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时间管理就是有效率?错了!工作「效率」跟你想的不一样

Image

很多人都以为,『做好时间管理』就是『有效率』,但其实不是这样,」着有多本效率工作书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吕宗昕指出,所谓「效率」,涵盖了「时间」与「成果」两大要素,三者的关系可以如下公式表示:「效率=成果÷时间」,亦即当获致相同成果时,在愈短时间内完成,效率就愈高。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时间的长短可以客观计算,反倒是成果的完成度不易断定,导致很多人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工作,但因为成果不明确,也就无法推算效率高低。吕宗昕说,要评估「工作的完成度」,一定要分清楚工作的「投入」(input)和「产出」(output),不要将「有做」误以为是「成果」,以免做不够必须补做,或是做太多不必要的白工。

因此,想要提高效率,除了计算「花多少时间」,更要先确认「欲得出何种成果」,以及「哪些工作是是必要的」,否则就算把时间利用得再紧凑,还是会「没效率」。

三段式效率管理:目标丶成果丶时间
吕宗昕将工作中的活动划分为3类。1.产出活动:与成果达成「直接相关」的动作;2.预产出活动:与成果达成「间接相关」的资料搜集与准备;3.做白工:所作所为和成果「无关」。

一个人只要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产出活动上,一部分放在预产出上,并且减少「做了也没用」的行动,就等於是用最少时间达成成果,也就达成了「效率」

「有效率,不是把时间填满,而是确认每个动作都有意义,」吕宗昕分析,「效率管理」是一个金字塔型架构,最上层是「目标管理」,中间是「成果管理」,最底层才是「时间管理」(如【图1】)。唯有先确立最上层的目标,才能评量「成果的完成度」,进而将时间都花在真正有必要的事务上。组合式工作完成法,达到成果的最短路径
Image
在规画与执行工作时,吕宗昕便是依据「目标→成果→时间」的层次,构思出一套「组合式工作完成法」:也就是先掌握最终成果的架构样貌,再反向推算架构中每个部分,各需要多少内容丶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以及得花多少时间,就能只做必要的事,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

以一篇10页的学术论文(通常包括5部分:前言丶背景丶研究方法丶结果丶结论)为例,吕宗昕会先规画出每个章节的篇幅,例如前言和结论各0.5页丶背景2页,研究方法和成果各3页,接着推估要完成各个章节,各需要搜集多少资讯,又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进而设定工作的排程。

「这样就不会花太多时间丶做太多准备丶写太多字数,到头来还要反覆删除与修改,」吕宗昕笑说。

设定区块时间,保留独处的专心时刻
在时间管理上,吕宗昕不仅严格区分工作的「公时间」与回家後的「私时间」,绝不将公事带回家,更将自己精神体力都好的早上黄金时段,规画为不被打扰的专心时刻,以提高效率。

他指出,一般人工作的效率值,是呈现一条曲线,刚开始时专注力还不集中,效率较差;等热身完成,效率值就会提升,并进入一段稳定高原期;再过一段时间,精神又会开始疲劳,效率值开始衰退。而工作成果,就等於是这条曲线下方的积分面积,所以如果能维持愈久的高原期,工作成果也就愈多(如【图2】)。

Image
相反地,如果反覆受到打扰,就等於得花上许多时间在热身,效率也就愈差。「突发事件是上班族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会严重影响工作情绪与稳定度,」吕宗昕提出了如何避免干扰的4个方法

1.提早到办公室:善用大家都还没办公前的时间,不受打扰地专心工作。
2.专心时段不接电话:在专心工作时段,将电话设定为「来电直接进入答录机」。
3.定时收发e-mail:每天固定4个时段处理信件,收到後「绝不马上回」。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务,否则一律留到工作告一段落後再处理。
4.避免临时访客:尽量避免访客在专心工作的时段中来访。

效率的根本,必须以目标来管理时间,而不是以时间来管理目标,」吕宗昕强调,唯有当明白要做出什麽样的成果,才能知道该为每个工作阶段分配多少时间,也才能落实到一天的工作安排计画中,让每分每秒都能创造出实际价值,否则汲汲营营於时间管理的技巧,只是舍本逐末,反而达不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不是每个员工都想要高薪水!想带好团队,先弄懂9种员工需求

Image

分析 9 种员工性格,原来不同类型的员工,对工作环境各有所需,希望带给上班族和管理层一点启发:

