃跑,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典型的“邓小平特色”。邓小平这样的行为,不从他的品质来认识,成吗?

让我们再看看邓小平为了早一天重新爬上权力最高层的表演。

林彪事件爆发,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邓小平看到他重新出头的机会到了,就费尽心机争取早日东山再起。邓明白,要重新出山,必须讨得毛泽东的信任与欢 心,1972年8月3日,邓给毛泽东写信,说:“我的错误和罪过,在1968年6、7月间写的‘我的自述’中,就我自己认识到的,作了检讨。到现在,我仍 然承认我所检讨的全部内容,并且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这个“永不翻案”的保证是非常著名的,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不少加分。但是,邓小平懂 得,只有“永不翻案”的保证是不够的,必须有特殊的表现。

高文谦先生指出:“在毛泽东看来,在林彪事件以后,党内只有邓小平才真正具有在政治上挟制乃至取代周恩来的实力,就像当年中共八大以后,指派邓以总书记的 身份挟制周一样。不过让毛踌躇的是,邓在文革中曾被打入冷宫多年,他能否不记旧账,甘心为自己所用,成为对付周的一张王牌,还有待观察。这就是毛之所以点 名让邓小平出席这次会议(指1973年11月批判周恩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时邓不是政治局委员——笔者注)的原因所在。此外,老于权谋的毛还有更深一层 用意,那就是有意藉此在周、邓两人的关系中打入一个楔子。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会上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尽管他这时还只是一个列席会议的普通中央委员。为人精明的邓当然看出毛泽东点名让他参加这次会议的用 心,是对他的一次观察和考验,期待他在批周的会上作出有分量的发言,讲出毛想要说的话来。只有这样,才能戴罪立功,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就像只有当他表示 ‘永不翻案’之后,毛才会高抬贵手,把他从江西的流放之地召回北京一样。

“为了让自己的考试及格,邓小平对他在会上批周的调子颇费了一番心思,用心揣摩毛泽东的心事,而且一直按兵不动,直到会议快要结束时才作了发言。他的发言 简明扼要,切中要害,既讲清了周恩来问题的性质,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迫不及待地要取代主席’;又对周提出了‘忠告’,道出了毛对周的疑虑和担心,说:你 现在的位置离主席只有一步之遥,别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你却是‘可望而可即’,希望你自己能够十分警惕这一点。

“应该说,邓小平的这番话虽然不多,分量却很重,仅仅几句话就把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欲加之罪讲了出来,而这恰恰是让周深感委屈的地方。而且因为这是诛心之 论,比江青加的罪名,更让周有口难辩:邓本人并非不知道周对毛一贯尽忠守分的为人,但为了重新获得毛的信任,还是昧着良心讲了出来。当然,邓小平是个聪明 人,这番话点到即止,随即转移话题,着重谈了他对国际战略形势的看法。”(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页471-472)

邓的这次表演非常成功,深得毛泽东满意,于是,邓就踩着病入膏肓的周恩来的身体爬了上去。至于周恩来怎么样,邓就不管了。为了自己抓到权力而不顾一切,这又是典型的“邓小平特色”。邓这样的行为,不用他的品质来解释,成吗?

邓小平一旦掌握了实权,依照他的品质,可怕的后果就一幕一幕地演出了。邓是什么事都敢做的。看看邓小平爬上“太上皇”宝座后的作为,即可一目了然。仅举数例:

1,所谓“对越自卫反击战”,完全不是什么“自卫”,而是中共发动的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邓为了树立自己的“军威”,为了支持灭绝人性的波尔布特野兽政权苟延残喘,悍然对越南发动战争,“教训教训”越南,使中国几万平民子弟当了炮灰。

2,从1981年到1989年的短短八年时间里,邓悍然拿下三个中共中央一把手——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其手段之流氓残忍的程度可谓空前,最后竟然把总书记赵紫阳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了十几年,一直到死。

3,运用职权图报复,泄私愤,悍然“审判”所谓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有“罪行”要审,没有罪行捏造“罪行”也要审——这就是邓的信条,开创了 用法律手段解决党内问题、镇压共产党老干部的恶劣先例。对文革中响应毛泽东号召造反的小人物聂元梓、蒯大富等人,统统被判重刑,判刑的根据不是证据,而是 根据邓小平、彭真等人的“指示”。

4,已经八十五岁的邓小平,凌驾共产党中央,凌驾人大和宪法,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调动几十万最精锐的野战军,对和平请愿、手无寸铁的莘莘学子大开杀戒, 并且狂妄叫嚣“杀二十万学生,换二十年稳定”;屠城后,全国大抓捕、大清查。邓咬牙切齿地叫嚣“连百分之一的宽容也不给”!开创了中外现代史上最凶残、最 血腥的记录,断送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民主化的前程。

5,近日,网络上又揭露出惊人史实,据纪登奎的儿子纪坡民披露:1975年8月初,河南省南阳、驻马店、许昌、周口等地区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引发洪河、 颍河暴涨,众多水库面临垮坝危险!河南省领导人立即向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李先念报告险情。纪、李认为只有动用部队才能化险为夷。当时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 和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有权力和能力调集部队参与抢险。

8月7日22时45分,李先念给邓家里打电话。邓榕(邓小平的女儿)接到电话后说邓不舒服,已经入睡。李说发生了非常危急的情况,必须叫醒。但邓榕坚持说 不能叫醒,有事天亮再说,并挂断了电话。8日零时20分,情况十万火急,河南省领导人直接向李先念要求动用空军。李先念、纪登奎再次给邓打电话,要求动用 空军,但电话再次被邓榕挂断。李先念和纪登奎急得跳脚也无可奈何。40分钟后,水库决口,高涨的洪水漫坝而过,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以每秒6米 的速度铺天盖地向下游冲去。仅仅6个小时,板桥水库就倾泄7亿立方米洪水。沉睡在梦乡中的人们,刹那间变成水底冤魂。几天之内,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一万多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计六十多个水库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六十亿立方米的洪水,使东西一百五十公里,南北七十五公里范围内一片汪洋。一千多万人受灾,二十 多万群众死亡。

其实,当晚邓并没有生病,也没有入睡,而是在打牌,一直打到8日清晨。非但如此,邓小平对这一灾难长期禁锢封锁,使民众不知道真相。(参见2011年8月 25日诸多网站)这一水库垮坝惨剧被评为二十世纪全世界最惨烈的十一项人为惨剧第一名。(其他有核电站爆炸、农药中毒、飞机失事、楼桥垮塌、巨轮沉没等人 为因素造成的灾难)邓小平在这场惨绝人寰的特大灾难中的表现,难道不是他的品质的真实写照吗?

