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加拿大最繁忙购物日

Image在距圣诞还剩两天之际,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说,星期三,12月23日,预计加拿大人将从银行取款卡上总共划掉接近10亿加元用于购物,使 12月23 日成为一年中最繁忙的购物日。
报道说,根据支付公司INTERAC的记录,在去年的12月23日,加拿大人总共用银行卡花掉了 9.933亿加元,购物交易数量超过1960万宗。
INTERAC的高级经理泰瑞·墨菲(Teri Murphy)说,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钱花在超市的食品上,显然人们都在准备圣诞大餐,酒类专卖店和廉价打折商店,也是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
报道说,北美的节日零售高峰总是从美国的感恩节(11月底)开始,持续到新年过后。

问这3个问题,到手的订单就飞了!聪明业务绝不会这样说

Image美国销售畅销书作家Ian Altman於《富比世》(Forbes)杂志网站上,分享3句千万不能在客户面前说的话,让你在成交关键时刻不再与成功失之交臂:

1. 你的预算上限是多少?
这个问题将造成与客户彼此关系拥有不同变化。许多时候,业务员会询问客户的价格底限,或者打探竞争对手所给的行情,藉此想要抢得先机,以更优惠的价格抓住客户的心。

例如:如果你是提供会计服务,你可能会问客户「另外一家事务所提供的价格是多少?而你期待的预算是多少?」然而这种直接涉及机密的问题,除非你已经获得客户的完全信任,贸然地询问後,客户也不会让你获得真实的答案,认为你来找他只是为了要打探行情,而不是认真做服务,更糟的是会让自己陷入价格割喉战。

你可以这样说:「有什麽需求是你目前最需要被达成的?」
在决定哪家厂商获选时,客户总希望能够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让问题一劳永逸。尽管提出来的预算相较於竞争对手来得高一些,但客户会看在你能够明确地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问题,就会乐於选择与你签约成交。

因此,别再汲汲营营地挖掘竞争对手给客户的价码到底多少,而是将自己的服务提升,努力解决客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2. 你在犹豫什麽呢?
曾经有人建议,业务销售人员应该问自己的潜在客户,「你到底在犹豫什麽?」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很无害,好像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但是,万一他回应你的答案,是业务员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那麽这笔交易成交的机会自然渺茫。

你可以这样说:「产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引诱客户主动说出自己对於产品的欲望,并且精准地抓住他们心痒之处,再通过更为详细地描述,结合客户本身的实际需求,去免除他们的犹豫,笃定地做出自己要下手的决定,而自己也不需要花费过多心思去猜测客户到底为什麽还不买。

3. 你是决策者吗/你做决定了吗?
每个人都想要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谁?花费唇舌跟大量时间说服一个人买你的商品,却发现决定要不要付钱的人竟然不是他。这种郁闷心情,相信每位业务员都曾有过。

然而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常见的回应当然是「是,我是」,但答案也不一定是真的,而且还会让潜在客户感到不受尊重并提起防备心,心中在想「所以我不是决策者,你就不理我了吗?」使得自己错失开发新客户,或者建立沟通管道的机会。

另外,几乎每间公司都会遇过业务员照三餐打电话给总机小姐,询问决策者到底在不在,是否做了决定丶准备签约,尽管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是这会让客户认为业务员仅是专注在完成这笔交易,而非真心为客户设想,因此他也没必要一定要完成业务员最期待的目的。

你可以这样说:「请问接下来谁是与我持续接洽的人?」
询问谁是未来参与整个交易或後续服务的人,通常这也是交易是否成功中最重要的关键,因为他是最主要的利害关系人。

例如:业务员在卖影印机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出钱的是老板,但是真正在使用的会是企划部的员工,先与其建立关系,提出符合其需求的方案,将更容易让交易成功,并让客户愿意信任自己。

如何建立完美的沟通?真正有力量的人是先放下自我

Image什麽是完美的沟通?
沟通是效力强大的药物。我们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以伤人也可以带来疗愈。