1. 防卫型:最怕开会时间不定丶email散乱,要求事事有条理丶分工清楚。
这类员工讨厌不稳定性,除了要求工作上有明确的晋升阶梯丶还喜欢上司指示清晰和赏罚分明。想和他们好好相处,寄发邮件时切忌东一个丶西一个谈,一定要明确讲出所需,还要指明做到好的地方,作出称赞。

2. 朋友型:团队精神胜於一切!
喜欢团队工作,更喜欢同事间相处融洽的环境。必要时为他们挺身而出,更能赢得好感。

3. 明星型: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
这类人多数对事业富野心,偏向喜欢清楚的阶级丶职衔,和发挥空间大的工作环境。要鼓励这类员工工作,奖励丶公开的认同和升职最有效。做上司的可以多与他们商量目标,让他们更有动力前进。

4. 指挥型:追求权力丶影响力,爱跟进其他人的工作丶分配资源
如果你是他的上司,可以给他们管理和指挥的机会,甚至给他们一个要做管理的职衔。如果你是他们的同事,可将需要负责任的事分配给他们,因为指挥型员工较愿意承受这种压力。

5. 务实型:工作就是为了赚取薪金,支持有素质丶有享受的生活
建设型通常会选择薪资不错的专业工种,非常重视加薪和物质享受。因此,晋升阶梯和薪金加给愈明确,愈能激起他们工作的斗志。

6. 专家型:追求知识丶学问丶专业性,想做一个行业的专才
这类人相当富野心,定期举办职场训练课程能令他们工作更热情。

7. 创作型:最怕闷丶没创意的空间,事事求革新丶颠覆性,脑袋点子多多
这类员工喜欢解决问题,或者构思新的计划,切忌让他们长期做同一种工作,否则他们会失去工作的动力。办公室的摆设也不要过於死板,免得影响他们的精神。

8. 独立型:追求自由丶独立自主
他们喜欢能自行分配时间丶做决定的工作,并讨厌限制和官僚制度,主管要给他们足够的私人空间。

9. 愿景型:这种员工非常重视公司的愿景,因为他们希望身体力行为世界作改变
他们喜欢见到或想像到顾客和对象,听到对象的回应和赞赏。给他们能见到成效的工作,工作时会更加用心。

工时增加,反而降低生产力?谈超时工作的负面影响

Image

工时增加,反而降低生产力
德国科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的研究发现,每日工作时数从9 小时缩减至8 小时,将能提高生产力。後续相关研究全都得出相同结论:生产力与工作时数并非线性正相关。我们每周可以有生产力地工作40 小时,但超过40 小时的话,人就会因疲劳而容易犯错。

购并案的失败率介於40%至80%之间,但是当公司未能完成重要交易时,没有人静下来思考罪魁祸首可能是疲乏的大脑。美国化学安全委员会(Chemical Safety Board)做出以下解释:「人们在疲累时常常思考僵化,难以应付变化或异常情况,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做出正确推论。」在极度疲惫时,我们只想快点熬过今天,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力气去解决任何问题

在这种状态下,辨识出错误,想出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几乎不可能。但是在疲劳导致的祸害不那麽明显时,公司可能会将员工熬夜工作视为壮举,连续长时工作被诠释为全心投入工作。

芬兰学者玛丽安娜. 沃坦南(MariannaVirtanen)以长达40 年的公务员研究调查为基础,检视长时数工作的长期影响:每天工作11 小时以上导致罹患忧郁症的风险提高至少一倍;每周工作55 小时以上的人在中年时认知能力开始衰退,他们在字汇丶推理丶处理资讯丶解决问题丶创意及反应时间等测验中的表现较差。这种轻度的认知能力受损也可能导致更早罹患痴呆症与早死。

在工作中,设立一段个人的「安静时间」
哈佛大学教授莱丝莉.普罗(Leslie Perlow)做过一个研究,她请软体公司的工程师记录自己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普罗发现,每个人一天的开始都充满企图心,之後干扰和会议不断出现,直到下午才能好好地工作。

但不是所有被干扰的时间都没有收获。譬如有同事打断这位工程师的工作,寻求协助;工程师在会议上获得重要的资讯,也在休息时间去玩游戏。理想的工作型态不应该去除所有的「杂事」,因为这有助於建立有益的社会资本和智慧资本,要解决的问题是干扰型态

