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

因妙答政治敏感问题而“走红”的前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卸任后首次公开谈从业经历。吕新华透露,用“你懂的”回答周永康案相关传闻,是因为自己当时也并不了解相关内情。

 “无可奉告”是与媒体对立

2014年3月2日,在被问及周永康被调查的传闻时,吕新华表示,“‘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吕新华用网络热词回应外界关心的中共反腐敏感问题,引发舆论热议。此后“你懂的”成为很多媒体对周永康的“代称”,在官方消息落地前,三个字成为心照不宣的“暗号”。

吕新华透露,其在外交部工作时,从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那里学到了讲话“绵里藏针”的功夫。在陪同钱其琛参加会谈期间,如果对方领导人突然提个很敏感的问题,钱其琛用淡淡几句话就化解了。这使吕新华意识到,严肃的问题不一定用很高的音调去阐述、可以用平和坚定的语言,这种风格很值得学习。

1974年,吕新华从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进入外交部办公厅信使队工作。即使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下,知道“外交信使”这个词的人也很少,而吕新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这个颇为“神秘”的组织。

据称,“外交信使”用于传送国家机密,这是一个非常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相当有风险的工作。各国间的大部分领导人间书信、机密物品,都是通过外交信使送达。想成为“外交信使”,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身体素质,更需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和身处险境的应变能力。而吕新华曾任“外交信使”长达7年时间,到访过80多个国家。吕新华从一个初入政坛的“学徒”成长为相当老练的发言人,这段经历不可忽略。

吕新华在此后曾表示,“当时没有任何人曾给过我(周永康案)暗示。”对于“你懂的”这句回答,吕新华解释称:这是向媒体表示,由于自己并不知情,所以无法直接回答。

近日,吕新华再度提及此事,并称要“有技巧的回答”媒体,不能说“无可奉告”,“不能把媒体放在对立的位置上”。

  不止一次套用网络热词

除了为人熟知的“你懂的”,吕新华不止一次套用网络热议回答外界疑问。

2015年的中国政协发布会上,在回答中共反腐进程相关问题是,吕新华表示,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与民众在反腐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他还说,“我们坚信,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必定取得胜利”。其后,还有记者问他是否会有更大“老虎”落马,吕新华声称“反腐无禁区”,反腐对象里没有不被查处的“铁帽子王”。

吕新华,男,1951年1月生,浙江省人,杭州大学毕业。

1974-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厅科员

1981-1986 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三秘、二秘

1986-1988 外交部干部司二秘

1988-1998 外交部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秘书

1998-2001 驻芬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1-2002 外交部大使

2002-2003 外交部部长助理

2003-2006 外交部副部长

2006-   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

已婚,有一女。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网站)

求职者其实要清楚-老板们的要求都是相近的

那些大公司的普世价值观

在安永培训经理张熙看来, 企业需要的人才其实很好概括,谁都想要那些负责任、积极主动、有团队精神的人。但是,面对素未谋面的陌生应聘者,企业只能先从个人简历所反映出的信息做初步判断。通常企业所关注的不外乎是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经验。

对高层来说,企业要求的是领导力、商业敏锐度、变革管理、总结能力、概念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抽象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个人经历得到展示。比如在他的领导之下,企业从负赢利多少转为正赢利多少,市场占有率提升多少,人员扩张多少。若是中层职位,企业看中的是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团队领导力。而对于普遍的基层岗位,有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忠诚暂时就足以胜任眼前的职位了,能否继续向上,更多需要你的进取心。

专业知识要求已经在逐年淡化 在知识层面,主要是外语水平,除特别职位外,专业知识已经是逐渐被淡化的因素。能力的考察一般主要集中在面试环节,简历上关于能力表述,应以过往的工作经历来说明,少用“自我评价”的介绍方式。HR 每天都在浏览大量的简历,更看重有事实依据的信息。至于经验,主要是体现在工作经历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成长。

准确理解不同背景的公司要求 智联招聘是中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之一,负责的业务就是帮庞大的求职者队伍与公司需求对号入座。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蔡艳丽说:“一般情况下,技术型的公司一定更愿意要在本行业排名靠前公司里的人;创业型公司更愿意要一些思维活跃、更富创新思想的人,而非一些有很多经验和背景,已经形成固定条框和程序的应聘者;国企对人综合素质要求最高,觉悟、执行力、忠诚度是这类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大型的外资企业一般都有内部选拔和提升的人才晋升制度,所以他们更愿意做校园招聘,因为大学生更有激情、潜力,

没有工作经验更容易塑造,外企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来补充人才,储备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一定不要让自己失业太久 在观察了海量的求职者简历后,蔡艳丽提醒求职者:企业不愿意要已经失业很久的应聘者这一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原因在于:一是企业通常会认为应聘者离职背后一般都会存在着某方面工作不能很好胜任的可能性;二是企业会担心离职很久的员工会跟不上职场的节奏,影响和同事的之间的协作,会有更长的适应周期,进而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进度。

职场也会有员工适应成本,企业有时也会考虑适应成本问题。

大公司更看重你的逻辑和特殊品格 你会发现,大公司常常喜欢盘根究底地问你一些问题:

你有没有跟人冲突过?遇到这种冲突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些人会说自己从来没跟人冲突过,这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答案。EMC 人力资源总监狄巧说:“一般公司问你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在看你

是不是真诚而有逻辑,是不是在用一个明确的思路处理问题。”

狄巧在面试时,遇到过一位不算聪明,但非常执着的求职者,他在笔试的成绩居中,面试时发现有一道题不会做,后来总监都说没关系,就这样吧。“但他一直没有走,面试结束之后还在想,最后跑来跟我们说你们看这样对不对。大家很受感动,觉得他够努力,最后也给了他o f f e r 。”

