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有责任提振员工士气?LINE前CEO:别傻了!没干劲的人根本不需要留下

Image提高下属的士气一般常说,这是上司的重要职责。

但是我强烈质疑这一点。原因在於企业聘用的是专业人士。

如果非得透过公司或上司帮忙才能提高士气,这样的人根本称不上是专业。

反过来说,我觉得人们把这当成一般常识来谈,似乎也证明了整个社会趋向幼稚化吧。

不想主动学习丶不愿自行采取行动的人,不仅无法尽责地做好工作,更别说创造出新的产品了。我认为公司应有的面貌,便是一群有热忱的人聚在一起,虽然偶有冲突,依然同心协力让「好产品」问世。

即使会损伤士气,做不出成果的专案就该终止
每个人当然也会遇到热忱减退的时期,例如在工作上倾注热情却难以展现成果丶被专案负责人排除在外丶或者专案胎死腹中等情形。

我自己也曾经为了公司发展所需,不得不通知员工必须将主管降职或中止专案。碰到这种情形时,并没有什麽技巧能让对方接受,唯有诚心诚意传达经营方的「理念」,并且认真向他们说明面对新挑战的重要性。除了真诚面对员工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他们依然士气低落,那也无可奈何。商务以结果论英雄,公司也不可能为了顾及员工士气等理由而持续进行不可能成功的专案。只因为被踢出做不出结果的专案而导致士气低落,我们也只能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尽管残酷,但这就是商务的现实景况。

聘用需要拉抬士气的员工,会增加公司管理成本
不仅如此。最大的问题在於需要别人拉抬士气的人,往往会扯优秀人们的後腿。

我常听到大企业的人说管理阶层的工作非常累。不但要负责下属的教育训练与评量丶批示转到自己手中的一大堆文件丶写报告书交给经营阶层,甚至还得提升下属的士气。由於忙着处理和使用者无关的杂务,不得不把工作带回家做,长期延续这种情况的话,任何人都会感到筋疲力尽吧。最後只得放弃「为使用者着想」的志愿。我只能说,这种用人方式浪费了优秀的人才。

身为企业主力的优秀管理阶层,身边带着需要提升士气的下属,这样对工作有益吗?对企业来说,只会增加管理成本而已。归根究柢,我认为问题的本质即在於公司里有这样的员工吧。

想要展现出色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琐事干扰优秀人才,并且为他们提供可以全速运作的环境。若是如此,自然会得出以下结论:公司里不需要士气低落又贡献不出价值丶还会拖累优秀人才的员工。

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提高员工的士气。

这并不是公司或上司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员工的问题。再说,大草原的野生动物会有「最近实在提不起劲……」这种想法吗?根本不会这麽想。它们只想着怎麽努力生存下去。在公司工作,不也是如此吗?

正确应对不同行业的职业性格,让这13种客户都乐於埋单!

Image销售行为中困难度最高的阶段,就是如何让各行各业的顾客埋单。美国最销售专家詹姆斯.皮肯斯(James W. Pickens)建议,了解不同职业的客户如何思考,并且提出正中下怀的销售建议,将有助於提高成交机率。以下是与13种不同职别客户的实用沟通法:

老板级客户:正面丶热情丶有逻辑

1.创业者:他们是奋发向上丶积极进取的乐观者,思考清晰丶反应快速。如果一不小心,创业者可能会在推销过程中反客为主,取得主导地位。由於这些人很清楚自己喜欢什麽丶也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因此向创业者推销时,不妨对他们的成功表示钦佩之意,以正面丶热情的销售建议打动对方,千万别让这些顾客感觉无聊。记住,他们也非常擅长推销,否则不会创业成功,所以绝对不要低估他们。

2.中小企业主:自己经营公司丶必须经常迅速做出决策的中小企业主,通常个性积极乐观,也做很多推销工作,因此非常了解你的困难。不过,正因为他们精明过人丶长於销售,因此运用一点表演技巧,以正面丶合乎逻辑的销售建议打动对方,将有助於成交。

主管级客户:满足自尊丶激起优越感

3.中阶经理人:他们通常不是乐观的人,并且习於拖延决定。因此,想和中阶经理人做生意,不妨对他们承上启下丶如同「夹心饼乾」般的处境表示敬意,以满足他们的优越感,或是称赞他们的工作比你的工作复杂,以诱导中阶经理人购买。