普罗根据工程师的日志,区分出两种工作型态,分别被标示为「实质的工程工作」和「其他事务」,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可以区分为需要专注与安静的实质工作,以及开会丶协助他人丶开玩笑与闲聊等社会互动。想要有生产力,实质工作与社会互动缺一不可。

接着,他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建议这家公司规定每周有3 天的早上到中午是「安静工作」的时间,让工程师独立工作丶不被打扰,除此之外的时间才可以做其他事务。

工程师爱极了这种安排!「安静工作时段制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一位工程师说,「我现在认知到,不能只追求自己有安静工作时间,要考虑到别人也需要安静工作时间。」

人们都渴望有时间专注於最重要的工作上,也希望学习如何善用时间。懂得排除时间障碍,变得更专注的人将能更快完成工作,承受的压力也较小

不论组织类型或团队规模,创造「最容易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环境是所有领导人的份内事。不过,就算你所属的组织无法实施安静工作时段这类的变革,你还是可以思考如何安排你自己的时间。我担任电视节目制作人时,和自己约定,每周四的早上11 点到中午12 点半要离开办公室,去一个绝对不会被打扰的地方。这是我的思考时间,通常也是我一周中生产力最高的时段。

戒掉不眠不休的加班成瘾症
说了这麽多,现实中还是会出现重要截止日期或其他状况使人进入紧张赶工状态(crunchmode)。这个名词源於软体业,用来形容必须在截止期限前推出产品时呈现的状态。所有人一起加班常常产生浓厚的同袍情谊,就像大家共同在战壕阵地打仗。

紧张赶工有其效益,前提是不能没完没了处於这种状态。2004 年时,电脑游戏制作公司巨头艺电(Electronic Arts)的软体团队原本每周工作6 天,每天工作8 小时,但很快就变成每周工作7 天,每天工作12 小时,紧张赶工变成了常态。

「连续工作一定时数後,眼睛开始失焦;连续多周只有一天休假後,疲累感快速累积,个人的身体丶情绪及心理健康变糟。在紧张赶工中,程式错误率激增,团队出错的次数快要等於清除错误的数量。」

最终员工集体控诉公司,直到2006 年这场诉讼和解後,艺电公司缩短工作时数,其他公司则是做出更进一步的改善。例如,资料分析领域龙头赛仕电脑软体公司让员工一周只工作35 小时,背後道理很简单,工作时需要清晰的头脑与高度专注力,而每周工作35 小时至40 小时是人的极限。在竞争激烈的产业,限制工作时数不仅没有阻碍公司的成功,反而使该公司稳居成功的宝座

人际也需要休息!学会与他人保持「刚刚好」的距离

Image

许多人因为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保持距离而感到烦恼。与他人过於接近时,难免会心生反感或厌恶感。反之,若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尽量不与对方接触时,有时又会变成无视对方,使得两人关系陷入危险的冰点状态!

「若即若离的关系」是压力最小的状态
人际关系也是许多病患会寻求建议的课题,通常医师会建议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建议毫无新意又流於抽象,实际上「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是一件说来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人一定会有缺点。有些人容易急躁丶有些人则是过於负面思考丶有些人连对待点头之交的朋友都过度亲切到令人厌烦的程度。

有些缺点的确是任何人来评论都会皱起眉头,不过也有一些缺点是因为自我价值观的判断,主观认定是对方的缺点。总之,有可能是你对他人的观点变得狭隘,或是以先入为主的角度评断对方。

此时最好的方式是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不让自己的观点变得狭隘。虽然人际关系并不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子,有法定的标准车距,但是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没有保持安全车距,很容易发生车尾追撞的连环车祸,这个道理不仅适用於高速公路,也适合套用在人际关系上。

不思考丶凭感觉,判断需要多少「个人空间」
如果行车时需要保持「车距」,相同的道理,人也需要保有「个人空间」。也就是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对方能够靠近你的最短距离。

虽然每个人需要的个人空间因人而异,但是大方向并不会改变。关系亲密的家人或恋人,无论他们多麽靠近自己,应该也没有问题吧!虽说如此,孩子通常不想被父母亲干涉太多喔!

与他人的适当距离,跟自己与对方的感情程度成比例。感情关系越亲密的人距离越近,而对於讨厌的对象,与他的距离就会越疏远。如果对方是属於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与其在脑中估算与对方的距离,或许透过「感觉」判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假使对方是属於你不太想与他聊天,他却一直纠缠不休的人,就很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因此我给病患的建议就是「请务必保持一定的距离」。比方说安排其他预定计画丶佯装工作忙碌丶事先准备一些无法一起吃中餐的理由等等,让对方看到後也觉得你是不得已的状况,请巧妙营造出这样的感觉吧!

