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店長的3個建議,帶領店員成為超強「知識工作者」

在第一線戰鬥的店長,提供帶給店員工作樂趣的3個方法:

1. 依照門市變化,為店員打造有挑戰性的任務

很多人認為,服務業門市的工作很單調,但結城強調,隨著不同的顧客光顧,都會為門市帶來或大或小的變化;即使是天天光臨的客人,昨天和今天的想法都可能不同,需求也會天天改變。所以,店員的任務絕不只是協助買賣過程的進行,而是必須「藉由掌握顧客想法、順應顧客需求來調整工作」。

例如,店員必須敏銳地觀察天氣、來客數等環境變化,隨時改變店內的商品補充、擺設位置,並且認真應對客人的每一次退貨、抱怨、生氣與讚美,把每一天當做全新的挑戰,主動思考讓門市更好的做法。而店長的工作,就是藉由工作設定,讓店員體認到工作的重要與趣味性,進而完成杜拉克所說的「為自己負責、自己挑戰結果」,具有生產性的工作。

2. 針對店員表現,提供即時反饋

「山田小姐,妳上次說的那個點子,我在A銷售區試驗了幾天,真的大幅改善了銷售業績,真是太謝謝妳了!」雖然加薪、升遷一向是提升員工動力的方法,但是許多研究已證明,就員工個人的工作成效,給予意見回饋,更能對他們產生立即、正面的激勵效果。尤其是在必須時時面對顧客的門市中,不時地鼓勵店員,更能加強對方的服務熱忱,提高服務品質。

3. 讓各部門共享知識,共同成長

杜拉克說:「想接觸其他專業領域的經驗、問題與需求,必須先將自身擁有的知識與資訊,應用於其他領域。」也就是說,專業工作者若想持續成長、習得其他技能,應該先做到無私的分享,與其他領域的專業者共享資訊。

因此,身為店長,如果希望員工能夠共同成長,務必建立起資訊共享平台,透過會議或店內刊物等管道,讓不同領域的人員彼此共享知識,促進「最近蔬果部門的生意好嗎?」「菜價一直漲,客人的反應是什麼?」等對話產生,營造人人樂於學習的環境,刺激每個人的學習欲望。

為什麼不該吃油炸食品?它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為什麼不該吃油炸物?

油炸是種料理方式,主要將食物放入滾燙的油鍋中,將食材內的水份大量蒸發,讓食物呈現金黃酥脆的美味顏色,常用於雞腿、豬排、薯條、海鮮等料理當中。

油炸物品最大的問題,在於油本身並不健康,除了最常見的回鍋油、油多日不換等問題外,日前所爆發的地溝油更是油品本身最大的癥結之處。你永遠無法知道店家使用什麼樣的油,而油又含有什麼化學物質。

油炸時的高溫也會產生毒素,已故毒物專家林杰樑就曾說,「美國FDA公告超過120℃油炸的薯條、洋芋片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日本學者也證實以澱粉類油炸後餵食老鼠會讓老鼠食慾大增,增加肥胖風險,「加熱到180℃連續使用20小時的油會告造成肝損傷。由此可證實高溫油炸產生的毒素令人憂心。」

更有多項研究顯示,油炸食品因為其豐厚的脂肪酸與反式脂肪,容易讓人肥胖、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幾乎是除了美味以外,油炸食品沒有什麼優點。

什麼是反式脂肪?

國民健康署署長、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邱淑媞就說,真正最恐怖的油,是人工反式脂肪。

邱淑媞表示,這是1903年專利註冊,從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加工而成為,含有一反式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使植物油從液態變成半固態,在使用上有動物油的優點,不幸的是,它的健康效應也徹底不同於植物油了。

這種加工後部分氫化的植物油有以下優點:半固態,可做成塊狀供塗抹使用、耐高溫油炸,且保存期限長。於是,過去廣泛用於塗抹用的或乳狀的油脂、有餡的糕點餅乾、酥炸食物、泡麵、奶精等。

「它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增加三酸甘油脂,還會降低好膽固醇,會使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研究發現,和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

雖然在2008年,台灣已規定包裝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但大部分民眾根本不會去看,或看也看不懂,許多夜市、小吃店的食物更大量含有人工反式脂肪。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應該少吃、甚至不要吃油炸食品了嗎?

