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有建树的建议,不承受没营养的攻击!不再为了上司批评而痛苦的自在心法

Image工作不难,难的是人

工作压力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工作本身(工作很辛苦丶工作量大丶没有时间休息丶业务不适合自己);另一类则和人际关系有关,像是不擅长跟人相处丶被同事讨厌丶与不合的同事共事而感到痛苦。

大部分令工作者困扰的并非工作本身,而是与人有关的问题。人们都会说「工作再辛苦没关系,心里舒服就好」。

除了主管外,我们也会在意同事的批评。在一个大团体中通常会分成几个感情好的小圈圈,圈子里的成员相处和睦,但也可能出现批评和争执。

另外,我们也会因为自己所属的团体而遭受莫名的诋毁,通常源自於一些小误会或成见,「我听说某人……」闲言闲语就这样被传开。有些人随时随地都感觉有人在批评自己而痛苦不堪。

当你遇到这样的批评时,一开始的态度是积极的。你会直接面对它或忽视它。你会想「他们不懂我」「那个人不懂我现在的处境」,并且试图自我防御。

有时候你会努力去理解对方,认为「他应该有他的理由吧?」「他本来就是这种人,不是针对我。」

然而,当你长期面对这种猛烈的批评,自我防御也不管用时,你对自己的信心也会随之动摇。

你可能会想,「难道我真的就是这麽差吗?」一旦陷入情绪上的低潮,人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最常见的是以为唯一的生路,就是离开这地狱般的工作环境,哀伤地递出辞呈

这真的是批评吗?

在提出辞呈前,请先停一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以为对方在批评你做得不好,其实他的出发点只是善意的提醒。往往我们太容易陷在自己的世界里,误解了许多状况。

面对批评,需要先确定它到底是不是批评

像是某位同事劝你要积极一点,你当下认为他在批评你。但当你喘口气丶静下心之後,请再想一下当时的情况,回想当下同事的语气和表情丶当时的状况和周遭人物的反应,以及你自己的感受。

有什麽证据可以证明他不是批评?如果没办法在脑中整理,你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用书写的方式整理和回想当时的情况。

假设你已经尝试各种方法,依然无法整理思绪,也可以向周遭朋友谘询。你可以问「我遇到了这样的状况,如果是你,你会怎麽想?」常常你听起来像批评,但别人听起来却不是这麽一回事。

整理的过程,你也可以厘清对方的批评,是想让你往更好的方向改善,或者只是他个人喜欢胡乱放炮。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这一大群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家伙。

一旦你了解批评的内容没什麽营养,你就会了解自己的痛苦没有必要。自然而然,你会知道那只是这个人的个性,不再因为他的批评而贬低自己的价值了。

想学会管理时间,先回答这个重要的问题:今天你想要几点下班?

Image1. 先决定几点下班,才会珍惜上班时间

提醒员工,「公司想要的不是你的时间,而是你交出来的成果。」

因此,不要老想着工作做完才下班,这样一定会不知不觉地加班;而是要一开始就决定一定要在几点下班,才会有效率地运用上班时间。

2. 一到公司就先收e-mail,最浪费时间
许多人习惯一到公司,就先花点时间收与读 e-mail,再投入一天的工作中。松本认为,这样根本就是把思虑最清楚的早晨时光,白白浪费掉了,而且每每一不小心,就会花去超过预期的时间。

为了让自己每一个上班日,「都从重要和紧急的事项开始做起」,松本将处理 e-mail 的时间集中在「晚上」和「隔天清晨」。白天都专注在工作上,晚上回到家之後 10-11 点之间回信,当天晚上没能回覆的信件,留到隔天清晨,出门上班前再回覆。

3. 安排「思考」时间
每天都搭电车上班的松本认为,把通勤时段用来滑手机很可惜,最好能利用这段时间思考或读书。「吸收情报固然很重要,但是思考的功夫也绝不能省。」他建议经理人在繁忙的行程之馀,也要积极安排「思考」时段。

身为经营者,不仅要思考公司的现在,更要考虑到公司的未来。因此,松本将思考时间分成 3 部分:短期 20%(一年内)丶中期 50%(第二年),以及长期 30%(二年以後)。

4. 会议资料两天前发给与会者
最常耗费经理人时间的莫过於「会议」。为了缩短议程,松本强调,相关资料一定要在开会前两天就发给与会者,确保开会时直接讨论实质内容。

此外,会议前要与主席确认结束的时间,并且针对每一议程设定「以分钟为单位」的讨论时段。如果讨论时间终了仍然没有做成决定,就做出「讨论 15 分钟无法得出结论」的纪录。

每项做到最好,还不如一项做到最好 !