「休息」模式 — 保持距离,有助於建立更好的关系
假使与对方相处时觉得有心理负担,不妨试着采取「休息」模式吧!就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转进休息区的感觉。

先暂时与他保持较远的距离。保持距离有助於让自己冷静下来,虽然你认为对方不好相处,也尽可能试着从客观的角度思考对方的优点

「他就是这个部份让我觉得他很难相处」,以前认为是缺点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後就会渐渐习惯,甚至因为某个原因反而产生好感,类似的案例也是时有所闻。

虽然人与人的距离不像足球比赛有严格的分区,但是太过接近,就会容易产生摩擦。暂时保持距离,观察对方,再试着接近。说穿了,人与人之间就是反覆操作上述流程,藉此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不是吗?

商鞅变法给主管的提醒:部属「很听话」,不见得是件好事!

Image

春秋时期,秦孝公为振兴秦国国力大举徵才,原本在卫国的商鞅听到消息後,立即找上秦孝公身边的宠臣景监,请他代为引荐。

第一次与秦孝公会面时,商鞅提出尧舜治理国家的方法,对於一心急於富国强兵的秦孝公而言,根本不感兴趣,甚至忍不住打起瞌睡来。事後还责怪景监,怎麽会推荐一个只会讲大话的人。

景监在询问过商鞅後,决定请求秦孝公再给商鞅第二次机会,可惜仍是不欢而散。原因是商鞅这次讲的是大禹丶商汤与文王的治国之道,对於秦孝公而言,根本缓不济急。

有了前两次会面失败的经验,商鞅总算摸清秦孝公的心思,他再次拜托景监引荐。第三次见面时,商鞅以春秋五霸向秦孝公讲述富国强兵之术,并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秦孝公不仅愈听愈入神,还要求商鞅一连讲了好几天。最後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变法革新。

景监事後问商鞅用什麽方法打动秦孝公?商鞅说,「我向秦孝公讲述帝王治国之道时,他回说,『这些都太久远了,我等不及了。贤明的国君要在活着的时候成名於天下,哪里可以等待数十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事业?』」尽管商鞅深知这个方法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无法建立长治久安的国家,还是投孝公所好,提出严刑峻罚之道。

小故事·大啓发
《孟子》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意思是说,领导人的选择与喜好,都会影响部属怎麽思考与做事的方式。《帝王的统御智慧》也指出,一旦部属得知领导人的爱憎与嗜好,必然会迎合上司,甚至掩饰自己真实的欲望。

从秦孝公与商鞅 3 次的会面来看,帝王之道丶长治久安之策并不是秦孝公想要的目标,追求速效的强国之术,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在这个前提前之下,商鞅只好投其所好,很快地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然而,短期取得的成果就像昙花一现般,在秦孝公死後不久,由於施行的法令过於严苛,很快地土崩瓦解。领导人若无法自我觉察,追求速效的目标可能会带来的後遗症,组织便不可能稳定发展

不要只顾头衔!总监也会被裁员,十年後还能支撑你的,是使命!

Image

十年之後,我们可能都在从事现在无法想像的新工作。这个想法令人既兴奋又害怕。我们要如何准备,才能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呢?

1.不要只顾头衔,该在意的是使命
无论是成为创意总监丶行销主管丶产品经理,我们都很容易陷入追求特定头衔的泥淖中。不过,头衔是陷阱。今天想要的工作,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因此,为了胜任某个特定职缺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想培养的能力,就等於限制自己的选择。

不要以特定角色为目标,而是专注在你想完成的事情。问问自己:「我正在解决什麽问题?我想要创造什麽?我想要改变什麽?」使命就会从答案中迸现。可能会是「我想要开创线上出版的新商业模式」或「我想要利用科技把教育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或是「我想要参与乾净能源的讨论」。

选择一项使命,就能重找到野心所在,让其他人同感兴奋,和你有所共鸣。(例如:「我对乾净能源也很有兴趣。你知道 Mosaic吗,那个乾净能源的投资市场?」)你的底线也会更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和可能进入的公司或合作对象是否合拍。面试你的公司肯定需要一位产品经理,可是他们也和你一样,热切地想把教育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吗?

