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让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想成功,一定要做这 6 个训练

Image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想要做到自信有以下建议:

1. 尊重自己,鼓励自己
他人的鼓励和称赞对於年轻人来说永远都是最好的动力,可自信的关键还是在於「自」,如果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总是不给自己「打气」,那麽,无论其他人怎样努力,也无法得到真正的自信。

因此,自信的第一个秘密就是:

永远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潜能,并因此尊重和鼓励自己。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每个人都有尚未发掘出来的潜力和特质。如果能用尊重自己的态度努力发现和发挥这些潜能,每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2. 赞美自己,从潜意识做起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不可能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只能靠「学习」来提升自信。具体的做法是:

用具体的事例反复「训练」你的大脑,经过潜意识的每一次思维,告诉自己你是值得信任的,你应当为自己自豪,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啦啦队。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每一次表现出色时,别忘了告诉自己:「我真的很不错!」;每晚入睡前,不妨想一想今天发生了什麽值得自豪的事情:得到了好成绩吗?帮助了别人吗?有什麽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吗?有谁夸奖了自己吗?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或几件成功的事情,像这样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些「小成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除了在心里夸奖自己以外,也要尝试让自己的言语充满自信,因为你讲的每一个字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潜意识。如果一个人的每句话都带着消极丶失望的情绪,那麽他肯定会越来越自卑。改变说话的习惯可以帮助你获取足够的自信。

3. 用言行激发自信
首先,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能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信源於自我认同,如果一切都以别人的意见为准,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并会因此而失去自信。要更客观丶更理智地看问题.不要未经判断就盲目接受他人的立场。

第二,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理解自己的原则,明白什麽是不可放弃的,什麽是必须坚持的。在与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不可以随便同意不符合自己的原则的事。当觉得自己对某件事可以「不在乎」的时候,那也许正是开始逐渐丧失自我丶丧失自信的时候。

第三,自己有想法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来,不要闷在肚子里。自我表现是对自己最好的鼓励,也是培养自信的必经之路。在很多情况下,自信心是要通过自我表现才能不断加强的。只有将自己的能力丶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出来,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才能从这种影响力中获取足够的自信。

第四,在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方式丶方法。一个有自信的人和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说起话来是大不一样的,明眼人只要两秒钟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一个有自信的人总会在表达和沟通时注意以下几点:

表达和沟通时要注意的几点
◆ 多用有魄力的语词,如「我」丶「我认为」丶「我希望」丶「我要求」丶「我决定」等等;
◆ 讲话清晰,声音中气十足,善於用语调丶音量丶停顿来强调话语里的重点讯息;
◆ 主动和对方目光接触,向对方传达「我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讯息;
◆ 坚持真理,不随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 表述时不让他人随意打断,也不默许他人不理会自己的意见;
◆ 对听众足够尊重,不担心听众不尊重自己;
◆ 拒绝沉默,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 在表达和沟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必要的演练等等;
◆ 表达时尽量简明扼要,让听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讯息。

4. 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当你开始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麽小的成功,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无论什麽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

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
—— 这不是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学会的问题。

如果对某件事有强烈的欲望,就会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用自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

另一方面,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成为自傲丶自负的人。自信的态度与自我偏执丶不允许自己犯错丶以自我爲中心丶失去客观立场等做法是绝不能划等号的。

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麽事情,并以此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曾经尽了力,只要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就应为爲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5. 制定具体目标,由自觉达到自信
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盲目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不会对自己设定不合理的目标。当然,他们仍乐於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

自觉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爲对方知道你已经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对方知道你不会不自量力。

所以,自觉的人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获得自信。

培养自信时,一方面要基於自觉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并据此一步步向目标迈进。与制定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相仿,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

除了可衡量的目标之外,培养自信的目标也一定要有可行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大,也容易引发良性的循环;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容易造成失败和沮丧,并进而引发恶性的循环。

许多时候,失望的最大原因就是期望太高。因此,无论制定的是哪一类的目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出发。

6. 发挥优势,放飞自我
当你听取他人的反馈意见时,应当客观地评估丶采纳其中可行性较高的建议或目标。但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自觉和自信,不要一听到别人的赞许就飘飘然地开始走向自负,更不要因别人的批评而陷入自卑。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做了最终决定之後,即便有人反对,你也不必在意 ——