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翰德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毕琳曾经收到过一位在海外工作了1 0 年的博士简历,“我收到他简历时着实吓了一跳,写得像技术手册,把凡是做过的技术项目一一罗列,让人完全不知所云。”毕琳认为,这位博士犯的是求职者的通病,急于罗列表达自己的成就,看似面面俱到,但该有的都没有,除非筛选简历的人有极强的耐心,否则就会石沉大海。

毕琳后来帮这位求职者把简历压缩到了一页。“他有非常好的工作背景,性格内敛,希望的求职方向是做与专业相关的研究,定位于化工和医药工作的前期研发工作。我根据他的要求精选调整,并附注如果需要更详细的项目资料在面试时可以提供,这样就足够了。”

一个简历要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在毕琳看来要掌握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知己。既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经验优势,也要知道自己的弱点。如果求职者对自己的能力不确定,一些职业性格测试会是有益的补充工具,可以帮助求职者判断自己的倾向,比如喜欢独立工作还是团队工作,喜欢成为领导者还是作为团队的一员。

另外,知已是为了避免简历的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即使简历被筛选出来,争取到了面试的机会,最后还是会被人拒绝。

第二个环节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对自己,你完全可以实事求是,不必用那些追求“挑战”、“卓越”的字眼来掩饰自己对事物的渴望。每个求职者都会有不同的职业性格和求职动机,目前

的阶段最吸引自己的是金钱、地位还是职业发展前景。有些人渴望有挑战的工作,认为能够激发内在的动力,但他可能最近又想买房,受金钱驱使的因素较重。工作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生态系统,此时勉强自己去朝不保夕的创业公司打拼,可能你也会因为压力过重而紧张焦虑。那不如索性先解决生计的问题,待财务状况有所缓解,再去研究跳槽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选对简历的投送渠道。除了专业招聘网站之外,一些特定的职业会有特定的招聘渠道,比如像英国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等专业协会都会有招聘信息,职业目标更为精准。此外,通过猎头公司送达的简历也会获得企业方的快速反馈,因为猎头公司和企业有合作基础,企业会比较信任猎头公司筛选出来的候选人。

英雄是否能不问出身

在这场简历的红海战争里,不可否认,许多企业会特别青睐名校毕业生。但安永培训经理张熙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院校的学生没有机会。

因为企业很清楚那些条件好的学生,往往简历同时投递很多家企业,在市场上很抢手,同时忠诚度不高。而那些在职场上吃苦耐劳,有发展前景的多数并不是名校出身的学生。因此很多企业在筛选简历,乃至到笔试面试这些关时,都不会因求职者是否出身名校而作太大区别。业界也有不少案例,就是专家帮助一些二本/ 三本学校毕业生修改简历后,令这些学生成功地入职了高端的金融企业。

但如果你的学历不过硬,就必须有其他亮点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球( 如出色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经历, 为业界认可的成就等)。如果候选人能获得面试机会, 应该着重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准备, 并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证明自己的实力。

职场修炼9法

负责:

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认真小心尽责任,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怀有依赖心或自己得好处别人负责,这个人就会失去理智,心存机巧,种下坏事的种子,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这样的人才是有自信的人,也具备了职场起步的好基础。

因果: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宗教中的一个基本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也不仅是佛教,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观察自己,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情感” 而情感会带动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吸引: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所谓惺惺相惜为什么?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能相信沟通的事物,对于自己不能沟通的事物就不会放很多注意力,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也可以说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关注或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善动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放松: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专注有效率。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潜在的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 有目标瞄,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当下:

人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把握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只有当下此刻是时空的真实体现,也是生活命运的基点。当下原则是一种和内在的真实自己链接的状态,他不烦恼过去,也不去奢求未来,而是排除因为人的欲念给自己构成的自我干扰,让自己和智慧和周围的自然的力链接的状态,这种状态放松而感知,感知而不被干扰,深度观察也与自然对应。

80/20:

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现象还存在于其他的方面,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及本质的进步(俗话说的量变才能到达质变,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的,因为能坚持的人总是少数的)。

应得:

人得到应得到的就得到,而不是梦想想得到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提高自我价值,你自身价值提高,能乐于助人,你应得善果,只要机巧而不努力,就是想翻了天,也不一定就能拿到什么。

 环境:

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也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因为你所处的是一个环境系统,人群社会,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你的职场价值是在一个个的他人和他人和你构造的环境中实现的。

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布施不图报:

布施就是“给与”。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但是你的布施如果是图报的,别忘了天理昭昭,心存机巧必露鄙略。

权力的边界

一家公司里,总是有一些人的权力高于另外一些人。在组织中有三种基本权力关系 :上级、 平级和下级,不断制造着挑战性的问题。有些人无法忍受“下级”的角色,对任何拥有权力的人抱着逆反心理。有些人和上级关系很好,但无法与同事融洽。有些人受不了端着架子,想成为与雇员打成一片的和善上司,在公司里却表现出像在家庭中简单的家长或孩子式的反应。 能否让在公司的各个权力位置的人都积极地 看待你,检视一下自己是如何处理不同层级的权力关系的,你可以了解到自己是否具备“全方位” 的权力影响力。