Image明明在学校都拿好成绩,为什麽到了职场,考绩却老是垫底?

很多人的脑子,从幼稚园开始,大人便在里面种植一株「追求总分」的幼苖,一路念到研究所後总共二十年,这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他们以为从此可以在这棵大树下纳凉,眼前开出一条康庄大道,花开遍野,美不胜收。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拿着漂亮的成绩单进到职场,却一路栽跟斗,冒出一肚子的问号:

「我的学校排名前十,怎麽考绩会输给这个念後段班学校的?」

「我明明样样强,他只有一样强,其他都很差,怎麽会是他的表现赢过我?」

学校成绩算总分,职场打考绩不是这样算
说起来,这也是一种「智障」,学历高反而成为障碍,无法在职场获得等值的回报。其中一个原因是,会拿好成绩,考上好学校的人,是靠各科都不错,加起来的总分高於一般人,而在学校里横着走;到了职场,这些校园模范生依然维持这个习惯,力求在各项表现不错,加起来总分高於一般人,以为仍然可以获得掌声,那儿知道迎来的是嘘声?

「不是念台大的吗?怎麽做起事来不怎麽样,普普通通?」

「看不出来他们有那一样特别强,样样通,样样松。」

听到这些责难,「高学历智障」第一个反应是检讨自己,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更拚命在每样工作努力再努力,把总分拉高,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秀。

其实,他们并非不优秀或不努力,而是弄错重点!
职务中如果需要5项技能,山羊会想尽办法,在各科都力拚80分以上,总分400分;相反的,狐狸不这麽做,只取他最擅长的一项,拿到最顶99分,让其他4项在60分低空飞过,总分339分。

在职场,山羊会输,狐狸会赢。想当然尔,山羊会抱怨不公平,400分怎麽输给339分?怎麽会是努力的人被责骂,而投机份子受到称赞?听起来合乎一般人的观念,可是老板拿的是另一台计算机,不算总分,只算单项分数,山羊与狐狸的价值便整个倒过来。

狐狸有一项99分,成为公司的卖点,客户买单,老板就会让狐狸只做这一项,狐狸在这方面精进再精进,最後变成他个人无可取代的定位。至於另外4项,老板会要求全能的山羊全包,使得山羊的工作量倍增,不过老板会体恤山羊的辛劳吗?不会的!他只觉得山羊不具显着贡献,没有任何一项可以帮公司加值。

一件事做好,强过三件事普普
朋友刚进电视台时,主管交代每天要跑出三条好新闻,他就拿出在学校拚总分的精神干了,从早到晚忙进忙出,约访丶采访丶剪带丶配音,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隔壁有三年资历的记者看不过去,有一天提醒他:

「你有三条新闻要交差,不要平均分配心力,应该集中心力做好一条,至於另外两条放水算了,否则你这样做下去,撑不了太久。」

朋友被这句话吓到了,可是环顾一下四周,也是!电视台的流动率超高,每天都有人落跑。但是工作放水,违背他从小到大的教养,也会被主管盯到贴墙壁吧!

「这就是做事技巧!主管只会注意到你做得好的那一条,它会抢收视率,每节重播,价值很高!至於那两条,他不满意,但是会选择性的忽略。」

多年之後,朋友将这段对话写在fb上,同业纷纷来询问这位前辈的下场,大家都推断……应该是一个惨字,早就被踢离开电视台,不在人间!