使命说得越清楚,就越有能力适应不断改变的市场,吸引丶评估新的机会

2.热情探索新科技
你现在使用的工具不会是未来使用的工具。过去你或许听过「人生运动」( life sport)一词,指的是可以从七岁做到七十岁的运动,例如高尔夫丶网球丶游泳。《连线》( Wired)杂志的共同创办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最近扩大了这个词的意义,把科技也列为人生运动的一种,列出我们都该培养的「科技生活技能」。

正如凯利所说:「如果你现在还是学生,你长大後要用的科技现在还没发明出来。所以,你最需要熟练的不是特定科技,而是要熟练科技运用的通用法则 ……」

无论是用 Skype面试丶打造亲切的推特化身(Twitter persona)丶学习如何出版电子书丶实验新的工作管理应用程式,我们必须善於测试对个人与工作都有益的新科技。有时候,我们会选择不要让某种科技进入我们的生活,那也没关系。这是实验,透过实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关键。

3.养成尽量帮助他人的习惯
我们都很确定自己在未来某一天可能需要帮助。领导专家和民族学家赛门.西奈克(Simon Sinek)在 99U大会发表激励人心的演说时清楚说道:「我们并非万能,也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变得万能。」西奈克接着说明,培养人际关系的能力是种族生存以及创意者成功的关键。培养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互相帮助。

不过,在人际关系复杂又惊喜连连的时代,善心之举不见得都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像是「我帮你抓背,你也帮我抓一抓」),也不该有这样的关系。帮助同伴丶同僚丶盟友应该是一种固定的习惯,本身就是奖励。尽管我们通常无法预见,但善意总是会回到我们身边

4.主动承担额外的责任与丢出新的专案计画
「培训」菜鸟接手资深职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愿意花最多时间思考你的职涯的人就是你自己。(而且,老实说,怎麽会期待其他人替你思考呢?)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与畅销作家汤马斯.佛里曼( Thomas Friedman)写的,雇主「寻找的都是一样的人 —不只拥有不可缺少的思考能力,能做科技办不到的加值工作,还能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市场中,每天在工作上发明丶适应丶创新的人」。

低着头丶乖乖遵守规矩,不会让你找到令人兴奋的新机会。如果想要接受挑战丶承担更多责任,就要主动告诉老板或客户该做什麽丶为什麽要这麽做丶为什麽非你不可,以及为什麽大家都能获得好处。以你的创意和积极引领这条路,并以热情和有力的案例支持。

5.保持开放丶保持警觉,培养「幸运商数」
咖啡店偶遇的陌生人可能成为你第一个生意夥伴;朋友的朋友介绍一位良师给你,你的人生从此改变;在部落格写的留言让你获得新的写作工作。我们以为这些偶发事件纯粹是因为运气,彷佛完全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可是,运气其实并非神秘的力量,而是特定性格特质造成的结果。拥有好运其实是一种存在於世界的方式,而且好运是可以培养的。史丹佛科技创业计画执行长婷娜.希莉格(本书也收录她的访问)在她精采的着作《真希望我二十岁就懂的事》中写道:

幸运的人善於利用生活中出现的偶然机会。他们并非以「定速行驶」的方式过活,而是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因此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汲取更多价值 ……幸运的人也对新机会抱持开放态度,愿意尝试与过去经验不同的事物。

他们较愿意挑一本主题不熟悉的书来读丶到比较不熟悉的地方旅行丶结交不一样的朋友。 简而言之,幸运的人心胸开阔丶乐观丶积极主动,总是愿意作新的尝试。虽然有人替你指引职业生涯的方向很好,但还是要对预料之外的可能性抱持开放态度和警觉心。机会一出现就采取行动。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麽结果。

6.要不停问「下一步是什麽?」
如果没提出问题,就不会找到答案。我们经常压抑着艰难的职业生涯问题,直到急切需要答案才开口。我们总是等到被解雇才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麽做,或者只是乾等,直到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变得悲惨无比丶筋疲力尽,才开始思考下一个工作。

可是,如果你每四年就会换一次工作,那就该不停自问:「下一步是什麽?」当然,不是要你现在工作时三心二意,而是要让你鞭策自己,怀抱热情磨练自己。你想开发什麽新技能?要找谁来当良师?是否该接下那个新的大型专案工作计画 —而且是让你害怕的那种计画?

如果不问,就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孫子兵法給主管的領導性格啟示!