你就是你自己,你的自信可以帮助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

培养自信的关键在於认识并发掘自身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弥补自身的劣势更重要。美国盖洛普公司之前出版过一本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爲优点」,但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丶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所谓「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到足够好而不是放弃努力;「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最优秀的结果,从而培养自信丶走向成功。

该不该跟老板说真话?离职会遇到的6个问题,你该这样回答

Image

我们整理了6个最常见的问题和情境,协助工作者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够适当应对,让自己跟老东家好聚好散,也为自己留下好名声。

Q1.什麽时候提离职最恰当?
这一点可以从情理法的层面来看。基本上,为了确保自己的离职合理丶合法,工作者必须依法行事。

不过,在情理上,万恶的人力资源主管建议,工作者如果愿意多为公司着想一点,提前一个月告知主管,会是比较恰当的时间点。预留一个月,让你跟公司都能充分准备交接人选丶分配工作,你也能走得顺利。

比较好的提离职流程是:先跟直属主管约时间谈职涯规画的问题,通常主管一听到这种邀约,心里八成就有数了。其次,跟主管面谈时,最好可以备妥书面和电子辞呈,写明离职理由丶交接清单和细项,最重要的离职日期也一并压定。准备充分,一方面能表达你的坚定,也让主管没有太多的慰留空间。

Q2.老板不断慰留,该怎麽考虑?
听到员工想走,主管多半会心里一沉,上演一场慰留记。面对这种情况,104资讯科技副总经理陈力孑说,工作者在困扰之馀,也别沾沾自喜,你要先搞清楚老板再三慰留的原因,是因为缺「人手」,还是缺你这个「人才」?

有时候,老板考量的可能只是「成本考量」,毕竟留下旧员工的成本,低於招募新人。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对组织的贡献并非不可替代丶老板也没有缺你不可,就不用为此动摇求去的念头了。

当你已经想清楚主管慰留你的真正原因,那就再跟他沟通一次,你的生涯规画丶未来志向,并且再次交代目前手上的事务都已经完整交接,让主管感受到你坚定求去的心意。

Q3.该不该跟老板说我下一个工作去哪里?
为了免去被质疑说谎或背叛等不必要的麻烦,奥雅国际顾问董事长杨士汉建议,采取「吐露部分事实」的态度。如果已经找到新工作,可以告知上司,「确实有几间在谈,等到确认之後,会再跟您报告」。

某些情况下,老板之所以会好奇你之後的去向,是担心你投奔竞业丶带走公司资源,而不是真的那麽关心你的职涯。这时候,你可以直接向老板说明,即使到了新公司也不会带走前东家的相关资源,甚至可以承诺「在新工作试用期过後,会再回来找您聚餐」,为自己的诚信做出担保。

「切忌说出跟现实状况『完全相左』的谎话。」要是你明明正在积极地投履历和面试,却告诉老板「我打算去休长假」「回老家照顾爸妈」,谎话一旦被揭穿,很容易就让你的诚信大打折扣。

Q4.如果想离职是因为对公司的人或制度有所不满,该不该跟老板说真话?
离职原因大概是最多老板爱问,但是最少工作者能够安全回答的尴尬问题了。万恶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在考虑要不要诚实说之前,你在思考完以下两件事之後就知道,离职的真正理由不是「不该说」,而是「多说也无益」

1.先确认你离职真的是为了「到任下一个新工作」,而不是加薪升迁的藉口。如果离职只是你达成其他目的的藉口,即使主管为了慰留你而满足你的要求,你在主管心目中的忠诚度也会大打折扣。真的想要组织内的资源,直接向主管要求即可,「假离职」不会是好方法。

2.再想想「坦白说了之後,你想得到什麽回报?」许多人的离职并非由单一因素所构成,可能是想另谋新职,更有可能是因为和组织成员丶甚至是和老板产生摩擦。於是,抱持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心态,或是觉得反正此後不相往来,就试图向组织提出建言,或是把离职原因全数吐实。

仔细想想,这个做法未必明智。假设你在职时,已经努力解决或抗议过你遭遇的问题,还是走到了离职这一步,又何须在离开前再与老板争论不休呢?即使老板承诺「尽力改善,请你留任」,难道你就会不离开吗?