很抱歉,要让大家失望了……朋友这麽回答:「啊~他就是某某某,现在是某台晚间6点主播,红得很哪,年薪几百万!」

找到一项核心价值
懂了吧?考绩拿得差,可能是因为你太努力,太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却没有把其中一件事做到最好。在职场,仅仅good是不够的,唯有excellent才是人才!

十项全能的人,最後变成工具人;单项顶尖的人,最後变成专家。在老板的计算机里,工具人没有价值,只有苦劳没有功劳。他会用工具人,而且会重重的用,加班熬夜,榨乾血汗,可是不放心上,也不会怜惜。面对专家员工可不同,老板会换上另一副巴结的嘴脸,给高薪,还劝他们去休假充电,心疼累着他们。

找出你的核心价值,一项就好,做到大家都翘拇指称好,一想到这件事就会想到请你来做,这就是你的定位!是你的招牌!更是你往上爬的跳板!

为什麽经营者都读孙子兵法?中国战略经典带给我的3个启发!

Image《孙子兵法》以宏观的理论架构和具体的实务原则,持续启发现代企业经理人。

1. 战略:战前充分评估,不打没有胜算的仗
孙子的想法是,没有胜算的仗不打,所以战前的评估准备十分重要。领导者要清楚每项策略丶每个行动方案的影响,才知道如何规画下一步,取得胜算。

孙子用来评估的要素周全,由内而外包括「道丶天丶地丶将丶法」。

孙子将「道」放在首位,道指的是国家的君主和民心是否一致,也就是企业理念和员工丶消费者是否吻合。 天:时机,掌握趋势与商机;地:地理环境丶资源和市场;将:经营管理者的才能;法:组织体制。

另一方面,孙子也指出企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他强调资讯「知」和「虑」的重要性。要「知彼知己」「知敌之情」和「智者之虑,必杂於利害」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这种注重全面分析情势的态度,提供企业领导者周详的思考架构。

2. 策略:创造胜利条件,不用开战就能赢
孙子说,兵法求的其实是「全胜」。

对外,指的是不用开战,不用耗费自己的人力物资,对方也不用受到损害,就能取胜,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内,经营者必须考量对企业丶对消费者丶对整体产业环境都好的策略。战争不是为了打仗,就像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竞争,杜拉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全胜将眼光放在长远的优势,所以战略上要顾及内部资源分配,也可以和对手合作,吸收整合外部资源。孙子也重视「速胜」,同样是基於预算控制,不内耗的原则为出发点。这些观念符合现代企业重视永续经营,重视营运弹性的理念。

3. 纪律:就算是皇帝的妃子也照砍不误
《孙子兵法》上也提到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的原则。面对老板要辨明是非,要有拒绝的勇气;人才以品德为优先丶找到合适的人才後,要充分授权丶赏罚分明。

有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孙子身为要带人,也要执行战术的中阶主管,如何兼顾纪律和弹性。据说,孙武献兵法给吴王後,吴王大加赞赏,问孙武能否以宫女演练兵法。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两位宠姬担任队长。孙子在操练前说明号令,但操演时宫女们嬉闹不听号令。孙武再说明一次号令後演练,宫女们还是笑成一团。

孙武说,命令没有说清楚,是将领的不对,清楚了命令却不遵守,是士兵的不对。他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吴王急忙为两位宠姬求情,跟他说,你带兵的道理我懂了,可以不要斩她们吗?孙武只说一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将妃子斩首。再次演练时,队伍整齐画一。孙武向吴王说,现在士兵已经操练完成,可以任您使用了。

老鸟太保守丶新人又太冲!跨世代团队到底应该怎麽管?

Image我担任 IT 研发部门主管。带的团队有 20 个人,年龄横跨 25~45 岁,有经验丰富丶行事偏保守的资深同仁,也有想法新颖丶天马行空的资浅同仁。年轻同仁想创新和挑战,年长同仁则认为他们冲过了头,双方经常意见相左。想请问:

1. 在领导跨世代团队时,当各方想法有差异或冲突时,如何化解歧见?

2. 团队会根据任务的属性,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小组。如果小组负责人多半是资深同仁,如何确保年轻同事的创新想法不受打压?