如果真的想吃,最好選擇自己炸,畢竟能知道油的來源,乾不乾淨、衛不衛生,才是對健康最好的保證。

有時候,「願意輸」才是人際交往最高境界

人際交往中,我們到底要贏什麼? 可以輸嗎? 贏是一種結果,是一種長期經營下的局面,而並非是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階段、每個當下的贏。故我想與大家共勉,並引發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的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是——輸!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被灌輸很多想法、理念與方法,而這些豐富我們思考模式與方法工具的思想理念,不管是來自父母、學校、工作場所還是社會輿論,都在向我們教育傳遞著這樣一個核心精神—贏。因為要贏,所以我們不斷地成長與提升。

因為有贏的精神,所以社會呈現出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景象;同時也是因為要贏,在贏的慣性思考下,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出現了爭執。

因為有了誰對誰錯、誰有理、誰沒理、誰更好等的矛盾衝突與爭吵,從而就有了父母、子女、夫妻、朋友、同事、領導、下屬之間關係的緊張,而通常誰對誰錯、誰有理、誰沒理、誰更好這些爭吵內容,不見得是我們需要以理據爭的。

但是,「我們要贏」的這個潛在慣性在作怪,當下想贏的心理調動了我們準備戰鬥的防備情緒,並付諸行動地捍衛我們的觀點。然而當你真的贏了,失去了良好互動關係的時候,你贏的快感卻不會讓你有多大的成就,甚至反而是沮喪。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新員工,或剛加入一個團隊,或是你是團隊中很有潛力的一員,那麼請你學會與人相處的「輸」。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要學會把成就感與成績歸功於上級主管,歸功於團隊,你的輸會為你變相地贏得更好的融合,以及更多被認同的機會。

我常常提及,領導者最需要丟棄的就是成就感,你作為一個領導或管理者,輸的境界表現,就是把成就感歸功下屬和團隊中每一位付出的夥伴,這樣你就會獲得更多的擁戴與支持。

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輸的思考會讓你嘗試著去尋找更好的辦法,或者是更適當的表達方法,以呈現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這樣你就可能達到融洽的和諧關係;同時,輸也是對周圍人、事、物表達感恩的另一種表現。

時刻感謝父母的養育與栽培,感謝生命中另一半的共同扶持與彼此照顧,感謝朋友、同事平時的幫助與關懷,感謝主管與上級的點撥與提拔,感謝下屬的支援與協助,感謝客戶的關照與信任。

所以,事實上,輸不會讓你沒面子,輸不會讓你失去什麼,輸會讓你贏得更大的理解與體諒、認可與支持,獲得更多的包容與協助。最終達到和諧發展的人際關係,進而為你的事業與人生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都知道,宇宙是一個大的平衡場,當你給的越多,付出的越多,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層面給你回報,以使宇宙裡的事物達到平衡運作的局面。當然,輸不是一味謙讓,輸不能違背你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輸要輸得漂亮,我們要學會輸與贏的拿捏藝術。

有時候是強者尊敬強者,我們要學會因時、因地、因人做彈性的調整。因為輸也是一種贏的表現,請用贏的精神、輸的境界,來經營你的人生吧!

如此平衡發展的人生,才會使你成為真正的贏家。

SOP不是萬靈丹,客製化的SOP才有效率!

「歡迎光臨!」「有什麼可以為您服務的嗎?」很多時候,店員雖然嘴上親切問候,但表情卻略顯僵硬,似乎流於形式,而少了點「人味」。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是許多店舖都會採行的基本知識,不過卻經常落入為 SOP 而 SOP 的迷思,落入工廠生產線的形式。事實上,每一道標準化的流程背後,都存在著為顧客著想的邏輯,成為真正能帶來效益、又符合服務精神的規範。

麥當勞前亞洲區副總裁李明元表示,理想的顧客服務,應兼顧「標準化的效率」與「個人化的顧客接觸」。拆解流程僅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藉此進行團隊合作和分工,做出滿足顧客需求和期待的服務,給顧客更好的感性體驗。

過去,麥當勞採取單人作業,顧客點完餐之後,櫃員就轉身取食物,效率雖高,卻缺乏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如今改成多人團隊作業,分別進行點餐和準備主副餐的動作,如此一來點餐的同仁不用忙著備餐,有多餘時間與顧客寒暄或更了解其需求,發展較具個人化的熟客關係。除了維持完整的效率,還增添了感性服務。

圖說明

不著痕跡的4個影響力方法,讓別人照你說的做!