一般认为,沟通就是用言语或非言语交换想法和感受。最理想的沟通是我们觉得对方不但注意到我,也听进了我说的话。最糟糕的沟通则可能造成诋毁和破坏。放弃无效的沟通方式,接纳适合个人风格的沟通,可以帮助你每次与人互动时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完美的沟通必须仰赖臣服,那代表懂得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手。也意味着既要表达感受,也要愿意释放封闭心灵的伤痛和愤恨。那是保持流动而非死板的支配和对立。

也是运用第六感识人技巧去接触旁人,并且避免戏剧化的结果。你将学会了解所有的互动都有流动,并决定对哪些要臣服,对哪些不要。你不必为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抱歉。欢迎借用我最喜欢的箴言:「『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说「不」需要练习,但它是最能救命的字之一。

臣服的沟通就像在河里航行。有些方向的感觉不错,水流也顺畅;有些则否。你无法强迫水流照你的意思走。你若是强迫别人,只会令他退避。人际关系中有一种能量,你必须调整自己,顺应并信任它。

意见不合时,该怎麽沟通?
我会说明如何与人沟通,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人,并且运用道家的无为和谐法,在压力下保持风度,取得成果。学会这些你就不会慌乱丶不会沦入互不相让的叫阵和无休止的相互怪罪,或是意见不合时却只知坚持己见。

那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尊的反应,与直觉和情绪智商无关。感应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有助於明白何时该强硬,何时该妥协或退让。你也可以在遭遇阻力时,逐渐克服他人的抗拒。

顺畅的沟通意指带着慈悲丶缺点和一切与他人交流。这尤其适用於争辩或关系紧张的时候。其实对他人感到厌烦和失望在所难免,每个人偶尔都会给人那种感觉。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大多数人都愿意尽量求好。因此请不断在别人身上寻找共鸣,即使很勉强也无妨。你不见得每次都找得到,但是要持续尝试。这不致使你遭到践踏或成为牺牲品。这种慈悲心反而可以让你表现最好的自我,即便你对不好的行为还是有底线也一样。

多年来,我目睹病人透过臣服把困难的沟通变为开放而有爱的沟通。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努力做到臣服的沟通,特别是起冲突的时候。

假定你正在与人争辩,双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认输,该怎麽办? 不要把它变成争夺输赢的战斗。

请先让步,那才是真正有力的行动为你在冲突中的立场道歉,显示你重视两人的关系甚於你的自我。由此打开使对方也能让步的大门。真正有力量的人能够率先放下自我,促进顺畅的沟通。

臣服式沟通法则
应该
•保持沉着,不要有情绪化反应。
•避免为自己辩解,因为那会使你显得软弱。
•耐心听对方讲述,不要打断,不要强求最後的结论一定要由你来下。
•以同理心了解对方的立场,即使你并不赞同。
•选择是否要争辩,必要时请道歉。

切勿
•卷入戏剧化争辩。
•因焦虑或愤怒而冲动行事,你可能会说出後悔的话。
•紧抱着怨气不放或者坚持自己是对的。
•企图插手他人的人生,或是充当心理治疗师。
•羞辱对方,特别是在其他人面前。

加拿大新税务规例明年生效税阶扩大

Image财务专家说﹐新税务规则2016年生效﹐收入不多的加拿大人不受新的富人税影响﹐亦应检讨自己的财务计划。绝大多数加拿大人不受年入20万元以上的富人新税影响﹐但人们的免税储蓄帐户(tax-free savings account)供款限额有变﹐在2016年调回5,500元。
年入45,282元到90,563元﹐入息税率会降低﹐这个税阶的纳税人不属于最高1%的入息者﹐他们也应该审查财务﹐保证财政状况稳健。
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税务及退休研究与方桉副总裁博文(Peter Bowen)说﹐对于许多人﹐这个税务规划季节可能最重要。博文说﹕「税率与免税储蓄帐户新例落实﹐人人都要用心处理﹐确保税务规划切合自己的情况。」他说﹕「我们一直鼓励人们听取财务意见﹐这些新措施到位﹐听意见更是重要。」
人们的需要全看税率门槛﹐尤其是税阶扩大﹐意味理财更複杂。
博文指出﹐人们属于减税税阶﹐就要确保2015年报税单尽量扣减收入﹐尽量善用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供款额。入息超过200,000元﹐可能要延迟申报注册退休储蓄计划供款额﹐直到2016年﹐配合更高的税率。
安永(Ernst & Young)税务合伙人斯坦伯格(David Steinberg)说﹐人们收入20万元以上﹐也应设法扩大入息﹐计算新高税率到位前的任何资本溢利﹐或收取花红和迟领入息。他说﹕「我认为﹐你会看到许多人整理应税收入。」
博文也建议民众﹐小心考虑未来财务需要﹐衡量免税储蓄帐户和注册退休储蓄计划供款。他说﹐人们在就业期间收入多寡﹐身处哪个工作阶段﹑日后在哪裡退休﹐全都需要考虑。