正是由于邓小平自身的恶劣品质,所以,邓在有关党史研究,有关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评价上,三令五申不许涉及个人品质,不许作道德评价,要“宜粗不宜 细”。邓曾经说过:“现在有些同志把许多问题都归结到毛泽东同志的个人品质上。实际上,不少问题用个人品质是解释不了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页 298)中国共产党历史中之所以产生一系列问号和空白,得出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就是因为不考虑领导人的个人品质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不抓住这个关键,许多问题简直像痴人说梦,根本解释不通。

有无数的事实证明,邓小平的个人品质十分恶劣,十分肮脏。邓小平是个从来没有理论的人,是个不讲理论的人。许多年以来,邓小平被他“御封”的继任人用一些 “光环”罩着、护着,所谓“总设计师”、“核心”,还是一个“理论”的创立者,即使干出了骇人听闻的滔天罪行,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对他也不能揭露,更 不能批判声讨,甚至连回忆都不准。笔者认为,打破对邓小平的吹捧和迷信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是不可绕过的坎。不揭露和批判邓小平的种种谬论、 丑行和罪恶,中国不可能前进。

结语

邱会作回忆中毛泽东、周恩来所说的三句话,非常珍贵,非常重要。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句话,却可以为我们吹散许多迷雾,扫清许多重大的障碍。中共把中国大地搅 得天翻地覆,天怒人怨,把中国引向了错误的道路。由于中共把自己的历史弄成了一个迷宫,发生了一个错误,就用一个谎言遮盖,于是又犯第二个新的错误;然 后,又用一个谎言遮盖,于是又犯第三个更大的错误……如此滚雪球,错误越犯越多,谎言越编越大,迷宫也越来越玄,打开迷宫需要的钥匙必然也就越来越多。笔 者认为,这三句话可以视为许多钥匙中的十分重要的三把,它像显微镜、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革,认清中共的本质。感谢邱会作将军的洞察力,他能够抓住 如此重要而关键的内容,为我们指点迷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局看探:军改人事2016

而随着军改按部就班的推进,虽然中共官方一直没有给出明确信息,普遍认为,南京军区司令蔡英挺、北京军区司令宋普选、总装部长张又侠、总后政委刘源,以及武警司令王宁,是习近平军中的铁杆支持者。那么,在这样几近推倒重来的历史性变革下,习近平最为信任的将领的走向又将如何?他们在此轮军改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值得关注。

张又侠:“老将”再堪大用

现年64岁的张又侠被认为是习近平器重的“红二代”密友。其父亲张宗逊是开国上将,曾任总后勤部长。张宗逊是陕西人,与习近平父亲习仲勋既属同乡,又曾在西北野战军搭档。习、张两家为故交。多数观点认为,在此轮军改大变动中,张又侠将以军委委员身份,继续执掌由总装和总后合并而来的大后勤部,以助习近平稳势。

将门之后的张又侠,18岁参军,40多年军旅生涯,逐级升迁,在成都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人脉颇深,又有着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两大核心部门的一把手经验。张又侠在军中人脉,将为习近平的军队改革提供重要支持。

而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先后两次参与中国对越南战争的张又侠,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实战指挥经验的现任解放军高级将领。这些都是他的优势,足以为习近平分忧。

根据中共当局的领导干部年龄限制,军委副主席范长龙2017年19大时(时年72岁)必然要退,其接班人随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此前,张又侠曾多次传出升迁传闻。虽然1950年出生的张又侠已经是65岁的“高龄”,但按照惯例,解放军大军区正职以上的高级将领,退休年龄比地方大员更为宽松。普遍认为,张又侠是军委副主席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在军中将领年轻化的大趋势下,张又侠在完成稳局使命后,在19大退休也是不错的归宿。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张又侠必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蔡英挺:“黑马”不黑

相较张又侠,现年62岁的南京军区司令蔡英挺前景更为广阔。蔡在2012年10月才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被外界称为“习近平军中提拔第一人”。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蔡的两次关键性提拔都是发生在习近平当政之后。蔡英挺于1970年入伍,曾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秘书、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长期在南京军区服役,2011年出任副总参谋长,2012年10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2013年7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其中,2011年出任副总参谋长和2012年重回南京军区成为一方诸侯,被认为蔡英挺军队仕途的重要转折点。2011年蔡英挺破格晋升为副总参谋长时,外界便预测他作为习近平的铁杆亲信,加上军方高层关系,十八大会更上一层楼。据称,蔡英挺与习近平的交集发生在习在福建担任省长之时,当时蔡英挺多次随张万年赴福建视察,双方合作默契,习近平担任军委副主席后,点名提拔的第一人便是蔡英挺。

至于蔡英挺在军改之后的安排,有消息称,中共军委主席习近平已钦定蔡英挺出任新成立的军委联合总参谋部参谋长一职。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挺在对台防务上,是解放军中通晓此道的优秀将领。而且,他在对日的军务上,亦有着很强的个人理解。这在目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会否擦枪走火谁也不知道,因此如蔡英挺这样有着完整的军队履历,精于作战,尤其通晓对台、对日战略,而东南沿海局势,恰恰也是习近平军改的主攻方向,由此可见,蔡英挺获任总参谋长也是人尽其才。而蔡英挺地方——中央——地方的任职轨迹,也为蔡英挺再度回到中央,未来直接进入军委做好了铺垫。