Image

必死,就是只要上戰場就沒打算回來,有勇無謀;必生,就是上戰場貪生怕死;忿速,就是性情急躁易怒;廉潔,就是過度愛惜羽毛,看重名譽,受不得委屈,自尊甚高;愛民,就是太婆婆媽媽,心腸太軟,總當老好人。

孫子的「將有五危」內容,跟我們談的五件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孫子甚至直言,這五件事是身為將帥的性格缺失,也是可能直接導致災難或覆滅的帶兵方式,絕對要非常謹慎。

因此,身為高階經理人的你需要知道,你的性格影響你的選擇,而你的選擇將影響公司的命運。如何成為成功的經理人,有時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要當一個失敗的經理人,只需要有勇無謀、固執保守、脾氣暴躁、死不認錯、婦人之仁,那就保證你必然失敗

成功永遠獨一無二,但失敗往往有跡可循。想避免變成失敗的經理人,就先從改正這五種性格缺失開始吧。

最致命的5种领导性格!

Image

成功通常独一无二,但失败往往有迹可循。或许我们无法判断谁必然有卓越的经营能力,带领公司前往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地,但要事先知道一个人是否有什麽致命缺陷不适合担任经理人,则有非常清楚的几个面向可观察。

一丶只有热血豪气,不正视现实,没有战略思维
有一种人,有着「失控的正向心理」,觉得人定胜天,觉得有志者事竟成,却忽略了现实条件可能不允许,或毫无目标乱枪打鸟。这样的人,往往不适合担任经理人。

经营公司,不是「拼死命做」就能成功,需要有战略思维,更需要有刚有柔。其实,会成为公司经理人的人,必然有着比别人更加积极的性格,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经营公司靠的是能力与智慧,不是体力与热血,对於错的方向拼死命走,自然只会得到错的经营成果。

更有甚者,你问他为什麽要做某种带有风险的决策,则会告诉你这就是勇敢,这就是热血,这是一种豪气,似乎将经营公司当作是一种赌博,而不是一场脑力考验,这样的经理人自然不适合领导公司。

带领团队,需要的不是「视死如归」,纵然勇气可嘉,但这种勇敢却勇敢的毫无道理可言。大家应该了解,经营公司追求的不是孤注一掷,而是细水长流。更何况,一个不怕牺牲丶满腔热血的经理人难免鲁莽,这样的结果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被竞争对手操弄,那就真的只是在商场上送死而已,难以成事。

二丶胆小怕事,极端保守
跟第一种人正好完全相反,这类型的经理人可能被市场教训过,或者曾遭受过严重打击,个性越来越封闭,作风越来越保守,保守到几乎没有弹性空间可调整,如此难以掌握潜在市场机会,公司内也毫无创新风气可言,只留下浓厚的官僚文化,以及僵化的组织体制。

商场如战场,上战场必然有死伤,因此关键不在於完全避免伤亡,而在於如何减少伤亡,以及如何将这样的经验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同样的,被市场教训过,应该学习的是失败的经验,转化为避免犯错的经验值提升,而不是把这样的心理阴影变成公司的进步的阻碍,这就不合适。

此外,真正的人才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越有想法,在越保守的公司更不容易存活。因为他们得不到舞台,建言无法上达,有志难伸,时间一久,热情磨光,自然就会离开这样的地方。而一家公司如果留不住人才,体制僵化,文化官僚,又怎麽可能创造更高峰的成就?这就是经理人需要背负的责任。

三丶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控制不住情绪的人会带来两种不好的结果,第一是得罪人,第二是冲动误事。这样的性格如果发生在经理人身上,则容易让团队士气低落,更容易因为被挑衅而失去理智,做出危害公司的决定。

带领团队需要的是脑子,不是脾气,脾气大,任谁都难以接受。当然,身为经理人难免发脾气,有时候刻意展现情绪也是领导的一环,可以逼出效率,也可以上紧发条;然而,有些经理人是只有情绪,没有头绪,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思考解决方式,不是找团队开会沟通,而是痛骂团队,批评执行人员,这样的经理人很快就没有人想跟。

马云曾说过,人才会走不外乎两种原因:钱没给到位丶心里委屈。在我的实务经验来看,钱没给到位,人才大概都还能接受,只要有希望,有空间,大概都还能撑;但心里不爽快,经常被老板辱骂,被冷嘲热讽,这种情绪压力才是最直接导致阵亡的主要因素。毕竟,士可杀不可辱,用情绪领导团队,自然整个团队都充满情绪,这样的团队可能不用竞争,很快就随着时间崩解了。