年终除旧必学, 10种一定要清除的杂物!

Image想清除杂物,第一步便是做出取舍,而要做出取舍,首先得定义何谓「杂物」。对我来说,杂物就是「让人笑不出来的东西」。例如下面几种:

一丶不喜欢的东西
二丶不想要的礼物
三丶用不上的东西
四丶待修理的东西
五丶伤感情的东西
六丶长期借放的东西
七丶琐碎的小玩意儿
八丶难缠的文件和纸张
九丶无形的杂物
十丶多馀的房子和空间

不喜欢的东西
很多人买东西不是因为百分之百喜欢,而是勉强将就,或觉得价格太低丶不买可惜。例如口袋不够深,所以买个次级品回来凑合着用;大减价时衣服比抹布便宜,所以忍不住买几件凑合着穿。正因为如此,所以用的时候不怎麽珍惜,坏了也不特别感到难过。经常使用这些和自己不相衬的东西,久而久之,品味很可能会越来越糟。

喜好的改变,也会使东西沦为杂物。原本能接受的,现在却怎麽看都不顺眼。花不溜丢的衣服穿久了,决定改走素雅风格。奢华贵气的寝具用腻了,决定改走简约路线。年纪变大後,开始觉得按摩椅远胜设计师单椅。重视健康後,开始觉得玻璃容器要比塑胶容器安全。随着人事时地物的变化,我们的偏好也会跟着调整,而不符合当下价值观的东西,自然成了过时又碍眼的玩意儿。

为了凑数而乱买的东西,也是家中杂物的乱源之一。明明不想读,但消费满八八八才能使用网路书店的折价券,於是多挑了一本原本不想买的促销书。明明不想穿,但消费满五千就能获赠可爱的咖啡杯,於是多挑了两件根本不需要的小背心。无论乱买的理由是贪小便宜还是着了赠品的道,这些额外花钱买进的东西,或多或少已经稀释了你占到的便宜。

若想避免上述情形,千万不要「买了再说」。我的做法是没事少逛街,有需求才进商店。购买时,建议以重质不重量为原则。举衣服为例,三件次级品的价格或许就能买到一件更好穿丶更耐看的高级品,犯不着退而求其次,还让它们占用三倍空间。

此外,不是真正喜欢的东西,绝对禁止为了凑数而买;因喜好改变而遭到冷落的物品,也请替它们找个新去处。在你的空间里,最好只留下能令你微笑的物品。

不想要的礼物
我家只有两个人,平日少有访客,搬进十楼中古屋前夕却收到六人份的餐具礼盒。虽然心存感激,但这套精致有馀丶实用性不足的庞然大物,长期占用流理台下柜的两个抽屉,使我每回搬家都得小心翼翼地打包运送。忍耐五年,我终於将它们捐给物资中心,从此了结一段孽缘。

有位不喝茶的朋友,曾在新居落成时收到丈人送的土黄色塑胶泡茶机。他家走冷调风格,家具家电全是黑色系的进口精品,可想而知这份礼物有多麽煞风景。但他担心长辈日後会抽查,只好勉为其难地收进橱柜。另一位朋友更惨,身为新嫁娘的她在收到不想要的礼物後,竟然以离婚收场。

什麽礼物煞气这麽强?答案是一整组不请自来的红木家具。这组公婆赠送的老派桌椅粉碎了她布置新居的梦想,其中隐含的下马威更是不言而喻。每天看见惹人厌的家具使她心头郁结,与公婆周旋时,先生又总像面对红木家具事件似的从不吭声帮腔,於是这段婚姻只撑了两年便草草结束。

不想要的礼物会造成怨念。收礼的人不开心,被嫌弃的物品本身也不开心,诚心送礼的人如果知道造成了对方的困扰,恐怕只会更不开心。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婉拒礼物,或在收下之後伺机处理掉,反正有收到对方的心意就好。

如果无法婉拒不想要的礼物,收下後我会想办法尽快转手。只不过,平辈送的容易解决,长辈送的却经常成为家中乱源。与长辈的应对进退得视个别情况好好拿捏,自己的爸妈好讲话,拒绝另一半的爸妈则多少让人有所顾忌。这时候,还是请身为「另一半」的那方出面缓颊或表明原则吧!