4.高阶经理人:关键在於将高阶经理人以「老板级客户」看待,因为他们不喜欢让人觉得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的经理人,希望让人认为所有的决定都是出於他们自己的结论。因此,只要满足他们的自尊,就能彻底说服他们。提案时必须展现专业精神和逻辑思维,奉承他们具有绝佳的决策能力,激起高阶经理人的优越感,进而对你提出的销售建议做出成交的决定。

专业人士客户:以知识赢得信赖

5.医师:他们的职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通常极为自傲。因此,对他们提出销售建议时,务必尊称他们为「医师」,再加上举止得体丶言谈正派,就几乎可以成功说服他们。

6.会计师:会计师通常生性多疑丶思想保守,他们会先调查清楚销售提案中所有与财务相关的面向。因此,不妨让会计师认为情势掌控在他们手中,进而让他们自投罗网丶顺利成交。

7.律师:个性积极的律师通常自认无所不知,必须受到鼓励和诱导,才会做出决定。想向律师推销,记得要像个专业人士,避免让他们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油嘴滑舌的业务员。说明产品或服务时,务必注意遣词用句——因为律师经常试图逮到人们的善意谎言或夸大语句,进而穷追猛打丶紧咬不放。

8.工程师:数字取向的工程师是谨慎的思考者,凡事都要检验和分析,思考合乎逻辑丶推论不带感情。由於他们并非冲动型购买者丶难以诱导,所以必须运用逻辑和事实,让工程师主导谈话,尤其涉及他们拥有专业知识的领域,更要小心翼翼。

9.高科技/IT从业人员:这些人常将所有事实和数字准备在手边,因此必须以大部分顾客并不关心的资讯吸引他们;也要避免多话,否则可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通常他们必须被人催促才会购买,因此要试着让这群人感觉不凡,才能顺利成交。

10.业务员:业务员通常具有正面思考的特质,个性积极进取,因此,几乎能被任何事情说服,购物时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与业务员做生意,必须对他们的销售知识与专业表示热情和尊敬。记得要先恭维业务员客户,然後让他们自投罗网,千万不能以恐吓和压力逼迫——其实他们也使用与你相同的销售伎俩对付客户,因此对你的动机一清二楚。

公教人员客户:适时引导丶催促成交

11.公务员:他们未必会自动自发,但是如果看到不错的销售建议,极可能充满热情。由於他们很注重安全,因此可试着在低调的推销过程中施加压力,等到快要成交之前再大展热情,透过适度的诱导,趁他们尚未改变主意之前,向成交之路快速推进。

12.教授:教授通常非常保守,再加上「左思右想丶瞻前顾後」的学者性格,不易激动丶非常低调。教授经常问一些其他顾客从没想过的问题,因此向教授推销时,可以毕恭毕敬丶全力恭维,尝试向他们学习。

13.老师:思想保守丶想法不会过於乐观,除非真正了解,否则不会轻易做出任何决定。由於老师很习惯讲话,所以想跟他们做生意,不妨以正面丶低调的说明,赢得老师的信任;也可以请他们聊聊学生们值得自己骄傲的故事,通常对於成交很有帮助。

催眠销售法!!!

Image事实上,销售也会用到与催眠有关的道理,甚至有些是业务销售人员常常在用,但他们自己不见得知道。我们来谈谈三招业务人员可以应用的催眠销售方式。

方法1:不要使用负面字眼

第一个方法,在与客户沟通时,不要用负面字眼。心理学在研究潜意识时,发现潜意识「听不懂否定句」,换句话说,就是听不懂「不要做什麽」。像如果叫孩子不要跌倒,通常他会跌倒;如果上台演说时,对自己说不要紧张,那就会越讲越紧张。因为上意识可以分辨什麽叫做不要,但潜意识上听到「不要」就等於是「要」。

应用在销售有个方法非常好用,就是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不要提到负面字眼。例如,客户常丢出一个问题「我觉得你们的产品比较贵。」然後,这时候业务人员就会回说:「不贵丶不贵丶不贵。」其实还是随着客户围绕在「贵」的这个字眼上,所以对客户而言,他还是会觉得贵。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客户讲出「贵」的时候,业务员要修改说成:「也许我们的商品比较『不便宜』。」以我们商品比较「贵」,跟我们的商品比较「不便宜」相比,不便宜比贵听起来就比较舒服一点。虽然上意识中我们的理性逻辑可以知道,不便宜就等於贵,但是感觉「不便宜」就是比较舒服一些。

所以,如果我们要学习催眠师的语言,第一个是以後在跟客户沟通时,销售字典中不要有负面的的字眼出现,比如说要把「」的字眼都改成「不便宜」。

方法2:给予「有限选择」

第二个在销售当中常常用到的技巧叫做「有限选择」。有限选择的意思,像是准备结帐时,询问「您选择要刷卡还是付现?」「请问要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请问想要选择现在这个物件,还是刚才那个物件?」这种就叫做有限选择。