最保守而又真实的说法是:「基於生涯规画与职涯考量,希望有其他新的发展,我会做好交接,让组织运行顺畅。

Q5.离职前,我该做哪些事?
确认离职丶到新工作赴任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清楚确认交接事项。杨士汉表示,让接任同事能快速上轨道,不仅能让对方对你心存感激,也可以给前老板留下好印象。确认交办事项的做法,有3种:

1.列出例行公事清单:以每日丶每周及每月的时程,在清单上写下工作内容丶对应窗口与流程,让接手者能无缝接轨大部分的日常工作。

2.说明手上待完成的工作进度:写下目前有待完成的事项,一并交付相关档案资料夹。

3.提点行政庶务:新同事初来乍到一个新环境,就连操作影印机可能都有困难。将电脑设备丶公用网站的密码或资讯窗口写成一份「秘笈」,让新同事免於有困难却不知道找谁帮忙的窘境。

离职前也别忘了整理曾经联系过的「业外窗口」,最後寄封信说明,未来可以透过哪个e-mail和电话和你联系,留下你的人脉。

Q6.我想离职的风声走漏,同事丶部属纷纷问我要去哪里?
谨记一个原则,「别让同事知道得比老板多。

万恶的人力资源主管说,这点很容易理解,假如你是老板,共事许久的同仁要离开,你却到了最後才知道,他会不会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或是你又忍不住跟同事抱怨了对於公司丶主管的不满,若间接让主管知悉,那你之前经营的友好关系,就有可能因此被破坏。甚至有可能被老板误解为你在「煽动同仁群起离职气氛」,到时候就很难澄清了。

简单说,离职求的是「好聚好散」,为免滋生事端,即便是平常关系不差的同事,也先暂缓说明未来规画一切都先等到你赴任新职之後再一并告知即可。

除了羡慕别人之外,你还可以调整的三种心态!

Image

你是否常常觉得「别人的人生总比我过得好?」在社群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心态让人挫败,知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化身为哲学家,向困惑而又没有自信的年轻人开导,阿德勒说,人们总是为了人际之间的种种比较,所产生的自卑感而痛苦,导致无法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自卑感束缚了人生,有时更成为自己不愿成长的藉口。

据此,阿德勒要告诉世人,自卑感人人会有,重要的不是你如何消灭,而是如何活用它,使它成为你跨步向前的勇气

1.健全的自卑感:
不要和别人比较,而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较後的後果。阿德勒表示,人虽然生而不同,却是平等的,他提及,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起步上的差异,但由於我们只跟过去的自己相较,所以也没有羡慕或忌妒等额外情绪

2.人际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夥伴」关系:
阿德勒表示,自卑的来源是竞争心态,因为你不想成为输家,将所有人视为敌人,将别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挫败,才无法衷心给予祝福。

阿德勒建议,将心情从「竞争」模式,转为「夥伴」关系,就没有胜过别人的必要,也就可以从「可能会输」的不安中解脱,打从心底祝福他人,当你能够在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愿意伸出援手,对你而言就是从竞争心态解脱,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3.无须寻求他人认同:
我们总是希冀向外寻求认同,进而消弭自己的自卑丶拥有自信,但阿德勒说,若老是在意他人的评价,到最後你过的就是别人的人生。

选择一条自认为最好的路:别人要对你的选择作出什麽样的评论,这是别人的事,你是无法干预的,同样的,你要作出什麽样的选择,也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阿德勒强调,那是你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要交给别人做决定

因此人生的问题,从来都不在於世界是什麽样子,而在於「你」是什麽样子,从今天起放下自卑与羡慕,要相信「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给予,」阿德勒强调,从今天起,勇敢的作你自己吧

不是努力「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变得很强」!