用不上的东西
很多人幻想买了运动器材就会变瘦,结果划步机丶健身车摆到生灰尘,却连一两肉也没减掉。很多人也以为买了英文教材就能跟老外哈拉,可是卡带摆到MP3时代,却连一堂课也没读过。你家里是否也有才摸几次便束诸高阁的松饼机丶剉冰机,才玩几次就失去兴趣的跳舞机丶卷发器呢?

上述物品以前我家都有,花八千元买下的太空漫步机还是其次,最让我肉痛的是价值三万二的日语教材。这套教材从一九九九年就被我塞进收纳柜,直到二○○九年才终於转手送人。会一直收着,固然是因为所费不赀,其实也是心想或许哪天可以再拿出来念一念。只不过,这些全是自欺欺人的想法。

诚如《丢弃的艺术》一书的作者辰巳渚所言,「也许哪天」是绝对不会来的。

长期闲置的杂物令我们无法活在当下,甚至掠夺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权,替未来囤积东西,只会使你在时间丶空间上付出更多代价。

东西贵也不是藉口。既然花大钱买了却用不上,何苦再浪费空间来堆积它们,与其浪费两次,不如浪费一次就好。现在都会区的房价这麽贵,以一坪四十万来计算,如果杂物占了三坪空间,就等於浪费一百二十万买下一个自己不能住的房间。

节礼日未到 商家四折抢客

Image儘管距离传统折扣购物的「节礼日」(Boxing Day)尚有一周时间,大温地区许多商家已经斗快推出「节礼日」大减价,以高至60%的折扣来争抢顾客。不过多数消费者对商家热情持冷静态度,表示自己仍会按需购物;亦有顾客表示打折力度不够,甚至称有商家调高原价再打折,并没有真正降价。圣诞节前最后一个周末,不少市民涌向各大商场,给亲朋好友选购礼物,以及抓住节前最后商机购买打折物品。不少商家也把握商机,提前一周开始大幅优惠吸引顾客。
列治文中心商场(Richmond Centre)一间大型体育用品商店的店员表示,该店昨日即开始推出节礼日减价活动,大部分货品有20%的优惠,有些品牌优惠力度高达60%,优惠直至12月26日节礼日当天。
华裔市民吴女士一家昨日到列治文中心为亲友选购圣诞节礼品。她表示,今年节礼日优惠比往年提早到来,令选购礼物变得从容,商家货品很多都有五折优惠,为她节约了预算,省下不少钱。
任职空中服务员的侯先生,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有机会到海外购物,因为质量更有保证,价格也便宜很多。这次刚好赶上「节礼日」大减价,他更是将两天时间全部用来「血拼」。他说,虽然感觉打折力度不如想像中那麽大,但比起大陆的售价,很多货品至少便宜50%以上,所以还是为自己和家人买了不少东西,包括保健品、手袋以及圣诞礼品等。不过,虽然商场内人气很旺,但多数顾客至下午四时仍然「两手空空」,很多消费者都表示折扣力度不够。一位贺姓消费者还表示,她发现有些商家虽然标明打折,但原价已经改成高于平日,所以最终货品价格并未真正便宜。
另一市民王小姐则表示,自己平时并不经常逛街,昨日也是「有目的购物」,不会因商家打折就乱买东西,相信不会超出预算。

做到9成9,失败了,那是苦劳,只有做到10成,才有功劳!