有限选择为什麽那麽有效?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这样子的,有两家早餐店开在隔壁,两家生意都很好,可是A早餐店进货时,叫的鸡蛋数量永远比B早餐店多。B早餐店的老板看着蛋贩一直把鸡蛋送来,觉得为什麽人家的数量总是比较多,他就观察隔壁到底是怎麽卖的,发现隔壁在客人点早餐时,都会问客人:「你要加一颗蛋还是两颗蛋?」销售比较不好的B早餐店则是问:「你要不要加蛋?」

这其实是种很催眠的问法。当希望客户答应一件事情,例如希望成交,或是希望对方答应下次跟你碰面,先不要问他「要不要答应」这件事,例如「要不要买」丶「要不要一起吃饭」,因为得到的答案就是Yes or No丶「是」或「不是」丶「要」或「不要」的答案。在询问客户的决定时,可以先假设对方已经答应了,然後给他选项,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引导对方进入到选项当中,然後就答应背後期待的假设。

选项如果是二选一丶三选一时,都是适用的,重要的是要给予选项。例如,想约对方一起吃饭,可以直接问「下周我们一起吃个饭吧,要周一丶周二还是周末?」即使是回答都没空,那也很好,因为对方已经有在选择要哪一天了。这个问法,厉害的地方是自动要对方接受你希望他答应的事情。

方法3:「因果法则」销售术

第三个叫做「因果法则」。因果法则很有趣的地方,在於人类的大脑,没有办法明确判断真跟假的差别。潜意识上,如果说了一堆「真」的事情之後,对一个「假」的事情,往往没有办法明确判断真或假的差异。举例来说,销售的时候常遇到一类状况,衣服试穿完,销售员说「这件衣服好适合你喔!」事实上讲这样的话,通常都会让人觉得很假,因为想要销售,所以当然说适合。这种情况下,应该要在前面加入「已经发生的丶真实的事情」。我们先举「小朋友」的例子来说,小朋友如果跌倒,父母亲若说「哎呀,不痛丶不痛!」他一定觉得会痛。可是我发现父母都是天生的催眠高手,他们会说「来,爸爸『呼呼吹吹丶痛痛飞飞』!」然後就跟小朋友说这样就会好一点了。可是很有趣的事情是「呼呼吹吹」怎麽可能「痛痛飞飞」?在潜意识中,「呼呼吹吹」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小朋友就认为「痛痛飞飞」也就发生了,前面一个是真的,後面一个是想像出来的,人就自动把两个划上等号了。

回到刚刚买衣服的例子。事实上,比较优秀的销售人员,他会把客户带到镜子面前,然後跟客户讲说:「陈大哥你看一下喔,镜子里面的衣服,搭配你的身型,你就显得修长了一点,然後这件衣服的颜色,搭配你的肤色,就会显得亮了一点!我觉得这件衣服好适合你喔。」他一定要加入一些比较真实的,再带入一些引导的丶要顾客所想像的,然後大脑没有办法分辨,在那个当下就会被催眠进而容易成交了。

公司为何出了叛徒?

Image面对属下的跳槽,老板在愤恨之馀,有否想过自己是否已从创业时的上下一心,走进专制自我的权力高塔中?背叛,反映的往往并非员工的无情,而是领导力的变质。
一般的人员流动,在充满了各种新兴机会的科技产业,本是司空见惯。然而,高阶或重点培植对象的离职,无论是加入对手或自立门户,反过身来与旧东家进行直接竞争,都很难不引发「背叛」的联想。

而且,这类事件对企业产生的实质损伤是显而易见的,不仅造成竞争情势的此消彼长,员工士气所遭受到的打击,也将馀波荡漾,难以平复。

为何会出了叛徒?又为何叛徒会经常出现?
「人心不足」「金钱与权力分配不均」,这些都是最常被拿来做解释的主要理由。然而,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倒果为因,流於肤浅。

现今知识型社会中,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尤其是高阶和掌握技术的关键成员——彼此间实乃合作夥伴,并非传统主从关系。但常常企业在草创初期,都以「团队合作,共创前程」来号召,一旦小有所成之後,经营高层的面目却起了变化,飘飘然地忘记了自己原先的宣誓,形成仅容纳极少数成员的权力圈,高高在上,表现和传统企业的老板殊无二致。

如果经营高层和员工的关系是「主从」而非「夥伴」,经营高层当然可以不尊重员工的自由意志,任意驱使,正如某董事长经常挂在口边的「蹂躏」?而在与员工权益关系最为重大的股票分红时,黑箱作业,俨然私人恩赐?等而下之的,还时而要求员工扭曲专业来配合营私,员工简直成了侍从?