无论同事的想法趋於保守或偏向创新,更重要的是你在行事决策时,心中要先掌握一个大方向,才能够根据各别任务的属性,拿捏出不同世代想法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个大方向,必须综合考量 3 个面向:企业发展目标丶团队定位丶主事者的性格偏好。

根据你的分享,你的主管是欣赏你创新的特质,才升你做主管,而IT研发部门的定位本来就是偏向创新,所以你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向「创新」看齐。

确定目标後,第二步就是让团队成员对齐你的方向,具体的做法是「个别面谈」。想法偏保守的资深同仁,会是你的重点面谈对象,面谈频率要高一点,可以隔周或每周谈一次。藉由聆听年长同事的想法,同时说明你的决策准则,以及组织目标和团队定位,慢慢凝聚双方共识

每次面谈结束务必给部属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确认下回面谈要看到的成果。随着彼此的想法愈来愈靠拢,你可以慢慢减少面谈次数,但是加深谈话内容,在无形中强化部属对你的认同感。

至於你担心年轻同仁的想法遭打压,同样可经由定期面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回馈给资深同仁,或是指派有能力的年轻成员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让他们发挥所长

过程中,若遇到资深同仁不服後辈的带领,则可以请前辈担任导师,让他们从旁协助资浅同仁,确保两个世代的同事都能有所发挥丶满足需求。

身为主管的你,也别太过心急。建议你每季替自己设定几个阶段性目标,排定优先次序,一步一步达标,累积当主管的成就感,自然会愈做愈上手。

明明把工作交给部属,最後还是自己拿来做?指派任务时,千万别犯这两个错

Image因为主管不懂得交办的技巧,明明把工作交给部属,最後还是自己拿来做。他提出了管理者在这方面最常犯的两个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错误1:用自己的标准,评断部属能力
在交办任务时,如果部属完全没有经验丶也没有接触过相关工作,就直接指派他去处理,一定会出问题。

特别是许多主管遇到进取向上的部属,总会希望给他机会表现,却经常忘了评估对方的能力水平,不经意就交办了太难丶太复杂的工作,导致部属不堪负荷。也有些主管会用自己的标准来做判断,认为「就这点小事,有什麽难的」,就放任部属自己去摸索,下场通常都非常凄惨。

主管一定要记得,不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推测部属的极限,而是要根据他的实际表现,再增添一点挑战性,交付「超过他能力20%」的工作。

错误2:用「委托」的方式指派工作
人只有在自己决定要做丶有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才会全力以赴。因此,想提升部属的工作意愿,就不该以委托的方式指派工作,更好的做法是详细说明工作内容,徵求自愿者。

通常有兴趣的人都会主动表示「能不能让我做」。暂且不论大胆自荐的部属能力如何,但是因为他们是自愿参与的,绝对会对这件工作抱持着高度热情。

当然,你可能会遇到问了半天,却没半个部属举手的情形。很多时候,部属不是被动,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主管必须让部属相信,你随时都会协助他。一旦部属了解到这一点,大部分的人都会乐於尝试。

你是「有效的经营者」吗?接到任务的第一刻,你应该这样思考!

组织最重要的问题在於,如何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效率;而体力劳动者,是只能做他人所交代的事情的人。」这段话出自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有效的经营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杜拉克提出这段描述,是为了凸显现代企业的不同。从前,组织里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决定,员工只要遵从命令,付出他们的「劳力」即可;如今日渐转型成「知识为中心」的组织,工作者是用「脑力」来工作。

换句话说,能否独立思考,继而做出有效决策的经理人,是杜拉克心目中认定的「有效的经营者」

见招拆招未必是好招,一劳永逸的解法才是上策
要提升决策的精准与效能,第一原则是「明确地认清问题」,亦即分辨问题是「一般性的」或「例外的」?如果有很多状况都源自同一个原因,就是一般性事件,可以用法则或原则来解决;至於例外事件,则要当做个别的问题来处理。