Image有时候团队非常努力非常拼命,但到了最後关头气力即将放尽。我可以选择让他们轻松一些,但必须冒着可能会失败的1%风险;我也可以选择让他们咬紧牙关,把最後这段路撑完,做到100%。

大多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後者,而团队也大多愿意当後者,一件事情做了99%,但最後失败了,不会有人去赞美那99%,大家会问为什麽失败了?因此,若你已经非常努力了,那一定要更努力的坚持下去,直到事情完成为止

这个观念也持续影响出社会後的我,有时候团队非常努力非常拼命,但到了最後关头气力即将放尽,我可以选择让他们轻松一些,但必须冒着可能会失败的1%风险,我也可以选择让他们咬紧牙关,把最後这段路撑完,做到100%。大多的时候我选择的是後者,而团队也大多愿意当後者,一件事情做了99%,但最後失败了,不会有人去赞美那99%,大家会问为什麽失败了?因此,若你已经非常努力了,那一定要更努力的坚持下去,直到事情完成为止。

昨天跟同事的一段对话,让我想起了这件往事,做到9成9,失败了,那是苦劳,我们可以自我安慰说过程中仍有收获;但只有做到10成的,才有功劳,微小的分野,大大的差别,献给每个追求极致的你。

11种整理技巧,一次把头脑丶时间丶环境整理好!

Image要成为整理高手,并不是直接就从生活环境开始下手,而必须先整理自己的头脑丶心灵与时间。

头脑的整理:思考更清晰

1.勤作笔记:
作笔记有助於问题的整理。无论是利用图像或文字,只要能将脑中模糊的想法或印象「具象化」,思绪就会变得更清晰;与问题相关的症结点,也能在纸上一目了然。

2.学习独处,做些「非数位化」的事:
现代人每天花很多时间坐在电脑前,但长期身陷「非1即0的世界」,很容易让脑袋僵化;因此,若能抽空做些「非数位化」的事,例如画画丶读书等,将有助於磨练个人的感性与感受力。此外,一个人走路丶旅行或写文章,这类能够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沉淀情绪的事情,也是澄清脑袋的好方法。

3.做好最坏的打算:
要让心情保持平静丶无论遇到任何事都能沉着应对的秘诀在於「事先预设最坏的状况」,因为预先已经设想过所有情况,并且拟妥对策,就比较不会因为未知状况导致心情焦躁不安。

时间的整理:工作有效率

4.切割一天24小时,划分思考丶作业和发想区块:
设定不同的时段做不同类型的事,可以集中使用特定脑力。

例如,将中午之前的时间设定为「思考时间」,在没有杂念的情况下规画一天的工作丶思考简报内容,或是处理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午过後则是「作业时间」,迅速地依序完成无须动脑的工作;通勤时间丶睡觉之前或任何独处的时段,则可设定为「发想时间」,用於整理私人情绪或生活中的灵感与发想。

5.以「倒推法」安排行程:
在安排日程之前,必须先掌握「最终目标」,然後再以此目标为基准,构思在期限之前所有可能的工作流程,并且预估必须花费的时间,由「终点」往前推算每一个时间点必须做什麽,一一将预定工作填入日程规画中。

6.一心多用:
训练自己一心多用,用同样的时间完成多项相关任务,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例如,在外跑业务时,同时物色公司商品展示会的会场地点。而要在同时间内完成多项任务,则表示在头脑里或心里,必须同时思考好几个课题。例如,跑业务是为了达成销售目标丶商品展示会是为了有效达成新产品的宣传效果,其他课题则可能是「寻找新客户与市场」或「调查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环境的整理:不再丢三落四

7.只放要用的东西,让桌面如同「大厨的砧板」:
桌面整理「优劣」的取决标准,其实不在於桌面物品的「多寡」,而是桌上是否依照工作内容的不同,放置了需要的东西。桌面应如同「大厨的砧板」,只留下与「料理中食物」相关的食材与物品,例如重要文件或频繁使用的文具。为求整洁而使桌面空无一物,或是堆叠过多无用物品等,都是过犹不及的做法。

8.分类一目了然,以「立即取用」为准则:
把办公桌收拾乾净,但是要找东西时却找不到丶也想不起来放在哪里,则无法称之为有效的收纳。因此,在整理环境的同时,必须同步设想到,若是日後需要某样东西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俐落地取出」所需物品。