既然经营高层把员工视为「非我族类」,那员工在时机来临时,做出自力救济的选择,替自己的前途负责,充其量也只是先发制人而已,背叛之说,岂非太沉重了?

员工的自由意志不容压制,早在东汉时期,名将马援就有「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豪语。经营高层如果没有打破小圈圈,广纳天下英雄的气度,那起码的务实之道,应是建立透明合理的人才培育与奖励分红制度,根本排除叛徒发生的机会。舍此正道不行,平日疑神疑鬼,事後反而抱怨员工背叛,那未免也太逊了!

同样背负压力,为什麽有人就是比较快乐?

Image这到底是怎麽办到的?秘诀就在「善用行动,转换心情」。这些看似百毒不侵的职场工作者,都会运用简单的行动,帮助自己创造快乐和幸福感。以下是常见的做法:

1. 每天收email前,先找个人说话
进公司就急着收发email,的确可以推进工作进展,但是绝对无助於保持好心情。因为当你开始处理邮件,就是进入数位丶冰冷丶零互动的世界,会不自觉感到无趣。如果想要积极丶开心地面对工作,就在面对无聊的电脑前,先找个人说说话,提振精神和活力,连带可以解决收发email的烦闷感。

2. 帮同事带一杯好喝的咖啡
施比受更有福。对别人好丶帮助别人,都是让自己快乐的不变法则。在职场中,最简单的「施予」,就是帮同事买杯咖啡,或是共享下午茶点心,鼓励别人,也鼓励自己。

3. 先微笑,再说话
这也很老套,但是很有效。尤其是在枯燥的会议上,你可以试试看别皱眉,或是低头看笔记,而是看着对方微笑,再说出你的论点。这不仅可以缓和气氛,还可能引发更真诚丶坦白的意见交流。

4. 远离碳水化合物
根据经验,一早吃进甜甜圈或蛋糕,可以马上提振精神,但很快会有郁闷感。如果以水果当早餐丶远离碳水化合物,反而能维持好心情和满足感,让工作更有动力。

5. 给自己一点奖赏
如果待办清单长到不行,就在任务和任务之中,插入一些小小奖赏来激励自己。比方说,当做完一份艰难的企画案,就走到外面买杯咖啡,放松一下,再接着做明天会议用的资料。这些小奖赏会让一整天的工作变得更有趣,也有把事情一件件完成的成就感。

睡前问这7个问题,让你重新喜欢上自己

Image建议工作者,每天花7分钟觉察自己当前的身心状态,先好好「认识自己」,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探索人生意义是一辈子的功课,不见得做过一次练习就能找出答案,所有的问题也没有完美答案,重点在於持续问自己「什麽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透过反覆探询,逐渐厘清内心真正的目标:

1. 昨天,你的人生是什麽样子?
2. 今早醒来时,你有什麽感觉?
3. 在人生中,你最想要的是什麽?
4. 什麽让你充满动力?
5. 想像一下90天後的生活,你希望到时候有什麽样的感受?有怎样的成就?
6. 你将时间及精力花在哪些对你的人生其实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不再全心关注这些事情,会发生什麽事?
7. 什麽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让你感觉更有意义?

大老板真的很难相处!想做他们的生意,一定要知道这3个「眉角」

Image大老板和你我不一样,像我们这样从事业务工作的人,我们都是合作主义者。我们都相信人人平等,我们尽我们所能的平等对待别人,也期待着别人能平等地对待我们。大老板则相信他是与众不同的,他跟我们都不一样,他有权利不遵守规则,他也认为他的成功就是因为不守常规而获得的。至於他的不遵守常规,是否导致其他人的尊严或者权益受到了侵犯,他浑然不知,知道了也毫不在意。

我们都知道,不管自己公司内有成就的老板或是其他大公司的主管,几乎所有的大老板都很难相处。大老板丶大亨丶名人丶大公司高阶主管之所以难以亲近,是因为:

1. 他们认为他跟你不一样
每一个老板的成功都来自於长时间艰困的努力,所以他们对自己的成就,内心都很骄傲,他们也都经历过各种不同的人,和各种困难的事。他们装模作样,不与你主动往来,是因为他们和你没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早已丧失与草民来往的能力。