上级 :接受现实

如果让你挑选老板,你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但现实世界中,我们不得不为那些碰巧被管理层所欣赏的人工作。即使是无能的老板,也会有足够的职位权力让你痛苦不堪。从政治角度 出发以非常明智的方式处理好与老板的关系,我们提出如下建议:研究你的老板你的老板有权力指挥你。即使你比他聪明,即使你可以获得他的这份工作,但在这段时间内,你与他捆绑在一起。不要期望完美,老板有各种各样的怪癖、古怪的行为和不经意的习惯,试着找到让他高兴的方法,弄清他做事的方式和获得信息的方法。不要告诉老板“不能”做什么老板向来就 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他说“你不能”只会挑 起事端,而且你必输无疑。如果你实在要劝说某位老板不要做某些确实愚蠢的事时,也要先同意 他的看法。事实上,承认他们的权威通常让他们比较容易冷静。说话速度要快老板都是比较忙碌的人,日常安排都很紧凑。他们也是聪明的人,对下属的任务,不用过多地解释他们就能快速地吸收和消化信 息。即使更多解释对你有帮助,也不要去那样做。一开始就要讲出自己最重要的观点,一定要快速进 行,而且做好思想准备,三句话之后他们就会不停 地问你。老板不会喜欢只听你一个人的独白,他们想要控制整个对话,希望获得需要的信息。

不要期望具体的指示

老板的大脑通常会从某个重大的问题快速地移动到下一个问题,他们的指示不会特别清晰。如果你一定要他们给你具体的指示,他们会变得不耐烦,而且觉得你这个人不够聪明。若想成功地与老板们共事,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你还要和这个人的行政助理建立牢固的关系,因为她知道如何揣测心思。完成任务一旦老板们给出模糊的指示,他们就不想再听到有关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了。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件事已经解决了—交给你解决了—他们已经开始去解决其他事情了。只有出现差错时他们才有可能再次关注此事—你当然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发生。另外,应该避免回头向主管们要求更多的知识或信息。如果你想不清楚,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或拜访他的行政助理。

注重细节

尽管给你的指示比较模糊,还不允许回头得到更明确的指示,你却必须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主管们不喜欢处理细节问题,但却期望看到被干净利落完成的任务,希望所有意料 之外的困难都被克服。拖沓的工作是绝对无法被容忍的。 老板发火不是冲着你个人的老板们总是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反正也没有人阻止他们。当然 不是说他们的说法就是对的,但这是生活中的可 悲事实。你要记住他不是冲你来的。 忘掉自尊,保持幽默感 老板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他们拿着高薪,开着好车,周围有讨好的下属。即使他们把事情搞砸了也不会有人告诉他们,所以老板的自尊心都很强,不会给你的自尊留下太多地方。如果你把自尊带 进来,很快就会发觉自己陷入了和主管的权力之争。但幽默感是有用的。通常老板都是机智、聪 明的人,是出色的学习榜样和导师,你应该容忍 他们的一些古怪行为,并有幽默感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人性印记。

平级 :就事论事

同事可以成为你重要的同盟,他们也是你的内在客户。同时让他们开心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态度和蔼,帮助他们,有求必应。寻找机会帮助同事分享信息,在领导面前 多说同事的好话,当他们需要人手时施以援助。及时回复电话和电子邮件,这样简单的事情却是 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单凭及时反映,就能使你获得很高的信誉。

不要期望同事成为你的治疗师

叙述自己不开心的离婚细节或者手术经历只能让人了解一些信息,但这些不是同事想知道的,有时只是为了表 达礼貌地倾听。如果你总是这样,他们就会躲避你。

避免自我炫耀

尤其在同事面前,如果你总控制不住要显示自己的出众才华,同事很快会把你看做一个掠夺者。对人有礼貌,即使对那些人品较差的人在工作场所,得罪任何人都可能为你埋下隐患,为人和气则会让你收获颇丰。特别是在你需要表达反对意见时,你不知道谁会出来帮你。

用成年人的方式解决

冲突传闲话在每个办公室都有,但爱传闲话的人,在同事的内心打分都不会特别高。同事会把这样的人看做胆小鬼,不敢光明正大地解决问题。另外不要动不动就挑剔、挖苦,像个成人一样,探讨问题,明确共享的目标,探求解决方法,在行动步骤上采取一致的意见。如果你遇到了行为粗俗、无礼的人,也尽量控制,等他们平复下来,或许自己会后悔的。

下级 :助力发展

公司让你成为主管,你的员工却决定着你是 否是个领导者。领导者是人们愿意追随,而不是愿意服从的人。激励员工不计较得失为企业奋斗的不是你的行政权力,而是你的影响力。首先不 要患上主管病。你应该担心自己是否被尊重,而不是是否被喜欢成功的领导者要专注于赢得尊重,而不是发展友情。如果你过于担心下属的观点,那么在做重大决定时就会有麻烦了。为了具有影响力,主管必须要有力排众议的能力。

学会管理他人的表现

主管要有激励和鼓动员工的能力,设定清晰的目标,给出有帮助的反馈,欣赏出色的工作,及时做出改变。他们还要去除那些与项目不相宜的人。在做某些决定时,你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时间和方法让下属参与进来。

帮助下属做到最好

只有缺乏自信的领导才会害怕自己的光芒被有才能的人掩盖。有些下属只是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磨练技能,放眼未来。当你了解了员工目标并帮助他们朝那个方向努力,你才会和他们共同受益。

洪维-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中国区CEO

第一次有了想跟工作私奔的感觉

洪维与互联网的缘分始于阿里巴巴。马云曾经评价她“胆识过人”,还做过她的证婚人。从2 0 0 0 年投身互联网行业,洪维并没受到互联网浮躁气息的影响,一直追求务实、有速度和不浮躁的工作与生活。而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中国区CEO 的工作机会,让洪维更笃定了自己想追求的状态。