举例来说,工厂的运输管线一直出问题,有的掉了,有的破洞,如果把它当作一连串的特殊事件,就会一直去修理破掉的管线。

然而,若是去分析工厂的运作状况,就会发现是工厂内的温度过高,超过管线所能负荷的上限。

至此,问题就从特殊事件,变成了一般性问题,一旦降低温度,管线就不会反覆故障。

杜拉克说,「有效的决定者,一开始都是先假定问题有一般性的性质。」最初引人注意的事情,实际上只不过是更大事情的徵兆而已。

凡是工作必有问题,永远怀疑还有更好的做法
有别於工厂的生产线上,一有状况不良或失误,就会反映在物品上,很容易被发现,许多在办公室的工作或业务执行,往往很难让问题明确显现。

比方说,你每个月的业绩是 100 万,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同部门或同业的其他业务员每个月都有 500 万的业绩。如果你始终不知道「别人」的标准或水平,就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有问题。

由前 Toyota 员工组成的谘询顾问公司 OJT-solutions,在《用5个为什麽找出问题发生的真因》一书指出,他们到客户公司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对方「把问题当做问题」。

该公司指导师大鹿辰己认为,长时间用同样的方式丶做同样的工作,就算有问题,也会把它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建立「凡是工作必有问题」的观念,时常抱持疑问,怀疑现在的工作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就能发挥独立思考,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问题,就是「理想」和「现状」之间的落差。理想,指的是工作的目标丶基准和标准。当你知道了理想的境界,可能会发现职场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多如繁星。

《风一吹,桶匠就大赚》建议,你可以用「紧急性」和「重要性」为两轴,画出一个矩阵图来选择;《用5个为什麽找出问题发生的真因》则在「紧急性」和「重要性」之外,再纳入「扩大倾向」,提出了思考问题的 3 个面向:

1.重要性:问题影响的范围和大小。
2.紧急性:如果不立刻处理,会产生什麽影响。
3.扩大倾向:继续放着不管,负面状况会扩大到什麽地步。

Image

用你我都有的一样小东西,每年多存很多錢!

Image读小学时,我家旁边有块空地,面积约可停放两辆汽车。从我开始有印象起,空地上就生长着好多根的竹子,那里一直是我放学後的冒险乐园。此外,那片竹林对我还有个特别意义。

某天父亲趁工作空档,带我到竹林前面,左看右看後挑了一根有些青黄的竹子,并把其中一节锯了下来。拿回家後,先是将前後两端用细砂纸磨光滑,接着就在侧边靠近前端的地方挖出跟钥匙长度差不多的开孔。父亲先是试着投几个零钱进去,然後再确认百元纸钞也塞得进去,完成後就把竹筒交到我手里。

那是我人生中最棒的存钱筒了。

自从有了竹子存钱筒以後,每天听零钱在竹筒里叮叮咚咚的撞击声就是我的乐趣,只要身上有剩馀的零钱,或是偶尔撒娇要父母多给几块钱时,我都会赶紧把它们丢到竹筒里。随着竹筒的重量愈来愈沉,我的心情也愈来愈兴奋,虽然不知道要如何打开它,但我知道里面的钱一定很多,多到我可以买梦想中的玩具。

虽然我早已忘记最後是如何花掉那一笔钱,不过我依旧记得那天把竹筒拨开丶倒出零钱的时候,感觉像无限的金钱堆积在前面。当时的我心中浮起好大的成就感。

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存钱的感觉。

每天存点钱,养成富思维
因为数位化趋势,加上网路的方便,现代人使用现金的机会开始变少,家里也就少了一个摆放存钱筒的地方。然而,直到现在我还是热情推荐,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在家中看顺眼的地方,摆上一个存钱筒。

「每天存零钱,会不会太麻烦呀?」
「只是存几块钱,对财富能有什麽帮助⋯⋯」
「我是一领到收入就转钱到存款户头,不需要存钱筒了吧?」

虽然有些人会这样跟我反应,觉得每月直接从收入中存下一整笔钱就好,而且直接用银行转帐比较方便;每天收集零钱把它们丢到存钱筒里,有点麻烦。然而,透过每天存点钱到存钱筒,跟长期储蓄计画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重点是要让自己每天都围绕在更富有的感觉之中。

