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司亏损时,员工难道不该共体时艰丶牺牲几个月的奖金?诸葛亮的领兵之道是,即使身陷危难,说过要让士兵返乡的承诺,绝不变更。「做你所说,说你所做」是诚信领导的关键。
某家公司为了激励及奖赏员工,会按照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或业绩,即对企业的贡献度,发放年终绩效奖金(该公司年终奖金是以若干个月的底薪来计算,按月提拨准备列支费用,不论公司是否有盈馀,年终奖金都已经编列准备。)
过去,该公司经营绩效良好,员工年终绩效奖金年年发放,只要员工绩效考核成绩好或业绩达标,就可以领到绩效奖金;直到去年底,公司结算後产生亏损,内部两派人马针对是否发放奖金一事产生激辩。
以人资副总为首的一派认为,员工年终绩效奖金是按费用编列,与个人绩效表现有关,无关乎公司绩效(即盈馀)。
换句话说,绩效奖励制度是公司与员工所达成的一种「心理契约」,只要员工达到某种绩效标准,即可获得若干个月的奖金。
以财务副总为首的另一派则主张,覆巢底下无完卵,无论个人绩效优劣,奖金发放都必须以公司是否赚钱为依归,请大家共体时艰,公司一旦不赚钱,就必须牺牲个人的绩效奖金。
最後,总经理裁示不发放年终绩效奖金。农历年过後,员工士气荡到谷底,盛传几位大咖主管和工程师将在 5 月前另谋出路。
诚信领导:做你所说,说你所做
诸葛亮筹画第四次北伐伐魏时,杨仪建言,「前几次兴兵,将士都已疲惫,而且粮草补给困难。如今不妨将 20 万军队分成两班,以 3 个月为一个周期,先派出 10 万军队出祁山,驻扎 3 个月後,再将前线的 10 万军队和後方汉中的 10 万军队交替,如此循环交接,兵力不致疲乏,逐步往前推进,终可收复中原。」诸葛亮认为这确实是长久用兵之计,便下令兵分两班,以 100 日为期限,循环轮班,违反限期的人一律按军法处治。
百日过後,杨仪陈报,「丞相原订两班军队百日一换的期限已到,汉中将士已出发,前线现有 8 万人,其中 4 万人必须换班,公文已到,只等会兵交换。」诸葛亮说,「军令已到,赶快准备交接。」大军闻言,各自准备启程。
不料风云突变,魏将孙礼引雍州丶凉州军队 20 万突袭剑阁,司马懿则领兵攻打卤城,蜀军大为惊恐。包括杨仪在内的蜀军将领,纷纷向诸葛亮进言,「魏军来势汹汹,丞相可以先留下准备换班的军队,击退来犯的敌人,等战事结束後再回汉中。」
诸葛亮说:「万万不可!我用兵遣将,以诚信为本,既然有令在先,岂可失信?况且士兵都已做好回家的准备,他们的父母妻女也都盼望他们回家乡。即使大难临头,我也绝不会留下他们。」
此令一下,准备交接离去的将士极为感动,并表示,「丞相对待我们如此恩重,我们愿意留下不回,舍弃性命,大杀魏兵,以报答丞相之恩。」尽管诸葛亮劝说士兵理当回家,但是所有士兵都想留下出战,诸葛亮便说:「既然你们愿意跟随我出战,可以出城驻扎,待魏兵一到,不要给他们喘息机会,立刻攻击,这是以逸待劳的战法。」众将士接下命令後,欢喜出城,布下阵势等待敌军。
雍丶凉兵马远途长征,抵达城外时已兵疲马乏,蜀军一拥而上,以一当十,逼使雍丶凉兵和司马懿引军撤退。诸葛亮出城犒劳三军,特别褒扬放弃回乡丶主动参战的士兵,营中一片欢欣鼓舞。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展现的就是「诚信 / 正直领导」(leadership with integrity),亦即「做你所说,说你所做」。在平日能够展现诚信正直已属难能可贵,何况在危难之际?
领导者言行一致,部属更愿意共体时艰?
然而,原本可以安全归乡的士兵,为什麽会自愿冒险上战场?可以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来解释。
这个理论主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酬的交换活动所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而社会交换的报偿物又分为两种:
1. 内在报酬:在交换过程中取得如乐趣丶社会赞同丶爱和感激等;
2. 外在报酬:包括金钱丶商品丶邀请丶帮助和服从等。
在诸葛亮北伐的故事中,能够让士兵心理产生变化,最终协助军队扭转劣势的媒介,就是领导者的诚信正直,在危急存亡而人人自求多福的战场上,得以催化出追随者的爱和感激,从而展显出忠诚丶勇敢和荣誉的高贵情操。这正是一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报酬的社会交换。
有学者将信任定义为:「受到他人想法或行为的影响,而不顾虑个人身体或心理可能受伤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社会交换的程序,诸葛亮与士兵之间显然产生了「正直 — 信任」的交换关系,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便会转换成为向上的「正向螺旋」关系。
反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家公司,总经理不发放年终绩效奖金的决策,使得员工产生不信任感,致使公司里似乎已经开始形成「不诚信—不信任」的负向螺旋现象。想像一下,如果该公司总经理能够仿效诸葛亮以正直诚信来领导,将会产生什麽不一样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