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巡航背后的博弈

美国一艘军舰在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中国称南海)人工岛礁外巡逻,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中国在南海所做的主权宣示的最大挑战。但白宫认为,这是美国方面最不具挑衅性的一个选择。

面对中国重新勾画亚洲地缘政治版图的意图,奥巴马政府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要求反制中国的压力,但美国希望在不导致冲突升级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立场。美国官员称,这是五角大楼、美国国务院和白宫经过数月博弈后做出的决定,博弈的焦点是姿态强硬的程度,即美国在有争议的岛屿附近维护航行自由该采取何种行动。

周一晚间,美国“拉森号”( USS Lassen)导弹驱逐舰驶入距离渚碧礁(Subi Reef) 12海里的海域。这是中国在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 中国称南沙群岛)建设人工岛的七个岛礁之一。美国认为这里属于国际海域,担心中国试图行使领土主权,获取对主要航线的更大控制权。

关键是,白宫选择在一个人工岛周边突破12海里的界限,而这个人工岛是一个之前在涨潮时没入海面以下的暗礁上建造的岛屿,这就降低了此举的挑衅程度。

根据国际法规定,一个国家可对距其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有主权主张,包括自然岛屿和岩石。一个国家不能对涨潮或退潮时没入海面以下的暗礁周边海域拥有主权,即便这些暗礁通过填海造地被改造成了岛屿。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中国军事专家艾立信(Andrew Erickson)称,渚碧礁被选中几乎是肯定的,因为它只有在退潮时才露出海面。

中国周二的反应相对克制。外交部长王毅敦促美方三思而后行,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无事生非。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Max Baucus),表示美方此举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国国防部称,中国两艘军舰(包括一艘导弹驱逐舰)在美军军舰进入相关水域时实施了跟踪和警告。

中国表示对南中国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对部分岛礁的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主要是为气象监测等各类民事需求服务,同时也服务于军事目的。

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照片摄于3月。周一晚间,“拉森号”导弹驱逐舰驶入距离渚碧礁12海里的海域。这是中国在斯普拉特利群岛(中国称南沙群岛)建设人工岛的七个岛礁之一。
美国“拉森号”导弹驱逐舰

图片来源: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白宫既没有正式确认也没有否认周一的行动,这凸现了此事的敏感性。白宫发言人舒尔茨(Eric Schultz)称,航行自由行动是为了保护所有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合法使用海域和空域的权利和自由。

军方官员还表示,美舰巡航也对该地区其他国家的主权主张提出挑战。

2014年初前后中国开始岛礁建设时,美国军方和奥巴马政府不确定如何回应。美国现任及前任官员称,当时,时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洛克利尔(Samuel Locklear)对海军挑战中国主张的行动表示担忧。

一名美国高级官员称,洛克利尔不赞成一次性行动,而是希望制定一个策略。洛克利尔担心的是,白宫可能倾向于选择一次性挑战而不是通盘考量。

官员表态基调随着美国军方高层的调整而变化。2015年2月卡特(Ash Carter)就任美国国防部长时,曾将解决斯普拉特利群岛争端作为当务之急。5月份,海军上将哈里斯(Harry Harris)接替洛克利尔,就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他对挑战中国持更强硬的态度。

卡特在飞往新加坡会见中国官员之前表示,美国飞机及船只可以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出现,并在这些地方进行活动。不过他没有更多详述。

现任及前任美国官员们透露,在军事回应中国建设岛屿的问题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赖斯(Susan Rice)尤其谨慎。她担心,展示武力的方法会影响与中国政府在其他关键问题上的谈判,例如网络安全。

根据官员们的描述,赖斯要求对军事解决途径进行严格的评估,其中不仅包括航行计划的自由度问题,还包括审视美国海军之前在斯普拉特利群岛采取的类似行动。

作为评估的一部分,赖斯要求美国国防部提供过去美军在这一地区行动的详尽文件。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美国军舰曾六次穿过南中国海,其中三次在斯普拉特利群岛附近,三次在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s, 中国称西沙群岛)附近。美国官员称,这让美国政府将周一的行动定义为常规任务。

奥巴马决定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份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推迟所有行动,只是与习近平在白宫玫瑰园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就南海问题提出了警告。美国官员称,美国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习近平的国事访问全都围绕南海岛屿展开。

美国官员称,在习近平访问结束后,奥巴马批准了这项行动。奥巴马助理称,在今年秋天国防部长卡特陪同奥巴马一同访问南海地区前,卡特希望兑现美国政府所做的承诺,即美国可在国际法允许的任何地方飞行、航行和执行任务。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称,这说明美国是说到做到的。(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