Image

回想小时候,我们常发现有些大人能做的事情,身为小孩就是做不到,自然产生「不如人」的情绪。阿德勒说,怀抱自卑感并不稀奇,差别在於「你是怎麽看待你的自卑?」

自卑感不是逃避的藉口,而是成长的发条
有些人会因为自卑感作祟,逃避人生中必须面对课题,像是人际关系不佳,就埋怨「爸妈从小打骂,导致我的个性比较阴沉」;工作升不了官,则以「没办法,我就是不够聪明干练」来推拖。凡事都让自卑感来承担,拿各种藉口来逃避你可以做出的改变。

相反的,贝多芬没有因为失聪而放弃音乐,马内没有因为视力不佳停止画画,他们只专注在自己还能够做到的事,终於成为领域内的专家伟人。

这种因为所处环境和条件恶劣,反而更加努力的状态,被阿德勒称为「补偿作用」,当你将自卑感视为努力的发条,想尽办法克服丶超越丶打破现状,就能成就丰功伟业。但如果你只是负面看待自卑感带来的影响,一直逃避问题,将终其一生在抱怨中度过。

想真正阻绝以自卑为藉口的毛病,可以参考阿德勒提出的以下建议:

1.不要努力「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变得很强」
自卑感的反射是强调自己的优越,透过华丽的打扮丶看不起别人丶指使他人丶随意批评丶大声喧哗丶话题以自己为中心等方式,透露出「哪有自卑啊,我比别人优秀多了!」试着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如果有,放下这些伪装吧。你需要提升的是能力丶知识和技术,才能让心里更踏实。

2.陷於过度自卑时,用举证来破除
「大家都讨厌我」「这次不成功,之後也不会成功」「同事肯定把我当傻瓜」当有这些过度负面的情绪时,可以冷静的举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讨厌你?过往的成功机率有多少?不断藉由具体数字来确认,就会发现自己多虑了,破除负面的迷思。

3.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破除了过度自卑,并不表示你就能产生正向幸福感。阿德勒说,你还得学会认同现在的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现在的你,可能有缺点,甚至是一无是处,但当你能够和缺点相处,认同自己真正的模样,就拥有了得到幸福的勇气。

想一觉好眠,从改变这 3 个生活作息开始!

Image

只要掌握早上丶中午丶傍晚的几分钟时间调整作息,对於长期因不同原因,睡眠被剥夺的人来说,就能改善睡眠品质。

1. 早上:一起床,就马上晒太阳
起床後的 5 分钟内,拉开窗帘让日光直接照进房间。就算按掉闹钟後会回到床上赖床,也要把窗帘拉开。因为人体内含有促进睡眠的「褪黑激素」,晒太阳能使褪黑激素减少,就会渐渐清醒过来。在窗户旁边晒 5 分钟太阳,喝杯咖啡,就能开始神清气爽的一天!

2. 中午:午休 15 分钟,找回工作生产力
人体的生理规则在起床後到入睡之前,需要再休息一次,这也是为什麽上班族一到下午就想睡觉的原因。下午想睡觉的时候,生产力较低落,工作上也相对容易出现纰漏,此时不如花上 5 – 15 分钟的时间闭目养神,让身体好好休息一下,重新找回活力与生产力。

午休的关键是:不要等到想睡觉了,才赶去午休,而是要「在困了之前」就先休息!

3. 傍晚:做些轻松的「运动」
起床後的 11 个小时开始,是深部体温(内脏的温度)最高的时间。此时多做些放松身体的活动,例如「运动」,但并不用特别跑去健身房,只要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或是站起来整理一下办公桌就可以了!这样的运动,让体温可以於晚上时降到最低,比较容易顺利入睡。

撑住,因为不撑着,连怎麽生活都不晓得!

Icon

撑住,因为不撑着,连怎麽生活都不晓得…

 

听着家人聊着工作丶家庭丶生活间的无奈和无助,少了出口令人身心俱疲,而早就存在的状态日益严重,但为了家人丶为了生活丶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得忍。

听着小鬼讲述社团和目标间的冲突,一方面觉得两边都很重要,无法舍弃任一边让自己更累。另一方面又是卡在无聊的体制,目标再明确似乎也只能妥协,为了丰富自己丶为了一张破纸…得忍。

听着离校的夥伴说到出社会的经验,菜鸟得克服的关卡丶老鸟对菜鸟的建议与指教丶大环境的困难不利於菜鸟更快融入职场…挫折磨练着夥伴满腔的热忱,甚至重重打击到信心,为了口饭…得忍。