2. 他们只喜欢跟对他事业有帮助的人,或者有名的人往来
因为这是可以增加他们的人生勋章。如果他们客客气气的跟你打招呼,那也只是用内心的傲慢,来表达他们肤浅的善意,表示他们这种尊贵的人,不在乎跟一个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往来。打完招呼後,其实他们的脑袋里根本没有你的影像或者资料。

3. 他们在某一部分有成就,就常常以为自己在每一方面都会有独特的见解
他们希望你除了尊敬他们的努力,也要尊重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见解。除非你的专业已经被你的产业认可了,他们才会认可了你的专业,否则他们仍然认为即使是在你专业的那部分,他们也都比你清楚。

大老板都很难相处,但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跟他们相处。这些大老板丶大亨丶名人丶大公司高阶主管,可能是我们的直接主管;可能是我们想争取的客户;可能是我们正在往来的供应商,这些人可能都是对我们现在工作丶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

选择了什麽样的客户,就选择了什麽样的未来,这件事对企业和个人都一样。业务工作每个人都讨厌与不守基本生活规则的大老板往来,但是若要有更大的成绩,我们都需要学习处理这种状况,这是做更大生意的必经之路。

我们怎麽跟这些很难相处的人相处呢?

1. 解除我们自己的心理武装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这本书里提到;「穷人,当他们听到别人成功,通常会加以评断丶批评丶嘲讽,而且想把他们拉到自己相同的层次。要知道,你怎麽可能跟一个被你揶揄的对象学习到什麽东西呢?怎麽可能从他身上得到激励?」

现代社会我们跟亲戚见面的场合多半是在婚礼或是丧礼。日常生活,我们通常只跟自己生活条件接近的人往来。大老板们也是只跟自己生活条件接近的人往来,因为有共同话题丶彼此相处舒坦,没有压力。

有钱或成功都会给别人压力,我们的成功也会给周遭朋友压力的。当我们与大老板相处时,我们的心理上会自动的保护我们,为了保护自尊,最简单的心理机制就是开始论断和批评。所以要与大老板相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解除自己的心理武装,不要批评成功人士,我们从事业务工作只需要保持一种警觉;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了地位,我们的表现,不要和他们一样!

我们没有办法让大老板明白人人平等的道理。但是我们自己要知道「做成生意就有尊严了,过程是次要的」。这对业务工作很重要,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的自尊丶自信之所在。

2. 提供即时丶正确丶高品质的讯息
大老板多半没有安全感,对身边的人讲的事情都会怀疑;大老板喜欢掌控一切,他们希望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大老板喜欢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他们不希望有意外。他们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走,这些原因是他们能有成就的原因。也是我们和他们相处的切入点。

受到敬重会让大老板觉得舒服。所以要赢得大老板的信任,应该要显示出对他的尊重。对老板/大客户最大的尊重,是让他立刻收到所有他需要知道的事,连意外惊喜都不要给他们。

我们不仅要提供即时的讯息,让大老板可以做决策,而且我们也要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大老板们有许多机会去接触高阶人士,取得重要的讯息。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高品质,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大老板是不会在乎我们的。如果我们没有什麽有价值的讯息要提供,那就闭上嘴巴吧!

大老板们不喜欢等待结果,他们要的是你把资料主动提供给他们。即使好事临门,也不要想隐瞒,不要想届时给大老板一个意外的惊喜。大老板们不喜欢有意外,即使是惊喜,所以凡事都让他们知道。企业家喜欢掌控一切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资讯工具发达的时代,我们与大老板相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供正确和即时的讯息。

当然,当我们提供讯息时,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做了多大的贡献,不需要让我们看起来比大老板聪明。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正确的讯息,让大老板可以做正确的决定。我们不是裁判,我们只要确定我们提供的讯息和服务是正确的就可以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大老板是他决策成果的最後接受人,他比我们更清楚他的利益,他的压力在哪里,我们不需要质疑大老板们的生意决策。

大老板要掌握一切都在他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也要对於工作细节完全了然於胸,要「做一个『问不倒先生』,跟我工作有关的事情,问我都很清楚」,当我们能提供即时丶正确丶有用的讯息给大老板们。自然的,我们就取得了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3. 帮大老板们守密
大老板们有钱,有权,有经验。他们能够聘请各种高级的人才为他们工作。由於他们的事业牵涉了大量的金钱和重要讯息 还有大老板需要维持在外面的正面形象,他们不希望别人看到他们的病痛丶他们的弱点,或者是财务上的困难,所以他们不会把工作交给那些没有信任关系的人。他们能信任的只有少数人,所以要跟他们建立信任的关系,需要长期的培养。