要达成这个目标,关键在於将收纳及建档的工作,做到一目了然。无论是档案夹上的标记,或电脑文件的整理,都必须清楚丶确实做好分类,并建构自己习惯的索引方式。

做好整理之後,务必再次确认自己能否立即取出想要的东西,只要会有时间上的浪费,就很可能不是理想的整理方式。

9.让书本杂志「站」起来:
很多人习惯让书本丶杂志「平躺」在桌上,一本本堆叠成山,每每为了找寻压在最下方的资料,就必须展开「挖掘作业」,一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书本山「倒塌」。若能善用书挡丶文件架,让书本丶杂志纵向站立,一字排开,一眼望去便能轻松找到需要的杂志期数或书目。

资讯的整理:「吸收」知识,而非「保存」知识
每个人每天接收的资讯量虽然庞大,却不全然是需要的资讯。为了不被泛滥的资讯淹没,在接触资讯的初期,便不能漫无目的地全盘接收,必须有意识地筛选出必要的资讯,切勿吝於舍弃。

10.站着读报丶先读标题:
站着看报纸可以训练自己在最短时间内撷取重要报导。首先必须一口气读完报纸标题,大致掌握一日大事;对於有兴趣的新闻,可在标题先做记号,待有零碎时间再详加阅读。

11.定期清理工作相关书籍杂志:
书架空间有限,个人脑容量也有限,累积过多的旧书而舍不得丢弃的心态,在坂户健司看来,不过是种心理安慰。书本最具价值之处在於知识,经过阅读丶内化後的书籍,便失去保存意义,必须定期清理。至於杂志,尤其具新闻性的报导内容,常过了时间便失去资讯价值。坂户健司建议可以留下杂志目录建档,日後若需要其中资料,再至图书馆或出版社网站调阅。

瞎找工作,你只能花五年!

Image毕业後,你只有五年可以尝试不同的工作,而且一定要找到方向,比如:那一种职务丶那一种行业等。

一般人大学毕业,至少廿二岁,再加上兵役,踏入社会都廿三岁了。如果念研究所再加两岁,开始求职时已经廿五岁。若遇上不景气,工作难找,开始做第一份工作恐怕都廿六岁了,离三十而立只有四年时光!而要在短短四年里找到未来一辈子的职涯方向,并不是容易的事,可以错误摸索的机会并不多。

20几岁,没有时间感
20几岁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时间,很难意识到「时间不多」的紧迫性,他们大半觉得「时间多得很,不急,慢慢来,总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就是这种时间上的错觉,让他们不急不徐,过了黄金年纪才像大梦初醒般,开始想要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问题是,社会上对年纪的判断和20几岁年轻人完全相反!

日本人廿年前做过调查,发现廿八岁是一个人成熟化的关键年纪,在廿八岁你必须在很多重要抉择上做决定,比如:你要走那一行丶你要不要创业丶你要不要结婚丶你要不要生孩子等,而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反覆思考,才能在廿八岁做决定。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廿八岁才第一次就业,还无法明确掌握人生方向,他怎麽去做决定呢?

虽然法律规定雇用不可有年龄歧视,可是所有企业都有一个说不出口的潜规则:女性在廿八岁後丶男性在三十二岁後还出现换工作频繁丶或职务不连贯的情形,就会被默默贴上「心性不定」丶「脱离现实」等负面标签,这等同於烙印上「不可信赖」这四个大字。而履历表是一辈子跟着你的,你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掉这四个大字。

20几岁,没有方向感
所以,你没有多少年好瞎找工作的!我用「瞎」 这个字,不是为了耍时髦,而是因为形容精准!的确有很多人找工作是很瞎的,几乎是闭着眼睛在找。

Ivy大学念统计系,对这一科却毫无兴趣,也不知道毕业後要做什麽,当表哥找她一起到大学区卖炸鸡时,Ivy一口就答应,梦想有一天成为炸鸡天后。这个工作并不浪漫,炸油会喷到手,手上尽是坑坑疤疤;隔壁卖卤味的正妹比她敢露,人潮都被拉走,她领的是工读生时薪。周末无法休假,以致男朋友劈腿……耗了半年,表哥收摊了,Ivy也跟着失业。

Ivy左思右想,想出一条路来。她一向是同学中的点子王,决定应徵行销企画,却因为提不出任何行销案而不断碰壁。求职不顺,让她觉得既然无法适应民营企业,那麽也许适合当公务员,於是念头一转,跟爸妈要了钱补习考公职,一年後毫不意外的没考上,爸妈劝她再去找工作,而这时离毕业已经两年了,她对自己要做什麽事一点主意也没!