当猎头打来电话,邀请洪维加入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做其中国区总裁的时候,洪维在戴尔正发展得一帆风顺,任大中国区电子商务高级总监。作为为数不多的能在短期内接受迈克·戴尔接见的中国员工,公司给了洪维很多机会和空间。与此同时,沃尔玛、谷歌、LVMH 这些知名公司也都抛来了橄榄枝。对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公司,洪维当即就拒绝了猎头的电话。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创业型外企,让洪维怎么也忘不掉。“有种要跟它私奔的感觉。”洪维说,“很像我当年接触阿里巴巴:陌生的行业,独有的特点,与众不同的DNA。更大的挑战—负责整个中国地区业务的管理者。”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1 9 9 8 年诞生于美国加州,由德国贝塔斯曼的一位记者创立, 2 0 0 3 年1 2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

市。在中国的主打产品是“T o p 2 0 每周精选旅游特惠情报”,每周由“制作人”团队精选出2 0 条旅游项目,每周三以简洁的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订阅用户。它在全球2 3 个城市设有办公室,服务于全球2 0 0 0 多家旅游商户和2 6 0 0 万免费订阅用户。“我其实很想看看,这家如此简单、如此小而美的公司是怎样一种存在。”

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空间”。彼时,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刚进入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管理层被赋予更多权限。在外企工作过多年的洪维知道,“空间”对一个本土管理者来说是多么珍贵。“虽然有风险,但我看到的是成长的机会。”在洪维的概念中,看一份工作要看“还有什么可以让我有所成长。”这个空间还有中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是人类最优雅的梦想鸦片,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放弃的。”洪维说,这也跟她是个爱旅游的人有关,“城市人工作压力大,时间少,对旅游和旅游的品质就很有需求。人们现在对于出行的选择,不是走不走,而是往哪里走。信息爆炸,我们的目标用户是没有时间筛选的。那么,精选的工作我们来做。”

洪维看到的是这个创业公司的踏实、务实、有速度和不浮躁。在接受了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的工作机会后,洪维对再来的猎头电话关上了耳朵和心。“在我入职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之后,如果还有猎头的电话,我就直接拒绝。一般人会把这些作为机会保留,有个备胎,提高安全感。”洪维说,“但我不这样认为。当外界有选择的时候,你就会浮躁,我不想被外界嘈杂的东西骚扰到。工作的安全感来自你的自信和主动选择,而非准备若干个备胎。”

“当你需要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猎头一定不在。那是因为工作在选择你。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是自己去主动选择?”在洪维的性格中,自信、果断和自主的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洪维说自己从小就很独立。

初三暑假,因为受美剧《大饭店》的影响,托了好多关系到曹杨地区一家酒店打工,而她的家在淮海路。披星戴月三班倒的俩月之后,洪维赚了1 6 0 0 元。那段经历让洪维较早地了解了社会,也打破了原先对酒店业外表光鲜的想象。

重要的是,从那时起,洪维就凡事自己做定。

在洪维看来,凡是你主动选择的工作,你都会投之以热情,并且不会计较付出。“人们对于工作不是不愿付出,而是在思考值不值得付出。怎么就是值得的?喜欢的,就值得。”因此,洪维几乎会亲自面试每一个进来工作的人,跟他们聊1 5 分钟左右,看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对困难的坚韧度,就能知道他对这份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

吃亏是福

在朋友眼里,洪维的职业生涯很顺利。洪维说不是,只是每段的结果看起来还不错。“职场对我们都一样,糟糕的老板我们总会遇见,各种不顺心也会出现。如果正面看,每段都是修行。你明白自己要什么就好了。我很享受每份

工作给我职业上的加分。”洪维习惯正向看问题,“吃亏是福!感谢那些让我‘吃亏’的老板。”

初入职场时,洪维做的是市场工作,小员工一枚。工作很枯燥,感觉没啥盼头。特别是当身边的人不断跳槽,去找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老板的时候,洪维也动过心。但那时候的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有什么分量让公司重视自己?又有什么分量找到所谓更好的工作?“我只有让自己变得像块海绵一样,尽力吸收和学习。”洪维职业之初经历了两位位高权重、但又不怎么爱工作,需要有人帮忙干活的老板。从渠道到市场、从工厂到银行,那期间,洪维跟一流的广告公司、供应商合作的经验,是在任何学校都学不到的,“虽然我是甲方,但权利不是我的,是我背后的公司的。跟乙方一起,我学到了很多市场工作的方法。”洪维说,“那期间,我要做的是让自己从学校人变成职场人。职位是他们的,但本事是我的。”

其实,职场很多不快乐的根源,就是我们总爱跟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较劲,而对那些能自己控制的事情,又太轻易就放弃。

也正是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洪维顺利通过了阿里巴巴的面试和试用期,提前一个月转正。“当时我们对互联网

公司不熟悉,只是觉得这个公司很吸引我。行业陌生、文化独特。我面试成功后,到市场部门主要做他们上市的广告片。因为之前我的工作经历过,两个月我就搞定并发布这个广告片。这些本事都是因为之前那些不作为的老板,才让我拼命吸收‘自学’到的。”这也是洪维再回看自己的工作经历,由心底发出对过往任何一类老板都感激的缘由。

接受不完美

洪维是处女座。似乎在处女座的人眼中,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尽管我不是太像处女座的人,但是我也不想要星座影响我。”洪维对于是不是完美这件事,没那么较劲,“既然没有完美的,那就接受这个事实。接受别人的不完美。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有点像托尔斯泰曾说过的一句话,“人们常常想用发现别人的缺点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用这种方式表明的只是他们的无能。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洪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希望通过一些好的管理办法和工具,诸如MB T I 职业性格测试,让员工们看到彼此的长处,了解彼此的长处,让团队合力更强。