幾個發揮影響力的技巧,引導他人在做決定時,能朝你想要的結果進行。

1. 改變預期心態

當你走進某間辦公室、餐廳或是別人家裡,你對於那個環境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都會有特定的期待。同時,當你走進門,看到你的那些人,對於你將如何影響他們也會有預期心態。因此,你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對方的預期心態」,消除他們覺得會受你操弄的猜疑。

你可以在對話中,早一點開始使用「疑問句」,讓對方覺得你正在放棄這場對話的控制權,這樣他們才可以掌握住發言權。

例如:你希望和主管爭取增加行銷計畫的預算能夠獲得認同,不用試著說服老闆你的點子有多麼驚奇、有多棒。你只要問他:「這個行銷計畫完成的時候,您預期看見的結果是什麼?」然後告訴他,為了達到他想要的目的,你需要額外拿來運用的錢是多少。

2. 製造失去的緊張感

人會恐懼損失,而且無時無刻都在想失去的東西。所以,你要做的是刻意引誘對方考慮「潛在的損失」,讓對方清楚知道,不和你做生意「會失去什麼」,然後技巧地用生動的敘述方式為他們清楚指出,如果不和你做生意,他們可能將遭遇的損害是什麼。

例如:「在美國,今年面臨死亡的人當中,有七成將成為殘廢……如果你永久失能,沒辦法工作,你的家人該怎麼辦?更何況家人還得支付照顧你的費用。如果你購買保險來防止這樣的巨大風險,就可以避免失掉一切,並且無論你發生什麼事,還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水準。」

3. 問對問題,就能讓對方說好

當你詢問對方「是否打算採取某種特定的行動」時,比起從來都沒有被這樣問過,他們更有可能會照著你的詢問去做。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某人:「在聖誕節之前,你會買Mac電腦嗎?」再問另一個人:「在聖誕節前,你會買電腦嗎?」第一個人會比第二個人更有可能買一台Mac電腦,而第二個人會比什麼都沒問的人,更有可能買一台電腦。

一旦你問出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之前,對方腦袋裡就會有一個「內心角色」在幫著你。內心角色的工作,就是確定「聖誕節前買電腦」是不是完成了,它會引起你內心的平靜,不停嘮叨買電腦這件事,直到聖誕節結束,或者你買了電腦,那些嘮叨才會消失。

4. 同理心

鏡像神經元可說是同理心的核心,而同理心確實是影響力的核心。當你看著另外一個人、聽他說話、感覺他,鏡像神經元就會啟動,並向你解釋這個人正經驗著什麼樣的事。同理心可以說是影響他人時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同理心指的是:你可以從另一個人的觀點,來感覺與觀看他們的生活。如果你做得到,就會有影響力。藉此,你可以和對方建立起強烈的密切關係,這種關係是你提出建議的基礎,還能讓你有顯著的分量。

如果你沒有辦法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你永遠都不會是真正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

想和別人產生聯繫的方式就是發揮同理心。你可以問問自己:「現在這個人的感覺是什麼?」把這樣的意識擴大,不要只局限在眼前的某件事,要去意識「每一件對方已經讓你知道的事情」,因為這些事在他們生命的不同層次中仍繼續進行著。

懷孕中的媽媽,看到這四大類食物請止步!

經常聽到女性朋友們形容,一旦確認懷孕後便聽到熱心的婆婆媽媽爭相分享這個要多吃,那個不能吃的飲食心得。由於眾說紛紜,往往令孕婦頭痛不已、戰戰兢兢的。

以營養學來說,孕媽咪確實應該避免或少吃某些食物。基本上,只要掌握以下飲食原則,你一樣可安心、滿足地享用大自然的各種恩賜!