20几岁,没有危机感
最後爸爸卖上老脸,透过友人帮Ivy找到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接待台外加收发文书。不甘不愿去上班,她感到窝囊透了,好歹自己国立大学毕业,这样的工作应该是工读小妹做的。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又让她推论出:之所以无法找到好工作是因为少一张硕士文凭,於是她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研究所考试。

念书考试,Ivy还是有本事的,现在她是统计所研二,半年後即将毕业,她再度回到四年前的原点,并不知道自己毕业後要做什麽,而这时Ivy廿七岁……如果Ivy要找统计相关工作,她过去的工作经历不只无法加分,甚至会减分;如果Ivy还是不想做统计相关的工作,那她何必来念统计研究所?

Ivy的境遇,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写照,一点都不新鲜,也就是说很多20几岁年轻人就是这样晃掉黄金五年!

五年,瞎混的停损点
在台湾,半数以上的人是学非所用,有的是科系远离就业市场需求,有的是不喜欢自己念的科系,那麽换工作也许是一个方式,让你找到职涯方向。

尝试不同工作是对的,可是也不能瞎找啊!首先,请厘清你的兴趣丶能力,以及人格特质,所找的工作至少要和其中一项相符。而不是亲友帮你找到工作,你就去做,或是媒体报导那一个工作很热门,你就跟着一窝蜂投履历。

毕业後,你只有五年可以尝试不同的工作,而且一定要找到方向,比如:那一种职务丶那一种行业等。以後再换的工作,最好不要离开这个方向,除非有相关性。

当主管出现这四种行为,就失去了当部属导师的资格!

Image然而,主管要把自己努力获得的智慧,顺利传授给部属,而不遇到阻碍,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为协助所有主管扮演好导师的角色,葛史密斯列出主管指导部属时常见的4项陷阱,藉此提醒所有主管,随时自我检视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这些毛病。

陷阱1:我帮得上忙
葛史密斯指出,大多数的人往往乐於付出时间丶专业与精神帮助他人,但有时对方(部属)真正需要的是靠自己努力找到出路,然而,多数主管对此却欠缺觉察。

因此,主管在出手帮忙部属前,可先行用以下方法自我测试:当你问部属「需要帮忙吗?」部属回应「不需要。」此时,如果你的心里曾感觉到任何一丝不悦时,就表示你最好要开始自我提醒,不要落入「我帮得上忙」这个陷阱中,让部属能有更多机会自我尝试丶成长。

陷阱2:没人比我懂
职场中有些人好为人师,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被别人肯定为「行家」,而沾沾自喜。因此当徒弟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导师很厉害,或是经常公开称赞他们所做的贡献时,一向以「没人比我懂」自居的导师,将会更喜欢这个徒弟。

然而,葛史密斯提醒,利用徒弟满足自己获得他人肯定的人,将无法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他指出,当徒弟告诉你找到另一位比你还要厉害的导师时,如果你的失望之情久久不散的话,就要特别小心,「没人比我懂」的毛病就是你的罩门。

陷阱3:我能帮你出人头地
在导师的鼎力相助之下,有时候可以协助徒弟直通重要人士的办公室,取得爬上组织阶梯的独家门路。这种「我可以帮你搞定一切」的承诺,则会让师徒间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在「我帮你,你帮我」的互惠模式下,固然可以令人很快地飞黄腾达,却很容易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你欠我一次」的得失心,让两人的关系生变。

陷阱4:你需要我
许多师徒关系,一开始虽然以某种程度的依赖做为出发点,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出强韧的独立关系。如果徒弟将指导过程视为理所当然,或是例行公事时,就代表师徒间的依赖关系,有碍於徒弟的成长。

葛史密斯提醒,导师的功能在於帮助徒弟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让徒弟扮演弱者的角色。过於注重「你需要我」的依赖关系,徒弟将无法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