四丶自尊心极强,死不认错,无法包容歧见
爱面子是人的天性,但是,你要脸面,我也要脸面,彼此应该相互尊重,却有许多经理人只顾自己的面子,什麽事情出包都推给下属,全部都是they的错,自己最棒,那就难以服众。

一个不曾在大家面前承认自己错误的经理人,必然不是一个好的经理人。相反的,优秀的经理人需要经常学着,将光环与荣耀归给团队,把犯错的责任自己扛下,如此才能赢得团队的尊敬与忠心。

身为经理人,整个团队的好表现都在成就你,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跟团队计较每一件大小事的功绩?好的你全部都要拿,坏的全部推给团队;中肯的建言不听,等到犯错了才来找战犯,却没有检讨自己;容不下异见,听不进逆耳忠言,还当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得而诛之,最後就是全公司只有一言堂,没有人想讲真话。

一个没有人才想讲真话的公司,真实的问题就不会被反映出来,这样的团队同样相当脆弱,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很快就分崩离析。

五丶懦弱心软,妇人之仁
带兵需要赏罚分明,有些经理人可能做得到奖励团队,但对於表现差的同仁却束手无策,也不敢下定决心去整治,任由问题一再发生,如此团队自然难以成长。当然,如果能有头发,谁想当秃子?同样的人性也是如此,能当好人,就没有人愿意当坏人,然而公司的纪律就是从经理人愿意当坏人开始的

经营公司需要团队,团队分工则不能和稀泥,表现好得10分,表现差也得10分,表面上都给10分看起来公平,实际上一点也不公平。因此经理人需要建立一套制度,让好人才因为有好表现而获得更好的对待,而混水摸鱼的同仁则需要被这种制度凸显出来,无论是要淘汰或记上一笔,总归有个依循,这样的赏罚分明,才能激励大家朝向正面的内部竞争去发展。

疼爱部属同仁,不是坏事,善待自己所领导的团队,有时候更能激发向心力与士气,但如果过分厚待大家却因此失去纪律,因为太过倚重疼爱而养出骄纵的同仁,都对公司经营没有帮助。所以,对团队好的尺度如何拿捏,如何透过正向循环的机制与领导方式,让团队维持高度效率与纪律,就是经理人最大的课题了。

经理人三律:理性丶理性丶再理性
经营公司,不一定每天都顺风顺水,无论是内部派系的拉扯丶人际关系的紧张丶团队的士气涣散;或是外部竞争对手的攻击丶市场恶化,乃至於政经环境的变迁,每一件大小事都会影响经理人的心情与判断。这时候,保持理性,情绪稳定,就是经理人相当重要的任务。

作为最高统帅,什麽时候该菩萨心肠,什麽时候该霹雳手段不是二分法的问题,是使用时机与比例问题。婆婆妈妈不成,拖泥带水不行;速斩速决太残酷,铁血纪律太严苛。需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不离柔,柔不离刚,才能让团队心悦诚服,士气高昂。

职场,该豁达一点!

Image

今天有个小朋友跟我说,我今天简直是天都要塌下来了,答应人家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做到,心里好难受。很多时候,我们人是个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我们有的时候有能力,有的时候有挫折,所以这些情绪和情感的波动,我们都非常能理解。但是坦率的说,这个地球上少了谁地球都会转,不会因为今天你不干活了,太阳就不出来了。也不会因为你今天多干活了,晚上出来两个月亮。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一切如常,这个次序不会因为你今天高兴不高兴而加以改变。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如果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实在是很大的挫折,你说我就放下吧,哪怕我就让这个公司破产了,我也不需要让自己过不去,更不需要到自杀的程度。当然也有一些时候说,这件事情要做成太难了,居然有那麽难,大半年也做不成。既然做不成了,你还有什麽好怕的呢?那我就大胆试一试,我就知道它就做不成。所以,这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或者是舒心放下的决定都是「豁达」。所以豁达就是失去又怎麽样呢?得到又怎麽样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与简单的得失为念。那麽有人得罪了我们,我们有的时候看着员工,作为一个老板,员工的说话对我们自己不是很礼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这个员工太混蛋了。有的时候肯定一个老板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有的时候太老板气质了,有的时候我们也不爽。因为毕竟我从小长到大,就没有人跟我这麽说过话。所以豁达是一个彼此的事,有一些人在管的事,事多了,可能难免有情绪焦虑。有的人被管,被管多了以後,你也会厌烦,这些东西我们如果站在对方的场景中间都是比较好理解的。重要的是在於当我们豁达的时候,其实我们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空间,让对方跟我们能够相处,让我可以和对方相处。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大部分的人,如果碰到事,若我们有恶语要出口,我们忍一忍,任何的恶语,半个小时以後想想还不会说。