大部份的企业家都是经济动物,他们对生意以外的事没有真正的兴趣,也没有几个朋友。你不需要尝试想要跟他们做朋友,除非他们自己想要跟你做朋友。如果我们要赢得大老板的信任,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处理事情时不能高调张扬,大老板不会喜欢大嘴巴的人,除非他们要你传递一些讯息给别人知道(但也不会明讲)。

所以,企业家不会去聘用或者升职那些会到处八卦公司事件,或闲弄老板私人事件口舌的人。如果你要得到大老板的信任,不要到处张扬你的工作内容,尤其牵涉这些大老板的部分。不要以为他们不知道,自然有人会去跟他们讲,你在外面讲了些什麽!即使你的工作绩效或服务很好,你也会失去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是职业道德的一部分,没有什麽好争议的。

要得到大老板的信任,我们需要持续显示我们对他的尊重,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你觉得某些人有成为企业家的特质,在他还没成功之前,就与他建立关系。

最後,最後,千万不要以为你帮大老板做了多少事,就指望他们给你特别好处。如果你这样想,那真是对大老板缺乏理解。许多大老板都是喜欢占人便宜的,别人排队,他就要插队;大老板即使才吃完老虎肉,但若是有机会,这时小猫他也会抓来吃,这是他们的天性;更可怕的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占人便宜。能够与鲨鱼游泳,而不被鲨鱼吃掉,就是高手了。

钟鼎山林,人各有志。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恬淡的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没什麽不好。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业务工作,与大老板们相处,就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改天再处理」!不被琐事追着跑,才有时间做大事

 

Smartphone要解除「看似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的忧虑,最好的方法便是──当场解决问题,别累积成待办事项。

将工作分散处理,成效更好
时间管理的最大敌人就是「改天再做」。

如果收到文件资料时,总是想「改天再处理」,然後顺手放在桌子一角,久而久之,文件就会堆成一座小山。从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资料,不但耗费体力,心情也会愈找愈烦躁。

优衣库(Uniqlo)创意指导佐藤可士和,就曾在同事堆满资料的桌面上找了4小时的照片,最後却发现照片在印刷厂的惨剧;创业後,他的桌面便只放5样东西:电脑萤幕丶键盘丶滑鼠丶喇叭和电话,桌面上只保留当下正在处理的事情。如此一来,不仅避免资料遗失的风险,环境清爽了,心情也会跟着放轻松。

生产精密马达的日本电产社长永守重信,也是「一日决算主义」的贯彻者,绝不把今天可以解决的事情拖到明天,「今天的事情不解决,明天可能有急件要当下决定,反而会因为惦记未完成的事而影响决策的品质。」

全联福利中心总裁徐重仁也说,拜科技发展带来电子化之赐,秘书传送的讯息,他能马上回覆,即使在通勤中,也能批改公文,「如果累积工作,一件事要花几个小时才做得完;但若能将工作分散,处理起来比较轻松,成效反而更好。」

所以,对於简单丶不需深思熟虑的事,别想太多,「现在」立即就去做──3分钟可以写完的e-mail,「现在就回」;跟客户约见面谈下半年合约时,要说「下周一中午12点好吗?」事情一来就马上处理,就不会被待办事项追着跑了。

迅速处理琐事,避免不耐烦
有时候,被主管要求做与工作没有直接相关的琐事时,心里多少会觉得不耐烦,想拒绝又开不了口。

这时候,如果硬要压抑愤怒,强迫自己开心接受这些琐事的话,就像伸手到浑浊的池塘里把污泥往下按,污泥反而会上下翻滚得更厉害。

大卖150万册的韩国畅销书《停下来,才能看见》作者慧敏法师提醒,这时候,请静静感受内心的情绪起伏,不要随意地发脾气,也别自怨自艾;因为,愈不耐烦,愈会放大不开心的感受。不如直接办好上司吩咐的杂事,让完成工作的成就感轻轻冲走负面感受吧!

失火危机中当机立断,两周内恢复产能
新普科技是全球最大笔记型电脑电池制造商。它在8年间站上世界第一,历经2007年自家工厂失火丶2008年供应商接连发生火灾,电池一度大缺货,但每次都能安稳度过危机。为什麽?