1.  生冷食物要忌口

包括生魚片或生蠔……等貝類海鮮,以及可能含有這些食材的握壽司。以及未經完全煮熟的肉類,包含直接以煙燻法製成的肉品及加工肉類製品,如即食熱狗、未加熱的培根。生食芽菜、生菜沙拉等等。

由於孕婦的腸胃功能比一般人較弱,沒有加熱、煮過的食物,都可能潛藏著引發腸胃炎、食物中毒的細菌。吃下不潔食物,有時對大人可能沒有明顯、立即性的傷害,但對肚子裡的寶寶可是影響鉅大,不可不慎!

生食或吃半熟食物會有什麼問題?

很多媽媽或許會覺得有些人在懷孕時也都會吃生魚片,「我看都很好,沒事啊!為什麼一定要禁止?」其實這就是機率問題。也許平常吃或別人吃的時候都很OK;但要是食物中剛好有病菌存在,這時你的抵抗力、免疫力又較弱,就很容易被細菌侵犯。只能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尤其現在女性又晚婚、懷胎不易,因此我在這裡仍要提供標準訊息讓媽媽們參考。

2.  避免未煮熟或末殺菌的蛋奶類

像是沒有完全煮熟的太陽蛋、糖心蛋;或含有半生不熟的蛋類料理,如蛋蜜汁、蛋黃醬(以生蛋黃為乳化劑的沙拉醬)、豆漿加蛋、親子丼……等。另外,未經高溫滅菌的牛奶及以它為原料製成的乳酪、冰淇淋與相關乳製品等等,都要儘量避免。

隨著懷孕,女性的免疫力一般都會跟著下降,身體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若孕婦在妊娠期間遭到「李斯特菌」感染(即隱藏在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中),除了將引發身體不適外,胎兒才是真正飽受威脅的對象!可能導致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嚴重後果。

3.  不貪食油炸食物

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經由煎、炸、焗、烤等烹調方式(如炸薯條),容易產生一種稱為「丙烯醯胺」的物質。有研究發現,孕婦在飲食中吃下了高濃度的丙烯醯胺,將造成腹中寶寶腦部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延遲現象,導致體重過輕、頭圍縮小。

油炸食物固然香酥美味,但不利於消化吸收,容易影響食欲,往往讓人減少了下一餐的食量。這樣一來將會影響孕媽咪的營養補充情況,破壞「定時定量餵養寶寶」的飲食原則。

4.  烤焦的食物

至於,燒烤一般多以肉類、魚……等動物性食物較多,將吃進過多的蛋白質與油脂。特別是外皮已呈現焦黃甚至焦黑的燒烤食物中,都已被證實含有使人致癌的物質。

如果媽咪們真的想吃,偶一為之即可。烤焦的部分務必要先去除後再吃;若是帶皮的肉類,直接受到煙燻的表皮最好也不要吃;吃完燒烤後再搭配大量的蔬果,或是富含維他命C的奇異果、芭樂、檸檬汁,有助降低部分風險。

做生意開門第一件事:先決定你要服務誰

「顧客是所有商業模式的心臟。」《獲利世代》開宗明義點出顧客的重要性,相信不用看這本書,你也聽過無數次「顧客第一」這句經商名言。

不過,你真的知道自己的「顧客」是誰嗎?他是做什麼行業的?習慣在什麼時候消費?喜歡在哪裡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他是一個人購物嗎?又是為了誰(自己還是家人)而消費呢?

一經仔細思考和拆解,你或許就會發現,自己對於顧客的想像模糊不清,遑論要提供什麼價值給他們,以獲取利潤。因此,在商業模式圖裡,決定目標客層,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在商業模式圖的右半區塊,分成5個步驟(區塊),協助你逐步找到核心客層,並且將服務推送給他們。

步驟1:目標客層

你想為哪一群人創造價值?