听着意外崩断底线的成员故事,来不及接触各自的过去,有些即便到现在依旧不知原由…是敏感吗?应该是平时都太急着表现出好的丶ok的丶开心的那面,为了不让人担心…得忍。

听着朋友给出的回馈,讲没两句,眼眶迅速红了,在泪水掉出眶前,两手一挥,不留下一点痕迹。或许是地点不对丶闲杂人等太多丶时间也不允许,为了戴好被人期待的面具…得忍。

觉得大家都好辛苦哦! 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家庭丶不同的背景丶不同的压力…为了要呈现平时形塑出的自己(无论是真自信还是装出来的假象),大家都戴着属於你的面具,压下许多不顺丶不好丶不开心…选择逃避丶眼不见为净丶之後再处理或根本无能为力只好妥协不然能怎办的态度。这些被压抑的负压丶情绪侵蚀着理智那条线,不用拉紧,却让我们被长期教育的坚强千穿百孔,剩的就是几时有机会遇上最後点燃自己的引爆点。

看着平时开心丶活泼丶有满满热情或略带忧郁的你/妳们,因为氛围丶因为不确定丶因为不喜欢丶因为准备不够或因为遇上信任的人…给逼出忍耐很久的泪水,真心觉得你/妳都辛苦了!有时候真的不用那麽坚强,即便我们都晓得之後我们会再戴好面具丶武装自己丶露出招牌的笑脸或臭脸去上班丶上课丶生活丶滑手机…但在那当下就是好好享受久违的释放吧~~这些流泄而出的泪水,绝不会白费,它们都是滋养我们向前的肥料,而且是最补的那种!

知不知道故事需要时间去推移,想不想诉说和改变都是能自行选择的权利。今年,意外看见许多人的不同面,感谢每个夥伴的信任,每件与我分享的事,我都会记住,就像图片里看见的,每一幕都是珍贵的相片,谢谢分享每个画面让我知道的人,我知道那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刻。也请你/妳记得资源和後盾就在这里,随时有需要就说一声~

不合脚的鞋,你穿几次才会放弃?《大卖空》经济学家教你聪明思考丶活得更好

Image

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曾在荣获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卖空》里客串一角,在赌场中以生动活泼的词句与身边的美女Gomez和观众解释艰涩的金融术语,大获好评。足以看出这位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经济学家,并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学者。彭博新闻社报导,塞勒在过去五年内操盘绩效,击败99%同类基金,逆势长到37亿美元!

没有塞勒,就没有研究人类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人们就很难将行为经济学应用在投资丶政策丶行销上。在新书《不当行为》,他秉持活泼幽默,并积极实践为大众读者解惑:即使血拚了一堆用不到的东西,其实也没那麽糟!

如果买了一双昂贵的鞋却发现不合脚,是否该继续忍痛穿着,才能降低罪恶感?这是符合经济原理或是「不当行为」?

你应该忽略沉没成本吗?
当某个数量的金钱已经被花用,而且这笔钱无法再重新取回时,我们可说这笔钱「沉没」了,也就是没了。传统的经济学家说:「请忽略『沉没成本』吧!」但是,人们真的不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吗?说归说,要做到并不容易,人们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忘记已花掉的钱。事实上,一些原本认为无关的因素实际上可能事关重大。

过去几年来,我搜集了数十个人们在意「沉没成本」的例子。其中一个例子是我的朋友乔依,她与六岁女儿为了该穿什麽去上学,相争不下。

这小女孩打定主意再也不穿洋装,只穿长裤或短裤。妈妈则坚持女儿一定得穿上,尤其是特别为了小学新生入学而买的三件洋装。几天来妈妈不时嚷嚷:「我已经花钱买了,妳非穿不可!」女儿则回答,如果逼她穿洋装,她就不去上学。我猜做妈的可能曾经徒劳无益地问,我女儿该不会以为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吧。

我被邀去排解纠纷,向妈妈解释其中的经济逻辑。

花在洋装上的钱已经没了,就算穿上那些洋装,这笔钱也讨不回来,只要不需另外花钱买长裤或短裤,否则,坚持要女儿穿那些洋装,对於其财务状况并无助益。妈妈听了突然十分开心,因为她实在很不喜欢跟女儿吵架,却又对「浪费钱」买那三件洋装颇有罪恶感。她只需要有个经济学家来告诉她,忽略「沉没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