经由把钱丢进存钱筒里的动作,等於是重复提醒自己存钱的重要性,也是让自己体验每天都变得更富有的好方法

「就算只是多一块钱,仍然代表你的财富在成长呀!」我都会用坚定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只要有存钱,今天的你就比昨天还富有。

是吧,如果没有从一块钱开始累积,就不会有十块钱;如果没有十块钱,就不会有接下来的一百块丶一千块,然後是一万块。由小钱累积到大钱的理财观念每个人都懂,却不是每个人都会认真看待一块钱的价值。

每天存点钱,训练存钱意志
准备存钱筒还有一个好处:训练大脑对累积财富的意志

现代人好忙,忙着周旋工作的事情,忙着应付生活的变化,忙着在乎别人的声音,忙着去讨好不需要讨好的人,却忘记好好照顾影响一辈子的财富。大脑每天辛苦处理各式各样的资讯,回到家只好先把管理金钱这件事丢到一旁,久了之後,大脑就觉得存钱并不是优先要在乎的事情。习惯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事情的成果,其中一个就是你我的财富。

想要存更多钱,就要先增加大脑对存钱的意志。原因是,人的大脑对经常做的行为会产生「惯性」与「想要更多」的需求。比如吃消夜吃习惯後,为什麽就算不饿还是会想吃?为什麽上班不用思考就能走相同的路到公司?为什麽不用在钥匙插入後想着该向左还是向右旋转?为什麽很多人明明知道要存钱,仍旧克制不了购物的冲动?

也就是说,大脑对人的行为并不会区分好或坏丶应该或不应该,它只会记录你做了什麽。就好像在纸上拓印,只要你常做一件事,大脑的印象就愈深刻,然後记起来丶养成习惯。大脑这麽做是为了节省思考时间,增加更多效率,只是它可以拖住你,也可以让你成长,就看你如何锻炼它。

再来,大脑有时会对需求提出更多的「要求」。如同习惯吃消夜後,睡前就算肚子不饿还是会想吃点东西。当你认真开始存钱後,存愈久也会想要存得愈多。

所以,透过每天丢钱到存钱筒的动作维持存钱习惯,可说是最快又最简单的方式。试着做看看,找个能装钱的容器就好,当你每次丢下零钱时,仔细去聆听零钱落到金钱堆的声音,那就是你财富累积的声音。

每天都感受一点财富正在成长的气息,能让人在迈向财务梦想的路上保持专心,即便梦想看起来还有点距离,但只要能够多存一块钱,都是在让想做的事更靠近你,直到实现那天。

每天存点钱,激励自己往前
家里有了存钱筒,也方便透过游戏化的方法激励自己存钱

二○一三年开始,我在网路上积极推广「五十二周阶梯式存钱法」,至今许多中文网路流传的工具与图片说明,都是我当初设计出来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起始的第一周存下十元,隔周存二十元,第三周存三十元,以每周多存十元的方式连续存满五十二周,最终一年就能多存一三丶七八○元。

虽然平均算起来每月存不到一千二百元,但是这种渐进式的游戏存钱法,已经推动许多原本没有存钱习惯的人开始存钱,好多人也回馈这种存钱法既有趣又实用,甚至邀请家人丶同事或朋友一起完成这个存钱游戏。如果想提高挑战性,也可以每周改成递增二十元丶五十元,达成之後再将这笔钱用作投资丶旅行基金或实现短期财务目标。

这游戏最大的乐趣,在於要持续存满五十二周,也因为大部分是用零钱来进行,所以存钱筒就更能发挥功效。透过定期把硬币丢到存钱筒的方式,听到财富累积的声音,感受为梦想而努力存钱的过程,相信这些都能激起更多你对理财与实现梦想的渴望。

只要一个能装钱的容器就可以,不需要一开始求好心切而去买外观精美的存钱筒。保特瓶丶玻璃罐这些能从外面透视到金钱堆积的容器也很好,可以随时用视觉化的方式看见自己的财富成长。

每天存点钱,唤醒身体与大脑更多的存钱意识,推着自己在理财上走更远的路,实现更远大的财务目标。虽然只是个存钱筒,但它绝对是实现梦想的好推手。

抢救退化的记忆力!这4个伤害大脑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戒掉

Image行为伤害了你的记忆力!少做这5件事,才能常保头脑清明:

1.喜欢摄取糖类食品
如果喜欢吃甜食的朋友要小心了!有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摄取过多糖分容易损害记忆力。但也不用太过担心,多摄取三酸甘油酯的产品(鱼油丶核果类产品)能够有效降低果糖带给记忆力的伤害。

2.习惯吃宵夜
半夜吃零食,的确让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但却可能伤及大脑里专门管理记忆力的「海马回」(hippocampus)。研究发现,长期喂食老鼠宵夜,结果造成老鼠记忆力渐渐衰退。主要的原因是,充足和有品质的睡眠对於维护记忆能力至关重要,但吃完宵夜之後,容易将其他器官「唤醒」,影响睡眠稳定性,让睡眠品质下降,影响记忆力。

3.慢性压力的累积
现代人生活繁忙,工作压力容易过大,但是慢性压力的累积,会逐渐拖长你回想事情的时间。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研究报告指出,压力激素会促使脑中的神经元连结变少,容易导致短期记忆丧失,比方说长期通勤的人每天面对一堆人一起挤进车厢,这种慢性的紧绷情绪就非常不利於短期记忆能力,不过,你可以透过运动丶打坐冥想,有效活化大脑。

4.吃过量的豆腐
豆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一个健康食品,能够补足一天缺失的蛋白质,但是,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显示,摄取过量的豆腐可能会伤害记忆力,若是中老年人经常食用过量的豆腐,可能增加罹患老人痴呆的风险。

人资主管不会告诉你的5件事!

Image一丶为避免「遇人不淑」,人资们会上穷碧落下黄泉
你应该知道,人资会联络你的介绍人或推荐人,看看你有没有在履历中「膨风」说大话。但聘用你之前的「侦查」工作,绝对不仅如此。
人资圈不大,他们可能会联络你前公司的人资部门,探探口风,看你之前的工作态度好不好。
另一个方式,则是找社群网站。因此,你当然要小心发表在网路上的东西和言论。多纳托甚至听过有人会进一步看应徵者前主管的脸书,看看这名主管有没有在网路上抱怨这名员工。

二丶有小孩吗?
尽管企业在考虑要不要用某个人时,不应该考虑他的家庭因素,但这样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多纳托说,这倒不一定是恶意的,但如果应徵者育有必须时时有人照顾的婴孩,人资主管潜意识里可能会想「如果家里有小孩等他回家,他真的能全心把工作做好吗?」
在台湾,就业服务法第5条则有规定,雇主招募或聘雇员工时,不得要求提供非属就业所需之隐私资料,也就是说,雇主应该尊重当事人,如果不是工作需求或维护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就不得要求员工提供隐私资料,例如问有几个小孩丶有无离过婚,甚至性向等。

三丶担任企业精神纠察队,反而会被视为「难伺候的人」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为准则,如果有人做出重大违反公司利益的事,你当然应该做点什麽。
但美国职涯辅导网站CareerHMO.com执行长欧唐纳尔(J.T. O’Donnell)撰文说,如果你成为纠察队,在同事一稍稍违规时,就跑去跟人资告状,你反而会被当成「难伺候丶难相处的人」。

四丶人资给你一份绩效计画,某种程度是在说「你该找新工作了」
许多公司都会对员工做绩效评估,但如果人资正式给你一份绩效计画,要求你一项项达成,情况可能就不太妙了,因为这很可能是透露「尽快找新工作吧」,这样的讯息。
如果你发现其他同事没有,只有你或少数同事接到正式的绩效计画,或许真该开始投履历了。自己打包离开,当然好过留下被炒鱿鱼的纪录好。

五丶说到裁员,员工性格对人资很重要
当人资接获公司重组指令,并受要求裁减部份比例员工,人资就会找各部门主管谈员工去留。技能丶专业和生产力当然要紧,但都比不上性格重要。
为什麽?因为人资要留下那些态度积极而正面的员工。老是唱衰公司和与主管阶层对杠的员工,通常会最先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