「速度!」新普科技董事长宋福祥的回答简洁有力。他做事当机立断,「小事一丶两分钟决定,大事一丶两天决定」,他也不爱开会丶写e-mail,有事直接打电话,几分钟就讨论底定。

所以,他的桌上乾净整齐,绝对不堆积公文;同仁有事请教,他一定当下回答,最迟也会在第二天回覆并解释原因,「这样就不会所有事情都卡在我身上。」

2007年8月,新普科技江苏常熟厂发生大火,当时正在现场的宋福祥,立刻发挥快速决策的特质:第一天,撤出所有同仁,找到可以重新建厂的空地;第二天,发布新闻稿,宣布重建计画;第三天,向客户提出产能复原方案。

最後,新普科技两周内便恢复产能,两个月内工厂重建完工, 2007年当年营收依旧创下新高。

好公司和好上司,你要哪一个?该选好上司的理由

Image好上司比好公司重要
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需要找一个精明严格的老板,才能学到东西。待锻炼有成,就需要换一个愿意放权或者能力稍差的老板,以取得施展空间。

「一位好上司能够带给你什麽?」

「好上司的作用真的胜过一家好公司吗?」

这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对此,纽曼说:「一位好上司可以带着你成长,帮你指引方向,这是年轻人在工作中最想获得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可以碰到令自己满意丶能提供真正帮助的上司。」

遇到一位好上司,胜过遇到一位好老师。遇到一个好上司,会让你终生受益。

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些迷思,人们在工作中实际的感受又是什麽?

我的调查小组成员佛莱彻谈到他的心路历程:「在年轻时,我认为老板会对你掏心掏肺,关怀备至,就像一个兄长。我们期待在第一份工作中就得到上司如兄长般的关怀。但现在我显然已经过了那个年龄,我的想法是:宁愿对自己保持忠诚,也不要依赖一位根本不把你当回事的上司。」

我很喜欢他的观点。这是对所有年轻人的忠告:不要倚靠一个梦幻泡影般的理想工作来满足自己。对上司不能心怀幻想,而要先确立自己的价值。你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也包括你的老板。

毫无疑问,年轻人都在作梦。他们对於工作单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或者说偏爱。他们喜欢豪华的办公场所丶气派的桌椅和优越的福利。重要的是,名片拿出去一定要有足够分量。「啊,你竟然在这家公司上班?我好羡慕啊!」达到类似的效果,会令他们心花怒放。

但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尤其是那些经历类似选择丶最後取得成功的人,观点却是相反的。加州一名传媒公司的高阶主管说:「这种想法极为『自以为是』,事实上,一家好公司不会给新人任何决定性的帮助,反而会因为高竞争的淘汰机制,让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失去锻炼的机会,对他们的信心打击是具摧毁性的。」

职场新人有很多困惑,他们缺乏帮助,不管是来自公司还是上司的。要努力地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就得严肃面对这一选择。

我想问的是:你要选择一家好公司,还是一位好上司呢?
佛莱彻说,任何人都无法鱼和熊掌兼得。喜欢好公司的人,他们进了一家好公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令他痛恨至极。一个坏上司能毁掉某些人「在大公司工作」的梦想;而有些人,他们幸运地遇到一位好主管,但公司的环境却很差,随时都有倒闭的担忧。

在我看来,有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周遭并没有那麽多好公司可供选择。也就是说,多数公司其实都是十分普通的。不会有太多人可以找到一家好公司,这不具有普遍性。第一份工作进入一家烂公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是多数年轻人共同的心声。

所以,为自己找一位好上司是最重要的。但有人担心说,烂公司里的好上司经常绊住我们寻求更优环境的脚步。

佛莱彻以同事蒙蒂略为例,蒙蒂略是来自巴西的移民,他梦想可以进入波克夏.海瑟威──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企业总部工作。蒙蒂略信誓旦旦地说:「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公司,我可以当成一份终生职业来对待它,就不需看人脸色(指上司的苛刻),也不再需要上司的提携来为自己提供能力证明。」

蒙蒂略大错特错。他不仅没能进入波克夏,而且很不幸地窝在一座小镇上,为证券交易所提供数据收集的小公司聘用了。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好老板,帮助他重新建立信心,改变他看待工作的价值观,以及拓展了视野。

後来,当一份更好的邀约摆在面前时,他竟有点舍不得这位上司了。他很矛盾:「我应该辞职去更好的地方发展?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和这位难得遇见的老板共事?」

其实这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选择所面临的真实境况,并不是别人能够体会到的。工作和人生一样,从来没有什麽标准的备选答案。别人无法给他方向,他的每个选择都是现实和理想的博弈丶理智与情感较量的结果。

佛莱彻说:「重要的是他遇到一位可贵的老板,获得提拔;相较之下,接下来如何选择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需要先为自己找到一位工作中的好老师。」