宋普选:“御林军总管”坐镇中央

出身南京军区的宋普选,从其职位就可获知习近平对他的信任。军改前的北京军区是解放军负责中共权力核心北京防务的大军区,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为首都北京,办公场所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区高井,简称西山军区大院。因此,必然需要是当政者可以信赖的人,为其防范、严控眼皮底下的北京城发生“骚乱”。据称,胡锦涛曾表示,北京军区的取向,对任何一派政治势力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1954年出生的宋普选,山东博兴人,毕业于国防大学。长期在济南军区服役,2002年晋升少将。2006年,宋普选出任隶属北京军区的第54集团军军长。2009年,宋普选出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为副大军区级将领。2013年7月任国防大学校长。在担任国防大学校长仅1年5个月,与张仕波对调上任北京军区司令,习近平对其信任可见一斑。2015年9月3日,北京大阅兵时宋普选被习近平指定为总指挥。

对于宋普选在军改后的走向,外间有分析指其可能出任东部战区司令。不过,也有消息称,宋普选将坐镇中央战区,作为战略预备队继续拱卫首都北京的安全,战时随时增援其他战区。有消息称,设立中央战区的动议便是由北京军区主导提出,深获习近平信任的宋普选显然是合适的执掌人选。而在未来中共十九大后,料军委中也将有他的一席之地,一如胡锦涛时期的北京军区司令房峰辉。

王宁:“军二代”续掌武警

在几近推倒重建的军改中,武警部队涉及最少。现任武警部队司令王宁,仕途前景被外界普遍看好,且在习近平推行军改之际再被重用。有传闻称,“军二代”出身的王宁,或已是中共新军委成员的考核人选之一。有消息指出,在军改之后王宁仍将续任武警司令,辅佐习近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并在反恐等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

1955年出生的王宁属于根红苗正的“红二代”。他的父亲曾任南京军区副军级干部,岳父则是中共开国中将、南京军区原政治委员杜平,舅舅则是南京军区原司令固辉上将。王宁曾长期在南京军区服役,20世纪80年代曾赴云南中越边境参加对越作战。1994年10月,王宁调到驻福建的第31集团军工作,历任第31集团军防空旅旅长、集团军副参谋长、91师师长等职务。

进入新世纪后,王宁担任了江西省军区司令、31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据称,王宁在31集团军工作期间,就与时任福建省领导的习近平相识。在2014年6月,王宁从北京军区参谋长位置升任副总参谋长之后,在2014年年底的将领调整中就又出任独当一面、责任重大的武警部队司令,显示他颇受习近平的信任。2015年7月31日,王宁晋升上将军衔。

刘源:“不谋而合”者的迷局

总后政委刘源,是过去一段时间外界讨论声音最大的高级将领。就在12月18日,一份据称是刘源内部讲话的文稿盛传,包括前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之子罗援少将也转发了该文。内容显示,在两天前召开的总后勤会议上,刘源对自己跻身新的军委委员名单的事情予以否认。对自己未来的仕途,65岁的刘源也给出明确的说法,作为总后勤部的“末代政委”,“我个人的军旅生涯也将划上完满句号。”

先从政后从军的刘源,由河南省副省长进入军界,后历任武警部队副政委,军事科学院政委等职,他在2009年就已晋升上将军衔,2011年开始担任总后政委。网络上热传的“临别稿”虽真假莫辨,但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刘源辞职已成定局,他将不在新成立的军委机构中担任职务。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于刘源去向猜测,有消息指,鉴于刘源在军中反腐所起到的作用,新军纪委书记仍然非他莫属;也有消息称,退役后的刘源将进入全国人大担任副国家级的副委员长。

而中共官媒《北京日报》旗下的微信公众号12月23日刊发题为《军人刘源的四场“特殊战役”》一文,文中回顾了刘源力主揪出了军中巨贪谷俊山,还连带挖出了其背后的两只大老虎——徐才厚、郭伯雄。文中特别提到,多年来,在重大问题上,刘源都能保持与习近平“不谋而合”。观察人士指出,“宁肯乌纱帽不要了,也要拿下贪官!”需要勇气,能够急流勇退则更显政治智慧,解甲归田著书立说不失为刘源的好去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共军改的推进,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消息满天飞。日前有消息称,陆、海、空三军主帅均将换人,而三军主帅的继任人选也已基本确定,将分别由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作成,副总参谋长孙建国和乙晓光接掌。

还有消息称,陆军政委刘雷(原兰州军区政委)、副司令彭勃(原兰州军区副司令)、政治部主任张书国(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均已到位,等待正式宣读任命。当然,这些消息还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

网络消息-新组建的陆军总部2016年新年后宣告成立

网络消息,新组建的陆军总部2016年新年后宣告成立,总部高层由4名军官组成,4人现均已到位。首任陆军司令将由现成都军区司令李作成出任。军改后的陆军总部将与海军、空军成为并行的三大军种之一;陆军总部下辖五个分部,为大军区级,与战区相同,分管现在的18个集团军;但驻地与战区指挥中心分开。

有媒体披露,陆军总部设在北京军区联勤部原址,北京军区联勤部则搬到军区85楼招待所办公,以后要搬到石家庄。陆军司令员李作成、政委刘雷(原兰州军区政委)、副司令彭勃(原兰州军区副司令)、政治部主任张书国(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均已到位,等待正式宣读任命。

据悉,李作成出任新成立的陆军总部司令,是习近平对现军委总部将领以及七大军区司令反复比较后,拍板决定的。李作成出任陆总司令后,将会进入中央军委。
可以想象,新任陆军司令李作成上任后面临最大的挑战,将是如何将七大军区18个集团军160万兵员,整缩为五个分部,尤其是大批中、低级将领的安置。