我的一位客户从此开始称我为「全球唯一临床经济学家」。

我不是唯一体认到人们难以理解「沉没成本」观念的经济学家。这类错误普遍到甚至有个正式名称:「沉没成本谬误」。

为什麽我们要在意沉没成本,持续做一件徒劳的事情?
冒着暴风雪开车看球赛,或忍耐着疼痛打网球,都不是理性经济人会犯的错误,他们将「沉没成本」正确地视为无关紧要的因素。然而对真实人类来说,沉没成本会盘旋在心里,变成另一个「原本认为无关的因素」,涉及的也不只有晚餐或演唱会这类小事。

不少人相信,美国之所以陷入越战泥淖,是因为美国已经为这场战争投入太多,难以轻易放弃。组织行为专家贝瑞·史托教授曾发表一篇论文,模仿自民谣歌手彼得.席格的反战歌曲,将论文标题定为「膝陷泥淖 」(这首曲子名为〈腰陷泥淖〉,歌词生动地描绘了「续扩」的概念,从泥淖及膝丶泥淖及腰丶到泥淖及颈)。史托认为,丧失的人命越多,投入的费用越高,政府越难宣告失败和抽身前进,一些原本认为无关的因素实际上可能事关重大。

为什麽我们要在意「沉没成本」?无论是看球赛或观赏表演,抑或徒劳的战争,为什麽大家会认为持续进行一件事是值得的?

你付了些钱,然後享用产品,从中得到获得效用带来的快乐,这笔帐就算结清了,最初付出的成本会被後来的获得抵销。但是假如你买了门票,却没去现场观赏呢?花了100美元买演唱会门票,後来却没去观赏,这感觉很像损失了100美元。以财务会计来比喻,买了门票却没能用到,你得在心理帐户上认列损失,观赏活动能让你不必蒙受损失便可结清帐户。

同样道理,你越常使用某个已经花钱购买的物品,对这笔交易的感觉就越好。

现在,不妨来做个思想实验吧。

你买了一双鞋,因为它们正在打折出售,虽然价格依旧不便宜,可是你实在不想错过其交易效用。有一天,你神气地穿上这双鞋去上班,但是当天中午脚就开始疼痛,隔一阵子脚不痛之後,你不死心地再把鞋拿出来,这回打算只穿一个晚上,後来脚依旧痛到不行。

现在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假如这双鞋永远也不合脚,你要再穿几次才会彻底放弃?

你再也不穿这双鞋之後,它们要在鞋柜里躺多久才会被你扔掉,或捐给慈善机构?

若你跟大多数人一样,答案就是:端看你为这双鞋花了多少钱,花的钱越多,放弃这双鞋之前你愿意忍受的痛苦就越多,它们占住鞋柜的时间也会越久

同样行为也出现在健身俱乐部。

假如你付了会员费却没去健身房,你就得把这次的购买视为损失。事实上,有些人花钱买会员就是为了帮自己解决自我控制问题,倘若我想去健身房,而且对浪费会员费这件事有罪恶感,那麽会员费就可以在两方面帮助自己克服惰性:其一,我会对这笔费用念念不忘,其二是,每次去健身房时无须承担立即的金钱支出。

行销学教授惠辛格.顾维尔与狄立普.索曼在一家健身俱乐部做了个聪明的研究,充分体现上述这项观点。

这间俱乐部一次收两年期的会员费。教授们发现,在帐单出现後的那个月,俱乐部的出席率会陡然攀升!然後又逐渐下滑,直到下一次的新帐单又再度刺激出席率。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Image

法则一: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於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麽,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觉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於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丶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麽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你是什麽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麽样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丶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

你会谴责每一个人丶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麽,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麽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丶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麽,就会被什麽样的人吸引
你对外排斥什麽,对内就排斥什麽。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何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抒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应出你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冲突,那麽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麽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诸如愤怒丶恐惧丶失控丶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束缚,你越爱就越自由。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

你会怎麽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丶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

那就是我为什麽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如果你很欣赏,它就可以蜕变成爱。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麽。无论是你的老板丶同事丶部属丶朋友丶情人丶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丶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

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藉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麽?