花力氣思考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要賣給「誰」,是為了確保產品將來有人買。

在組織裡,小從產品或部門經理,大到執行長,都必須正視公司內的經費、時間和人力有限,只有先決定「要服務誰,又要忽視哪些客層」,才能讓資源達到最有效率的運用,不至於亂槍打鳥、落得毫無收穫的下場。《獲利世代》書中,將目標客層分為4種市場型態:

1.大眾市場(mass market):

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通常鎖定這塊市場,iPhone在推出之際,就是針對所有需要智慧型手機的顧客,在一樣的通路、提供相同的產品。這些顧客的需求和問題大致相同,無須做出差異化服務。

2.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迎合需求明確而特定的一群人,從產品和服務提供的價值、銷售通路、顧客關係都為他們量身打造。比方說,許多汽車零件製造商會為汽車品牌大廠特製規格和服務流程,滿足採購的需求。

3.區隔化市場(segmented market):

你也可以同時服務兩種以上、性質較為接近的顧客,針對各自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
許多銀行的理財服務區,除了處理一般客戶的定存、基金、保險業務,還設有隱密的VIP室,專為資金水位較高的富裕客戶,提供更私人、更細緻的財務分配建議。

4.多元化市場(diversified market):

目的在於服務兩種以上、屬性完全不同的顧客。

亞馬遜(Amazon)在累積多年為「一般消費者」提供網路購物服務的經驗和技術(資訊處理、軟體開發、資料儲存等)之後,自2006年起開始將服務對象擴及需要「網路儲存空間的企業」,讓新創企業無須購買設備,直接付出低廉的價格,就能享有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服務。企業客戶和消費者看似毫不相關,卻同屬於亞馬遜的業務範疇。

無論你選擇攻入哪一個市場,都要不斷自問,「你打算為誰創造價值?誰才是你最重要的顧客?」然後再描述顧客的需求、行為和態度,讓他們的輪廓更為明確。

步驟2:價值主張

你能幫顧客解決哪些問題?

鎖定目標客層後,接著就要釐清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主張」。價值主張並不是單純的產品和服務,還包含背後想滿足顧客什麼樣的需求、幫他們解決哪些令人困擾的問題,讓顧客為了這些「價值」,不想離開你。

每個價值主張都會包含一種產品或服務,去迎合某一個目標客層的需要。

例如,出租超級跑車服務,是為了讓無法購買超跑的人,也能享受急速馳騁的快感,這份「我也可以開超級跑車」的虛榮感或尊榮感,就是出租服務的「價值」。《獲利世代》簡單舉了3個你可以提供的價值:

1.新穎:提出顧客沒看過的產品,滿足全新的需求,例如「手機」就開創出行動通訊產業。
2.效能:改善既有的產品或服務,像是個人電腦製造商不斷地更新效能、擴大儲存空間和顯示器效果,年年推出新版機型。
3.客製化:針對客戶的需求量身打造產品和服務。

價值主張可說是公司生存的核心,必須不斷嘗試調整和摸索,幫助你找到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主張。

步驟3:通路

如何將價值主張傳遞給顧客?

在商業模式圖裡,通路不只是「銷售管道」,還包括你傳達價值主張的「接觸點」,可以讓目標顧客認識和了解產品後,形成購買行為。

因此,除了思考該「在哪裡」和顧客接觸,還要一併想想「如何」接觸顧客。是「派員駐點解說」比較好,還是讓顧客自行選購、再拿去結帳的「自助式服務」,大家才會買單?應該自己開店嗎?或是把貨批給零售商上架銷售?

《獲利世代》書中將這一連串問題收斂為「認知→評價→購買→傳遞→售後服務」的行銷流程,供你一步步推敲如何和目標客層溝通接觸,才能傳達價值主張:

1.認知(awareness):怎麼做才能提高顧客對公司產品或服務的認識?例如看板宣傳物。
2.評價(evaluation):如何協助顧客對公司的價值主張產生正面印象?試用是常見的做法。
3.購買(purchase):怎麼讓顧客購買特定的產品和服務?可能會有店內限時折扣,驅動顧客馬上進行消費。
4.傳遞(delivery):公司的價值主張還能怎麼傳遞給顧客?或許可以在結帳時,讓店員補充說明新產品活動。
5.售後(after sales):顧客消費過後,可以取得哪些售後服務?像是維修、保養,或是同類商品推薦等等。

步驟4:顧客關係

如何爭取新顧客、維繫老顧客?