公开资料显示,62岁的李作成是湖南安化县梅城镇人,1970年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79年2月对越南反击战中,他以广西军区边防独立师步兵连长身份,率部主攻广西防城一线,多处受伤不下火线,血战26昼夜,全连歼敌294人,俘敌4人,缴获大批作战物资。战后其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尖刀英雄连”,连长李作成则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之后他又任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边防某守备师师长、某应急机动作战师师长,陆军第41集团军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2013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今年“八一”前夕,习近平晋升10名上将,李作成是其中之一。

有关李作成,坊间传言,当年即将上调总长助理或兰州军区副司令,仕途看涨之时,竟然“胆大妄为”,搬掉了江泽民标语牌。当时41军部里立了块江泽民“5句话”的牌子,李把牌子换了地方。习近平这次陆军改革,18个集团军驻地不变,但归属全变,归属陆军分部(二级总部),陆军分部的设置与战区相同,分为五个分部,这五个分部的级别相当原来的大军区,由陆军总部统辖。

陆军总部设在北京,五分部分别为:东部战区陆军分部设在福州;南部战区陆军分部设在南宁;西部战区陆军分部设在兰州;北部战区陆军分部设在济南;中部战区陆军分部设在武汉。

英国女王的第63次圣诞演讲2015

女王的圣诞演讲已经成为了英国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1952年开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每年都会在12月25日这天发表致辞,今年已是第63次。
2015年圣诞演讲,女王身穿一套银白色的粗花呢日间套装,左肩前侧别着一枚镶有钻石的海蓝色襟针,那曾是英女王母亲的饰物。
女王在今年的圣诞致辞中敦促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这一年灾难重重,人们面临了极端恐怖分子的袭击,数百万人难民逃离家园。女王在致辞中表示:“确实,今天全世界都曾不得不面对一些黑暗的时刻,不过《约翰福音》中有一段关于希望的篇章,我们常常会在圣诞颂歌中听到:光照自黑暗里,黑暗未曾胜过光’(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has not overcome it)”。今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纪念,89岁的英女王再次向那些参战的人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圣诞节是一年中“铭记令我们心存感激的一切”的时刻,女王还感谢“那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爱与幸福的人们”,首先就是家人。

英女王曾在二战中服役,开救护车送伤员
英女王坐在白金汉宫“18世纪厅”的桌子旁录制她的圣诞讲话,作为少数女王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看法的场合之一,圣诞致辞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年度大事,而且一般都是女王亲自动笔写。圣诞致辞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32年,那时女王的祖父乔治五世在圣诞节当天,用广播的形式对一年来的大事件进行总结和展望。然而真正将君主圣诞致辞这一传统巩固下来的是1939年的圣诞演讲。时值二战爆发,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身着海军上将的制服,英王乔治六世在英国民众最需要鼓励和勇气的时候出现在了无线电台,将他的信念通过讲演传达给自己的人民。

1939年圣诞演讲(英王乔治六世)
这位在二战中与英国民众患难与共的国王发表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也就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演绎的场景。战时圣诞演讲鼓舞了士气,强化了信念,团结了民众,国王的演讲被称为“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因此当战争结束时,圣诞讲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英国王室传统。
1952年女王第一次进行圣诞致辞
继承父亲的传统,伊丽莎白二世从1952年起开始进行她的第一次圣诞演讲;1957年,圣诞演讲第一次以电视播出的形式面向大众;2012年,女王演讲又以最新的3D形式录制并在电视台上播放,这充分体现了她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女王不仅把每年的圣诞致辞看作一种职责和义务,更是当作和民众直接交流的机会,并借此表达对民众关注的感谢。
2012年女王圣诞演讲首次引入3D制作圣诞演讲的播出时间是25日格林尼治时间下午三点,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这是大多数英联邦国家能够收听广播的最佳时间。随着技术的进步,观众们可以从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看女王圣诞演讲,然而播出时间仍然依照传统定在下午三点。很多英国人在圣诞大餐后都会聚在一起准时收看,英女王的讲话同时在视频网站YouTube的皇室专属频道上播出。

2015年女王圣诞致辞全文:

At this time of year, few sights evoke more feelings of cheer and goodwill than the twinkling lights of a Christmas tree.

The popularity of a tree at Christmas is due in part to my great-great grandparents, Queen Victoria and Prince Albert.

After this touching picture was published, many families wanted a Christmas tree of their own, and the custom soon spread.

In 1949, I spent Christmas in Malta as a newly-married naval wife.

We have returned to that island over the years, including last month for a meeting of Commonwealth leaders, and this year I met another group of leaders: The Queen’s Young Leaders, an inspirational group, each of them a symbol of hope in their own Commonwealth communities.

Gathering round the tree gives us a chance to think about the year ahead –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a busy 2016, though I have been warned I may have Happy Birthday sung to me more than once or twice.

It also allows us to reflect on the year that has passed, as we think of those who are far away or no longer with us.

Many people say the first Christmas after losing a loved one is particularly hard. But it’s also a time to remember all that we have to be thankful for.

It is true that the world has had to confront moments of darkness this year, but the Gospel of John contains a verse of great hope, often read at Christmas carol services: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has not overcome it”.

One cause for thankfulness this summer was marking 70 years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On VJ Day, we honoured the remaining veterans of that terrible conflict in the Far East, as well as remembering the thousands who never returned.

The procession from Horse Guards Parade to Westminster Abbey must have been one of the slowest ever, because so many people wanted to say “thank you” to them.

At the end of that war, the people of Oslo began sending an annual gift of a Christmas tree for Trafalgar Square.

It has 500 light bulbs and is enjoyed not just by Christians but by people of all faiths, and of none. At the very top sits a bright star, to represent the Star of Bethlehem.