其实,在洪维接受不完美的判断后面,紧接着的还有“挖掘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性格原因还是以前工作造就的,我认为在接受了不完美之后,应该做的是挖掘自己的优势。能真正开解自己的、真正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洪维说。

撕掉标签

从阿里巴巴到e B a y,洪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本土公司靠文化,外企看数字。起初是很痛苦,但能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后来我说服自己,‘市场部门不仅仅是花钱的,也是要有投资思维,怎么放、放哪里,这些都是可以花心思研究的。’”但让洪维最痛苦的倒不是这个,“在这样一个外企,‘英文’是我的短板。”洪维指的“英文”并非是语言能力、语言文化,而是他们多数人在说“空话”。“我向我的老板求助,他只说了一句话‘你要发挥你的优势,本土优势是你特有的。’”洪维说,“那时候,e B a y 正经历着在中国的短暂的痛苦期。我有外贸背景,又做过市场。我想到,可以做小企业外贸、个人外贸。”也许,人总是在被逼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才会想到最炫的点子。

而在此之前,洪维在阿里巴巴的时候,为阿里巴巴保留上海办公室也做出过贡献,被马云称赞为“胆识过人”。

那是在洪维成为阿里巴巴上海总经理之后,阿里巴巴面临着发展困境,想辞退掉上海的员工、关掉上海办公室,回到杭州。但洪维认为,一旦这样撤出上海市场,再想打回来就很难了。无论如何,应该保留上海办公室,哪怕是“一个人的o f fi c e ”。

老板说可以,但要洪维想办法让上海这个o f fi c e 没有成本。业务方面洪维说可以通过一些置换的方法,来实现零成本。但是房租怎么办?当时的写字楼是新鸿基地产的,非常强势。可以走,但租金不退。互联网在当时是草根行业,他们巴不得这些“有碍写字楼档次”的草根公司走掉,换成咨询公司、投行这样的企业。洪维找到了新鸿基的相关负责人,说服他们同意转租。“我们转租,你们没有损失。或者你们可以作为阿里巴巴的投资方之一。”洪维这样说服新鸿基。事实上,2 0 0 8 年阿里巴巴上市,新鸿基确实是基础投资者之一。洪维将办公室转租给了星空传媒,自己也保留了一小块办公室。

“我真觉得当时我不是在一个公司里为老板打工,而是在一个自己创业的公司里拼命,所以我一直以创业者的心态来做事。不断想办法、用加法来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洪维说。上海办公室在洪维的带领下,独创了“买家服务部”,给整个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不同,把上海办公室的人从7 个变成了8 4 个。2 7 岁洪维结婚的时候,马云做了她的证婚人。

在做事上,洪维的方式是做加法,让自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加码。但在做人方面,洪维则愿意做减法.尤其是作为女性管理者,最容易被贴上“女强人”、“强女人”、“情绪化”标签。“我要撕掉这些标签”,洪维说,“因为我经历过各种情绪化的、不好的老板,当我成为一个管理者之后,我会尽力避免。”

但会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呢?在电影《致青春》里有句台词,郑维说的,“最终我们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或者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只是因为身份角色的问题?

洪维否认了这种有点“宿命论”的论调。“不管什么角色,人家是不是愿意跟你一起工作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你只有简单、纯粹、真实,即便是没有职位上的权力,人家也愿意跟你合作。”洪维是个清醒的人,虽然外界的赞美是善意的,但未必是真实的。自己能分清哪些是实,哪些虚就好。洪维觉得自己很富足,家庭幸福,工作生活平衡得很好,并且有自己信任和喜欢的工作团队。“这些都是真实的。职场上那些虚的、不真实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洪维说,“职场中,总会有一些‘虚’的来围绕你,你要学会拔出来。这挺像我们的业务的,做减法。”

在日常的工作中,洪维首先“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愿意一起工作的人”,洪维将“人”字压了重重的音。“真实,不讲排场,不有意让员工觉得我是老板”,这是洪维在做人上的减法原则。洪维眼中领导者的P owe r 不是靠排场得到,而是靠产品和团队传递出去的。怎么让团队有影响力?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的影响。“我不讲排场,你看,即便是到了北京出差,我也尽量少去或者不去办公室。”洪维边说边看着酒店窗外说,“其实我们办公室就在这附近。”我们的文化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个小宇宙。我应该在我的位置上发挥我的小宇宙,各位同事也是,各司其职。这样,员工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我也不用事必躬亲,到哪里都要去看看。当员工太把你当个老板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把你当个‘人’。”

管理者是K P I 的桥梁

再N i c e 的老板、再有文化内涵的公司, K P I 也不可少。对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的制作人团队来说,K P I 跟销售结果没关系,跟第一次点击到第二次点击的转化率有关。第一次点击是看到这条信息的标题,第二次点击是进

入标题内容。“因为我在本土企业和外企都工作过,我会尽力避免比如过于数字化考核和过于依赖文化,而是动态地看K P I—如果没有实现,管理者先看是不是这个指标不合理,再来帮编辑们分析,是标题的问题还是文字不好?为什么被主编毙掉?下次改进的空间和建议是什么?编辑的改进计划是什么……”洪维提倡主编跟编辑面对面地交流这些问题,不要用硬邦邦的邮件。

为提高大家的实际体验、文字感觉和沟通能力,洪维也想了不少办法。基本上,到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工作的人,都是喜欢并且热爱旅游的。这种热爱跟去过多少地方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投入和一种热情。当编辑们设计好一条路线之后他自己是不是心动?他是不是愿意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这是洪维让编辑先自我评测这条信息质量的方法。另外,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每年会给每个员工提供1 万~ 2 万元的旅游基金,鼓励大家出去体验。也会花钱去某个酒窖培训大家对品酒这件事情的感觉。“推荐旅游路线或者产品不能靠想象。你需要用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文字打动消费者,而不是无病呻吟。”洪维说,“我们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增加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们有个S o c i a l C l u b ,每周五下午大家在一起闲谈,电影、生活……任何话题。”为的只是让大家彼此多沟通、多了解,当有员工有K P I 问题的时候,主编能先想到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去沟通。“人都有学习的愿望,如果你告诉我方法,能帮我提高,我为什么不学呢?”

