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规模放贷为何无法显著促进经济增长?

实际上,在中国增加信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中国可能在年初打开了信贷闸门,这让市场明显松了一口气,认为中国政府已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实际上,在中国增加信贷的刺激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有关2月份将延续信贷高潮的本地媒体报道令投资者兴奋不已。从理论上看,持续的放贷潮可能会像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做法那样促进经济增长。比如,受到中国需求回升的预期提振,铁矿石价格已大幅走高。

但问题在于,中国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新债中有越来越多的部分用于偿还旧债,除了给银行带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外,在实体经济中产生的活动较少。这就如同一个服用了阿司匹林的头痛病人,更多的药物不会更多地缓解疼痛,但可能导致并发症。

一个可以度量的影响就是所谓的“信贷常青化”(evergreening of credit),即银行为贷款进行展期,或者提供新贷款以偿还旧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度量方法是,先估算每年企业亏欠多少本金和利息,之后估算用来偿还上述本金、利息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营运现金流、通过售股筹集到的新款项,以 及没被划拨为一般支出(例如工资)的额外现金)。

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去年需还本付息的债务金额与资金来源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大约相当于企业负债的10%。弥补这一缺口的方法就是继续借贷。五年前,中国公司创造的现金多于需要偿还的负债,因此新债可以用于投资。

信贷常青化力度最大的就是那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例如,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在常青信贷总额当中,煤炭开采及金属企业的占比达30%。

如何才能化解信贷常青化问题?一个积极的办法是允许这些问题行业的企业开始进行痛苦的重组。这至少可以消除常青化贷款的一个需求来源。

中国中央政府为清理银行系统而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可能也会有所帮助。不能只把问题隐藏起来。举例来说,中国去年推出的地方债置换计划给借款人提供了喘息之机,但该计划下的大部分资金转化为常青化贷款,因为增加的贷款未必被投入到实体项目中。

透过注资调整银行系统的资本结构,把常青化贷款从银行转移到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这将使银行不必再向大多数问题借款人不断提供常青化贷款。摆脱这种负担后,银行就可以把信贷资金提供给生产部门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也许会把资金投入到实体项目中,而不是用来偿还旧债。

不过在现阶段,中国似乎只是在旧债基础上堆积新债,而不是清理这个烂摊子。这样做或可防止银行系统内部出现违约,却无法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