The custom of topping a tree also goes back to Prince Albert’s time. For his family’s tree, he chose an angel, helping to remind us that the focus of the Christmas story is on one particular family.

For Joseph and Mary, the circumstances of Jesus’s birth – in a stable – were far from ideal, but worse was to come as the family was forced to flee the country.

It’s no surprise that such a human story still captures our imagination and continues to inspire all of us who are Christians, the world over.

Despite being displaced and persecuted throughout his short life, Christ’s unchanging message was not one of revenge or violence but simply that we should love one another.

Although it is not an easy message to follow, we shouldn’t be discouraged; rather, it inspires us to try harder: to be thankful for the people who bring love and happiness into our own lives, and to look for ways of spreading that love to others, whenever and wherever we can.

One of the joys of living a long life is watching one’s children, then grandchildren, then great-grandchildren, help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 And this year my family has a new member to join in the fun.

The customary decorations have changed little in the years since that picture of Victoria and Albert’s tree first appeared, although of course electric lights have replaced the candles.

There’s an old saying that “it is 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curse the darkness”.

There are millions of people lighting candles of hope in our world today.

Christmas is a good time to be thankful for them, and for all that brings light to our lives.

I wish you a very happy Christmas.

金正恩体制中最受重用的人物车祸身亡

谁是最近平壤金正恩体制中最受重用的人物呢?对于关注朝鲜与统一问题的媒体来说,朝鲜内部的权力游戏一直是受到关注的焦点。

一位韩国高层当局人士以人工情报为依据透露,“要关注金养建”。金养建(73岁)是负责劳动党统一战线兼任书记的“对韩总负责人”,令人多少有些意外。 因为他负责的对韩工作实在是混乱的不成样子。不过,该当局人士表示,“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对金养建非常信任”。根据韩国政府的情报,金正恩甚至称 呼曾辅佐生母高英姬(2004年去世)的金养建夫人为“姨妈”。也就是说,金正恩对于帮助高英姬想尽办法将小儿子推上继承人位置的金养健夫妇感情很特殊。

为检验这一观测是否正确,《中央日报》记者对金养建最近的活动进行了观察。6月末金养建跟随金正恩视察重建竣工的平壤国际机场时,表现得非常自信,他不 仅紧跟着金第一委员长听取现场介绍,还与金正恩的夫人李雪主互相对视着说话,时而将重心放在一边腿上或放松身体往一边倾斜着站立,与一脸紧张表情的朴凤柱 总理等其他干部完全不同。

报道称,负责劳动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书记(韩方称之为对韩书记)陪同金正恩参观机场,实在是不合情理。韩国负责 朝鲜业务的当局人士说,“这说明他不仅负责对韩问题,在金正恩的全盘统治活动中都起着辅佐作用”。还有说法称,在执政第四年的金正恩体制中,他是唯一一个 没有任何起伏一马平川的人物。甚至有人预测,他以后会接替金永南担任象征国家首脑身份的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

报道称,金养建毕业于 金日成大学法语系,是一个在劳动党国际部拥有雄厚势力基础的外交通。他曾在金正日政权早期的1997年4月担任劳动党国际部长,10年后获任统一战线部 长,但此后他接连陪同金正日在2011年5月和8月访华,并在第二年8月陪同金正日访问俄罗斯和中国。所涉业务超出对韩工作的范围。此外,他还在金正恩关 注的国家体育指导委员会担任委员,负责足球运动。

中兴的美国本土化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程犹如一部新大陆开拓史,充满机会与挑战。近日,财新记者专访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孙镇平以及在负责战略市场的副总裁安德鲁·埃利奥特,了解了这个通讯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兴共有三个主要业务板块,一是运营商业务,即4G、5G网络的架设;二是企业网业务,即给企业大件数据中心,其中BAT等互联网企业,以及金融教育公共事业轨道交通等行业的数据中心多为中兴搭建;三是终端业务,也就是手机、投影仪等终端设备业务。

2014年中兴实现营业收入814.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据孙镇平介绍,就美国市场而言,目前95%的收入都来自终端业务。中兴2014年整体出货量同比增长了69%,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41%,手机出货量增长53%。

“我们1998年进入美国市场,2007年才卖出第一部手机,过去五年中兴迎来了飞速发展,在美国的业务增长了20倍,在美国手机市场排名第 四,份额7.7%;安卓手机市场排名第三,份额12.6%;无合同裸机市场排名第二,份额17%。” 埃利奥特口中一系列数字,道出了中兴在美国取得的成绩。

目前,中兴在全美有14个办事处, 6个研发中心,有350名员工,80%本地招聘。“我们在美国成功的秘诀就是本地化。”孙镇平说。

开发美国市场

中兴自2007年在美国卖出第一台手机,如今在美国市场95%的收入都来自终端,中兴也成为美国市场销量第四的手机品牌。

早在2007年,中兴在美国只能给运营商做定制机,上面完全没有中兴的标识,更像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代工厂。而如今,中兴在美国的手机已经全部印上了自己的logo。“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就必须从无logo走向有logo。“埃利奥特说。

提到在美国本地化的经验,中兴颇有心得。“首先要实现员工本地化。”孙镇平对财新记者表示,中兴实行“二八原则”,即八成本地员工,两成中国员 工。“我们目前在美国有350多,80%是本地员工,6个研发中心和1 个物流中心。2014年,中兴将黑莓芯片设计和产品设计的研发团队纳入麾下建立新的研发中心。美国市场有很多软门槛,只有人员本地化了,才能突破这些门 槛。”

埃利奥特就是中兴在当地雇佣的员工之一,他过去曾在诺基亚工作。“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上大学的时候也选修了中文课。我一直以为会去中国 给美国公司工作,没想到居然留在美国就能给中国公司工作。”埃利奥特说“现在同行都很羡慕我,能在一家发展如此迅速的公司工作。“ 埃利奥特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张国斌。