完成上述3步驟之後,算是奠定了產品銷售的獲利基礎,然而,想要有不間斷的客源、提高營業額,還要妥善經營顧客關係。你可以視公司可負擔的成本多寡,以及不同客層的需求而定,決定要和顧客維持多緊密的距離?

如果你鎖定的目標客層不怕麻煩、喜歡省錢,就可以考慮採用「自助式服務」,降低公司成本,並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回饋給客戶。像是採自助式加油服務,降低人事成本,再以較低的油價去吸引客人。

相反地,當目標客層需要緊密、貼心的服務,就要派駐專員提供「一對一協助」,像是精品飯店的私人管家。

YouTube提供影音平台,邀請影片觀看者也成為內容貢獻者,則是一種新型態的顧客關係,和顧客「共同創造」出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步驟5:收益流

顧客為何、如何付費?

公司法第一條就寫著,「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可見,光是拿出顧客滿意的價值主張還不夠,還要讓他們願意為此付出足夠的金額,公司才能「營利」,維持營運。
「如果顧客是商業模式的心臟,那收益流就是動脈。」《獲利世代》寫道。

收益流會引導你持續自問:目標客層願意付錢購買的是什麼價值?先找出那個「可標價」的價值,再去推敲可能的付款方式,以及會帶進多少收入金額。
除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書中也建議,你應該嘗試思考怎麼樣讓顧客「持續性付費」,延續和擴大每個客戶對利潤的貢獻。常見的收益流有以下幾種:

1.使用費:顧客使用特定服務產生的費用。比如電信業者按顧客通話時間長短計費,當超過包套方案優惠的分鐘數,就要額外付費。
2.訂購、會員費:銷售某種服務的持續使用權。例如線上音樂網KKBOX採月費制,會員每月可以無限收聽、合法下載數位音樂。
3.租賃費:房屋出租是最典型的例子,出租者有持續性的收入,租賃者則不用負擔全部成本就享有使用權。
4.授權費:專利和智慧財產無須被商品化,就可以獲得收益。技術和媒體產業尤其常見,將研發專利、版權對外開放,收取一定費用。

圖說明

10個改變的輕練習,過你想過的生活

覺得每天工作都很累,但是做的事情卻好像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想要擺脫這一切,卻又覺得改變談何容易。
其實,改變不一定要全盤顛覆現狀,累積一點一滴小小的改變,也能日積月累成重大成就。
從現在起,停止抱怨與哀怨,從你可立即做到的小事情做起,逐步邁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1給家人擁抱和親吻:帶著溫暖的祝福出門

許多研究證實,擁抱和親吻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紓解心理壓力。所以,早上出門之前,先給家人溫暖的擁抱和親吻,再帶著親友的祝福去上班,開啟一天忙碌的行程。

2開啟你的嗅覺和聽覺:感受生命的活力

在進入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密集「用腦、用眼」工作之前,先在走路的時候,開啟你的嗅覺和聽覺,感受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略的蟲鳴鳥叫;聞一聞陽光、雨水、草木的氣息,你會突然感覺到,世界好像變得活潑起來。

3散步偷閒;幫助頭腦清明

許多靈感和自我反思,都是在散步時才突然湧現。時間許可的話,早些出門吧!你可以把車停在離公司遠一點的地方,或是提早一個公車站下車,找機會走走路、散散步,即使只有10分鐘,也能幫助頭腦清明。

4懂得拒絕:不必要的事情,就別做

你真的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假如遇到別人的請託,請先想一想你是不是非做不可。比方說,同事提出下午茶、閒磕牙的邀約,但你手邊還有很多工作,就委婉拒絕吧,解釋清楚你的狀況,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