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起而辩护和发火。所以,以後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麽“当真”,对吗?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4 个提问,开启最有生产力的重点对话!

Image

身为主管,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部属来找自己进行问题谘询,结果说了一大串,在你耳中却是重点不分,不知道对方是要解说来龙去脉丶抒发情绪还是寻求意见。

「要快速找出问题解答,你需要『生产力对话』,」,生产力对话是用来下重要决定丶并针对特定主题,带出共享意义时,所使用的策略性沟通方式。

和一般闲聊或单纯谈话完全不同,生产力对话目标非常明确丶有可依循的脉络,协助思考解决之道丶产出共识。要进行这种高品质又高效率的沟通,做法上可以依循「GROW 流程」:

步骤一丶设定目标(Goal)

「你想要的是什麽?」「期待得到的改变或成果是什麽?」
设定目标就是设定对话的主题与目标,透过提出问题,掌握对方的核心需要丶厘清目的与目标。主管在引导目标设定时,最好的做法是引导对方去设定一个能够带给他动力与挑战的目标,如果一味强调「非做不可」「就这麽做」,反而因为不是部属发自内心的想望,可能带来被命令的反效果。

步骤二丶掌握现状(Reality)

「目前的情况如何?」
设定目标之後,就需要对现实状况有明确的认识。主管不妨试着问对方:「到目前为止,针对这个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有什麽样的效果?」来厘清对方对问题认识多深丶思考过哪些做法丶又做过了什麽尝试。万一对方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穷担心的阶段,这样的问话也可以让他察觉自己原来什麽都没做。

步骤三丶寻找方法(Options)

「我们可以做什麽?」
这个阶段是以资源为基础,来寻找各种策略和行动目标。主管可以开放式的问题和未来导向式提问,刺激部属自主思考;或是透过脑力激荡,产生更多点子,找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提醒所有主管,「一定要牢记对方身上已拥有很多智慧与资源」,不要把生产力对话变成单方面下指令。

步骤四丶意志力(Will)
「该实行什麽?」「什麽时候去做?」「和谁一起去做?」这个阶段将定下何时丶谁丶做什麽,也就是要确认计画的执行。姜一洙提醒,主管千万别将焦点放在过去的错误,而要锁定在未来的可能性上,透过提出问题,来强化对方行动的意志。

在 GROW 模式中,主管最重要的是让对方产生「自觉与责任」,为了完成预期目标,使对方自行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帮助他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来寻找可行方案,并负起对实践目标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才是真正有生产力的沟通。

面对烦恼,你可以「已读不回」!不反应的练习,找回内心平静丶自我价值

Image Image

只要每天练习「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不友善的事物作出反应」「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解决烦恼」,就能让人生更加安宁丶满足又幸福。

烦恼开始时,一定「内心有所反应」,让心理发生变化。这就是制造出烦恼的「那一件事」。既然如此,有一个方法能够根本解决所有的烦恼,也就是 ——「不要作无谓的反应」。

你曾因为不必要的无谓反应,遭遇过多麽重大的失败,产生过多大的烦恼?就从现在开始,迈向「不作无谓反应」的生活吧!内心变得轻松,如此一来,一定能更接近幸福。

不反应的练习 —— 任何时候都「不否定自己」
不论工作上丶人际关系上,或是整个人生中,必定会有感觉「失败了」的时候。

重要的是,这时不要退缩,也就是绝对不要否定自己

但是所谓「判断」的心理反应是一大障碍,人常会立即自责:「这样会降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不适合。」「我真是没用的人。」

有些人会产生压抑感或挫折感,甚至钻牛角尖:「我没有生存的价值。」在目前的社会中,确实有很多人为否定自己而苦恼。下面就向佛教学习,战胜「自我否定的判断」,建立强大的内心。