除了员工外,中兴在美国的市场链条也很注重本地化。“我们在产品设计、公共关系、市场研究、广告创意、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度与本地公司合作,全面接轨本地专业运作,深度融入本地专业文化。目前与我们合作的本地高端专业公司已经达到了10多家。“孙镇平说。

其次,孙镇平认为,和本地运营商的关系对手机厂商至关重要。美国95%的终端市场由运营商主导,本地运营商服务用户的模式主要有预付费(无合 同) 和后付费(有合同) 两种。现在中兴已经与美国所有主流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比如 AT&T,  T-Mobile, Verizon等。同时中兴已经成为美国预付费市场第二大手机供应商。

第三,推广方面,中兴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率的市场营销渠道,最后发现NBA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中兴赞助了纽约尼克斯队、金州勇士队和休斯顿火 箭队,2015年10月份 中兴又新签了芝加哥公牛队和克利夫兰骑士队,  中兴在美国赞助的NBA球队达到了5支. 通过赛事、电视转播和官网的广告嵌入等多渠道的合作形式自我宣传。据埃利奥特表示,NBA球赛收效甚好,经统计,和NBA合作后中兴在美国的知名度从 16%提高到了34%。大数据显示,  休斯顿市场以占全国5%的人口比例,贡献了超过8.5%的中兴手机用户,总体用户数(产品销量)比其他类似但未做体育营销投入的市场(如芝加哥等)高出 41%以上。

第四,“谁是客户一直是中兴在海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经常走访门店进行一对一用户访谈,策划用户体验以及产品评测等活动,通过数据分析与 论证,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客户是谁,别人的用户是谁,这些客户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如今我们在美国的用户达到了2000万。”孙镇平说。

从B2B到B2C

2015年7月中兴发布了第一款由美国本地近6000名用户参与研发生产的旗舰智能手机Axon,标志着中兴从B2B坚定不移地转型走上了B2C之路。

在财新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孙镇平和埃利奥特都不断试图将话题引向Axon,显然,这是他们无比得意的一款产品。据介绍,共有近6000人参加研发Axon,这也是第一款由美国人自己做主参与开发的中兴智能手机。

作为中兴的转型之作,Axon费尽心思将各种最先进的部件组合在了一起,例如采用体积小耗能低的高通骁龙810处理器,配备2800mAh电 池,1300万+800万像素摄像头,前置双麦克风,搭载独立顶级音频芯片AK4961,能实现32bit HiFi音效以及高保真录音等。安全方面,该机可同时实现指纹、声纹、眼纹全能生物安全识别等。

“B2C转型是行业大势所趋。 我们对此充满了信息与期待。我们为此加大了社交媒体的投入,建立用户实验室,开辟了与用户面对面的沟通平台等,此外还搞了中兴走进校园, 巡回路演 ,体育营销赞助等活动,综上所述都让我们在美国市场更有信心。”孙镇平说。

中兴还在硅谷成立了创新风投基金,通过寻找和资助手机健康应用制作公司Azumio等美国创业企业和合作伙伴,把所投公司开发的软硬件都整合进中兴的手机产品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企业近年来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兴执行副总裁、终端CEO曾学忠在AXON发布上表示,国产手机要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必须脱离外观等低层次竞争,未来手机的终极竞争将是技术实力的比拼。

埃利奥特对财新记者表示,很多国家都经历过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的转变。“日本二战后也做很便宜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了索尼、松下等高质量电子产品。韩国的现代和三星过去也是做高性价比的实用产品,现在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中兴的终端业务方面,目前是全球专利最多的中国厂商。截止目前,中兴拥有终端专利申请约2万件,终端授权专利4500件,欧美终端专利申请超过2000件。

最近,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兴认为这也意味着新的机会。中兴高级副总裁庞胜清曾经提出,要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讯设施的基 础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提升各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再在跨境处进行互联,把区域间的通讯无缝接驳起来,再进一步带动业务应用的发展。

“互联互通是中兴的老本行,一带一路沿线80%的国家宽带网我们都参与了建设。”孙镇平介绍道,中兴最早是做运营商业务起步,后来才逐渐进入了 企业网和终端机领域。在中国,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兴在三大运营商的光网宽带建设中均获得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国外,目前中兴在德国已为欧洲第一大 网络提供服务。

此外,中兴也希望借此机会将“可负担的通讯(Affordable communications)”的概念带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许多地方,很多人惟一的可上网设备就是手机。所以给这些地区的人做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

关于中国经济放缓,孙镇平认为不会对中兴的业务产生冲击。“中国虽然经济放缓,但依然能维持7%,依然是很大的增速。中国现在在提‘互联网+’,这离不开互联网建设。中国每年数据流量增长非常快,建设需求很大。

香港郑裕彤家族正将内地的地产实业投资转换为证券投资

香港郑裕彤家族正将内地的地产实业投资转换为证券投资。12月以来,其旗下的周大福企业有限公司及新世界集团,已将旗下8个项目及2块地,以人民币339亿元的对价出售给恒大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333.HK);又以购买恒大地产永续债以及不可换股证券的方式,按固定比例分享恒大地产的收益。

郑裕彤今年已90岁,是香港新世界集团的创始人。2010年3月,他曾被福布斯杂志公布为香港第三大富豪。周大福企业有限公司是郑裕彤及其家族拥有的私人公司,并持有新世界发展(00017.HK)42.11%的控制性股权。

2015年12月,短短一个月之内,郑裕彤家族两次将旗下资产转让给内地的房地产企业——恒大地产。

第一次是12月2日。新世界发展位于海南海口、湖北武汉、广东惠州三大城市的4个项目,以人民币135亿元的对价出售。

第二次是12月29日。周大福企业有限公司及新世界发展旗下位于贵州贵阳、四川成都、山东青岛及北京的4个项目,以及位于上海的两块地,以人民币204亿元的对价出售。

两次交易金额高达人民币339亿元。郑裕彤给恒大地产开出极为宽裕的付款条件:交易的首付款比例在10%至15%之间,其余款项可用发行永续债的方式,分期付款,时限为2年。