5好好吃飯:別再吃飯配電腦了

和你的電腦共進午餐,只會讓你心煩意亂、消化不良,從今天起就戒除這個壞習慣吧!
定時、從容地用餐有其必要,可以確保你的身體健康,有精神面對工作和生活裡的各種挑戰。

6適時呼救:工作做不完,可能是因為太多了

別想當部門裡的超人,攬下全部工作會讓你累積過多壓力,別人也不一定能看見你的努力。如果覺得工作過量,就適時呼救吧,可以請老闆重新分配任務,或是針對你的不足之處給予培訓,增加你的工作效率。

7在家裡設獨立工作空間:生活的場域不要讓工作入侵

最好是別帶工作回家,以免影響家人的心情。在餐廳和客廳工作,絕對不是個好點子。如果非這樣做不可,請考慮在家裡設置獨立的辦公空間,徹底和生活環境做出區隔,幫助自己從工作和休息之間切換和抽離。

8家庭共同日曆:家庭時間不容被排擠

想為家人留點時間的具體行動,就是在家裡掛上一份「共同日曆」,把成員的行程都寫在裡面。當你在安排自己的行程時,請先以共同日曆為優先,和家人相約的時間絕不隨意更改。

9科技安息時間:跟真實的人事物互動

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發達,讓人時不時都會收個e-mail或刷刷Facebook動態,無形中浪費許多時間,也加深了接收資訊的焦慮感。
為自己設一個斷線時間吧,在這段時間裡,遠離電子產品,徹底從訊息焦慮中解放,回歸真實的生活。

10反思行程安排:留多少時間給自己

每周日睡覺之前,回想這一周裡除了工作和家庭,還留了多少時間給自己?有沒有好好運動,讀一本喜歡的書,或是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問自己還可以怎麼樣改進會更好,逐步靠近理想的生活狀態。

6原則,讓人對你留下好印象

6原則,讓人對你留下好印象:

1. 收斂談話中的自戀主義

當對方講到他的新車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想說一下自己最近幫愛車做的改裝?心理學家兼商業顧問瓦萊麗懷特(Valerie White)說,這種接話方式非常不妥。雖然你認為這只是分享自己最近的開心事,但你應該問問自己,「我讓別人覺得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是真誠回應、鼓勵別人繼續講下去的人,還是總是把話題繞回自己身上的人?

2. 控制焦慮

就算你不是反應靈敏或學有專精的人,你還是可以讓人印象深刻。懷特表示,簡單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這就會卸下你的焦慮。然而,過猶不及,對新認識的朋友連珠炮般地發問也不太恰當。如果你常坐立難安,試著控制像抖腳之類的動作,並且記得放慢說話速度,因為緊張時人容易不自主愈講愈快。

3. 就算假裝也好,拿出開心的一面

勵志書籍總是會告訴你,給人良好第一印象的秘訣就是「做你自己」。但若是剛好那天你心情不好呢?其實在初認識的人面前,最好適度把壞心情擺到一旁,別立刻把新朋友當做吐苦水的垃圾桶。懷特說,壞心情具有傳染力,它會把另一人也拖下水。

4. 用眼神破冰

想認識陌生人,以眼神來破冰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試著和對方眼神交會超過一秒。演說家尼可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oothman )說,初次見面時,專注在你的微笑、你的姿態和你們的眼神交會。

5. 和對方同步

配合對方調整你的姿態、聲音、用字和手勢。布斯曼說,因為人總是受到和自己相像的人吸引。當你用和他們相仿的速度講話時,比較容易得到對方的回應。想和對方建立立即的親近感?模仿對方點頭與傾斜身體的方式就對了。

6. 恭維要保守

懷特說,人都喜歡被恭維,就算他們覺得你不是真心的。但是,有限量的恭維,特別放在他們的成就上,效果最好,因為他們會覺得你不是對每個人都這樣說。

運用六大心理戰術,讓人心動且馬上行動的影響力

六種基本類型:「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有性」,每一種都源自於某項能指導人類行為的基本心理原則。了解這六大心理原則,可以使我們更了解「人是如何做出選擇並行動」。運用這些技巧,不論是整合到促販或廣告等行銷活動中,或是應用在商場談判與請求時,都能直指人心,讓對方順應我們的需求行動。相反地,明白這些影響力原理,也能讓我們避開生活中一些話術與騙術陷阱,不在無意間任人擺佈。