我们很多人是说完了回去再後悔,所以若你要说恶语的时候,我们忍一忍,回头想想其他人说我们的坏话,对我们不好。但是,毕竟我们要看他对我们好的方面。以前我自己听办公室里有人在背後造我的谣,但是我想,造我谣的时候他还在加班。好吧,让他造一回谣,他加班至少把这个活儿给干了,否则还得我去加那个班,干那个活儿。所以,很多时候的豁达不是我们真的有雅量,是我们一个最佳的交易,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留下的一个最大的分成。所以当我们豁达一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给自己更多的价值空间。当然我们豁达一点的时候,也让其他人会感觉到更舒服。今天的人,很多人比过去更有主见了,很多人比过去更有脾气了,很多人也比过去更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这个行为模式。所以让我们豁达一点,我们创造的不止是一个老板的公司,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属於大家的空间。所以无论物理意义上和心理意义上,彼此都留更大的空间。一个更豁达的创业空间,一个更豁达的创业公司,一个更豁达的相处关系是我们会更加喜欢的。也是让我们对彼此有的那麽一点不喜欢或者是厌恶能够放下一点,让我们去共同创造我们可以创造的共同价值。
(原文刊载於袁岳微信2016年1月27日)

从孟母三迁看职场环境的重要性:选对公司,比努力更重要!

Image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怕不好的环境,可能影响孟子的成长。同样的,现代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挤入名校就读,也是因为名校的校风与环境,得以让子女习得较佳的学识,开展光明的前途。

其实,名校的吸引力不见得只是来自於名师云集,反而是高比例顶尖学生群聚下,所激荡出的竞争氛围,无形中被影响丶感染,而建立出跟多数同学一样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跟着扩大思考范畴及思考层次。

同样的,踏出校园後身处之职场组织,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个人的职涯发展。首先,正如名校要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才能入学一样,一流的组织会审慎地挑选员工,使其整体素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质佳的人力素质相互搭配下,自然会激荡出更专业丶更进步的知识与专业,使身在其中者有时是知识的创造者,有时是知识的学习者,员工便在这样的彼此激荡下,吸纳了很广泛的知识,而形塑非常深广的能力

而且,一流的组织长期以来业已建立各项专业运作模式,并形塑出持续改善提升与创新的组织文化,即便是新进人员,身处於强调专业丶注重品质与主动改善的氛围与要求下,自然也必须养成不断学习与精进的习惯。

并且,组织提升的速度愈快,个人也需随之提升能力与运作品质,才能适应与生存;所以身处一流组织的员工,终其职涯一生,都不自觉地在「持续加速」的步伐下「与时俱进」,而能不断拉大与其他组织员工的领先距离

然则,光是拥有能力与知识还不够,能力是需要透过执行与应用,才能产生价值;因此,好的能力有否搭配可资挥洒的舞台,非常重要。优秀的组织必然是各功能专业人才都能到位,个人的专业在其他人员的专业配合下较能无後顾之忧,而能淋漓尽致地挥洒,不至於绑手绑脚。

反之,倘使脱离了具有专业同僚搭配的专业组织,就像鱼脱离了水,即便个人拥有拔尖的能力,也是孤掌难鸣丶有志难伸,能否以一己之力改造环境,是一个大问号。长期下来,一方面缺乏好的专业同僚的知识激荡,二方面也鲜少有机会将才华有效执行出来,能力不执行就无法体悟与改善,就有停滞的危机;再者也可能沈浸在能轻易领先同僚丶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下,丧失求知求进步的热情,或甚至随着组织氛围向下沈沦。在在都会耗损掉难得的才华与能力,大家应有此认知并引以为鉴。

由上可知,职场「环境」的抉择,背後关系着个人能力与知识积累的速度丶才华可印证与挥洒的空间丶以及专业同僚搭配与激荡的氛围,无形中决定了一个人长期职涯的高度,以及能否永保职涯发展於不坠

因此,大家应深度体认环境的重要,特别是在外在环境快速变动丶竞争条件不断更新丶人才加速淘汰的情况下,需选对好的环境,才能永保学习永不停滞丶才华尽情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