恒大地产的公告显示:郑裕彤家族看中的是恒大地产的标准化运营、高效执行力、强大成本控制、大规模快速开发以及快速销售的优势。

而这正是港资地产企业的短板。港资地产企业在中国内地普遍有拿地早、价格低、开发慢的特点,新世界亦是如此。比如出售给恒大的海口项目拿地时间是2005年、武汉项目是1992年、惠州项目是1995年。这些项目迟迟未能完工,亦大大影响其财报表现。

新世界集团旗下的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00917.HK)发布的2014年至2015年财政年度报告显示:该财政年度录得核心利润为 26.24亿港元,同比下跌41.3%;整体入账物业录得销售额约为人民币130.68亿元,销售量为85.5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跌39.5%。

新世界业绩大幅下滑之际,郑裕彤选择与恒大合作,用资产换收益。

一方面,公告显示,在出售上述项目资产的同时,周大福、新世界发展等均可选择认购恒大地产永续债,来分享这些项目的开发收益。另一方面,在12 月23日,新世界、周大福等与恒大地产协议,获得恒大地产定向发行的永久可换股证券,总额为15亿美元,分配率为7%。在29日的第二笔资产收购协议达成 之后,这一可换股证券条款有所变动。15亿美元的可换股证券变更为不可换股证券,而证券的初始分配率则由7%上升为9%。

郑裕彤与许家印交情笃厚。在恒大地产上市之前,郑裕彤曾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斥资约人民币35亿元入股恒大。上市前夕,郑裕彤再次认购50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恒大的基础投资者。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6月起,恒大地产已斥资逾人民币600亿元,从华人置业、中渝置地、新世界等港资企业手中收购了共计14个项目以及两块地。

恒大地产正在快速扩张。2015年11月,恒大地产将全年销售目标从人民币1500亿元上调至1800亿元。截至11月底,恒大地产已完成1724亿元,同比增长42.8%。

时局科普:什么是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

据新华社12月29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28日至29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中央政治局带 头践行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联系中央政治局工作,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作风建设的实际,联系自身执行 中央八项规定的实际,联系严格教育管理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实际,联系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人案件的深刻教训,进行党性分析,开 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的实践,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的措施。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是中央政治局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会前,有关方面做了认真准备。一是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面上的工作和2013 年6月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以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的情况进行了梳理。二是就中央政治局践行“三严三实”、加强自身建设,征求了全 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省区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各人民团 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以及曾经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务的老同志的意见。三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在一定范围讲了党课,同有关负 责同志谈心谈话,重点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服从和维护大局、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秉公用权和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查摆,撰写了发言材料。

会议首先审议了《关于三年来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加强作风建设措施情况的报告》、《关于对中央政治局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加 强自身建设征求意见情况的报告》。随后,中央政治局同志逐个发言,按照党中央要求进行对照检查。会议自始至终严肃活泼,有交流讨论,有思想碰撞,有批评和 自我批评,体现了“严”和“实”的要求,体现了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体现了开诚布公、团结和谐的精神。

会议认为,我们党作为秉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树立和保持优良作风。我们党有长期以来打下的坚实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这 是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大优势。我们党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经常抓、反复抓,一刻也不能放松。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把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在手上,连续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工作是扎实 的,成效是显著的。其鲜明特点,就是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从中央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见事见 人,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不搞形式、不放空炮;上下互动,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势场;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曝光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 势,形成严的标准和氛围;驰而不息,一环扣一环抓,不间断抓,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会议认为,通过扎实努力,全党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抓作风、转作风的自觉性普遍增强;各级党委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 重点抓什么、怎么抓的认识更加准确,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都有新的套路、积累了新的经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领导干部 中不严不实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法规更 加完善,制度“笼子”扎得更紧,制度执行力和纪律约束力明显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会议指出,面向未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 的任务还很重。要保持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的战略定力,坚持毫不松劲抓、锲而不舍抓。要把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深入运用到经 常性党风廉政建设中去,做到标准不降、要求不松、措施不减。要紧紧盯住党风廉政问题的新情况新变化,厘清问题症结及演变态势,及时跟进应对措施,做到掌握 情况不迟钝、解决问题不拖延、化解矛盾不积压。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从解决“四风”问题和领导干部不严不实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 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会议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给予肯定,认为这次专题教育聚焦“三严三实”,突出问题导向,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 次集中“补钙”和“加油”。特别是绷紧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会议要求,要一鼓作气、敬终如始抓好专题教育 靠后阶段的工作,推动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

会议强调,中央政治局担负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方向、统筹协调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应对国内外重大矛盾风险的重要职责,要成为 “三严三实”的表率。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党和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全局的事,必须模范遵守党章,在“三严三实”上 有更高标准,努力成为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

习近平在讲话中肯定了中央政治局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取得的成效,对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的对照检查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 民主生活会,要动真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群策群力改进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很好,大家讲认识、谈体会,摆问题、查不足,出主意、说 措施,启发了思考和感悟,触动了思想和灵魂,很多意见建议对进一步做好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很有帮助。

习近平就中央政治局当好“三严三实”表率提出4点要求。

第一,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在中央政治局的位置上工作,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 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这种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奋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动摇或背离理想信念;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 怀,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必须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坚持真理,开阔视野,熟悉国情,了解世 界,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善于驾驭和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善于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必须对党忠诚,知行合一,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政治品质优秀,道德情操高尚,脱离一切低级趣味,时时处处以榜样力量感召干部群众。这些要求的核心,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政治能力要强, 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要特别过硬,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 时要用各种科学知识把自己更好武装起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第二,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 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制定各方面决策部署,首先要有正确大局观,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特别要把所分管方面的工作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衔接起 来、统一起来。无论综合性决策还是专项性决策,都要找准在全局中的合理定位,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和举 措。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敢作敢 为,党中央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抓好,使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第三,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对分管方面的管理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践行“三严三实”,既要以身作则,又要注重管理引导。要把抓工作同抓 管理在各个环节结合起来,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管理经验、发现管理漏洞、指导完善管理措施。要有很强的带队伍意识,既管事又管思想管作风,特别要明确要求和督 促所管方面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明确要求和督促所管方面正确履行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确要 求和督促所管方面按干部制度和干部条件选人用人,使各方面干部和人才各得其所,优秀干部能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明确要求和

