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开悟就是悟到万法统归第八识,因此阿赖耶识又叫真心、法性、空性、真如、本际、如来藏、本地风光。它是前七识的根本(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

由于第八识摄持万法种子,也能生起、承载万法。在“因能变”时,种子生起第八识;在“果能变”前七识相继生起,八识识体各各生起相、见二分。而第八识的见分,它是识体“能认识”的功能,它所认识的物件就是相分

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是“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有情的肉体,第八识摄为自体;器界就是有情身外的物质世界,第八识“领以为境”;种子就是能生起万法的功能(一种能量),第八识“持令不失”。由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生起万法,这时就有了宇宙、人生。

宇宙就是“器界”,人生就是含有心识的“根身”,故才说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颂文: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八识简要:

意识包含意向和识别,意向是识别的条件反射,意识是存在的镜像。
眼耳鼻舌身,零散的五识汇集大脑成为意识,任何动物都有。
前五识为感识,后三识为心识,心即中央,根据感识作反应。

第六识为意识,简单的生存欲望和基于本能反应的条件反射。
人类脱离采摘捕猎,开始稻作水利等主动劳动,才脱颖而出。

第七识为我识,人有了自我,要奋斗发达谋私或修生成罗汉。

第八识为藏识,隐藏或兼容了私我善恶,含藏万法平等中庸。
圣人第八识为普度众生,地藏说: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
社会第七识为小康社会天下我执,第八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其它意见:

眼耳鼻舌身,零散的五识汇集大脑成为意识, 动物也有。前五识为感识,后三识为心识,心即中央,根据感识作反应。感识作用是了别,就像闭着眼睛吃东西,刚吃进嘴里的感觉是属于感识,而吃出细腻的味道,则加入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第六识为意识,执着之心是它,修道之心是它,从善之心是它,分别之心是它,还灭之心也是它,从恶之心是它,要奋斗发达谋私或修成罗汉都是它。

第七识为末那识,在染污的情况下会成为我执的存在处。第七转识,运作的速度非常的快,非有很高的禅定不能观现。

第八识: 前七识都是无常、生灭、变化的,可唯有第八意识是永恒不变的,它的体、性都从来不改变。八识概念是唯识学的现论基础。而唯识学的形成年代,一般认为是在佛灭七百年后由弥勒创立[1] ;佛灭九百年后由无著和世亲两比丘完善其体系。此时已是佛在《阿含经》中所预言的像法时期了。

其它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现在心理学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属于意识范畴)研究到前六识为止。

末那识,末为我,(末学:我是学生,现代人很少这样形容)

阿赖耶识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古圣先贤的认识。留下的经典著作。即为:如来藏。

在佛法上的分析,单独以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论述。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大乘密严经》: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镜录(卷47)》: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大乘密严经》又云:“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8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