坚决不为晚饭买单

有点类似媒体工作的性质,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的编辑们在周二晚上“发稿”,交主编审核,挑出的“TOP2 0”会在周三一早推送到用户邮箱。所以,通常周二会加班。但洪维不提倡加班,“为晚饭买单是一种暗示,我们不要暗示。并不是我们心疼这点钱,而是我们希望大家能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们是一群有创业精神的人,但创业精神是要让员工有想法、让产品有突破,不是在一起加班的精神。”洪维说,“我们希望员工能有效管理好工作时间,聪明地借助资源。比如一直流行多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真的看懂、看透并坚持了吗?多留些时间给自己的

生活和家人。”

洪维还制定了一些T r a v e l z o o旅游族在全球其他地区还都没有的福利策略,比如,母亲节为员工母亲寄送按摩器,员工生日的当月可以放假一天去旅游,并且寄送一个蛋糕到家里跟家人分享。洪维希望这些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可以让员工投入更多的热情,而并非只是简单地投入时间。洪维说旅游是人类最优雅的梦想鸦片,那么除了旅游,她的梦想鸦片又是什么?“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人用创业者的心态来做这个跨国企业,使之成为一个能被人记住的伟大的小公司。有定力、有坚持、被信任。”而“当下不杂,过往不究”,便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姿态。

MBTI测试

MBTI 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之一。MBTI 人格理论的基础是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划分,20 世纪40 年代,美国一对母女在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个性测验模型。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Myers) 和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Briggs) 把这套理论模型以她们的名字命名,叫作Myers-Briggs 类型指标MBTI。

M y e r s – B r i g g s T y p eIndicator (MBTI) :作为一种对个性的判断和分析,是一个理论模型,从纷繁复杂的个性特征中,归纳提炼出四个关键要素—动力、信息收集、决策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MBTI 人格分类模型和理论的意义在于“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现象”以及优化决策,对决策流程“进行理性的干预”。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并且有时不能互相理解。这个工具已经在世界上运用了将近30 年的时间,组织利用它

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

MBTI 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分别是:外向(E)和内向(I);感觉(S)和直觉(N);思考(T)和情感(F);判断(J)和知觉(P)四个维度,两两组合,共有十六种类型。

洪维的MBTI 测试结果:ENTJ 型:坦诚、果断,有天生的领导能力。能很快看到公司/ 组织程序和政策中的不合理性和低效能性,开发并实施有效和全面的系统来解决问题。善于做长期的计划和目标的设定。通常见多识广,博览群书,喜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将此分享给他人。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非常强而有力。

 

怎样安排时间读书

Yuanqing You/Midea Group

作为一个勤劳认真的典型IT民工,我一年的读书量还不少,可留存量有30本以上,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读书,或长或短。

什么是可留存量?就是读书后,我认为值得留着以后再品品的书,实体书会放到书架上,Kindle里的书会放到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而不需要再品的书,实体书会放到柜子里面,Kindle里的书会本地删除。

读书久了有一定的选书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大概的可留存率有70%左右。然后可留存的70%里,有50%值得做读书笔记,写成文章,再选一些发出来。

在工作生活节奏都非常快的繁忙城市,保持这个阅读量不容易。很多朋友问我哪儿有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设计文章。我今天先写如何安排时间读书,记录一些自己的粗浅经验,抛砖引玉。:)

1,大块时间的精神乐园。

在这个碎片时间时代,我觉得超过1小时就是大块时间了。每天都留大块时间读书不太容易,我尝试保持一周3-5次。

大块时间读书是需要提前计划的,最好是养成一种习惯,根据自己的时间去设定每周的大块读书时间。

我的大块读书时间包括:

工作日午休时间,12点到1点半,午饭吃得简单,一般12点半到1点半可以有1小时时间读书。在美国工作养成的习惯,午休不习惯午睡,所以读书是自己最好的度过中午的方式。去咖啡厅点一杯喜欢的咖啡,挑一个舒服的位置坐好,安安静静读书,天气好的话,可以坐在写字楼下面的路边,戴上耳机,听喜欢的音乐,读有意思的书,很有乐趣。其实中午读书后下午不会累,下午工作的状态反而会因为中午的思想活跃而有一定提升。

周末的早晨,一是年纪大了,二是工作养成的习惯,周末一般7点就醒了,家人还在休息,我就一个人早起,泡上茶或者做一杯咖啡,在靠近阳台的沙发上半躺着,读书1-2小时。这个时候无论是晒着早晨的阳光,还是听着阳台外的雨声,读书都是非常惬意的事。:)

出差时间,例如在飞机、动车上,环境相对安静无打扰,如果没有工作任务要忙,我就会读准备好的书。作为一个不能在飞机动车上睡着的人,读书可以让自己旅途变得更短更有趣。

旅游时间,当然第一优先级是陪家人,看世界,但是有时间就可以读书。例如家人去逛街的时候,自己刚好空下来,就有1小时左右时间读一本适合旅途心情的书,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旅行世界一样鲜活快乐起来。