督促所管方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党的建设各项制度和规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发现不严不实问题,都要严肃指出,敢于板起脸来批评,并督促改正。

第四,自觉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不能有权力上、地位上的优越感。无论公事私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都要加 强自我约束,鼓励和欢迎下级和身边工作人员监督,不折不扣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对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 提醒、坚决纠正。

会议强调,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人的所作所为说明:一个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不加强修养 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甚至可能完全丧失。我们党严肃查处他们,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要深刻汲取教训,在践行 “三严三实”上定位准、标杆高、行之笃,以实际行动不辜负人民重托。(完)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兼任外管局局长

财新-昨日有关组织部门已任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兼任外管局局长,原外管局局长易纲不再担任此职,央行内部已宣布。目前易纲仍为央行副行长兼中财办副主任。

此前潘功胜分管央行研究局、办公厅、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国库司、调统司,原外管局局长易纲还分管国际司、货政一司、二司等。

潘功胜,1963年生,现年52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供职于工行、农行,并主导了工行和农行的股改 上市,对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并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制造强国 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潘功胜简历

1983年,毕业于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嘉兴学院前身)财务会计专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留校担任经济系教师;

1987.09–1990.0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经济学硕士

1990.09–1993.0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经济学博士

1997.10–1998.09 剑桥大学政治与经济学系、商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

1993.09–1999.09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住房信贷部副处长

1997年,作为重点培养的中层干部,潘功胜以博士后研究人员身份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学习,并在渣打银行总部工作了1年。

1999.09–2000.03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处长

2000.03–2003.04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组织部副部长

2003.06–2004.05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

2004.06–2005.10 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2005.10–2007.01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2007.01–2008.04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兼战略管理与投资关系部总经理

2008.04–2009.01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

2010年4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

2012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金融青联常委,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12月29日下午,国资委网站上发布通告: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这是国务院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批复航运业的央企合并案。12月11日,国资委曾发布公告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实施重组。

一个月前,中外运长航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中外运航运(00368.HK)、中国外运股份(00598.HK)、外运发展(600270.SH)曾公告称:控股股东中外运长航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其作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化,但国资委作为公司最终控制人不会变化。

财新记者从中外运长航集团内部获悉:合并后,中外运长航集团和招商局集团将设置3年过渡期。在此期间,双方业务将暂时各自发展,互不干涉。待三年过渡期结束后,双方的业务将全面整合。

中外运长航集团内部人士对该方案评论道:“这是非常理性的方案,对双方公司的业务和资本市场的稳定都很有帮助,因为双方对合并后业务的展开都没有把握,如果贸贸然直接在业务层面进行合并很容易出问题,之前中远中海在公布合并方案后股价大跌就是最好的证明。”

招商局集团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此次招商局集团与中外运长航的合并将由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亲自操刀执行。

财新记者发现,就在国资委发布通告的前一晚,招商局集团控股上市公司中集集团(000039.SZ)曾发布公告宣布: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因工作原因辞任其所兼职的中集集团董事长一职。中集集团是招商局集团参股企业。业内认为,这是李建红从中集集团抽身,集中精力投入吸并整合的表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集团的合并会比中远和中海集团的整合更顺利。“李建红在招商局任职前,曾长期在中远集团系统内任职,对航 运及造船业务很熟。而赵沪湘(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曾长期在招商局集团工作过,也比较了解双方的情况。” 招商局集团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他对由李建红和赵沪湘主导的合并方案顺利推进比较乐观。

虽然业内都很看好双方合并,但纵观中外运长航集团诞生的历史可以发现,之前其曾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合并。

2008年年底,中外运集团与长航集团整合成为中外运长航集团,于是五大航运央企变成为四大航运央企。然而此次合并重组并不成功,合并后的中外 运长航集团长期亏损,长航集团旗下的油运上市公司长航油运因为连续亏损于2014年从上交所退市。另一家上市公司长航凤凰也不得不“卖壳求存”,被港海建 设收购。

在具体合并方案上,安信证券交运分析师姜明认为,目前两家集团重合业务主要有:物流、航运和造船。在航运业务上,由于双方此前在油轮上已有合作,而集装箱业务两家规模都很小,散货业务则盈利较差,很难有想象空间,因此重组吸并的亮点应是物流板块。

在重点的物流板块中,目前中外运长航集团的物流业务主要包括海、陆、空货运代理、船务代理、快递、仓码、合同物流、冷链物流、汽车运输、大陆桥 运输等。该集团现为国内最大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航空货运和国际快件代理公司,以及国内第二大船务代理公司。此外,该集团的物流业务还包括两个上市平台, 分别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外运股份和在A股上市的外运发展。

招商局集团的物流业务则以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招商物流)为主,其主要聚焦快速消费品合同物流细分市场,已形成遍布全国的物流网络实体,在全国72个重要城市建立了运作节点,但这一板块尚未上市。

姜明表示:两家集团的物流板块未来的布局、转型很大程度要依赖仓储、场站、拖车、IT等方面的建设,需资本支持。未来若能将双方的核心物流资产重组并注入至A股上市的外运发展体系内,对于企业的价值提升作用非常明显,也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

在国资委发布通告当天,招商局集团在其官网及微信上表示,合并产生的规模效益及协同效将在包括综合物流、能源及散货运输、园区开发及港航联运、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逐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