六大心理關鍵原則,塑造影響力

影響力:促使人們做出抉擇與行動

1.互惠:別人給過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會想要回報

心理基礎:
肇因於「虧欠感」,人們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人,因此對於受過的恩惠,會產生償還的義務。所以只要給予某些幫助或物品,甚至是硬塞一些好處,就能大大提高對方順應自己要求的機率。

應用實例:
美國殘廢退伍軍人組織報告指出,單純寄出一封請求捐款的信,回應率約18%,但只要附上一份小禮物(例如標籤便利貼),成功率就能提升至35%。

破解對策:
仔細回想「最初的善意是否只是伎倆?」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不妨接受;倘若這提議別有所圖,就告訴自己這是商業伎倆而置之不理。

2.承諾和一致:迫使自己言的行與曾做出的選擇保持一致

心理基礎:
來自於「希望顯得言行一致」,為了避免被視為說謊者,人們對於自己承諾過的事會盡可能做到,即便發現事情不太對勁,依然會不斷找理由說服(或欺騙)自己沒錯。

應用實例: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曼(Steven Sherman)曾進行一項電話調查,詢問受訪者「要是美國癌症協會需要募捐,願不願意花3小時幫忙?」由於不想顯得沒愛心,多數人紛紛答應。過幾天後,當協會去電請求協助時,答應擔任志工者較以往多了7倍。

破解對策:
反問自己「知道了我現在所掌握的情況,要是時間能倒回,我還會做出同樣選擇嗎?」如果答案是不會,那就不要頑固死守原先決定。

3.社會認同:當猶疑時,我們會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來做決定

心理基礎:
起因於「從眾」,當人們不確定該怎麼做比較好、或事情意外性太大時,會依照大眾多數人的方式來行事,相信「別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錯不了」。

應用實例:
某些餐廳有時會故意採用流量管制,或甚至僱請工讀生排隊,讓門口排起長長人龍,創造出「我很熱門」的視覺化效果,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一探究竟。

破解對策:
由於這些偽造的社會證據大多一目了然(例如素人見證廣告),只要保持警惕,重新思量本意,就能保護自己。

4.喜好:很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心理基礎:
來自於「物以類聚」「近朱者赤」的群聚性。一個人的外表魅力、和與自己的相似性,都會增加人們對其信賴與支持,並將這種喜好投射到其所推薦的事物上。

應用實例:
直銷商常會舉辦產品說明會,邀請親友一起聚會並銷售產品,由於是認識的人所提邀約,即使明知是購買陷阱,許多人也不好拒絕,到了現場,只好買一點做做人情。

破解對策:
提醒自己把「對方個人」與「其所推銷的產品或服務」區分開來思考,畢竟我們所購買的不是銷售員,而是產品。

5.權威:面對權威,不加思考地直接聽命行事

心理基礎:
來自於「對專業的信任」,師長、法官、醫生、主管等權威來源,都是建立在更深的專業與經驗上,相信他們不僅省力,還常確實有極佳指導作用。

應用實例:
廣告商會借用權威的力量,邀請專家人士為商品做代言,甚至是與產品屬性毫不相關的專家,例如律師代言服飾、刑事專家代言健康食品等。

破解對策:
先反問自己「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確認權威的資格與眼前的問題主題確實真有相關;再問「他說的是真話嗎?」避免被廣告上塑造出來的專家形象所欺瞞。

6.稀有性:愈難獲得的事物,愈想得到

心理基礎:
源自於「保住既得利益的渴望」,人們對於失去某件事物會感到恐懼,即使自己並沒有非常需要它,因此對人們來說,「機會愈少見=價值愈高」。

應用實例:
賣場常會進行「限時特價」「數量限量」,對顧客的購買行為設置最後期限並大為宣傳,引發「現在不買就買不到了」的焦慮,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望。

破解對策:
重新審視自己對產品的需求與喜好,釐清對一件產品的渴望,是來自於其本身提供的價值與功能,或只是「對它的占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