大块读书时间是读书的主力时间模块,做读书笔记以及写读书感想,我也是利用大块读书时间完成的。例如出差去一个城市,出发的时候开始读一本书,读完,在回程的候机楼和飞机上,写完读书笔记,让一个繁忙的工作旅程里多一个自己的小小收获。:)

2,小块时间的放空模式。

碎片化时间太多,等人等15分钟,地铁上20分钟,吃饭等位15分钟,这些时间总量远远大于大块时间模式。我也会玩微信刷微博看知乎读新闻,但是我会尽量控制这些操作,因为这些操作带来的营养价值不够读书来的那么丰盛。当然,微信微博知乎领英QQ等产品承载很多社会功能,也是有价值的使用,但是不能过量。

碎片时间,我会读适合碎片时间的书,这样15-30分钟读才合适。专业书籍不适合,这样的书需要沉浸式阅读,读的时候脑子里得有一个框架,有一个经验模型,在读的过程中不停的去撞击去测试去匹配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这样的阅读方式不适合15分钟,因为很有可能刚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

碎片时间可以读容易衔接回来、不太需要成体系思考、或者独立分段的书,例如传记、小说、散文、杂志等。我最近的碎片时间读哈佛商业评论比较多,一次15分钟的碎片时间读1-2篇文章,做好笔记,想一想,刚好15分钟,然后下次回来读的时候简单看看上一篇文章,接着从下一篇文章开始读,几天时间可以读完一期并做好读书笔记。

小块时间的使用场景大部分是打发时间、找点好玩的、缓解压力,其实读书都可以满足这些诉求。大家可以试试,15分钟,玩几局在线手游,刷热门微博,看一遍新闻,微信群里聊聊天,读几十页书,比较一下这几个不同经验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会发现这个时间用来读书蛮有趣的。当然不是每次都读书,但是也不要每次都是玩手机。。。

3,读书是组合的乐趣。

安排时间读书很重要,但是能不能保持还是要看读者对读书的兴趣以及读书后带来的好处和满足感。

读书是自由的,不像学习和工作,读书是基本可以完全自行安排组合的。

我现在的读书组合是:30%专业书,30%商业书,10%传记,30%杂书,杂书包括小说、散文、兴趣爱好类等。读书的顺序根据自己喜欢来,但是也不要同时开太多本,我一般同时开2-3本书,根据大块时间和小块时间不同模式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来调整。

读书对学习、生活、工作、自身的好处不用多说,感觉对读书怎么尊重都不为过。我喜欢给读书一种自己喜欢的仪式感,例如一本书读完,我会判断它是不是值得进入可留存,是否值得写读书笔记,是否值得分享出来,例如开一本新书,我会摸着实体书封皮或者Kindle的皮套,有一点小激动地想,这本书会不会很好玩呢?哈哈哈哈。

在这个纷杂凌乱的世界,能有一个完全可控、成本足够低、好处足够明显、还能修身养性的爱好,真的不容易,所以要珍惜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4,读书的其它。

每次有时间都读书岂不是很无聊,太严肃,说好的人生乐趣呢。。。哈哈哈哈,当然不是,人的发呆和发傻时间肯定得有,不然真是机器人了。我看了10年玄幻小说,基本每天看,追小几本,虽然已经没有年轻时候那种通宵读小说的精力了,不过还是每天看,看得以至于自己都想动笔写一个好几次了,确实没有时间没有勇气。。。

很多朋友问用读书的媒介,我的模式大概是:

Kindle,80%,好处是方便带,随手一拿就走,有些外衣口袋还能直接放下;够装书,我一般Kinlde里新书保持在10-15本,任何时候一有时间我就可以读到有趣的书;做笔记,Kindle做笔记方便,有喜欢的段落,选择后高亮,读完后,从Kindle里的My Clippings文档里,可以把高亮过的段落直接复制出来;Kindle电子书便宜,价格一般是实体书的30%-50%;Kindle读书屏幕比较舒服,眼睛不累;纯粹,Kindle只能读书,简单,不分心。

实体书,20%,一般是特别喜欢的,或者各种会议、活动获得的,这些书一般都在家里,不会带出门读。

手机,玄幻小说我就不算读书时间了,手机我只读玄幻,每天看几千字。手机上也会看看微信、知乎上有意思的长文,新闻等。但是我觉得手机不适合长时间读书,屏幕看久了不舒服,而且太容易分心。

说没有时间读书的,大部分情况是懒。就像我老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一样。。。lol

希望大家都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得到成长。:)

谢谢阅读!

yoyo

关于职业阶段的思考

Yuanqing You/Midea Group

2015年快结束,2016年快来了。最近工作比较忙,写文章比较少,不过想着年底了,还是写一篇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职业阶段。

关于职业阶段,有很多朋友发信问过我,我在自己思考的同时,也和工作场合的前辈学习到了一些有用的思考点,所以今天想一起记录一下自己对职业阶段的粗浅思考,附带一些从各个前辈那里观察学习讨论得来的宝贵收获。

我简单把自己脑子里想的职业阶段分为3个:

Nobody,Somebody,The One。

一一阐述一下。:)

1,Nobody。

什么是Nobody阶段?我认为是年轻人进入职业场合的第一阶段,默默无闻的阶段。

很多年轻朋友和我讨论,他们从名牌大学毕业,出国留学深造,在教育环境都是出色的,怀着大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足够的自信,进入职业环境,却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样的困惑是很常见的,例如我们做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入职场,脑子里想的肯定都是用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和方法、精准的用户体验设计技能和思考,来为海量用户创造美好的产品,为用户带来提升工作生活幸福感的设计。

