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起来没商量-市场化环境下的官方媒体

在中国大陆,媒体属于党管不假,但若把媒体生态想象成一出提线木偶剧,那就图样图森迫了-too young too simple 还不能简简单单的就把党媒的某些言论就设定为舆论与政策的走向,今天的社会信息量爆棚,事情变得,嗯,忽悠了。

1月7日至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及其CEO王欣等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案。“快播”这款运用P2P技术的视频播放器,在几年前网络带宽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备受推崇,这场庭审又进行了网络直播,受到关注是自然的事情。然而公诉方却表现的很“不自然”,不仅拿出的证据“漏洞百出”,“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概念都搞不清”。辩护人在这样衬托下显得句句是“金句”,网友们称之为“辩护人吊打公诉人”,并创作出了五花八门的段子,将庭审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人民日报》显然对此看不下去了,1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认为“不能因为辩论精彩就混淆了是非黑白,也不能因为转发的人多就占据某种‘道义’高地”,“如果仅靠几句“精彩”辩词就说‘快播不黄’,岂不是掩耳盗铃?面对这些,如果不加谴责反而视而不见甚至同情,岂不是咄咄怪事?”

对于这样的论调,民众是不奇怪的——早就习惯了。真正掀起波澜的是新华社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发表评论文章《无论快播是否有罪都要对“狡辩的权利”报以掌声》,其中认为辩护人的精彩表现、庭审的直播都体现了法治的“重要气质”,还直言“就算快播有罪,也不能剥夺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就算你相信快播有罪,也要为这个团队精彩的辩词报以掌声。”

这一下网民们兴奋了——两篇文章搁一块儿,明显就是在互掐!在很多人看来,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都是党中央意志的直接体现者,天然是生在同一战壕里的,这两家媒体单位像古代文人那样隔空打笔仗,简直是一大奇观。

给人造成这种感觉也难怪。长久以来,中国的官媒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被凝视”群体。去那里工作,通常会被人认为进入了“体制内”,即使中国绝大部分官媒都已经完成了企业化改造,大部分员工拿到的工资没有一分钱来自财政拨款;有过官媒从业经历的人,被灌输的最多的就是“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最能体现喉舌属性的是它们制造的产品。官媒播发新闻遵循一套严格的格式:头版或头条一定是一把手的新闻,不能放民生类的,哪怕老百姓更关注;涉及书记的新闻要放在省长的新闻前,因为书记是一把手;会议新闻的报道,领导名字出现的先后顺序不能乱,因为四套班子的主官也是有排名的……这些一堂课都不一定能说完的“规矩”,统统被归纳为“讲政治”。在普通民众眼里,“讲政治”就是“不许乱说乱动”的佐证。

特别是业务作风上,官媒因为长期以来的“高大全”、“伟光正”,甚至“假大空”,给民众留下了“高层传声筒”的印象。即便中宣部推行了多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重要阵地也在试图亲民化,但官媒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政治宣传,而以“南方系”为代表的自由派媒体动辄就会闹出“新年献词”之类的事件,大部分民众,特别是距离更远的国际媒体仍然将大陆官媒看成是宣传部授意发声、没有自己主见的“傀儡”。曾经有一位地方官员呵斥前来采访的记者:“你们到底是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

新华社与《人民日报》被看作是“傀儡”中的头儿,现在两个领头儿的打起来了,究竟是几个意思?

眼看着“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普遍被认为属于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在1月11日发表社评,说两家官媒“是从不同角度评论此案”,《人民日报》“讨论了事实、道义和以法律为准绳”,新华社则“强调程序正义”,并又说了一通“要以法律裁定作为区分是非的首要标准”云云,试图“和稀泥”。一些媒体也认为“两者的立场并没有冲突……它们同属一个声音,只是不同声部”。

但抛开既有成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新华社的文章,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对《人民日报》的文章进行了反驳,“就算……也不能……”的句式暗指《人民日报》对案件进行了有罪推定,“狡辩”一词更是一种反讽。这样的“打脸”式回应如同互联网上对于不同意见的“跟帖”,而不是附和。一些大胆的网友喊出“人民日报内部也是派系多多,何况两家后台根本不一样”,认为意淫式的政治正确“这是病,得治”。

更何况这两家媒体已经不是第一次互掐了:201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警惕金融业过度发展》,新华社同一天发文《适度调整让市场走得更远》;2014年9月16日,新华社发表社论,称“期待降息是对改革的不信任”,一天后的9月17日,人民网发表了题为《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的财经评论,矛头直指“降息与改革矛盾”的观点;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杨明发文《中国一家独大是讽刺应该派业余选手参赛》,人民日报则发文《举国体制促体育大国杨明观点危言耸听》。

这还都是针锋相对的“明争”,两家还有很多含蓄委婉的“暗斗”。另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文汇报》也时有对掐,更不消说《环球时报》与诸多体制内媒体频繁舌战的种种。

能够打破固化思维对于双眼的蒙蔽,就会很清楚的发现,大陆的官媒并非是“传声机器”,哪怕基于预设的立场,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也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不然,为什么会听说某某媒体因为一篇争议报道导致一把手下课——全都是官方的意志,哪里来的争议?《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在“快播案”上的不同反应,就是很多人误读官媒的证明。中共确实需要媒体发挥“喉舌”的作用,但并不是像完全“摁死”,执政者同样需要在大方向把握好的情况下尽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像《环球时报》这样被称为“中共忠实的维护者”,其实早就已经市场化运作,多维新闻此前就曾发文指出“《环球时报》不代表官方”。

其实,这些官媒要是真能代表官方倒好了——2015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一文,众多基金经理、机构负责人认为这是“宣读圣旨”,纷纷以此为依据进行操作。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duowei