刚开始工作时,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强,想进入一家好公司的机率是非常渺茫的。这一点我们已说明得非常清楚。我的朋友纽曼虽是着名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在全美拥有知名度丶研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专家,但也曾有过被华盛顿政府机构拒绝的经验。当时他非常想为政府工作,可是当局无情地退回他的简历。

我们多数人都不是知名大学毕业,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应该务实地订定事业目标—到一家正常营运的中小企业,为自己寻找一位好上司。後者需要运气,不是谁都有机会碰到一位愿意提携你的老板,但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吴先生毕业那年就业情势不乐观,他的故事就像丑小鸭那般充满戏剧性。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挤破头去和几千人竞争大公司的某个位置,而是锁定那些中小企业,以这个方向投递履历。结果一家设计公司通知吴先生去面试,给的待遇还不错,但就是办公环境差了点—公司在住宅大楼里租了间办公室,一切还是乱糟糟的,显然刚成立不久,因此没有很好的福利及办公设备。

不过,每个同事都很愉快地工作着,充满朝气和活力。他的上司说话温和,态度谦虚,给他的印象也很好。上班一段时间後,吴先生才知道这位上司竟是业界十分有名的设计师,拿过许多大奖,从原公司辞职後,筹组了这个新团队。

吴先生说:「这些年来,老板负责许多获奖的设计作品,但奖金从不自己独吞,而是把大多数分给属下。如果有人加班,他总是自掏腰包,请我们吃消夜。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因为自己的一个失误,客户大为不满要退单,老板不仅安慰我,还亲自去跟客户道歉,取得谅解,然後又详细地跟我说明该怎麽做,才能避免这种工作失误。」

吴先生已在那家公司待了四年。虽然公司规模一直不大,工作也很辛苦,待遇也不算太高,只达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吴先生从未後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想再坚持几年,如果公司发展好,他便安心做下去;如果公司发展不好,这些年跟这位老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足以令他在业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对於刚踏入职场的人来说,老板的影响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吴先生如果换到一家着名的设计公司,可能就没这麽好运气了。对新人而言,一个好的提携者比好环境能给你的影响更大。

另一个角度──在好公司,坏上司不会永远是你的领导者!
当然,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假如你已在大公司服务,我们不能鼓励你辞去工作,换到小公司上班。在大公司怎样看待自己的上司?如果他很「坏」的话,你应该如何应对?

白先生在一家大企业上班。刚到这家公司,他就见识了难以相处的主管。这位部门主管跟他例行谈话时,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得知白先生毕业於知名大学时,还嘲讽地说:「这麽厉害的大学,怎麽不出国发展呢?」

随後得知白先生之前曾在一家公司担任中阶主管,主管又用十分不屑的口气说:「哟,看不出来你还当过主管哩!」

尔後的工作中,白先生不断受主管的冷淡对待,重要任务从不指派给他,一些没人愿意做的事却没少叫他做。这是一个苛刻的上司,谁都不是傻子,白先生心知肚明,同事们也常劝他做好另找工作的准备,因为谁被那位主管盯上,前景都不会很妙。

但是白先生认为,我既然进来了,如果辞职不就代表认输?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即便离开这家公司,摆脱了这样的上司,将来也很难取得事业上的突破,这代表着逃避的心态,到哪儿都不可能有发展。

所以,他的作法是:不卑不亢,忍受到底。无论上司怎样对待他,他都不做出任何反击,而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业绩上无可挑剔。两年後,他靠着自己傲人的工作成绩获得晋升,被他取代的就是那位上司。

你还在左右为难吗?
上面两种情况都有支持者。有一类人喜欢到大企业接受挑战,不管有没有人帮自己,他们认为好的环境就是有利的;另一类人则是现实主义者,他们觉得如果有人提携一把,自己的路会走得比较顺利,可以少犯错误,少付出代价。

我们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几十个行业中的几万名从业者,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好公司,却发现上司的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上司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不赏识,工作起来既不畅快也不开心;而有时遇到一位好上司,公司整体大环境却又不好,也导致前途难料,不知何去何从。

「有没有什麽办法可以解决这种矛盾?」这是一般人共同的疑问。

我来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是一位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一个好上司极有可能是你的师长,他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指引,让你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使你的人生少遭遇许多挫折。尤其当你的学历不高时,去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自己选一个「好上司」可能就更加重要了。

这是一个关键条件。中小企业多数处於成长初期和发展期,发展机会特别多,如果你迫切希望做出优异成绩来证明自己,你希望有广阔的舞台,希望得到充足的资源支持,那麽,你一定要在这样的职场为自己选择一个好主管,而不是只贪图找一个安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