我第一天到公司全职上班时,也是这么想的。当时研究生毕业,读书时候学习了设计流程、评估方法、设计思考、用户行为分析、Heuristics等好多自己当时觉得很厉害的东西,还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和成果,觉得终于可以为一个海量用户的产品长期稳定地带来体验设计的一缕清风啦。

结果到了办公室,设计经理给了我一个他的InDesign初稿,说,赶紧把这个二手车搜索的特性刷新一次,怎么改怎么做…… 我当时想,好吧,领导让我赶紧熟悉业务和设计工具,好事。接下来设计经理和4个产品经理对我进行了长期稳定的需求轰炸,我脑子根本转不过来,就一个一个页面开始出稿,电影、星座、应用、地图、明星…… 一个一个特性接踵而至,产品经理们和蔼可亲地在我附近晃来晃去,说,Yoyo,我的需求如何啦,搞定没?下一个版本要上的特性设计好了吗?奥巴马和麦凯恩的总统竞选要开始了,竞选页面出来没?……

我一方面灵活地操作着鼠标各种赶稿,一方面计算着各个产品经理的特性优先级和截止时间,脑子里传来一阵阵无力的咆哮:

说好的完整设计流程呢?
说好的心理模型建立呢?
说好的用户研究测试呢?
说好的创意头脑风暴呢?
……

想做也做不到。因为项目没有时间给我去做,因为我的时间不是我在安排,因为就算我提了也没有人听我的。

因为那时我是Nobody。

这个阶段真的是默默无闻,要把实际工作价值在工作产出上充分体现,脑子里的思考点不能完全展现出来。现在想想,是合理的。刚进入工作,面临一群前辈和专家,作为刚毕业或者刚入行的新人,脑子里千奇百怪的想法很多也许不能产品化、商业化,就算偶尔灵光一现有非常好的点子,也需要有合适的场合才能展现出来,没有人会有精力给一个新人一次又一次试错筛选的机会。基本的设计信用都没有的时候,更别谈用自己年轻的思考力量去改变产品、改变用户、改变世界了。

所以Nobody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出,从实际业务过程中积累设计技能和经验,让自己默默地一步一步成长。

这个阶段挺难熬,很多年轻朋友给我诉苦,大多都是在这个阶段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来的痛点。我觉得这个阶段心要静下来,沉稳一些,把自己的基本工作做好,扎实不出错,偶尔有一些好的小灵感能落地,才能逐步赢得同事、领导、产品、用户的信任。信任随着项目的逐步成功慢慢建立起来,就让你有了设计信用,后面组织才会给你更有发挥空间的任务和余地。

Nobody的时间可长可短,厉害的不到1年就能度过,一般1-3年,如果超过3年还在Nobody阶段,得好好想想为什么。另外,1%的非常厉害的年轻人,可以在公司迅速成长,或者创业快速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做到改变世界的地步,这种肯定有哈,不过很少。

2,Somebody。

有了足够的积累和信用,工作经验和成熟度都丰满起来,这个时候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我们有一定的话语权、影响力、推动力,能把工作方向小幅度调整,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专业价值。这时我们完成了从Nobody到Somebody的转变,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进阶。

什么是Somebody阶段的一些表现呢?例如部门的一群产品经理在头脑风暴,讨论到一个和用户体验相关问题的时候,他们一拍脑袋,说,傻啊,我们纠结啥,去找某某问啊(某某是体验设计团队里50个设计师中的一个)。

这个时候的某某,就是这个部门设计领域的Somebody,因为他/她在部门里的设计技能、经验、想法已经得到广泛验证和认可,大家把他/她定位为Go-To-Person。

如果在专业领域成为大家的Go-To-Person,那恭喜,这是好事。

小领域的Somebody很快会成为团队的leader,大领域的Somebody很快会成为领域的首席专家和专业主导。Somebody这个阶段要在稳固自己专业强项的同时,积极扩展自己的专业相关技能、管理能力、更大范围的担责能力、以及匹配甚至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视野和全局观。

3,The One。

我认为The One阶段是Somebody的下一个阶段,但是跳跃难度非常大。在专业领域的The One,是集团、公司层面解决这个专业领域问题或者完成这个专业领域突破的唯一人选。

这个阶段除了对专业的高要求、经验的高要求,还要对专业信用、影响力、推动力、个人魅力、管理、主导、勇气、态度都要有高要求,才能实现。

我觉得在职场工作,从专业进展角度来看,The One是最高的目标。也许对更高层面的权责来说,这只是开始,但是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专业的最高目标。

希望每个设计师小伙伴,或者其他专业的小伙伴,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The One!

谢谢阅读!

yoyo

中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巡视组通报批评何方

中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巡视组通报批评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共党史专家、该院原日本研究所所长何方,指责其长期以来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仇视毛泽东,搞历史虚无主义等。

查询履历显示,何方先生今年已94岁高龄,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中共党史专家、学者、荣誉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研究员、原所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俄友协副会长等。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

何方先生曾亲历延安整风运动,长期担任张闻天的助手,并于1951年5月,在张闻天的指导下写出朝鲜停战和谈问题;在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代表著作有2008年出版的《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何方自述》以及同年出版的《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等。

据微博网友@绍兴师爷行北京爆料,针对中纪委巡视组通报批评,何方近日作出回应:他认为今次通报批评中给他戴上的三个问题帽子,有实行政治陷害之嫌。他称一个郑重的政党是欢迎批评和不怕做自我批评的。作为一个1938年去延安参加革命,已有七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对建国后三十年特别是对文革的反思,都符合党的历史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