不反应的练习 —— 练习「恢复自由的心」
人类没有受过「不作判断」的训练,因此虽然了解「不可否定」「诚实接受」的道理,但是脑子里还是判断「终究得想个办法才行」。

「没脸见人」「出现不利自己的传言怎麽办?」有些人会出现这种无谓的妄想或判断。他们是透过言语丶表情或一点点的眼神,感觉到这种否定的判断。

这种「否定」不论是对自己或是别人,有一件必须实践的事情,就是练习「停止否定性的判断」。相关的所有人都应该当成本身的课题来实践。

关於整个判断,可以使用前面所介绍,从「啊,我作了判断」开始的三个方法来练习。

这里仅以否定自己丶「不自觉地评判自己(或他人)」的人为对象,介绍练习方法。

三个方法是:(1)到户外一步一步走走路(2)环视辽阔的世界(3)向自己说:「我肯定我自己。」这些也是我自己在人生最痛苦的时期所实践的方法。

1. 到户外一步一步走走路
第一个方法是立即走到户外去散步。一小时也好,两小时也好,走到能到的地方。

这时,请体会肉体所能得到的「感觉」。佛教教导我们身体有五个部位「能产生感觉」——眼丶耳丶鼻丶口丶肌肤。每一个部位都比往常更集中注意力去感受。

打开眼睛,使用所有视觉,仔细观察现在这个瞬间的世界能看见什麽。从鼻子吸入的空气,气味和浓度也会依季节和每天的时间而不同。请一面呼吸,同时使用嗅觉,去感受这种新鲜感。

再移动双脚,并注意每一步的感觉,去体会大地传至鞋底的触感。而且能走多远就尽量走。

现在确实存在的就是「身体的感觉」。前一刻还占领整个头脑的「苦恼」,这一瞬间已经消失。现在是「另一个自我」「另一个人生」。你正「活」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人生中。

平时,当负面的判断涌上心头时,如果想着这是「game over」,那麽前面迎接我们的将是自我否定的阴暗妄想。在黑暗中没有希望,即使思考也找不到答案。

因此最好果断地将意识转向「身体感觉」的世界,转向内心其他的领域来思考。并走出室外。

至於要走多长的时间,并没有一定的答案。但只要行走就好,因此并不是困难的事。不论几个月丶几年时间,持续散步,直到否定自我的判断消失为止。

在人生中,没有比摆脱使自己痛苦的判断更重要的事。所以应下定决心,走到内心恢复自由为止。

2. 环视辽阔的世界
环视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生活着。其实,会「否定」你的人,并不如你自己想像的那样多。

你走在路上看到的人,分别过着各自的生活。试着问问路,会惊讶地发现大家都非常亲切地回答你。社会上有非常多善良的人丶有良知的人和亲切的人。连否定他人的想法都没有,每天努力过日子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不论在下午过後丶傍晚或星光闪耀的夜里,请张开眼睛,抬头望向天空。那里有着辽阔的世界,或许你过去单单盯着「自我否定的判断」那一个点看。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微小的「念头」或是「误解」。如果对这些过於执着的话,那麽原本很小的一点就会被放大,而且变成理所当然的事。这「一点」甚至成为「人生的全部」。

但如果退出执着一步,去注意反应在这一点上的内心,环视外在的世界,那麽这「否定的判断」已不存在。所以请试着看看新的世界,你将可看见新的人生。

3. 「我肯定我自己。」
不否定自己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只对自己说「肯定的话」。试着告诉自己:「我肯定我自己。」

这里所谓的「肯定」,与社会上一般所说的「正向思考」「积极思考」不同。经常可以听到要多对自己说「我能够做到」「一天比一天更进步」之类正面的话。

我想这些话都有「暗示」的效果。但是积极的语言如果与「现实」相距太远的话,心里会觉得是「谎言」,而失去它的效果。结果说归说,「在现实上把它抛在脑後」的情形经常可见。

佛教是以「正确理解」为根本,因此与现实不一致的语言(某种意义上属於妄想)并不可信。

「如果能变成那样该有多好!」人有时会思考「方向性」,但这毕竟是未来的事。若单是这样想,也属於妄想的领域。

问题在於,如何停止此刻正否定着自我的判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止判断,采用单纯的一句话。

那就是:「我肯定我自己。」 实际这样做,相信可以感觉到「判断」停止了。

今後,想要说「反正⋯⋯」「毕竟⋯⋯」「我恐怕⋯⋯」时,请强烈地重复下面这句话,把无谓的判断赶出脑海。

请持续念着这句话 —— 我肯定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